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趣談唐宋元明清

    水滸傳一部書籍中描述的是市井小民,他們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不會有長遠的考量,也正因為如此,慢慢的演變成了梁山108將。

    當然這樣說並不是貶低水滸100單八將,事實上水滸的108將當中有一些人有血有肉值得我們尊敬,而有一些人的品行就實在不咋地了。

    要寫這樣的一批人物,就必然讓他們與普通老百姓做一個絕對意義上的對等。

    所以作者在描寫這本書籍的時候,從108將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就已經開始有意識無意識的和市井小民區分開了。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牛。牛的身份地位甚至比一些人的身份地位都要高,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老百姓如果想吃糧食、吃莊稼,就必須透過農作物的耕種、秋收來獲得。

    那麼怎樣能夠提高產量,怎樣能夠減少人力呢?在那個年代使用牲畜成為了為數不多的辦法。

    一、牛的地位非常高,吃牛肉能夠形成身份反差。

    在三國演義當中,所有的將士他們都是行軍打仗的,所有計程車兵都是服從命令的,這個時候如果突然吃牛肉的話,給人一種突兀感。

    因為吃牛肉往往就意味著老百姓沒有牛來耕作了,這就相當於斷了老百姓的後路,無論是魏蜀吳三國當中的哪一個國家還是其他的小國家,都不敢冒這樣的風險,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可是水滸1一百單八將他們願意,他們感興趣,之所以他們願意他們敢,無非就是他們的身份地位和普通老百姓的身份地位有很大差距。他們是社會當中下九流或者上九流的人物,但是在某一個時間節點落魄了,只能在梁山上尋求一些心理慰藉。

    二、大口牛肉的飲食文化。

    在古代的時候,豬肉也好,雞鴨肉也好,這些肉雖然貴,但是隻要捨得起花錢還是能買到的。

    而牛肉即便想花錢,也不一定能夠買到,屬於有價無市的狀態。

    畢竟普通老百姓都捨不得把自己家的牛給做成肉,一旦把自家的牛給宰了,那就意味著自己少了一個勞力。自家的糧食耕種,秋收等等問題都成為了天大的問題。

    而作者透過三言兩語的刻畫,就已經勾勒出一個又一個梁山好漢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情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刺激讀者,讓讀者更感興趣。

  • 22 # 這個歷史很正

    相信熟悉《水滸傳》的都知道,所有影視劇裡面的最經典的一幕就氏樑上好漢們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畫面了,每次看到這都感覺豪氣橫生。但是在《三國演義》中卻很少有這樣的畫面。

    因此,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應當結合當時特定時代來說明。

    首先《三國演義》說講述的歷史是三國時期,這個時期漢室衰落,各地地方軍閥並起,征伐不斷,因此《三國演義》的重點在於計謀和戰爭。所以很少會有這種喝酒吃肉的大場面。

    而且戰爭打的是錢糧,而在當時那個時候,百姓動盪不安的時候,生計的最緊迫的東西,而需要維持生計就需要耕牛的存在,所以當然不可能殺牛取肉了。

    但是《水滸傳》那不一樣,它的歷史背景是在中國歷史上的宋朝,而宋朝恰好中國政治、文化、經濟的巔峰的朝代之一,可以這麼說,宋朝是一個富裕的王朝。

    但是偏偏是歷史上最富裕的王朝的宋朝,卻還是歷史上農民起義的最多的朝代,這恰好符合了《水滸傳》中的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主題。

    而這些農民起義軍因為是被逼的,所以對於一些朝廷禁止食用的牛肉,梁山好漢自然不會去在乎,甚至是故意縱容的,以貼切逼上樑上的主體。

    《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為什麼會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

    就是因為這兩本書中的內容,很好的抓住到了當時的那個時代的特點,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很多情況。

  • 23 # 史海鉤沉

    人們的吃穿用度的水平高低都和當時的社會發展程度是分不開的。

    比如現在八零九零一代應該還記得我們小的時候吃的食物穿的衣物,那跟現在真的是沒法比啊,筆者上學的時候吃過米飯帶菜一共三毛錢的。那都是啥菜啊,把醬和成汁多放鹽,吃米飯的時候直接淋在上面,因為這樣省菜。現在呢,頓頓有肉,還時常沒有胃口。

    而水滸傳整好處於北宋末年,以那時期的經濟水平來講,人們常吃牛肉,倒也有可能。特別是《水滸傳》裡面的那群人,說好聽點是好漢,說難聽點是流寇罪犯,他們每天都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討生活,本身想過的就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日子,那麼今朝有酒今朝醉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但是動不動就來幾斤牛肉,多少還是有誇張成分在裡面。

    有網友說,古代中國是禁止殺牛的,所以吃牛肉一說肯定是假的。其實,這個很好解釋,宋朝經濟發達有錢有衣有糧,但是他的鄰國金國跟蒙古窮啊,窮的只剩下牛羊了,那你猜猜宋朝會不會跟蒙古和金人有牛羊糧衣貿易關係?

    那麼,《三國演義》中為什麼沒有好漢出來就要幾斤酒幾斤牛肉呢?

    因為東漢末年天下連年大旱,災情嚴重,加上各諸侯之間連年不斷的征戰,各華人口數量急劇減少,大量土地荒蕪。

    和北宋發達的經濟水平相比,《三國演義》中東漢末年那真正是窮人過的日子啊,喝的是酸酒,穿的是粗麻布,吃肉穿錦那都是諸侯王才能夠有的生活。

  • 24 # 老書蟲1920

    中國古代王朝大多禁止吃牛肉,並且制定了嚴格的懲罰措施。

    在秦漢時有法律規定:盜牛、屠牛者斬、食牛者罰;隋唐時期規定:屠牛者判一年;宋代規定:屠牛者判一年半,發配一千里;明清時期規定:屠牛者杖打一百,判一年半,流放一千里。

    看過這些刑法,我們就知道,古人如果吃了牛肉,會受到懲罰。那麼,耕牛老了怎麼辦?根據資料記載,如果更牛老了,已經幹不了活了,需要向官方申報,之後才可以屠殺。不過,牛主人只能留下牛肉,其他的如骨頭等,還要上交給官府,進行備案。

    我們在文學作品中,也經常看到有人吃牛肉的場景。比如說,《水滸傳》中,武松就是吃牛肉喝白酒。那麼,在古代中國,有沒有吃牛肉的主呢?每日漢字編輯認為,肯定也是有的。比如說,現在的中國不允吸吸食大麻等毒品,那麼實際生活中,有沒有人吸食大麻呢?也是有的。

    所以,古人能吃牛肉的,基本都不是什麼正常人,而就是《水滸傳》所描述的那些類武松等已經不想過安穩日子的人才能吃的上。能夠賣牛肉的,基本也是孫二孃的黑店。

  • 25 # 都山先聲

    五千年中華文明,倚靠農耕立國。耕牛作為舊時代農業農民的重要而稀缺的生產資料,因獲取不易而分外緊缺,以牛肉作為主要食材上餐桌,在民間不論是現實可能還是農民樸素的情感都難於接受!

    而另一方面,以漢唐為代表的強盛王朝,素以開明著世,我們的先祖除了祖宗崇拜這一條賴以維持族群繁衍的神聖情懷以外,向來不迷信任何一派宗教信仰,在與番邦文化的碰撞交流中,胡人的生活習性必然音響到中原人們的生活風俗,所以,食用牛肉亦非必然禁忌。

    都是吃牛肉,《水滸》有而《三國》稀,愚以為,主要有如下考量:

    一、羅貫中的三國主要塑造的是漢末門閥權貴之間的爭鬥,說白了,是建制部隊之間的對抗,說到底是國家力量或自詡為代表國家力量之間的較量,爭的就是關於正統與否的孰是孰非,對於參與主體即各方軍隊的形象塑造不允許逃離“規則”太遠,作者不會偏離創作法則而不顧。

    二、而與三國截然非同的是,《水滸》中的一干草莽英雄,對抗的唯一對手是腐朽的趙宋王朝,其所代表的合法與“正統”都是與民爭利與民相對的。即一切體制倡導的推崇的都有被推倒被打破的合乎於情合乎於理的需求,這是民心向度和大正情懷!為了歌頌梁山好漢群像為國為民的遠大思想光芒與豪邁樸實的性格光輝,像“來二斤牛肉”這樣充滿野性率直的橋段真是恰到好處。

    如此迴應,不知題主知會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早春大棚育苗用什麼藥養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