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中和譚

    二者是類比說法,沒有根本聯絡。

    但是,儘管掃屋與掃天下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事務,但是用二者類比,可以說明相似的內涵以及遞進的寓意與哲理,啟發人們謹記事務規律並知行合一 :

    1.事務發展都是由易到難的過程:

    養成良好的做事習慣。

    2.事務發展都是積少成多的過程:

    明白並務實真幹才會由量變到質變。

    3.事務發展都是由近到遠的過程:

    落實“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是隻會喊口號的空想家。

    4.事務發展都是由低到高的過程:

    能掃屋是有心根可塑,自然可以逐步培養夯實能力,以達到可以掃天下/治理天下的功力,不能掃屋則是有心病,徒有空想大志,難以踏實做事,能力又何以積累?更不要說掃天下/治理天下了(正可謂“志大才疏”啊)

  • 22 # 胡說八道陳老師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指連一間屋子都不打掃,怎麼能夠治理天下呢?這句話的原文並非如此,其真正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習慣說》 劉蓉(清) 《後漢書》中第五十六章《陳王列傳》 《孟子》中也有記載。

    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也。祖河東太守。蕃年十五,嘗閒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蕃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蕃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解釋

    譯文:連一間屋子都不打掃,怎麼能夠治理天下呢?

    引申義: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積累,才能做成一番大事業。

    原文:

    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也。祖河東太守。蕃年十五,嘗閒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選自《後漢書》作者范曄。

    譯文:

    陳蕃字仲舉,是汝南平輿人。他祖上是河東太守。陳蕃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一人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無章。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蕃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禍患這件大事為己任。為什麼要在意一間房子呢?”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很有自己的見解,與眾不同。

    可以看出薛勤對陳蕃“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這一觀點的反應是“奇之”,聯絡前面“清世志”的言論,這裡“奇”當然不是“奇怪”的意思,而應當是“驚奇”的意思。可見薛勤對陳蕃的觀點根本就是讚賞的態度,怎麼可能去反駁呢?

  • 23 # 奇石夢想MyDream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句話的出處我確實想不起來了,然而它所表達出的道理還是很深刻的。裡面折射出幾個層面的道理:

    第一,與掃天下相比,掃一個屋應該是簡單多了。那麼一件相當簡單的事情,你做不好,大的事情就更做不好了。

    第二,能掃一屋,雖簡單,但卻也反應出一個人做事的態度,所謂態度決定一切嘛!!!因此也就具備了掃天下所需的各種條件。

    第三,從小事開始,一步一步來,踏實走好每一步,這也是掃遍天下所必須得條件。

    第四,掃完一屋,必定有掃兩屋、三屋乃至天下的雄心,這也是培養一個人雄心壯志的過程。

  • 24 # 坐網談天

    這句話背後的事件是東漢名臣陳藩,當他十五歲時,有人去他家做客,見屋裡雜亂差,就問他為什麼不打掃屋子,他說“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所以他對掃屋子這件事不感興趣!很多人知道這事後,就覺得他太狂了,好高騖遠,認為他“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後來的歷史事實證明,他雖然是一個名臣,比較正直,官至太尉,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離掃天下還太遠,東漢王朝還是在衰落的路上狂奔!

    這說明這兩句話,即有一定道理,也不全對!沒有根本性的聯絡,不形成必然關係!但肯定還是會相互影響的!一屋不掃、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人不見得沒出息,但這樣性格的人長大後沒出息的機率也很大!

  • 25 # 田紅春

    說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每一個人只有從平凡的小事做起,把每件小事堅持做好,做得不平凡,才能做成大事,成就一番偉業。這就是哲學上講的,量變與質變的辯證統一的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房子,公婆一分錢沒出,全靠我們自己和借錢,心理很不平衡,這事老過不去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