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聊的豬
-
2 # 春春書世界
每個孩子到了三四歲的年紀就會有一段時間對生死很感興趣,他們好奇人死了會怎樣,會問你人死了去了哪裡,面對孩子這個問題很多家長不知道從何解答。往往按照我們的經驗有以下幾種回答
1.人死了,會變成星星,掛在天上,地上的人可以抬頭尋找死掉的親人,死掉的親人也會在天上一閃一閃看著地下的人
2.人死了,會升入天堂,天堂就是一個美好的世界,那裡有天使,他們在那裡快樂幸福的生活著
3.人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就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了
我的孩子最近也會不停地問我這些問題,我的回答是讓孩子去感知
首先,最近是春天了,萬物復甦,我帶著他在小區裡尋找生命,柳樹發芽,小草冒出綠綠的小頭,小區裡幾棵早櫻已經結出花骨朵,謝謝都是剛剛開始的新生命,包括剛出生的嬰兒。談及到死,他總會問我人為什麼會死,我告訴他可能這個人已經很老很老了,他的生命的旅程結束了,就像是樹葉,剛冒出芽,然後變綠,秋天就變黃了,再到冬天他就會落下,落入泥土中,人也是一樣的。我很欣慰,我的寶貝想象力比較豐富,他立馬告訴我說,那人死了,然後又會變成小寶寶,我告訴他對的,生命就是這樣,迴圈的。其實孩子對待生死問題有他們自己的見解。
-
3 # 多樂媽歡樂多
我家孩子有陣讓他做多了題煩燥,說生不如死,我和他探討過死亡,如果因為這些事就言死或想不開,這個世上唯有親人會記得你,其他人隨著時間會淡化忘卻就像這個人不曾來過這個世界,他說那還是要好好活著。至於新生命[呲牙]從小看卡梅拉的我想有個弟弟,一直盼到可愛的弟弟的到來。應該是特別有體會的[耶]
-
4 # 宛悅
孩子的大腦跟我們的不一樣,她/他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都還不完善。家長並不一定要對孩子的每個問題都做詳盡詳實的回答。
很多孩子可能是感受到了分離的恐懼,才引起“什麼是死亡”的發問。當你告訴她死亡就是“再也見不到了”的時候,他會放大內心的恐懼,接而問出“媽媽你會死嗎”等一系列的問題。因此,比起回答問題,更重要的是父母要了解體會孩子問題背後的情緒。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呢?家長應該差異化地與孩子談論死亡。
這裡的差異化是由孩子的年齡特徵所決定的,根據Nagy提出的死亡概念年齡特徵,與孩子談論死亡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有所差異。
0—4歲:這個年齡的孩子對“死亡”沒有概念,也很少主動提出疑問。孩子無法區分死亡和分離的概念,因此這個階段不應該和孩子聊起“死亡”的話題,孩子的心理成熟度是一個發展的過程,這個時候與孩子談起死亡,反而會適得其反,更多的關注點應該是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建立其安全感。
5歲—9歲:學齡前的孩子,並沒有真正理解死亡的含義,但經常會問及與死亡相關的問題,面對這類問題家長不應該恐慌,更不能嚇唬孩子,應該坦然回答不躲閃,因為家長的坦然會讓孩子認為死亡是一件在正常不過的事情,如果家長對這個話題非常敏感、忌諱或禁止談論時,就有可能把死亡這個概念和可怕的東西聯絡起來,進而產生恐懼。
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面臨很多“死亡”,小動物的死亡,花兒的凋謝,老人的過世……讓孩子觀察自然界中的生命,看植物的一歲一枯榮和其他生命週期短暫的生物的生死輪迴,對孩子理解“生與死”是有一定幫助的。
當孩子面對死亡的分離的產生傷感的時候,家長應該予以共情“面對這種情況,爸媽和你一樣難過”,同時不需要將太過理論的東西灌輸給孩子,應該讓孩子明白“死亡”的同時,將溫暖,光明留給孩子,去代替死亡引起的恐懼。
9歲以後:這個階段的孩子逐漸對死亡有了成熟的認識,意識到死亡是不可避免地,更是永久性的。這時家長不應該透過編造的童話故事去忽悠孩子,更多地是理性地告訴孩子死亡是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的事情,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應該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此時家長也可以將安全教育融會貫通,藉機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還可以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用科學的角度,讓他們以科學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可以帶他們去自然博物館,科技館,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長大、老去、死亡,讓他/她明白其實人和萬物本質上其實沒有區別,都經歷著生長、成熟、繁殖和死亡。
“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場所” 家長要用自己堅強的態度和行為去影響孩子,這樣就可以使孩子也變得堅強,從而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
-
5 # 雄赳赳Lxj
談論生命和死亡是一個不輕鬆的話題,個人認為可以從自然現象去給孩子解釋生命和死亡的問題,也可以透過相關紀錄片引導孩子領會生命和死亡現象。
-
6 # 小潔潔潔
用我個人經驗分享給你,提供參考。
首先你孩子目前多大,根據年齡不同可以做出不同的方式觀念講解。
像四五歲的孩子,我一般先讓他去學習感受生命。例如一隻動物,昆蟲,人,一切生命讓他去摸,去看。
日常做一些比較危險的事,例如玩電插,陽臺攀玩等,我會說這樣做你將會以後永遠見不到媽媽爸爸,你喜歡的玩具,喜歡吃的食物。
-
7 # 紫竹媽媽
死亡,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是一個特別忌諱和敏感的話題,尤其是面對孩子的時候。
面對死亡,許多人選擇向孩子用善意的謊言來隱瞞,不讓孩子承受“生命之痛”。
其實,死亡這件事,讓孩子越早知道越好,在歐美許多國家,死亡教育這樣的課跟我們的“德智體美勞”一樣,都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確切地說,死亡教育也是生命教育。
那我們又該如何跟孩子談論生命與死亡呢?
1、利用大自然界中的現象向孩子解釋
冬天來臨時,路邊枯萎的小草、地上的落葉、凋零的鮮花、死去的昆蟲和死亡的寵物等,最後再談到人類的逝去。
週末,可以和孩子一起去養老院看望老人,和老人聊聊天。不要懼怕告訴孩子死亡,用平靜溫和的態度告訴孩子,死亡是生命的一種自然規律,世界上沒有人可以長生不老的。
利用這些自然界中的現象,正是我們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好機會。
告訴孩子,人生來都會死,可我們依然熱愛生活,每一天都不應該拿來荒廢。
2、利用清明節等祭奠逝去親人的日子
在我國,有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等是祭奠逝去親人的日子。
父母可以讓孩子幫著一起準備祭奠之類的東西,在準備的過程和孩子講述,這種的節日的由來,告訴孩子死亡是什麼。
3、利用繪本,電影電視等,在閱讀中展開教育
如果直接面對孩子給他講述死亡的種種,我們大人也不知道如何開口,孩子還又不太理解,在合適的時宜,一本合適的繪本或電影就能派上用場了。
比如:《獾的禮物》、《外公》、《活了100萬次的貓》等等,這些繪本都能很好地給孩子詮釋生命的意義。
《尋夢環遊記》是一部描述死亡的很不錯電影:它用一種特別溫情的故事,為孩子講述了死亡的神秘面紗,有時間的話建議跟孩子一起看看。
我們讓孩子瞭解死亡,是對生命的敬畏,是為了正確地看待生命;知道生命的可貴,有更健康的生命觀,好好珍惜當下。
-
8 # Marianda
連我自己都不能正面死亡的話題,經常在深夜入睡前會想到死亡,覺得很恐懼。
所以我其實很害怕和小孩談這和話題,但越害怕的東西就越容易碰到,我女兒很早懂事,幼兒園就開始問生死的問題,我都不知道怎樣回答好,現在她上小學一年級了,偶爾還是會談及這個話題,我都覺得好殘酷。
就我而言,跟我女兒相反,我是很晚才考慮生死的問題,那是在我27歲那年,一胎寶寶才懷上幾個月,有一天在公交車上突然想到死亡,想到終究一日會離開自己的孩子,突然就淚流滿面,所以女人在當媽媽後,真的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
9 # 簡簡單單105384756
如果很喜歡很喜歡一個人 那麼 保持一個朋友的距離就夠了 這樣可以一輩子 千萬不要奢望靠近 人一旦有了貪慾 就註定要失去
-
10 # 潘H倩
孩子在一天天長大,隨著他的長大獨立個性的加強。開始對生死有了認知。為此也會時不時的問我一些問題。記得去年的時候,我家魚缸的一條小魚死了,他表現很難過,但不久就過去了。可前幾天,我家魚缸的金魚死了,他哭了很久,而且最近一看見魚缸,就會想到死去的金魚。眼睛裡就開始溼潤……
每次擁他入懷,他都會問我,媽媽,我害怕你和爸爸不在我身邊,是不是人死了就什麼也看不見了?那是不是不能吃東西不能玩玩具?那他想別人怎麼辦?媽媽,我一想這些就要哭了。
孩子的問題讓我開始思考對於死亡,我要怎麼能不傷害他幼小心靈的同時,讓他知道這些事情,以此珍惜生命和更多美好的事物。
當然如何與孩子解釋死亡,是我們家長不可迴避的一個問題,就像每年的清明祭祖,雖然傷感,但孩子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去給他講解。
我們家長重視對孩子的死亡教育,或者說是生命教育,那麼讓孩子認識生命和死亡,一方面可以幫助孩子消除對死亡、未知和不確定的恐懼,另一方面也要告訴他們生命有多寶貴,讓孩子知道要遠離那些危險的事情、好好保護自己。
當天晚上,我給孩子講了有關死亡的繪本,我相信繪本的語言會比我的話能更讓他有所觸動。
那麼,我給大家推薦幾本這類的繪本,也讓大家有所借鑑。
內容簡介
這是一則關於生命的童話。一片叫做弗雷迪的葉子,和它的夥伴們共同經歷過四季的變化,從而體驗到生與死之間的微妙平衡。與其他繪本不同的是,這本書可不是畫出來的,而是包含許多精美的照片。作者透過這些攝影作品來展現一片葉子的生命歷程,進而闡述生命存在的價值。
精彩賞讀
“那麼,這棵樹也要死嗎?”弗雷迪問道。
“有一天它也要死。不過有一樣東西比樹更強。這就是生命。它將永存,我們大家全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們死了到什麼地方去呢?”
“誰也說不準。這是個大秘密!”
“我們會回到春天去嗎?”
“可能回不去,可是生命一定會回去。“
“這是怎麼回事呢?”弗雷迪追問說,“既然我們要飄落下去死掉,我們幹嗎生長在這裡呢?”
丹尼爾繼續實事求是地回答:“這是為了享受太陽和月亮。這是為了一起過那麼長一段快樂時光。這是為了把影子投給老人和孩子。這是為了讓秋天變得五彩繽紛。這是為了看到四季。難道這些還不夠嗎?”
主題分析
死亡物件:樹葉
死亡原因:冬天到來,自然死亡
講述角度:從一片叫做弗雷迪的葉子角度來看待生命的死亡
死亡態度:從不理解、恐懼到最終平靜、接受
表達觀點:生命的意義在於經歷美好的事物,在於給別人帶來快樂;死亡並不是代表一切毀滅,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新生。
-
11 # 變形金剛變身
人生最痛苦莫過於生離死別。去年我父親病重,有連續三個月時間我是合肥老家來回跑,而且大多是一人回去不帶孩子。有次孩子發熱,老公帶孩子去醫院,等號的時候遇到他的幼兒園同學,同學問:你生病了,你媽媽呢?孩子答:外公也生病了,媽媽去照顧外公了.....其實我們從來沒有對他言語過外公生病了,是他每次回去都能看到外公在臥床打吊水,他就明白了......後來父親油盡燈枯病逝,孩子回到外婆家看不到外公,問我:媽媽,外公呢?我說:外公去月亮上看病了。他說:是去太空了麼?我答:是的。最近一次回老家,農村院子大,大人們都在院子裡曬太陽,孩子一個人在屋裡,我進去看他在幹嗎,只見他正在用雙手扒著和他差不多高的貢桌,努力墊著腳,仰頭把下巴掛在桌面上,保持這個姿勢,乖乖的在那看著,他的面前是我父親的遺照,我輕聲問:寶寶你在幹嗎呢?他答:我在看外公呢! 四歲不到的孩子,其實他心裡什麼都知道,我平時不想跟他直接探討“死亡”這個話題,是因為我小時候特別膽小,特別特別怕黑,對死亡的恐懼來源黑暗,小時候我認為死亡就是進入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世界,真的特別害怕,我不想讓他也有這種恐懼感。對於死亡,總覺得他目前還小,只想把他護在手心裡,等大一點再說吧......
-
12 # 想知道嗎1413
我昨天跟我伢談論這個話題,然後問他準備怎麼辦,首先說的事,無論爸爸媽媽在不在,都是愛你們的,只是在另外一個世界陪伴著你,第二講的是,如果爸爸媽媽不在,你要怎麼做,例如去最親近的姑姑家裡家裡,或者誰家裡,他們會代表爸爸媽媽愛你們,如果很想爸爸媽媽了,就用看書,畫畫,來代表對爸媽的思念
-
13 # 七月31895
是的,父母在的時候,我們從沒有考慮過死亡這件事。貌似,我們從小也沒有接受過關於“死亡”方面的教育。
上個月,家裡餵了好久的小金魚突然浮在魚缸裡,不動了。4歲的女兒問我小金魚怎麼了,是不是生病了。 女兒跟小金魚是非常好的朋友,每天都要跟它玩耍,餵它食物,看它吹泡泡。現在小金魚的離去讓她非常難過。女兒不理解,為什麼平時活蹦亂跳的小金魚,突然之間醒不過來了? 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這件事,這可能是每位父母都要面對的問題。
來看看美國Parents專家的獨家觀點。 怎樣向孩子解釋死亡又不會嚇著孩子?1、利用自然界的動物或植物來舉例說明。
比如如果是親人去世該怎樣告訴孩子? 不要用委婉的語言表達親人去世了。比如“他去了一個更好的地方”,因為這會讓孩子感到困惑和恐懼。 你可以讓孩子在他熟悉的環境中,告訴他這個事實。 當孩子玩玩具時,你可以跟他說:“祖母去世了。她的身體不再工作,不能吃飯、走路。你也不能再看到她了。” 對孩子來說,看到父母哭泣會讓他感到害怕。即使你努力表現得很堅強,孩子也能感覺到你的真實情感。 最好在他看到你哭的時候,告訴他:“我想起了外公,我很難過,不過別擔心,過段時間我就會好的。” 如果你一直隱藏自己的悲傷,會讓孩子誤認為表達憂傷的感情是不好的,他會懼怕將它表達出來。假如他將憂傷藏在心裡,他的這種情緒會帶到成年以後,性格就會變得脆弱和敏感。 儘量簡單的表達。 因為兩三歲的孩子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天堂在哪裡,他們愛的人怎麼到那個地方去?為什麼沒有人能去看他們? 例如,我們可以這樣向孩子解釋,我們的祖輩那麼寬厚、那麼愛我們,在他們活著的時候,常常讓我們開懷大笑,讓我們覺得自己很幸福,他身上的這些東西叫做靈魂,他的靈魂生活在天堂裡。 關於死亡千萬不要這樣解釋 親人去世,家長很容易想到這些話去解釋。但是孩子很容易誤解。 “他睡著了,再也不會醒來” 如果你想讓孩子安心睡覺,就不要將睡覺和死亡聯絡起來,否則會讓孩子產生誤解。 “上帝需要他的陪伴” 這麼說會讓家長感到欣慰,但是孩子卻不能完全理解。如果你告訴孩子上帝喜歡誰就想帶誰去天堂,那孩子可能就不想好好表現,因為他也怕上帝把他帶走。你可以這麼跟孩子說:“他和上帝在一起”或者“他在天堂”。 “不要傷心難過” 相反,你不應該剋制你和孩子的感情。當你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悲傷的情緒,你其實在給他樹立正確的行為榜樣。面提到的金魚,美國兒童生活輔導師Ashleigh Schopen說:“可以借用身邊的植物或動物跟孩子解釋。比如,家裡養的一盆花死了,它喪失了生命力。也就是說,它不會再吸收水分,也不會在陽光下繼續生長。死亡是永恆的,孩子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明白。”
美國順勢療法臨床治療師Judith Simon Prager博士認為,父母可以帶孩子看花園裡死去的蝴蝶,腐爛的水果,這些都是讓孩子瞭解死亡這個概念的好方法。甚至破裂的泡泡也可以表示生命的終結。
2、儘量讓你的回答簡潔明瞭。
你可以說:“就像樹葉由綠變黃再凋零一樣,當人的心臟停止跳動時候,他就死了,他的身體就停止一切活動了。他不會再移動,不會再有感覺,不會感覺到飢餓、炎熱和寒冷;他不會再走路、呼吸、說話和吃東西了。” 3歲左右的孩子只能從表象上掌握這些概念,如果你用一些委婉的說法,比如說“我們失去了奶奶。”他會愈加弄不明白你到底說的是什麼。 每個父母都想保護孩子遠離疼痛、恐懼和悲傷,不想和孩子談論死亡這件事。 專家認為,孩子對死亡好奇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為了保護孩子對死亡避而不談弊大於利。所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對“死亡”做出恰當的解釋,還是需要你的智慧的。
如果是親人去世該怎樣告訴孩子?
不要用委婉的語言表達親人去世了。比如“他去了一個更好的地方”,因為這會讓孩子感到困惑和恐懼。
你可以讓孩子在他熟悉的環境中,告訴他這個事實。
當孩子玩玩具時,你可以跟他說:“祖母去世了。她的身體不再工作,不能吃飯、走路。你也不能再看到她了。”
對孩子來說,看到父母哭泣會讓他感到害怕。即使你努力表現得很堅強,孩子也能感覺到你的真實情感。
最好在他看到你哭的時候,告訴他:“我想起了外公,我很難過,不過別擔心,過段時間我就會好的。”
如果你一直隱藏自己的悲傷,會讓孩子誤認為表達憂傷的感情是不好的,他會懼怕將它表達出來。假如他將憂傷藏在心裡,他的這種情緒會帶到成年以後,性格就會變得脆弱和敏感。
儘量簡單的表達。
因為兩三歲的孩子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天堂在哪裡,他們愛的人怎麼到那個地方去?為什麼沒有人能去看他們?
例如,我們可以這樣向孩子解釋,我們的祖輩那麼寬厚、那麼愛我們,在他們活著的時候,常常讓我們開懷大笑,讓我們覺得自己很幸福,他身上的這些東西叫做靈魂,他的靈魂生活在天堂裡。
關於死亡千萬不要這樣解釋
親人去世,家長很容易想到這些話去解釋。但是孩子很容易誤解。
“他睡著了,再也不會醒來”
如果你想讓孩子安心睡覺,就不要將睡覺和死亡聯絡起來,否則會讓孩子產生誤解。
“上帝需要他的陪伴”
這麼說會讓家長感到欣慰,但是孩子卻不能完全理解。如果你告訴孩子上帝喜歡誰就想帶誰去天堂,那孩子可能就不想好好表現,因為他也怕上帝把他帶走。你可以這麼跟孩子說:“他和上帝在一起”或者“他在天堂”。
“不要傷心難過”
相反,你不應該剋制你和孩子的感情。當你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悲傷的情緒,你其實在給他樹立正確的行為榜樣。
-
14 # 小巷深處幽
關於生命、關於死亡,是中國人非常忌諱的話題。
印象特別深刻,不記得在我幾歲的時候,問媽媽,媽媽我是哪來的呢?媽媽說,你是從垃圾桶裡撿來的呀。
相信我們這一代的中國人,這樣的回答一定不罕見。但往往會讓孩子產生一種不安全感。
對於教育而言,生命和死亡一定是我們繞不過去的話題。
時代發展到今天,家長們已經努力嘗試著用孩子能聽夠懂的語言跟他們溝通,但是從小的教育經歷,還是讓自己無法大大方方地去跟孩子講這些問題。
目前我跟孩子去介紹寶寶從哪裡來,死亡是什麼基本是從繪本出發,結合現實中的實際情況隨時交流的。
曾經跟孩子一起讀過《我們的身體》、《小威向前衝》、《乳房的故事》、《小寶寶》等繪本。
會跟孩子解釋爸爸媽媽相愛了,然後媽媽的肚子裡面就有了一個小寶寶。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生長10個月,媽媽的肚子也會一點一點大起來,10個月後,寶寶從媽媽的肚子裡出來了。
會讓孩子看到小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樣子,也會讓孩子摸一摸小寶寶在羊水中的狀態,感覺基本能夠滿足孩子目前階段關於生命疑問的需求。
關於死亡,其實我自己在這方面也是極不成熟的。記得第一次和孩子看湯姆叢書中《姥爺去世了》這本書時,一度哽咽,最終沒有讀完。
所以,一方面我也在努力地完善自己關於死亡教育這一課。同時,也儘可能用客觀、不閃不避的態度跟他介紹死亡。
比如他會問,媽媽,什麼是死了呀?我會跟他講,死了就是不會跟你說話,不會跟你玩兒了。
又比如,昨天吃飯的時候,他自己提到自己會死的。我和爸爸當時聽了就笑了,跟他說等他死還要好幾十年。他說對,要活到100歲。我說是的,所以你還可以活94年。
跟孩子談論這些問題,其實對自己來說還需要一些勇氣,也需要一些方法。多多練習,繼續修煉吧。
(所有圖片引用自網路)
-
15 # 趙香喜2325
分享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兩個片段,來回答這個問題吧!孩子三歲時,迷上了魚缸中的金魚。
出於喜歡和好奇,他抓住一條魚玩起來,很快,脫離水的魚,在孩子沒輕沒重的揉捏下,沒了動靜,孩子一下蒙了,哭著說:我們一起玩啊,快動啊!看著傷心不已的孩子,和他第一次談及什麼是生命與死亡。
他不能懂,但三歲的他明白了什麼叫失去,他失去了心愛的金魚,金魚沒了生命。失去意味著再也不能一起玩耍,是幼小的他對死亡最初的理解。
在以後的生活中,對小動物他都愛護有加,不再野蠻對待,甚至在其它孩子做出傷害小動物的情況時,他會站出來制止,告訴其它孩子,要珍惜生命。
玩耍中,和幼小的孩子溝通這個嚴肅的話題,是很好的契機,效果也不錯。孩子高一時,同班 且同球隊的一個同學在假期中跳樓身亡 。開學報名知道訊息後,回到家,他把自己關進房間裡。第一次遇到生命意外的結束,孩子需要接受的過程,給他一定空間,時間消化情緒,很有必要。
兩小時後我敲開了他的房間門,希望和他談談。他同意後,慢慢試著瞭解到那個同學輕生的原因,及他對這件事的看法,孩子流著淚述說著,很沮喪,對於生命與死亡,做為高中生的他雖然有明確定義和足夠理解,但僅限於正常範疇。這種自我放棄生命的事情,還是同學,讓他情緒波動非常大很正常。
聊天中舒緩他情緒的同時,我把對這件事的看法,當事人遇到問題選擇過激的處理方式,是否還有更好的方式解決問題和他探討,以及怎樣接受同學的離世,讓他主動表達出他的焦慮情緒的同時,把生命與死亡這個沉重的話題的正面資訊儘量輕鬆的傳達給孩子。
在兩個成長的片段中,孩子從對生命與死亡的無知,到知道生命與死亡的意義,到面對意外的死亡時,該如何調整心態,釋放不良情緒,家長即時的給予正確引導,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強大的內心,穩定的情緒和麵對意外的承受能力,是一個人漫長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素養,影響深遠。做為父母,值得去發現孩子成長過程中恰當的時機,做好挫折教育,生命教育。是孩子教育的重中之重!#趙香喜#
-
16 # 認識生命
對於孩子談論死亡是一個慘忍的話題,儘量岔開話題,一言帶過談論其他的陽光的話題,因為談多了會給孩子心靈帶來憂傷。對於生命的話題則可以多談,講一些積極的生命觀,激勵孩子上進心。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故事。
春節前夕,我的二舅去世了,我七歲的小女兒聽到這個訊息立刻就問我:“爸爸,人為什麼要死呢?”當時,我真不知道怎麼回答。
看著孩子一臉的童真,在她的追問下,我告訴她:“人老了,就會生病,就會死亡。”
孩子的臉上馬上露出憂傷接著又問:“是不是每個人老了都會死?”我說:“是。”孩子顯得更加憂傷。
到現在我都不知道這樣回答是否正確。每個人都要經歷從知道死亡到坦然面對的心理承受過程,其實死和生一樣,也是生命經歷的必然。
看著孩子憂傷的表情,我趕緊說:“你這麼小不要去考慮死亡的事情!你需要知道的是要過得開開心心!全家人都很愛你!”
說完看著她的表情,已經變得沒有了憂傷,流露著幸福感。小孩子的臉真是說變就變。
我接著說:“你是我們家的小寶貝,你要好好保護自己,要非常非常的珍惜自己的生命!”她使勁的點了點了頭。
我接著告訴我她:“你要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超級棒的對社會有用的人。”
他非常自信的帶著興奮的神情說:“好的!”
這才讓我鬆了一口氣,如釋重負。
人的一生,生老病死,很正常。但我們要珍愛生命,讓自己有限的生命綻放出無限的美麗!
-
17 # 平安小李飛哥
老師把我女兒喊出來,讓她在黑板上畫出家裡人,她很快就把爸爸媽媽自己和弟弟給畫出來了,老師引導她你還有其他的親人嗎?她繼續畫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老師引導她還有其他嗎?她又將姑姑一家人、叔叔伯伯一家人都畫上去了。這個時候,老師開始引導她擦掉一下人,小孩子沒有什麼想法,直接把叔叔伯伯他們給擦了,老師再次要求擦掉一些人,女兒又趕快把姑姑一家人給擦了,圖中還剩下我們一家人包括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老師冷冰冰的繼續提出再劃掉兩個人,我女兒猶豫了一下,把外公外婆給擦了,畢竟接觸的次數太少,好像沒有感覺。當老師繼續要求再擦掉兩個的時候,女兒突然覺得這是一個陷阱,她無法下手,老師繼續嚴厲的要求她必須做出決定,女兒含著淚水把爺爺奶奶輕輕的輕輕的擦除,擦完之後淚如雨下。這個時候,老師再次發出擦掉一個人的時候,女兒真的明白了一個道理,這就是人生殘酷的真相!她不願意面對,她不願意做出選擇。
冷酷的老師繼續要求她必須完成這個遊戲,女兒嚎啕大哭,最後顫抖著用手把我—她最愛的爸爸慢慢的慢慢的擦去,當老師繼續要求她最後再擦掉一個人的時候,她已經沒有勇氣去做,她趴在地上痛哭失聲,下面的同學一個個淚流滿面。最後過了幾分鐘,她可能已經醒悟,這就是人生,每個人都必須堅強的面對,所以她又慢慢地站起來,一邊哭著一邊顫抖著把她媽媽給擦了,黑板上留下她和弟弟孤零零的樣子。
這些都是她晚上回來給我分享的,分享過程中她一直在哭一直在發抖,可以感受到她的痛苦和無助。尤其在解釋為什麼選擇先擦我的時候,她雙手緊緊抱住我說,爸爸,雖然我愛你比愛媽媽多一些,但是在那一刻,我覺得媽媽是女人,我應該照顧好她,所以只能選擇讓你先離開。我知道,我理解了,我陪著女兒一直在流淚,因為這是我第一次接受生命的教育。
-
18 # 世紀之窗
小孩還在懵懂無知的時候,我們要給予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生命和死亡是我們人生必須經歷的,我們要讓他們敢於直面這兩個問題,給他們講述古代一些英雄模範事例還有現在央視新聞上的一些時代楷模的故事,讓他們知道生命和死亡固然重要,但是在生命和死亡當中,也有人生的價值在裡面,愛國、善良、仁孝等都是我們一生所追隨的人生價值和意義,利用古人的一些經典事例:岳飛精忠報國、孔融讓梨等正確價值觀的故事,讓他們從小就從內心深處有堅韌不拔、善良可愛、勇敢等品格,讓他們有獨立面對生活中的困難的勇氣和毅力!生命和死亡沒什麼可怕的,我們的心才是要鍛鍊的,很多人在父母的溺愛中長大,沒有獨立能力,心靈更脆弱,更別提面對生命和死亡了,所以我們現在的父母要給孩子獨立的能力、面對生活的能力。
-
19 # 誠惶誠恐的孩她娘
先說說我的經歷。我是在姥姥家長大的,他們對我保護的很好,從來不提關於死亡。那時候在農村有辦白事兒的,別的小夥伴就去看,我姥姥卻嚴禁我去。所以成人之前沒親歷過死別,生活裡都是歡笑。大學畢業那年,姥爺去世了,家人們怕我難過隱瞞了三個月,等我知道後,感覺世界好像坍塌了,然後到父母家裡又經歷了爺爺去世,我看著他離開的。好像一下子真的明白死亡和我離的是多麼的近。多年以後,姥姥和奶奶也相繼離開了,姥姥的離開讓我恍惚間過了兩年,無故的就會掉眼淚!我現在也有了孩子,關於死亡的話題,她問起來我會直接跟她談,這是自然規律。她看了神話,問我人死亡後會不會變成星星,我說這個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無論生死,愛是永恆的!去年,老公近百歲的爺爺走了,孩子參加了葬禮,本來大家說不讓她參加,但是我覺得,這是生命完成的儀式,太爺爺生前又那麼疼愛她,沒什麼忌諱的,孩子知道太爺爺不在了,很自然的回憶,很自然的想念!
-
20 # 良師雅集生活家
小孩子對生死的理解,如果不是發生在親近的家人或朋友(哪怕動物)身上,是很難有感覺的。
當然可以透過繪本去講解,但還是有點遙遠了,沒有skin in the game.但我們也不能刻意去製造一個生死事件吧。
可以先從落葉、花謝這種事情出發——頓時情緒緩解很多吧——孩子對這種事情是會有共情的,也容易主動問出“葉子為什麼落下啊?花為什麼謝掉了呀”之類的問題,這便是我們的契機。
除了講解季節規律啊、落葉可以給老樹養分啦、給來年的新芽儲存能量啦、花謝才會結果啊,這些基本的道理外,附加一句:“人和動物也會這樣啊。”再根據各家的實際情況附上例子。
如果舉的例子,大人自己也是有感情的,那神情自然也會流露悲慼或者傷懷,孩子會有隱約的感覺。
孩子不理解也沒關係,這種事誰不是到了一定的階段就明白了呢?我們現在能做的,無非是預播個種子罷了,以後事情來了,也許不至於那麼突兀。
回覆列表
我建議你和孩子一起讀《生命與死亡:中國生死智慧》這本書,這本書主要探討人類的生死問題,將立足於中華民族生死文化之血脈的基礎上,從分析生命與死亡之本真出發,順次探討死亡態度、死亡觀念、生死智慧等問題,《生命與死亡:中國生死智慧》試圖也僅僅侷限在從合理性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讓人們在較為輕鬆的閱讀中可以從容地思考生與死這樣嚴肅的問題,獲得某種生死智慧的啟迪,以最大的包容度和開放性,做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以因應我們每個人終究會遭遇的生死大事,獲得生之幸福與逝之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