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21 # 四川小劉在廣州abc

    這個肯定沒有的,因為諸葛亮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完全沒必要,再說了他沒有當皇帝勝過皇帝權利,因為皇帝都要聽他的,再說了軍政大權都掌握在他手裡

  • 22 # 叢中笑6603

    諸葛亮自從茅廬中被劉備請出後,一心輔佐劉備,最後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其功不可抹。

    諸葛亮要取而代之,有許多機會,反正劉備的令箭和佩劍都在手上,違令者斬。

    諸葛亮不但盡心幫助劉備打天下,還盡力幫劉備兒子守天下。三國中司馬懿策劃十路大軍攻蜀,被諸葛亮一一化解,阿斗心服不已。

  • 23 # 葭明通半瓶歷史

    絕對沒有。

    連丁星的念頭也沒有,深夜難眠,獨處一室的時候諸葛亮也不會起這個念頭的!

    和人品無關係,和忠臣與否沒有關係,和與劉備的情義也沒有關係。

    只是一種“文化心理”!

    翻遍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我們可曾看見有一個“知識分子”造反的?

    一個也沒有?

    連權臣篡位的也沒有一個。

    連掌權得勢之後胡搞八搞的也沒有一個。

    如果找一個和諸葛亮相似的例子,有一個曾國藩,簡直算是天時地利人和佔盡了,多少人等著他登高一呼做開國立邦的大功臣呢!

    然而,曾國藩他的動作是——解散湘軍。

    在中國,古來的大知識分子追求的從來是“三不朽牌大碑坊”——立言、立德、立功。

    “三不朽牌大碑坊”是千古之事業,是萬古不朽之偉績!

    區區人主之位,俗人之俗事也!學問大的人不會看在眼睛裡面的。

    做皇帝,不在他們的人生計劃之中。

    做皇帝,非不為,也非不能為,不屑為之爾!

    諸葛亮和曾國藩是同一種文化心理。

    儒家認為雖然人的肉身終究會死亡腐朽,但人遺留的事蹟卻可以不死,且仍存在此社會之中,此種不死謂之不朽。

    因此古代的稍微讀書有成又自命不凡的人就相當重視三不朽文化,即為後世留下永垂不朽,影響深遠、受人景仰學習的言行典範與道德標準。

    三不朽之說其最早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如果諸葛亮取阿斗而代之,叛主背義之名聲是跑不了,“德”如何立得起來呢!無德之人說立“言”,其不可笑乎?立功倒是勉強可算立了點功業。

    但是,又如何呢?曹操是例子呀,曹操的功業不算小了,統一北方,給了人民百姓安居樂業,匡扶了漢室。

    千古罵名呀!為什麼?

    還不是曹操他“狹天子以令諸侯”立不起來“德”呀!

    當然了,人曹操又不是儒家讀書人,不在乎這個。

    可是,諸葛亮在乎呀!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而尚寬,強毅以與人,博學以知服;近 文章,砥厲廉隅;雖分國如錙銖,不臣不仕。其規為有如此者。——《孔子家語》·《儒行解第五》

    一句話,在中國,讀書人就不是造反的人。

    古今往來,讀書人有的是飯轍,為什麼要去造反呢?不划算的很。

  • 24 # 赤旗插遍天下

    諸葛亮有沒有過取而代之的想法只有本尊知道。不過聽其言觀其行,也能推算出一二。

    諸葛亮輔政時全國大權一把抓,劉禪說出那句政由葛氏,祭則寡人,是一點不假。

    在建興元年到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就是蜀漢帝國實際的統治者。就是不住皇宮不穿龍袍沒有帝號的皇帝!

    諸葛亮更進一步取而代之,對自己來說沒什麼區別。只是在物質上,名分上多了一些好處罷了。

    諸葛亮對物質要求是很低的。他的家產有十五頃地。算是富農級別。對堂堂一國丞相來說真的很少。

    如果諸葛亮是一個好利之人不會二十七歲沒有一點工作經驗。也不會說出“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這番話。

    諸葛亮要有不臣之心,首先要把蜀漢政府私人化,家族化。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最高任職長水校尉。沒有參加國家核心機構。

    諸葛亮在世時諸葛均的職位可能更低。諸葛亮去世時也沒有把自己的權利轉移到他的弟弟那裡。

    可見諸葛亮是沒有私心。“是以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 25 # Crazy歷史

    諸葛亮到底有沒有想過取而代之?特別是劉禪又是一個酒囊飯袋似的人物,而且親近小人,寵信奸佞,面對如此主公,想要取而代之似乎也是一個很正常的表現。

    因為正史上並無記載,所以我們無法從正史當中得知諸葛亮到底有沒有類似想法。而野史,也大都是對諸葛亮的歌頌,無論是治國,統兵還是為人處世,雖有些許欠缺,但卻閃耀無比。這種逆臣賊子的念頭,在野史和正史中,都沒有關於此類的記載。

    不過,我們從他的一些舉動及文章當中,似乎能嗅到一些蛛絲馬跡。

    諸葛亮最為出名的兩篇文章,一是《隆中對》,二是《出師表》。前者發生在追隨劉備之前,為劉備三顧茅廬的精神所打動,而對天下大勢進行的剖析。其中,自然並無涉及到忠貞問題。

    而後者,是劉備已經故去。白帝託孤的情景歷歷在目,而諸葛亮困於川蜀之地的地狹人稀狀況,又基於歷練劉禪獨立執政的目的,不得已而出兵北伐,為告誡後主劉禪寫下的自己心中的話。

    《出師表》中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此段話,表達了諸葛亮的拳拳之心。如果這還不夠,那麼可以繼續看。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字裡行間透露的乃是一個忠心耿耿的,顧命大臣之相。

    如果文字不過淺薄,聽其言還要觀其行,那麼我們來看一下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後,如何自處,就足以明瞭他的品格如何高尚。

    作為蜀漢第一功臣,諸葛亮有驕傲的資本,但是我們看到的諸葛亮,卻無一刻不謙恭。出事雷厲風行,但絕不越俎代庖。在蜀漢時,凡是重要的事情,無不奏請劉禪定奪。雖然劉禪大都會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但諸葛亮卻絕沒有獨行專斷,代行其事的行為。

    而劉禪親近小人,聽信讒言,諸葛亮為避嫌,不得已而北伐。為的就是給劉禪以空間,讓對其有所異圖的流言不攻而散。

    所以,諸葛亮一生對劉家王朝忠心耿耿,並無半點非分之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錯誤的護膚理念廣為流傳、害人不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