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熱力學裡的絕對零度

    中庸開篇就寫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王陽明又說心即性,性即理。可以看出蘇東坡的文學修養和修身克己的功夫已經到達了一定境界,我們普通小民難以理解文豪的思想高度。

    所以,若想有很大成就,還是需要修身省察自己,努力與賢人縮小差距。

    我心就是宇宙,平靜而強大的內心;吾心外無物也,心已經純乎天理,無汙染矇蔽,所以吾心安就是吾鄉。

  • 2 # 愛心智

    出自“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最後一句。

    蘇東坡的好友王鞏因為受到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嶺南荒僻之地,他的歌妓柔奴不畏艱苦毅然隨行到嶺南。

    王鞏北歸後相聚,柔奴為蘇軾勸酒。蘇東坡問及嶺南風土生活怎麼樣?柔奴回答:此心安處便是吾鄉。東坡聽後非常感動,作詞讚美其品格。

    此心安定之處,便是我的家鄉。是對漂泊生活從容應對的心態,是懂得隨遇而安,是懂得否極泰來,是一種寬闊的胸懷。

    家鄉,是人生養的地方,是一種穩定的生活,能與親人團聚,是美好的回憶,人本來就有對家鄉的一種眷戀,是一種非常深厚的感情。

    然而蘇東坡被貶離家鄉,過著四處漂泊的生活,本來是很痛苦的離別。詩人卻意識到,只有將心安定在一處,就和在家鄉一樣。

    這是對現實無奈轉為豁達昇華的境界,告訴人們,看似不斷變化的現實世界,其實只要將自己的心靈安住在一個地方,就能獲得一時的解脫,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 3 # 謝懷慶407

    說到名句“此心安處是吾鄉”,我們不得不引出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其實真正道出此句的是王定國歌妓寓娘,蘇軾感同身受,將其引用詞中。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宋.蘇軾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軾的這首詞,我們不難理解:

    我經常羨慕世間如玉雕琢般俊朗的男子,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與之相伴。人人都道那女子歌聲輕妙、笑容柔美,風起時,那歌聲如雪片飛過炎熱的夏日,讓世界都變得清涼了。

    你從遙遠的地方歸來,卻看起來更加年輕,笑容依舊了,笑顏裡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我問你:“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這首詞的背景:蘇軾好友王定國因受“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他的歌妓寓娘與之隨行。元豐六年,王定國北歸,寓娘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及嶺南風土,寓娘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

    二、“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共同感受

    蘇軾一生宦海浮沉,數次被貶,四方奔走,顛沛流離。如此遭際而又奔忙的人生閱歷,讓他從中總結經驗,找出規律。在他眼中,極為平常的生活內容都蘊藏著深刻的道理。因而他能被寓孃的“此心安處便是故鄉”所領悟和感動。

    同是天涯淪落人,只有擁有共同遭際的人感同身受了,才會產生同樣的共鳴。王定國如此,寓娘如此,蘇軾同樣如此。貶謫並不可怕,流放也不意味著末日,最可怕的是心不安定,就此沉淪,一蹶不振。牛奶既已打翻,一直哭泣又有何用?

    蘇軾也曾說:“人生如逆旅,我也是行人”,蘇軾四處奔走潦倒的“逆旅”一生,便是很好的說明。其實,我們的一生莫不如此。蘇軾還有一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同樣安慰和激勱了世間無數躁動不安的心。

    所以,林語堂曾評價他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等等,我認為,更多時候,蘇軾更象是一位哲學家和心理學家。

    三、“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哲學思考

    蘇軾的詩詞常為世人所推崇,含義雋永,耐人尋味,讓人醍醐灌頂,大多是源於蘇軾對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這樣便增強了詩詞的哲理意蘊。雖然他深感人生如夢、世事無常,卻並未因此否定人生、懷疑人生,而是力求超脫,始終保持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

    ”此心安處是吾鄉”,只有讓內心泰然自若、安定神閒下來,真正的安靜下來,感受到來自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般的溫馨和真切,才能讓自己處於超脫的狀態,才能洞悉自己的本性,才能擺脫名利誘惑,才能關注那些看似稀鬆平常,實際卻有著巨大美感的事物。

    如同王維的“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並不是說人至閒花兒才凋落,而是說人真正安下來心,靜下心來,才能關注到花開花落這些稀鬆之事,才能意識到世間之美往往在於心安心靜的那一刻。所以但凡世間事,“心安”才是前提。

    四、“此心安處是吾鄉",隨遇而安

    西方哲學家諾瓦利斯說過,哲學就是懷著永恆的鄉愁尋找家園。從莊子那裡,我們知道了這種致命的鄉愁與致命的尋找,諾瓦利斯的哲學無疑是對失去家園的懷念。

    不可否認,故鄉之於任何人,都是溫馨又神聖的存在,躺在故鄉的懷抱中徜徉,那多美好。蘇軾所見之寓娘美麗如初,笑容依舊,是把嶺南當成了故鄉,因而容光煥發。

    人的一生,起伏不定,飄零如萍,總在不斷的輾轉奔波,顛沛流離。如果我們總把自己當成異鄉人,難以融入其中,最後的結局終將形容枯槁。而且,入過我們窮盡一生心力,都無法迴歸故鄉,一生都在尋找故鄉,那我們又該如何自處呢?

    這時,淡定從容,隨遇而安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人總不能一根筋的認為只有生於斯長於斯之地才是故鄉吧,因為有時我們無法左右我們的棲息之地。蘇軾這裡的“故鄉”,我認為更多是指“心靈的迴歸之地”,而不一定指真正的故鄉。

    人最怕的就是心靈的無處安放、飄泊無依,甚至沒有歸宿之地。所以,我認為,這裡的隨遇而安更多的是讓心靈隨遇而安,讓心靈擁有永久的安放之所。

  • 4 # 我欲隨波不逐流

    這句話意思是: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當年蘇軾,在政治上失意,經常被貶。這句話說明了他在外飄泊的狀態,也表達了他強大的內心。“心安”是整句的重點,只有心安一個人才能走得長遠,才能化害為利,才能夠勇往直前。當困難擺在你面前的時候,如果能夠與困難進行殊死的搏鬥,當戰勝困難的時候,命運就會對我們露出笑臉。

    當今社會人員流動性很強,很多人都在遙遠的異鄉工作,很多對“此心安處是吾鄉”一定有著更深的理解。真的,不管我們在哪裡,只要我們的心安寧了,哪裡就是我們的家。

  • 5 # 舊日如昨

    說到大文豪蘇東坡的名句“此心安處是吾鄉”,我們不得不引出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其實真正道出此句的是王定國歌妓寓娘,蘇軾感同身受,將其引用詞中。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宋.蘇軾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軾一生宦海浮沉,數次被貶,四方奔走,顛沛流離。如此遭際而又奔忙的人生閱歷,讓他從中總結經驗,找出規律。在他眼中,極為平常的生活內容都蘊藏著深刻的道理。因而他能被寓孃的“此心安處便是故鄉”所領悟和感動。

    同是天涯淪落人,只有擁有共同遭際的人感同身受了,才會產生同樣的共鳴。王定國如此,寓娘如此,蘇軾同樣如此。貶謫並不可怕,流放也不意味著末日,最可怕的是心不安定,就此沉淪,一蹶不振。牛奶既已打翻,一直哭泣又有何用?

    蘇軾也曾說:“人生如逆旅,我也是行人”,蘇軾四處奔走潦倒的“逆旅”一生,便是很好的說明。其實,我們的一生莫不如此。蘇軾還有一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同樣安慰和激勱了世間無數躁動不安的心。

    ”此心安處是吾鄉”,只有讓內心泰然自若、安定神閒下來,真正的安靜下來,感受到來自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般的溫馨和真切,才能讓自己處於超脫的狀態,才能洞悉自己的本性,才能擺脫名利誘惑,才能關注那些看似稀鬆平常,實際卻有著巨大美感的事物。

    如同王維的“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並不是說人至閒花兒才凋落,而是說人真正安下來心,靜下心來,才能關注到花開花落這些稀鬆之事,才能意識到世間之美往往在於心安心靜的那一刻。所以但凡世間事,“心安”才是前提。

    人的一生,起伏不定,飄零如萍,總在不斷的輾轉奔波,顛沛流離。如果我們總把自己當成異鄉人,難以融入其中,最後的結局終將形容枯槁。而且,如果我們窮盡一生心力,都無法迴歸故鄉,一生都在尋找故鄉,那我們又該如何自處呢?

    這時,淡定從容,隨遇而安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人總不能一根筋的認為只有生於斯長於斯之地才是故鄉吧,因為有時我們無法左右我們的棲息之地。蘇軾這裡的“故鄉”,我認為更多是指“心靈的迴歸之地”,而不一定指真正的故鄉。

    人最怕的就是心靈的無處安放、飄泊無依,甚至沒有歸宿之地。所以,我認為,這裡的隨遇而安更多的是讓心靈隨遇而安,讓心靈擁有永久的安放之所。

    如今,於我們而言,面對任何的改變或變動,譬如升遷、降職、遠調、異地打工、家庭搬遷等等,則更要學學老蘇的淡定從容、隨遇而安和樂觀向上了。唯有這樣,才能笑對人生,無往不勝。

  • 6 # 莫馬啊

    一句好辭,三個妙人。

    蘇軾好友王鞏同受“烏臺詩案”牽累,被貶謫到時為蠻荒的嶺南賓州,他的歌妓柔奴毅然隨行。後來王鞏北歸,與蘇軾喝酒,席間柔奴出來勸敬,蘇軾問起嶺南風土,柔奴回答: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聞此大受感動,所以寫詩記之。

    後人都知蘇軾曠達磊落,雖然仕途坎坷,一生兩遭朝廷遠逐,但他視逆境為樂旅,一路賞景會友,讀書寫字,醇酒美食,無一不愛。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乃至養生道方、美食樣式。

    柔奴出生於小康之家,知書達禮,家道破落後至王鞏家為歌妓,王鞏待她溫厚。王鞏遭貶,家中歌妓散盡,唯有柔奴跟隨。王鞏北歸時,蘇軾見他身體精神狀況尤勝以前。這固然因為王鞏自己的樂觀豁達,但也離不開柔奴的悉心照顧,以及同樣堅韌強大、充滿詩意的心靈的陪伴。

    此心安處是吾鄉,不是認命,而是不甘命運安排,不屈不撓地守護自己的自由心靈,以苦難佐酒,為熱愛乾杯,在厄運壓頭的烏雲之下,仍然擁有陽光滿懷。

    偉大的靈魂大抵如此,相逢於暗夜,如遇明燈。

  • 7 # 王志毅

    “此心安處是吾鄉”出自蘇東坡(蘇軾)《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常羨人間琢玉郎,

    天應乞與點酥娘。

    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另一種版本: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這顆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白話譯文

    常常羨慕這世間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國),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指寓娘)與之相伴。人人稱道那女子歌聲輕妙,笑容柔美,風起時,那歌聲如雪片飛過炎熱的夏日使世界變得清涼。

    你(指寓娘)從遙遠的地方歸來卻看起來更加年輕了,笑容依舊,笑顏裡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我問你:“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蘇軾的好友王鞏(字定國)因為受到使蘇軾遭殺身之禍的“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王定國受貶時,其歌妓柔奴毅然隨行到嶺南。公元1083年(元豐六年)王鞏北歸,出柔奴(別名寓娘)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及廣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

    ” 此心安處是吾鄉”意思是,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說明無論是在哪裡,只要心裡安定,就和故鄉一樣。這首詞透過歌頌柔奴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貴品格,抒發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隨遇而安、無往不快的曠達襟懷。

  • 8 # 國學園

    首先,要了解“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出處,即出自蘇軾《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其次,要明白蘇軾這首詞的意思:我經常羨慕世間如玉雕琢般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國),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指寓娘)與之相伴。人人都道那女子歌聲輕妙、笑容柔美,風起時,那歌聲如雪片飛過炎熱的夏日,讓世界都變得清涼了;你從遙遠的地方歸來,卻看起來更加年輕,笑容依舊,笑顏裡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我問你:“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再次,要清楚蘇軾作這首詞的背景:蘇軾好友王定國因受“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嶺南荒僻之地賓州,他的歌妓柔奴(即寓娘)與之隨行。古時的嶺南屬蠻荒之地,從京城汴京到嶺南路途遙遠,高山密林中常有瘴氣侵襲,很多人還沒到達目的地便失去了生命。王定國與柔奴在嶺南可謂是九死一生,生活異常艱難,他們的兒子也因此夭折了。元豐六年,王定國北歸,寓娘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及嶺南風土,寓娘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遂作此詞以贊。

    第四,理解了這首詞的出處、涵義以及寫作背景後,對詞中意蘊豐富的“此心安處是吾鄉”才能有所理解。一般人把“此心安處是吾鄉”理解為到了一個新地方,只要心安這個地方就是故鄉,這樣理解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對,只是還不夠深刻。我們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面來解讀:

    01“此心安處是吾鄉”指的是在逆境中要保持樂觀的人生態度

    東坡雖然歷經磨難九死一生,但仍然堅持自己做人的原則,保持自己的一種豁達與瀟灑、從容與天真。正如他剛貶謫去黃州,居住在定惠院,作詩曰:“先生食飽無一事,散步逍遙自捫腹。不問人家與僧舍,拄杖敲門看修竹。”他後來“躬耕東坡”時,在《東坡》中曰:“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東坡因寫詩,被李定等奸佞斷章取義、歪曲理解,製造了震驚朝野的“烏臺詩案”。但是,東坡不畏懼生死受盡折磨,他亦抒發自己的情懷,詠竹曰“蕭然風雪意,可折不可辱。風霽竹已回,猗猗散青玉。”

    他在《卜算子》中說“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凸顯了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傲骨;他貶謫黃州時,給朋友寫信說:“寓居去江無十步,風濤煙雨,曉夕百變,江南諸山,在几席,此幸未始有也。”、“所居江上,俯臨斷岸,几席之下,風濤掀天。”、“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客至,多辭以不在,往來書疏如山,不復答也,此味甚佳,生來未嘗有此適。”凸顯了他崇尚自然、擺脫束縛的曠達;他在黃州“躬耕東坡”時說:“雖勞苦卻亦有味。”、“形容雖似喪家狗,未肯弭耳爭投骨。”、“腐儒粗糲支百年,力耕不受眾人憐。”凸顯了他超脫世俗功利眼光的瀟灑。

    宋哲宗元祐九年(1094),東坡再次遭人陷害,貶謫去了遙遠的惠州。在艱險的路途中,東坡在船上寫詩說:“此生歸路愈茫然,無數青山水拍天。猶有小船來賣餅,喜聞墟落在山前。”、“江西山水真吾邦,白沙翠竹石底江。”內心的曠達早已使他擺脫了肉體的束縛。

    紹聖四年(1097)四月,東坡離開惠州奔赴儋州(今屬海南)。宋徽宗元符三年(1100),東坡將要北歸離開海南島,他告訴鄉親:他年誰作輿地志,海南萬里真吾鄉。並作詩《別海南黎民表》說: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遊。平生生死夢,三者無劣優。知君不再見,欲去且少留!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凸顯了蘇軾瀟灑的情懷、曠達的胸襟。1100年蘇軾北歸途徑真州金山龍游寺,他看著寺廟裡掛有自己的一幅畫像,打趣地作詩調侃自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02“此心安處是吾鄉” 指的是隨遇而安的思想境界

    不可否認,故鄉之於任何人,都是溫馨又神聖的存在,能躺在故鄉的懷抱中徜徉是多麼的美好。但人的命運往往無常,起伏不定、輾轉奔波、顛沛流離也是十有八九。如果我們總是把自己當成異鄉人,就難以融入其中從容地生活,人生也就沒有什麼樂趣可言!

    蘇軾的仕途,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朝廷做官,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地方做官,三分之一的時間在貶謫、流放的路上。他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但卻不是今天的揹包客們懷揣夢想的遊歷旅程,那是一個官員文人坎坷輾轉的辛酸足跡。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子也在貶謫途中不幸夭折,所以蘇軾對王定國與柔奴的遭遇是感同身受的。

    同是天涯淪落人,有共同遭際的人感同身受,才會產生同樣的共鳴。王定國如此,寓娘如此,蘇軾同樣如此。貶謫並不可怕,流放也不意味著末日,最可怕的是心不安定,就此沉淪,一蹶不振。

    帶著這樣的感觸,帶著這樣的精神支柱,蘇軾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夠以此為家。在惠州他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在儋州他寫下“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此心安處是吾鄉”。

    所以,林語堂先生才會說,中國的老百姓在遇到艱難和挫折的時候,就會想起蘇東坡,然後,嘴角就會浮現出一絲會心的微笑。世人之所以愛戴東坡,是因為他不避世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以及他性情中的豪放與曠達。

  • 9 # 朱雀橋邊詩經裡

    蘇東坡一生經歷挫折無數,他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平常心面對人生中的起起落落。

    他以“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大智慧笑看風雲。

    他以“此心安處是吾鄉”和“人間至味是清歡”踐行生活起居。活得明白,通透。

    隨遇而安和順其自然不是誰想做就能做到的,東坡居士是大文豪,更是一名智者,供你我仰視。

  • 10 # 雲潤春天

    蘇軾《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詞末兩句: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每讀至此,我就"心有慼慼焉,然心慼慼矣"。這是渲囂之後的寧靜,是執著之後的澹泊,是苦難之後的參悟,是沉悶之後的曠達,是人生這艘不羈之舟終於找到了心靈這個寧靜港灣停泊了!

    佛教講因緣,有一種"增上緣",也就是助緣,助緣有順因緣,也有逆因緣,這個逆因緣就是逆增上緣。逆增上緣用世俗語言表達,就是:人生中的一切負面因素和負面能量都可以轉化成為積極因素和正能量。背井離鄉,漂泊他鄉是不幸的,也是艱辛的,但只要你能夠安心處世,你就逆增上緣了。讓我們讀讀陶淵明的詩吧,"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人心安頓了,何計故鄉遠近?

    最後,讓我們來聆聽哲人說的話就更加明白了,"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靈更為寧靜和更少苦惱。寧靜不過是心靈的井然有序。"

    嶺南縱不好,此心安處是吾鄉。其實,人心安頓時,處處是故鄉。

  • 11 # 今古雜壇

    “此心安處是吾鄉”,出自宋代大詞人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白話譯文

    常常羨慕這世間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國),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指寓娘)與之相伴。人人稱道那女子歌聲輕妙,笑容柔美,風起時,那歌聲如雪片飛過炎熱的夏日使世界變得清涼。

    你(指寓娘)從遙遠的地方歸來卻看起來更加年輕了,笑容依舊,笑顏裡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我問你:“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創作背景

    蘇軾的好友王鞏(字定國)因為受到使蘇軾遭殺身之禍的“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王定國受貶時,其歌妓柔奴毅然隨行到嶺南。公元1083年(元豐六年)王鞏北歸,出柔奴(別名寓娘)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及廣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

  • 12 # 國際守望者

    “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意思是:

    只要是坦然之心的地方便是我的家鄉。

    出自北宋蘇軾《定風波》

    蘇軾的好友王鞏(字定國)因受使蘇幾遭殺身之禍的“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王定國受貶時,其歌妓柔奴毅然隨行到嶺南。元豐六年(1083)王鞏北歸,出柔奴(別名寓娘)為蘇軾勸酒。蘇問及廣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詞中以明潔流暢的語言,簡練而又傳神地刻畫了柔奴外表與內心相統一的美好品性,透過歌頌柔奴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貴品格,抒發了作者政治逆境中隨遇而安、無往不快的曠達襟懷。

  • 13 # 布衣學人

    東坡此詩句是從唐代白居易的“身心安處為吾土”和“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之詩句中啟發而來,其意實際上就是說,那裡能夠使我”心安”的地方,那裡就是我的“故鄉”。由此可見蘇東坡思想境界之高!

  • 14 # 蒙山散人姚旭

    歐楷難入國展很正常,他用筆的模式化和造型的刻板已經讓他失去了藝術靈性。這與我們現在的藝術審美不和諧。當然歐楷的遺憾不是歐陽詢的問題,是現代人比照他字的碑刻拓片寫死了。

  • 15 # 樂州樹

    “此心安處是吾鄉”是宋代大詞人蘇軾所寫的《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中的一句詞。

    公元1083年(元豐六年),因受蘇軾“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賓州的好友王鞏北歸時,蘇軾問及追隨王鞏的歌姬柔奴(別名寓娘)嶺南風土如何,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為之所動,故作此詞贈與寓娘。

    這句詞中的每個字值得仔細斟酌。

    “心”的理解:從表面看似乎指向人的身心,身心安頓之意。但在這裡更多地傾向於蘇東坡的志向,正所謂鴻鵠之志。

    “安”的理解:安放、安頓之意。延伸一下更有“企及”之意,即志向所能企及,到達,或靈魂所親近之地。

    “處”和“吾鄉”:表面指某一地方,其實挖掘其意,更深層上來看,蘇東坡所表達的是一個境界,一個凌雲壯志的境地。

    從整體上理解,蘇東坡所表達的是他為實現遠大抱負無所畏懼,寵辱不驚的精神境界。說這句話的歌姬柔奴正是蘇軾在失意的困苦中悵然時,讓他頓然開悟的人。

  • 16 # 上官開明

    “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出處:

    因受“烏臺詩案”牽連,蘇東坡的朋友王鞏被貶嶺南,王鞏的侍妾宇文柔奴對王鞏不離不棄始終跟隨。此事後來被蘇東坡知曉,感動於宇文柔奴對王鞏的愛情,提筆寫下了: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序: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餘問柔:‘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因為綴詞雲。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原詞大意:

    本來人間那些英俊的男子(調侃王定國)就已經令人羨慕了,上天還賜予美麗的女子與他作伴。美麗的女子輕啟皓齒,清脆透亮的歌聲響起,似清風徐來,飛起白雪將炎炎火海變得清涼。 你們從嶺南迴來,看起來似乎未經風霜反而更加年少,笑的時候,猶如帶著嶺南之梅的清香。疑問道:嶺南這個地方應該不好吧?她卻說:能令我心安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此心安處是吾鄉”字面意思:

    只要是令我內心坦然、安寧的地方,就是我的故鄉。

    評析:

    寓娘富有才情,化用唐代類似的詩詞“身心安處是吾土,豈限長安與洛陽”,“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白居易)作答:“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個答案對於瀟灑曠達的蘇軾,可謂“深得我心”,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多次抒發過類似隨緣自適的情懷,如“安土忘懷,一如本是黃州人,元不出仕而已”(被貶黃州時期《與趙晦之》),“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遊”(被貶海南時期《別海南黎民表》),更還有“故山空復夢松楸。此心安處是菟裘(《浣溪沙·自適》)”。

    對於寓娘,是什麼使她心安呢,從故事裡面我們知道,就是和她心愛的人在一起。此心安處是吾鄉,這是一句平常的大白話,可又那麼令人心動,這句話引起了多少人心靈的共鳴!你愛著父母,遠離時你牽掛,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過年回到家,看到父母身體康健,你心安了;你愛著兒女,但是外出打拼無法陪伴,時常想念,開個影片看一看,孩子在爺爺奶奶的照顧下很快樂,很健康,你心安了;你愛著丈夫,他去支援疫區,過年都無法在家,還要承擔巨大的感染風險,你無比擔心,直到他打回電話,告訴你,他安全,你心安了;甚至你愛著工作,即使在家裡也始終想著如何解決客戶的問題,等真正做到時,你心安了……

    當然,一千個觀眾心中有著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樣一句話,你可以有萬千的解讀。這樣一個直擊人心的千古名句,放在不同的情境裡面,就像一位面貌清秀的女子,穿上不同的衣服,化上不同的妝容,可清純,可嫵媚,可妖媚,而古詩詞,也將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活學活用中,不斷煥發新的光彩,不是嗎?

  • 17 # 七旬一修

    說到名句"此心安處是吾鄉",我們不得不引出蘇軾的巜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其實真正道出此句的是王定國歌妓寓娘,蘇軾感同身受,將其引用詞中。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待人寓娘》

    宋.蘇軾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軾的這首詞,我們不難理解:

    我經常羨慕世間如玉雕琢般俊郎的男子,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與之相伴。人人都知道那女子歌聲輕妙,笑容柔美,風起時,那歌聲如雪片飛過炎熱的夏日,讓世界都變涼了。

    你從遙遠的地方歸來,卻看起來更加年輕,笑容依舊了,笑顏裡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我問你: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這首詞的背景:蘇軾好友王定國因受"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洲,他的歌妓寓娘與之隨行。元豐六年,王定國北歸,寓娘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及嶺南風土,寓娘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

    二,“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共同感受

    蘇軾一生宦海浮沉,數次被貶,四方奔走,顛沛流離。如此遭際而又奔忙的人生閱歷,讓他從中總結經驗,找出歸律。在他眼中,極為平常的生活內容都蘊藏著深刻的道理。因而他能被寓孃的“此心安處便是故鄉”所領悟和感動。

    同是天涯淪落人,只有擁有共同遭際的人感同身受了,才會產生同樣的共鳴。王定國如此,寓娘如此,蘇軾同樣如此。貶低並不可怕,流放也不意味著末日,最可怕的是心不安定,就此沉淪,一蹶不振。牛奶既已打翻,一直哭泣又有何用?

    蘇軾也曾說:“人生如逆旅,我也是行人”,蘇軾四處奔走潦倒的“逆旅”一生,便是很好的說明。其實,我們的一生莫不如此。蘇軾還有一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同樣安慰和激勵了世間無數躁動不安的心。

    所以,林語堂曾評價他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等等,我認為,更多的時候,蘇軾更象是一位哲學家和心理學家。

    三,“此心安處是我鄉”的哲學思考

    蘇軾的詩詞常為世人所推崇,含義雋永,耐人尋味,讓人醍醐灌頂,大多是源於蘇軾對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這樣便增強了詩詞的哲理意蘊。雖然他深感人生如夢,世事無常,卻未因此否定人生,懷疑人生,而是力求超脫,始終保持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

    “此心安處是我鄉”,只有讓內心泰然自若,安定神閒下來,真正的安靜下來,感受到來自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般的溫馨和真切,才能讓自己處於超脫狀態,才能洞悉自己的來性,才能擺脫名利誘惑,才能關注那些看似稀鬆平常,實際卻有著巨大美感的事物。

    如同王維的“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並不是說人至閒花兒才凋落,而是說人真正安下心,靜下心來,才能關注到花開花落這些稀鬆之事,才能意識到世間之美往往在於心安心靜的那一刻。所以但凡世間事,“心安”才是前提。

    四,“此心安處是我鄉”,隨遇而安

    西方哲學家諾瓦利斯說過,哲學就是懷著永恆的鄉愁尋找家園。從莊子那裡,我們知道了這種致命的鄉愁與致命的尋找,諾瓦利斯的哲學無疑是對失去家園的懷念。

    不可否認,故鄉之於任何人,都是溫馨又神聖的存在,躺在故鄉的懷抱中徜徉,那多美好。蘇軾所見之寓娘美麗如初,笑容依舊,是把嶺南當成了故鄉,因而榮光換髮。

    人的一生,起伏不定,飄零如萍,總在不斷的輾轉奔波,顛沛流離。如果我們總把自己當成異鄉人,難以融入其中,最後的結局終將形容枯槁。

    而且,入過我們窮盡一生心力,都無法迴歸故鄉,一生都在尋找故鄉,那我們又該心如何自處呢?

    這時,談定從容,隨遇而安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人總不能一根筋的認為只有生於斯長於斯長之地才是故鄉吧,因為有時我們無法左右我們的棲息之地。

    蘇軾這裡的“故鄉”,我認為更多是指“心靈的迴歸之地”,而不一定指真正故鄉。

    結語

    人最怕的就是心靈的無處安放,飄泊無依,甚至沒有歸宿之地。所以,我認為,這裡的隨遇而安更多的是讓心靈隨遇而安,讓心靈擁有永久的安放之所。

  • 18 # 凌崖的江湖

    鄉即故鄉,故鄉給人的感覺、記憶永遠是溫暖、踏實、親切的,可故鄉作為一個實有的地方,不可能與自己如影隨形,可只要找到那種溫暖親切的感覺,不就如在記憶中的家鄉一般嗎?

    1、定風波

    蘇軾好友王鞏當年因蘇軾的“烏臺詩案”被牽連,一下子由京城被貶到了千里之外的廣西賓州,這一去就是三年多。

    嶺南煙瘴之地,加上被貶的鬱悶,一般人都受不了,很容易自怨自艾、消沉下去。可三年後王鞏歸來,蘇王兩位好友得以再次聚首,席間蘇軾見他神采非但沒有消瘦苦悶,反而相較以前更加紅潤豪氣了,其學養技藝也大有提升,不禁倍感奇怪。

    王鞏一笑招出自己的侍妾柔奴(別名寓娘)為蘇軾勸酒。柔奴,蘇軾之前也見過,見她也是如自己夫君一般,絲毫不見頹相,反而相較之前更顯柔情嫵媚,不禁又奇怪、又帶些歉意地(畢竟好友是被自己牽連)向她問道:“嶺南的日子應該很苦吧?”誰知柔奴淡淡一笑,說出了這麼一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蘇軾聽完不禁大為感嘆與激賞,想不到此等弱女子竟有如此的人生境界與豁達胸襟。

    是啊!此心但能安穩,不就是最美、最重要的嗎?又何必一定要在意身在何方!

    於是他立即起身,填了一首詞,作為贈送好友王鞏與他侍妾柔奴的禮物: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2、柔奴的此心安處

    柔奴本也是洛陽城中大戶人家的姑娘,後來家道中落不得不淪落為了歌女,後被王鞏納為小妾。兩人在一起之後,王鞏待她極好,雖是妾室,卻從來不讓她吃什麼苦。

    烏臺詩案發後,王鞏因好友蘇軾被牽連,一下子被貶到了極苦之地的嶺南,當時身邊歌女侍妾沒有一個願意隨他前往的,只有柔奴堅定地要陪他一起去。就這樣,兩人一起在廣西賓州生活了三年多。

    三年多里,在柔奴的悉心照料和陪伴下,王鞏在此期間非但沒有頹唐下去,反而學養技藝愈發精進,心胸也一直很清闊開朗。因為每當他心有煩悶的時候,柔奴總是用她極盡的溫柔與歌聲,幫他排遣心中落寞,在人生最低潮的那三年裡,就是這麼一位女子,一直陪伴著他。

    而對於柔奴這種重情重義的女人來說,她的此心安處,其實不過就是那個他。

    當她淪落為歌伎的時候,是他給了自己一個溫暖的家,讓身心不再飄零,而且給予她的還有生而為人、為女人應有的尊重。對她來說,他,就是山、就是依靠,就是身心的港灣。

    所以,去哪裡、在什麼地方、幹什麼,對她來說統統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是能和他在一起就可以。

    只要有他在,便是她的故鄉!

  • 19 # 閒花

    白居易有:“我本生無鄉,心安是歸處。”大意和蘇軾這句差不多,但是較之積極的人生態度,蘇軾更顯樂觀豁達。

    縱觀蘇軾的一生,年少成名,冠蓋汴京,但是入仕途以後他的人生就彷彿走進了低谷,總是被貶謫排擠,烏臺詩案更是命懸一線,險些喪命。

    這首《定風波》寫的正是他貶謫生涯中的一段歷程。

    蘇軾的好友王定國和蘇軾曾一同被貶嶺南。在古代嶺南乃蠻荒之地,氣候複雜,常有毒蟲蛇蟻出沒,環境惡劣,不適合人生存,進入嶺南常常凶多吉少、九死一生。

    在這樣極度惡劣的條件下,王定國的歌姬柔奴,不但沒有恐懼逃離,還陪伴王定國度過了那段艱苦難熬的歲月。後來蘇軾和好友王定國相聚,就問柔奴說:“嶺南的生活不好過吧!”但蘇軾沒有想到這個看似纖細的女子卻說:“心安之處,即是吾鄉。”這讓蘇軾對她刮目相看,因此寫下這首詞。上闕寫好友王定國和柔奴的美貌,下闕寫柔奴這種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那麼,蘇軾為什麼要讚美柔奴呢?就在於這句:“此處心安,即是吾鄉”暗合了蘇軾的人生態度,讓他覺得柔奴這女子有思想,有靈魂,就像是遇到了知己一般。

    他們都是從嶺南蠻荒之地熬過來的人,他知道嶺南的生活有多艱苦,當蘇軾聽到柔奴的話以後彷彿天涯淪落,感同身受,最重要的是連這樣昂揚向上的人生態度,也是不謀而合。

    人的一生,最怕的就是漂泊。但是為了生活,又不得不背井離鄉,遠離故土。所以我們會在陌生的城市,孤獨的遙望星空,想念遠方的親人,想念家鄉的一切。

    可是一旦離開,我們就不能像在家鄉一樣隨時返回。我們只能慢慢的習慣陌生的城市,無論被貶到哪裡,被生活就放到哪裡,我們都要積極勇敢的面對,只要心安於此,便不再有感覺孤單漂泊。

    與其百般思念家鄉,莫如努力投身此處,將心安放於此,用短暫的痛苦,去換取一份長久的守護。

  • 20 # 秋水文瀾原創

    大文豪蘇東坡的“此心安處是無鄉”應如何理解?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這首詞出自於蘇軾的: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首詞的序: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餘問柔:“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因為綴詞雲。

    其實這句話也不是東坡自己說的,而是出自一位歌女之口。這首詞題下有東坡小序記錄此中緣由,王定國有一歌女名叫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於應對,世代居住京師開封。王定國因蘇軾烏臺詩案牽連在內,被貶廣西賓陽,只有柔奴跟隨王定國前往貶所,五年後始得北歸。北歸途中前往黃州探望蘇軾,宴飲席間,蘇軾問柔奴賓陽的風土人情是不是不如家鄉好,柔奴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對此回答大為讚賞,特作此詞。

    譯文:

    常常羨慕這世間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與之相伴。人人稱道那女子歌聲輕妙,笑容柔美,風起時,那歌聲如雪片飛過炎熱的夏日使世界變得清涼。

    你從遙遠的地方歸來卻看起來更加年輕了,笑容依舊,笑顏裡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我問你:“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烏臺詩案發生的時候,並非只有蘇軾一個人遭到懲罰,牽連者眾多,其中就有蘇軾好友王定國。蘇軾被貶黃州,王定國亦被貶到蠻風瘴雨的廣西賓陽。更悲慘的是,王定國的孩子卒於賓陽,他自己也得病,幾近死亡。遭受這樣的折磨後,人雖然活下來,不死也應該條命了。可是,在五年後,王定國北歸,他和他的侍女柔奴都是膚愈澤而貌加豐可見“萬里歸來顏愈少”非虛辭。而其原因也就在安於患難,不戚於懷,以“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心態直面現實,不憂不懼,安之若素。

    東坡之所以如此喜愛“此心安處是吾鄉”,實為其一生精神寫照。東坡曾有詩自嘲:“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同是被貶,看東坡是如何處理自己的境遇。

    在黃州時,蘇軾在寫給友人範子豐的書信中自信地稱到:“臨皋亭下不數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歸鄉哉!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長江連通著家鄉四川與貶所黃州,在其中飲食沐浴,這就足夠了,為什麼一定要回去呢。既來之,則安之。更何況江山風月,本無常主,我這賦閒之人便可盡享大自然的饋贈。

    再貶惠州,他覺得“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惠州一絕》)三貶海南,還念念不忘“他年誰作輿地志,海南萬古真吾鄉”,(《謫海南,作詩示子由》)從海南渡海北歸途中依舊豪情不減:“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這一切,都是“此心安處是吾鄉”最生動、最有力的註解,東坡用自己的生命完美詮釋了:此心安處是吾鄉。

    “此心安處是吾鄉”,這不僅是給蘇軾的答案,也是給世人答案。這是處世的一種境界,早在唐代就有類似的詩詞表達這一意思,如白居易的“身心安處是吾土,豈限長安與洛陽”,“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等等,這體現的是善處窮通、隨緣而適的思想,這種思想與蘇軾的瀟灑曠達相契合,因此他大為讚賞。

    在蘇軾的作品中也多次表達了類似的思想,如被貶黃州時的“安土忘懷,一如本是黃州人,元不出仕而已”,在海南時的“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遊”。還有一句極為相似的“此心安處是菟裘”。蘇軾作這首詞雖然讚揚的是柔奴的思想,同時也是在宣揚自己的人生哲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元順帝在位期間對歷史有什麼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