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Hai子君

    首先說曹植,往往我們基於他的才名,和後半生的鬱郁不得志,會把曹植想象成一個天真浪漫,狂傲不羈的才子,可是作為一個曹操曾經極度中意的繼承人,你這麼認為的話,只能說明你在侮辱曹操的智商。“脩先戒植:"若門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斬守者。"植從之。”這個曹植殺人的段子看上去像是楊修教唆的,但是“植從之”的如此果決,曹植的殺伐果決由此可見。要知道曹操本人就是個狂傲不羈、殺伐不羈,看不上禰衡、孔融這類人的傢伙,他會看一個怯懦的曹植順眼?真實的曹植可能是一個,至少在紙上談兵的環節是一個跟年輕的曹操極為相似的人物,否則曹操也不至於不循禮法的要立他為世子,只不過是因為曹植最終沒有機會掌控璇璣,把他展示出來,留在史料上罷了。

    再說曹丕,因為廣為流傳的曹洪段子,加上總是欺負曹植的記載,歷史上的曹丕,似乎成為了一個性情狹隘,心胸不擴之人,文帝紀“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似乎也驗證了這一點,但是,這句話的後半段可是“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說明曹丕即便性格有點問題,但是政才治國是合格的。而且,縱觀曹丕的奪嫡過程,在他爹偏愛曹植的前提下,曹植素有賢名的前提下,他依然能夠聚攏力量,迫使他爹穩固了他的太子地位,除了不遜於曹植的才幹,他可能還真的是個隱藏的社交達人。站在他身後的,有司馬懿背後的司馬家,陳群背後的陳家故舊,有清河崔家,有名臣毛階,有賈詡這個老狐狸,甚至從他後來對楊彪的禮遇看,未必沒有楊家,甚至可能還有夏侯惇跟曹休,這些世家大族、夏侯諸曹是怎麼被團結到他身邊的?僅僅是因為他們認為應該立長立嫡?而且,歷史其實給了我們很多曹丕善御人的暗示,比如投降曹魏的孟達,曹丕可以“逆與達書”,又特別叮囑“若卿欲來相見,且當先安部曲,有所保固,然後徐徐輕騎來東。”多麼的體貼溫暖。孟達朝見後“又王近出,乘小輦,執達手,撫其背戲之曰:“卿得無為劉備刺客邪?”遂與同載。”見信不疑。孟達這個一輩子的叛徒在曹丕朝形如忠狗,曹丕自己都下了“吾保其無他,亦譬以蒿箭射蒿中耳”。有這種手段的人,真的是我們想象中那個心胸狹隘之人?

    綜上,曹植是個有才情的紙上談兵者,沒有機會證明自己,但至少從奪嫡的過程看,在執行層面遠不及曹丕。至於曹丕,他雖然不招曹操喜歡,但是確確實實是個有能力的君王。如果要比較,其實我倒是想到了蜀國的一對兄弟,踏實肯幹的哥哥馬良,跟才器過人弟弟馬謖,至於像不像,隨君品鑑咯~

  • 22 # 小綠的芝士草莓

    曹植更有詩書上的才華,你觀曹子建的詩,恢弘大氣,自成江河。但曹子建過於書生意氣,感性用事,並不適合作為一國儲君。換句話說,他過於率性而為,過於赤誠率真。這樣的性格當然是很受父親曹操的喜愛的,加之他七步成詩,才華橫溢,又是小兒子(先不考慮夭折的曹衝),父母當然會更偏愛一些。

    為什麼說他率性而為呢?官渡之戰他見到被俘的袁紹兒媳甄宓,毫不掩飾自己的欣賞和喜愛,甚至向母親求娶甄夫人;他與兄長夜飲後,醉酒夜闖只有天子和天子使臣能走的司馬門,犯下死罪;在楊修被曹操處決時,不顧一切去向曹操為楊修求情。曹植想坐世子位,想繼承曹操的志向一統天下,但卻沒有亂世掌權者應有的冷血和殘忍,他太過寬容和理想化。如果立曹植為世子,那麼大魏必不能有曹操在時的強大,一群理想家談論家國大事,那麼魏國很可能會每況日下。

    而曹丕不同,曹丕是二公子,既不居長也不居幼,按民間的說法就是最容易被父母忽視的那一個。本身他也並非世子人選,但無奈曹朗意外去世,按嫡長制就順延至他。曹丕與曹植性格很不一樣,曹丕做事務實,性格嚴謹,善於隱忍。雖然沒有弟弟在詩詞歌賦上的絕妙才華,但卻有著軍政上的天賦和果斷。再加上居嫡居長,深得荀彧,崔琰等重正統的老臣的欣賞,可以說曹丕除了沒有曹植那麼受父親喜愛之外,是一個很合適的世子人選。

    再看曹丕和曹植身邊的輔臣,曹植身邊楊修,丁儀等人,楊修恃才傲物不懂收斂,丁儀陰險;而曹丕身邊文有陳群,司馬懿;武有曹真;雖然曹真莽撞,但是忠心一片;陳群后與司馬懿共創九品選人法,可見其才;司馬懿就更是懂得揣測人心,韜光養晦之道了。楊修被曹操以擾亂軍心處死;司馬懿卻能讓曹操說出想殺他七次卻始終沒有殺之這樣的話,孰強孰弱,高下立現。

    曹丕是一個優秀的統治者,但論為人交友,曹植比曹丕更加光明磊落,更適合相交,交心。兩人都很優秀,平心而論,我可能更喜歡曹植,但不得不承認,立曹丕為嗣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 23 # 小鴻哥

    我認為曹植的才能並不比曹丕差,在很多人看來曹植只是會寫詩,而曹丕則是文武全才。曹丕的詩詞是不如曹植。曹丕曾以甘蔗跟一位將軍比武且勝了,這是證明曹丕會武功。所以曹操選擇曹丕,這是不對的。因為曹植同樣是文武全才,只是因為其詩詞太過於光芒遮住了其武才。公元219年八月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所部三萬餘人全軍覆沒。曹操急召曹植率軍援救襄樊。三國志: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以植(曹植)為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欲遣救仁(曹仁),呼有所敕戒。如果曹植沒有軍事才能,曹操會讓曹植率軍去救援嗎?曹植最終沒有去成,原因是他喝醉了不能起來。曹操後悔,於是罷免了曹植的職務。據魏氏春秋記載曹植喝醉是因為曹丕故意把他灌酒。可見曹丕也是不擇手段。魏氏春秋曰:植將行,太子飲焉,偪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在很多人的觀點裡曹植的才能只是限於詩詞歌賦,這是不對的。曹操是選太子,不是選詩人。曹操豈能只是因為曹植的詩詞歌賦寫的好就屬意他。曹植也是多次隨著曹操南征北戰。看到行軍用兵的策略變化,可以說是神妙了,所以說戰爭不能預言,臨敵要根據形勢採取相應的變化。三國志:臣昔從先武皇帝南極赤岸,東臨滄海,西望玉門,北出玄塞,伏見所以行軍用兵之勢,可謂神妙矣。故兵者不可豫言,臨難而制變者也。

    在曹操立太子之前,大臣結黨分別支援曹丕、植。三國志:文帝為五官將,而臨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黨與,有奪宗之議。曹操函令密問眾臣意見。當時崔琰公開回答說:“我知道《春秋》有長子當立的大義,並且五官中郎將曹丕仁孝聰明,應當承繼大統。崔琰將用死來堅守這個原則。”曹操雖然感嘆崔琰公正,因為曹植是崔琰侄女婿。但曹操還是對崔琰的行為不滿,因為大家都密答而你崔琰公開答。三國志:太祖貴其公亮,喟然嘆息。毛玠的做法是密諫:“近來袁紹因為嫡子庶子不分,導致家破國亡。廢立太子是件大事,廢長子而另立,可不是我所願意聽到的訊息。”曹操後來曾單獨詢問賈詡,當時賈詡並不回答。曹操說:“和您說話卻不回答,為什麼?”賈詡說:“屬下正好在琢磨事情,所以沒有回答。”太祖又問:“琢磨什為呢?”賈詡說:“琢磨袁本初父子、劉景升父子。”曹操因此大笑,也明白賈詡的意思是要立長。因為袁紹、劉表都廢長立幼,終至亡。三國志: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雖然毛玠、賈詡等人都拿袁紹、劉表的事來勸曹操立曹丕,曹操也知道袁劉是前車之鑑。但曹操始終是太寵愛曹植,而且認為曹植比曹丕強。再者曹植一黨也是不容小覷,他們的意見也不容勿視。

    曹植一黨主要是丁儀、丁廙、楊修等人。曹操跟丁儀的父親丁衝從小關係就非常好,丁衝也是力勸迎奉漢獻帝。曹操聽說丁儀是令士,即才學美盛之士。雖然沒有見過,但還是決定女兒嫁給丁儀。(三國中同樣稱為令士的有劉巴、龐統、馬良等人)曹丕從中作梗對曹操講丁儀眼睛有問題,還不如嫁夏侯惇的兒子夏侯懋,這樣親上加親更合適。後來曹操見了丁儀一番談論後,認為其才能出眾。曹操後悔沒有嫁女,對別人講:丁儀的確是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就算是兩隻眼睛都瞎了,我也要把女兒嫁給他,何況只是眼睛有點小,唉,都是曹丕壞了我的大事呀!魏略:尋闢儀為掾,到與論議,嘉其才朗,曰:“丁掾,好士也,即使其兩目盲,尚當與女,何況但眇?是吾兒誤我。”丁儀因此加上心向曹植,並數次對曹操稱選曹植。其弟丁廙也多次勸說曹操立曹植,曹操也表示贊同。魏略:太祖既有意欲立植,而儀又共贊之。太祖深納之。支援立曹丕的崔琰自殺,毛玠獲罪,丁儀在背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曹操雖然非常喜歡曹植,但也確定顧慮袁紹、劉表的前車之鑑。曹操認為曹植是他眾多兒子中最出眾,是最可能成就大業。曹操的這番話自然是說明曹植遠比曹丕要強。魏武故事載令曰:"始者謂子建(曹植),兒中最可定大事。”

    但是曹植問題在於任性行事,不掩飾自己,飲酒沒有節制。可能是受丁儀他們的影響,丁儀的父親因喝酒而死,丁儀也是好酒。而曹丕使用權術來對待曹操,又掩飾自己,曹操身邊的宮人也替曹丕說話,所以終於定下曹丕為太子。曹操身邊的宮人應該收受了曹丕的賄賂。三國志: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併為之說,故遂定為嗣。

    曹操最終決定選擇曹還源於一件事,就是曹植私開司馬門事件。公元217曹植有一次乘車在馳道上行駛,私自開啟司馬門出來。曹操大怒,處死了公車令。因此曹操開始對曹植失望,對其寵愛不再像從前般。三國志:而植寵日衰。曹操為此下令:一開始我認為子建是兒子中最可定大事。從他私自外出,開啟司馬門到金門,令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孩子了。諸侯之長史及部下官吏,知道我出來就率領諸侯行意嗎?從曹植私開司馬門來,我再也不相信諸侯的。恐怕我剛才出去,便又私自外出,所以攝將去。不能總是讓我【你】以誰為心腹的!從曹操這段話可知道,曹植的這個行為,一旦其他人效仿趁曹操外出,就私自外出。要知道當時一些忠於漢室的人無時無刻在想除掉曹操。公元218年公元218年吉本、耿紀、韋晃、金禕、吉邈、吉穆等人起事攻打許昌丞相府營。公元219年魏諷、劉偉、張泉、王粲的兩個兒子、宋忠的兒子等人密謀在曹操的大本營鄴城起事。魏武故事載令曰:"始者謂子建,兒中最可定大事......從子建私開司馬門來,吾都不復信諸侯也。恐吾適出,便復私出,故攝將行。不可恆使吾【爾】以誰為心腹也!"

    曹操立曹丕為太子後,怕其壓不住,開始打壓曹植。曹操賜死曹植妻子崔氏,以罪誅楊脩(楊修)。三國志: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脩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脩。曹操也想治丁儀的罪,本來是想讓其自殺。但丁儀並不願意自殺,曹操沒有逼迫也許是看在其父丁衝跟他的關係。魏略:及太子立,欲治儀罪,轉儀(丁儀)為右刺奸掾,欲儀(丁儀)自裁而儀(丁儀)不能。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陽病危,急召駐守長安曹彰。還沒有到洛陽曹操就去世了。曹操召曹彰也許是為了政權交接的穩固。歷來政權交接時都容易發生動亂。但又為何不召跟曹丕親近的人。曹彰到了洛陽後問曹植:先王召我來洛陽,是想立你儲君。也就是說曹彰認為父親召他到洛陽,是為了讓他帶兵擁護曹植為太子。也許是曹彰自己有這個意思。曹植知道曹彰想法立馬拒絕講:不能這樣做。難道你沒看見袁氏兄弟是怎麼敗亡的了。如果換了曹丕也許就接受了,曹植在大義面前還是有分寸的。魏略曰:彰至,謂臨菑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見袁氏兄弟乎!"

    曹操因曹昂戰死、曹衝病死、曹植失行,加上曹丕善於偽裝等原因,只能選擇曹丕。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去世,曹丕繼承魏王爵位併兼任丞相。公元220年十月稱帝,公元226年五月去世。雖然只有短短的七年時間。但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吏治等方面都是有作為的。陳壽對曹丕的評價,我認為是精準的。三國志: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陳壽意思是說曹丕天資聰穎,文采不凡,下筆成章,博聞強記,才藝雙全。如果再具備博大的氣度,修養公平的德行,追求遠大的抱負,心存弘偉的仁德之心,那麼與古代的賢君相比,也差不多了。就是說陳壽認為曹丕缺少度量、德行、遠大抱負、仁德之心等。也可以說陳壽認為曹丕不是賢君。

    陳壽會如此評價,是因為自曹操去世曹丕開始不再偽裝自己了,對於支援曹植的人和昔日有怨的人睚眥必報。公元220年曹丕一繼承王位就立馬誅殺丁儀、丁廙及其家族男人。三國志:文帝即王位,誅丁儀、丁廙並其男口。公元222年曹丕巡視南陽宛城,因為街上沒有足夠的聲勢迎接聖駕,曹丕大怒,便把南陽太守楊俊收監下獄。當時司馬懿、王象、荀緯等人都為楊俊求情,頭叩血流,曹丕還是不肯放過。楊俊於是自殺身亡。眾人都為他的死感到冤屈和悲痛。因為在立儲之爭時,曹操曾密問眾臣該立誰。楊俊雖把曹丕和曹植相提並論,說他們各有所長,但因為他把曹植誇的太好,曹丕因此便忌恨在心。三國志:太祖適嗣未定,密訪群司。俊雖並論文帝、臨菑(曹植)才分所長,不適有所據當,然稱臨菑(曹植)猶美,文帝常以恨之。荀彧兒子荀惲因為跟曹植交好,曹丕因此懷恨在心。也許是因為荀惲早世,不然曹丕也會秋後算賬。三國志:文帝深恨惲。

    曹丕不像曹操時控制自己了,頻繁遊獵。鮑勳立馬上奏勸諫,並指責曹丕在先帝喪期遊獵。曹丕大怒當場毀掉奏表並處罰鮑勳。而當親信勸諫還能忍下,辛毗也曾勸諫不要遊獵。曹丕也並沒有處罰,只是減少了次數。三國志:嘗從帝射雉,帝曰:"射雉樂哉!"毗曰:"於陛下甚樂,而於群下甚苦。"帝默然,後遂為之稀出。為何曹丕對待辛毗等鮑勳不同的做法,那是因為昔日有怨。鮑勳在擔任太子中庶子,曹丕郭夫人的弟弟盜竊官布,按法應該行死刑。曹丕多次寫親筆信請求高抬貴手,鮑勳不敢枉法。三國志:勳不敢擅縱,具列上。後來陳留太守孫邕從側路而不走大路去見鮑勳,被軍營令史劉曜發見並檢舉他違反軍令。鮑勳認為壕塹營壘還沒建成,調解了這件事情,沒有舉報。曹丕於是下詔逮捕交給廷尉。廷尉依法議決:剃髮戴枷作勞役五年。三官駁回:依照律條罰交金子二斤。曹丕大怒說:“鮑勳沒有活的資格了,但你們竟敢寬縱他!逮捕三官以下人員交付刺奸官,讓你們十鼠同穴,一網打盡。”三官依據魏國法律而判罪,曹丕卻把他們和鮑勳一起處置。可想像到曹丕對鮑勳的怨恨有多麼深。當時鍾繇、華歆、陳群、辛毗、衛臻、高柔等重巨聯名錶奏為鮑勳求情,請求曹丕看在鮑勳的父親鮑信在先帝時有功勞,赦免鮑勳的罪過。曹丕不許可,於是殺了鮑勳。當年曹操能得到兗州之地鮑信的功勞很大。

    所以陳壽才說曹丕缺少度量、德行、遠大抱負、仁德之心等,不能成為賢君。公元221年曹丕還想處置曹植,因母親的原因貶其為侯。曹丕下詔講:曹植是同母的弟弟。整個天下沒有什麼事是我所不能容忍的,何況曹植。因為是骨肉親人,所以不誅而貶。曹丕要是真能容天下就不會誅丁儀兄弟、楊俊、鮑勳等人了。魏書載詔曰:"植,朕之同母弟。朕於天下無所不容,而況植乎?骨肉之親,舍而不誅,其改封植。"曹植去世後曹叡下令銷燬黃初年間收集儲存在尚書、秘書、中書三府和大鴻臚的曹植罪狀。可見曹丕對曹植這個親兄弟怨恨之深。如果曹操九泉之下得知道曹丕的行為,也許會後悔當初的選擇。但是曹操已經沒有更好的選擇,曹植太過於任性枉為。如果曹操統已經一天下,也許會選擇曹植。因為天下未平,西有劉備東有孫權。太顧慮於袁、劉廢長立幼的前車之鑑。

    曹植在曹操時代並沒有什麼突出表現。曹丕時代不殺他就不錯了,也不可能用他。所以曹植一直鬱鬱寡歡,嘆已才不能用。三國志:植常自憤怨,抱利器而無所施。在曹叡時代時,曹植動了心思。曹植數次向曹叡上疏進言,其疏都是關於治國安邦、治軍、平天下等內容,還請求讓他做大將軍的部下伐蜀徵吳,即使身首分別留於蜀吳也在所不惜。曹叡每次都回應,也實行曹植的建議。三國志:已敕有司,如王所訴。曹植經常想單獨見曹叡,討論軍國大事,以期望曹叡能用他,但始終不用。曹植只能絕望,不久去世。三國志:植每欲求別見獨談,論及時政,幸冀試用,終不能得。既還,悵然絕望。魏明帝曹叡是明主,能用曹植的建議,可見曹植才能也是不差的。曹植四十一歲就病死了,跟他長年不得志是有很大關係的。常汲汲無歡,遂發疾薨,時年四十一。

    曹操如果立曹植為繼承人,也許並不一能統一天下,至少不會比曹丕差,將來不會給司馬昭、炎奪了江山。曹植認為英明的君主不排斥有罪的,所以秦國、魯國起用打敗仗逃跑的將軍孟明視、曹沫,最終成就大功。楚國、趙國赦免了絕纓盜馬的臣子,結果關鍵時刻靠他們解救了危難。對比曹丕雖然也以春秋孟明等人的事安撫于禁,但曹丕卻讓人在屋裡畫上關羽擊敗魏軍,龐德大罵不降,于禁伏首投降的畫面,于禁因為悲憤病厷。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薨。曹植痛斥魏國雖然是人才濟濟,竟沒有慷慨赴難的大臣嗎!自賣自誇,是士女的醜惡行徑。對於這一點董昭倒是明白,公元222年魏國二十萬大軍伐吳,曹休請求渡江而戰。董昭立馬向曹丕勸諫,認為根本行不通。因為臧霸等諸將都已經富貴,已經滿足,只想好好安享,保住官位俸祿,不可能冒著危險自投死地,以求幸運?諸將不願意渡江,曹休有想法也沒用。實事上曹休大敗。臧霸等既富且貴,無復他望,但欲終其天年,保守祿祚而已,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徼倖?苟霸等不進,休意自沮。曹植把魏國諸將比喻為說為虎皮的羊,看見草就高興,可看見豺狼就要哆嗦,忘了它身上披的是虎皮了。

    曹植認為五帝的時候世上並不都是聰明人,夏、商、周的末葉世上也並不都是蠢人。是用和不用,知與不知的緣故。已經有了舉薦賢人的名義,事實上卻沒有得到賢人,那一定是大家都是各自把自己的親朋好友推薦上來了。俗話說:‘宰相門裡出宰相,將軍門裡出將軍。’宰相,必須文才品德昭著,大將,必須武功顯赫。文才品德昭著,才能輔佐朝廷,使國家達到太平和樂,稷、契、夔、龍就是這樣的宰相,武功顯赫,才能去征伐那些異端叛逆,威服四夷,南仲、方叔就是這樣的大將。從前伊尹作陪嫁的奴隸,那是最低賤的職務了,姜子牙處在屠夫漁民的行列,那是最卑下的人了。可是等到他們被推薦給湯武、周文王的時候,那真是志同道和,妙算神通,哪還用得著親近之人的舉薦,靠著身邊寵臣的介紹呢?這裡曹植是指責曹丕、睿叡過於寵信親信和魏國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上品無寒門 ,下品無士族。

    曹植還有一個觀點,多次上書,但石沉大海。即反對曹丕、睿叡過於倚重豪強士族而打壓藩王。夫能使天下傾耳注目者,當權者是矣,故謀能移主,威能懾下。豪右執政,不在親戚,權之所在,雖疏必重,勢之所去,雖親必輕,蓋取齊者田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唯陛下察之。苟吉專其位,兇離其患者,異姓之臣也。欲國之安,祈家之貴,存共其榮,沒同其禍者,公族之臣也。今反公族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結果三十年後那些大臣都倒向司馬氏。

  • 24 # 信plus

    若論才華,當然是曹植更有才華。如果是曹操立曹植為嗣,大機率曹植不會稱帝,但是天下也不會太平,曹丕和司馬懿這二股勢力會不斷爭權奪利。

  • 25 # 寄暇學宮

    曹丕的文學才華不亞於曹植,只是被自己的政治給掩蓋了;而曹植的才華卻僅僅侷限在文學之上。毫無疑問曹丕更有才華!

    原本曹操就是鐘意於曹植,只是曹植自己的所作所為讓曹操寒心了,最終才改立了曹丕。曹操做出的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如果依然立曹植為嗣的話,那麼魏國的處境就堪憂了!

    曹植曾經駕車在擅闖司馬門。曹操因此把公車令都給處死了!隨後曹操又下令:

    又令曰:“諸侯長史及帳下吏,知吾出輒將諸侯行意否?從子建私開司馬門來,吾都不復信諸侯也。恐吾適出,便復私出,故攝將行。不可恆使吾以誰為心腹也!”

    諸侯、長史、帳下吏,你們這幫子人,趁我不在的時候就攛掇曹植胡作非為吧!從這兒不難看出,曹植的恣意妄為和他身邊的那些人有很大的關係!曹植的這種御下能力,實在是令人堪憂。同時也說明了曹植極易被他人所蠱惑!

    曹操任命曹植為為南中郎將、徵虜將軍,讓他率軍前去救援曹仁。當時曹仁正被關羽圍困,形勢十分危急。曹植不是在時刻關注戰事局勢,而是在這關鍵時刻喝得酩酊大醉。曹操還活著的時候曹植就如此!

    從這兩點兒不難看出曹植的能力了!

    由於曹植喜好文學和飲酒,所以很容易被人投其所好。曹植繼位之後,必然整日沉浸在花天酒地之中。

    如果曹植懦弱一點,魏國就如李後主的南唐;如果曹植殘暴一點,魏國就如商紂王的商朝一般。三國時期魏國變成了這般局面,那情況就可想而知了!

    這時候曹丕或者其他兄弟來奪位,曹植很難能夠保住自己的王位!更大的可能在曹操剛死時曹植就輸了!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錢,該如何去創業去改變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