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愛小樣真是太美了

    這種案例其實挺多的。25000平方米的鋼架溫室大棚,每年培育20多個蔬菜品種優質種苗達億株,可供3萬多畝商品蔬菜種植;1000萬棒香菇、木耳、平菇、銀耳、靈芝、秀珍菇等菌種,年產量達400多噸。這是廣西桂北山區最大的蔬菜(食用菌)集約化育苗基地——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廣西禾美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位於融水的智慧農業種植基地。

    作為省級農業示範區,禾美生態多年來已實現集約化生產,無疑具備良好的智慧農業帶頭示範意義。但禾美生態也和我國大多數農業企業一樣,長期以來缺乏對農業生產資料的積累與利用,缺少農業物聯網的基礎設施搭建,以及智慧化的種植管理,雖然擁有先進的溫室大棚,卻仍舊沿用傳統的人工監測控制的模式。

    譬如在食用菌溫室大棚,CO2濃度、空氣溫溼度嚴重影響著作物的健康生長,禾美生態一直沿用老的工作方法,依靠工作人員逐一到溫室大棚中利用檢測儀進行測量,一旦濃度超標,或是溫度過高,工作人員便手動開關大棚的風機、側窗、天窗等。這種方式不僅耗費大量的人力成本,最為關鍵的是效率低下,生產風險高,一旦不能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往往會造成重大的損失。

    這種高度依賴人的傳統管理方式,一直制約著禾美生態溫室大棚的轉型發展。為了加強溫室種植的智慧化、標準化,禾美生態引入慧雲資訊的智慧農業監控系統,打造智慧大棚。

    智慧大棚為溫室種植節本增效,促進農業轉型

    蔬菜育苗與食用菌的培育需要非常精細化的管理,需要精準監測溫室大棚的氣候環境、土壤環境、作物長勢、病蟲害情況等。慧雲資訊透過在大棚中搭建“農業物聯網”監控網路,對禾美生態25000平方米的溫室大棚進行智慧監控,實時監測土壤溼度、土壤PH值、空氣溫溼度和氣壓、光照強度、CO2濃度等

    同時實現對大棚的各種設施裝置進行遠端自動化控制,當溫室內環境失調時,系統能夠馬上啟動預警裝置,通知管理人員,及時採取補救措施,這樣大大杜絕了以往環境失調而管理人員發現不及時導致損失的現象。比如當溫室內的CO2濃度超過適宜值,系統就會自動預警提醒管理者,並自動開啟通風裝置,保證溫室內作物始終保持在最佳生長狀態。

  • 2 # 智慧農服秦雷

    1.隨著5G的到來,為物聯網發展注入可能

    2.物聯網核心實時監測、遠端控制、人工智慧、大資料分析等,各地對物聯網補貼不一樣,山東壽光地區可能智慧大棚,青島可能海洋牧場,煙臺可能就是露天葡萄,建議諮詢本地農業農村局資訊中心或者財政局農業科的補貼政策。至於物聯網有哪些,本地需求說了算

  • 3 # 龔女造貢酒

    物聯網應用的領域很多,包括工業、金融、物流、零售、環境和醫療等,因為物聯網的應用領域還在不斷擴散,現在應該不止於10個行業吧。

    農業物聯網很早之前就有過這個概念,甚至還在網際網路比較火的時候,還改稱為農業網際網路,但是至今還是沒有長大,還是一個在不斷探索增長的領域。

    眾所周知,中國算是一個農業大國,但並不是一個農業強國,跟美國日本比起來差距明顯,也是由於中國本身的農業屬性導致,但是近些年有了些許變化,大量的農民工湧入城市,土地的流轉率攀升,從而農業的經營者發生了很大改變,大批新型農業從業者和專業的公司湧現,讓讓農業集中化經營出現可能,打破了之前農業散亂經營的局面,並且高新技術不斷進步,感測器、遙感、大資料和雲計算等底層技術不斷趨於成熟,這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很多有利條件。

    簡單說,農業物聯網具有幾個關鍵的層面:前端生產資訊的採集、資訊的傳輸、資訊的處理與應用。利用感測器採集土壤、氣象、病蟲害、農事操作等生產過程中資訊,將資訊傳輸到雲平臺,透過雲平臺進行加工,為生產管理、質量追溯、農技服務等提供資料支撐是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中的主要應用。

    據瞭解,物聯網技術已被應用到農業的諸多領域,包括農業環境監測、溫室控制、節水灌溉、氣象監測、產品安全與溯源、裝置智慧診斷管理等方方面面。

    從應用層面來說,主要是從大田的種植、設施種植、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等的生產過程的應用。對於物聯網在農業中的應用,目前應用最多的是生產過程中對於生產資料的採集和生產管理控制,以及流通環節的質量追溯。

    農業本身分為是三個層次,產前、產中和產後,農業物聯網主要集中是在產中和產後,比如各類指標監測管理、綜合害蟲管理和預防以及資訊化自動化等。而且現在市面上大部分都是在監管這塊,透過感測器獲取資料,然後綜合分析,有報警裝置,算是物聯網1.0版本,也有專業的公司在做這一塊,在專門做大資料分析。還有的公司關注於產後,比如分銷平臺,食品溯源等。

    農業物聯網能夠高效完成生產任務、指導農業生產和輔助農業決策,然後達到規避風險、增產增收以及管理透明等。

  • 4 # 秋水長天1974

    目前農業物聯網主要包含五項:

    1、環境監測系統:空氣溫度、空氣溼度、光照強度、光合有效輻射、風速、風向、雨量、露點、紫外線強度氣象監測裝置;土壤溫度、土壤水分、土壤鹽分、土壤pH值、土壤電導率等感測器;

    2、通訊控制系統:透過有線或GPRS/2G/3G/4G/5G無線通訊,主控處理傳輸採集資料;

    3,影片監控系統:360度實時高畫質網路監控攝像、現場LED螢幕顯示,智慧移動終端,平板,電腦可隨時檢視;

    4、應用管理平臺:智慧感知、智慧預警、智慧決策、智慧分析、專家指導。

    5、裝置控制系統:澆灌系統、通風、遮陽、加溼等聯動裝置,智慧或手動採取措施控制。

    現在智慧溫控大棚應用較多,隨著5G網路的普及農業耕地也可以逐步實現。

  • 5 # 貝牆

    什麼是農業物聯網呢?現以農業大棚為例說一下:

    大棚控制系統中,運用物聯網系統的溫度感測器、溼度感測器、PH 值感測器、光照度感測器、CO2 感測器等裝置,檢測環境中的溫度、相對溼度、PH 值、光照強度、土壤養分、CO2 濃度等物理量引數,保證農作物有一個良好的、適宜的生長環境。遠端控制的實現使技術人員在辦公室就能對多個大棚的環境進行監測控制。採用無線網路來測量獲得作物生長的最佳條件。

    農業物聯網一般應用是將大量的感測器節點構成監控網路, 透過各種感測器採集資訊, 以幫助農民及時發現問題, 並且準確地確定發生問題的位置, 這樣農業將逐漸地從以人力為中心、依賴於孤立機械的生產模式轉向以資訊和軟體為中心的生產模式,從而大量使用各種自動化、智慧化、遠端控制的生產裝置。

    在計算機網際網路的基礎上,利用 無線資料通訊等技術,構造一個覆蓋世界上萬事萬物的資訊網。在這個網路中,物品(商品)能夠彼此進行“交流”,而無需人的干預。其實質是利用射頻自動識別技術,透過計算機網際網路實現物品(商品)的自動識別和資訊的互聯與共享。

    世界正在越來越數字化,資訊化!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拉近,世界變的越來越小!

  • 6 # 清晨小潘農村事

    隨著網際網路和手機5g時代的發展,農業合作各行各業的發展更加需要這個科技發展的新工具的承載以便得以更好的發展。

    說起農業網際網路和物聯網相結合我感覺有以下的分析和發展:

    首先一點就是促使加快農村農業合作社規模化正規化的發展以更好的適應社會對本行業的需要。對農民增收創造更好的發展機會,使農業更好的插上科技的翅膀飛的更遠,更好更快打好脫貧攻堅戰。

    第二點從大型農業管控上有很好的作用,農藥噴灑,播種,收割更好的利用工具,農民可以實時的對農場進行監控瞭解,傳統手工改變為現代農業+物聯網的模式可以使農民更好的發展,收入大幅度提高。

    第三點就是對農作物的二次加工,有更多的教育,資訊,銷售等渠道的開拓,使農民走向更高更好的平臺去推銷,銷售自己的產品。

    我感覺這是農民又一次翻身的機會和變革。

  • 7 # 農農之家

    主要有,京東,天貓,蘇東坡、農科網等 農產品B2B:惠農網、獵貨網、一畝田、三農網、中農網等 自營品牌農產品:三隻松鼠、西部美農等

  • 8 # 張垣小夥

    準確的說,農業物聯網是智慧農業,依託網際網路技術將農業各環節串聯起來,用資料精準控制硬體裝置,用資料分析和計算為農業精確服務,如一個智慧蔬菜大棚由總控系統控制自動採光,調節溫溼度,水肥一體裝置,感測器,電磁閥,管路,線路,監控裝置等等。

  • 9 # wen001

    農業領域的六大應用場景

    1、“物聯網+區塊鏈”

    目前制約農業物聯網大面積推廣的主要因素就是應用成本和維護成本高、效能差。而且物聯網是中心化管理,隨著物聯網裝置的暴增,資料中心的基礎設施投入與維護成本難以估量。物聯網和區塊鏈的結合將使這些裝置實現自我管理和維護,這就省去了以雲端控制為中心的高昂的維護費用,降低網際網路裝置的後期維護成本,有助於提升農業物聯網的智慧化和規模化水平。

    2、“大資料+區塊鏈”

    傳統資料庫的三大成就,關係模型、事務處理、查詢最佳化,一直到後來網際網路盛行以後的NOSql資料庫的崛起,資料庫技術在不停發展、在變化。未來隨著資訊進村入戶工程的進一步推進,政務資訊化的進一步深入,農業大資料採集體系的建立,如何以規模化的方式來解決資料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這將是全社會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以區塊鏈為代表的這些技術,對資料真實有效不可偽造、無法篡改的這些要求,相對於現在的資料庫來講,肯定是一個新的起點和新的要求。

    3、“質量安全追溯+區塊鏈”

    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生產地和消費地距離拉遠,消費者對生產者使用的農藥、化肥以及運輸、加工過程中使用的新增劑等資訊根本無從瞭解,消費者對生產的信任度降低。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農產品追溯系統,所有的資料一旦記錄到區塊鏈賬本上將不能被改動,依靠不對稱加密和數學演算法的先進科技從根本上消除了人為因素,使得資訊更加透明。

    4、“農村金融+區塊鏈”

    農民貸款整體上比較難,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抵押物,歸根到底就是缺乏信用抵押機制。由於區塊鏈建立在去中心化的P2P信用基礎之上,她超出了國家和地域的侷限,在全球網際網路市場上,能夠發揮出傳統金融機構無法替代的高效率低成本的價值傳遞的作用。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請貸款時,需要提供相應的信用資訊,這就需要依靠銀行、保險或徵信機構所記錄的相應資訊資料。但其中存在著資訊不完整、資料不準確、使用成本高等問題,而區塊鏈的用處在於依靠程式演算法自動記錄海量資訊,並存儲在區塊鏈網路的每一臺電腦上,資訊透明、篡改難度高、使用成本低。因此,申請貸款時不再依賴銀行、徵信公司等中介機構提供信用證明,貸款機構透過調取區塊鏈的相應資訊資料即可。

    5、“農業保險+區塊鏈”

    農業保險品種小、覆蓋範圍低,經常會出現騙保事件。將區塊鏈與農業保險結合之後,農業保險在農業智慧財產權保護和農業產權交易方面將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 10 # 溫柔的農夫

    農業物聯網即是大棚控制系統中,運用系統的溫度感測器,溼度感測器,PH值感測器,光感測器,等裝置,檢測環境溫度、溼度、 PH值、光照強度、土壤養分等物理量引數,透過各種儀器自動控制,保證農作物有一個良好的、適宜的生長環境。實現在辦公室就能對多個大棚進行監測控制,達到增產、改善品質、調節生長週期、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 11 # 農夫山泉有點田Z

    農業物聯網

    農業物聯網,即透過各種儀器儀表實時顯示或作為自動控制的參變數參與到自動控制中的物聯網。可以為溫室精準調控提供科學依據,達到增產、改善品質、調節生長週期、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大棚控制系統中,運用物聯網系統的溫度感測器、溼度感測器、PH值感測器、光照度感測器、CO2感測器等裝置,檢測環境中的溫度、相對溼度、PH值、光照強度、土壤養分、CO2濃度等物理量引數,保證農作物有一個良好的、適宜的生長環境。遠端控制的實現使技術人員在辦公室就能對多個大棚的環境進行監測控制。採用無線網路來測量獲得作物生長的最佳條件。

    農業物聯網一般應用是將大量的感測器節點構成監控網路, 透過各種感測器採集資訊, 以幫助農民及時發現問題, 並且準確地確定發生問題的位置, 這樣農業將逐漸地從以人力為中心、依賴於孤立機械的生產模式轉向以資訊和軟體為中心的生產模式,從而大量使用各種自動化、智慧化、遠端控制的生產裝置。

    軟體名稱

    農業物聯網

    軟體平臺

    以農業物聯網為基礎,為農產品生產提供監控

    軟體版本

    計算機、網際網路與行動通訊網

    更新時間

    從1999年

    英文名

    Internet of agriculture(IOA)

    基本介紹

    隨著世界各國政府對物聯網行業的的政策傾斜和企業的大力支援和投入,物聯網產業被急速的催生,根據國內外的資料顯示,物聯網從1999年至今進行了極大的發展滲透進每一個行業領域。可以預見到的是越來越多的行業領域以及技術、應用會和物聯網產生交叉,向物聯方向轉變最佳化已經成為了時代的發展方向,物聯網的發展,科技融合的加快。

    農業物聯網:物聯網被世界公認為是繼計算機、網際網路與行動通訊網之後的世界資訊產業第三次浪潮。他是以感知為前提,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全面互聯的網路。在這背後,則是在物體上植入各種微型晶片,用這些感測器獲取物理世界的各種資訊,再透過區域性的無線網路、網際網路、行動通訊網等各種通訊網路互動傳遞,從而實現對世界的感知。

    傳統農業,澆水、施肥、打藥,農民全憑經驗、靠感覺。如今,設施農業生產基地,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瓜果蔬菜該不該澆水?施肥、打藥,怎樣保持精確的濃度?溫度、溼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如何實行按需供給?一系列作物在不同生長週期曾被“模糊”處理的問題,都有資訊化智慧監控系統實時定量“精確”把關,農民只需按個開關,做個選擇,或是完全聽“指令”,就能種好菜、養好花。

    原理

    在計算機網際網路的基礎上,利用RFID、無線資料通訊等技術,構造一個覆蓋世界上萬事萬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這個網路中,物品(商品)能夠彼此進行“交流”,而無需人的干預。其實質是利用射頻自動識別(RFID)技術,透過計算機網際網路實現物品(商品)的自動識別和資訊的互聯與共享。

    步驟

    (1)對物體屬性進行標識,屬性包括靜態和動態的屬性,靜態屬性可以直接儲存在標籤中,動態屬性需要先由感測器實時探測;

    (2)需要識別裝置完成對物體屬性的讀取,並將資訊轉換為適合網路傳輸的資料格式;

    (3)將物體的資訊透過網路傳輸到資訊處理中心(處理中心可能是分散式的,如家裡的電腦或者手機,也可能是集中式的,如中國移動的IDC),由處理中心完成物體通訊的相關計算。

    優勢

    1、科學栽培:經過感測器資料剖析可斷定土壤適合栽培的作物種類,經過氣候環境感測器能夠實時收集作物成長環境資料。[1]

    2、精準操控:經過佈置的各種感測器,體系迅速依照作物成長的請求對栽培基地的溫溼度、二氧化碳濃度、光照強度等進行調控。

    3、進步功率:與傳統農業栽培方法不一樣,物聯網農業栽培方法根本完成體系主動化智慧化和長途化.比手工栽培模式更精準更高效。

    4、綠色農業:傳統農業很難將栽培過程中的一切監測資料完好記錄下來,而物聯網農業可經過各種監控感測器和網路體系將一切監控資料儲存,便於農商品的追根溯源,完成農業出產的綠色無公害化。

    物聯應用

    實時監測功能

    透過感測裝置實時採集溫室(大棚)內的空氣溫度、空氣溼度、二氧化碳、光照、土壤水分、土壤溫度、棚外溫度與風速等資料;將資料透過移動通訊網路傳輸給服務管理平臺,服務管理平臺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

    遠端控制功能

    針對條件較好的大棚,安裝有電動捲簾,排風機,電動灌溉系統等機電裝置,可實現遠端控制功能。農戶可透過手機或電腦登入系統,控制溫室內的水閥、排風機、捲簾機的開關;也可設定好控制邏輯,系統會根據內外情況自動開啟或關閉卷簾機、水閥、風機等大棚機電裝置。

    查詢功能

    農戶使用手機或電腦登入系統後,可以實時查詢溫室(大棚)內的各項環境引數、歷史溫溼度曲線、歷史機電裝置操作記錄、歷史照片等資訊; 登入系統後,還可以查詢當地的農業政策、市場行情、供求資訊、專家通告等,實現有針對性的綜合資訊服務。

    警告功能

    警告功能需預先設定適合條件的上限值和下限值,設定值可根據農作物種類、生長週期和季節的變化進行修改。 當某個資料超出限值時,系統立即將警告資訊傳送給相應的農戶,提示農戶及時採取措施。

    工作方案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切實促進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充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改造傳統農業,不斷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推動農業發展向集約型、規模化轉變,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農業部決定啟動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下稱區試工程),選擇有一定工作基礎的天津、上海、安徽三省市率先開展試點試驗工作。為確保區試工程順利進行,制定如下方案。

      一、實施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程序明顯加快,但也面臨著資源、環境與市場的多重約束,保障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態安全的壓力依然存在,確保農民穩定增收的任務越來越重。實施區試工程,對於探索農業物聯網理論研究、系統整合、重點領域、發展模式及推進路徑,提高農業物聯網理論及應用水平,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農民增收有重要意義。

      (一)實施區試工程,有利於把握物聯網等資訊科技的特點及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規律,探索形成農業物聯網發展模式。資訊科技是新生事物,是多種學科技術的整合,兼具系統性和整體性。農業是個古老產業,兼具地域性、季節性和多樣性,這就決定了資訊科技改造傳統農業的複雜性和艱鉅性。實施區試工程,研究物聯網技術在不同產品、不同領域的整合、組裝模式和技術實現路徑,逐步構建農業物聯網應用模式,促進農業物聯網基礎理論研究、適用技術和產品研發,探索構建國家農業物聯網標準框架體系及相關公共服務平臺,將為推動農業物聯網產業大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實施區試工程,有利於積累農業物聯網應用經驗,促進農業物聯網科學發展。目前,我國農業物聯網應用尚處於嘗試性起步階段,整體應用水平和建設規模明顯落後於電力、醫療、環保等其它行業。各地農業物聯網應用示範基本呈各自為戰、散兵遊勇式發展,點多面廣,嚴重缺乏頂層設計,為示範而示範的現象較普遍,重複投入問題較突出,可持續發展商業模式較少。實施區試工程,有利於逐步理清發展思路、明確發展方向和重點,為全面、整體、系統推進農業物聯網積累經驗。

      (三)實施區試工程,有利於調動地方農業部門積極性,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推進農業物聯網應用。雖然一些地方農業部門發展農業物聯網的積極性較高,但由於缺乏穩定投入,系統推動的後勁明顯不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物聯網效果發揮和長遠發展。實施區試工程,不僅有利於調動地方農業部門積極性,更重要的是透過政府工程專案的示範、引導和帶動,能夠促進社會各方資源整合、形成合力,共同推進農業物聯網發展。

      二、目標和重點任務

       (一)工程目標。開展農業物聯網應用理論研究,探索農業物聯網應用主攻方向、重點領域、發展模式及推進路徑;開展農業物聯網技術研發與系統整合,構建農業物聯網應用技術、標準、政策體系;構建農業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建立中央與地方、政府與市場、產學研和多部門協同推進的創新機制和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適時開展成功經驗模式的推廣應用。

      (二)總體思路。按照“統一規劃、系統設計、領域側重、統分結合、整體推進、跨越發展”的總體思路組織實施。遵從“先集中規劃後分區試驗,先集中建平臺後組裝整合,先試點試驗、積累經驗後推廣應用”的指導思想分步推進實施。在系統規劃設計的同時,支援天津、上海和安徽根據各自經濟、社會及農業發展水平和產業特點,分別以設施農業與水產養殖、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控和農業電子商務推進、大田糧食作物生產監測為重點領域開展試驗示範,力圖探索形成農業物聯網可看、可用、可持續的推廣應用模式,逐步構建農業物聯網理論體系、技術體系、應用體系、標準體系、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和政策體系,並在全國範圍內分割槽分階段推廣應用。

      (三)重點任務

      一是研究和部署農業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面向農業物聯網重大行業應用,重點突破多源資訊融合、海量資訊分散式管理、智慧資訊服務等關鍵技術,構建農業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開展面向農業資源規劃與管理、生產過程精準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等領域的共性的服務。

      二是研究和制定一批農業物聯網應用行業標準。聯合產學研用單位,研究和編制農業領域條形碼(一維碼、二維碼)、電子標籤(RFID)等的使用規範,制修訂一批農業物聯網感測器及感測節點、資料採集、應用軟體介面、服務物件註冊以及面向大田、設施農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應用等方面標準。

      三是中試和熟化一批農業物聯閘道器鍵技術和裝備。圍繞區域主導產業,重點中試和熟化動植物環境(土壤、水、大氣)、生命資訊(生長、發育、營養、病變、脅迫等)感測器,研製成熟度、營養組分、形態、有害物殘留、產品包裝標識等感測器,開展農業物聯網技術和裝備的系統引進和自主研發,加強動植物生長過程數字化監測手段、模型研究,突破農業物聯網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

      四是形成一批可推廣的技術應用模式。針對設施農業與水產養殖、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電子商務、大田糧食作物生產等的監測監控,分別研發系列專用感測、傳輸、控制等裝置,開發相應的軟體和管理資訊系統,從而構建全程技術體系及可持續發展機制。

      五是培育農業物聯網產業。按照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思路,圍繞農業物聯網的感知識別、資料傳輸、資料處理、智慧控制和資訊服務等環節,積極引導和推進農業物聯網裝置製造、軟體開發及相關服務,培育一批農業物聯網產業化研究基地、中試基地和生產基地,促進農業物聯網新興產業發展。

      六是強化政策措施研究。總結區試工程經驗,研究提出促進農業物聯網應用推廣的政策建議,積極推動相關政策措施出臺,營造農業物聯網發展的良好環境。

    試驗佈局

    圍繞天津、上海和安徽農業特色產業和重點領域,統籌考慮行業及產業鏈佈局,逐步實現物聯網技術在農業全產業鏈的滲透和試點省市的整體推進。

      (一)天津設施農業與水產養殖物聯網試驗區

      天津毗鄰北京,經濟和交通條件好,區位優勢明顯。設施農業發達,目前擁有高標準設施農業面積60萬畝,水產養殖面積62萬畝,規模化水產養殖小區55個,蔬菜和水產品自給率高。試驗重點是在現代農業示範基地、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水產養殖小區等開展設施農業與水產養殖物聯網技術應用示範,探索不同種類農產品、不同型別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農業物聯網應用模式;開展農產品批發市場物流資訊化管理,探索利用資訊科技構建新型農產品流通格局,有效減少交易環節,提高交易效率。

      一是設施農業與水產養殖環境資訊採集技術產品整合應用。選擇現代農業示範基地、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水產養殖小區,探索不同種類農產品、不同型別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模式及可持續商業模式。

      二是設施農業生命資訊感知技術引進與創新。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的作物生命資訊感知技術和裝置,實現農作物徑流、葉面溫度、蒸騰量等作物關鍵生理生態資訊線上獲取,實現即時灌溉決策與線上營養診斷。

      三是設施蔬菜病蟲害和水產病害特徵資訊提取與預警防控。融合設施環境、影片、動植物生命感知資訊,引進創新設施農業病蟲害和水產主要病害特徵資訊提取技術,實現設施農業主要作物的重點病蟲害和水產主要病害資訊實時提取與預警、事前防治與控制。

      四是探索設施農業物聯網應用平臺與服務模式。整合現有農業資訊服務系統,構建設施農業物聯網整合應用服務平臺,面向農業主管部門、生產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層農技人員、農戶等提供多渠道、內容豐富的設施農業與水產養殖物聯網應用服務;總結形成可持續、可推廣的設施農業與水產養殖物聯網應用服務模式。

      五是農產品交易流通平臺。以天津韓家墅海吉星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主體,綜合利用物聯網等現代資訊科技,開展農產品質量追溯,實現物流、配送、倉儲高效管理,並依託深圳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分佈在全國的26個農產品批發市場,探索構建“產地裝車、銷地卸車、網上交易撮合、單品種全國互聯互通”的新型農產品流通格局。

      (二)上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試驗區

      上海是國際化大都市,農產品主要依靠外阜輸入,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是一項重大民生工程,探索應用物聯網技術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試驗,對確保大中城市食品安全具有普遍意義。試驗重點是農產品(水稻、綠葉菜、動物及動物產品)生產加工、冷鏈物流和市場銷售等環節的物聯網技術應用,藉助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和條碼技術,搭建農產品監管公共服務平臺,實現對農產品生產、流通等環節全過程智慧化監控,有效追溯農產品生產、運輸、儲存、消費全過程資訊。

      一是建設農產品安全生產管理物聯網系統。整合無線感測器網路,研究生產環境資訊實時線上採集技術,研究生產履歷資訊現場快速採集技術,開發農產品安全生產管理物聯網系統,實現產前提示、產中預警和產後反饋。

      三是農產品冷鏈物流物聯網技術引進與創新。引進、消化國外農業物聯網先進技術,在消化吸收相關技術基礎上,研製集多種感測器、車輛定位、無線傳輸於一體的冷鏈物流過程監測裝置,力爭在穩定性、可靠性、低成本和低能耗方面有進展。開發農產品冷鏈物流過程監測與預警系統,實現基於物流過程的實時化監測與智慧化決策。

      四是農產品全程質量安全監管物聯網應用平臺構建與服務模式創新。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綜合資料庫,開發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物聯網應用平臺,提供從農田到餐桌為主線的物聯網綜合應用服務,實現以追溯為核心的多方式溯源服務。培育農業物聯網應用示範基地、示範企業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積極探索商業化服務模式。

      五是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應用示範。以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為突破口,重點支援農產品電子商務與農產品追溯系統的深度融合,加快建設和推廣從農產品生產至終端銷售全程追溯的應用系統,搭建農產品產銷服務資訊平臺。

      (三)安徽大田生產物聯網試驗區

      安徽是典型的農業大省,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試驗以大田作物“四情”(苗情、墒情、病蟲情、災情)監測服務為重點,透過遠端影片監控與先進感知相結合的農情資料資訊實時採集、高效低成本資訊傳輸和計算機智慧決策技術的整合應用,實現大田作物全生育期動態監測預警和生產排程。

      一是建設大田作物農情監測系統。基於感測網資料採集,整合開發大田作物農情監測系統,實現對農田生態環境和作物苗情、墒情、病蟲情以及災情的動態高精度監測。

      二是建立基於感知資料的大田生產智慧決策系統。基於資訊採集點感知資料,整合農業生產管理知識模型,開發大田生產智慧決策系統,實現科學施肥、節水灌溉、病蟲害預警防治等生產措施的智慧化管理。

      三是建立基於物聯網的農機作業質量監控與排程指揮系統。在糧食主產區,基於無線感測、定位導航與地理資訊科技,開發農機作業質量監控終端與排程指揮系統,實現農機資源管理、田間作業質量監控和跨區排程指揮。

      四是構建集成於12316平臺的大田生產資訊綜合服務平臺。以12316平臺為基礎,整合現有資訊資源和各類專業服務系統,構建大田生產資訊綜合服務平臺,為農情監測、生產決策、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農機排程、市場監測預警等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提供全方位的資訊服務。

      五是大田生產物聯網技術應用示範區建設。在小麥、水稻等主產縣(市、區)建設大田生產物聯網技術應用示範區,開展“四情”監測預警、農業生產管理、農機作業排程等物聯網技術應用示範,探索物聯網在大田作物生產上的技術應用模式和機制。

      六是探索農業物聯網應用模式。在設施蔬菜、畜牧、漁業、茶葉、水果等產業,依託國家級、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龍頭企業,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和規模種養殖場開展農業物聯網應用試點,探索適合不同種類農產品、不同型別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農業物聯網應用模式。

    條件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為有序、高效推進區試工程任務,必須建立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區試工作由農業部農業資訊化領導小組統一領導,組建區試工程技術專家組,由國家有關科研、教育系統的專家參與,負責研究制定區試工程總體技術解決方案,指導區試工程建設,研究和突破關鍵技術,制定農業物聯網相關標準等。試點省市要成立以分管省市領導為組長、農業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副組長、涉農部門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及技術專家組,負責推進本省區試工程。

      (二)明確工作分工。農業部負責組織制定區試工程總體實施方案,統籌推進區試工程,組織專家開展農業物聯網應用理論、標準規範、共性技術和裝置研究與熟化工作,構建農業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開展應用模式及經驗推廣;試點省市領導小組及農業主管部門負責制定本地區實施方案、落實配套經費、推進區試工程及技術成果的示範與推廣、加強資金監管及提高補助資金使用效益等工作。

      (三)確保穩定投入。要按區試總體方案安排,建立穩定的投入機制,以確保區試工程整體、穩步推進。農業部負責監督中央補助資金使用。試點省市要按不少於1:1的比例落實配套資金,並制定相應資金管理辦法;注重積極引導有關IT企業和有實力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投資參與區試工程,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資格局。注重商業模式的培育,探索可持續發展機制。

    案例

    案例一

    石山物聯網農業小鎮

    2015年6月,海南首個網際網路農業小鎮在海口秀英區石山鎮正式啟動建設,由朗坤集團進行頂層設計、建設、運營。

    海南“石山網際網路農業小鎮”是全國首個智慧農業小鎮,由朗坤集團用“網際網路+”的理念、思維和技術,以“1+2+N”的運營模式貫穿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以及服務全產業鏈,打造的一個新型的農業小鎮。[2]

    案例二

    大圩物聯網小鎮

    大圩物聯網小鎮以“網際網路+農業”為經營戰略,利用網際網路、行動通訊、雲計算等多種技術,打造網路化、資訊化、智慧化和現代化的新型農業小鎮。[3]

    案例三

    江蘇省宜興市高塍鎮素以養殖大閘蟹聞名,養殖水域超5萬畝。然而,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蟹農們普遍反映,由於人手不足,蟹苗的存活率和螃蟹養殖的質量受到影響。

    遠端增氧、智慧投餵、預警資訊,在蟹農們的眼裡,以往繁瑣勞累的工作,如今透過物聯網技術平臺都可以實現,不僅管理更輕鬆,收益也更高了。蟹農透過網際網路、手機終端登入“水產養殖監控管理系統”,就可隨時隨地瞭解養殖塘內的溶氧量、溫度、水質等指標引數。一旦發現某區域溶氧指標預警,只需點選“開啟增氧器”,就可實現遠端操控。[4]

    宜興市引進中國農業大學李道亮教授(原江蘇中農物聯網科技創始人)率領的技術團隊,積極開展農業物聯網專案的研發和示範工作,並不斷探索資訊科技與現代農業的有機結合,創立“農業物聯網的宜興模式”2011年8月,農業物聯網中國農業大學宜興實驗站[5]正式落戶宜興市高塍鎮,由此拉開打造全國農業物聯網示範基地的帷幕。

    共2張

    物聯網中國農業大學宜興實驗站揭牌

    案例四

    在北京大興精準農業示範區,處處體驗到物聯網“感知”精準農業技術。採育鎮鮮切花生產基地中控室,溫室環境監控大屏掛在牆上。數字頻閃的表格中,59棟溫室內的溫度、溼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一目瞭然。

    影片畫面上,一名農民操作員立即行動起來。

    10分鐘後,系統傳來語音回覆:“全部開啟。”大螢幕上,紅色數字隨即下滑,很快恢復成綠色:70%。

    “這些實時監控的環境指標可以自動報警,綠色表示正常,紅色即為報警。”市農科院農業資訊科技研究中心陳立平博士介紹,這套溫室環境監測與智慧控制系統,透過室內感測器“捕捉”各項資料,經資料採集控制器彙總、中控室電腦分析處理,結果即時顯示在螢幕上。管理人員透過另一項技術——影片語音監控系統隨時指揮。基地經理李春貴務農20多年,算是一把好手,現在卻全聽“系統”指揮。他說:“以前都憑感覺,覺得溫室冷了就加溫,覺得暗了就補光。智慧監控下的科學資料,大夥都服!”

    像採育鎮鮮切花生產基地這樣,大興已在5個鎮、6個村示範推廣精準農業技術,智慧溫室娃娃、室外氣象自動監測、負水頭精準灌溉、液肥精準施用、靜電精準噴藥……16項資訊化專利技術,實時定量監控農作物在不同生長週期所需的溫度、溼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調節水肥藥的投入,幫助農民實現更高層次的精耕細作。

    案例五

    為提高種植效率,蒼山縣在現代農業示範園引進了浙江託普農業物聯網技術,在其所建設的蔬菜大棚中全部安裝農業物聯網監測裝置,透過農業“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大棚蔬菜溫度、溼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生長環境,根據產生的智慧監測資訊對蔬菜進行精確管理,透過無線感測器對溫室環境進行自動和手動調節,溫度高了自動開啟風機等裝置進行降溫,透過土壤溼度感測器對灌溉自動控制,達到該澆水的時候澆水,該施肥的時候施肥,完全實現自動化,促進有機高效農業發展[6]。

    裝上一個小小的無線感測器,大棚裡的蔬菜就會說話、有感覺、有思想了,大棚裡的溫度高了它會警告你,土壤裡的溼度低了它會通知你,更準確地告訴你它的需求。

    “使用物聯網以後,我們馬上就能和大棚裡的蔬菜‘對話’了。”走進大棚內,農技師說,“蔬菜它需要什麼溫度?什麼時候要澆水?什麼時候要施肥?澆多少水?施多少肥?你並不完全知道,或是隻知道個大概。但是裝上一個小小的感測器,它就會說話、有感覺、有思想了,大棚裡的溫度高了它會警告你,土壤裡的溼度低了它會通知你,更準確地告訴你它的需求,使大棚內植物所需要的生長環境永遠保持在最佳狀態。”

    農技師對於“物聯網”多少知道一些。還指著棚裡靠近中間位置架起了一副“天線”,上面掛著幾個小盒子,說“這就是感測器,分別採集環境溫度、溼度、土壤溫度、水分、光照以及二氧化碳濃度,每隔5分鐘採集一次資料,透過智慧感測器與嵌入3G模組的無線物聯網閘道器,傳送到上位機系統。”呵呵,農技師知道的還是蠻具體的。

    農技師現在只要坐在辦公室裡,筆記本或者電腦的頁面停留在幾片蔬菜葉子上,用滑鼠一點點拉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葉片上趴著幾隻小蚜蟲。這樣農技師透過物聯網的遠端監控系統發現了“敵情”,可以立即給棚裡的農業工人提了個醒。早點做防護措施。

    農業物聯網控制系統

    雖然物聯網對於農業發展所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但在使用上還未形成剛性需求。作為一個新興事物,農業物聯網正處在邊試驗邊示範的階段,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對於傳統農業來說,物聯網的成本過高,在沒有見到效益之前,讓農民提前投資難度較大。所以對於這一新事物,很多農民,甚至一些農業幹部、政府部門還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迫切需要轉變觀念。在加大政府扶持、建立補貼制度的同時,應儘快建立適應農業發展需求的商業模式,由市場引導、向市場要錢,是推動物聯網發展的有效方法。

    解決方案

    方案介紹

    農業遠端診斷系統前端裝置支援多種感測器介面,同時支援音訊、影片功能,可以有效的為農業專家提供第一手的現場專業資料;此外,農業專家還可以透過PC終端登入農業診斷系統,實現遠端控制灌溉等操作,解決了農業專家極為缺乏的現狀,為實現農業現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該方案具有優良的特色,具體如下:

    支援H.264 編碼,能實現窄頻寬下流暢影片傳輸,具有超低位元速率,頻寬自適應功能。其單卡傳輸CIF 影象在2.5G網路環境下,最高可達8 幀/秒;雙卡傳輸CIF 影象最高可達15 幀/秒;在3G網路環境下,可達15幀/秒。

    前端裝置是感測器介面、影片採集和無線傳輸為一體的智慧採集終端,採用行動式設計,自帶電源,一次充電可使用2-4個小時;支援可變倍攝像機,可調節攝像機,滿足對診斷植物推近觀察的需要。

    後端軟體平臺支援靈活的管理和排程功能,滿足一位專家對多個前端的農業諮詢支援需要,支援農業專家遠端雙向語音對講功能。

    支援分級使用者許可權管理,採用資料流加密技術,保證網路通訊安全。

    支援多種PTZ 協議,協議可擴充套件,工業標準的控制I/O。[6]

    優勢

    1、科學栽培:經過感測器資料剖析可斷定土壤適合栽培的作物種類,經過氣候環境感測器能夠實時收集作物成長環境資料。

    2、精準操控:經過佈置的各種感測器,體系迅速依照作物成長的請求對栽培基地的溫溼度、二氧化碳濃度、光照強度等進行調控。

    3、進步功率:與傳統農業栽培方法不一樣,物聯網農業栽培方法根本完成體系主動化智慧化和長途化.比手工栽培模式更精準更高效。

    4、綠色農業:傳統農業很難將栽培過程中的一切監測資料完好記錄下來,而物聯網農業可經過各種監控感測器和網路體系將一切監控資料儲存,便於農商品的追根溯源,完成農業出產的綠色無公害化。[7]

    未來

    物聯網不是科技狂想,而是又一場科技革命。

    物聯網使物品和服務功能都發生了質的飛躍,這些新的功能將給使用者帶來進一步的效率、便利和安全,由此形成基於這些功能的新興產業。 物聯網需要資訊高速公路的建立,移動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以及固話寬頻的普及是物聯網海量資訊傳輸互動的基礎。依靠網路技術,物聯網將生產要素和供應鏈進行深度重組,成為資訊化帶動工業化的現實載體。據業內人士估計,中國物聯網產業鏈今年就能創造1000億元左右的產值,它已經成為後3G時代最大的市場興奮點。

    栽培物聯網

    大田栽培監控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

    1、資料收集

    (1)地上資訊收集:運用溫溼度、光照、雨量、風速、風向、氣壓等感測器收集地上氣候資訊。當氣候資訊超出正常值可及時採納辦法,減輕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

    (2)地下資訊收集:運用土壤溫度、水分、水位、營養含量(N、P、K)、溶氧、PH值等資訊監測,實現合理灌溉,根絕水源糟蹋和很多灌溉導致的土壤營養丟失。

    2、智慧操控

    託普儀器創新的將物聯網、雲核算等資訊技能與水肥一體化技能進行有機聯絡,真正完成土地視覺化資料直接操控水肥一體化裝置,完成精準農業。

    3、軟體渠道

    託普雲農物聯網軟體渠道不僅僅一個操作渠道,而是一個巨大的辦理體系,大田栽培監測預警體系經過GPRS傳輸方法將田間的資料傳輸到監控與預警基地,處理了空間與時間的難題。體系軟體渠道可將各個收集節點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收拾剖析以表格、曲線圖、柱狀圖的方法展示和儲存。便利使用者隨時檢查和堆集栽培經歷。

  • 12 # 農人莉莉

    一般所說的農業物聯網即是在大棚控制系統中,運用物聯網系統的溫度感測器、溼度感測器、PH值感測器、光感測器、CO2感測器等裝置,檢測環境中的溫度、相對溼度、 PH值、光照強度、土壤養分、CO2濃度等物理量引數,透過各種儀器儀表實時顯示或作為自動控制的參變數參與到自動控制中,保證農作物有一個良好的、適宜的生長環境。遠端控制的實現使技術人員在辦公室就能對多個大棚的環境進行監測控制。採用無線網路來測量獲得作物生長的最佳條件,可以為溫室精準調控提供科 學依據,達到增產、改善品質、調節生長週期、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 13 # 河南三個娃

    一般所說的農業物聯網技術在大棚控制系統中運用物聯網系統的溫度感測器,溼度感測器,PH值感測器,光感測器等裝置,檢測環境中的溫度相對溼度,光照強度,土壤養分等物理量引數,透過各種儀器,實施顯示或作為自動控制的參變數與到自動控制中,保證農作物有一個良好的,適宜的生長環境

  • 14 # 北京優農

    視覺化(攝像頭)

    灌溉、防蟲、天氣預報、擋風措施、自動溫控、自動溼度、自動計算、智慧管理……太多了

  • 15 # 農人老梁

    一般所說的農業物聯網即是在大棚控制系統中,運用物聯網系統的溫度感測器、溼度感測器、PH值感測器、光感測器、CO2感測器等裝置,檢測環境中的溫度、相對溼度、 PH值、光照強度、土壤養分、CO2濃度等物理量引數,透過各種儀器儀表實時顯示或作為自動控制的參變數參與到自動控制中,保證農作物有一個良好的、適宜的生長環境。遠端控制的實現使技術人員在辦公室就能對多個大棚的環境進行監測控制。採用無線網路來測量獲得作物生長的最佳條件,可以為溫室精準調控提供科 學依據,達到增產、改善品質、調節生長週期、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 16 # 空念少

    一般所說的農業物聯網即是在大棚控制系統中,運用物聯網系統的溫度感測器、溼度感測器、PH值感測器、光感測器、CO2感測器等裝置,檢測環境中的溫度、相對溼度、 PH值、光照強度、土壤養分、CO2濃度等物理量引數,透過各種儀器儀表實時顯示或作為自動控制的參變數參與到自動控制中,保證農作物有一個良好的、適宜的生長環境。遠端控制的實現使技術人員在辦公室就能對多個大棚的環境進行監測控制。採用無線網路來測量獲得作物生長的最佳條件,可以為溫室精準調控提供科 學依據,達到增產、改善品質、調節生長週期、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這個答案很到位,至於有的方案,你們可以諮詢公司,或者自己組裝都可以

  • 17 # 桂中老雄

    大家好我是廣西老雄哥,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大部分農業方向的物聯網的公司目前還只是簡單的監測,展示,客戶一般都是相關的政府部門,學校研究所之類,基本都是示範性工程專案,對農產品的產量銷量幾乎沒有幫助,你可以跟這大部分公司一樣,跑跑關係,接些單,賺些錢。

    你也可以做一個大的平臺,解決三個問題:1,為政府將農業資訊化。2,為農民增產增量增收並幫農民將農產品賣出去。3,為消費者提供健康安全放心的農產品。比如做了一套農業物聯網的平臺,農民可以實時瞭解農作物的生長狀態,平臺裡有農業專家幫你分析,裝置可以將農產品調整到最佳的生長環境,平臺裡做一個農產品的商城,並且農產品都是可追溯的。

  • 18 # 天豬影像

    溫度,溼度,各種空氣成分的檢測,或者土質營養的線上檢測,水分檢測,均對農作物起到很好的線上檢測決策作用!遠端影片可以看到作物的成長情況

  • 19 # 木木楓木

    物聯網管理平臺是對長期大面積地監測農田地塊管理、作物生長情況、施肥情況、降雨情況、產流情況、土壤養分,實時監測生物的各種生長環境因素,包括溫度、風速、大氣溼度、環保、周邊水質、溼度以及土壤肥力等,建立基於物聯網的採集、傳輸、分析、處理的物聯網管理系統,該系統能夠在實際生產工作中減少人力及人工誤差,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並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農業生產自動化。

  • 20 # 起點農業

    如今的農業物聯網發展還是處在最初級的階段,並沒有任何的規模而言。多數的實際應用還是處在示範階段,並沒真正的為農業的生產進行服務。而如今市場上各種不同的農業物聯網的出現,更是叫大家決定這個市場比較大,其實不是你想想中的那麼回事。

    ▲ 農業物聯網操作介面

    農業物聯網系統架構問題

    關於農業物聯網系統架構問題屬於是最核心的問題,而現在市場中大家各自系統基本都是沒有統一性的,包含系統的開發性質和各種硬體裝置的協議都不是統一的。對於你選擇了一家的產品,如何發生了問題或系統開發商倒閉,基本上這個套系統就沒有任何意義。而在選擇新的農業物聯網接入後,它的任何裝置基本都會與這個想適應的。現在的農業物聯網發展並沒有統一的通訊協議,都是屬於獨立的個體在執行。這樣並不適合推動整個物聯網行業的發展,在我看來行業的前景並不明確,可能還會萎縮。

    ▲ 系統架構

    我為什麼說現在的農業物聯網仍為初級階段

    對於農業物聯網的實際專案我也實際的建設過,是給一個農業示範園區內的連棟溫室建設的。整體農業物聯網系統是有各類溫室環境的感測器(溫度、溼度、光照、氣體)、高畫質攝像機,以及系統伺服器、物聯網控制軟體等組成。感測器主要是檢測溫室內的環境,並且把這些資料傳輸給伺服器中,然後透過物聯網控制軟體中可以精確的顯示出來。高畫質攝像機就是用記錄或觀察溫室內情況,作物生長情況或工人的操作是否規範。

    ▲ 二氧化碳感測器

    而物聯網系統軟體,可以控制連棟溫室內的機電裝置,系統的控制模式分為兩種,系統自動控制和人工軟體手動控制。現在基本都不會把整個溫室的機電控制交給系統的,因為它的主要是根據環境的溫度和溼度、光照因素進行控制設施,也只是一個區間值。而這個值可能因為感測器的問題,造成資料不準確,會產生誤操作。基本還都是屬於人工透過軟體控制的方式,然而還可以透過溫室的控制櫃進行手動控制模式,在系統的配電櫃中有最高的控制權,可以停止物聯網系統的控制權,所有機電裝置都可以在控制櫃中完成。

    ▲ 系統控制櫃中性

    農業物聯網並不是有哪些,而是一個應用軟體系統

    對於現在的農業物聯網或物聯網來講,現在農業物聯網只不過是物聯網的一個非常小的分支,而就這個分支系統現在都是根據不同的平臺進行開放,但多數都是屬於WINDOW系統平臺,還有其他的平臺開放。其中WINDOUW平臺開的的農業物聯網軟體,還是有不同的軟體語言進行開發的。如JS、JVA、PHP等等不同的開放語言,它的系統架構也會存在很大的差距,系統執行的穩定性也存在千差萬別。

    總結:現在的農業物聯網就一種,只是現在的農業物聯網系統有不同的應用平臺、不同的開發語言而已,對於使用者來講都是一樣的,而考慮的只是安全性如何?系統的穩定性如何?系統的造價如何?因為做農業的基本不懂的計算機軟體開放的東西,最主要的是保證系統的穩定性,出了系統問題可以找到人解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寫出字的力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