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精衛填

    分析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其主旨誠如詩題所示,抒寫的是詩人對遠在天涯的情人的深切懷念。在寫作上,它緊扣題中的“望”、“懷”二字,融情景為一,委婉纏綿,詩味雋永。

    首聯緣景寫情,簡潔生動。第一句僅用了五個字,便展現了天地之間明麗壯美、渾然一體的景象。特別值得玩味的是,大海和明月兩個自然物象本來相距極其遙遠,且無生緣關係,詩人拈出一個出生的“生”字,不露痕跡地注入了主觀想象,把生命和感情賦予了二物。從而,表現了水月相依相戀、相映生輝的情態和生機。這一句寫景,可謂師之造化,得乎心源,妙語天成。它既創造了令人神往的優美意境,又對全篇的抒情做了鋪墊和反襯。面對如此良辰美景,誰能無動於衷?誰不渴望同親友一起歡度良宵?所以,第二句便緊承首句,順理成章,寫了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詩人用 “共此時”三字,以實帶虛,由自己在此望月,推己及人,想象對方此時此刻也在天涯望月,深入一層表現了雙方情誼甚篤。總之,首二句雖造語平淡,卻宛如一幅 “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寫意圖。

    三、四句,概括寫懷遠,情致深婉。“遙夜”,即長夜。夜晚的時間,並不因人增減。但是,時刻懷念對方的情人由於心思不寧,則會感到時光流逝太慢,夜長難熬。寫出情人這種異乎尋常的心理感受,已經深化了懷遠之情,然而詩人似嫌不足,又特意在 “遙夜”前冠以 “怨”字,表現了懷遠者心煩意亂卻無可奈何,只能遷怒於漫漫長夜的難堪之狀。接著,再用 “竟夕” (即徹夜) 的相思,表現了難堪為時甚長。如此運筆,遂使概括寫懷遠避免了流於空泛化和失之於一般化。在章法方面,這兩句也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後四句,透過望月的具體行動,生動深入地刻畫了詩人痴情相思的心理活動。謝靈運 《怨曉月賦》 : “臥洞房兮當何悅,滅華燭兮弄素月。”本篇第五句“滅燭憐光滿”,即化用其意。滅燭的外在行為和愛月的表層意向,均是詩人心靈深處懷遠的折光。梁簡文帝 《夜夜曲》 : “愁人夜獨長,滅燭臥蘭房。”由此可知,“滅燭”,緊承第三句的 “怨遙夜”,是懷遠的獨特心理感受支使下的外在行為。這樣做,未能使他得到片刻安慰。他輾轉反側,望著射入屋內的皎潔月光,馳思千里,轉而幻想借月寄情。因為: 漫漫長夜,只有普照九州的圓月才能把自己的鐘愛帶給對方。第六句的 “披衣”而起,是這一希望的外在行為。“覺露滋”三字,暗示他已由屋內步出屋外,望月甚久,一直待到了露水滋生的深夜。此時,詩人與明月進行了默默往復的感情交流,物我之間達到了契合無垠的境地。第七句的 “盈手贈”三字,表明詩人曾幻想把融注了自己情思的月光捧手贈給對方,但是又用 “不堪” (不能)作了否定,使人如聞嘆惋之聲。末句的 “還寢”,即由屋外返回屋內就寢。這一行動,說明他又墜入了失望的低谷。“夢佳期”,即在夢中得到與情人相會的日期。可見,詩人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他仍執著地希望在夢幻中彌補現實的失望。袁枚在 《隨園詩話》卷六中說: “詩情愈痴愈妙。”本篇後四句動人之處,就在於形象地再現了一片痴情。

    筆法

    此詩題旨有二,一是“望月”,一是“懷遠”。一景一情,以景生情,還情化景。可謂盛唐詩情景交融早期佳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與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俱為海月佳句。若虛之句,傾力在景,忘神觀照於景物之中,充滿了沉醉感,而張九齡此句,意在發情,則對此美景在情感的投入上,持有若干的保留,留存著幾分的冷靜。故承之以“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轉入“懷遠”的主題,即情感的抒懷,“滅燭憐光漏,披衣覺露滋”,更進一步深入到內心的感受之中,同時又將“望月”的景的主題與之發生內在聯絡,遂使情與景完全交合為一體。結句生髮出幻想,欲將月光持贈與“懷遠”之人,卻無以捧贈。只好託之以夢了。

    作者介紹

    張九齡 (678—740),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 曲江 (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後罷相,為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 《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 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 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為 “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 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 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 “嶺南第一人”。

  • 2 # 凌小松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出自:

    唐代詩人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大意是天上一輪皎潔的明月,從海上徐徐升起;和我一同仰望的 有遠方的家人。

    懷遠:懷念遠方的親人。

    此詩乃望月懷思的名篇,寫景抒情並舉,情景交融。詩人望見海上升起的明月,立刻想到遠方的家人,此時此刻正與我望著同一輪明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是千古佳句,意境雄渾豁達。

    @最愛三秋葉

  • 3 # 海王s1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此時此刻心情是,你我天涯相隔,卻共賞一輪月亮,情人怨恨漫漫長夜,徹夜無法入睡,苦苦思念之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畫中有詩,詩中有畫!

  • 4 # 默玄吟雷

    你在海那邊,我在海的這邊,

    八月十五仲秋節,

    你也吃月餅,我也吃月餅

    吃著吃著想寄給你,

    你可能也想寄給我。

    看看天上明月,咱們都能瞧見,

    就寄一捧清輝吧。唉喲!

    這清輝又化為露水,太涼了。

    沒法贈給你了。回去做夢,咱們夢裡再回。

  • 5 # 錢自湧

    張九齡的這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願搖曳,進行起相思,這一首呢應該來講還是屬於一個典型的,把中秋和文化做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意境結合。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情,可以指愛情,也可指友情,或親情。具體哪一個,在這裡並不是特別重要。怨,埋怨。遙,時間長的意思,有“遙夕”一詞,如晉何劭《雜詩》:“勤思終遙夕”。竟,指從頭到尾。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有情人埋怨這夜太長,整夜都在相思。----自然翻譯成白話就少了點韻味,但是為了明白這首詩的意思,又不得不這麼做。

    我有個疑問,這句話和上一句有什麼聯絡呢,怎麼就突然寫了這句?特別是前面一片美好氣象,突然就寫“怨“,不會突兀嗎 ---- 如果只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起相思”,則無此一問 ---- “怨遙夜”三字的出現有點不自然。

    後來我給自己的解釋是,這聯和上聯是轉折關係,而且這裡實際上省略了那些轉折詞:“...天涯共此時。(但)情人(卻在)怨遙夜,(只因其)竟夕起相思“。如此這般。再詳細點說,上一聯寫的一片清平氣象,如若是這個主旨,如若是一般人,恐怕之會覺得這麼美好的光景再長些才好呢。但偏偏作者是個情人,心中起相思,才會覺得夜太長。這樣一來,突出的就是怨遙夜句,而不是生明月句了。

    另一個好處是,比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起相思“這麼平的寫法,“怨遙夜”三字帶來了很大的起伏,好。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滅燭,把蠟燭熄滅。憐,憐愛,喜愛。光滿,我覺得是月光滿屋的意思。披衣,就是披上衣服,應是在屋外望月的時候。滋,浸染。

    這一聯的意思,網上有各種說法。我自己覺得是說,(接前面竟夕起相思句,相思完了之後,終於)吹蠟燭要睡了,卻發現月光滿屋 ---- 清亮,作者很是憐愛這般月色,於是披上衣服走出屋賞月,賞了很長時間,不知不覺發覺衣服都被露水沾溼了。

    如此理解的一些佐證:1. 後來袁枚有“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雪“的類似手法。2. 杜甫有”落月滿屋樑“的類似手法。

    如此,則繼第二聯轉折後,第三聯繼續轉折。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不堪,不能的意思。盈手,滿手;杜甫有“採柏動盈掬“裡的盈亦是此意。

    這句實際是倒裝句,(月光)盈手(卻)不堪贈(君),(我還是)還寢夢假期。佳期,美好的日子,指夢中可以與君相見。

    這句話有2層意思。一是盈手意,其乃是反用晉陸機“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句。

    擬明月何皎皎

    陸機

    安寢北堂上,明月入我牖(yǒu)。

    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

    涼風繞曲房,寒蟬鳴高柳。

    踟躕(chí chú)感節物,我行永已久。

    遊宦會無成,離思難常守。

    兩人一說不盈手,一說盈手,其實都和所在的意象是吻合的。陸機整篇取淒寒意,故而不盈手。張九齡則用美好意,再以反襯手法婉轉寫相思,故而月光需要盈手。都是合適的。

    第二層意思則是不堪贈。雖然月色美好,可是不能贈予對方,還是不如夢中相見吧。字面上已有轉折之意。不過----

    “盈手意“和“不堪贈“實則是相互增強,相互纏繞的。越是盈手,越感嘆不堪贈;越是感嘆不堪贈,就越說明景色美好 ---- 如果景色不美好,其實不大會想到贈予對方。

  • 6 # 詩歌子寧

    望月懷遠 唐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此詩是望月懷思的名篇。開頭緊扣題目,首句寫「望月」,次句寫「懷遠」;接著直抒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體描繪了徹夜難眠的情境;結尾兩句進一步抒寫了對遠方親人的一片深情。全詩語言自然渾成而不露痕跡,情意纏綿而不見感傷,意境幽靜秀麗,構思巧妙,情景交融,細膩入微,感人至深。

    《望月懷遠》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是作者在離鄉時,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而寫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積雪」,謝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鴻海上來」等名句一樣,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時」,即由景入情,轉入「懷遠」。前乎此的有謝莊《月賦》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後乎此的有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是寫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於各人以不同的表現方法,表現在不同的體裁中,謝莊是賦,蘇軾是詞,張九齡是詩,相體裁衣,各極其妙。這兩句把詩題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攝,卻又毫不費力,仍是張九齡作古詩時渾成自然的風格。

  • 7 # 橫渠書苑

    《望月懷遠》是月夜懷人之作,情深意永,細膩入微。以“望”、“懷”著眼,把“月”和“遠”作為抒情物件。

    所以詩中處處不離明月,句句不離懷遠,把月寫得那麼柔情,把情寫得那麼沉著,把月寫得美麗。望月念遠,相思難眠,夢中相逢,都是人世間常有的情景,詩人娓娓道來,親切感人。

    這首詩表現的情意是沉著纏綿而不見感傷,語言是自然渾成而不露痕跡。這種風格對以後的孟浩然、王維等詩人有著深遠的影響。

  • 8 # 中國茶文化知識

    “意思是: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輪明月,此時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出自於唐代詩人張九齡的作品《望月懷遠》。原文: 望月懷遠 / 望月懷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譯文: 海上面升起了一輪明月,你我天各一方共賞月亮...”

  • 9 # 小影片趕集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字面意思很清楚。注意這裡用“生”字而不是“升”,意象好了很多。名句了。

    我的好友昂昂問了一個問題:因為這句詩已經被廣為流傳的和“中秋”結合起來了,所以現在我們來讀這句詩,難免會“有先見”的覺得是寫美好意境的;但是如果拋開這種“先見”,作者當時真的是要寫美好嗎 ---- 海上明月,天涯此時,看起來都是中性的詞?我覺得:是的,因為“生”和“共”都是極其積極的,若其意不寫美好,則不會用這兩字。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情,可以指愛情,也可指友情,或親情。具體哪一個,在這裡並不是特別重要。怨,埋怨。遙,時間長的意思,有“遙夕”一詞,如晉何劭《雜詩》:“勤思終遙夕”。竟,指從頭到尾。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有情人埋怨這夜太長,整夜都在相思。----自然翻譯成白話就少了點韻味,但是為了明白這首詩的意思,又不得不這麼做。

    我有個疑問,這句話和上一句有什麼聯絡呢,怎麼就突然寫了這句?特別是前面一片美好氣象,突然就寫“怨“,不會突兀嗎 ---- 如果只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起相思”,則無此一問 ---- “怨遙夜”三字的出現有點不自然。

    後來我給自己的解釋是,這聯和上聯是轉折關係,而且這裡實際上省略了那些轉折詞:“...天涯共此時。(但)情人(卻在)怨遙夜,(只因其)竟夕起相思“。如此這般。再詳細點說,上一聯寫的一片清平氣象,如若是這個主旨,如若是一般人,恐怕之會覺得這麼美好的光景再長些才好呢。但偏偏作者是個情人,心中起相思,才會覺得夜太長。這樣一來,突出的就是怨遙夜句,而不是生明月句了。

    另一個好處是,比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起相思“這麼平的寫法,“怨遙夜”三字帶來了很大的起伏,好。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滅燭,把蠟燭熄滅。憐,憐愛,喜愛。光滿,我覺得是月光滿屋的意思。披衣,就是披上衣服,應是在屋外望月的時候。滋,浸染。

    這一聯的意思,網上有各種說法。我自己覺得是說,(接前面竟夕起相思句,相思完了之後,終於)吹蠟燭要睡了,卻發現月光滿屋 ---- 清亮,作者很是憐愛這般月色,於是披上衣服走出屋賞月,賞了很長時間,不知不覺發覺衣服都被露水沾溼了。

    如此理解的一些佐證:1. 後來袁枚有“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雪“的類似手法。2. 杜甫有”落月滿屋樑“的類似手法。

    如此,則繼第二聯轉折後,第三聯繼續轉折。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不堪,不能的意思。盈手,滿手;杜甫有“採柏動盈掬“裡的盈亦是此意。

    這句實際是倒裝句,(月光)盈手(卻)不堪贈(君),(我還是)還寢夢假期。佳期,美好的日子,指夢中可以與君相見。

    這句話有2層意思。一是盈手意,其乃是反用晉陸機“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句。

    擬明月何皎皎

    安寢北堂上,明月入我牖(yǒu)。

    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

    涼風繞曲房,寒蟬鳴高柳。

    踟躕(chí chú)感節物,我行永已久。

    遊宦會無成,離思難常守。

    兩人一說不盈手,一說盈手,其實都和所在的意象是吻合的。陸機整篇取淒寒意,故而不盈手。張九齡則用美好意,再以反襯手法婉轉寫相思,故而月光需要盈手。都是合適的。

    第二層意思則是不堪贈。雖然月色美好,可是不能贈予對方,還是不如夢中相見吧。字面上已有轉折之意。不過----

    “盈手意“和“不堪贈“實則是相互增強,相互纏繞的。越是盈手,越感嘆不堪贈;越是感嘆不堪贈,就越說明景色美好 ---- 如果景色不美好,其實不大會想到贈予對方。關於這層意思,我覺得 這篇回答解釋得很好 (雖然我個人並不是很贊同文中“無可奈何的遺憾”幾個字----我覺得在此詩中只是一種很美好的想念而已):

    有哪些句子乍看並不是很美,但或經世事,或隔久時愈發覺得很有道理且美到極致

    第一句很有名。後面幾句幾層轉折,如果我的理解成立,則其實整首詩也是很順的,整首詩是個整體。但不知是不是我才疏學淺的緣故,我覺得句與句之間的那些連線,其實很難一眼就看出來,其實有些“不是無縫過渡“的感覺,這個和讀李白王維那種自然流轉差別很大。不知道是因為當時詩歌發展還沒到高峰期的緣故呢,還是隻是作者個人風格的緣故?

  • 10 # 養生小黃hxp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卻共賞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長,整夜裡不眠而把親人懷想。

    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

  • 11 # 雲1765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註釋】

    ①生:升起。天涯:遠在天涯的人。共此時:同在此時共望明月。 ②情人:可指親友,也可指妻子或尊崇愛慕之人。竟夕:終夜。 ③憐:愛。光滿:月光皎潔明亮,光輝四射。露滋:露水溼衣,說明夜已深。 ④不堪:不能,不可。盈手:滿手。意為月光是抓不住的,不能拿來贈遠人。寢:臥室。佳期:歡娛的相會。

    【譯文】 蒼茫的大海上,緩緩升起一輪皎潔的月華;遙遠的天邊,你也凝望著,靜聽心潮喧譁。這漫漫長夜,真令人愁怨;整夜整夜,低頭抬頭見你如鮮花。熄滅了燭光,滿屋的月華卻更嫵媚可愛,披衣出門,露水沾溼了臉頰。捧美妙的月光贈給你吧,月華卻從指間漏下;回吧,回吧,回到臥床,在夢中聽你的醉語甜話!

    【賞析】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其主旨誠如詩題所示,抒寫的是詩人對遠在天涯的情人的深切懷念。在寫作上,它緊扣題中的“望”、“懷”二字,融情景為一,委婉纏綿,詩味雋永。

    首聯緣景寫情,簡潔生動。第一句僅用了五個字,便展現了天地之間明麗壯美、渾然一體的景象。特別值得玩味的是,大海和明月兩個自然物象本來相距極其遙遠,且無生緣關係,詩人拈出一個出生的“生”字,不露痕跡地注入了主觀想象,把生命和感情賦予了二物。從而,表現了水月相依相戀、相映生輝的情態和生機。這一句寫景,可謂師之造化,得乎心源,妙語天成。它既創造了令人神往的優美意境,又對全篇的抒情做了鋪墊和反襯。面對如此良辰美景,誰能無動於衷?誰不渴望同親友一起歡度良宵?所以,第二句便緊承首句,順理成章,寫了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詩人用 “共此時”三字,以實帶虛,由自己在此望月,推己及人,想象對方此時此刻也在天涯望月,深入一層表現了雙方情誼甚篤。總之,首二句雖造語平淡,卻宛如一幅 “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寫意圖。

    三、四句,概括寫懷遠,情致深婉。“遙夜”,即長夜。夜晚的時間,並不因人增減。但是,時刻懷念對方的情人由於心思不寧,則會感到時光流逝太慢,夜長難熬。寫出情人這種異乎尋常的心理感受,已經深化了懷遠之情,然而詩人似嫌不足,又特意在“遙夜”前冠以“怨”字,表現了懷遠者心煩意亂卻無可奈何,只能遷怒於漫漫長夜的難堪之狀。接著,再用“竟タ”(即徹夜)的相思,表現了難堪為時甚長。如此運筆,遂使概括寫懷遠避免了流於空泛化和失之於一般化。在章法方面,這兩句也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後四句,透過望月的具體行動,生動深入地刻畫了詩人痴情相思的心理活動。謝靈運《怨曉月賦》:“臥洞房兮當何悅,滅華燭兮弄素月。”本篇第五句“滅燭憐光滿”,即化用其意。滅燭的外在行為和愛月的表層意向,均是詩人心靈深處懷遠的折光。梁簡文帝《夜夜曲》:“愁人夜獨長,滅燭臥蘭房。”由此可知,“滅燭”,緊承第三句的“怨遙夜”,是懷遠的獨特心理感受支使下的外在行為。這樣做,未能使他得到片刻安慰。他輾轉反側,望著射入屋內的皎潔月光,馳思幹裡,轉而幻想借月寄情。因為:漫漫長夜,只有普照九州的圓月才能把自己的鐘愛帶給對方。第六句的“披衣”而起,是這一希望的外在行為。“覺露滋”三字,暗示他已由屋內步出屋外,望月甚久,一直待到了露水滋生的深夜。此時,詩人與明月進行了默默往復的感情交流,物我之間達到了契合無垠的境地。第七句的“盈手贈”三字,表明詩人曾幻想把融注了自己情思的月光捧手贈給對方,但是又用“不堪”(不能)作了否定,使人如聞嘆惋之聲。未句的“還寢”,即由屋外返回屋內就寢。這一行動,說明他又墜入了失望的低谷。“夢佳期”,即在夢中得到與情人相會的日期。可見,詩人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他仍執著地希望在夢幻中彌補現實的失望。袁枚在《隨園詩話》卷六中說:“詩情愈痴意妙。”本篇後四句動人之處,就在於形象地再現了一片痴情。

    【評】

    此詩題旨有二,一是“望月”,一是“懷遠”。景一情,以景生情,還情化景。可謂盛唐詩情景交融早期佳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與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俱為海月佳句。若虛之句,傾力在景,忘神觀照於景物之中,充滿了沉醉感,而張九齡此句,意在發情,則對此美景在情感的投入上,持有若干的保留,留存著幾分的冷靜。故承之以“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轉入“懷遠”的主題,即情感的抒懷,“滅燭憐光漏,披衣覺露滋”,更進一步深入到內心的感受之中,同時又將“望月”的景的主題與之發生內在聯絡,遂使情與景完全交合為一體。結句生髮出幻想,欲將月光持贈與“懷遠”之人,卻無以捧贈。只好託之以夢了。

    【作者簡介】

    張九幽嶺(678-740),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後罷相,為荊州長史。詩風清濙,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蘼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 12 # 木山文

    望月懷遠,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唐玄宗李隆基在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貶宰相張九齡為荊州長史。

    張九齡(公元676一740)是唐朝有名的賢相之一,貶官了,就政治理想方面受到了大大的挫折。晚年的張九齡在荊州。繼承"楚辭"浪漫主義的手法,寫了這首"望月懷遠",透過懷念遠人,以寄寓對美好理想的熱烈追求,"遠",指遠地的情人,自屈原以來,美人香草,並非實指多是寄託,其中包括封建時代君臣之間的契合。

    詩寫得與淡而有致,韻遠而有神,開頭一句,"海上生明月",起到多麼遙遠。沒有寫"望月",而望的神情,隱約可見,從遙遠的大海那邊升起了圓圓的月亮,這多麼廣闊的空間,給下句以充分可週旋的餘地。"天涯"倆字,接得很自然,照應到了"遠",而暗示了"懷"。詩人設想遠隔在天涯的,被懷念的人必然在懷念我,而也在望月,所以說"共此時",一下把倆地牽合到一個共同點上 ,就是"月"。三,四句是補充,在這團團滿月之夜,情人相隔。各在天涯,使人感慨,月圓人未圓,這就是"怨"。"遙夜",即長夜。"競夕"是整個晚上。"情人怨遙夜"是倒裝句,意思是情人在漫長的夜裡產生哀怨,下句就說通宵望月而引起相思。在這愁怨中表現心緒翻騰,這兩句表現出深厚的感情和誠摯的態度。五,六句,夜深了,當空皓月。破窗而入,詩人獨坐已久,想滅燭而睡,可是看到皎潔的月光,就懷念著遠方,睡不著了。離情別緒,更加無法排遣,只覺得碧空中滿月的光輝,格外的招人憐愛。.開門外出,徘徊在天宇之下,又不知站了多久,月下的露水,沾滿一身,衣襟上也潤滋滋的了。這是一個不眠的夜晚,被描寫的時而室內,時而室外,坐立不定,無限彷徨。每個字都扣住了"望月"的景色,表達出懷遠的心情。這依然是縹緲的追求,碧天明月,可望而不可及,正如遠方的情人,儘管懷念,又怎能會見呢?這時的千情萬意,也正如月亮的光輝,雖然瀰漫於周圍,但是捉不住,摸不著的,晉詩人陸機的詩句:"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張九齡的月下懷思,也產生了同感,所以化用了古人的詩句,寫出了"不堪盈手贈"。內心誠摯的感情也和月亮一樣,不能抓住在手中送給遠方的情人,於是越懷念就越惆悵了。只能寄託於夢境,在非現實的夢境中,尋找相會合的時機吧。"佳期",指情人相會的時刻,"還寢夢佳期",是追求不得,出現迷離悵惘的心情。然而依然是熱情的執著。

    所以說這不是情詩,而是抒發政治上的感遇,表示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某些理想,雖然在執著,然而卻渺茫,這必然的是悲劇。因為在封建時代的政治家,只能寄希望於"哲王"(好皇帝)。從屈原開始,他們的遭遇都是"閨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寤"。(離騷)那麼一切追求,都成了夢境了。

    這首詩情調清新,意境明朗,充滿纏綿緋側的相思情意,而不流於傷感,所以說語淡而情深。.

  • 13 # 宮廷御貓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所說的。我們如果想要理解一首詩,體悟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那麼勢必要先從作者的生平,以及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入手。

    一、張九齡:少有才名,仕途波折。

    張九齡身為開元盛世的最後名相,自有其過人之處,他出生官宦世家,自幼聰敏,少能屬文,及第進士可見其才學非同一般。但他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青年時期,初露鋒芒,任人唯賢,也因此與當時宰相姚崇產生矛盾,後於開元四年秩滿辭官,於開元六年,重歸官場,但是開元四年到開元六年之間他並沒有閒著,他在修路,修大庾嶺路,但是重歸官場後,也並非一番風順,相反才是波折仕途的開始。

    二、創作背景:慘遭排擠,罷黜荊州

    這首詩創作於作者遭李林甫誣陷排擠後,被罷黜荊州任長史,在遠離家鄉,自身仕途遭挫,難免徹夜難眠,再加之觸景生情,咱們普通人尚且難免會發出感慨,也就不難理解一個少能屬文的天才,可以寫出這樣的千古名篇。

    三、詩詞賞析:思念之情,開篇而起

    在我們大致瞭解了創作背景,和詩人生平之後,我們可以開始進入到詩篇中,去穿越古今長河,體悟作者的感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是開篇第一句,也是最廣為流傳的句子。意境廣闊雄偉,一望無垠的大海,上升起了一輪明月。你我雖天涯海角不能相見,卻可以共同欣賞這一圓月。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對於一般人來說徹夜的月色,是與早已入睡的他無關的,但是對於分別的親人,因為相思而難以入睡,長夜漫漫,對於相思之人確實“竟夕”。一個“怨”字將相思之情抒發的淋漓盡至。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這兩句透過對細節的描述,巧寫出徹夜不眠的事實。

    “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難眠之際,實在沒有可以相贈的,只有這滿手的月光。可這月光又如何相贈,還是睡罷!睡了也許能在夢中與你相聚。這句詩構思奇妙,意境幽遠,沒有深摯情感和切身體會,怕是寫不出來的。這裡詩人暗用晉陸機“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的兩句詩意,翻古為新,托出不盡情思。詩至此戛然而止,只覺餘韻嫋嫋,令人回味不已

  • 14 # 花好月圓圓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是唐代的一代名相,遭受奸臣排斥,貶謫荊州,中秋之夜懷念遠方,寫了這首詩。詩歌意境雄渾闊大,骨力剛健,但又情感真摯,特別是前兩句早已成為千古名句。“情人”是有感情的人,不是特指男女之前的私情。唐詩超越於後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在情感上的共通性。

  • 15 # 素心流年

    這是一首特別安靜的詩,適合一個人靜靜地想念。

    1 出處:

    《望月懷遠》(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 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 ,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 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盛唐第一相,以耿直著稱,重要到唐玄宗逢事都會問問他的意見。後被李林甫等人排擠出朝,任地方小官,落魄而逝。據說安史之亂後,玄宗每思其忠諫之言,至為流涕。

    張九齡七歲能文,博學多才,寫有不少清新淡雅,寄託深遠的詩,被張說譽為“後出詞人之冠”,被杜甫贊其“詩罷地有餘,篇終語清省”。

    2 理解:

    這首詩寫於張九齡晚年遠離朝廷,地方任職時,這是其最有名的詩。

    滅燭:熄滅燭光,謝靈運《怨曉月賦》有句:“臥洞房兮當何悅,滅華燭兮弄素月。”

    由月而生相思,這樣的詩太多,最早有《詩經 陳風 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我們熟知的,比如杜甫的《鄜州》,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在張九齡之前,張若虛已有一首《春江花月夜》猶如一座難以企及的高峰,也有人說這首是濃縮的《春江花月夜》。

    儘管如此,這首詩還是可圈可點,千古流傳,讀之不覺已入境中。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從南北朝詩人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化用而來。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裡也有一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也算異曲同工之妙。

    然張九齡卻妙筆生花。

    當一輪明月緩緩從海面上升起時,夜晚便開始了,月光皎潔,浮光掠影,整個世界一下便安靜了,彷彿所有人都沉浸於月色中,都引起了對遠方之人的牽掛思念之情。

    從大處蓄勢造境,遠處落筆,雄渾壯闊靜謐,還富有生機,一幅安靜美好的畫面。

    強調“天涯”,使得思念不受時間限制,突破空間地域,任何一個角落,都在感受月光的祥和,都不約而同而產生相同的情感。

    “海角天涯”的意象,更為曠遠清幽,意境深遠。

    與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相比也毫不遜色。

    這是“月”帶來的情感共鳴,在傳統的文化心理中,“月”是團圓與圓滿的象徵。月雖靜默無言,亙古長存,然被賦予的這一內涵,卻影響了幾千年,中國的詩人見了月便才思敏捷,佳句不斷。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這月的魁力太大了,惹得有情的人兒埋怨起漫漫長夜,一整夜的睡不著,犯起了相思病。

    這一句似有調侃之味,是以旁觀者的姿態來敘述月圓之時人間的趣事。

    正因這樣的情,才使得月夜意義不一般。說著人間的事,也有自己的故事,這個“情人”也包括了詩人在內,月夜難眠,只因心有所往,情有所困。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漫漫長夜不能入睡,是因屋裡燭光太明亮了嗎?於是滅燭,月色更顯皎潔,浩渺無邊,月更惹人喜愛了。

    “滅燭”是因睡不著,詩人將心中的怨惱推給了燭光,因燭淚點點,更讓人心緒難安。卻沒想到,屋裡暗了,月色更撩人了,這下更睡不著了。

    於是披上衣服,走出屋外,在那晈潔柔和的月光下,好好地靜靜地感受月的美好,品嚐這相思滋味。不知不覺中,夜深露重,竟沾溼了衣襟。

    這一句是詩人自己的切身體會。前兩句說著天下人共通的情感體驗,而到這一句,詩人寫自己,卻悽傷多了!

    詩人似乎有心事。從朝堂到鄉野,從位高權重到貶謫地方,這巨大的變遷,是一個為國鞠躬盡瘁的老臣難言的痛。越是夜深人靜時,越難消解這孤獨落寞。月色無邊,寂然無聲,對親人的思念就越為濃厚。

    所以要“憐”月,只因月色皎潔,有情有義,照著天下所有孤獨的人。

    同樣,蘇軾的那句“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表達的是對月的惱,為什麼總在離別時格外圓?都是詩人情感的發洩罷了!

    “不堪盈手贈 ,還寢夢佳期”:

    在這漫長的不眠之夜,你是不是也像我一樣佇立在這月光下,思念著我?我拿什麼來贈予你呢?我只有這滿手的月光,怎麼辦呢?我還是回屋睡吧,或許夢中,還能與你有相聚的美好!

    化用晉朝陸機的《明月何皎皎》:“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

    這個結句有點兒苦澀,我除了與你共享月光外,剩下的只能做夢了。

    以期夢來自我安慰,多少顯示了詩人對現實的失望與無奈!

    正因經歷過榮辱沉浮,悲歡離合,詩人才對圓月之思有更深刻的體驗,“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差不多是發自肺腑的呼喊,替所有人發聲,才有如此強烈的感染力!

    張九齡是詩壇有聲望的老大哥,相比於政績與操守,他的詩只是他閒情偶寄,卻也清新深遠,意蘊悠長!

  • 16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望月懷遠》是唐代詩人張九齡的名作,在《唐詩三百首》的五言律詩中,這首詩排在第二。詩的開頭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向引用率甚高,在思鄉懷人的散文中時有所見,特別是到了中秋節,更是頻頻亮相於報刊,亮相於熒屏,甚至成了聯歡晚會的會標用語。然而,遺憾的是,“海上生明月”往往誤為“海上升明月”。 “海上生明月”一句,歷代論家認為是“意境雄渾闊大”的千古佳句。人們吟誦著它,就彷彿看到了一輪明月正從無垠的大海中騰湧而出,粼粼的波光閃爍通明,把天地之間映照成一片銀色的世界。這裡,“生”字堪稱是全篇的詩眼,它點明瞭大海與明月的關係,在讀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海上升明月”呢?雖然和“海上生明月”僅一字之差,而且“升”“生”二字讀音完全相同,但給人的感覺卻大不一樣。它只是就景寫景,大海成了一個地點,一個背景,和月亮的關係顯得模糊。原詩中的那種壯闊、雄奇、靈動的氣象因此大為減弱以至完全消失。這可以說是點金成鐵的一個例項。 詩無達詁。也許在你看來,“生”字未必佳,“升”字未必不佳,那我們至少應該遵循一條原則,那就是引用必須忠實於原文。查張九齡詩作的各種版本以及歷代詩歌的各種選本,從未見有作“海上升明月”的。

  • 17 # 趙先生110047856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出自唐代詩人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一詩。

    《望月懷遠》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競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作者張九齡,字子壽,又名博物。韶州曲江人。七歲能文,被張說譽為“後出詞人之冠”。武則天長安二年進士,調校書郎,又授左拾遺。玄宗即位後,由張說推薦為集賢院學士,後任中書舍人,冀州刺史,洪州都督,嶺南道按祭使,召拜秘書少監,副知院事。開元二十二年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遷中書令。他是“開元之治”的最後一位賢相,議論朝政,剛正不阿。後為李林甫,牛仙客等所忌,於開元二十四年被排擠出朝,貶為荊州刺史,以文史自娛,寫了不少清淡捥愜,寄託深遠之詩。卒後諡號文獻,有《曲江集》留世。安史之亂後,玄宗每思其忠諫之言,至為流涕。

    此詩是一首懷念遠方情人(或友人),以景抒情的詩。第一句“海上生明月”點出景,自然穩貼,展現了闊大雄渾的境界。這與稍早作者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有異曲同工之妙。“天涯共此時”點出相隔兩地之友,同時思念之時。

    第三四句寫兩地的“情人”彼此之“怨”與“思”。“情人怨遙夜””,“怨”漫漫長夜,彼此不能見面。“競夕起相思”,競夕,通宵達旦,生起思念之“情”。

    第五六句寫作者徘徊月下的思念之狀。“滅燭憐光滿”,長夜不能入睡,是燭光太亮了嗎?於是作者滅燭,可月色皎潔,浩渺無邊。憐,愛惜;光滿,滿月之光。“披衣覺露滋”,作者於是披衣走出庭外,在那皎潔圓月的光華之下,只覺得夜深露溼,滋潤沾衣。儘管如此,作者仍站在月下,望月思人。所以,“露滋”二字不僅照應了“競夕”二字,同時暗示了滋生不已的遙思之情。

    七八兩句寫期夢以自慰,收束相互思念之情。“不堪盈手贈”,不堪,不能的意思。意謂在這相互思念的不眠之夜。用什麼贈給友人呢?我唯有滿手的月光,故然月光飽含相互思念之意,可又不能送與。如何是好呢?我還是睡吧!或許睡夢之中還能與你有相聚之日呢!詩到此突然結束。留下了無數的相思?

    全詩脫口而出,平易自然。由第一句的“月”到第三句的“望”,第四句的“懷”,再到五六兩句的“望月”,直到後面七八兩句的“懷遠”,層層遞進,秩序井然,景中生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意韻悠悠。

  • 18 # 秋水文瀾原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如何理解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譯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輪明月,此時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長,整夜裡不眠而把親人懷想。

    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給你,只望能夠與你相見在夢鄉。

    作者簡介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諡文獻。漢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唐朝開元年間名相,詩人。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

    七歲知屬文,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始調校書郎。玄宗即位,遷右補闕。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母喪奪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賢相;舉止優雅,風度不凡。自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因此,張九齡一直為後世人所崇敬、仰慕。

    張九齡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詩風清淡,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有《曲江集》。譽為“嶺南第一人”。

    張九齡為張說所獎掖和拔擢,張說去世後,他又於開元二十一年輔佐玄宗為宰相。作為開元盛世的最後一個名相,他深為時人所敬仰,王維、杜甫都作有頌美他的詩篇。他曾闢孟浩然為荊州府幕僚,提拔王維為右拾遺;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獻給他,未能如願,晚年追憶,猶覺得可惜。

    賞析

    這首詩的首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前句寫景: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後句即景生情:詩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時此刻他也和我望著同一輪明月。這與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絕,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思相近,但卻脫口而出、自然渾成,意境也更加雄渾壯闊。前句寫“望月”,後句寫“懷遠”,緊扣詩題,但卻絲毫不露痕跡。

    頷聯“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對遠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人”,多情的人,有懷遠之情的人。這裡指詩人自己。“遙夜”,長夜。“竟夕”,通宵。詩人思念遠方的友人,以至於徹夜難眠,埋怨長夜漫漫。這首詩是五言律詩,按照律詩的格律,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這一聯是流水對,一氣呵成、自然流暢。

    頸聯“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承接頷聯,具體描繪了徹夜難眠的情境。“憐”,愛憐。“滋”,沾溼。上句寫詩人徘徊於室內。吹滅蠟燭,更加愛憐灑滿一地的銀色月光。下句寫流連於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沾溼了披在身上的衣服。這就把徹夜難眠的情境形象傳神地描繪出來。這一聯對仗工整,描繪細緻。

    這首詩抒寫了對遠方友人的深摯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結束語

    張九齡夙好山水清賞,喜表現風清月朗的江山與孤高畫質瑩的襟懷的契合。他在藝術上著意追求“言象會自泯,意色聊自宣”(《題畫山水障》),即重在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理想,這就使他的一些寫景詩突破了前人多注重極貌寫物、工於形似的表現手法,而在主客觀的交融中大力加強抒情意味。

    他寫月夜的詩,情韻最為雋永,如《西江夜行》、《望月懷遠》。這些詩中所展現的澄澈柔美的夜景,處處滲透著婉約深長的情思,分不清哪是景語,哪是情語,詩裡的物色和意興已經渾然一體了。胡應麟說:“曲江諸作,含清拔於綺繪之中,寓神俊於莊嚴之內。”(《詩藪》)又說“張子壽首創清澹之派”(同上),認為他下開孟浩然、王維等一路的詩風。這是十分中肯的。

    張九齡詩歌成就頗高,獨具“雅正沖淡”的神韻,寫出了不少留存後世的名詩,並對嶺南詩派的開創起了啟迪作用。九齡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詩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懷遠》等更為千古傳頌之詩。有《曲江集》二十卷傳世。張九齡的詩早年詞采清麗,情致深婉,為詩壇前輩張說所激賞。被貶後風格轉趨樸素遒勁。

  • 19 # 大晟府小書僮

    張九齡的詩,清新簡練,古樸渾成,看似平淡不著力,但意餘象外,餘味不盡。

    典型意象的藝術魅力

    《望月懷遠》詩題已點明主題,望明月而思人。“海上生明月”,下筆真是自然天成,毫無用力痕跡,淡如口語,然而所展現的意境,深遠、廣闊、空靈、清靜。

    海上生明月,說明天色清朗,長空澄淨,明月清光彌滿。大海廣闊無垠,初升的明月,光照在萬頃碧波上,無邊的海水閃著銀光,天地融在一個清空無際的意象當中。筆者也有過海上看月出的經歷,那種感覺很奇特,如此壯闊深遠,卻又如此安靜,在那種環境之下,人置身於這樣的天地空間,會想到很多事情,但思緒卻不激烈,而是特別的沉靜。

    有些意象,需要讀者靜下心來,閉上眼睛,細細地沉浸進去,展開想象,方能深深地體會那種境界。

    明月與天涯

    明月寄相思,月亮自古就是詩詞裡代表著思念的典型意象。李白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杜甫說月夜思念妻子,寫下“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蘇軾在中秋之夜寫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為何會睹月思人?“千里共嬋娟”和“天涯共此時”其實意思相近,天各一方的人,此刻都在同一個明月的清輝之下,好像月光成為了連線的紐帶,傳遞著彼此的思念。而且,月亮出現在夜晚,人放下白天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心靈離開煩擾,安靜下來,思緒也開始活動起來。

    “天涯”二字表達了遙遠的空間,有相見無期的離別意味,又有一點漂泊異鄉的離愁。這是大部分人都曾有過的感情經歷。典型的場景,典型的意象,這種天各一方的離愁別緒,自然引起讀者的感情共鳴。

    由情感與意象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意境,經過讀者的想象加工,並自覺地、無意識地結合讀者的人生經歷,就成為了極為豐富、美好的情感體驗境界。

    意象的選取對於詩詞創作極為重要。意象越典型,越具有普遍性、形象性,則引起的共鳴越廣泛。明月、天涯分別代表了思念和漂泊離別,都是極有普遍性、代表性的意象。張九齡另一首詩《賦得自君之出矣》有句:“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同樣以月亮喻思念,但相對於“海上生明月句”則遜色得多,因為典型性、形象性都不如後者。

    煉字的基礎,是對主題的準確理解和感悟

    在用字方面,這兩句詩明白如話,但卻淡而愈深。筆者想談一下兩處地方。

    第一是“生”字。為何不說“海上升明月”?升,強調的是動作,是明月從天邊升起的過程。生,強調的是狀態,明月已經生出來了,已經懸在大海的上空。“生”字描寫的是明月照大海的場景,而讀者受到感動的,也是這個場景,而並不是升起的過程。強調過程會削弱場景感,“生”則忽略了這個過程。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詞,是“此時”。此時,強調當下這一刻,不是過往,不是將來。它傳遞了什麼意思?它把人生中所有的思念,集中到現在這一刻,有一種現實感。眼前是最美好的“海上生明月”的情景,在當下這一刻,人的思念之情達到最濃,它把情和景高度聚集在一起了,境界得到最高度的濃縮。無論天涯海角,跨越多少時空,都共同聚在眼前這一刻。當下是最值得珍惜的,人生的美好,在於抓住和珍惜每一個當下。

    所以每當讀到這兩句詩,最感動我的,其實是“此時”二字。“此時”,寫的是人生。

    人物活動刻畫對主題的表達

    “情人怨遙夜”的“情人”,不是今天意義上的“愛人”、“情侶”,是“有情人”,可以是友情、親情或愛情。在這樣一個月明之夜,思念遠方的情人,自然生起思念之怨愁,所以通宵不能成眠。承接著首聯,這兩句點出了主題,又為頸聯作了鋪墊。徹夜不眠,做什麼呢?頸聯接著交待。

    想滅掉蠟燭安睡,當燭光熄滅,一霎間月亮的清光照滿了整個房間。這一句,好像看到房間從橙黃色溫暖的燭光,一下子變為清冷的月光,世界一下子安靜下來。月光如水,思念又來了。

    既然睡不著,披衣起坐,只覺半夜露氣很濃,衣服如被露水沾溼一樣。披衣起坐,說明心不能靜,思緒如潮,露滋,說明夜已深。這兩句生動地表達了因思念而夜不能眠的愁緒。

    如何才能向你表達我深深的思念?我想把月光贈給你,可是哪怕我的手心滿是月光,但又怎麼能夠把它贈給你呢?所以我還是睡覺吧,也許在夢裡能與你相見。把一捧月光相贈,既新奇,又能表達作者心情。月光是不能相贈的,可是,月光確實寄託著對情人的相思,詩人思念至深,但天各一方,只能徒自思念,表達才能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心意呢,詩人無以為贈,發出了以月光相贈的想法。

    如何做到言簡意深、感動讀者?

    杜甫評張九齡的詩“詩罷地有餘,篇終語清省”,又張說評其“輕縑素練”,意思是造語簡淡,又餘味不盡,這首《望月懷遠》就有這樣的藝術特點。簡淡不是簡陋粗糙,語簡而意深,如何做到?從這首詩中,我們學到什麼?

    典型意象的選擇:明月、天涯。

    情景的形象化:海上明月的景象而帶來的意境。

    煉字而不露痕跡

    緊扣主題

    章法的起承轉合:首聯以海上明月定下全篇思念的基調,頷聯回到眼前事,揭出主題。頸聯接著頷聯展開,是對頷聯的補充和深化。尾聯以思念不可化解、期於夢中相見結束。這是一種很穩的章法。

    其實,抒情之作,最重要的,是作者的詩心。對事物、人生的觀察、理解和感悟程度,感情的敏銳性、細膩性,決定了意象選擇和描寫的準確性和深度。詩的語言高度凝鍊,只有準確、深入的理解,才能以最簡潔準確的字句來表達出來。偶然見到過一些類似於“怎樣才能寫好詩詞”的問題,大都不離如何學習格律、技巧,其實要寫好詩,詩外的功夫永遠比詩內的功夫重要。例如煉字,煉字的基礎是什麼?是對主題、意象、境界的理解,這是關乎作者的審美和情感層面的,是詩外的功夫。如果沒有審美的理解、情感的體驗,是煉不出好字的。

    附上全詩,結合前面的賞析,細細體會詩中意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 20 # 戴魔靈

    《望月懷遠》這首詩是唐朝開元年間著名宰相張九齡的作品。

    一、詩文內容: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二、作品歷史背景:

    張九齡,韶州曲江人(今廣東韶關市),唐代著名詩人,唐詩三百首開篇便是他的《感遇》。他還是唐朝開元年間的名相。

    張九齡性格耿直,敢直言進諫。然而唐玄宗後期越來越重視趨炎附勢的小人,並聽信讒言,開元24年,張九齡受李林甫排擠,被貶為京州長吏,此後唐朝就進入了長達十九年的李林甫時代。天元盛世也一步步變為天寶亂局,直到“安史之亂”爆發。

    張九齡是個有膽識、有遠見的政治家。開元24年,在幽州做軍官的安祿山,違反了軍令,打了敗戰,被押送到長安問罪,張九齡很就看出安祿山為人陰險狡詐,留著是唐朝的禍患,便主張將他斬首處決,然而唐玄宗卻要刀下留人,於是將他放虎歸山,最終釀成大禍,“安史之亂”讓唐朝由盛轉衰。

    張九齡於開元二十八年病逝。“安史之亂”後,唐玄宗想起了張九齡的人品和風度,不禁感慨道:“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枉然。”此後,朝中每次錄用高官,他都會拿張九齡做標準,問道:“風度得如九齡否?”。然而,結果可想而知,張九齡之後再無“九齡”,否則唐朝也不會由盛轉衰。

    《望月懷遠》正是張九齡罷相後寫下的。

    三、理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

    全詩開篇就將大家視線拉到茫茫的大海,一輪明月高懸天空, 清輝的月光灑向波瀾壯闊的海面,這是動與靜的結合,是一幅渾厚、氣象高華的畫面。這讓人不禁聯想到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想起謝靈運的“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

    夜晚人是孤寂的,面對無邊無際的大海,皎潔的月亮,思緒飛到思念的人。他是否也在望著同一輪月亮?這時,詩人從實境拉到對人的思念。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曾寫到:“願逐月華流照君”。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這裡的“情人”是指多情的人,詩人自已。詩人開始埋怨漫漫長夜讓他輾轉反側,無法入眠,惹得他開始思念了。這個思念人的是誰?他並沒有指明,但天上的那輪月華惹得他思緒萬千。

    綜合前四句來看,詩人因望月而懷遠,因懷遠而相思。因相思而無眠,而又因無眠怨夜長。這層層鋪墊的情感是多麼細膩啊。他從宏大的大自然背景回到深邃的內心世界。猶如蒙利奇鏡頭,一下從室外的宏大畫面切換到了室內的情感鏡頭。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是那盞蠟燭的燭光影響了詩人無法入眠?詩人起身滅燭,卻奇蹟發生了,月華透過窗戶,灑滿整個房間。柔和的月光代替了剛才的瑩亮燭火,此刻屋內是滿室的清輝,詩人怎麼不心生憐愛。因憐愛詩人更加無睡意,索性起身披衣到庭院中徘徊,好好感受今晚的美好。詩人在清輝的月光下久久徘徊,不知不覺夜已深,清涼的露珠沾在了詩人衣上。此刻,詩人從輾轉反側,無法入眠,怨長夜漫漫,轉到了心生寧靜,享受如此美好的清輝夜晚。這又是從內心不安的動到心生寧靜的靜過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如此美好的清輝夜色,詩人很想掬起這滿室的清輝贈給思念的人,與他一起分享。然而“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那麼,不如回到屋內,期待在夢中能與思念的人相見。

    詩人思念的人是誰?全詩沒有提,無論是誰,這思念是深層的。有人說他這首其實一個政治比賦,無論是什麼,這首詩讓我們讀到了這個夜晚的高潔、寧靜和餘韻悠長。而這不正是張九齡的人品和風度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有哪些好用的面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