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華哲學原理

    因為“在歷史上”也就是隻有在“天子皇帝專政的歷史上”存在的“核心內容”是“天命迷信”,而孔子的儒家的信仰就是“天命迷信”,

    所以在“天子皇帝專政時代”總是宣揚信仰孔子的儒家的儒學儒教能使“天下歸心”!這是天子皇帝專政時代的必然!

  • 2 # 諸葛泳

    統治階級推行儒家思想本就有奴化百姓之意,君臣綱父子綱夫妻綱,都是教人順從之一。其實人性本善,不管是那個人當了皇帝家長,初衷都是為了國家望好的方面發展。只不過在發展的過程中傷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才會出現不同的聲音,甚至於暴亂推翻朝廷。第二還是人性本善,老百姓覺得統治階級對自己好了,不愁吃不愁穿,老婆孩子熱炕頭。也就不好意思起兵造反冒殺頭的風險。但是好日子也有個度,不能讓你啥都有了,又感到空虛,想被尊重,想要更大更多的老婆孩子熱炕頭。那你也可能招兵買馬起兵造反當皇帝。所以統治階級是不能讓百姓太受苦,但也不能太安逸,這個之間有個度就如天平般保持平衡。

  • 3 # 蘭州易道王

    崇儒者,捧儒,吹儒,又不知天外天,樓外樓,不知天道及大道,因小智有餘而無大慧。從孔子及弟子們把易經都解偏了,硬把經文占筮之斷語"元亨利貞“,說成是仁義禮智,從而,以企證明儒學是易經中固有之義。其義牽強附會,手法也不光明正大。孔子通人道之一隅,不知天道,更不知宇宙本原之大道。故言儒學不知山外有山,不為過也,夜郎自大而已。

  • 4 # 夜來風雨聲40

    儒家思想從來沒有使天下歸心過。

    若儒家思想能使天下歸心,自董仲舒獨尊儒術後,天下就應該一直是漢朝的天下,不應有之後的唐宋元明清等各朝各代。儒家思想只是統治階級拿來統治人民的工具,即便統治階級自己也不相信它,也是名示儒術內用法家。

    作為統治階級的御用思想,儒家在上千年的演化過程中,溶進了不少適應大眾社會需要的思想觀念,許多觀念現在仍然適用,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是有利的。但不能否認儒家,它不是為社會大眾服務的,它只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這一本來面目。況且儒家思想已經落後於時代發展,在儒家思想中尋找未來,就像用千金藥方治療現在的癌症或心理疾病一樣,是迂腐可笑的。

  • 5 # 青霞人文

    儒家思想是維繫華夏大一統的思想基因,從堯舜以來到周公,孔子,有一脈傳承的思想,如,德,仁,禮,忠,義等等。

    除此而外,老莊思想的小國寡民,回到最原始的本真狀態;墨家的兼愛,非攻,楊朱的利己,都不能維繫這個龐大民族,廣袤地域的持久存在的可能。法家是治國之術,而不是思想精神意識情感上引起共鳴的價值觀。陰陽家的學說只是認識理解世界的一種哲學觀念。

    唯有儒家思想,是最有積極意義,直面世道人心,強調倫理秩序,修己立人,教化人心的學說思想,它能夠引導萬民向善,安於親親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倫理秩序。

    儘管儒家的學說思想分別了社會等級,成為統治者統治的意識形態,這是儒家消極的一面,但積極的一面,不就是使天下歸心,認同一個家園,歷數千年而不分裂不泯滅的思想精神的基因嗎?

    漢儒獨尊儒術,魏晉清談老莊,儒學不彰,唐代佛道盛行韓愈維護道統,宋明理學心學是儒學的發展和高峰,到清代滿清統治者用儒學鉗制思想,造成中國在近代的落後捱打,儒學的負面效應凸顯。

    五四先驅打到孔家店,狂飆掃除落葉,完全否定儒家思想,有道理也有侷限。總體來說,五千年文明,兩千年道統,延續不絕。儒家思想,居功至偉,也消極重重。

    最後,現代中國人完全否定儒家,或完全繼承,都不可能,也不應該。

  • 6 # 安平144796971

    儒家思想使天下歸心,問題是這個心,是什麼心?儒家天下之心,指的是帝王心:四海之濱,莫非王土,四海之臣,莫非臣。

  • 7 # 郭維宗

    是幾千年封建統治緊㧜咒。用儒家理論,學說,思想洗腦,束縛人,統治人。是忠君思想,三綱五常,三存四德,忠孝仁悌,禮儀廉恥。

  • 8 # 蟻鞭酒專賣

    因為儒家思想教育我們天地君親師集中皇權,法家思想是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你是皇上你願意嗎?董仲舒的天地人三冊推崇的思想是如果發生天災人禍,皇上是要退位的,因為說這是上天的懲罰,在民間從新選舉,老子的思想是無為而治,皇帝啥都不要幹,讓老百姓自己休養生息等等吧!所以算來算去還是儒家思想適合統治老百姓,就像基督教,佛教,天主教這些教派一樣,每一個每一條教規都是根據統治者的需求制定的!

  • 9 # 雙人魚說歷史

    這個問題其實很容易回答:首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那就是仁、義、禮、智、信、忠、孝、悌。單憑從現在這個充滿災難性的社會來說這種傳統道德觀念有多重要:1現代社會世風日下,人與人之間已經沒有什麼仁義道德可言,大家都生活在瘋狂攀比之中比房子、車子、存款,這種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2現在社會也沒有什麼誠信充滿了欺騙,騙財、騙色、碰瓷到處都是,比如說偽裝成殘疾人乞討,不是別人不給,起初大家都是同情的去施捨,後來發現被騙心也就死了,下次看見就變的冷漠,是世風不好所致!3就忠孝兩個字來說,真的汗顏!下屬對領導不忠、妻子對丈夫不忠(情人節,周邊賓館爆滿,我就不相信全是夫妻!)、官員對國家不忠(貪汙受賄),學生打老師,子女忤逆不“贍養老人”4還有這個“禮”字涉及到的意思更廣,從近代史到改革開放以來幾乎丟失殆盡,大家都在崇尚和追求西方國家所謂的“思想解放”,什麼“非禮勿言”(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罵什麼就罵什麼!)、“非禮無視”(不是別人想看,是現代的女人衣著暴露,令人想入非非!那麼問題就來了,哈!經常看見一對夫妻帶著小孩三個人出來打工,好了回家的時候往往只有兩個人,要麼丈夫帶著小孩,要麼老婆帶著小孩,那麼另外那個人呢?跟別人跑了!)

    所以透過現代社會的現狀我們發現孺家傳統道德是多麼重要:仁、義、禮、智、信、忠、孝、悌!“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要的彆強加給別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別人家的老人和小孩就像愛自己家的一樣),其實儒家思想很多,我只是說了一小部分…如果說人人都能遵守儒家的思想,懂禮數、講道德、守規矩,那麼對於個人而言:家庭和諧(沒有“忤逆父母的”事),婚姻美滿(離婚沒有,古代很少有)。對於社會和國家而言:鄰里和諧,社會安定。再往大的國際而言:沒有強權政治、沒有霸權主義,國際和諧沒有恐怖主義和戰爭!所以儒家的思想是能讓天下歸心的!

  • 10 # 風撫稻花香

    儒家乃中庸之道,一般都是被動防禦,性情十分接近烏龜,擁有一顆“龜”心實為正統,故而“天下歸心”不足為奇了!

  • 11 # 望歷史

    因為儒家思想更有利於統治。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那時的儒家思想並不符合當時的情況。列國征戰,首當其衝的就是硬實力,誰能打仗誰就強大,所以兵家、縱橫家思想最被列國看中。

    而在戰國時期,墨家思想也非常流行,那時還有非儒即墨的說法。墨家推崇經濟、技術、人才的實用主義與倡導公平、平等、和平(兼愛、非攻)的理想主義雜糅。墨子用沙盤推演的方式,最終透過技術和道義兩個方面說服強大的楚國不要攻打弱小的宋國。

    到了秦代和漢前期,為了使國家統一併且強盛,統治者崇尚法家思想。然而法家主張的“民不從官,治不聽君”,一切遵從法律顯然不能讓習慣於官本位的統治者滿意。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和“禮”,所謂“禮”指的是周禮,其一為尊尊,就是把人區別多個等級,保持低賤者對尊貴者的尊崇,這也就是君主制和等級制的原則所在。

    儒家思想維護了統治使天下歸心!

  • 12 # 醉於星辰下

    孔子提出“仁”,維護周禮,人道主義;孟子提出施行仁政,政在得民。

    核心點都在平民百姓身上,天下百姓自然歸心

  • 13 # 吉祥如意建康

    我不這麼認為。儒家的思想。對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有利,有用。對於老百姓來說。那就是一道。思想的緊古咒。我不贊成儒家思想。對中國幾千人年來的發展。沒起一點好的作用。對於現在的年輕人。和孩子們這一代人。儒家思想。就好像一堆垃圾。扔了吧?扔到垃圾堆去。

  • 14 # 河北瑞弟

    那些說儒家思想害了中國幾千年的人,或者壞,或者蠢,或者無知,根本不瞭解什麼是儒家思想,或者是別有用心。更多的原因是被西方列強痛揍了一百多年,自卑的不得了,典型的文化不自信的表現。

    要知道,中國是在被滿清統治之後才逐漸走向衰落的,具體而言是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在此之前,甚至向上追溯到2000多年前,中華帝國都是響噹噹的全球排名前幾的強國,是和羅馬帝國(大秦)、阿拉伯帝國(大食)平起平坐的。數千年來,無數文明古國已經煙消雲散,而中華文明如今依舊光輝燦爛充滿生命力,這是誰的功勞?儒家思想的功勞!那些說儒家思想害了中國幾千年的人,怎麼解釋這種情況?一個害了中國幾千年的思想和制度,竟然讓中國穩坐地球強國前列2000多年?他們說這話,你們也信?

    下面就談談早期儒學倡導的“忠道”思想,與我們所理解的“忠道”、愚忠有很大差別——“忠道”的理念,起源於早期儒學,是由孔子提出,再由其弟子門逐漸發展起來的。在儒學的核心思想被西漢董仲舒異化改變以適應統治階級的需求之前,“忠、恕、信、誠”是儒家力行倡導的觀點。

    所謂忠,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忠君之道,二是人與人之間也需要忠信所維繫。對於士大夫而言,忠君是首要的,忠君與忠於國家和社稷也是密不可分的。早期的儒學“忠道”思想,和後世倡導的對皇帝愚忠是不同的。前者其實對君臣之間都有約束,主張君臣之間要互輔、互通、互愛、互敬、互信。君主首先做到禮下,大臣才能盡忠。也就是說,大臣信奉的忠道思想,不是忠於皇帝一個人,而是忠於天下百姓。

    儒家歷經了幾次變革,已經是創出了多種內部門派。而被世人所嫌棄的只是儒家的理學學派,也就是程朱理學。其實你若是真的看過朱熹的《朱子語錄》,就會發現大家對理學也是誤會頗深啊。很多思想如“婦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些個輿論其實都是受到統治者和今天的教育部門閹割過的(實際上這句話罵的是男人,說你沒事勾搭人家小寡婦幹嘛,丟不丟人),理學的初衷也只是教人看待問題和入聖的方法,並無惡意。就更不用說孔孟之道和王守仁的王氏心學了,使人向善,待人以禮,做一個真正講道理的人,而不是茹毛飲血的獸。至於為什麼儒家會變得迂腐,其原因就在於統治者的妄加評斷,以及日趨浮躁的社會風氣。唐代的“古文運動”,就是針對唐中後期儒士們華而不實的風氣。蒙元開國,因為統治者思想的落後,對於假的理解是宗教化的認知,於是儒家自元朝開始宗教化,宗教是哲學的墳墓,這句話一點沒錯,宗教化的儒學,培養出了大量的腐儒,就好像中世紀歐洲天主教的那些個混蛋修道士和神父們。大明開國之後,由於朱元璋自己沒什麼文化,保守自卑的小農思想讓朱元璋對儒家進行了很大的閹割,再用一個八股取士,禁錮了儒家思想的多元化。直到過了100多年才出了個王守仁來拯救了衰落的儒學思想。有清一代,前期的幾位皇帝像前輩朱元璋統治積極學習,對儒家進行了更為殘酷的閹割。儒家在思路上徹底黑化,培養出來的,也是大批大批滿嘴之乎者也的腐儒。正是因為對傳統儒家的認識不足,魯迅、李大釗、陳獨秀才會如此的批判儒學,但是他們可能過於激進而沒有想到,正是儒家思想的推廣才有了今天中國人的很多固有觀念。

    思想層面的成果很難簡單地直接的傳播到遠方。因此,在歷史上,除了極少數的時間之外,中華文明跟其他的文明是相阻隔的。對於社會制度,儒家的討論長期侷限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幾乎從來沒有找到有效的控制君主絕對權力的方法,以儒生為代表的大臣們在君相之爭當中節節敗退。封閉的地理環境,帶來的是思想上的僵化,缺乏革新和進展。

    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學者們到歐洲去留學,才發現在歐洲早已經找到了如何控制君主絕對權力的方法。所以後來才會有立憲運動和革命運動,才有了對德先生和賽先生的呼籲。現代的改革開放,首先呼籲的就是解放思想,也就是要引入新的思想資源,知道對任何一個事情,其實都有多種方法選擇。尊重多樣性,尊重思想的權利,才是解決之道。單純的把黑鍋拋給幾千年前的死人,那顯然是毫不負責的。

  • 15 # 水凝結成花

    儒家思想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

    一,儒家思想是中國文明史經歷了夏、商、周近1700年之後,由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週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這一階段的儒家思想主要表現為孔子“仁”“禮”學,目的在於透過“正名”,恢復已一去不返的“周禮”所代表的時代,所以孔子的思想不會被新興地主勢力所青睞。接下去孟子提出的“仁政”思想,主張“民貴”“君輕”同樣得不到新興地主勢力的歡迎。這個階段儒家思想並沒有成為統治階層的主流思想,和其他派別的思想一樣,處於百家爭鳴的狀態。但是孔子開創了私學,使得更多的人獲得了接受教育的機會,同時也為儒家思想的傳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漢武帝罷免百家,獨尊儒術。秦朝秦始皇焚書坑儒,以法家思想為統治思想。秦滅後漢初國力虛弱,以道家思想作為正統思想。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家十分強勝,這給封建統治穩定創立了前提。為了維護大一統的局面,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思想體系。這時儒家新興代表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於君主統治的成分,對儒家學說說進行了改造,增加了“軍權神授”和大一統的思想,這客觀上有利於封建中央集權的加強,也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鞏固儒家思想。漢武帝認可了董仲舒的新儒家學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而且漢武帝批准董仲舒、公孫弘的建議,在長安興辦太學,用儒家經書教育青年子弟,從此儒學成為官辦學校的主體內容。這一時期儒家思想初步形成了儒家政治的歷史傳統。

    三、理學階段,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理學,是宋代主要的儒家思想。以朱熹為集大成者,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他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這全是為封建等級秩序作辯護。到明朝中葉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創立了“心學”。這一階段的儒學實為客觀唯心主義到主觀唯心主義。

    儒家思想崇尚的是禮治、德治、人治。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行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架構,它包括孝、義、誠信、弟、智、忠、禮、勇、恕、廉、溫、恭、寬、良、恥、讓敏、慧等項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這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儒家思想能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與儒家思想尊從君君親親的等級秩序有很大的關係。而且儒家思想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也一直處於變化之中。它影響了中國兩千年的歷史,也培養了許許多多優秀的中華兒女,同時也影響了世界上不少國家。雖然它包含了不少腐朽沒落的成分,但也不能否認它具有更多的有價值的成分。儒家思想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要用揚棄的方式去對待儒家思想。

  • 16 # 水流芳2019

    只有儒家思想才能使天下歸心

    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創立儒家學說,儒家文化應運而生,雖幾經沉浮,但其強大的生命力始終沒有減弱和停息過。究其原因,就是儒家文化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些關於為人、處事、治國的名言警句已經深入人心,並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儒家文化以“仁”為核心,倡導“人為 貴”,對中國道德規範和道德理念的形成產生了重要作用。

    一、儒家文化的起源

    儒家思想產生於先秦的春秋戰國時期,其締造者是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春秋末期急劇變革的社會現實中,孔子汲取夏商的文化營養,繼承周代的文化傳統,創造了內涵豐富、自成系統的完整學說。

    最初儒家思想指的是司儀,經過不斷的變 遷和發展,後來發展成為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

    二、儒家文化的主要思想

    儒家文化的思想影響了我國兩千多年,不僅增強了國民的 凝聚力和創造力,還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使中華民族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首先,孔子所提到的“禮”是精神層面和外在層面的結合,既要維護當時的宗法等級 制度和倫理關係,又要注重祭祀、軍旅、會盟等方面的禮節儀式,只有這樣才能產生真正的教化作用。

    其次“,仁”是孔子思想學說的核心。孔子明確提出,“仁”即“愛人”,並進一步闡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他在倡導“仁”“德”的基礎上,進而提出一種“大同”的社會理想。

    再次,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學方法論的意義,又具有品德修養的意義。孔子指出,在認識和處理客觀事物時,要做到“適度”“恰如其分”。

    最後,“教”與“學”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一生在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中國傳統教育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三、儒家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張對民要“道(引導)之以德,齊(整齊)之以禮”,提倡以“禮”治國,重德輕刑,以教化為主,用道德和禮教來管理民眾;

    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張以德為首、有教無類、教學相長,創造“因材施教”等教學方法,儒家學說也可稱為“君子之道”,“君子”一詞在《論語》一書中共出現 107 次,次數僅次於“仁”字;

    在價值觀念方面,儒家文化表現為重人倫輕自然、重群體而輕個體、 重義輕利等特點,也充分體現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基本傾向。

    四、儒家文化的現代價值

    從現代角度分析,儒家文化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孔子提出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教育思想,影響著無數教育活 動的參與者,指導我們如何實現自身價值,同時也告誡我們如何防止走向另一個極端。

    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透過其經歷及理論為後世的教育開闢了一條嶄新的道路。儒家文化強調“以義制利”和“互信互利”,這些思想符合市場經濟與現代公民社會的基本價值取向。

    當今社會,皮革奶、地溝油、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這不僅是道德的缺失,也是觸犯國家法律的行為。儒家文化以德行的完善,人的道德價值的實現為追求目標,主張仁愛、和諧、忠恕、孝悌、信義,建設一個和諧、團結、和平的社會。這些思想,時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總之,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做出重大貢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多少仁人志士以此為立身的標準,實現了自身價值,也推動了中國的發展。

    因此,我們有責任和義務重拾儒家文化精髓,重視人格修養,增強文化自信,不忘昨天的苦難,無愧今天的使命,不負明天的夢想,將儒家優秀文化發揚光大,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 17 # 高手如星空

    並不是這樣的。

    雖說儒家在歷史上佔據了統治地位,這有它的必然性,也有很大的偶然因素。

    秦朝開先河的大一統,靠的是法家思想,秦幾代人人的努力,讓秦朝獨霸天下,若是秦朝順利傳承下來,儒家很難出頭。

    即便是秦朝滅亡後,漢朝初期的休養生息政策,也是採用的道家的無為而治的思想,這是時代的需要,是社會的需要,更是統治者最需要的選擇。

    最後這一點,很重要,誰能迎合統治者,誰才能獲得上位的機會。儒家在這方面是佼佼者,漢初的時候,劉邦覺得自己沒體會到皇帝威嚴帶來的快感,用現代的說法就是想裝逼,這時候精通儒術的叔孫通,看到了機會。

    叔孫通帶著自己的弟子和書生一百多人,開始了不斷的排練,終於演示出了一套禮儀,之後在劉邦的皇家酒宴上大顯身手,酒宴全程,大臣的秩序井然有序,劉邦看後喜滋滋的感嘆,今天我才知道了做皇帝的尊貴!

    至此,叔孫通攜手一百多弟子正式進入官場,這事是儒家的一次極為成功的嘗試。

    之後,一直到漢武帝時期,這時候的漢武帝渴望武功,想要掃清出兵的阻礙。

    到了這個時候,儒家真正開啟霸主地位的人物出現了——董仲舒。

    董仲舒為了迎合漢武帝,提出了大復仇思想,改進公羊儒,之後又有:”大一統思想“”天人感應“等等,簡直就是漢武帝的貼心小棉襖。

    在漢武帝接納他的一系列學說後,董仲舒趁機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儒家開始了急遽的壯大步伐。

    漢朝之後的三國,以及南北朝時間,長時間的動亂,民間慘淡不堪,佛家利用這個時期大肆發展,以至於影響朝堂,連隋文帝這樣的人物都取了那羅延.佛家尊號當小名。

    這時期的佛家地位很高,已經嚴重影響了統治階級的利益,隋文帝立國後嘗試打壓,奈何佛家和當時的世家大族結合緊密,效果不佳。

    到了唐朝立國,為了壓制佛家,李唐採取了扶持道家的做法,這時候開始了儒道佛三家的融合期。

    到了武則天時期,女帝為了對抗李家皇室拉攏了佛家,把自己寫入了佛經,寫成了彌勒佛轉世,為自己即位尋求名分支撐點。

    五代十國時期,儒道佛的融合出現了新的理論和一些大人物,我就不贅述了。

    儒家的最後的輝煌來自於朱熹的改良儒家:”存天理,滅人慾“,這個時候的儒家基本上沒有了進去思想,閹割成了專為皇家服務的工具學說,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滅亡,新民主思想的到來。

    儒家在最後的餘暉中也誕生了一個試圖救亡圖存的人物,儒家最後的氣運之字—王陽明,可惜他也沒能挽救儒家的落幕!

    所以說,並不是儒家能使天下歸心,而是統治者需要天下歸心的理論,儒家為了統治者的需要,不斷改進其學說。

    真正源頭的儒家,還是有很多指的我們學習的東西,孔子的:”仁“:”有教無類“孟子的:”義“仁政,民本學說,永遠不會過時。

  • 18 # 弘揚古聖先賢智慧結晶

    為什麼在歷史上有人說只有儒家思想才能使天下歸心呢?因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愛”。而“仁者愛人”是天地大道,是安邦定國,家庭和睦的重要支柱。

    1.人是群居動物。如果自私自利,就沒辦法跟其他人、跟動植物、跟環境和諧相處。只有相親相愛才能共同生存。現在的人價值觀越來越扭曲。有些人被慾望衝昏了頭腦,自私自利,唯利是圖。不惜破壞環境,害人害己,最終自掘墳墓。只有儒家的“仁愛”思想才能使天下歸心。

    2現實的需要。我們正處在社會轉型期,道德危機、生態危機、腐敗叢生,社會誠信缺失。社會越來越亂,人心也越來越浮躁。再就是現在離婚率越來越高,家是社會的細胞,細胞壞死的多了,整個社會也就亂了。所以現實在呼喚一種規範和一種理念,呼喚儒家思想的重建和再生。

    儒家思想是我們的祖先經過幾千年的求證積累,給我們保留下來的傳世之寶。只有儒家思想才能使天下歸心。

  • 19 # 南樓古鄉

    今天我們來解答一下為什麼有人說在歷史上只有儒家思想才能天下歸心呢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儒家思想他講究仁義禮智信要求統治者要仁政以德服人這是一種先進的思想他講究民本思想而不是位高者獨尊君是舟民就是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就是現在我們國家還保持著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儒家思想注重民心俗話說得民心者的天下在那個社會動盪的年代沒有人關注百姓的想法而儒家思想就是關注百姓從百姓的利益出發省刑罰薄稅斂因此它的出現使人們在思想上有了統一同時也看到了新的希望儒家思想可以說是從根源上解決治理國家的方針所以說只有他才可以讓天下歸心

  • 20 # 韓I949

    釋道儒三教並存,佛是泊來品西漢時期傳入中國,道教是土著早於佛與儒,而儒集各種思想之大成流傳至今,法家思想是霹靂手段太過霸道,短期內確實能看到成效,但不能長久,試思之,古之歷代變法者善終者少,佛講因果,講空無但我們人生有限,往往只能看到因,很少看到果,道家思想是崇尚自然,無為而治,老子的道德篇就是一部哲學史,及至到莊子就演化成了玄學,到了東晉那些文人墨客均以談玄為榮說的越深別人不懂為髙妙,清談誤國此之謂也。而儒家愚以為國教也,流傳至今自有其獨到之處,儒,佳字也,如儒將,儒商,儒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禮義廉恥,忠義禮智信,現如今人們拜金諂媚廉恥掃地,貪汙成風,正所謂國教之不興也,愚見如此請各位大家斧正。謝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亮為什麼每天升起,落下的時間,地點,位置,圓缺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