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峰峰說史

    你所說的應該後主劉禪時期吧!諸葛亮一生忠於漢室,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沒有想過要取而代之的!夷陵之戰戰敗後,蜀國實力一落千丈,劉備與第二年病逝於白帝城,從而有了白帝城託孤!為了不坐以待斃,諸葛亮開始北伐!最終死在了北伐的路上!諸葛亮為漢室盡了自己最後的力!遺憾的是沒有完成先帝遺願恢復漢室的!他一生只想著如何匡扶漢室,從沒有過篡奪之心!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其實後蜀時期劉禪是沒有權利的,軍政大權一直都在諸葛亮手中,連劉禪都得聽諸葛亮的!諸葛亮沒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去奪一個有名無實的皇位!

    還有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在抄了諸葛亮的家,看到諸葛亮的家真的是一貧如洗後,感到十分愧疚!劉禪的這一舉動雖然令人心寒,但是更表現出了諸葛亮的淡泊名利!

    所以從哪個層面來說,諸葛亮一生都是忠心耿耿的,沒有過篡奪之心!

  • 2 # 公元前

    謝邀,一、歷史上的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

    歷史上的諸葛亮,在劉備死後一直輔佐後主劉嬋,兵權、財權、人事、行政、外交都是他一人管理,所以,很多歷史書上都說諸葛亮是丞相,但是行的是君權。意思是說他以一個臣子的身份,行使著君王的權利,而且後主劉禪也曾經說過:“政則葛氏,祭則寡人”。意思就是就是:政務上的事由諸葛亮全權負責,禮儀祭祀之類的事情由劉禪負責。”但是關於這句話歷史上還有後半句:國人不疑。意思是說:蜀國的人民從沒有懷疑國諸葛亮的忠心。

    二、諸葛亮為什麼沒有造反之心這主要和諸葛亮的人品有關,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對劉邦是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所以諸葛亮活著的時候,感覺不到他的忠心,但是諸葛亮去世以後,蜀國人民才發現,諸葛亮忠心事主、鞠躬盡瘁,絕對沒有二心,是董卓、曹操等這些人不能比的。

    也學很多人認為,諸葛亮不反是有其他原因的,那麼咱們做一下對比:據歷史記載,有一次李嚴上書葛亮加九錫,但是被諸葛亮嚴詞拒絕,並嚴厲的批評了李嚴。古代的九錫是皇帝被迫賞賜給有功大臣的最高獎賞和榮譽,在古代,“九錫”就是篡逆的代名詞。如果諸葛亮真有向取而代之的心,那麼以諸葛亮的才智絕對可以很輕鬆的改朝換代,但是諸葛亮卻並沒有這麼做。而且劉備也非常清楚,自己一死,蜀國上下沒一個人可以制衡諸葛亮,所以劉備在臨死之際告訴諸葛亮:“你的的才能十倍於曹丕,如果劉禪能輔佐就輔佐,劉禪不成材你就自己取而代之吧”。但是諸葛亮告訴劉備自己絕對會輔佐好劉嬋,後來他也的確是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所以,諸葛亮作為蜀國的丞相,絕對沒有想過要取代劉嬋之心。所以歷史上對諸葛亮評價非常高是有原因的。

  • 3 # 軌道交通設施

    諸葛亮的權力慾望太為濃厚,牢牢地將蜀國權力攥在手心裡,(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什麼事情他都要管,劉禪這個皇帝完全被架空了。他為什麼這麼賣力為蜀漢做事,這是因為他把這個國家當成自己的,他可能是想等蜀國做大然後自立為帝,這種說法可能不被人理解,畢竟我們也無從考證,所以說是個人觀點!

    再看看他到處培養親信,比如蔣琬、費禕、姜維、馬謖等人,這也從片面的顯示了他要造反的野心。可能會有人反駁說:“諸葛亮的親信除了這幾位,你也就能再說出楊儀張裔等人了,但哪個權臣手下不得有人幫忙分擔事務呢?難道真希望諸葛亮一個人處理完一個國家的事務?說笑呢,你玩戰略遊戲還得派任務給手下吧?再看看人家曹操,建安十八年稱魏公,建立魏公國。、《諸葛亮集》明確地記載了李嚴曾經寫信給諸葛亮,勸諸葛亮受九錫,進爵稱王。而諸葛亮對此不但不拒絕,反而說:要是滅了魏國殺了曹睿,別說九錫,我連十錫都能接受!這也從側面表現出了諸葛亮的野心!曹操受了九錫稱魏王,就遭受那樣的非議。諸葛亮連九錫都看不上,還說要十錫十命!可能又會有人反駁說:“翻譯下這段話。

    李嚴對諸葛亮說:領導啊,我覺得你對公司的貢獻真是太大了,要不和董事長說聲讓您一週休息七天吧?諸葛亮笑著對李嚴說道:等蜀國徵並了魏國,別說一週休息七天,一週休息八天我也敢啊!什麼,你說一週只有七天,沒有八天?那你知不知道九錫向來只有九個,沒有十個的?諸葛亮分明是在揶揄李嚴嘛,你看李嚴不是沒動靜了麼?《諸葛亮集》有嚴與亮書,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

    亮答書曰:‘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復相解!足下方誨以光國,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諸葛亮確實是在生前沒謀反,但你能保證他沒想過要謀反?他怎麼想的我們沒有人知道。唐朝大詩人白居易說過: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透過周公的詩我們也可以看出,諸葛亮確實是有謀反之意的。沒人能保證他不是第二個王莽!

    最後不論怎麼樣,結局還是:諸葛亮是一位大忠臣,是沒有謀反的。忠心耿耿的輔助劉氏兩代君王。雖然最後可能沒有達成稱霸天下的偉業,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諸葛亮的忠貞。為什麼他能夠流芳千古,就是因為他的忠誠、他的智謀、他的有始有終,直到今天,他的精神依舊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 4 # 福建大都督

    沒有。

    首先,問題的時間背景是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作為丞相輔助劉嬋。

    假設諸葛亮想取而代之,他必須得掌握兵權。在劉備死後,他要是想取而代之,大可以藉著每次發兵徵外,掉頭回來拿下劉嬋。

    像建興三年,諸葛亮率軍南征。建興五年,諸葛亮率諸軍入駐漢中準備北伐。還有後面陸陸續續的五次北伐。

    這些可都是機會,諸葛亮要取而代之,早就行動了吧。

    再者,荊、益派的矛盾。荊州派以諸葛亮為首,益州派以李嚴為首。可以看出,外出征戰者大多都是荊州派的人,在內輔助的大多都是益州派(武將不在這二者之間)。李嚴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糧草不濟導致北伐失敗,以統兵者的脾性,回來就得殺了這個辦事不力的糧食官,可是諸葛亮沒有,只是上表罷免官職。

    我覺得主要原因是作為客居關係的荊州派如果殺了李嚴,會造成益州派的恐慌及怨恨,會影響到蜀漢的根基,甚至是導致蜀漢的分裂。

    第三,蜀書十裴松之註解有提及,李嚴曾勸諸葛亮進爵稱王,被諸葛亮駁斥。時間是在建興四年(226年),也就是在北伐之前。諸葛亮平定雲南,與東吳關係重修於好,功績卓越之時,他都沒有取而代之的想法。

  • 5 # TonyDeng

    諸葛亮想沒想過取而代之我不知道,但事實沒這樣做,過多揣測歷史人物內心不是科學治史方法。同樣。曹操再怎麼著,也是沒有取代漢帝,後人只是不喜歡他,就總說曹操有此陰謀,喜歡諸葛亮,就說諸葛亮沒此心思,都是主觀史學。我不做這樣的結論,人們茶餘飯後閒聊什麼,有自由,但在學術上我不同意學者做出這樣的結論誤導受眾。

    沒有確鑿證據的事,只能存疑,留在書上記載也是“存此一說”,不是結論,古人治史歷來如此。今人讀史,忽略古人此原則,就會說是古人記下來都是真的,最典型是拿裴松之注的收集資料去否定陳壽原本。

  • 6 # 真正鱷魚不哭

    當然想過。

    諸葛亮活著的時候一手包辦代替劉禪執政,牢牢掌握著蜀漢軍政大權。其所作所為就是權臣做派。

    諸葛亮熟知史事,不會不知道霍光生前恪守臣節死後遭清算乃至族滅的慘禍;為避免這個噩運,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跨出一步取而代之。

    這麼做並沒有太大難度,他早已大權獨攬一手遮天,而且劉備生前已經給他開過"君可自取"的空白支票——劉備這話一方面有權術成分,指望用道德約束諸葛亮走到這一步;另一方面假如事態真發展到那一步,因為先帝有言在先,對丞相奪位的反彈會小一些,諸葛亮也就沒有必要斬草除根做得太絕,更有可能保全劉家血脈。

    雖然沒有什麼能阻止諸葛亮跨出那一步,但他卻下不了決心。一方面他得劉備知遇之恩,又於劉禪有師友之誼,感情上過不了關;另一方面他後繼無人——他的養子諸葛喬(過繼的諸葛瑾次子)早逝,而親生子諸葛瞻年幼(到建興十二年才八歲),肯定不能繼承父親事業,而諸葛家宗族凋零沒有人可以託付大事。就算他強行跨出那一步,最終還是會便宜別人,仍要禍及子孫,並在歷史上留下罵名。

  • 7 # 曹老師xixi

    顯然沒有。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對待子孫的教育。

    諸葛亮在蜀漢時期,雖然獨攬朝政,但是卻不像魏之司馬懿、吳之諸葛恪那樣欺主弄權,諸葛亮的一生,權高位重,但卻沒有榮華富貴,一生都在實現與先主劉備的承諾,北復中原,康復漢室,如果諸葛亮想取而代之,那何必費心費力的一直打仗,不如在蜀漢奪權欺主,為篡位打好基礎?

    再看,諸葛亮對兒子們的教育,告誡兒子們什麼是正確,什麼是忠孝,並寫《誡子書》送與諸葛瞻的,如果諸葛亮想取而代之,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權力和地位,讓諸葛瞻繼續掌握國家大權,就像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一樣,在諸葛亮去世後,並沒有對諸葛瞻有什麼安排,就連漢之名相霍光都做不到如此。

    在諸葛亮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其子諸葛瞻和其孫諸葛尚,也做到了上不辱父,下不負國,最終戰死沙場,以死明志。

    這樣的結局,有哪個想取而代之的權臣,能做到呢?

  • 8 # 娛樂好事君

    這個事情恐怕真的得去問他本人了。

    不過個人覺得諸葛亮老先生其實自己心裡清楚他是做不了那個位置的。

    因為那個位置不是由誰聰明誰就能坐的,還要看對方是否有坐在那個位置上的相關標準。

    要知道老曹家的兒子曹丕可是篡位啊,雖然說得好聽是老劉家讓位,可是對於另外兩個勢力而言根本是心知肚明。他們想要對抗老曹家就得煽動老百姓,因此諸葛亮很清楚自己一旦坐上去了,和老曹家有什麼區別?又如何指揮的動下面那班人呢?

  • 9 # 千目流星

    諸葛亮肯定想過,阿斗庸才一個,劉備死後,諸葛亮等於完全掌控著攝政大權,取而代之必定會落下一個篡逆罪名,然而扶持阿斗,天下民心能撫之,諸葛亮很聰明不會把自己往火坑裡推。[捂臉]

  • 10 # 2968186160

    孔明"以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作為立身處世座右銘,假的!他躬耕南陽,滿腹經綸,以管仲自負,遍覽名山大川,為其匡濟天下襄助英主作準備,待價而沽,等候時機!

    終於盼來了劉皇叔,初仍假惺惺婉謝之!"諸葛一生唯謹慎″。孔明非野心勃勃迫不及待魯莽從事的人,他本人不會篡位,若有野心就留給他兒子去實行!亂猜的,笑笑!

  • 11 # 彼岸長安

    想過,沒什麼用不敢而已

    劉備在白帝城駕崩之前給諸葛亮當著群臣交代,如果阿斗不行,諸葛可取而代之。作為一代帝王,在紛亂之中創立一方勢力的帝王,能夠隨隨便便說這種意味深長的話麼?說這話的意思肯定不是覺得自己兒子不行,假設劉備真認為兒子不行,劉備肯定會有其他辦法找到行的人,劉備可不是一個兒子孫子。要是真劉備想把江山給諸葛家他在白帝城不治了直接傳位就行了,其他人就算反對也可以各個擊破處理,還用說難麼多意味深長的話?所以劉備肯定是有的放矢,也就是說劉皇叔感覺諸葛想過,提前把路堵死。

  • 12 # 小玲子說

    諸葛亮有沒有想過取而代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諸葛亮有沒有取而代之的實力。

    因為,不要說諸葛亮,就是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還有很多人還時不時幻想自己能夠當皇帝呢,更何況是身處封建社會的諸葛亮!

    更主要的是,諸葛亮即便取而代之,也沒有什麼可非議的。因為,所謂的取而代之,如果失敗,那叫做謀反,叫做亂臣賊人人得而誅之;但如果成功,那就叫做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所以,最重要的問題,不是諸葛亮有沒有想過取而代之,而是他有沒有這個實力?

    表明上看,諸葛亮好像有這個實力,因為劉備的兒子劉禪,那就是傳說中的扶不起的阿斗,劉備臨死前自己也說過,總而言之,如果你願意輔佐劉禪,就輔佐吧;如果你想當皇帝,那就自己當吧!問題是,諸葛亮顯然沒有這個實力。

    最簡單而言,漢中的魏延、南中的霍戈,還有江州的李嚴父子、陳到,甚至在成都掌握禁軍的趙雲,這些人都是劉備時代的人,他們和諸葛亮,只是單純上下級的同事關係。

    這個時候劉禪軟弱,那蜀漢帝國的權力,自然就由變成由大家共同來掌管,諸葛亮作為輔佐大臣,充其量只能作為領頭人。

    問題是,如果諸葛亮爬上皇位,他們和諸葛亮就變成君臣關係,以後見到諸葛亮、甚至諸葛亮的兒子、孫子,都要跪在地上磕頭。

    關鍵是,這些人都是劉備下來的,不是諸葛亮一手提拔的嫡系,在這種背景下,等到諸葛亮當上皇帝,他們肯定都要靠邊站,因為這些重要的軍政資源,自然要交給諸葛亮的親信或者親人掌管才行。

    現在換做你是魏延、霍戈、李嚴父子、陳到、趙雲等,你願意主動交出自己的權力嗎?對於你來說,你是希望自己的老闆是一個軟弱的、不怎麼管你的阿斗,還是一個強悍的、處處管著、逼著你的諸葛亮?

    要知道,這些人還是與劉禪利益聯絡不緊密的人,要是與劉禪利益聯絡緊密的人,比如張飛的兒子、孫子,還有劉禪的兩個早已經被封王的弟弟,以及吳太后,還有驃騎將軍吳班、車騎將軍吳懿。他們所擁有的權力和地位,主要就是因為劉禪是皇帝,如果劉禪不是皇帝,他們所擁有的一切,都將失去。

    在這種背景下,他們絕對會全力保衛劉禪的皇權;甚至而言,就是諸葛亮自己的心腹,比如蔣琬、費禕等人,都未必會支援諸葛亮。因為,按照正常的節奏發展,等到諸葛亮死後,他們就會接替諸葛亮成為蜀漢的執政官。

    問題是,如果諸葛亮當皇帝后,他們肯定不用想了,因為諸葛亮作為一個強勢的皇帝,他未必會設執政官?即便設,這位執政官的實際權力能由多大,也是看得到的。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諸葛亮真的想取劉禪而代之,恐怕只需要一個回合,就會被人給幹掉。事實上,從秦始皇出場,到晉帝國崩盤的五百多年時間,亂臣賊人成功的,也就司馬懿一人而已。

    而司馬懿能成功,完全是曹魏的皇帝們自廢武功,又恰好都英年早逝,再加上曹爽的瞎亂折騰,這才讓司馬懿險勝。面對這些的獲勝機率,諸葛亮有必要去取而代之麼?

  • 13 # 半釋半道半俗人

    應該想過。所以劉備給他設了個道德緊箍咒。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這實際上是劉備讓諸葛亮當著眾人的面,發了個至死效忠阿斗的誓言。為什麼諸葛亮一直遵守誓言呢,因為北伐還沒有成功。如果北伐成功,這誓言能否抵擋權力地位的挑戰就不知道了。

  • 14 # 正史漫談

    筆者認為諸葛亮從沒有想過取劉禪而代之,原因如下:

    自我定位於管仲、樂毅的君子,幹不出篡權的事

    當年諸葛亮還在隆中待業時,關於自己的定位,他已經廣而告之: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他的目標,是要成為管仲、樂毅那樣的人。

    管仲:春秋時期,在齊桓公登位之後,管仲擔任了國相,並且被尊稱為“仲父”,基本上把握了齊國的大權。他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樂毅:戰國時期,在燕國因內亂被齊國趁機凌辱、掠奪了一通後,樂毅輔佐燕昭王臥薪嚐膽、發憤圖強,幫助燕國逐漸壯大,最終他帶領五國聯軍報仇雪恨,幾乎將齊國滅亡。而在燕昭王死後,由於燕惠王的猜忌,樂毅被迫逃往趙國,但他堅持“君子斷交、不出惡聲”,終生未損害過燕國的利益,被後世廣為讚揚。

    因此,管仲和樂毅,在中國歷史上就成了有能力、有人品、忠心耿耿,國家大事一肩扛的大臣的象徵,更是立志於幹一番大事業計程車大夫階層的偶像。

    所謂名不正言不順,諸葛亮早已給自己定位於當一個頂級職業經理人,而且天下皆知,就幹不出自己當老闆的事。

    諸葛亮沒有篡權的必要性

    諸葛亮的上述抱負實現了嗎?如他所願,他在蜀漢真的享受了管仲的待遇。

    劉備在臨終前將國家大事託付給諸葛亮,並且囑咐兒子劉禪:

    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職位和稱呼上與管仲一樣,並且,劉禪幾乎把所有內政、外交、軍事等方面的權力悉數委託給諸葛亮,即使在北伐屢次受挫、朝廷眾大臣對諸葛亮頗有怨言並提出反對意見時,劉禪仍然聽從了諸葛亮的意見;甚至劉備留下的另一位託孤重臣李嚴被諸葛亮貶斥,劉禪仍然沒有異議。

    諸葛亮的所作所為,雖然是出於為國盡忠,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但客觀上而言,極有專權的嫌疑,這也是歷代君主最為警惕的行為。成年的劉禪能夠毫無怨言的將國事託付給諸葛亮,實屬難能可貴。

    既然諸葛亮已經實現了自己的願望,而且在蜀漢享有幾乎絕對的權力,他還有必要冒著名聲盡失的風險去奪皇帝的虛名嗎?況且他也沒有篡權的可行性。

    諸葛亮沒有篡權政權的可行性

    劉備能從一介平民成長為三分天下的君主,他的王牌主要有兩個:

    一是匡扶漢室的旗幟。靠著漢室後裔的光環,他吸引了大量人才主動投靠。比如當時的重臣李嚴,他先是在劉表手下辦事,在劉崇投降後,他拋棄曹操安排的官職投劉璋;劉備入蜀時,李嚴經過判斷,義無反顧的協助劉備。這樣的人才很多,他們願意委身於小國寡民的蜀漢,除了施展才華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將這一政權視為漢室的希望。

    二是以知人善任和恩德服人。受劉備信任的人不止諸葛亮一人,關、張、趙自不用提,法正、魏延、李嚴,無論是何種來源,都能被因才任用,並且展現出比在原有平臺上更加優越的表現。劉備就是有這種強大的能力,好像能化腐朽為神奇,把每個人安排在合適的位置上,並且讓對方踏實的一展身手。

    因此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因此,蜀漢的文臣武將們,效力的物件不是某一個重臣,而是漢家的王業、劉氏的恩德。任何人想要篡權,風險那不是一般的大。

    沒有必要性,也沒有可行性,而且諸葛亮並沒有司馬懿那樣的家族勢力,也沒有刻意收買人心的行為,更沒有長期待在成都搞鬥爭的習慣,若說他動過像司馬懿那樣的心思,感覺這應該屬於過度的陰謀論。

  • 15 # 天邊雲彩飄飄飄鄧文良

    歷史巳證明諸葛亮沒有取代劉禪,還是為了延續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直到死也沒威脅到劉禪的帝位。還為他按排幾位丞相人選,後幾位丞相也沒有威脅到劉禪的帝位。蜀漢滅亡是劉禪自巳玩完的,不是其它大臣誤國,歷史事件只有現實,沒有如果。

  • 16 # 雨夜構想

    他從來就沒想過要取而代之的事

    劉備臨死託孤諸葛亮,曾經跟諸葛亮說。你比我兒子強了不是一點半點,要是你覺得他可以輔佐,那就輔佐。要是他不行,你就乾脆把他趕下臺,自己單幹,我沒意見。原文是:“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之主”。諸葛亮聞聽此言嚇得體若篩糠,跪地磕頭。雖說這些遺言為了諸葛亮的政治地位定性,為的就是讓諸葛亮好好的輔佐劉禪。這是劉備的詭詐之處,也是他的政治權謀。

    鞠躬盡瘁的諸葛亮

    就算是沒有劉備的遺言,諸葛亮也會毫無二心的輔佐劉禪。為了劉備的知遇之恩,為了自己的鴻鵠之志,為了那些為了建立蜀漢政權而死的將軍士卒。諸葛亮的胸懷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他自從隆中出山就沒想過要背叛劉備。一直以劉備的智囊中樞自居,即使沒有幫助劉備奪得整個天下,他的報復也算是基本實現了。只是可惜劉備死地太早,沒能實現隆中對的另一半戰略。就算是劉備死了,諸葛亮也沒有放棄。他依然不斷的北伐,即使這北伐在他看來已經沒有實際意義了。可以說劉備的死對諸葛亮的打擊還是很大的,當初在隆中的宏圖大志沒能實現,關羽劉備相繼去世。諸葛亮已經看到蜀漢政權的未來,但是他還是沒有放棄。

    荊州對蜀漢政權的戰略意義何其重大,被關羽大意丟失。基本就已經宣告了蜀漢政權失去了爭奪天下的條件,這種情況之下,諸葛亮並沒有不臣之心,他依然對蜀漢劉禪忠心耿耿。他已經預見到了蜀漢政權的未來,可還是堅持不懈的努力,為了最後一絲希望不懈努力著。

    儒家思想的傑出代表

    這時的諸葛亮已經手握蜀漢政權至高權利,政治軍事大權集於一身。要是想取劉禪而代之簡直不要太容易,可是能做出這種事的只有司馬家那波人。諸葛亮深受儒家思想體系的薰陶,他的心中除了忠君愛國,仁義禮智信,這些儒家的思想精髓以外是沒有別的想法的。就連本身做人諸葛亮也是嚴格的按照儒家教育的思想體系來做的,要他一個孔子的忠實信徒,造反自己的主公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綜上所述,諸葛亮從來就沒想過要取而代之的事。

  • 17 # 細說簡史

    熟讀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劉備對諸葛亮的重用沒的說,起手三顧茅廬,中期基本是第一內政,後期託孤,無論那一段同比整個歷史都是待遇極高。那麼諸葛亮想沒想過取而代之呢?答案當然是沒有。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投桃報李

    1、諸葛亮對劉備的回報沒的說,起手製定戰略規劃,中期外交孫權守荊州,後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無論那一段同比整個歷史,也沒有輸給任何人臣。劉備是一個跟下屬關係比較好的君主。“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魏書曰:劉平結客刺備,備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狀語之而去。“”是時人民饑饉,屯聚鈔暴。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這樣的君主相對比較沒有架子,後來劉備沒有因糜芳背叛責備糜竺,沒有因黃權背叛而牽連家屬,都體現出劉備比較有人情味。

    忠心不二

    1、作為他重用信任的重臣諸葛亮肯定能深深的感受到這一點。諸葛亮有多受重用,把諸葛亮的官職和許可權列一遍就明白了。而劉備平時對諸葛亮的態度,從劉備的為人和三國志的記載:先主素雅信亮,先主敬信亮就能明白了。一個人,在你籍籍無名的時候願意放下身段架子三顧茅廬(年齡差距,官職差距),願意在以後的日子裡信任重用你,願意始終對你比較尊重和體諒,願意臨死時舉國相托——也難怪諸葛亮要那麼忠誠了,這是曠古少有的君臣知遇。讀《出師表》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以當代人的功利心理代入諸葛亮,實際上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以也就很難有同理心,也就無法理解劉備諸葛亮千古無二的君臣之誼。

    2、這甚至不能用君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之的戰國國士之風來理解。否則諸葛亮怎麼會對諸葛瑾明確表示大帝能賢亮不能盡亮?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之誼的最大問題在於為何只有劉備能盡亮?只是所謂的禮賢下士嗎?只怕未必。諸葛亮和劉備,所有一切都順利成章的緣由在於他們的目標一致性。用現在的話說,所謂志同道合,即同志。這種信仰的一致性使得劉備和諸葛亮君臣一體的不可複製性。正是因為這種不可複製的君臣一體,劉備可以放心地讓諸葛亮去做的,也正是因為這種不可複製的君臣一體,才能讓隆重一對千古流傳,還正是這種不可複製的君臣一體,劉備能說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實際上諸葛亮成了劉備志向的延續。

    結語

    諸葛亮對皇位從未有過念想和取而代之,而是忠心輔佐。我認為諸葛先生不止是忠誠,更是一種執念了。當一個人用一生去拼命完成一件事的時候,能不能成功對他來說已經不重要了。先生就是要做下去,拼盡全部力氣也要做下去。就算是知道不能力挽狂瀾,也想要試圖隻手逆天,就算是知道劉禪無能,也要輔佐到底。但我想對於先生本身,應是不僅於此。南陽田壟之上,運籌帷幄之時,深謀遠慮,精讀行軍用兵之道,即使失敗也要努力,估計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了。

  • 18 # 桃桃是愛歷史的女孩子

    問題:諸葛亮有沒有想過取而代之?

    在《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 〈劉先主遺詔託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中是這樣寫的。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

    劉備稱諸葛亮能力要比曹丕強上十倍,如果劉禪沒有能力的話,請諸葛亮取而代之。

    諸葛亮聽完之後,慷慨陳詞,伏地叩頭,把頭都叩流血了。

    那麼諸葛亮真的沒有動過“取而代之”的心思嗎?恐怕沒那麼簡單。

    一、虎將關張之死,或是諸葛亮之計。

    無論關羽、張飛是否桀驁不馴,但關張二人對劉備是忠心耿耿。

    而諸葛亮想要奪得蜀漢政權,必須將關張二人除掉。

    諸葛亮深知關羽華容道會放走曹操,臨行前還是讓關羽去了,而且讓關羽立下了軍令狀。

    最後劉備極力說和,才沒有處死關羽,關羽赴荊州鎮守。奈何諸葛亮一計又一計,算定關羽必敗。

    二、劉備禦駕親征,諸葛亮鎮守後方?

    劉備這一役,蜀漢數得上名號的人物都去參戰了,偏偏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缺席。

    有人說,是劉備命諸葛亮保太子守兩川,這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分明就是諸葛亮不願前往,坐等劉備與東吳鷸蚌相爭,自己好坐收漁翁之利。

    那麼諸葛亮最後為什麼沒有取而代之呢?

    一、趙雲不死,劉禪必活。

    朕與卿於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於此地分別。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

    劉備囑咐完諸葛亮,又囑咐趙雲。

    細思極恐,諸葛亮若當時含糊其詞,想來一定會被趙雲用長槍刺穿而亡。

    二、劉禪絕非等閒之輩。

    世人皆笑劉禪樂不思蜀,卻不知道劉禪比任何人都看得清楚。

    蜀漢積弱,根本不是虎狼曹魏的對手,也不是靠一兩個人的勇猛和智慧就能扭轉乾坤。

    所以,劉禪選擇明哲保身。

    而劉禪身為蜀漢後主,也是有一定手段,若不是時時敲打諸葛亮,諸葛亮又怎麼會感恩涕零地寫下《出師表》來示忠呢?

  • 19 # 布衣之徐

    從諸葛出山之前的理念來講,諸葛躬耕隆中自比管仲、樂毅,輔良君,成大業,是他的初心;

    但從權臣的角度來講,哪有不想取而代之,放開手腳,大展宏圖,實現鴻鵠之志的。

    諸葛亮肯定想過,但為何沒做呢?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至尊權柄一直陪伴諸葛終身。

    劉備即使得一地盤,也很難站穩腳跟,很重要一個原因,是缺乏具有大局觀和戰略謀劃的精英謀臣佈局,開拓劉備的視野。

    而諸葛亮借三顧茅廬東風,憑隆中三足鼎立之策,27歲出山就集權於一身。

    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前,諸葛亮除軍權,蜀漢一切政務事宜,諸葛開府說了算。而這段時期劉備都在幹什麼,我們來看看:

    穩定荊州後,劉備帥軍討伐漢中張魯,圖謀益州劉璋。諸葛穩坐荊州後方,治理荊州,為劉備做好軍備後勤。

    張魯投降曹操,劉備征討漢中,諸葛據守益州,國政大權於一身。

    關羽失荊州被殺,劉備征討東吳,夷陵之戰大敗,一直留守白帝城,而諸葛一直固守益州。

    劉備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和李嚴同為託孤大臣,但諸葛亮打壓李嚴,集權軍政,大部分時間留在漢中,發動對曹魏的五次北伐。

    溫水煮青蛙,權臣集權過於容易,也造成諸葛亮沒有處理好荊州和益州世族之間的關係,沒有培養出諸葛取劉禪而代之的穩定忠臣的世族豪強集團。

    所以,諸葛亮即使想上位取代劉禪,也失去了時間和基礎。

    沒有培養出可以上位的精英二代和強大家族集團。

    曹操和司馬懿家族能夠上位,都不可或缺的會注重培養第二代家族精英,而曹操和司馬家族和他們的依附精英也會被刻意安排在朝廷的各個方面。

    而諸葛亮是流落荊州的琅邪諸葛家族成員,單打獨鬥出來討生活,不像曹操和司馬家族都集中在一起。所以,諸葛亮的家族勢力就比較薄弱,形不成和荊州和益州各大世族豪強的聯合和合作。

    另外,諸葛亮只顧著鞠躬盡瘁,玩自己的輔良君的事業,卻讓自己的後代凋零不說,還堅持晚育,在加上諸葛亮因為事必躬親,53歲就追隨劉備而去,根本沒有機會培養自己的後代,積累上位的實力。

    所以,諸葛亮想沒想過取而代之,我認為,他一定琢磨過,但等他醒悟開始琢磨的時候,發現已經沒有機會了,那就只能把權臣的事情做好,留下一個忠臣的美名吧。

  • 20 # 安定郡小書生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已經形成了標準答案,就如同“1+1=2”一般,諸葛亮是忠臣楷模,除此之外,沒有別的答案。△這完全就是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形象

    在三國時期,先後有兩位具有開府權利的丞相,可謂當時政權的實際當家人,然而兩人留給後世的評價確截然不同。

    這兩個人分別是曹操與諸葛亮。其中曹操於公元208年(漢建安十三年),統一北方之後,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漢朝丞相;諸葛亮於221年(蜀章武元年),劉備稱帝后,任命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張飛被害之後更是兼領司隸校尉一職。

    兩位丞相先後都有開府之權,當然諸葛亮是在劉禪即位之後,才被授予開府之權的。開府,就是開設官府,在指定的地方建立辦公場所、設定衙門,可以自行任命官員。此時擁有開府之權的丞相,其實就是將相權與皇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皇帝也就變成了名義上的國家元首,而丞相成為擁有實權的國家領導人。

    然而就是這樣兩位丞相,在後世卻被樹立成為兩個截然不同的典型。曹操成為打壓皇權,圖謀篡位的梟雄;諸葛亮成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楷模。

    那麼,正如題主所問,諸葛亮到底有沒有想過取而代之?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歷史上不僅題主存在這樣的疑問,然而最終大家得到一直的答案:那就是,諸葛亮從沒有想過此類想法,諸葛亮是忠臣的楷模。甚至由後世皇帝親自出面,為諸葛亮一生進行蓋棺定論,將諸葛亮推上模範光榮榜。

    因此,小子認為此類疑問應該休矣。

    原因很簡單,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回答了這個問題,甚至自己的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也為蜀漢政權盡忠了。《三國志》作者陳壽是蜀漢政權的官員,在對諸葛亮做傳的時候,特意用劉備之口提出了這個假設。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然後諸葛亮不僅當場表明了自己的立場,也用一生實踐了自己的諾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錯誤的護膚理念廣為流傳、害人不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