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v江湖故人v
-
22 # 油茶歷史絲語
讀書品史明事理,借古鑑今知興替。讓絲語和您一起走進歷史,走近民族、國家以及世界的過去和曾經,去讀去品去明,去了解、去揭秘那一場場或驚心動魄或平庸骯髒的“曾經”……
本文看點:關羽是神,“大意”失荊州是作者為了讓他“完美”離場特意安排的一齣戲,但是,由於荊州對於蜀漢具有“無比”的重要性,又必須為其降低乃至“撇清”責任,鑑於“桃園三結義”金字招牌的照耀以及關羽與劉備的深情厚義,劉封就很必然地成了可以救關羽父子的“最後一根稻草”,因此,自始至終都沒有得到前往救援指令且不是劉備親兒子的劉封,無論他是救或者不救都極有可能為此而喪命,這或許就是他沒有其他解的宿命。
一,說不清,道不明的“預謀”。劉封武力過人,性格十分剛烈,很有點桀驁不馴的“味道”,跟隨劉備征戰的時候,戰功頗多。但是,作為一個過繼兒,隨著劉備親兒子劉禪的降世,特別是在劉禪被確立為繼承人之後,劉封就越來越不受劉備待見,甚至遭到排擠,不斷被邊緣化,以至於正處於人生上升期的他被“安排”到邊城,與一向取巧狡猾的孟達共同駐守上庸,與其說是一次簡單平常的“委派”,不如說是一次暗中目的明確的有意而為,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預謀”。
二,求救和上級不下援救“指令”是一種“默契”。按照《三國演義》及有關記載,關羽“大意”失荊州被圍困麥城之後曾經多次向劉封求援,但是,“上級”卻自始至終沒有給劉封下達派兵以及如何派兵援救的指令,按照軍隊服從“命令”的原則,劉封不派兵前往救援是有根據、站得住腳,也合情合理的。退一步說,既然廖化都可以多次突圍求援成功,關羽帶兵突出“重圍”應該沒有問題,如果不是出現判斷、指揮上的錯誤,應當不至於兵敗身亡。因此,關羽向劉封求救和上級始終沒有下達援救“指令”本身或許就是一種“默契”。
三,救或者不救都是一道難解的“迷題”。“救人”如救火,就是自始至終沒有上級的救援方案及指令,彷彿是有意留給劉封的一道“迷題”。因此,不救勢必是獲罪被殺的結局,派兵援救了要麼因派兵援救導致自己的“守地”出現差池獲罪,要麼就是沒有指令擅自“用兵”領罪,面對如此“難題”,無論劉封怎麼解,最後都必須獲罪擔責,唯一的可能是“死”的方式怎麼樣,翻盤的機會肯定沒有。
-
23 # 牧野鑑史
關羽是劉備的兄弟,而且他的能力受到了大家的認可,在蜀國除了提到劉備之外,就會說起關羽,足以見得關羽在劉氏家族當中的地位。地位如此之高,但卻不受劉氏家族的待見,尤其是劉備的義子劉封,劉封在上庸是個名門貴族,而且也為劉備立下汗馬功勞,雖是劉備的部下,但是他的才能確不低於劉備,劉封有小算盤,關羽在麥城才無救兵。
劉封是劉備的功臣,功臣可免一死
劉備發動漢中之戰,而劉封則為劉備解決了一個煩心事。孟達和法正雖然表面投靠劉備,但實際上他們非常的狡猾,孟達在上庸只求自保,劉備進軍西蜀但是孟達卻按兵不動,想保留著實力,眼看劉備已經佔據了上風,所以才進軍西川,而這一切都讓諸葛亮和劉備看到眼裡,所以劉封來到上庸後奪取了孟達的兵權,一直駐守在這裡,可以看出劉封為劉備立了戰功,這是讓劉封也一直是深感驕傲的地方。
劉封有小算盤,蜀國內部不合
關羽攻打樊城,卻將荊州的土地被東吳奪去,然後攻打樊城失敗後,沒有立足之地,被圍困打的全軍潰散,關羽的狀況十分的危急,而此時劉封靠近麥城可以出兵援助,但是卻沒有做。
劉封一方面是為了自己的名聲著想,,關羽惹怒的是曹操和東吳兩個大軍,想取得勝利也非常的困難,就算救出了關羽,也得損兵折將,上庸也就自身難保,那麼劉封的名望也就不被奪去了,上庸會是魏與吳的嘴邊肉。
劉封另一方面看出了關羽能夠突圍,是因為關羽派廖化殺出重圍前來求救,劉封心中想了很多,居然廖化能夠殺出重圍,為何又讓他去冒險救關羽,分明是讓他去送死,憑藉關羽的一身武力,怎麼可能殺不出重圍?而恰恰沒有想到,關羽抱著一死的決心對抗。
最後讓大家深受質疑的就是劉氏家族為了保住威望,故意不去救關羽,歷史上總能夠提到關羽的能力,他的威望和忠義的性格深受大家的青睞,但是它的功勞卻蓋過了劉備,所以在劉氏家族當中。關羽已經嚴重的威脅到了劉氏家族的威望,所以關羽被圍困,如果他能夠突出重圍依然能夠得到讚許,如果兵敗劉氏家族能夠重新找到自信,憑藉著這個藉口劉備可以有足夠大的勇氣攻打東吳,夷陵之戰也就迫在眉睫了。
-
24 # 東嶽巍巍汶水幽幽
劉封的死是更深層的原因,無論有沒有救關羽,都是註定的,關羽的事件只能是一個藉口。劉備早年一直顛沛流離,四十歲的時候還沒有子嗣。公元201年,劉備註意到了一個優秀的少年,長沙劉泌的外甥,劉封。劉備認為也許這就是天意了,所以就把劉封收為義子,一直帶在身邊培養,沒有意外的話他就是劉備身後的接班人。
207年,這個意外出現了,劉備的第一個兒子劉禪在新野出世。一年之後,曹操大軍南下,劉備在當陽被擊潰,這個嬰兒被趙雲冒死救出,所以後來劉備對這個孩子更加愛護,他的重要性也非比尋常。所以劉備進川的時候,孫權都想把這個孩子拐去要挾劉備,如果不是趙雲再一次出現,他就得逞了。時間一天天過去,這個叫阿斗的孩子一天天長大,一直到了劉備當漢中王那年,阿斗十三歲,按照三國時期的年齡標準,幾乎就是成年了。於是,劉備的嫡長子劉禪被正式冊立為王世子。
與此同時,跟隨了劉備將近20年的劉封一直表現的很優秀,勇猛善戰,屢立戰功,但是這些成績到了後期就顯得很刺眼了。作為劉備的義子,這個身份顯得十分尷尬,我認為雙方都想解除這層關係,但是誰先提出都不太好。這個矛盾就這麼一直拖著,直到最後爆發的那一天。
可以說,劉封此人一生都是悲劇。早年父母雙亡,自己一直寄養在舅舅家。被劉備收養之後,又多出來一個少主子,關羽認為他是“螟蛉之子”估計是普遍的看法,所以他一直活在壓抑之中。當劉禪的繼承人地位明確之後,這個勇猛的義子即便劉備再捨不得,也沒第二個選擇,只能找藉口除掉了。
-
25 # 愛尚文史
先說說第一個問題,關於劉封見死不救的說法並不見於正史,而是《三國演義》中羅大爺杜撰的一個故事情節。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兵敗麥城被圍的時候,曾令廖化突出重圍到上庸請劉封、孟達發兵救援,不料卻被劉封以山郡初附拒絕了。導致關羽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被東吳擒捉,並最終父子二人雙雙被斬。
劉封也因此被劉備見責,返回成都後被問罪斬首。
但這件事並不見於正史。正史中關羽兵敗麥城之際,可以說非常唐突,一路馬不停蹄往臨沮方向奔逃,期間根本就沒有給他請援的機會。而且上庸、房陵遠在千里之外,即便他有機會請援,也不會找上庸、房陵的劉封。他應該就近請援。比如臨沮,比如巴東。
事實上關羽已經逃到臨沮邊境了,臨沮境內卻沒有絲毫察覺。說明在此期間,他沒有跟其他隊伍互通訊息。
關羽真正請援的時間,是在他包圍樊城之際。當時可能覺得兵力不足,於是就派人去劉封處請援,而且是多次催兵。正因為樊城離上庸比較近,所以關羽可以多次催請。在被劉封幾番拒絕之後,關羽被迫撤走了荊州的駐防部隊,全部投入了襄樊戰場。
這一次也不能完全怪劉封,畢竟上庸、房陵確實初附不久,劉封、孟達進攻上庸,差不多是跟樊城同一時間發兵的。而且申家兄弟是親曹派,只不過表面臣服,他們手上仍然佔有很大一部分實權。劉封、孟達本來就兵力不多,所以不敢輕舉妄動。
劉備為什麼要斬殺劉封?不是因為劉封不援助關羽,因為此事情有可原,即便有錯,也罪不至死。也不是因為劉封欺凌了孟達,在劉備心中,他最恨的肯定是孟達,對劉封堅持不肯降魏的舉動,劉備更應該感到欣慰。所以!這些都不能構成劉封的死罪。
劉備之所以斬殺劉封,是在為自己的親兒子劉禪掃清障礙,鞏固劉禪的地位。諸葛亮考慮到劉封性格剛烈,怕在劉備死後難以壓制,所以建議劉備將其殺掉。原文如下:
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封嘆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為之流涕。
終其原因,還是劉封的政治水平不行,沒弄清楚自己的位置,過早的表現出了自己的才能。而且在明知討不了好的情況下,不肯接受曹魏的招降,依然對劉備抱有幻想,導致了自己身首異處的慘劇。
回覆列表
看了幾個答案,我覺得都沒有回答到問題的點子上。首先我有一個觀點,就是在職場上,實力相差不是很大、又有競爭關係的兩人,都會有“同欲者相憎”的心理暗示,此時如果不對這種心裡加以制止干預的話,就會產生禍亂。
政治上成熟又大公無私當然叫君子,都可以憑藉自己的意志力和品質,輕易的去克服這種心理。
如果一個人心胸嫉妒狹窄,政治上又不成熟的話,就無法無法剋制這種心理暗示,而促使事情的本質發生變化。
而劉封恰恰是這種人。雖然三國中對他的描述不多,但卻基本能看出來他是個有勇無謀的人。從另一方面來說他的判斷力,決斷力和預見性是很差的。
我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是政治上的不成熟。三國職場上的人打交道都是憑智慧打交道,他沒能搞清楚義子和兄弟在劉備的心裡誰更重要。在政治上要成功就要使自己的朋友多多的,敵人少少的。特別是關羽,於公而言是君臣,於私而言是桃園三結義的鐵兄弟,有過命交情。而這一點劉封似乎沒有看透:認為知子莫如父,從親情感情來講,都能比關羽強一點。
二是自私的心裡作祟,沒有大局的觀念,一切都從自己的小的方面出發,只顧眼前的利益,完全沒有大局觀,分不清輕重緩急。把關羽當做擋在自己面前職業生涯的一座山。欲搬之而後快。
三是智慧不夠,被人蠱惑挑唆。一般來說有見識的人都知道什麼叫疏不間親,但劉封卻偏偏缺少這根筋,收到騎牆派孟達的挑唆和離間。總結起來就是,一副好牌被打的稀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