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傑康說歷史
-
2 # 峰峰說史
方孝孺可謂是“士為知己者死”!方孝孺是建文帝的親信,與建文帝即是君臣又是知己!而朱棣篡位奪了建文帝的皇位!朱棣繼位後,方孝孺誓死不歸順朱棣,每日穿著喪服哭啼!誰勸也不聽!只能關進大牢!
後來朱棣要擬詔書,眾人都推薦方孝孺,是想讓他將功折罪,但是方孝孺誓死不從,而且當眾數落朱棣,說他篡奪王位!朱棣威脅他要滅他九族,方孝孺說滅士族又何妨!誓死不擬詔書!朱棣氣急敗壞,恨其嘴硬,叫人將方孝孺的嘴角割開,撕至耳根,大捕其宗族門生,每抓一人,就帶到方面前,但方根本無動於衷,頭都不抬。
明成祖徹底絕望了,也橫下一條心,把方孝孺的朋友門生也列作一族,連同宗族合為“十族”,總計873人全部凌遲處死~!
這就是明成祖朱棣為何殺方孝孺的原因!一個前朝臣子對當朝皇帝不敬!是誰也忍不了!朱棣一再不殺他,想讓他歸順,但是方孝孺誓死不從!所以只能殺了!
-
3 # 歷史的影子
朱棣殺掉方孝孺持有三點理由:
第一點是擾亂視聽,燕軍北伐時,方孝孺親自寫下討伐朱棣的詔書檄文,多次為朱允炆出謀劃策,干擾了北伐的軍事行動,造成燕軍的重大損失。
第二點理由,搞個人崇拜,對朱允炆愚忠,不顧國家社稷的發展,在朝堂之上為先皇哭訴,影響太壞,不利於朝廷政事的正常開展。
第三點理由,拒絕草擬新皇登基詔書,利用自己作為天下讀書人偶像的地位,煽動大眾情緒,妄想阻撓新皇登基。
當朱棣已經殺心漸起時,還是耐著性子派人把方孝孺帶到面前來,再次勸說他草擬登基詔書,因為,只有方孝孺的威望才能鎮住尚有腹誹的群臣,才能使朱棣登基更加名正言順,以鞏固自己皇家正統的地位。方孝孺開口便說:只有皇上才能命我擬詔!朱棣告訴他朱允炆已經葬身大火,我現在要作為新皇接手這個國家。方孝孺指責說:先皇即使駕崩,還有兒子可以立為皇帝,朱棣又告訴他,朱允炆的兒子太小,無法治理國家,方孝孺再次對抗說:那就該立先皇的弟弟,你為何要篡權?
方孝孺的對抗終於激怒了朱棣,朱棣威脅說:這個國家是我朱家的,你竟然一再插手我的家事!如果你不擬詔,難道不怕我誅你九族?(九族是指父系四族,母系三族,妻系二族),誅九族就幾乎要殺光方孝孺的所有親屬。但方孝孺還是大膽的頂撞了朱棣一句: 別說九族,就算誅我十族又如何!朱棣怒極而笑,連聲說好,隨即派人捉拿方孝孺所有九族親屬,外加第十族,也就是師生和朋友,接近一千人,全部處死於江蘇南京聚寶門外。方孝孺最後衝動的一句話,使得師生和朋友成為遭殃的池魚,多死了一百多人。
-
4 # 子由拍案驚奇
靖難之役發生以後,數年之間,建文帝朱允炆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以至於最後朱棣攻進了南京城,覆滅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統治。
那麼,“朱棣殺方孝孺的主要動機是什麼?”
如果要說明朱棣殺方孝孺的主要動機,我們必得先基本瞭解一下方孝孺是個什麼樣的人,以及他在靖難之役前後所處的位置。
方孝孺在20歲的時候,就入京師謁見明朝大儒宋濂,成為宋濂的弟子,在第二年宋濂致仕返鄉的時候,方孝孺追隨老師到了浙江金華,侍候、陪伴老師四年有餘,辭別宋濂之時,宋濂寫下《送門生方孝孺還鄉》千字長詩。
這一點,說明方孝孺的學歷資格極具淵源。
公元1392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這一年,朱元璋慕名召見了35歲的方孝孺,詢問對於時政的看法,當時這二人一席對談,不甚默契,因為方孝孺主張教化人心,而朱元璋對這一套不耐煩,所以,朱元璋就安排方孝孺到漢中做了一個府學教授。
及至建文帝朱允炆登基,飛快的就把方孝孺從漢中召回,在政策制定,甚至具體施為上,對方孝孺都極其信任、依託,乃至於有時候建文帝倉促之間接見大臣,對於一些事情沒有把握的時候,方孝孺就隱在屏風之後,一字一句教授建文帝講話。
君臣之間的信任、依賴關係可鑑一斑。
可是,打了4年之久的靖難之役以建文帝朱允炆的失敗而告終,朱棣行文天下,以黃子澄、方孝孺等五十餘人為奸臣,開始進行政治報復,方孝孺迅速的被逮捕下獄。
關了一段時間之後,畢竟方孝孺以文名馳譽天下,資歷也高,朱棣在臣僚的建議之下,放出方孝孺,以讓方孝孺起草詔書的由頭,給方孝孺一個臺階,也給緊張的朝堂之上帶來一些和諧的氣氛。
可是,沒想到,出獄之後的方孝孺聽到建文帝自焚的訊息之後,再也控制不住情緒,一路慟哭,他就抱定必死的決心了!
在公然的不合作以及狂懟朱棣之後,方孝孺被殘忍殺死,妻兒老小,親戚故友,都被株連殺害。
朱棣之所以要如此殘忍的殺害方孝孺,主要應該是出於兩個方面的因素;
一,方孝孺人稱正學先生,洪武年間就被朱元璋所器重,是朱元璋明確要留給後代大用的國器級人物。這樣的人,公開、一貫的支援建文帝朱允炆,甚至形成了一個附著的文人階層,這個階層的存在,恰好是與朱棣的粗魯、殘暴、武力奪取皇權的一個最大的對峙和明證,方孝孺這些人如果不歸順現實政治,那麼,這兩股勢力就沒辦法共存於世上。
二,朱棣17歲就被朱元璋送到鳳陽去體驗生活,一直在貧瘠的鳳陽過了3年的時間,這期間,他的性格變得粗獷,更能接觸底層生活中人,懂得了權利、地位的重要性。所以,當他就藩以後,很快就在北地生活的不亦樂乎,而且,數次參與征戰蒙元殘餘勢力的戰事,得到了充分的鍛鍊,換言之,本來性格就不是溫順的朱棣變得越加嗜血、冷酷。
試想,一個就藩北地的藩王,能夠悍然舉兵造反,去殺死朝廷命官,攻擊明朝的軍隊,拒絕同宗姑母、兄弟的勸阻,不停的向其父朱元璋的合法繼承人、自己的親侄子建文帝朱允炆進攻的人,會有什麼慈悲心腸?
生性的殘暴,已經孤注一擲的冷酷,加之遇到方孝孺這些文人對於他篡逆行為的直面怒斥,惱羞成怒的朱棣才不管天下人如何看待自己?舉兵之初,這一套就扔到了九霄雲外了!
所以,僅憑此兩點,再有幾個方孝孺,也會被殘酷殺害的。
-
5 # 貪戀長安韻
中國歷史上論“忠”必定繞不開方孝孺。誅十族的壯烈也是青史留名。朱棣殺方孝孺主要原因是方孝孺對天下讀書人的影響力過於巨大。
忠心耿耿,可昭日月
方孝孺是當世聞名的大儒,桃李滿天下。朱棣起兵時,姚廣孝多次告訴他:“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朱棣也深以為然。朱棣也希望方孝孺能為己所用。
大軍佔領南京後,朱棣多次勸降方孝孺,都被拒絕。又令其草擬新帝繼位詔書,也被方孝孺回絕。萬般無奈下強行將方孝孺押送到殿,結果方孝孺披麻戴孝大鬧一場,更是寫下“燕賊篡位“羞辱朱棣。方孝孺對朱棣表態說道“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激怒了朱棣並以滅九族來威脅方孝孺。結果話趕話,方孝孺被逼說出”不過夷我九族而“的豪言壯語。朱棣被頂的下不來臺,怒從心中起,惡向膽邊生。氣急敗壞的說出了 ”吾夷汝十族“。
眾大臣都心生疑慮,問這一族是那個啊?朱棣說:”朋友亦是一族“。此後方孝孺案按照誅十族的標準,被殺共873人,方孝孺被施以凌遲殺害於江蘇南京聚寶門外。
帝王心似海
朱棣為什麼要殺方孝孺,而且要用這麼激烈殘酷的手段,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方孝孺對天下文人的巨大影響力,封建帝王最講究文治武功,文人是治世的根基。朱允炆雖已死(或者叫失蹤)但是當時朝野上下,對其忠心的學子文人,文臣武將還是大有人在。方孝孺是一代大儒,是當時文人的精神領袖。這種精神對於當時天下初定的朱棣來說是有巨大威脅的。所以朱棣的初衷是想讓方孝孺為己所用,以收買天下人心。但是沒想到方孝孺對於朱允炆如此忠心,不惜以死明志。朱棣眼看上策已無可能實現,只有用下下策來解決這個天大的麻煩。以朱棣的帝王心智,怎會失去理智被情緒左右。事出無奈只好簡單粗暴一殺了之,而且還要殺的與眾不同,要殺的讓天下人都懼怕都震撼。所以用了一個極其血腥殘酷的”誅十族“來實現。還要用最慘絕人寰的凌遲來結束方孝孺的性命。
朱棣的心思其實也不難理解,與其留著這麼個定時炸彈,還不如在自己的掌控下,一次引爆以除後患。至於後面怎麼收場其實已經不重要了。方孝孺已死,殺雞儆猴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我想如果再有人步方孝孺的後塵,可能朱棣還會搞出別的新花樣,比如誅個十一族?
朱棣就是要用強硬血腥的手段,鎮壓這些還願意效忠朱允炆的朝堂百官和天下讀書人。帝王心深似淵。身為有抱負有理想的朱棣,怎會在方孝孺這樣的人身上束手無策方寸大亂。一切都是順勢而為,演技線上而已。 -
6 # 臨石觀海
朱棣殺方孝儒的主要動機是因為朱棣奪位之後讓方孝儒擬繼位詔書被拒絕,朱棣惱羞成怒後為了震懾天下,用暴力來制止天下人對其得位不正的議論。
朱棣殺方孝儒事件背景朱棣攻入南京之後,其頭等大事就是需要擬定繼位詔書,公告天下,扭轉世人對其得位不正的看法。於是朱棣招來了讀書人領袖又是建文帝心腹的方孝儒,但方孝儒相當硬氣,怒斥朱棣,搞得朱棣下不來臺,於是下令誅方孝儒十族。
顧左右授筆札,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諸市。—《明史》朱棣殺方孝儒的主要動機那麼為什麼朱棣頒佈詔書一定要找方孝儒呢?因為方孝儒是當時天下讀書人的領袖,我們都知道讀書人的嘴是很厲害的,朱棣本來奪得這皇位就很心虛,如果方孝儒能起草詔書,就證明天下讀書人對自己的認可,這對於新皇登基的朱棣是非常重要的。
但朱棣萬萬沒有想到方孝儒這麼一個文弱書生這麼硬氣,不但不奉命還敢反抗,這讓初登大位的朱棣太難堪了,完全下不了臺。於是朱棣只能另闢蹊徑了,軟的不行,只能來硬的了。於是開創了有史以來唯一的誅十族。
朱棣殺方孝儒的其他原因那麼朱棣殺方孝孺的主要動機是方孝儒不肯寫詔書,那還有次要動機,那就是建文帝時,討伐朱棣的詔書均出自方孝儒之手,朱棣讓其寫詔書也有打臉方孝儒之意,使其推翻原來對朱棣的種種汙衊。
時修《太祖實錄》及《類要》諸書,孝孺皆為Quattroporte。更定官制,孝孺改文學博士。燕兵起,廷議討之,詔檄皆出其手。—《明史》朱棣還是小看了讀書人的氣節,從齊泰,黃子澄,再到黃觀,方孝孺。雖然這些書生不擅長搞政治,也不會領兵打仗,但骨氣還是有的,建文帝雖然失敗了,但這批臣下的錚錚鐵骨還是讓人感動。
總結:綜上所述,朱棣之所以要殺方孝儒,滅其十族,是他被讀書人的骨氣激怒了,於是反其道行之,只能以暴力手段震懾天下讀書人,而得位不正,不被認可的尷尬,也一直困擾著雄才大略的朱棣。 -
7 # 惜緣小歷史
朱棣殺子的秘聞
建文三年的七月,山東德州朱棣軍營,一場離間計正上演!大堂上怒目圓睜的朱棣,下面站立的是朱高煦的侍從黃儼,面對朱棣嚴厲的質問,他斬釘截鐵的說,留守北京的朱高熾確實反了!心存疑慮又轉身問朱高煦,得到答案還是如出一轍。就在腦細胞億萬次計算,如何兵不血刃囚禁朱高熾時。
——明仁宗朱高熾
千鈞一髮的關頭,中軍營帳外侍衛,進來通報朱高熾的隨從到,一併還有書信一封及朝廷錦衣衛一人!開啟未啟封的書信,看完後的朱棣,驚呼我差點殺了自己的長子。事情究竟咋回事,請聽我娓娓道來。方孝孺有一個門人,叫林嘉猷曾旅居北平,耳聞朱高熾與朱高煦不合。得知朱棣打到了山東德州,朝廷大軍是敗績不斷。為此他向方孝孺建議,手寫一封書信給朱高熾,允諾他只要棄暗投明,剿滅朱棣後封他為燕王!
幸好朱高熾生性文弱,凡事以父為尊,這才使得方孝孺的計策落空!歷經大難後的朱棣,心裡記住了方孝孺這個老頭!
《太祖實錄》的秘密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譬如唐太宗李世民,曾經多次強行督促,房玄齡篡改《高祖實錄》及太子李建成的事蹟,像李建成在玄武門事變前,偷偷的下毒給李世民;還有李淵原本是打算封他為太子,但是受到李建成的脅迫後,才將太子位置留給了李建成等等。
——永樂大帝朱棣
《太祖實錄》、《類要》諸書,孝孺皆為Quattroporte。更定官制,孝孺改文學博士。燕兵起,廷議討之,詔檄皆出其手——《明史》
作為同樣雄才大略的兩人,朱棣在篡改實錄方面,處處是學習李世民。可不幸的他遇到了方孝孺。建文元年秉筆直書的方孝孺,被朱允炆擢升為Quattroporte,全權負責《太祖實錄》、《類要》等史書!不願與房玄齡為伍,在其為國捐軀前《太祖實錄》,白字黑字的記載朱棣的母親是胡人,而不是秀內惠中的馬皇后!
探秘詔書的前世建文四年六月最後的時刻到了,南京金川門被谷王朱穗,及李景隆聯手撤掉門栓。朱棣是如願以償,朱允炆卻是如喪家之犬。哭哭啼啼的鬧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主張逃亡,少監猛然想起件事,提議道朱元璋殯天時,讓他藏了一個鐵盒在奉先殿,囑咐說如遇生命攸關,可當眾開啟以解危難!
裡面赫然放著三張度牒,應文、應能及應賢,除此之外還有袈裟、鞋帽及剃刀等物品。此情此景大家如釋重負,原來朱元璋早有預感,在此準備好了化裝和尚的物件,在鐵盒的左下角有白金十兩,壓著的是書信一封。詳細說明了逃亡路線,應文從鬼門出,其餘人走水道沿關御溝逃走!最後朱允炆、楊應能、葉希賢三人,順利逃出火光四起的皇宮,到達岸邊瞅見一個道士模樣的人撐著船等候多時。
成祖發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託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成祖頷之。——《明史》
朱允炆逃出生天的故事,被清代谷應泰詳實的記錄在《明史紀事末本》上面。作為朱允炆的親信大臣,其動向心裡跟明鏡似的。再加上方孝孺,是天下學子敬重的大儒。如果方孝孺將此事告知天下,會出現什麼動亂就非朱棣可控。因此藉口方孝孺不寫詔書,來掩埋朱允炆是生是活的真相,也算物有所值!
——忠君愛國楷模方孝孺
綜上所述,朱棣之所以殺死方孝孺原因有三:一他是朱允炆的忠實追隨者,曾多次施巧計阻撓他靖難;二他是一絲不苟的史官,不願意替朱棣篡改歷史書籍;三他可能得知朱允炆的去向,為了天下安定必須殺他!
——END——
-
8 # 歷史小跟班
很難說方孝孺這個人到底是個忠心耿耿的臣子,還是為了賣名邀直的心機婊,亦或者就是個讀書讀傻了的“愚忠”之人。
朱棣透過靖難之役,九死一生終於打到了南京,奪了侄兒的天下。這個方孝孺不識時務,不僅不投降,還上躥下跳的煽動他人反對朱棣。
或許方孝孺還以為朱棣和同樣政變成功的李世民一樣,政變成功後還善待重用如魏徵等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於是表現得越正直清高,越能為自己博得名聲,這是明朝讀書人的通病。
哪知道新皇帝朱棣也是個耿直boy,繼承了朱元璋的優良傳統“殘暴好殺”。於是在方孝孺放出狠話“即便誅殺我十族又如何”後,朱棣滿足了他的心願。正是方孝孺這一句話,他的第十族“師生朋友”遭了殃,多死了100多人。
朱棣殺方孝孺是有原因的:
其一,朱棣起兵之時,建文帝討伐朱棣的檄文是方孝孺草擬的。方孝孺是個大才子呀,文采斐然,起草的討伐檄文也是極好的。處處罵到點子上,罵到朱棣心坎上,讓朱棣早就積累起了對方孝孺的怨念。
其二,方孝孺拒不投降,拒絕草擬新皇帝登基詔書。朱棣其實是給了方孝孺活命的機會的,但他自己不珍惜,反而利用自己在讀書人心中地位,煽動他們反對朱棣。
其三,懷念舊主。方孝孺在朝堂上為先皇朱允炆哭訴,心念舊主。這樣的人朱棣還敢留嗎,指不定哪天就造反了,還不如斬草除根殺了。
-
9 # 漫譚文史
方孝儒,被朱棣殺了,還株連十族,九族加了一個他的學生們,夠狠的。
原因就是方孝儒不聽話,不給他寫詔書,還指責朱棣篡位。這是殺方孝儒的原因嗎?筆者認為不僅僅如此。以朱棣得胸懷,不會因為不聽話,罵幾句,就把一代大儒殺了。
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發動戰爭,得到了皇位,名不正言不順。把皇帝朱允炆弄得下落不明。
和方孝儒有相同思想的人太多了,只是敢怒不敢言,心裡話“你朱棣太不是東西了!怎麼能把皇帝趕下臺,自己篡位呢?洪武皇帝那麼多兒子,你算那根蔥?”
朱棣對人們對他的篡位有看法,心裡明鏡一樣,明白極了,怎麼辦?
恰好有這麼個方孝儒冒出來了,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動手吧,不流點血,政權怎麼穩固。殺雞儆猴!
於是,方孝儒和他的九族及學生,人頭落地。
-
10 # 泰林說
導語:朱棣殺方孝孺的主要動機是:我家的事,我說了算;君臣的事,君說了算!
前一個動機是為自己靖難之役正名,第二個動機是維護他心目中的君臣關係。
從第一個動機看,如果方孝孺乖乖的替朱棣草繼位詔,方孝孺必可活。
從第二個動機看,方孝孺投降了朱棣也活不了多久。
無論是哪個動機,兩個人之間的理念相差萬里,南轅北轍,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所以,方孝孺,必死。
方孝孺不可能替朱棣的靖難之役正名。1、方孝孺的仁道思想是他不可能給朱棣正名的原因之一。
方孝孺名字中有一個孝字,
方孝孺也始終堅持孝道,因為他認為孝道是儒家精神仁道的根本。
所謂:“仁道之大,始於事親”
試問,這樣一個尊崇孝道的顯儒怎麼會給逆自己父親遺命,趁著侄子幼弱起而反之的朱棣正名呢?
2、方孝孺輔佐君王的志向是他不可能給朱棣正名的原因之二。
方孝孺文章寫得極好,甚至超過了他的老師宋濂。
但他本人從來認為寫文章根本就是沒有用的一項技能。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但方孝孺從來是自比伊尹和周公。
這區別,太大了。
巧的是,朱棣靖難之役找的藉口就是自比周公,要糾正侄子“周成王”建文帝的錯誤行為。
方孝孺自比周公都多少年了,哪還看不清朱棣這小小的心思。
試問,這樣一位自詡帝佐之才的明儒怎麼會給一個以“清君側”這種爛大街的造反理由行篡逆之實的朱棣正名呢?
方孝孺所秉持的君臣關係的理念必然會與朱棣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1、方孝孺雖然是以匡扶君主為畢生之己任,但是,他最反對的就是君王“恃其才以自用”!
啥意思呢?就是君主不能因為自己有才能,就獨斷專行。
看到這裡,我們就不奇怪為啥朱元璋召了方孝孺兩次,但都沒啟用他,最後一次也只不過是讓他當了一個漢中府學教授,大體相當於漢中地方的省立一中的校長吧。
老朱可是因為孟子的一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就堅決的把孟子從孔廟裡請了出去,
並且禁絕一切孟子的書流行於世。
亞聖善且如此,而況一腐儒乎?
2、在方孝孺的理想的君臣關係中,帝王應該以臣為師才能成就王業。
以臣為友也就成個霸業,要是以臣子為奴僕那就必定會亡國。
可是朱棣看得清楚啊,建文帝是真的把方孝孺當老師了,但是結果如何呢?
朱棣也就是想用用方孝孺的名聲為自己正名而已,
也就是個利用關係,為師?為友?你方孝孺還沒睡醒吧?!
朱棣殺方孝孺,既反映了當時的必然,也反應了自古封建君臣的必然。1、後世儒家大多數對方孝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
哪怕是寫明史的清臣張廷玉,也只說人家朱棣成就王業那是受命於天,凡人沒法擋,但是方孝孺的氣節,卻仍然是“百世而下,凜凜而有生氣”。
但朱棣的同行乾隆帝對方孝孺的評價,核心意思,也就是“迂闊”二字耳。
之所以把方孝孺也編入《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也不過是因為封建帝王要為了鞏固其統治,宣傳忠君思想的需要而已。
2、活在明朝計程車大夫們,一定非常羨慕活在宋朝的同行們。
朱元璋在奪天下的時候,對讀書人那叫一個尊敬。
多次自承為淮左布衣,請讀書人出來幫助自己成就霸業。
可是登基立業之後呢,種種酷刑不一而足,士大夫們也只敢戰戰兢兢的活著。
朱棣一上臺,立刻把朱允炆改掉的那些東西又改回來。
更是讓紀綱擔任錦衣衛都督僉事,“綱則日摘臣民陰事以威震天下”。
除了方孝孺是誅十族,殺了八百多人。
其他黃子澄,齊泰等“奸臣”,誅二族,誅三族者不勝列舉。
曾看到有人說,方孝孺還不如城破時和建文帝一起自殺,或能免禍及家人。
但是,大理丞鄒瑾破城時自殺,朱棣仍誅其族四百四十餘人。
總結: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士大夫階族的最理想狀態,卻不是君王的最理想狀態。這是方孝孺們與朱棣們不可調和的矛盾,也是朱棣殺方孝孺最根本的原始動機。
-
1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朱棣打進南京城以後,讓方孝孺寫登基詔書。方孝孺堅決不寫,而且還罵朱棣是“篡位”。朱棣說,這是我們一家人的事情,你說那麼多幹什麼?方孝孺說,國家是天下人的國家,你“篡位”那就應該受到天下人的指責,怎麼會是你一家人的事?朱棣說,你要再胡說八道,我就誅你九族。方孝孺說,你就誅我十族。我也要說你“篡位”。
結果,朱棣真的就誅殺了方孝孺的十族。
(朱棣劇照)
朱棣的這一做法,是有些不太讓人明白的。為什麼說不太讓人明白呢?
其一,朱棣已經獲得了江山。獲得江山以後,最重要的就是要籠絡那些能說會道的知識分子的心。只要籠絡了知識分子的心,他們就會支援自己,就會替自己說好話。只要支援了自己,替自己說了好話,天下人就歸順了。
忽必烈在抓到文天祥後,一定要文天祥投降。就算文天祥不投降,忽必烈也不在乎,而是一直給文天祥機會。而忽必烈的這個做法,也獲得了天下人的讚賞。雖然最終忽必烈還是把文天祥殺掉了,但是,大家都只是責怪留夢炎,認為是留夢炎禍害了文天祥,沒人批評忽必烈。
其二,朱棣應該知道,方孝孺這樣這個人性格是很剛烈,肯定是寧死不屈,他讓方孝孺來寫,只可能是自討苦吃。
誠然,朱棣想的是,由於方孝孺是朱允炆的左膀右臂,如果方孝孺願意寫,那麼,就說明他能獲得支援。但其實這個道理是不成立的。為什麼呢?因為這隻能說明方孝孺這個人沒有氣節,天下人只會瞧不上方孝孺,並不能表明大家都支援朱棣。
比如尉遲敬德,他不願意投降李世民,大家都尊敬尉遲敬德。而單雄信多次投降,大家反而覺得單雄信是軟骨頭人。同時,大家也對李世民寬宏大量,表示讚揚。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後世也把這個當成是一段佳話。
(方孝孺劇照)
朱棣為什麼不款待方孝孺呢?有人可能會說,朱棣當時是被逼急了。
說朱棣當時被逼急了,也有一些道理。
一開始的時候,朱棣還是比較溫和的,他說,這是我們的家事,跟你有什麼關係?從這裡可以看出。朱棣其實是想化解矛盾的,並非想用非常嚴厲的手段。但是方孝孺句句針尖對麥芒,根本就不給朱棣面子,搞得朱棣的火氣一下子就上來了,因此朱棣才順口說了句“我要誅你九族”。而方孝孺竟然說,誅“十族”也要說你篡位。這樣一來,就把朱棣搞得騎虎難下了。他要不誅方孝孺“十族”,他就沒有什麼權威了。畢竟皇帝金口玉言,說出去的話,是不能隨便變動的。
不過,這個話雖然有道理,但似乎沒有說到實質。朱棣作為一個心機深沉的政治家,他可不會輕易動怒。說他是因為動怒,因此才殺方孝孺,顯然是小看他了。
也就是說,朱棣殺方孝孺,顯然有另外的目的。
(朱允炆劇照)
什麼目的呢?我們知道,朱棣打進南京城後,當時朱允炆下落不明。究竟是被燒死了,還是逃掉了?朱棣是不清楚的。從朱棣後來多次尋找朱允炆,甚至派鄭和下西洋去海外找朱允炆這件事來看,朱棣對朱允炆是否活著這件事,心裡是很害怕的。
朱棣害怕什麼呢?也就是說,如果朱允炆還活著,必然有人會擁戴朱允炆造反。這樣一來,朱棣的江山就不穩固了。
如果找到朱允炆並殺掉他,那就一了百了了。但是,假如一時半會兒找不到,朱棣應該做的,就是先砍掉朱允炆的那些左膀右臂。只要把這些左膀右臂給砍光了,就算朱允炆還活著,朱棣也不害怕了。
這樣一來,我們似乎就明白了,為什麼朱棣明知道方孝孺性格剛烈,還會讓他寫登基詔書的原因。
朱棣就是要讓方孝孺在那時候表現出不服從的樣子,這樣一來,他就會找到方孝孺的罪證,從而殺掉他,並殺掉方孝孺的那些黨羽和同情者。只要把這些黨羽和同情者都殺掉了,就算朱允炆沒死,也沒人擁戴他造反了。
大約,這就是朱棣一定要逼方孝孺寫登基詔書的根本原因吧。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
-
12 # wen子哼哼
原本不想殺的,無奈要殺雞儆猴。
朱棣聽從“黑衣宰相”勸告,暗地裡一直想保全朱棣南下的時候,“軍師”道衍和尚曾囑託他千萬不要殺方孝孺,否則天下的讀書種子就要斷絕了。
朱棣聽從了道衍的勸告,雖然將方孝孺列為首犯,暗地裡卻一直想保全他。還讓他的門徒廖鏞、廖銘等人到魚種勸解。
無奈方孝孺寧死也不效忠朱棣,逼得朱棣不得不殺了他,以儆效尤。
“即位詔書”是朱棣的“解”,卻成了方孝孺的“劫”朱棣需要一份為他正名的“即位詔書”,眾人均舉薦鴻儒方孝孺,這便成了方孝孺的“生死劫”。
朱棣以“家事”為由,勸方孝孺不要死死咬住不放,方孝孺不罷休。朱棣跟方孝孺說,自己只是想仿效周公輔佐成王,意思是自己是周公,建文帝的成王。
但方孝孺不罷休,他反問朱棣,成王在哪裡?
朱棣說,成王自焚死了。(實際上,建文帝是佯裝和尚出逃了。)
方孝孺便說,那你可以立成王的兒子啊。
朱棣說,國家要依靠長君才行啊。
方孝孺便說,那你可以立成王的弟弟啊。(意思是,反正立誰都行,就是不能立你。)
朱棣被方孝孺問得啞口無言。但朱棣這時還不想殺他。所以就委婉勸告方孝孺,這是我的家事,你就別管了。
方孝孺誓死不從,寧可被滅十族
真正逼朱棣殺方孝孺的是那句“燕賊篡位”。
方孝孺不單不肯為朱棣寫詔書,還在紙上寫下了“燕賊篡位”扔給朱棣。
一代鴻儒,白紙黑字,說朱棣是反賊、篡位,這可如何了得?
朱棣就算不想殺,那也得殺了,不然他的皇位可真的就坐不穩了。
朱棣滅了方孝孺十族,堵住了天下讀書人的悠悠之口朱棣對方孝孺用的手段,可謂是十分殘忍。他聽從道衍的勸告,不殺方孝孺,是因為天下讀書人;滅方孝孺十族,也是因為天下讀書人。
因為,九族之外的第十族,就算方孝孺的門生。
朱棣下令,緝拿方孝孺的朋友和門生,每緝拿一個人,就帶給方孝孺看,最後一共殺了873人,一大批門客被以連坐罪處死。
敢為,這麼殺,還有哪個讀書人敢站出來說你朱棣是“反賊”?!
殺雞儆猴,這就是朱棣殺方孝孺的主要動機。
-
13 # 人者仁義也
殺人有時候只是一時衝動,哪有那麼多為什麼?這明顯是朱棣被方孝孺毀了臉面,最後衝動的結局。
按照《明史紀事本末》和《明史》的記載,方孝孺被殺前,明成祖的首要心腹姚廣孝就勸告明成祖要善待方孝孺,否則天下讀書種子就滅絕了。
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姚廣孝說完之後,明成祖是同意的。最後佔領南京之後,方孝孺被抓下獄,明成祖此後召見方孝孺讓他草寫自己的登基詔書,兩人鬧得很不愉快。
當時明成祖召見方孝孺,方孝孺一來就哭泣,而且哭的很厲害,《明史》的記載比較生動形象:“悲慟聲徹殿陛”。意思是說悲痛哭泣的聲音響徹整個宮殿,很顯然這使得明成祖很不開心,方孝孺這是給明成祖一個下馬威。明成祖只好從座位上下來到方孝孺的身邊,說“先生不要這個樣子,我只是效法周公輔助周成王而已。”這裡是都給大家一個臺階下,但是方孝孺不領情。接下來他和明成祖之間的對話就激烈的多。
方孝孺問:“周成王現在在哪裡?”這個周成王隱喻建文帝。明成祖說:“他自焚死了。”建文帝在燕京進入南京城之前自焚而死。方孝孺再問:“為什麼不擁立周成王的兒子?”明成祖說:“國賴長君。”方孝孺接著問:“為什麼不立周成王的弟?”明成祖理屈詞窮,只好胡攪蠻纏的回話道:“此朕家事。”這時候明成祖不想再回答下去,讓左右侍奉的宮人給方孝孺筆墨紙硯,直接命令方孝孺:“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筆於地,且哭且罵說:“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方孝孺的話十分剛烈,逼得明成祖理屈詞窮,尷尬至極。本來明成祖還想搞一個和睦的場景,方孝孺配合一下演出而已。但是方孝孺扯開了明成祖的面目,把明成祖的醜態展露無遺,直接使得明成祖大怒不已,將方孝孺殺害。
不過《明史紀事本末》裡面敘述的更加殘酷,方孝孺的話更加激烈,在方孝孺把筆丟在地上之後,明成祖直接威脅要殺死方孝孺的九族,方孝孺更加剛猛,說“便是殺害我十族又能如何!”。
文皇大聲曰:“汝安能遽死。即死,獨不顧九族乎?”
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聲愈厲。
明成祖大怒,令人用刀把他的嘴割開,一直割到耳朵這裡為止。然後收集方孝孺的親朋好友,抓到一個人就把他送給方孝孺見一面,然後殺了他。最後把方孝孺凌遲處死。
這裡要說明下,谷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在清朝飽受磨難,因為文字獄的關係和私人修書,可能會採用某些傳聞而記錄在裡面。比如這本書還記載明成祖油炸建文忠臣的屍體,這種記載來源於《奉天刑賞記》,《奉天刑賞記》這本書目前來看應該就是野史。
其實從本質上講方孝孺是有迴旋的餘地。我僅從陳宮和魏徵的例子來說明。陳宮對於曹操來說那真的是叛徒和最為痛恨的的人,按照《三國志》的記載,曹操待陳宮如“赤子”,但是陳宮引著呂布進攻兗州,傾覆曹操在兗州的江山,使得曹操差點全軍覆沒。後來跟隨呂布和曹操作戰到底,直到被曹操抓住。
曹操也問陳宮:“現在的事情怎麼辦?”陳宮說:"為臣不忠,為子不孝,只能一死了之。"曹操這時候就說了:"你可以這樣,那你的老母辦?"陳宮說:"我聽說將以孝治天下的人不會害別人的親屬,老母是否能在,只在於明公也。"曹操又說:"那你的妻兒老小怎麼辦呢?"陳宮說:"我聽說將施仁政於天下的人不會斷絕別人的祭祀,妻兒老小能否在,也在於明公也。"曹操沒有回話。陳宮說:"請出就戮,以明軍法。"最後被帶出去殺害。最後陳宮的妻兒老小一直活著,曹操也沒有把他們怎麼樣。
再比如魏徵,魏徵在玄武門之變前一直是鐵桿太子黨,魏徵被抓住後,李世民把魏徵找到說:"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兄弟!"一旁的人都很害怕,但是魏徵舉止自若,平靜的回答道:"先太子早聽我的話,必無今日之禍。"唐太宗聽完之後就放了魏徵,可以這裡面固然有唐太宗的寬容大度,更重要的是魏徵也沒有強烈的反對。
而方孝孺的話讓明成祖很難下臺,臺階下不了,惱羞成怒自然要殺人。
從實際來講,這也是方孝孺的選擇,方孝孺作為儒家一代宗師,孔子說過一句話叫做“求仁得仁,亦復何怨。”方孝孺被殺從本質來講這很符合儒家精神,方孝孺痛恨明成祖的篡位,又忠於建文帝,對於他來說死亡才是解脫,所以方孝孺對於死亡實際就是求仁得仁,這也是他剛烈的原因所在。方孝孺師從明初的著名儒家大師宋濂,宋濂擔任過太子朱標的老師。方孝孺學習的時名聲就很廣,在宋濂的弟子裡面屬於才學上等。同時方孝孺很受朱元璋的欣賞,在方孝孺被引薦給朱元璋之後,當時朱元璋就感慨方孝孺的才華,他對太子朱標說“這是莊重的人才,你要一直用他到老。”此後方孝孺被別人的罪行連坐,朱元璋還寬恕方孝孺。方孝孺後來又被蜀王朱椿帶回去成為世子的老師,他的廬舍叫做“正學”。建文帝繼位之後方孝孺才被徵集會朝廷,不過擔任不是要職。主要是顧問和寫文書,其實方孝孺都不能夠算是建文帝的核心成員,真正的核心成員應該是齊泰和黃子澄。
方孝孺死後,在明仁宗朱高熾登基之後就已經翻案了。明仁宗為靖難之役裡被父親明成祖所殺的人平反,明孝宗,明世宗時代為方孝孺修建祠堂,萬曆皇帝釋放了有因為方孝孺而連坐的人,同時在萬曆皇帝初年,萬曆帝下詔褒揚並且記錄建文年間的忠臣,在南京修建忠祠,第一忠臣是徐輝祖,第二忠臣是方孝孺。
方孝孺身上的這種儒家忠義觀念被此後的文人一直懷念,因為同屬於儒家的文人對於氣節之士的死亡總是充滿同情,同時這種不畏刀斧的精神成為伸張士大夫政治的象徵。 -
14 # 半瓶子醋晃盪
1.方孝孺是建文帝老師,是建文朝遺臣!對建文朝遺留下來的滿朝文武有標杆作用,如果方孝孺能歸順,則可以號令前朝文武官員歸順,如果不歸順,殺之,則有警尤前朝官員的意思,暗示他們連天下第一讀書種子都可以殺,你們更不用說!
2.對還在反抗朱棣的建文舊臣一種心理打擊,告訴他們你們的旗幟倒了,使他們的心理防線崩潰!對朱棣失去反抗的信心!
3.警示天下文人,不歸順,只有死路一條!連我答應姚廣孝不殺的方孝孺都可殺,你們要識時務!
-
15 # 十點烏托邦
公元1402年,朱棣透過靖難之役奪得皇位,成為了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當時,方孝孺被捕,朱棣想讓方孝孺寫一份詔書公佈天下。可是方孝孺誓死不從,朱棣一怒之下就把他斬首示眾。
方孝孺之所以被殺,是因為他惹怒了朱棣,惹怒了龍顏是活不久的。當時,方孝孺被召入宮殿後,悲慟之聲響徹大殿,朱棣還安慰方孝孺說:“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
但是,方孝孺不聽,反駁道:“成王在哪?為什麼不立成王之子為皇?又為什麼不立成王之弟為皇?”方孝孺之意,擺明是在說朱棣的皇位不合法,應該立朱允炆一系的人為皇,而不是朱棣。也就是說,方孝孺不認同朱棣繼承皇位。
這樣一來,方孝孺的話惹怒了朱棣,朱棣說:“此朕家事。”說完,就讓左右拿來紙墨筆硯,道:“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可是,方孝孺性情剛烈,不從,把筆丟在地上,又哭又罵說:“即死耳,詔不可草。”這下子,徹底惹怒了朱棣,朱棣把方孝孺斬首示眾,而方孝孺從容就義。
這裡來看,確實方孝孺惹怒了朱棣,才會被誅殺。但是,會不會存在另外一種情況?
在朱棣還沒攻下南京時,姚廣孝曾對朱棣說:“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姚廣孝說完這話,朱棣也點頭答應。這樣一來,朱棣應該是知道方孝孺是為剛烈之人,但有為何要他去書寫詔書,不是擺明要處死他嗎?
筆者認為,朱棣之所要讓方孝孺書寫詔書,①是他想透過方孝孺之手,籠絡天下文人之心,為自己的皇位顯得合法一些。
②則是他就是想處死方孝孺,透過方孝孺來擴大化處理建文忠臣,防止這些人破壞國家的穩定,因為當時朱允炆雖說是被火燒死,但是朱棣對此是有懷疑的。
假如有人擁戴朱允炆起來反抗他的統治,那將會是大戰,朱棣不可能讓這樣的威脅存在。但是朱允炆本人並沒有找到,無法從根源解決問題,那麼就從建文忠臣開始,除去朱允炆的羽翼。
因此,朱棣本來可能是想讓方孝孺投降自己,替自己寫詔書的,為自己所用的,可惜方孝孺不從。既然不從,那就藉此機會來處理朱允炆的羽翼。
-
16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主要動機就是方孝孺根本不承認朱棣是明朝的第3輪皇帝,觸怒了朱棣。
一次對話,數不清的命我們需要講一下這個致命的對話,而致命對話只有兩個人在說,無數的人在聽,兩個人分別是朱棣和方孝孺。朱棣站在朝堂之上,看著下方的方孝孺問道,你臣服我嗎?
方孝孺聽了之後,抬起頭望著朱棣,你為什麼當皇帝?
朱棣說靖難之役打了4年,打著打著就把朱允炆給打死了,這也沒有辦法,國不可一日無君,既然朱允炆死了,我就得上。
方孝孺說:朱允炆死了,難道就沒有孩子活著嗎?為什麼朱允炆的孩子不當皇帝,你要來當皇帝?
這個時候朱棣臉色難看,並且直接說道,如果你要是不臣服我,我就滅你三族。
方孝孺也氣趕氣的說道:滅我三族,你就是滅我十族又如何?
於是華夏曆史上第1個滅十族的慘案就此誕生,而這個慘案的誕生源自於兩個人:方孝孺和朱棣。
朱棣的殘忍熟讀歷史的我們不難發現,朱棣或許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殘忍,僅僅是對待一些事情的時候比較殘忍。無論是其他藩王還是對於自己的子民,對於朝中的官員,都有著很大的寬容性,除了兩點之外。
第一點:一旦涉及到朱允炆,那麼朱棣就會異常殘忍並且異常血腥,比如後宮當中有一些嬪妃因此喪命。
第二點:就是涉及到自己皇權的正統性的時候,朱棣也會擼起袖子加油幹,你要是不服他,他就會搞你。
其實說到底這一點很簡單也很好理解,無非就是一個皇權的爭奪,而在這個皇權的爭奪當中,很多人都殺紅了眼,朱棣也不例外。
-
17 # 樾檬侃歷史
方孝孺,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因拒絕為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牽連其親友學生870餘人全部遇害,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誅十族”的人。
方孝儒之死始末最初朱棣率軍從北平出發時,姚廣孝曾對朱棣說;“南京城攻下之日,方孝儒一定不會投降,希望不要殺了他,若殺了,恐怕天下的讀書種子就要滅絕了。”朱棣點頭應承。
朱棣進駐南京之後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被召至殿堂,頓時悲切哀慟的聲息響遍大殿內外。
朱棣便走下臥榻對他說:“先生不要自取憂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輔佐成王的方式。”
方孝孺問:“周成王在哪裡?”
朱棣答:“他自焚而死。”
方孝孺又問:“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
朱棣說:“國家有賴於成年的君王。”
方孝孺說:“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
朱棣答道:“這是我們朱家的家事。”
回頭示意左右侍者給方孝孺紙筆,說道:“詔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來起草不可。”
方孝孺把筆擲到地上,邊哭邊罵道:“死就死了罷,詔書我絕不能起草。”
朱棣發怒,命令將方孝孺車裂於街市。
方孝孺慷慨赴死,作絕命之詞說道:
“天降下戰亂憂患啊,誰知道其中的緣由;奸邪的臣子如了願啊,求取國柄耍弄計謀;忠正的臣子憤怒悲怨啊,血淚淌流;以此血淚為君殉葬啊,或者另有什麼企求;嗚呼哀哉的悲鳴啊,大概不是我的怨尤!”
時年四十六歲!
他的門生、德慶侯廖永忠的孫子廖鏞與其弟廖銘收拾他的遺骨,掩埋在聚寶門外的山上。
方孝孺的著作從此也被列為了禁書,永樂年間凡藏書者皆為死罪。但是仍有人冒死收藏,使方孝孺的文章得以傳世。
朱棣殺方孝儒的動機首先我們要了解在此一事件當中方孝儒的兩個主要身份:
1、朱允炆的左膀右臂
朱允炆即位後方孝儒便任翰林侍講,到第二年又升調他做詩講學士。遇見重大的國家政事朱允炆都會向方孝儒詢問,朱允炆臨朝,百官奏事,決定群臣的面議可否施行時,朱允炆有時會命令方孝孺趨身屏風之前批答文書。後來更定職官制度時,方孝孺的官職改為文學博士。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朝廷議定討伐,詔令、檄文皆出於方孝孺的手筆。
2、天下文人中舉足輕重之人
姚廣孝就對朱棣說過,若殺了方孝儒恐怕天下的讀書種子就要滅絕了,可見其分量之重。
所以在殺方孝儒一事上個人覺得朱棣應該有兩點考慮:
1、不殺
讓方孝孺同意寫下詔書,既瓦解朱允炆餘下之勢力又籠絡天下文人之心。
2、殺
方孝儒不同意寫詔書而被處死,透過此事進一步處理或震懾那些忠於朱允炆的一批人,防止這些人破壞國家的穩定。
可以說殺與不殺都對朱棣有著莫大好處!
以上個人粗略淺見,望各位多多指教!
-
18 # 心史
主要動機:朱棣“得位不正”,但他想讓自己合法繼承,於是否定一切建文統治。而方孝孺是知識分子支援建文一朝合法性的標誌,他不屈服,影響惡劣,不得不殺。這是政治立場的原則性問題。得位不正
建文元年朱允炆一朝準備削藩,朱棣奮起反抗,發動靖難之役。雖然他打著“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說“你這個侄子不會當皇帝,讓奸臣禍亂天下,我這個叔叔來幫你治理國家”,但幫人有這麼幫的?明擺著是打進京師做皇帝。
為了擺脫這些嫌疑,或者說降低一些抵抗力量,他不得不做出一系列手段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首先否定建文一朝。不承認建文一朝,把建文的年號都改成洪武年號計算。凡建文一朝貶謫的官員一律官復原職,建文一朝的各項改革一律取消。與朱元璋一朝相背的法律,一切廢除,要“恢復祖制”。
重點強調,“我的皇位不是從朱允炆那裡繼承的,而是直接從朱元璋那裡繼承的。”並且暗示,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就和大臣商議過易儲的事情,想讓他取代皇孫朱允炆,但是當時老二和老三都活著,讓他這個老四繼承大統很難,就放棄了這個想法。
其次是改出身。他和李世民都有明顯修改歷史的嫌疑,李世民是粉飾了歷史的一些細節,他也一樣學他。我們要知道在明朝的時候,君主專制已經接近頂峰了,實際權力比李世民大多了,李世民做不到的他都可以做到,“拳頭硬決定話語權”。
為了讓自己的顯得“得位很正”,他把建文一朝編輯的《太祖實錄》修改了兩次。稱自己是朱元璋原配夫人馬皇后的第四個兒子,因為前三個(包括朱允炆的父親朱標)都死在了靖難之役前面,所以“現在我是朱元璋嫡系中最年長的,在封建繼承法裡有資格當皇帝”。
朱棣和方孝孺存在立場衝突,不得不殺
方孝孺師承宋濂,是宋門弟子中最優秀的。《太祖實錄》以及《類要》諸多典籍,都擔任Quattroporte。從這一點講,要否定建文一朝的合法性,清除和修改建文一朝的痕跡,就必須先過他這一關。
他在知識分子裡很有影響力,姚廣孝勸說朱棣的話可以證明,“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他在建文一朝時被重用,討伐朱棣的時候,詔書和檄文都是他寫的。方孝孺堅決擁護朱允炆的正統地位,認定朱棣就是篡位。
比如他們最後一次談話時,朱棣說:“我現在就像周公輔佐成王一樣(暗示自己沒有造反,我只是幫助朱允炆治理國家)”方孝孺說:“成王在哪裡呢(朱允炆在哪裡呢)”朱棣說:“自焚死了”方孝孺說:“為什麼不立成王之子呢(朱允炆的長子同樣死了,只有一個不滿兩歲的小兒子)”朱棣說:“國家依賴於成年的君主治理”方孝孺說:“那你咋不利成王的弟弟呢?”朱棣說:“這是我自己的家事,我的登基詔書,非先生你寫不可”方孝孺直接就把筆給摔在地上了,邊哭邊罵說:“我死也不寫”。
所以這麼一個有影響力,政治立場明確反對的人,能不殺他嗎?不殺就證明朱棣錯了。
-
19 # 鄧壇拜將
朱棣殺方孝孺的主要動機是方孝孺不能為他所用。
朱允炆在位時,對方孝孺十分敬重,朝廷大事皆要向其諮詢討教,甚至百官奏事時,對於商討的事情能否實施,都讓他趨身屏風之前批答文書。
燕國朱棣起兵後,朝廷議定討伐,詔令、檄文皆出自方孝孺的手筆,並且在平叛燕軍過程中多次獻計獻策。
燕軍攻掠大名府的時候,朱棣上書請求朝廷停止一切軍事行動,方孝孺向朱允炆獻策,要求朝廷先同意赦免燕王,然後命真定府諸將偷襲北平,之後聯合遼東諸軍,兩面夾擊,殲滅燕軍。但最後因為燕王沒有尊奉詔令,計劃也以失敗告終。
同年五月,朝廷大軍不斷的襲擾燕軍的糧食補給線,朱棣再次上書請求停戰。方孝孺對朱允炆道:“皇上不要背燕王迷惑,若是現在停止戰鬥,等他得了喘息的機會,今後就難剿滅了。”於是朱允炆殺了燕軍的使者。
不久,方孝孺又出一計。朱棣因為長子朱高熾身有殘疾,所以不是很喜歡,此子朱高煦卻深得他的寵愛,方孝孺向利用這點離間他們的關係。於是命錦衣衛千戶張安攜帶著有皇帝璽印的書信去見朱高熾,但是朱高熾把書信和張安一同送到了朱棣的面前,計劃失敗!
當燕軍到達江北,與南京城也就一江之隔時,方孝孺諫言割地求和,拖延燕軍幾天,然後調集水軍,利用燕軍不熟水站,跟朱棣在江上決戰。但是集結的水軍將領陳瑄卻率艦船投降了朱棣,方孝孺的算盤再次崩盤。
燕軍長驅直入攻入南京後,朱棣本想就此將方孝孺殺了,但是臨行前,姚廣孝曾請求饒方孝孺一命,朱棣這才沒有殺他,將其抓捕下獄。
朱棣在要登皇帝位的時候,想讓方孝孺給其起草詔書,其實也就是看看方孝孺能否讓其所用,但是方孝孺不僅拒絕起草,還對朱棣破口大罵。這就徹底激怒了朱棣,遂將其在押往街市車裂。
總結:方孝孺在朱棣起兵時所獻的計策雖然都沒有成功,但是在朱棣那已經進了黑名單。方孝孺當時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可以左右讀書人對朝廷的看法,既然不能被朱棣所用,殺了他是最好的辦法。
-
20 # 亙古懷念說史
最根本的動機還是鞏固皇權!
方孝孺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株連十族的人!朱棣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後,建文帝不知所終。作為正統皇位繼承的堅定維護者,方孝孺堅決不為朱棣效力。
殺這樣一個極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人物是需要慎重考慮的!方孝孺這樣的人物如果能夠被為己所用會有莫大的幫助,同樣如果不能為己所用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是同樣大的。
所以擺在朱棣的面前有兩個選擇,要麼去重用方孝孺,要麼殺掉他。同樣擺在方孝孺面前也有兩個選擇,要麼放棄原則歸順於篡位的朱棣,要麼堅守原則恪守忠臣的氣節。其實最主要的選擇權還在於方孝孺手中,他選擇了後者,同樣已經作為帝王的朱棣也不得不選擇了後者!
殺伐果斷的朱棣要求方孝孺撰寫即位詔書,方孝孺破口大罵,並聲稱即便是被誅滅十族也不會委身於篡逆之賊。盛怒之下的朱棣就真的誅滅了方孝孺的十族!於是方孝孺的學生和同窗好友被朱棣殺戮殆盡,大明初期的文脈遭受了沉重的打擊。
朱棣誅殺方孝孺十族的殘暴表面之下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封建皇權制度下統治者對鞏固皇權的需要,歷代帝王莫不如此!
回覆列表
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當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的軍隊攻破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在南京皇宮自焚而死(說法不一,還有說逃跑了)。朱棣進京後,文武百宮多見風轉駝,投降於他。方孝孺拒不投降,結果被捕下獄。
當時方孝孺已經是名聞天下的第一大儒,其學識品德為四海所稱頌。朱棣起兵時,姚廣孝多次告訴他:“城破之日方孝孺是決不會投降的,但萬萬不能殺他,否則天下讀書種子將會滅絕”。朱棣點頭答應。其實,朱棣也有意借用方孝孺的威信來收攬人心,所以當燕軍攻破南京後,朱棣屢次派人到獄中向方孝孺招降,希望由他撰寫新皇帝即位的詔書。方孝孺堅決不從,朱棣又派孝孺的學生廖鏞、廖銘二人前去勸說,反被孝孺痛斥一頓。最後朱棣強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孝孺披麻帶孝而入,悲慟而極,哭聲響徹大殿。
朱棣上前安慰孝孺,告訴他建文帝已死,並勸他輔助自己即位,就像周公輔助成王一樣。方孝孺厲聲質問朱棣,那為何不立惠帝的兒子或弟弟為君呢?朱棣無可奈何,只好命人把筆墨投到方孝孺面前,強迫他寫詔書。孝孺接過筆,寫上“燕賊篡位”幾個字後,即擲筆於地,邊哭邊罵道:“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朱棣見方孝孺寧死不屈,即威脅他說:“你不怕被誅九族嗎?”孝孺義無反顧地斥責說:“即使誅我十族又怎樣?”朱棣怒不可遏,命人把方孝孺從嘴角直割到耳朵,孝孺滿臉是血,仍忍著痛怒罵不絕。最後方孝孺被打進死牢,朱棣並派人大肆搜捕孝孺在京的親屬,行刑當日把他們押往刑場,在孝孺面前一一殺害。孝孺忍著悲痛,始終沒有屈服,臨行刑前作詞曰:“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以此表達出忠於建文帝的氣節。方孝孺最後被處死於南京聚寶門外,朱棣將方孝孺九族誅盡,還無法息怒,便把孝孺的門生和朋友也算作一族一併予以處死,被殺者共達八百七十三人,投獄和流放充軍者更逾數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