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秋宜聲

    這是個錯誤提問!

    中華歷史上,儒家思想使天下歸心了嗎?回答是:沒有!相反的是,使得中華分崩離析!

    以明朝滅亡為例!明朝中華人口近兩億,滿洲人口多少?滿清武裝出的也軍隊不過20萬人,而且滿洲是兵民一體的體制(八旗制度就是一個軍事編制),戰爭時期,所有青壯年都要參加戰鬥。由此推理,滿清人口只有不到100萬人。諾大一個明朝,人口一億以上,為何就讓滿洲人佔據了?成了中華的統治者?

    也許有人會把責任,推到李自成和張獻忠頭上,明朝滅亡時因為農民起義。非也!我們暫且不論明朝末年為社麼會激發農民起義的!單就後來的軍事態勢來說:

    一、李自成的勢力主要在河南和陝西。張獻忠的勢力侷限於四川和湖北西部。中國的整個東部、東南部富裕地區都在明王朝的統治下。為何會這些廣大地區毫無用處,卻搞成這種結果!

    二、李自成在河南平原激戰中,其實力已經消耗殆盡,退回陝西。明朝軍隊雖然損失很大,但是,完全可以從統治區補充。但是為何不繼續進攻陝西?

    三、滿洲崛起後,區區10幾萬軍力,為何明朝不學習漢武帝、舉大軍出關一舉殲滅?抵抗滿清的部隊最多時候也就五萬人。且分散在各個據點,完全採取防守戰略。滿清是個兵民合一的體制而非職業軍隊,戰爭對生產的影響非常巨大,原本支撐不起長期的戰爭。為何明朝一再給滿清喘息之機?

    四,明朝可以武裝出的軍隊可達到數百萬之眾。李自成在陝西恢復元氣後,率20餘萬部隊向北京進發(號稱百萬),明朝當時命孫傳庭的10餘萬部隊負責抵擋李自成。為何崇禎會眼睜睜地讓孫傳庭的部隊孤軍奮戰?最後被全殲?!為什麼明朝的每一次戰爭,派出的軍隊數量都處於劣勢?這是什麼心態和戰略思想?

    五、李自成逼近北京後。崇禎建議遷都江南,朝廷大臣為何均不同意?最後作罷。後來, 崇禎要求各地派兵赴京勤王,為何各地按兵不動?

    問了這五個問題,答案也和就出來了。明朝的動員能力哪裡去了?

    明朝尊儒,導致的結果是以文亂法!人人滿嘴仁義道德,說一套做一套,國家實際上沒有法度、沒有公正。官員強取豪奪、腐敗成風。明朝歷屆朝廷都知道儒家文化的虛偽,不得不設立一堆特務機構,錦衣衛、東廠、西廠,導致的結果是君臣離心,人人自危,無人敢說真話,無人敢挺身而出。南方諸多地方大員、地主豪紳,在心裡都巴不得朝廷垮臺。農民起義要推翻明朝、滿清虎視眈眈、明朝的臣子人人自保。洪承疇、孫傳庭、袁崇煥、吳三桂等等這些優秀將領,如果遇到中國秦漢時期的法家文化、遇到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也許就會象衛青、霍去病一樣名垂青史!但是遺憾的是,他們攤上的是儒家思想的明朝廟堂!趕上的是一個不斷製造昏庸朝廷、靠鼓吹過日子、沒有真話的儒家文化時代!

    這才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明朝最後的腐朽和無能,已經沒有人能拯救了!所謂儒家使得天下歸心,更是胡說八道。中華秦漢時期是崇尚法家思想、隋唐時期是道教和佛教。自宋代開始主導文化尊儒,但在之後一千年裡,中華民族的核心區—中原,有600多年是外族統治!這就是所謂的“天下歸心吧”!

  • 22 # 熙斯維克鋸業

    因為“在歷史上”也就是隻有在“天子皇帝專政的歷史上”存在的“核心內容”是“天命迷信”,而孔子的儒家的信仰就是“天命迷信”,

    所以在“天子皇帝專政時代”總是宣揚信仰孔子的儒家的儒學儒教能使“天下歸心”!這是天子皇帝專政時代的必然

  • 23 # 華南周律師

    對的,儒家思想確實能讓天下人歸心於一人,甚至將人神化!

    可是,這人死後,人就不知道歸心於誰了,就有皇族的濫殺,集團的內鬥。就有“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紛爭,就有改朝換代。

    不說改朝換代,在同一朝內,同一單位內,在不同的長官面前就有不斷折騰的拆舊建新和該換門庭。

  • 24 # 古今人文擷英拾萃

    這也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並非開始就是如此。

    儒家,春秋末年孔丘所創,後被封建統治者尊奉為正宗的一個學派,是先秦諸子百家中對後世影響最為廣泛深遠的一家。其歷經先秦儒學、兩漢經學、宋明理學三種基本形態。

    產生於先秦時期的儒學,是一種以心智,倫理、政治相結合的學說,它缺乏哲學的內涵,疏於思維和論證方法。因此,在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中,它並沒有佔得很大的優勢,孔子周遊列國,也常常是失意落魄的。漢代重建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政權,將君主權力絕對化、神聖化,也就成為最高統治者的內在要求;而在這方面,儒學的“民貴君輕”、重人輕天的思想,顯然不能合乎統治者的要求。現實的矛盾和自身存在的缺陷,推動著儒學同時向著哲理化和宗教化兩個方向發展。

    兩漢經學的出現,是對儒學的第一次改造。它的特點是用解釋儒家經典的形式,提出一套以“三綱五常”為基本法度,以道家思想為哲學基礎,並附以陰陽五行說的思想體系。它雖然還披著儒學正宗的外衣,而實際上,它比起先秦的儒學,不僅更哲理化,而且已經具有“神學”的內涵。儒學開始儒教化。

    兩漢經學自漢武帝起取得一家獨尊的地位,後世能對這種正統思想發生重大影響的,便是佛教的輸入。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我國。作為種外來文化,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它受到漢民族傳統文化主體儒學的排斥和抗拒。直到唐代,仍有排佛運動的發生。但是,佛教“專務清靜”、“息意去欲,而欲歸於無為”(後漢紀・襄楷傳)的宗旨,使它能借助於道教這一媒介,逐漸融入儒學思想。道教,習慣上也稱之為道家,兩者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由於漢初統治者推崇黃老之術,老子逐漸被神秘化,再加上各種形式的仙道方術的配合,就產生了道教這一宗教形式。佛教透過對儒學、道教等漢民族傳統文化的吸收。變成一種中國化的宗教。隋唐時期,佛教得到最高統治者的認可和提倡,進入了在中國的鼎盛時期。宋明以後,佛教的某些思想,如“空有合一”的本體觀,“漸修”與“頓悟”合一的認識論,“明心見性”、“返本復初”的修養方法等,隨同道教思想滲透到儒家思想的深層,產生了三教合一的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的誕生,完成了對孔子儒學的第二次改造,成為我國封建社會後期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也成為繼孔子、董仲舒之後的第三代“聖人”。

  • 25 # 鑫挺83563181

    題主,看到哪朝哪代歸心了?自儒家成為主導以來,歷代都是人心向背,支離破碎,百姓水火之中,國不國,家不家的悲慘社會的歷史?

    儒家,自古就是黑幫,最大的鞏怖組織,國家財富的佔有者,是極其邪惡,殘忍,冷血,壓迫,剝削民眾的代表,是中華民族貧窮落後捱打的代名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亮為什麼每天升起,落下的時間,地點,位置,圓缺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