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街談巷議

    《水滸傳》裡的英雄好漢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進店先喊一句“先切兩斤熟牛肉”,小時候聽到這句話,直咽口水……饞的,長大了就覺得很奇怪,不是說古代禁止屠宰耕牛嗎?為什麼《水滸傳》裡的英雄好漢們吃起牛肉來無所顧忌?

    後來我發現《水滸傳》雖然說是宋朝時候的事兒,但是故事的背影用的卻是元朝,還有部分明朝。一般人印象裡施耐庵是明朝人,實際上他生於元朝末年,而明朝是繼承元朝制度的。

    這麼一想,很多事情就明白了。

    元朝是遊牧民族統治的時代,其風俗和文化必然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又因為元朝大一統,草原上的遊牧民族與內陸的農耕民族之間互通有無,元朝是中國大一統王朝裡少有的鼓勵工商業發展的朝代,因此國內各個地方之間的商業交流非常繁榮,草原的牛馬大量運往內陸。

    所以一 個是草原民族有吃牛羊肉的傳統,這一傳統影響到了全國;二個是草原的牛馬大量販運到內陸;三個是相比較於前朝,元朝對殺死耕牛的處罰已經大大降低。漢朝人私自宰殺牛是死刑,唐朝私自宰殺牛是一年有期徒刑,元朝是杖一百。因此宰殺牛羊出售總的來說有利可圖。這就造成了元朝禁止私自宰殺牛馬的禁令除了在城市中還有威懾力,到了鄉野民間幾乎是形同虛設。

    諸私宰牛馬者,杖一百,徵鈔二十五兩,付告人充賞。

    這從《水滸傳》中也可以看出來,綠林好漢們吃到牛肉的店子基本都是鄉間野鋪,到了城市中,好漢們還是老實遵守法律的,比如李逵和宋江在江州的酒家中吃飯,先叫了一桌子菜,有魚卻沒肉,李逵吃的不滿意,喊來酒保要上肉,酒保說店裡只有羊肉,沒有牛肉,李逵當即大怒,當頭就潑了酒保一臉魚湯。

    宋江見李逵把三碗魚湯和骨頭都嚼吃了,便叫酒保來分付道:“我這大哥想是肚飢,你可去大塊肉切二斤來與他吃,少刻一發算錢還你。”酒保道:“小人這裡只賣羊肉,卻沒牛肉,要肥羊盡有。”李逵聽了,便把魚汁劈臉潑將去,淋那酒保一身。

    李逵鬧了這一場,席面散了後,戴宗就很不意思的對宋江說,自己把這麼個“好村”的莽漢介紹給宋江,“全沒些體面”,其實就是說李逵是個鄉里人,沒怎麼進過城,不明白鄉里與城中的區別,以為鄉里牛肉隨便吃,城裡也一樣。

    戴宗對宋江說道:“兄長休怪小弟引這等人來相會,全沒些 個體面,羞辱殺人!”宋江道:“他生性是恁的,如何教他改得?我倒敬他真實不 假。”兩個自在琵琶亭上笑語說話取樂。

    (影視劇中的三國筵席)

    所以這就是《水滸傳》中綠林好漢們吃牛肉的真相,而《三國演義》卻是和《水滸傳》不同,它是歷史演義類小說,當然不可能架空借用其他朝代的背景,又是對吃牛肉懲罰最嚴厲的漢朝——漢朝人殺牛,人要償命,殺自己的牛也一樣——自然是沒牛肉可以吃了。

  • 2 # 煮鶴仙人

    題主這個問題其實很複雜。

    第一:社會地位差距

    《水滸傳》中的“一百零八將”,說好聽了是“江湖好漢”,說難聽了就是一群土匪草莽。

    除了後期投降的幾個原朝廷武將,梁山泊上其實沒幾個正統士族出身的人。

    即使是後來朝廷招安,老大宋江也不過給了個雜號偏將軍的頭銜。

    出身低就得多努力,就得自己在江湖上跑來跑去。

    你仔細想想,柴進有沒有喊過“老闆!切二斤熟牛肉,五斤好酒”?

    而且你注意看一下,梁山好漢被招安以後,也很少再這麼喊了。

    而《三國演義》中的人大多出身都比較高。

    其中最牛叉是袁紹,人稱“四世三公”。

    他們老袁家四代連續有人出任相當於正國級的高官。

    曹操、孫權雖然沒那麼牛,但也都是《水滸傳》裡不比柴進低太多的出身。

    唯獨劉玄德劉大耳朵不好說,他自稱是“皇親”,聽起來最高階,但實際上他也是最窮的人。

    這些人一般不屑於走江湖下館子,吃的喝的都是別人替他們準備的。

    所以說他們基本沒機會喊“老闆!來五百斤熟牛肉,一千斤好酒!”

    而且《三國演義》中也有一個頻繁出現的詞,叫做“椎牛饗士”,其實意思就是殺牛給手下人吃。

    當然,老闆們應該也有吃的。

    再一個就是法律保護問題。

    中國從漢代開始,其實對耕牛一直有立法保護,無故殺牛其實是犯法的。

    因為我們古代是農業社會,而耕牛是重要的農業生產工具。一般來說不到萬不得已,大家還是不願意殺牛來吃的。

    梁山好漢原本就是一幫“法外狂徒”,吃吃牛肉當然是小意思。但一旦被招安了,有了官身,就不得不收斂一些了。

    而《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大都有個“安定天下”的夢想,對農業或多或少的都有保護意識,不到必要的時候,他們自然不願意殺牛來吃。

  • 3 # 人自天來

    哪來那麼多牛肉,從古至今殺耕牛都是死罪,東周列國時一臣相看到路邊死一人沒有過問,看一農夫牽一耕牛,牛在氣哮,趕忙下車詢問,僕人奇怪問之,臣相說殺人自有地方官察問,牛病了就會影響春耕,這是我的份內之事。你看牛的重要。八幾年還有槍斃盜殺耕牛的。水滸中花膏似的肥牛肉是小說之言

  • 4 # 夢中窮人77019246

    牛肉這個東西,在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小說的立意是不一樣的。

    對比一下水滸和三國,作者都稱呼有一番作為的人為英雄好漢,但是此英雄非彼英雄,水滸裡的英雄,有典型的土匪強盜,如李逵王英之流,有典型的野心家,如宋江,有體制內混不下去的,如楊志,有被體制壓迫成土匪的林沖,除了極個別光明磊落者,如魯智深武松,基本都是反社會人物。

    牛,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生產工具,漢朝牛命等同人命,即使宋朝也是分官牛和私牛的,殺牛要政府同意的,水滸好漢們動不動就吃牛肉,除了說自己豪爽以外,更有一個寓意,即視社會規則如草芥,就好比電影裡面的混混,戴個大金鍊子,天天嚷嚷砍人一樣,法律在他們眼裡如同兒戲。

    三國的英雄們格局遠高於水滸。三國的英雄們不限於眼前的金銀,而是謀國,謀人,他們爭霸天下的目的就是要自己制訂社會規則,讓人民跟著自己走,自己不做好楷模,又何談爭天下呢?想劉備曹操孫權,一看見人才,爭相禮賢下士,什麼金銀珠寶,美女香車,甚至一部分權力,只要你有本事能為他打天下,開口,隨便拿。三國的人物,只要稍有一些與社會道德相反的人,沒有一個活得長的,如董卓,呂布,袁術之流,當這些人都死光了,才真正開始真英雄的爭霸,如曹操,劉備,孫權,袁紹,無論是裝的還是真的,都是一副道德君子的模樣。劉備活得像個清教徒,曹操割頭髮,無一不是人中楷模,即使是袁紹這樣多疑的人,也裝作廣納謀士的模樣,孫權更是君臣一家親。要這樣的人精吃牛,吃掉老百姓的生產資源?笑話,他們真不傻呢。曹操好酒,好人家老婆都被人詬病,你看看赤壁以後他還敢不敢?

    張飛一亂打自己計程車兵,腦袋都沒了。

    水滸成書以後長時間被禁,你看看三國演義有沒有誰禁的,原因就在於此。

  • 5 # 飛將龍城

    作為一個古老的農耕文明,農業對中國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即使在今天,這麼龐大的人口,仍需要一定的農業作為基礎性的支撐。

    在古代,那時候的生產力以及科技水平都是很低的,當然那時候也沒有袁隆平院士那樣的“大人物”。生產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在於生產工具的簡陋,相對今天的機械化耕種來說,那時候的生產工具簡直不堪入目。而在當時,鐵犁牛耕是一種主要的農業生產方式。而牛作為鐵犁的帶動力,就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生產資源,有著很高的價值。

    還記得漢朝,開國之初,遵循黃老之道,休養生息,即使是皇帝都捨不得吃牛肉,由此可見牛在古代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性。

    在我們所看的《水滸傳》經常出現:“小二,二斤牛肉多少多少酒”的鏡頭,水滸傳的背景在北宋末年,那時候的宋朝已經和外族實際打仗吃了少虧,簽下很多賠款條款,入不敷出。並沒有那麼富裕,即使是很富裕,就像唐朝那般,動不動就吃牛肉,也是不可能的。而《水滸傳》本身作為一部虛構小說,吃牛肉的鏡頭更多是為了襯托當時的那種場景氛圍,為了彰顯人物形象罷了。

    而三國呢,吃牛肉的鏡頭很少,這也是作者在寫作的時候考慮到牛在當時社會生產過程中的所扮演的角色,所以,寫作構思上寫的嚴謹一些,所以在三國裡,即使是小說演義,也是沒有頻繁出現這樣的鏡頭。

  • 6 # 大廈24

    一個是江湖。

    一個是朝庭。

    遇景不一,

    語境落差…

    水滸中也沒見那個朝庭命官-

    打兩角酒,

    切一包牛肉飽腹耍分的!!!

  • 7 # 史鑑人生

    事實上,從秦漢起到兩本書成書的明清交際,耕牛都是重要的農資戰略物資,歷代統治者都曾立法或沿襲前置保護耕牛,禁止屠宰。當然,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建國後,大概到八十年代後期隨著農耕機械化的逐漸普及(偏遠地區和南方部分丘陵地帶耕牛仍然很重要),耕牛作為農耕戰略物資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水滸傳》為了反應梁山人員的反社會性質(某些書說是反抗精神),故意從吃牛肉這件事上下手。

    《三國演義》則重在描摹要得人心得天下的統治者升級打怪的過程,自然不會讓他們隨意屠殺耕牛,此其一;其二,背景時代而言,漢代對耕牛保護更為嚴格,作為統治者自然不能知法犯法;其三,《三國演義》注重的是攻城略地、諸侯紛爭、廟算堂爭,吃飯這等小事自然不會耗費太多筆墨,整部演義涉及菜品的地方屈指可數,印象深刻的,不過是青梅煮酒、劉安殺妻、袁術求蜜水等;其四,《水滸傳》的背景在徽宗時期,此時相比徽宗晚期欽宗時期要安定祥和的多,而《三國演義》開篇就是大爭之世,用建安詩人的筆就是:白骨千里,餓殍滿地。人口逃避兵荒還來不及,哪有誰好好種地,就算想吃也難以找到那麼多牛。

    演義有一個細節,劉關張桃園結義之後,苦愁沒有軍械錢糧,這時候兩個牛販子出現了,他們做的是往返中山(不是廣東的中山,而是中山國,大概在河北一帶)販牛。從這個可以看出,第一當時的牛很稀缺,需要(也值得)遠路販賣;其二,因為戰亂導致商路不通,這二人所幸就直接把牛和帶著的鐵(也不知道販牛的拉那麼多鐵幹什麼,估計是看牛閒著也是閒著,駝點東西吧)作為天使投資給劉關張了。考慮到鐵在當時可是重要的戰略物資,這倆人哪裡是牛販子,分明就是牛販子做掩護的軍火商啊!順便說句,劉關張的兵器就是這批鐵打成的。

  • 8 # 樓市經濟

    不是三國不養牛,也不是宋末不養豬,“吃牛肉”,其實就是放蕩不羈、不守規則的體現。內陸不比蒙古高原,過去漢人主要依仗牛來居家過日子,罕有成群飼養專門吃肉的。一頭牛半個家,古代吃牛肉也是價格不菲。水滸傳裡的“英雄”基本都是為非作歹打家劫舍的一群強盜,吃牛肉,對他們來說是人生快事。

    三國的英雄,基本是一群走著治國平天下的遠大報復的一群高素質人才,立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們哪裡捨得把老百姓賴以生存的最大依靠給吃掉。

  • 9 # 小甘小文小強

    三國講的是軍事和謀略,水滸講的是江湖義氣,出發點不同,而且古代牛是受法律保護的,電視劇看看就行,別太較真。

  • 10 # bhw2002

    其實無論三國時期還是北宋年間,吃牛肉都是官方明令禁止的,不過作為小說嘛因為描寫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社會階層不同,所以箇中人物的日常也就不一樣了,你想啊,《三國演義》裡的人物要麼文官要麼武將,都是妥妥的當時社會精英啊,怎麼能知法犯法吃牛肉呢,描寫吃飯的情節都很少嘛,《水滸傳》就不一樣了,首先背景就是北宋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發達,尤其是市井文化已有萌芽,小說裡的人物也更接地氣更平民,裡面吃吃喝喝的描寫那可是不少,再者畢竟人家是造反嘛,一群三教九流都有的人物聚在一起你讓人家沒酒沒肉的好意思?那吃的方面怎麼才能體現反叛精神?吃牛肉啊,多麼的大逆不道,多麼的豪爽氣概,多麼牛逼。。。

  • 11 # 四川達州人

    呵呵。

    首先,雖然都同出於元末明初,但《水滸傳》是市井文化反應,《三國演義》則是有一定基礎的歷史小說,先天上就有差異。

    其次,雖然歷代國家政權都禁止殺牛,但也是有區別的。禁止宰殺的是耕牛。元代之後交通貿易壁壘解除,大量肉牛開始進入內地市場,蒙古人吃草原上的牛,也吃不屬於耕牛的青海西藏犛牛,所以在元代吃牛肉最少還有一些可能的。

    最後,市井文化推崇的江湖豪爽,多以對抗法律為切入點,老百姓就好這個啊...進飯館喊小二過來,來二斤牛肉一壺酒。可比要羊肉聽著來勁多了。

  • 12 # 冷月日常視角

    這是明顯的市井文化和軍旅文化的不同,水滸書寫的是北宋時期的市井文化,當時宋朝商業氣息很繁華,人民的物質生活也非常豐富,牛肉相對而言也便宜,三國時期軍閥混戰,大多寫的是軍旅生活很少提及底層人民,而軍旅中很多都是飲酒設宴。

  • 13 # 劉敦傑

    這個問題其實很複雜。

    第一:社會地位差距

    《水滸傳》中的“一百零八將”,說好聽了是“江湖好漢”,說難聽了就是一群土匪草莽。

    除了後期投降的幾個原朝廷武將,梁山泊上其實沒幾個正統士族出身的人。

    即使是後來朝廷招安,老大宋江也不過給了個雜號偏將軍的頭銜。

    出身低就得多努力,就得自己在江湖上跑來跑去。

    你仔細想想,柴進有沒有喊過“老闆!切二斤熟牛肉,五斤好酒”?

    而且你注意看一下,梁山好漢被招安以後,也很少再這麼喊了。

    而《三國演義》中的人大多出身都比較高。

    其中最牛叉是袁紹,人稱“四世三公”。

    他們老袁家四代連續有人出任相當於正國級的高官。

    曹操、孫權雖然沒那麼牛,但也都是《水滸傳》裡不比柴進低太多的出身。

    唯獨劉玄德劉大耳朵不好說,他自稱是“皇親”,聽起來最高階,但實際上他也是最窮的人。

    這些人一般不屑於走江湖下館子,吃的喝的都是別人替他們準備的。

    所以說他們基本沒機會喊“老闆!來五百斤熟牛肉,一千斤好酒!”

    而且《三國演義》中也有一個頻繁出現的詞,叫做“椎牛饗士”,其實意思就是殺牛給手下人吃。

    當然,老闆們應該也有吃的。

    再一個就是法律保護問題。

    中國從漢代開始,其實對耕牛一直有立法保護,無故殺牛其實是犯法的。

    因為我們古代是農業社會,而耕牛是重要的農業生產工具。一般來說不到萬不得已,大家還是不願意殺牛來吃的。

    梁山好漢原本就是一幫“法外狂徒”,吃吃牛肉當然是小意思。但一旦被招安了,有了官身,就不得不收斂一些了。

    而《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大都有個“安定天下”的夢想,對農業或多或少的都有保護意識,不到必要的時候,他們自然不願意殺牛來吃。

  • 14 # 詩魔獨孤求踹

    牛肉在《水滸傳》中並不是標配。牛在宋朝受保護的程度不次於現在的熊貓。每一頭出生都是有身份證的,即使是老病而死,也須報官處理。不經允許私自屠宰,是要牢底坐穿的。

    在《水滸傳》中,無論哪個城市都沒有牛肉賣。東京汴梁城的老種經略相公也只能差遣提轄買豬肉。相國寺菜園潑皮請魯達喝酒,也是“買了十瓶酒,牽了一個豬”。

    武松發配孟州道,施恩百般巴結,也是菜蔬、煎肉、魚羹、熟雞。血濺鴛鴦樓之後,施恩變賣家產,留住武松一條性命,最後送給武松的,是兩隻燒鵝。

    宋江在江州第一大酒店潯陽樓,也沒有牛肉可吃,只有羊肉和醃魚湯。

    只有在風雪山神廟、大樹十字坡、打虎景陽岡這種人跡罕至的地方,才會有“牛肉”二字出現,還不一定都是真的。

    北宋的經濟還是比較發達的。除了輕易吃不到牛肉,雞鴨魚羊之類都有供應。

    東漢末年分三國,那可就慘了。“馬前懸人頭,車後載婦女”、“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餘一,念之斷人腸”。這都是寫實的詩句。別說牛肉,能有野菜窩頭吃就不錯了。

    呂伯奢為曹阿瞞打酒殺豬,那絕對是太夠意思了。想一想皇叔劉備逃難絕糧,獵戶劉安是拿啥招待他的?

  • 15 # 綠野萍蹤01

    牛肉不是《水滸傳》酒桌上的標配,《三國演義》中沒有像《水滸傳》那樣寫了很多吃喝場景,自然也就極少提到牛肉了。

    細讀文字,《水滸傳》吃牛肉是分場合、分事由、分人物的,並不是一上桌就有牛肉。而且,不管什麼場合、什麼事由、什麼人物,牛肉也並不是標配菜品,每回都上酒桌。而是需要表達某些特殊事件和人物時,牛肉才出現在酒桌上。

    那麼,《水滸傳》中在什麼場合什麼事情和人物出現時,牛肉才“粉墨登場”呢?

    《水滸傳》第一次吃牛肉

    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私走延安府,路過華陰縣史家村時,錯過了宿頭,便敲開了史進家的莊門。史進的父親史太公接待了王進母子,問明瞭王進母子上沒有打火,便讓莊客托出一桶盤,四樣菜蔬,一盤牛肉,鋪放桌上,請王進母子吃。

    這是《水滸傳》第一次寫吃牛肉的事情,牛肉出現在了鄉下地主老財富餐桌上。難道靠牛耕地的地主不珍惜耕牛,隨便來個客人就以牛肉招待?當然,如果以固有的觀點來看,史太公是地主老財,農民才珍惜耕牛呢。這樣講就好笑了。地主家才有耕牛,有幾個農民買得起養得起牛的?地主之所以叫地主,是要靠土地吃飯而後變成地主老財的,沒有牛,地裡能長出長出莊稼嗎?

    地主比農民更看重耕牛,這件事情還是史進證明的呢。為應對少華山強人,史進撿了兩頭肥水牛,殺了,請村子的老少爺們吃肉喝酒。吃了這頓牛肉,全村人都願意跟隨史大郎與少華山強人作對。地主老財為了保證村寨安全,不惜殺牛做戰鬥動員。大概史進知道,寨子裡的鄉親們十分喜歡吃牛肉吧,只有請他們包餐一頓牛肉,才能動員其全村人。與安全相比,牛又算得了什麼?

    史太公給王進吃牛肉則恰恰與史進相反,為何呢?這可以從書中寫到的另外一件事情來比較一下。

    王進一棒打翻了史進,史進要拜師,史太公便由請王進吃酒,這回,是殺了一腔羊。因當時王進來的時候,史太公不知底細,此人到底是好人還是歹人呢?所以,史太公給王進吃牛肉,反倒是一種不太熱情的盡地主之誼的舉動。見王進武藝高強,舉止不像個壞人,史進又很服氣,史太公便上了羊肉。

    史太公這樣待客並非個例,桃花村的劉太公款待魯智深時,也是這個套路。不知底細時,給魯智深吃了牛肉。得知這個和尚還能“說姻緣”,便給他上了一隻熟鵝。

    吃牛肉是搞事情的前兆

    上面講的,史進為了對付少華山強人,便不惜殺牛動員鄉親,這是要辦大事的前兆。魯智深從桃花山走到瓦罐寺的時候,在赤松林遇到了史進,因肚中飢餓,史進給花和尚吃了牛肉餅。吃飽之後,便帶著史大郎殺了個回馬槍,幹掉了崔道成和邱小乙,一把火燒掉了瓦罐寺。吃牛肉再一次成了搞事情的前奏,但這一次魯智深、史進做的事情,又與史家村合村老少那一回出牛肉又有不同的寓意。

    瓦罐寺這一節故事,隱含的是對宋徽宗“革佛”的反抗,造皇帝的反。崔道成本來就是一個和尚,綽號生鐵佛,但這個和尚卻叫著一個道士的名字。這其中的含義,就是宋徽宗“革佛詔”中說到的,和尚改做“德士”,道德,道在先,德在後,是道教系列但比道士要低一級。而且,和尚要稱姓氏,不再從“釋家”之姓。魯智深是個和尚,殺了崔道成,意味著宋徽宗革佛事件的終結。所以,魯智深、史進吃了牛肉,便幹了這樣一件大事。抵抗造反、造反,涉及到史進的兩次吃牛肉都有不同的含義。

    林沖山神廟前殺富安、陸謙和管營差撥前,去市井吃了牛肉還打包了一份。在滄州,林沖從來就沒吃牛肉,李小二的酒店裡,也沒有寫到牛肉。林沖要殺人了,牛肉便出現了。

    滄州李小二是林沖救助的,若林沖喜歡吃牛肉,自然是很方便的。但是,這時的林沖還沒到殺人的時候,李小二店子的酒桌上就沒有牛肉了。所以,牛肉不是《水滸傳》酒桌上的標配。然而,林沖雪夜上梁山,到了朱貴的酒店,一坐定,就叫:“先切二斤熟牛肉來”。

    武松來到景陽岡三碗不過岡酒店,便問店裡有什麼吃的,酒保告訴他,只有熟牛肉。武松於是便叫且三斤熟牛肉來,三斤熟牛肉喝下十五碗酒,這幾招來了景陽岡打虎的故事,也是一種搞事情的前奏。

    諸如此類,《水滸傳》中但凡造反搞事情之前,便有牛肉出現。王倫殺了兩頭黃牛請晁蓋吃,第二天反倒被吳用暗通林沖搞了大事情,這是一處最奇特的有關牛肉與殺人情節的描寫。

    牛肉是不是《水滸傳》酒桌上的標配

    我們且來看看書中有關吃喝的事情,牛肉到底是不是《水滸傳》酒桌上的標配菜品。

    第一次寫吃喝,是在洪太尉到龍虎山的時候。當時,上清宮的道士們安排洪太尉吃飯。因為是朝廷命官欽差大臣,自然不能按道觀的規矩,讓太尉大人吃齋了。這一桌酒席,書中講到是“水陸俱進”。雖然菜品沒有寫出了,但不一定就有牛肉。因為,張天師就是個牧童,道士又有“牛鼻子”之謂,恐怕上清宮的老道們不會拿牛肉讓洪太尉下酒了。

    再一次寫到“水陸俱進”的宴席,是小王都太尉請端王吃飯。這一桌恐怕也不會上牛肉了。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宮廷宴席,以及達官酒桌上是以羊肉為主,而且,比較肉類比較單一,雞鵝則有,牛肉是斷不上席的。《東京夢華錄》中說,宋徽宗辦天寧節,大宴群僚與外夷使臣,遼華人都沒有吃到牛肉。

    魯達逃到雁門縣,金老把他帶到趙員外的外宅,從街上買來了熟食。這一回,施耐庵仔細寫了菜品:鮮魚、嫩雞、釀鵝、肥鮓、時新果子,沒有牛肉。

    再看宋江在鄆城縣接待劉唐時的情況,“喚量酒的打酒來,叫大塊切一盤肉來,鋪下些菜蔬果子之類,叫量酒人篩酒與劉唐吃。”假如這盤肉是牛肉,肯定會寫清楚的,所以,這盤肉一定是豬肉或者其他肉。宋江送走劉唐後,被閻婆弄到家裡,閻婆又去巷口買了些時新果品、鮮魚、嫩雞、肥鮓之類的請宋江喝酒,同樣沒有牛肉。

    武松殺嫂前,招呼四位鄰居喝酒作證,先叫士兵買了個豬首、一隻鵝、一隻雞、一擔酒,和些果品之類,安排在家裡。武松在景陽岡下吃了牛肉,到陽穀縣便不能拿牛肉祭奠哥哥武大郎了。

    不多舉例,已經足夠說明牛肉並非是《水滸傳》酒桌上的標配了。

    吃牛肉不犯法

    從上述分析來看,牛肉一般是不會出現在城市酒店的,也不會上百姓日常家宴,更不可能出現在官宦們的酒桌上。所以,牛肉肯定不是《水滸傳》酒桌上的標配。梁山好漢搞事情前吃牛肉,也基本上不是在諸如潘家酒樓、獅子樓、樊樓這樣的城市大酒店裡。宋江在江州時,幾次到琵琶亭、潯陽樓喝酒,竟然沒有一次寫到吃牛肉。

    所以,牛肉出沒之處,基本上是山野酒店。而吃牛肉的人也都是喜歡搞事情的梁山好漢,除了王進是個例外,但他也是梁山好漢的師父。扈成牽牛擔酒向宋江投降,是給強盜送禮,也預示著扈三娘要入夥了。而且,扈成給梁山送牛之後不久,一家人都被黑旋風殺了——與王倫殺牛款待晁蓋是一個寫法。

    無論哪位梁山好漢吃牛肉,幾乎全部是在鄉村、山寨。而且,無論哪座山頭擺宴席,都是椎牛宰馬,屠豬殺羊的,本來,這些都是要造反搞事情的好漢。

    非常過份的是,梁山好漢開黑店,沒有牛肉賣,便把人肉當做牛肉。謀財害命不算,還把人剝皮肢解,好的做牛肉賣個附近老百姓,差的就做成人肉饅頭,讓過往客人吃。

    那麼,李立、張青、孫二孃這幾人把人肉當做牛肉賣,是不是牛肉資源緊缺,北宋禁止殺牛呢?並不全是。北宋法律規定,是盜殺官私牛馬及其他牲畜者要處以重罰,故意報復而盜殺他人牛馬及牲畜者,以盜殺論處。違反了這一條,輕則脊杖充軍,為首者還有可能掉腦袋。所以,牛不能盜殺,其他牲畜也是不能盜殺的。

    假若說施耐庵寫吃牛肉寫錯了,那麼,寫吃羊肉也不對了,吃雞吃鵝也犯法,這讓北宋的老百姓怎麼活。

    洪邁的《夷堅志》中,寫了這樣一則故事,泰州人周階有一天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被抓進官府。一個小吏質問周階,你為什麼酷嗜牛肉?問罷,便命令衙役用鞭子抽周階的背。周階連忙乞求饒命,下保證說今後再也不敢吃牛肉了,不僅自己不吃,全家人都不吃了。夢醒之後,周階果然再也沒有吃牛肉了。

    從這則故事看,因為官府並沒有嚴格限制殺牛吃牛肉,這才有了民間以這樣的方式,勸誡大家不要貪吃牛肉。類似這樣的記載,《夷堅志》中還有好幾則,可見宋代吃牛肉是沒有嚴格被禁止的。但因為大家相互勸誡,牛肉也不會成為酒桌上的標配,這一點,《水滸傳》寫的很準確。

    牛肉的買賣同樣也是很自由的,還是《夷堅志》中說的一件事。

    洪邁說,杭州染工程氏為了還債變賣了傢俬,只剩下一座空屋也準備抵債。有一天夜裡,程式做了個夢,夢見一個老婆婆跟他告別。程氏夢醒之後到空屋一看,見一頭母牛死在了那裡。於是,程氏將死牛剝皮,變賣得錢,還清了債務。

    牛肉能夠自由上市,《水滸傳》中吃牛肉便不奇怪了。不過,施耐庵寫吃牛肉並不是為了寫吃喝,而是要“搞事情”。因而,沒有搞事情的情節,牛肉便不上酒桌了。

    《三國演義》中也有寫得吃喝時的酒菜,但卻極少有牛肉。大概,也是故事情節的需要吧,與保護耕牛,禁止殺牛也沒有多大關係。

  • 16 # 周

    為什麼牛肉在水滸傳中是酒桌標配,在三國演義中很少提及?水滸傳發生在北宋徽宗時期(1085年-1100年),殺牛並不犯法,而且牛肉便宜。水滸傳故事又是發生在社會中下階層,所以牛肉成了酒桌標配。

    大家一直覺得古代生產力低下,牛作為重要的生產資料,更應該珍惜保護。其實這也是分時期,古代大多數時候,是立法保護耕牛,殺牛很多時候,都是重罪,像漢朝《漢律》嚴格規定:“不得屠殺少齒”就是說不可以宰殺青壯的耕牛,老病的牛可以宰殺,可是牛老肉也老,蒸不熟煮不爛,對老饕們誘惑不大。隨便屠殺了青壯的耕牛,搞不好要掉腦袋,“王法禁殺牛,犯禁殺之者誅”。

    就連宋朝早期,也是有法律規定禁止殺牛。編訂於北宋初年的《宋刑統》中,有“諸故殺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殺牛馬者徒一年”的法條。

    水滸中牛肉便宜,我們看看吳用用一兩銀子買了多少東西。

    吳用取出一兩銀子付與阮小七,就問主人家沽了一甕酒,借個大甕盛了;買了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對大雞。 阮小二道:“我的酒錢一發還你。”店主人道:“最好,最好。”

    一兩銀子,一大甕酒,二十斤生熟牛肉,還有兩隻雞,最後還把阮小二欠的酒錢給還了。你能說牛肉很貴。白勝一擔酒就是十貫錢。

    水滸傳中,牛肉的檔次並不高。

    在第三十七回 及時雨會神行太保 黑旋風展浪裡白條 中有描寫戴宗請宋江喝酒,酒店的情況。

    戴宗道:“前面靠江有那琵琶亭酒館,是唐朝白樂天古蹟。我們去亭上酌三杯,就觀江景則個。”揀一副乾淨座頭,讓宋江坐了頭位,戴宗坐在對席,肩下便是李逵。三個坐定,便叫酒保鋪下菜蔬果品海鮮按酒之類。戴宗便喚酒保,教造三分加辣點紅白魚湯來。頃刻造了湯來。宋江看見,道:“‘美食不如美器。雖是個酒肆之中,端的好整濟器皿!”宋江見李逵把三碗魚湯和骨頭都嚼了,便叫酒保來,分付道:“我這大哥想肚。你可去大塊肉切二斤來與他,少刻一發算錢還你。”酒保道:“小人這隻賣羊肉,卻沒牛肉。要肥羊盡有。”李逵聽了,便把魚汁劈臉潑將去,淋那酒保一身。戴宗喝道:“你又做甚麼!”李逵應道:“叵耐這廝無禮,欺負我只牛肉,不賣羊肉與我!”

    稍微上點檔次的酒店,人家根本不賣牛肉,要整好的器皿,賣的都是肥羊,海鮮,果蔬。

    所以說,水滸傳中牛肉就成了好漢們的酒桌標配,就是因為便宜,普通。就像現在我們到燒烤店來個毛豆水煮花生一樣。哈哈

  • 17 # 暗黑系拉菲

    古代耕牛是重要的生產要素,耕牛在古代受律法保護,殺牛吃肉是有嚴格約束的,《水滸傳》作為一部以造反為主題的小說,為顯示對朝廷的藐視,為突出造反,所以頻頻出現吃牛肉的情節

  • 18 # 十二十頁

    牛肉在《水滸傳》中可說是酒桌標配,為什麼在《三國演義》中卻很少提及?

    俗話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三國演義》主要描寫的是魏蜀吳三國的軍事戰爭和政治鬥爭,最終被司馬家族統一的故事。而《水滸傳》主要描寫的108好漢聚義水泊梁山,反抗官府的故事。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更適合描寫兄弟情義,所以《水滸傳》內的牛肉情景自然多於《三國演義》。但無論是三國時期還是宋朝,牛肉都是非常奢侈的,在北宋時期殺牛更是大罪。

    梁山好漢也都不是富裕家庭,不是每頓飯都有大盤牛肉,描寫牛肉的情景只有12處,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花和尚魯智深吃牛肉和武松景陽岡吃牛肉。並且不是在野店,就是在黑店,比如說孫二孃的黑店。

    小說背景不同,側重點不同,牛肉是體現義氣與豪氣的一種必備品

    1、四大名著裡因為情景的不同,所以側重的食材不同

    《西遊記》唐僧肉

    《紅樓夢》烤鹿肉

    《三國演義》一合酥、青梅酒

    《水滸傳》白酒、牛肉

    唐僧肉可謂是貫穿西遊記始終,“吃唐僧得永生”是所有妖怪的夢想,要不是唐僧肉,西遊記就不會有那麼多妖怪了。而《紅樓夢》裡的食材可謂是太多了,各種家宴、節日宴,曹雪芹用了三分之一的筆墨描寫了清代的飲食文化。《三國演義》一合酥體現了楊修的聰明才智,曹操對楊修也是讚不絕口。而牛肉則是在《水滸傳》裡最重要的食材,大口喝酒大口吃肉體現除了連山好漢的豪氣。

    2、牛肉體現的是豪氣與反叛

    民以食為天,糧食是必需品,而牛則是耕種中最重要的牲畜,無論是電視還是電影,演的都是黃牛耕種,跟馬相比,牛的耐心比較好,所以沒有牛,等於種地的速度自然就慢,在北宋也不例外,殺牛是大罪,因為其勞作價值比較高。

    而梁山好漢代表的是反叛,殺牛也是反叛的一種,但也不是公然售賣牛肉,也都是在黑店裡,這也能體現出梁山好漢們的處境。

    最有名的黑店當屬孫二孃的店了,原文是這樣寫的:

    宋江道:“我們走得肚飢,你這裡有甚麼肉賣?”那人道:“只有熟牛肉和渾白酒。”宋江道:“最好;你先切三斤熟牛肉來,打一角酒來。”那人道:“客人,休怪說。我這裡嶺上賣酒,只是先交了錢,方酒。”宋江道:“倒是先還了錢酒,我也喜歡。等我先取銀子與你。”

    除了孫二孃的黑店,還有三碗不過崗的店

    武松拿起碗一飲而盡,叫道:“這酒好生有氣力!主人家,有飽肚的,買些吃酒。”酒家道:“只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來吃酒。”店家去裡面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盤子,將來放在武松面前;隨即再篩一碗酒。武松吃了道:“好酒!”又篩下一碗。

    梁山好漢反抗的是朝廷,而這些店既然都已經有牛肉這種食物了,自然就屬於跟梁山好看是在一邊的,比如孫二孃,也是為接下里的內容埋下了伏筆。既然都做了違反北宋律例的事情了,那就是一條繩上的螞蚱。像喝酒吃肉最反叛最豪氣的當屬魯智深了,和尚喝酒吃肉,這就是典型的反叛形象。並且在上梁山之後也體現除了他的豪爽和義氣,如果天天吃齋唸佛,就不會在心中留下放蕩不羈愛自由的印象了。所以說牛肉是為了小說情景而設定的。並不是酒桌標配。

    行軍打仗要吃飽而不是吃好,所以描寫牛肉的場景少

    《三國演義》戰役非常多,其中有三場戰役最出名,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其中赤壁之戰曹操20萬人,孫劉聯軍30萬人。可以想想,50萬人要是吃牛肉,得吃多少啊,牛都吃了的話,那地就沒得種了。

    對於行軍打仗來說,糧草最為重要,幾乎所有的肉類都是奢侈品。並且在《三國演義》中,想吃飽都不是那麼容易的。袁紹的軍隊一度採集過桑椹當飯吃,公孫瓚的軍隊也吃過樹皮漿果,袁術的軍隊下河捉過魚蝦,保證軍糧絕對是一大重點課題。各種雜糧也會被充入軍種,麥麩,蕎麥等等,通常如果軍糧裡出現這個,就說明糧草不足。

    並且,不僅人要吃飯,戰馬也得要吃糧草,所以在三國時期,牛肉自然描寫的比較少。正是和當時的環境息息相關,三國演義被稱為是名著之一,處處是細節。

    對於牛肉,古代都是禁止食用的,在民國的時候才放開,清炒前期還禁止食用,皇家菜餚裡也明確說明,不能放牛肉,在清炒後期逐漸的不嚴格了。隨著近代經濟的繁榮,畜牧業也逐漸繁榮,牛也被很多人養了起來,數量多了,自然就能吃了,逐漸牛肉走上了人們的餐桌。

  • 19 # 德先生908

    這是小說,千萬不要以為是真的。如果元朝的人牛肉可以幾斤幾斤的吃,那幹嘛還要造反。然後讓今天的人情何以堪,今天的老百姓有那麼多牛肉吃嗎?鄉村小店會有那麼多牛肉嗎?

  • 20 # 廣西彌勒魔芋

    牛在古代是農業上重要的勞動力,是不允許隨便宰殺的,只有受傷死亡或者老死的牛才允許食用。小說裡面胡說八道,不可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早春大棚育苗用什麼藥養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