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綠葉小杏

    莊子這句話出自 《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全段文字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這段話翻譯成白話就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窮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知識,就會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還去追求知識的人,就只能弄得疲睏了。養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聲,也不做壞事而觸犯刑律,把順著自然規律去做,做為處事的法則,就可以保護生命,保全天性,可以養護精神,享盡天倫。”

    我們國家自古有勸學的優良傳統,有很多名人名言,鼓勵勸誡人們奮發努力,刻苦學習,但莊子為什麼會有此語呢?難道莊子讓人們無所事事,“放大尾巴羊”嗎?當然不是,莊子不反對學習,只是告誡人們不要違反自然規律,提倡“素質教育”,反對沒明沒夜的“連軸轉”,不能為了學習把身體搞壞了。

    莊子在哲學思想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觀點,追求“無為而治”,一切順應天道,鼓勵人們享受生活,無慾無念,既不能做壞事,也不去做好事。反對迷戀“功名”,類似“頭懸樑,錐刺股”,“鑿壁偷光”之類行為肯定不入他的“法眼”。莊子的主張不一定全對,但某些方面不就是我們現代教育改革的方向嗎?萬事以人為本,我們發展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可看看學生沉甸甸的書包和到處閃光的眼鏡片,就知道要實現這個目標還任重道遠。

    讓學生輕鬆快樂的學習,是現代教育要達到的理想狀態。“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莊子反對各種“慾望”,這是不現實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才是社會主流,當然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莊子的思想帶有消極因素,但與現代家長們近似瘋狂地追求折中一下,讓學子們稍稍休息一下也未嘗不可。不然你很可能培養一堆肥胖的豆芽,而不是一棵頂風傲雪的蒼松。

  • 22 # 也回哉賢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是讓我們不要學習嗎?

    首先亮明我的觀點:當然不是嘍!莊子什麼時候讓我們不要學習了?他只是說“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而已嘛!我們一定要注意這個“隨”字!這一點我會在後面專門講一下!下面我們先看一下這句話!

    這句話出自 《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其原文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其實後面還有一句更厲害的話呢——“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但更多的人(比如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就不知道後面還有呢:“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所以我們看,完整的這段話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一定要對照全文,避免斷章取義

    這段話出自《養生主》,既題為“養生主”,可知這是要說明養生之道當以何者為原則。就整篇文章來說,此篇乃是從五個方面來說這件事情的,這裡選用張默生先生的說法:

    1、養生之人,不可作知識上的追求;因為壽數是短促的,知識是無窮的;以短促的人生,追逐無窮的知識,不惟勞而無功,抑且徒增煩惱,足以為養生之敵。

    2、養生之人,不可為善;因為善近名,自己便不得安閒;結果,能者多勞,亦是殺生之機。

    3、養生之人,不可為惡;因為惡近刑,更不足以全其生命。

    4、養生之人,當處之以虛,既不為惡,亦不為善;如此,則名固不至,刑亦不及,可得從容之餘也,以全其生。

    5、養生之人,當打破生死關頭;因養生若不將死關打破,世事尚能擺脫,然尚有死的問題橫亙心中,則不免生樂死悲,亦是生前一大煩惱。必須將生死視為一條,則待至生命將盡之時,可以欣然而去。必如此,始可盡養生之能事。

    以有涯隨無涯,有悖於養生

    人的壽命是有窮盡的,而宇宙間的知識是無窮盡的。若以有盡的壽命,去追逐無窮的知識,那是不能勝任的,所以說是危險的。已經是這種情形了,而偏 偏 不知度德量力,一意自私用智,去追求知識,那真是不可救藥的,只有勞神焦思,終身危殆罷了!

    顯然,這是有悖於養生的!

    以有涯隨無涯,並非讓我們不學習

    如果莊子是讓我們不要學習,那他自己幹嘛還要學習、寫文章(起碼內篇7篇是無爭議的莊子作品)?白居易有一首詩:“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既然不說話是大智,老子自己又為何寫了五千言《道德經》?

    那莊子為什麼要這麼說?

    這就是我前面提醒過大家的,注意這個“隨”字。

    你“隨”著“無涯”走,不殆而何?恰如猴子掰玉米,看到就想要,看到就想要,你有那麼多手嗎?

    有人說“知識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似乎學習確實讓我們生活更加不幸福了似的,但網上也有句話,叫做“精神病人思路廣,弱智兒童歡樂多”試問,有人願意做思路廣的“精神病人”、歡樂多的“弱智兒童”嗎?

    學問雖好,讀書雖好,但一定要有度!別忘了自己是幹嘛的,要“知止”,有要總是“隨”,趙佶不去鑽“帝王之學”偏要去搞書畫,朱由校不去經營國家偏愛與木匠較技,不是書畫、木工之學不好,而是方向錯了!

    人的精力有限(生有涯),學問無限(知無涯),先幹好自己一畝三分地上的事再說,才是於人於己都有利的事情,不是嗎?

  • 23 # 寄暇學宮

    《莊子》這本書不是用來讀的,而是要去悟的。至於從中能悟出什麼心得,則每個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感悟。隨著閱歷地增長,有時又會出現新的感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這段話如果結合下面的那句“緣督以為經”,其實就是在強調“知”和“行”之間的關係。

    我們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當然不是為了考試,而是能夠透過學到的知識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莊子這段話其實就是在協調“知、行”。只要掌握的“知”能夠保證“行”就可以啦,不要再繼續學那些與“行”無關的所謂知識了!

    既然這段話出自《莊子·養生主》,那麼就以中醫為例來具體講述一下。

    自己掌握的中醫技能能治好病就可以啦,沒有必要再去掌握那些西醫的技術。

    沒有必要再去研究這味藥都含有哪些成分,到底是哪種成分起作用?把最主要的成分提煉出來去治病,為什麼又不起作用啦?是不是還有什麼微量成分,再去研究一下。對啦,還沒有做過雙盲實驗,那這次給人治好病是不是偶然因素導致的?

    讓一箇中醫繼續學習這些知識時,那就不是學習知識,而是在“頭上安頭”了!當強行讓中醫把精力都浪費到這些無關的知識上時,那麼這個中醫最後也就消亡了。

    就拿瘟疫來說:對於每次出現新的病毒,西醫都需要先查明是什麼病毒,然後再針對這種病毒做出相應的治療。如果培育出相應的疫苗,那麼也就一勞永逸地解決了這種病毒。

    再出現新的病毒呢?新的病毒是不斷地出現。以前那些疫苗也就失去了作用,只有再投入精力去研發新的疫苗。不等新的疫苗研發出來,已經有大量的人死掉了!

    如果按照莊子“緣督以為經”的理論,只要找出治病的規律就可以了。中醫不需要知道是什麼病毒,只要根據病人的症狀調整回正常狀態就行了。

    所以當西醫還在日以繼夜的研發疫苗時,還在漫無目的地大量使用抗生素時,中醫已經開始收到效果了!

    莊子隨後寫了個庖丁解牛,可以當做註解來用。

    庖丁只是一個殺牛的,只需要掌握了牛的骨、筋、肉結構就行啦。沒有必要去學習骨骼的成分,那對於殺牛也沒有什麼實際的幫助,只是額外增加自己的負擔。

    只要掌握了殺牛的規律,那就可以使自己的技術更加精進。庖丁可以做到十九年都不用換刀,其它優秀的廚師也只是一年才更換一把刀。而那些掌握了牛的生物學分類、基因、生物習性等知識的人,只會拿著刀照著骨頭硬砍,用不了一個月就要換一般刀。

    這就像是西醫研究病毒,雖然積累了那麼多的病毒知識,在瘟疫爆發之時還是要再研發疫苗。而中醫防疫瘟疫的方法卻經受住了幾千年的考驗。

    上面說得有點兒囉嗦,再舉一個簡單點兒的例子。

    我們計算周長的時候,只要不是要求特別精確,一般那個π用3.14就足夠用了。誰也不會讓小數點後八千位全都參與運算。

    莊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隻要掌握的知識夠用就行了!

    如果刻意在某個知識點兒上去鑽牛角尖兒,那最後的結果不把自己累死也會把自己逼瘋!

    【安得使予多暇日,重讀古人寄來書】

  • 24 # 一老沈一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

    表面看,這話確實有勸阻發奮學習的意思——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殆己”,多危險呀!

    但是,有兩個問題,第一,任何話都有具體語境,離開語境單獨分析某句話,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很可能屬於“斷章取義”;第二,如果不把莊子的這句話,與其整體思想聯絡起來考察,仍有可能會“淺嘗輒止,一得自矜”。

    《論語》,是孔子弟子們記錄整理的孔老師的言論集。二十篇,連貫性很強。

    《莊子》的內篇七篇,給人感覺很鬆散,由此被推崇為中國散文的鼻祖。其實,這種“汪洋捭闔,儀態萬方”,是有很緊密的內在聯絡的。

    《莊子》的第一篇《逍遙遊》,是“點題”——“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裡也。”這麼大的魚,其實是不自由的,潛於水中,靠水的浮托才能遊動。所以必須“物化”。

    “物化”,是道家的根本思想。《老子》通篇,都在講“物化”。

    莊子不同於老子之處在於,他認為,“物化”不完全是自然的被動的過程。他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思想——“自化”。

    於是,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鯤“自化”為鵬,就自由多了,可以脫離北冥之水,飛去南冥。

    但是,大鵬是不是就真的自由了呢?還不是。莊子說,鵬“怒而飛”,就是煽動翅膀“鼓動空氣”,“海運”,是指強大的氣流。他還說,大鵬須“摶扶搖”和“羊角”——憑藉這兩種大風,才能直上九萬里。

    至此,莊子開始講人。就是在“物化”和“自化”之後,講“人化”。

    他說,人如何像鯤那樣脫離水,然後再如何能超越鵬不依賴風呢?這就要達到“至人、神人、聖人”的境界。

    在這個境界之前,莊子先講了由低到高的“七種層次的人”,只有跨越這“七種人”,才有資格成為“至人、神人、聖人”。

    所以,在《逍遙遊》裡,莊子提出了他思考的一個重大問題——人如何才能獲得絕對的自由。

    《莊子》的第二篇《齊物論》。是前一篇《逍遙遊》的延續和深化。

    莊子在《逍遙遊》裡說:“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萬物的生生不息,是由“氣”“吹”出來的;“吹”,是“氣”的執行方式。

    在《齊物論》裡,莊子講,“氣”透過“吹”這種方式,形成了萬物。

    一開始,“萬物不齊”——“而使其自己也”,各自有自己的特點。而萬物的“不齊”,也就是“不同”,“鹹其自取”,都是自己造成的; “怒者其誰邪”,沒有別的主宰,主宰只有自己。

    人也是如此。比如,“至人、神人、聖人”,之所以不同於常人,也是靠自己努力才達到的。

    這樣的努力,就是“忘我”,有道德標準和心理底線才是大智慧;要悟道,按照自然的法則,淡然看待大小、壽夭、生死等看似截然對立的事情;因此,可以把世間萬物,看作並無絕對對立的區別。

    所謂《齊物論》,核心思想就是這個。這種觀點,被現代人看作是相對主義。其實,是在很大程度上誤解了莊子。

    莊子,在這裡仍然講的是如何達到“至人、神人、聖人”的境界。

    在《逍遙遊》裡,莊子講了“至人、神人、聖人”的日常行為標準,即 “無己、無功、無名”——不圖虛名,去除功利心。

    《齊物論》講的是成為“至人、神人、聖人”的內心標準,即“光耀內心的明性”。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可以認識到——

    宇宙, “有始者也,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也者……”,就是說,人所面對的大自然是無窮無盡,沒有開端的。

    萬物,“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對立的事物都是相對的;萬物與我,共同來自一個源頭,沒有先後貴賤之分。

    人倫,儒家對於仁義道德的解釋,過於淺顯和庸俗化了。

    莊子生卒的年代,大約和孟子相當。其時,諸侯爭霸激烈、戰亂愈加頻仍。諸子百家,也吵得如火如荼。

    莊子,對此極為不屑,但也無能為力,只能靠獨善其身表示反抗。他當過漆園吏這樣的小官,楚王曾欲拜其為相,他斷然拒絕。所以,他一生潦倒,大概學生也很少。但在《莊子》所表達的思想裡,卻明顯表現出他對時局和儒家等顯學的強烈不滿。

    這在《莊子》的第三篇《養生主》裡,體現的尤其充分。

    《養生篇》的第一句話,就是本題目的這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

    這句話,恰好是緊接著上一篇《齊物論》裡對儒學的質疑說的。

    孔子不是說“學而不厭”嗎?追隨在孔老師後面的學生又趨之若鶩,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

    於是莊子說,“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這種追隨著無盡地學習,很危險呦,因為生命有限,知識無限。

    白居易寫過一首《讀老子》,其曰:“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說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這大概是白樂天讀到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時的感慨。

    不過,他應該是誤解了老子的本意。

    莊子上面這段話,也絕非一般性地反對學習。這就和他的這篇的篇名對應起來了。

    《養生主》,很多人認為是莊子講養生的文章;還有不少人認為,此篇充分表現了莊子的悲觀。

    悲觀,確實有點兒。如果你生活在那種民不聊生的年代,不悲觀麼?當然,熱衷於向諸侯們獻媚的諸子百家中的很多人,熱情高漲的很。比如蘇秦和他弟弟蘇代,遊說諸侯,大耍陰謀,以求榮華富貴,這種人除外。孔子想勸說各國國君接受他的學說,四處奔走,厄於陳蔡,一方面很賣力氣,另一方面也感嘆“觚不觚,觚哉!觚哉!”翻譯過來就是,時代不好呀!他也悲觀。

    分析莊子的這句話,必須和他所處的時代聯絡起來,也必須和他前兩篇所闡述的思想聯絡起來。

    如前所說,莊子既是對很多人追隨如儒家的顯學的不滿和諷刺,也是闡述自己的“人生觀”。

    如此來看,《養生主》,並不是真的講養生,而是講的要保持自己思想的獨立性,講生命如何才算“保身、全生、盡年”。

    莊子,極其善於講寓言。在這段話之後,他就講了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文惠君讚歎庖丁的神乎其技,庖丁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此所說“遊刃有餘”,又何嘗不是莊子對於讀書、學習、聞道的見解?

    梁惠王感嘆聽了庖丁的話,領悟了“養生”的真諦,怎知不是莊子借其之口,講了自己對於生命本質和自由的思考?

    《養生主》,是在前兩篇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對此的論述。只認為莊子在談養生或者僅僅是悲觀,可能把莊子過於簡單化了。

    對本題目所引莊子的這句話,也不宜過於簡單地理解。

  • 25 # 畫月成眉

    莊子的這句話可以肯定並不是要我們不要學習。他只是告訴我們,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想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很危險的,是不可能做得到的,也是一定會失敗的。

    這句話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原文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如果你認為莊子的這段話是告誡人們:學無止境,戒驕戒躁,還以那句經典名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佐證,那就錯了。如果我們的莊子大聖人,只是一個勤勤懇懇、孜孜不倦的書蟲,那他的思想不早就被禁錮了,又哪來的逍遙自在,還能成為思想大家呢?

    可以說莊子的這段話的關鍵詞不是“有涯”、“無涯”,也不是“殆”,而是那個“隨”字。隨,本義從也。即跟著,順從、任憑的意思。知識就像是無邊無際的海洋,人們獲取知識就是在海洋裡游泳。“以有涯隨無涯”,就是讓有限的生命被無限的知識卷著,隨波逐流,這當然是很危險的。在大海里人會立即溺水喪命,在知識的海洋裡,人會很快迷失自我。

    那麼該怎麼辦呢?難道只能望洋興嘆嗎?當然也不是。所以我認為,莊子的意思是,文章應該反過來做,即“以無涯隨有涯”,用有涯的生命牽住無涯的知識的牛鼻子。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善學、勤思、常悟,最後實現得道。只有掌握了道(即知識的本源和規律),你才能充分掌握求知的主導權,才能不被無涯的知識所淹沒和奴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0後的你們是在哪些演員的影視作品中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