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銅仁那些事
-
22 # 漫影小屋
為什麼要過中秋?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彰顯了我國極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從古至今,流傳千年。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中秋明月,滿載千年思念,守望團圓。為團圓,這是過中秋節的原因之一。
為人生,不惜遠方拼搏,每天勞累而眠,連思念的時間都被佔用。你有多久沒有想起家鄉日益變老的父母了。還記得曾經最愛的月餅嗎?現在只能一人獨享。中秋,讓我想起來想起了那離我很遠很遠的團圓飯。夜裡,走出窗外,那輪明月,似乎將爸媽落寞的身影折射到我的眼裡。為思念,這是過中秋節的原因之二。千年流傳,傳承至今,這是我們寶貴的文化財富。在這一天,縱使你和家人相隔千里之外,但只要心是相連的,便是團圓。可以一起舉杯邀明月,慶祝這團圓的日子。為慶祝,這是過中秋的原因之三。
對於中秋節的來歷自春秋時代便有記載,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甚至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觀潮,燃花燈,吃月餅,猜燈謎都是中秋節最吸引人的活動。
而中秋節的來歷,也有很多說法。嫦娥奔月的典故便是例子之一,還有吳剛折桂、朱元璋月餅起義、玉兔搗藥的傳說也與中秋節的來歷相關。但較為可信的應該是來自於祭祀活動的說法,皇帝每年於中秋月圓之時祭拜月亮,開展祭祀活動,後逐漸傳入民間。
-
23 # 奮鬥吧P年
中秋的來歷:
原來是為了秋祀、拜月。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的風俗,到了後來賞月性質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就變成了輕鬆的娛樂活動,漸漸演變成現在的中秋佳節。
古人的想象力也是很豐富,他們認為月亮上住著神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嫦娥、吳剛和月兔。
那現在我們為什麼要過中秋?我認為從以下方面考慮:
①對於不能經常和家人團聚,在外漂泊打工的人:
中秋是一個不算短的假期,尤其近幾年中秋和國慶連在一起,7-8天的時間足以回家和妻兒聚上一聚。
當然,有些人打工地方遠,來回費時間,不費時間的又車票貴,乾脆就不回家,這也情有可原,但至少中秋是一個可以放鬆的日子,好好休養生息也不錯,和家裡通通電話以慰相思。
②對於沒有家的人而言,這可能是個比較痛苦的日子,因為只有羨慕別人團圓的份。
但是,轉變一下思想,這是一個可以任性想家,不用剋制回憶的日子。
沒有家,孤獨的人可能平時都把這些對家人的思念藏在心裡,平常工作忙或者其他原因,而沒有空想,中秋節是一個很好的日子,可以好好的回憶,像我平時也很少想起已故的奶奶,所以有時候就會利用假期去緬懷她,別問這樣有沒有意義,我認為這就是一種傳承,能讓那些關於她的記憶儲存更長的時間,找到曾經被呵護關愛的感覺。
這無疑是個非常期待的日子,放飛自我,你們懂的。
④對於平常的人:
中秋是和家人團聚放鬆的日子。
-
24 # 啊總的故事
第一,長久以來,中秋節已經成為一個傳統習俗
中秋節,月圓夜,團結時的說法已經深入人心。這就好像,已經成為了一個習慣,到了這個點就會想起這個事想要做這件事。
第二,這是一種傳統文化。
來自古人的思想,古人認為月圓象徵團圓,所以這個時候要親朋好友都要相聚。自唐朝以後,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然後一直延續至今。而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日本、越南、朝鮮半島等地的傳統節日。但中國才是發源地,如果連我們都不過,那估計又要像屈原一樣被外國人說是他們的了。
第三,環境影響
周圍的人都在過中秋節,如果自己不過,就會感覺脫離了這個社會團體一樣。而且如果在異地他鄉的話,就會感覺特別孤單,思念親朋好友。
-
25 # 亦雨侃世界
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度充盈,許多人的精神世界變得越來越空虛。親情疏遠、道德淪喪……這時人們看見了優秀傳統文化身上的亮光,中秋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筆者認為過中秋節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1.維繫傳統親情。畢竟百善孝為先,孝文化無疑是優秀傳統文化,至於愚孝另當別論。當今社會,傳統親情疏遠端度是我們能夠親身體會的。曾幾何時,你一個人過中秋,獨自賞明月?曾幾何時,你和朋友一起過中秋,是否記得遠方期盼團圓的父母?
2.繼承優秀傳統
為什麼我們的端午被韓國人申遺,為什麼我們的寶貴遺產被他國繼承?是時候思考一下了!傳統節日是唯一民族情感的重要紐帶,慶祝她就是繼承她。聖誕節、情人節、萬聖節,當西方節日佔據你生活過多時,你還具備一丁點兒中國特色嗎?
3.中秋節是法定節假日。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法定節日。除以上兩點考慮,可以給人民更多的休閒、陪伴親友、出遊消費的時間,以此可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的發展。
回覆列表
以前過中秋是為了慶祝豐收,現在過中秋只是想找一個和家人在一起的機會
中 秋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的地位僅次於春節。中秋節的主旨是親朋團圓慶賀。中國節日的時間大都與月亮的運動有關,節期以月的弦、望、晦、朔為基準。月半時節的滿月,常給人以圓潤豐滿的美感,中秋之夜更是一年之中最迷人的。
農曆八月十五,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玉露生涼,“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宋林光朝)。天上明月,人間情懷,人們圍繞著中秋明月這一特殊天象,創造了中國人特有的月亮節、團圓節。
祭月、拜月,賞月、玩月,走月、跳月,中國人的情感在如水的月光之下,表現得如此生動而浪漫。 1. 中秋節的名稱及其含義 中秋節,是仲秋之節,在進入秋季的第二個月,以十五月圓為標誌,這一天正值三秋之中,故謂之“中秋”。“中秋”一詞最早出現於《尚書·堯典》:“宵中星虛,以殷仲秋。”“仲秋”即“中秋”。
而在儒家經典《周禮》一書的《春官》篇中記載,周代已經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等習俗。因為此夜月色比平時更亮,故又謂之“月夕”;因為中秋節在秋季八月,又名“秋節”、“八月節”;因為祭月、拜月,又叫“月節”、“月亮節”;中秋家人團聚,出嫁的女兒回家團圓,因此又稱“團圓節”、“女兒節”;仲秋時節各種瓜果成熟上市,因此又稱“果子節”。侗族稱中秋節為“南瓜節”,仫佬族稱中秋節為“後生節”。人們在中秋時節歡聚賞月、祭祀神明、慶賀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