-
1 # 讀史品生活
-
2 # 鄭衛國原創詩歌
月似鉤,
思悠悠,
花自飄零水自流。
憶中秋,
盼中秋,
人在廣州,
種下鄉愁。
走,走,走。
回鄉後,
無所求,
雙親健在不遠遊。
走親戚,
訪好友,
家鄉美酒,
醉在心頭。
留,留,留!
-
3 # 範範範範範範範er
農曆八月十五日,在秋季的正中,所以人們把這一天叫做中秋。
中秋節是我國古老的節日,淵遠流長。究其淵源,在有文字可考的說法中流傳得最廣泛的是神話說,也就是“嫦娥奔月說”。漢朝劉安輯《淮南子•覽冥篇》記述:羿從西母處得不死之藥,嫦娥竊以奔月。羿悲痛欲絕,只好擺上供桌,遙祭月中的妻子。
相傳我國夏商時就有在中秋祭月神的習俗。到了北宋時,每逢中秋之夜,朝野都舉辦祭月儀式,從此正式定中秋為一個節日。
中秋節作為我國民間佳節,長久廣泛流傳下來,除了文化、傳統因素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中秋節是農民秋收之後,選擇中秋月圓、天高氣爽的這個傳統節日,閤家歡聚,共賞明月,以慶賀一年來辛勤勞動換來的豐收碩果。月圓,寓意團圓,故中秋節又稱“團圓節”。
-
4 # 每日一安利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太需要一些時間去放鬆疲憊,感受親情。
八月十五象徵團圓的滿月,怎麼不勾起遊子綿綿的思鄉之情?
月是故鄉明。正因為一年就一次所以珍惜。一人孤身在外,時間久了,就更能激起潛藏在內心的情感。
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寓意團圓美好,被每個人所喜愛。
-
5 # 漫公子
其實所有節日基本上在現代來說都沒什麼意義…以前在古代就是一年一度的盛事,要拜神,祭奠什麼的…但我們已經沒有信仰了,只剩下形式了。中秋節僅僅提供大家一個理由跟家人團聚,跟朋友聯絡的契機罷了。
-
6 # 薯樂娛樂
中秋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佳節。古人把一年分為四季,一季中又分成孟、仲、季三個月。
一、慶豐收
八月份是秋季中的仲季,而十五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農曆八月十五就叫中秋了。
秋天
是一年中的黃金季節,瓜果滿市,糧棉豐收之時二、習俗和秋祀活動。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曆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穫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因此,後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慶活動卻延續下來,並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中秋節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間盛行應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賞月、吃月餅、賞桂、觀潮等節慶活動蔚然成風。明清時期,中秋始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設“月光位”,準備瓜果月餅,“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紙,上面繪有月神和玉兔搗藥等圖案。祭月後將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個成員。中秋節是閤家團圓的日子,人們互相饋贈月餅表達良好祝願,很多人家還要設宴賞月,一片佳節盛況。
-
7 # 歷史小說家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農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了唐朝初年,中秋節中秋節才成為了固定的節日。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
8 # 墨塵娛樂葩
中秋要到了,那麼我們為什麼要過中秋節呢?
一段動畫讓大家明白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佳節。古人把一年分為四季,一季中又分成孟、仲、季三個月。八月份是秋季中的仲季,而十五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農曆八月十五就叫中秋了。秋天是一年中的黃金季節,瓜果滿市,糧棉豐收。“月到中秋分外明”,據說中秋之夜的月亮,是一年中最皎潔明亮的。我國民間把中秋圓圓大大的月亮作為團圓的象徵。所以每到中秋之夜,按照傳統習俗,家家在庭院擺上桌子,買來月餅、瓜果,閤家團聚,邊賞月邊吃瓜果、月餅,祈祝花好月圓,人壽年豐,所以中秋節又叫“團圓節”。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在古代中秋節是一年一度的盛事,要拜神,拜月,但就現代社會而言,這種形式已經很少很少了,現在的中秋節在中國人民心中是傳統節日這意思想根深蒂固,而它也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為大家提供一個跟家人團聚,跟朋友聯絡的契機。
-
9 # 桂圈兒
中秋節過的是團圓——團團圓圓、圓圓滿滿,就像天上的那輪如同玉盤一般晶瑩圓月。
當年少年李白從四川下長江到全國遊歷,曾寫下——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最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寫的大概就是中秋之夜的月亮吧。而且詩句裡面寫的對故鄉的思念正是中秋之夜團圓的永恆主題。
月是故鄉明,水是故鄉甜。
誰人沒有故鄉?大家都要過中秋。中秋節為的就是讓大家有一個契機來和故鄉、來和家人有一個團圓的機會。中秋永遠和故鄉、和家人聯絡在一起。
就如同杜甫在《月夜》裡面寫的——
今日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不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看見天上的月亮,想到的就是自己的親人兒女。中秋節的月亮最圓、最明亮。人們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也最強烈。
所以人們最遺憾的事情莫過於“月圓人不圓”,最美好的願望一定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個願望從一開始過中秋節就已經註定了的。
相傳中秋節的產生與射日的后羿以及奔月的嫦娥有著必然的聯絡。
故老相傳,嫦娥和后羿是一對恩愛的夫妻。后羿是一個大英雄。他見天上有九個太陽,人民苦不堪言,就以大法力射出八支神箭將其中的八個太陽射落,僅僅留下一個做為必須。
功德圓滿之後,后羿在崑崙山找到了西王母。西王母心心相惜,贈予后羿不死藥。
后羿興高采烈地準備和嫦娥一起服下不死藥做那神仙眷侶。
然而天不遂人願。有個小人乘后羿為飛昇外出做準備的時候,持刀闖入后羿家中打劫不死藥。在歹人即將得手的千鈞一髮之際,嫦娥趕緊服下不死藥免得壞人得逞。
服藥之後,嫦娥不得不離開人間,然而她又不想離后羿太遠,只好在離人間最近的月宮住下。這樣也許能夠眺望到人間的后羿。
后羿回家之後手刃了歹人,然而卻從此與嫦娥仙凡有別,不勝痛苦。
時值八月十五月圓之夜。后羿在後花園擺香案水果點心,算是和天上的嫦娥做徒勞的溝通。
從此以後,月圓的八月十五就定為一個節日,而主題就是團圓。
即便這一天不能團圓,大家也算是透過“海上生明月”的圓月,遙遙寄託對遠方親人的思念。
所以中國人一定要過中秋節。因為在這個月兒圓圓的夜晚,連月亮都團圓了,人們有什麼理由不團圓呢?
-
10 # mori99
節日之所以成為一個舉國歡慶全民歡度的節日,其實是因為愛,因為我們需要表達愛和被愛著。就像過中秋節,我們想去和家鄉的父母親朋好友團聚,我們想和親人在一起感受親情和愛,共享花好月圓。
我們想去遙望星空,暢想更好的未來。我們有假期和時間,我們可以去盡情享受和放鬆,我們可以和愛人撒嬌,和好友傾述,和姐妹分吃一個伍仁月餅。一個節日裡,如果沒有愛,那和平常的每一天有什麼不同,甚至過的還不如平常的一日三餐。
這個中秋,祝你有人愛有月餅吃~花好月圓
-
11 # 言情小說迷
1.因為中秋節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是一種文化,也是為紀念某件事情或者某個人。關於中秋節的傳說有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玉兔搗藥、玄宗故事、月餅起義等。
2.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中秋節也是人們寄託情感的節日,是給人一種期待,給人一種盼望。
4.現在過中秋節,就是一種放鬆,就是可以得到一個假期,可以回家。由是一個可以去玩的機會,也是一個可以大吃大喝的節日,還是一個可以要求某人發紅包的節日,或者是要求某人送禮物。
5.2008年開始中國大陸將中秋節列為法定假期,如當天與週六週日重合,則在下週一補休一天。在臺灣,中秋節當天放假一天,若與週六、日重疊則不另外補假,但若與週休假期僅相隔一工作日者,該工作日則調為假期,並擇另一星期六補班補課。香港的中秋節公眾假期定在農曆八月十六日(中秋節翌日)。如果碰上星期日,則在星期一補一天假;如果碰上星期六則沒有補假。韓國把中秋節列為法定假期,放假3天。因為中秋節受到很多人的重視,而且有著自身的寓意,又是一種文化,更加應該把它過起來,找回當初那種感覺。
-
12 # 雨傾蘇城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 又叫“仲秋節”。過中秋節的原因:
一、從傳統來看: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 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 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 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 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 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二、從家庭來看:中秋節寓意團圓,在外漂泊的遊子一般都會趕回家與家人團聚,對於家庭來說這是一個難得一聚的日子,孩子從春節出門到中秋節都半年多了,此時回家也了了家人得思念。
在這個時代,祭拜與否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相聚,所以中秋節很重要,必須要過!
-
13 # 流星雨的私語
這裡給大家講個流傳下來的傳說。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14 # 專屬人生調教師
01.小的時候聽奶奶講,射日英雄后羿的妻子因為誤食王母娘娘所賜的丹藥而飛仙,從此困在了常年冰冷無人的廣寒宮,身邊只有一隻兔子相伴,嫦娥為誤食丹藥後悔不已,屢次懇求王母娘娘放她下界,但是每次都被拒絕,萬般無奈之下,她只能夜夜在宮裡看著下界出神。玉兔每日與嫦娥相伴,不忍心看著嫦娥陷入相思之苦,便告訴嫦娥:我原是從凡間修煉成仙,故有仙界凡間來回的本領,如今你和后羿見面已經是不可能,不如讓我替你們傳達信物,撫慰你們相思之苦。
02.嫦娥聽後感激不已,說,八月十五是他的生日,我以前每年這個日子都會為他做上一盤餅糕來吃,餅裡放上冰糖果仁之類,餅上印花朵樣式,我把這餅糕的方法教給你,你讓村民做出來再拿給我來嚐嚐,誰家做得最像我的口味就把誰家的餅奉於後羿,那時後羿就會知曉我對他的感情。玉兔果然按吩咐做好,而這做餅糕的手藝也傳了下來,又因為玉兔每每都在夜晚從月亮裡飛下來,於是這餅糕就起名為月餅,人們每年這個時候都和家人圍坐在院子裡,一邊吃月餅一邊等著玉兔的到來。
-
15 # 新潮視界
其實所有節日基本上在現代來說意義已經被淡化了…以前在古代就是一年一度的盛事,要拜神,祭奠什麼的…但不得不說,現在多數人缺少信仰了,只剩下形式了。中秋節僅僅提供大家一個理由跟家人團聚,跟朋友聯絡的契機罷了。
希望中華傳統文化節日能夠繼續發揚~
-
16 # 趣聞檢視
中秋佳節,千里共嬋娟,是一個團圓的日子。奔波在外的遊子睹月思人,一個電話,報一聲平安,送一句祝福,讓我們心更近。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每逢中秋,全國各地都有賞月,吃月餅的習俗。中秋節來自已久,祭月的風俗早在秦漢時期就有了。在我國古代民間的祭月活動雖然沒有那麼奢華,但也是很講究的。除去過年外,中秋也是一個團圓的日子,全家人要在一起吃“團圓飯”。所以中秋佳節也被稱為“團圓節”,是我國的一個重要節日。
中秋來歷眾說紛紜,在古代,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
現在人過中秋即是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保持我們本民族的特色又是一個闔家團圓的日子,很有必要,親朋好友相聚一堂。
-
17 # 蕎麥同學
一提到中秋節,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月餅”!好吧,又試出了一群“吃貨”。過節什麼的都只是個幌子,其實只是找個理由大吃一頓!
咳咳咳......說正事!
今年的中秋節和國慶節遇上了,“年度最長的小長假”!想想都雞凍!
再次咳咳咳......說正事!
“中秋”一詞,最早於《周禮》:所謂中秋,是因為八月居孟仲季三秋之中,而十五夕恰為月中,所以八月十五被稱為中秋,或稱“八月半”。 從字意上說,陰曆的春夏秋冬,也是以三個月為一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是秋季,七月叫孟秋,八月叫仲秋,九月叫季秋。
八月正好是在秋季的當中間,八月十五又正好是仲秋的中間心裡,所以叫中秋,又因為這天子的月亮是又亮、又圓、又滿,有圓滿的意思,所以又把中秋節叫團圓節。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間,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最後大概就是想一想好久沒見的爹媽就知道為什麼要過中秋節了
-
18 # 娜娜要努力奮鬥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在當今社會中,不是所有人,都是闔家團圓的,有那麼一部分人,遠在他鄉拼搏打拼,他們經常背井離鄉,只有到節假日才可以回家團圓。所以中秋節也是“團圓節”
還有一些孩子也盼望著過中秋節,過節就可以和父母待在一起,粑粑麻麻會買好吃的,甚至可以和粑粑麻麻一起出去玩……
-
19 # 國際趣多多
中秋節可以放假啊,連上國慶有八天呢,還有蛋黃的月餅,老鐵們對不對?咳咳咳,下面說正經的:
這個當然第一是為了家庭人團圓了,中秋起初了傳說為了祭拜嫦娥飛天,後來的中秋節經過發展,也就是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
除了百科上講的這點東西,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團圓的這份心意,月餅則是錦上添花的妙筆。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於唐朝開始,北宋之時,月餅被稱為“宮餅”,在宮廷內流行,也流傳到民間,俗稱“小餅”和“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月餅最初為形如滿月的餅,外觀為圓形,表示團圓的意思,後來也有方形或其他形狀。中秋節吃月餅,和端午節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
現在中秋和國慶節合在一起放,很多人就沒有中秋節這個概念了,但是月餅卻能讓人們不自覺的想起這個傳統習俗背後的節日。各種奇葩口味的月餅難吃是難吃,倒是給現在的中秋節帶來了一些新意。
-
20 # 萌小貓的娛樂日記
為什麼要過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叫“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等,因農曆八月十五月亮正圓,自然也會被賦予許多別名“月夕、月亮節、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圓圓節”等美名,也被文人墨客演繹和編織成了帶有許多神化的色彩的浪漫故事和傳說。
作為一名在校的大學生實在是高興今年的中秋節和國慶撞期,匯合而成八天的長假,可以買票回家與家人團聚。
想想前幾年的新聞中,總是說現在的中國人忽略自己的傳統文化節日,低頭玩手機,不與自己的家人交流增進感情。現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給在外漂泊的遊子帶來了回家團聚的機會,我們更是應該趁此機會,好好陪伴自己的家人。
中秋節實是閤家之圓享受秋之獲之日
中秋節你和家人團聚了嗎?
回覆列表
關於中秋節的來歷,可謂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甚至有人說是從朝鮮傳過來的。
其實,早在先秦時期,中國人就已經開始進行祭月、拜月活動了,但比較分散、隨意,與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節日還相去甚遠。學界比較認可的說法是,中秋節形成於唐宋時期,而且與道教有密切關係。
現存唐代文獻裡,還沒有發現明確記載中秋節的史料,像內容極為豐富的《唐會要》提到的節日包括寒食、上巳、端午、重陽、中和節等節日與千秋節(天長節)、天平地成節、慶成節、慶陽節、壽昌節、嘉會節、乾和節等諸帝誕節,唯獨沒有中秋節。
但是,唐代卻產生了大量吟詠中秋或八月十五的詩句,甩前代好幾條街。為什麼呢?自盛唐開始,所謂上流社會開始流行“玩月”,被看作是一種風雅之舉。唐玄宗就帶頭玩月,史書記載:
“玄宗八月十五日夜,與貴妃臨太液池,憑欄望月,不盡,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於池西岸加築百尺高臺,與吾妃子來年望月。’”
好像修個高臺,就能登月似的!城會玩!
隨後,就出現了玄宗遊月宮的神話傳說,這個大家比較熟悉了。《唐逸史》記載:
“公遠(指道士羅公遠)奏曰:‘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擲之,化為大橋,其色如銀,請玄宗同登,約行數十里,精光奪目,寒色襲人,遂至大城闕。公遠曰:‘此月宮也。’見仙女數百,皆素練寬衣,舞於廣庭,明皇問曰:‘此何曲也?’曰:‘霓裳羽衣也。’明皇密記其聲調,遂回,卻顧其橋隨步而滅,且召伶官,依其聲調作霓裳羽衣曲。”
列位看官注意,這裡的重點不在於玄宗和仙女如何如何,而在於帶玄宗登月的是一位道士!
玄宗崇道,世人皆知。有位學者這樣評價:
“玄宗極力提高道教有關人物的政治地位;尊崇道教經典;優待道士、女冠; 廣交道士,對其深加禮遇;廣興道觀廟宇,屢度道士,遍封靈山仙蹟;迷戀於‘長生術’等各種道術。玄宗神話老子,扶植道教,具有明顯的政治目的;並認為道教具有‘懲惡勸善’、‘訓導氓黎’等妙用……在他和他的道教政策影響下,道教勢力空前發展,官僚士大夫乃至妃嬪公主等崇尚道教之風盛極一時,神仙怪異之風十分猖獗。”
宗教和政治從來都是不分家的,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種道術叫——長生術。這可是所有帝王夢寐以求的事,因為他們雖然手握天下生殺大權,卻唯獨無法主宰自己的生命。
月宮,恰恰被道教認為是仙界的象徵之一!
月宮裡很熱鬧,不僅有嫦娥,有兔子,而且還有蟾蜍(馬王堆帛畫的月宮)。嫦娥負責貌美如花,滿足天下男人的幻想,她的兩個萌寵則負責煉製仙丹。看看下面這些句子:
“虎及鹿兔,能壽千歲。壽滿五百者,其毛色白。能壽五百歲者,則能變化。”
“月中何有? 玉兔搗藥。”
“玄陰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唯神是類。”
“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
“入河蟾不滅,搗藥兔長生。”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中秋玩月與崇道求仙的風氣一結合,就產生了玄宗遊月宮的神話,而這個神話又反過來讓中秋玩月更加流行,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玄宗還腦洞大開,發明了一個節日,叫千秋節,定在每年的八月五日,也就是他的生日。這個節日的習俗是,相互送鏡子,叫千秋鏡。千秋鏡裡有一類是月宮鏡,畫著嫦娥、玉兔、蟾蜍、桂樹等,寓意正是道教所追求的長生、成仙!有首詩寫道:“千秋題作字,長壽帶為名,月向天邊下,花從日裡生。”
千秋節共存在長達80年之久,毫無疑問強化了月亮與長生在人們心目中的關聯。詩人戎昱曾作《八月十五》雲:“憶昔千秋節,歡娛萬國同。”在八月十五回憶千秋節,說明千秋節在玄宗時期是多麼深入人心。當千秋節被廢止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願需要一個新的依託。由於玄宗以來望月、玩月之風的流行,千秋節與月宮鏡所傳播的長壽含義,均使得對月宮的神往由文人雅士遍及黎庶百姓,那麼很自然,人們選擇了與千秋節僅差10天,且為一年中最佳月夜的八月十五作為繼續玄宗朝道教長生追求的支點。
換句話說,中秋賞月慢慢普及到了大眾層面,為中秋節的產生奠定了條件,而其中的道教意味十分濃厚。劉禹錫曾作《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塵中見月心亦閒,況是清秋仙府間。……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雲軿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中唐以後,中秋明月在詩文中隨處可見。這一時期關於八月十五月亮的詩文,除了長生以外,又增添了團圓的寓意。這是因為,“安史之亂”後社會動盪,民不聊生,對很多人來說,看似簡單的團圓竟成了一種奢望!杜甫《千秋節有感二首》詩云:“自罷千秋節,頻傷八月來。”《月夜憶舍弟》寫道:“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 不達,況乃未休兵。”
最早明確提到“中秋節”名稱並介紹其節俗的,是南宋吳自牧。他說:
“八月十五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怡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蓋金吾不禁故也。”
這說明,到了宋代,中秋節已成為全社會各階層共同的節日,政府也在此夕放寬了夜晚出行的限制。
與唐詩相應,關於中秋,宋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是一代文豪蘇軾的詠月名篇《水調歌頭》,最為人熟知的是下面幾句: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一般人只看到了其中的團圓含義,其實還包括長生。而蘇軾的長生觀念,也與道教密切相關。近年來,已有學者證明道教對蘇軾的生命觀產生了重要影響。
宋代以後,中秋節的活動越來越豐富,但仍然能夠看到唐朝的痕跡,比如最初的月餅像銅鏡般大小,所繪圖案亦為嫦娥、玉兔等;山東濰坊以前過中秋,有互贈月形物品的習俗;山西太原過中秋,常於庭院高處擺八仙桌,桌上正對明月放一面鏡子,鏡前點燃兩支蠟燭,月燭交輝,相映成趣。以上種種,都能讓人不自覺地聯想起唐玄宗千秋節、月宮鏡,以及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