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關注正能量

    《長安十二時辰》開播,一次性放出12集內容。豆瓣評分已達8.7分,超過一萬名觀眾參與打分,五星佔比百分之五十以上,給古裝劇寒冬打了一次雞血。

    劇集播出後,不少觀眾評價該劇“頗具電影質感”、“打光、攝影、服化道樣樣精緻”。據悉,《長安十二時辰》的特效總監由參與過《狄仁傑通天帝國》《速度與激情5》等國內外大片的莊嚴擔任,更特別邀請到日本知名電影服裝設計師,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的長女黑澤和子擔任造型指導。

  • 2 # 圈外扒姐

    看影視劇大可不必高屋建瓴,但也不能雞蛋裡挑骨頭!扒姐作為骨灰級影視粉,自然不會放過這部期待甚高、異常火爆的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追了幾集,總體感覺可能和大家一樣:這是一部難得的好劇!但是,如果從細節上去吹毛求疵,它還真有幾處“細思極恐”的地方!

    李白說:“那詩不是俺寫的!”

    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在第二集中為了表達個人志向,引用了李白的一首“新作”,具體臺詞如下:

    李太白新作聽過嗎?禁庭春晝,鶯羽披新繡。百草巧求花下鬥,只賭珠璣滿鬥。日晚卻理殘妝,御前閒舞霓裳。誰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李太白一心盼著能參與政務,有朝一日,能為大唐執筆國策。如今43歲,卻還只能作這種後宮冶遊助興的輕浮之詞,猶如弄臣。其中折辱心酸,如何能解。

    扒姐恰巧是太白粉,恰巧最近剛剛讀完《李白全集》,恰巧在卷中看到:李白《清平樂·禁庭春晝》等清平樂幾首全部是偽作!偽作!偽作!其實,這首詩早在明代就被很多人質疑它出自五代文人之手,現在大部分的學者幾乎已經達成共識。真不明白編劇在李白存世900多首詩裡偏偏挑這首,再說了,就平凡如我這樣的詩詞愛好者讀起來也分明地感覺到:這根本不是李白的風格!

    一個自我介紹至少5處錯誤

    第一集易烊千璽的自我介紹,不知大家有沒有細細考究:

    我姓李,但我的李卻不是唐李,乃前朝隋李,吾六世高門望族,七歲與張九齡稱友,九歲與太子交,何監是吾師,王宗汜將軍是吾友,亦隨葉法善師修道法近十年,聖人常召我共辯道法真意。

    1.我姓李,但我的李卻不是唐李,乃前朝隋李!

    眾所周知李必是李泌的原型,他當然不是唐太宗那支“唐李”,但他也不能是隋李呀!確切地說他的祖上應該是南北朝時期的北朝,北周“八柱國”李弼的六世孫,屬於北周李氏!

    2.七歲與張九齡稱友,九歲與太子交

    李泌被譽為“神童”,七歲的時候名動長安城,與張九齡(也是神童)稱友還能夠說得過去。但是,二十多歲才入宮做翰林待詔(虛職,跟李白一樣),如何與太子交往?

    3.亦隨葉法善師修道10年

    扒姐考證了一下:葉法善死於公元720年,李泌公元722年才出生!穿越了?

    4.王宗汜將軍是吾友

    王宗汜原型是王忠嗣,他幼年就入宮,被唐太宗收為義子,與太子交好。後來因為諫言觸怒唐太宗,而受到排擠。李泌他倆怎麼做朋友的?待考!

    5.何監是吾師

    何監的原型很明顯就是賀知章嘛!有史記載李泌幼年時深受張九齡、賀知章喜愛,但賀知章是否收李泌為徒?值得商榷!

  • 3 # 九零猴影視

    說到《長安十二時辰》的細節,不知道你是否發現了【裡面何老的真實身份】,其實他的真實原型是唐朝詩人賀知章。

    1,他的詩文如刀

    先看電視劇裡透露的第一個也是最明顯的細節——詩文如刀。何老所作的詩遭到城中童子的傳唱,造成聖上杜絕太子結交年輕朝臣,否則就是結黨謀逆。

    而裡面提到的詩就是賀知章的著名詩詞《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在第四集中花了很長時間來講這首被曲解的古詩,一來是為了展現太子處境危險,二來我想是為了告訴觀眾何老的真實身份。

    2,何老在裡面的官職與賀知章的經歷高度一致

    賀知章少時以詩文出名,武則天時期的狀元,曾任“太常博士”、“太常少卿”、“禮部侍郎”,遷“秘書監”,晚年自號“秘書外監”。

    看他的經歷,幾個醒目的名詞“秘書(外)監”,再看李必在靖安司裡面對何監的介紹:諱稱“執正”,是朝廷三品秘書監

    是不是出奇的一致,都是管理朝廷明檔和暗檔的工作。

    3,何老在劇中的姓氏也是大有深意

    賀知章姓“He”,何老姓“He”。這是偶然嗎?不是,這就是編劇和導演的高明之處,不得不佩服。

    用大篇的鏡頭去描寫《詠柳》詩作,在姓氏上一語雙關,一明一暗兩條線,恰到好處的點明瞭何老的歷史原型。

    懂得人懂了,不懂得人看完這篇回答也知道了!

    最後有一點要說明一下,賀知章做的是太常博士,而不是太子太傅,他的學生裡面是否有個叫李必的,真實性不得而知,我想也可能是為了劇情需要,所以編撰一個李必出來。你覺得呢?

  • 4 # 饅頭

    我覺得《長安十二時辰》在豆瓣上能獲得8.7的高分,一點也不虛高。因為我追了幾集下來,感覺每一集都是在享受。且不說他演員的陣容,單憑他的運鏡還有畫面的質感,我覺得每一集都可以看成一個電影。因為他每一集的質感,讓你有一種在電影院看狄仁傑系列的感覺,畫面不能單從高不高畫質來評判他,而是劇集的調色,讓人有一種置身電影院的感覺。

    《長安十二時辰》運用了很多電影的運鏡手法,有一些一鏡到底的鏡頭,可以很好的展現長安的繁榮盛茂,看這樣的電視劇,在理解劇情的基礎上,你會覺得是一種享受。他也給電視劇樹立一個標杆,不要以一個較低的評判標準,而是要拿出一個認真的態度,用電視劇的質感去比擬電影的質感。

    我追這個劇能有4集左右吧,每一集都在感嘆導演的用心。不光從服飾和演員上,從電影花銷的程度上,也可以看出,導演想把電視劇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亦或者他自己有一個標杆,只有達到這種製作程度,才能將他呈現給觀眾們。

    你開啟彈幕,很多都是讚歎電視劇的製作用心程度,所以還沒看的小夥伴建議看一下,你不會後悔的,而且雷佳音和易烊千璽的組合,也是賺足了眼球,所以豆瓣8.7分的評分,絕不是浪得虛名的,但是又轉念回來,以後想拍盛唐電視劇的,都得掂量掂量了。

  • 5 # 禾蔚風車

    對於那些看完小說的人來說,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裡已經沒有什麼可以當成細思極恐的東西了。

    我在這裡給大家劇透一下。

    李必的老師何執正是幕後大BOSS。

    狼衛們只是想炸燬長安城,而何執正要做的,是殺死聖人以及當朝宰相,然後讓太子順利即位。

    龍波和魚腸是執行這項任務的前鋒。

    其中龍波和張小敬是認識的,兩人同屬於第八團成員的倖存者之一,可謂是生死之交的好兄弟。

    龍波原名叫蕭規,當年烽燧堡之戰後,張小敬、聞無忌一起去了長安,蕭規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可回到家鄉,蕭規發現親姐姐一家都死了。他姐姐是被縣丞給姦殺的,縣丞害怕事情敗露,遂全部滅口。

    蕭規報官,但官官相護,最終他自己也被賜死。此時的蕭規徹底爆發,把整個縣衙的人通通殺死,一個沒留。

    蕭規的遭遇其實和張小敬很像。

    聞無忌的女兒聞染很美,永王無意中發現了她,起了色心,但永王還是比較剋制,並沒有強取豪奪。

    永王的手下看出主人心思,為討主人歡心,於是也弄得聞染家破人亡。那時還是不良帥的張小敬正在外面執行任務,沒能給予保護,回來後才大開殺戒。救出了聞染,自己也成為了死囚。

    所以聞染和龍波一樣,是恨死了唐朝官員。

    張小敬深明大義,他以唐朝百姓的安危為準。

    結果必定會和龍波、何執正對撞。

    目前《長安十二時辰》的劇情來到中段,狼衛一案馬上了結,張小敬查案過程落入水中不知去向。

    從現在開始張小敬的處境開始堪憂,各方勢力都想拿下他,尤其何執正。

    何執正本打算讓李必停止查案,撤回張小敬的職務,但李必不聽。李必覺得,狼衛的背後還有另一股更大的勢力。

    顯然何執正已經不能掌控局勢的發展。

    接下來就該蚍蜉們上場了。蚍蜉是此次任務的中堅力量,他們奉命闖入靖安司,控制住了李必。

    隨後靖安司被接管,張小敬的通緝令也緊急發出。

    此時的張小敬正在暗中查案,一步一步走向真相。

    給張小敬傳遞訊息的望樓,在李必被抓後,不久便告知張小敬務必小心,千萬不要再回靖安司。

    李必的手下檀棋為救張小敬,趕緊去找太子幫忙,但太子沒有應允。迫不得已,檀棋只能冒死麵見皇上,幸虧半路遇上閨蜜楊玉環,在楊玉環的幫助下,聖人決定免去張小敬的通緝令,讓他繼續追查炸長安城的真相。

    等到張小敬接近真相的時候,龍波作為蚍蜉的首領,已經快要完成任務了。

    在上元節燈會的當晚,張小敬在燈塔頂樓和龍波相見。他一眼就認出龍波就是蕭規,蕭規復仇已走火入魔。為救長安百姓,張小敬只得謊稱要和蕭規一起幹大事。

    但事到如今,為時已晚,燈塔依舊被炸,一部分長安百姓依舊沒能倖免於難,聖人和楊玉環也被蕭規擒住。

    千鈞一髮之際,張小敬和蕭規“同歸於盡”了。

    當然不是真的同歸於盡,張小敬是主角,光環在那。不過蕭規沒那麼幸運,臨死之際他告訴了張小敬真相——真正的兇手和策劃者是何執正和他的兒子。

    一切真相大白。

    由於張小敬破案有功,他被無罪赦免,之後和檀棋結為夫妻,過上了幸福的平淡生活。

    而靖安司在幾年後宣佈解散,李必帶著他的拂塵繼續當起無慾無求的道士。

    以上。

    簡單寫了下小說的內容(比較碎片化,還有諸多精彩),必須指出,和劇情有無重疊,還得待電視播出後進行對應。

  • 6 # 禮讀

    我今天剛看了張小敬要查宮中的油料用度一集。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個細節沒有?何監教育張小敬時,唸了一首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首詩是何監的原型人物賀知章所做。

    何監把這首詩歌引申為朝野對他個人的攻擊,並延伸為何監與太子為“一黨”。何監講出了自己為政的苦衷,同時使我認識到從小讀的一首詠柳,從原型人物口中講出來,另有一番深意。

    劇中何監是太子的老師,同時又是朝廷的官員。何監的身上有著對太子和國家的忠心,更有著暫時不去觸碰皇上的小心,還有著最大限度愛護百姓的仁愛之心。

    表面上,何監透過吟誦一首詩,來講自己的苦衷,實際是告訴張小敬不要觸碰皇帝的底線。換句話說就是不要摸“龍鬚”,誰摸龍鬚,誰的下場就會很慘!

    電視劇的這個情節,即讓我又品讀了一遍詩歌,同時拉近了我和電視劇中的何監的“距離”,使我彷彿成了被何監教育的張小敬,有種感同身受,身臨其境的感覺。

    以上就是我發現的一個細節。

  • 7 # 月下沒有花

    多圖預警!

    細思極恐倒是不至於,只是有些設計確實包含巧思。隨手舉幾個例子

    張小敬

    張小敬這個名字並非憑空而來,作者馬伯庸應該是從《安祿山事蹟》一書中借用。這本書記載『馬嵬驛兵變』的前後過程,其中有這樣一句話。

    騎士張小敬先射(楊)國忠落馬。

    這本《安祿山事蹟》為唐代別史雜記,其作者為姚汝能。名字是不是有點耳熟?劇中一直跟著張小敬,明為協助,實為監視的靖安司官員就是姚汝能。

    劇中姚汝能說自己在寫傳奇小說,並打算把張小敬寫進書裡,就是暗指此事。

    張小敬從軍經歷

    劇中右相林九郎查張小敬底細,其中提到張小敬是大唐第一批募兵。

    此處也是暗合歷史事件。唐朝開國採用的是府兵制,一直到開元二十五年,唐玄宗才正式廢除府兵制,轉而實行募兵制。因此,才有了張小敬是大唐第一批募兵之說。

    王韞秀&元載

    劇中有一個神煩的官二代,動不動就報親爹名號的王韞秀。在這部劇裡,此女簡直就是無腦傻妞中的戰鬥機。

    歷史上,王韞秀確有其人,親爹是河東節度使王忠嗣,丈夫是宰相元載,也就是劇中那個野心勃勃的大理寺小官。

    按照歷史記載,此女並非如劇中一般蠻橫無理且智商欠費,而是一個不嫌貧愛富,頗有才情的女詩人。

    她和元載剛結婚時,元載家境貧寒,不得不借住岳父家裡,飽受冷嘲熱諷。時日一長,元載實在忍耐不了,打算離開王家,去往長安打拼一番。於是元載賦詩《別妻王韞秀》,準備作別愛妻:

    年來誰不厭龍鍾,雖在侯門似不容。 看取海山寒翠樹,苦遭霜霰到秦封。

    雖然出身高幹家庭,但王韞秀對丈夫卻是不離不棄,毅然決定離開孃家,與元載一同去長安打拼,並賦詩一首《同夫遊秦》

    路掃飢寒跡,天哀志氣人。 休零離別淚,攜手入西秦。

    王韞秀這首詩既寫出患難夫妻的深情,又透露出豪邁之意。深得後世好評。就連毛主席都曾親自手書此詩。

    元載當宰相以後,獲罪被唐代宗賜死,王韞秀不願苟活偷生,隨丈夫一道赴死,結局頗為令人唏噓。

    何家村遺寶

    葛老要挾張小敬交出暗樁,主要是為了一批藏匿的金器。

    這批金器的藏匿地點,葛老拿到的線索只有一個叫『何家村』的地名,而長安附近似乎沒有這個村子。

    事實上,何家村位於西安市碑林區內,而且在1970年10月5日意外發現大批唐朝寶藏,包括金銀器共1000多件,分別埋藏在2個大陶甕和1個銀罐之中,多為唐皇室的日常用品,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下圖的『鎏金舞馬銜綬紋銀壺』就是何家村出土。

    葛老心心念唸的『何家村』以及藏匿的金器應該就是暗指『何家村遺寶』。

  • 8 # 影視老炮筒

    深意細節一 曹破延剃鬚店內明暗內心轉換和場景呼應

    不知道各位看官在看這場戲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自從曹破延進入這家店,他就一直在光的陰暗處,為了襯托出曹破延此時的處境只能藏在陰暗中,同時也寓意此時的曹破延內心的陰暗,甚至這時的曹破延已經對店家生出了殺他的心,可是當店主家的小姑娘出現曹破延的內心的陰暗首先被化解,而化解它的是骨肉親情,大家注意這是曹破延來到小姑娘面前,也來到了陽光下,其實也預示這曹破延從這時開始的轉變!

    深意細節二 曹破延從河中被救起老官吏給的紅酒和酒杯

    很多人應該都注意到了,酒是紅酒,杯子是什麼杯呢,叫做鸚鵡螺杯

    大家都知道紅酒在當時的中國是沒有的,所以用今天的詞就是要進口,鸚鵡螺杯也不是尋常物件,這裡真的是充分說明了盛唐時期,唐朝和全世界貿易往來是多麼的便利,物產之豐盛,以及人們生活也比較富足!

    深意細節三 張小敬斷指有深意!

    張小敬為了獲得重要線索,被逼出賣自己的暗樁小乙,當年小乙為了成為暗樁切掉了自己一節手指,小乙死後葛老得寸進尺,讓張小敬挖去小乙的雙眼,張小敬為了保住小乙的雙眼,切掉自己的一節手指,同時也是把自己丟失的義氣還給小乙,小乙為了做暗樁丟了手指,張小敬出賣了小乙,所以張小敬也要還手指給小乙!

  • 9 # 張往捕娛

    《長安十二時辰》雖然播出了十數集,可是已經引爆了各種彩虹屁。在各路人馬的安利中,我們瞭解到,它有電影質感,有考究的畫面,有燒腦的劇情,有對大唐盛世的完美體現,當然,也有各種細思極恐的細節。

    說起那些細思極恐的細節,娛姐印象深刻的是,何執正致仕離去的時候,謝絕了李必安排的馬車,堅持要騎自己的驢子,說是要再看看長安城。牽驢子的據說是他的傻兒子,在用蘿蔔餵驢子,驢子啃完了蘿蔔之後,他把剩下的蘿蔔放到自己的嘴裡咬著吃。當時何執正在跟李必寒暄告別,那個傻兒子和那頭驢子都是背景,可是演員表演得那麼投入,驢子吃得也那麼投入。聯絡到後面有人劇透的何執正和他的傻兒子是大BOSS的事實,看這樣的畫面真是讓人一邊佩服演員的敬業,一邊又不禁汗毛倒豎。欲成大事者,將一切的細節都算計的纖毫不差,一切的細微處,都是暗有所指。

    另外還有,何執正對應的是歷史上的賀知章。何執正這個名字,現在細究起來,也充滿了反諷的意味。他為何會以為自己執掌這正義的旗幟呢?以犧牲黎民百姓的安危為代價。聯絡到他跟張小敬說過的“聖上似暖還寒的態度,正是始作俑者”,原來一切都有鋪墊,只看我們是否從他的話裡聽出暗含的深意而已。“這個錯會連累很多人。”結局會驗證這句話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 10 # Amii說

    連追四集《長安十二時辰》之後的當天,我做了一個極美的夢。夢裡都是焦香的胡餅、酥爛的水盆羊肉、甜糯的火晶柿子……emmmm,好像一不小心暴露了一個吃貨的本質。

    當然讓人念念難忘的還有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展現出來的大唐氣度與風儀。而這些盛唐氣象的傳遞全都藏在了細微處,一個鏡頭的流轉與切換間可能就是一個草灰蛇線的鋪墊或者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見證一下全員處女座的劇組,隨機在劇情乃至劇情外中為我們埋下的小彩蛋和準備的小驚喜。

    震驚1:這個一鏡到底資訊量很大!!!

    開篇的一個長鏡頭就震驚了,上元節前夕屋簷上的預備著過節的燈籠已經掛上,朱樓上唐妝歌姬唱起李太白的新作。

    鏡頭緩緩地搖過大街上的行人,牽著要進城的人,販賣吃食的小商販們,長安城的一角與一天都在這之中緩緩地流動起來。這個長鏡頭既交代了故事背景又烘托了節日氛圍,同時細細看來還隱藏著諸多盤根錯節的伏筆與細節。

    內監在城牆上宣讀聖人詔令宣佈西市開市,大家放大詔令圖仔細看看,會發現在在詔令開頭加上了“門下”兩字,這是因為三省六部制在唐朝日漸完善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政治制度。唐代的大詔令是由門下省稽核頒佈,所以會在檔案的開頭加上“門下”兩字。

    同樣的故事設定在正月十四這一天,而不是正月十五上元佳節的正日子是因為當時長安城實行宵禁,過了時間點是要關閉城門與坊門禁止通行的。上元節之所以能夠成為當時如此重要的節日除了是古代的情人節這一原因之外,大概還包含著百姓們終於擁有了夜生活的快樂。

    再往下深挖一點,還記得那個燃起的燈籠嗎?再細一點,那隻燈籠上畫的是跳儺舞時使用的面具,後來狼首曹破延三人就是扮成跳儺舞的人逃跑的。燃燒的燈籠與長安將要面臨的劫難暗暗呼應。真的,是不是細思恐極。

    震驚2:崔旅帥背後的故事

    但在這樣的熙攘繁盛之下依然隱藏著危機與災禍。百姓們沉浸在上元佳節的歡愉氛圍中,盤算著去看今年的大仙燈的路線,卻有人在這樣的全城同慶中痛失了自小愛他護他的阿哥。

    隴右崔器,一身溼衣跪在靖安司中,臉上渠水混著淚水。他奉命擊殺狼衛,卻看著阿兄殞命、狼首逃脫。他拼了命去追即便跳了渠仍未果,於是只能渾身溼漉漉的回靖安司覆命。

    還有一個小細節值得一提,第一集中崔器的哥哥崔六郎被狼衛所殺,他死了以後弟弟給他的貢品是一張胡餅。

    那是因為六郎為了給弟弟買軍籍私販珍珠傷了腸胃一輩子只能吃流食再也不能吃這最尋常的食物了。再回頭想想,劇集開篇崔器執行任務的時候扮演的就是一個賣胡餅的商販。

    關於崔器還有一個隱藏的小彩蛋,他表情之所以一直不自然是因為在劇中他的人物設定是兔唇,所以說話奇奇怪怪,可以看出演員很用心~

    震驚3:長安美食撩za咧!

    除了這些完美對照歷史的小細節,導演和作者也會偶爾調皮一下。第二集中背景裡有一對母女在吃羊肉泡饃,但是其實羊肉泡饃是宋朝的時候才出現的。

    大家提到西安的時候,大概第一個蹦出來的西安美食就是羊肉泡饃。導演西安人,任性了一把。

    雖然偶爾調皮一下,但更多數的時候劇組展現出來的是對歷史鉅細靡遺嚴謹的考據。大家看到劇中人物烹茶是用勺子舀而不是用茶壺倒出來,這與唐人的茶道是十分吻合的。

    唐代的茶是鹹口的,不僅會在茶中加鹽,還會放蔥、姜、花椒、大棗、桂皮、橘子皮、薄荷葉等等,配料與味道都十分豐富,簡直一晚管飽。難怪當時都叫吃茶而非飲茶。

    震驚4:人人都要嚼的薄荷葉是啥玩意?

    導演任性,作者偶爾也會有一些天馬行空的想象。還記得劇中出鏡率非常高的薄荷葉嗎?

    那簡直就是唐朝版的口香糖和社交利器呀。朋友之間遞一遞,增進感情;陌生人之間傳一傳,迅速拉近關係、套上近乎。讓人想要試上一試了對不對,但這個情節是作者瞎編的,沒想到吧。

    原本作者想寫的是檳榔但轉念一想,檳榔這個東西貌似很晚才傳入中原所以信手一改改為了薄荷葉。但其實唐朝人確實是有吃“口香糖”的習慣的,只不過他們在嘴裡含的是丁香或者一些香料製成的小藥丸。

    震驚5:張小敬是真實的嗎?

    講完了這些吃食我們再來看看《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人。《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雙男主之一雷佳音飾演的張小敬,大家或許以為他是虛構出來的人物但其實歷史中確有其人。

    這裡有一處伏筆和呼應,姚汝能與張小敬進入平康坊地下城之前,曾經詢問過張小敬的經歷說自己靠寫小說賺點小錢。

    後來姚汝能寫的《安祿山事蹟》中,有這麼一句:“騎士張小敬先射國忠落馬,便即梟首,屠割其屍。”這個張小敬,正是馬嵬驛兵變中殺死楊國忠的那個人。雖然只有隻字片語,但姚公沒有食言。

    震驚6:程參原來是“戲精”

    還有衝冠一怒為“綠眉”然後被關進靖安司大牢的書生程參,他其實對標的是唐代邊塞詩人的代表人物岑參。就是那句著名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詩句的作者。

    沒想到他在劇中被刻畫得這麼可愛,那句“那我就滾於此處”真的夠我笑上三天了。但是劇中程參寫詩文拜謁達官貴人,這其實是和唐朝的行卷之風是密切相關的。

    震驚7:李必和右相的故事

    正如程參所言唐朝文風鼎盛,重詩歌華彩故而以詩歌干謁成風。那干謁最多送往的自然是佔盡權柄的右相府邸。劇中兩大勢力,一個崇尚“道”一個堅持“法”。從各自的府邸與衙門牌匾就可窺見一二。

    李必去拜見右相曾有一場“道”與“法”的論辯,而在右相府邸之上掛著的牌匾為“法莫如顯”正是出自法家經典之作《韓非子》。而靖安司之上同樣懸著一塊牌匾,上書“上善若水”出處是《老子》。其中用心與隱喻不言而喻。

    震驚8:隱藏的大咖!!!

    最後還有一個小彩蛋送給大家,大家看到的片頭裡面每個時辰的書法包括“長安十二時辰”這六個字都是祖峰老師寫的,對就是《歡樂頌》中的奇點。不小心發現又發現了娛樂圈中的一位書法高手。

    除此之外還有地下平康坊的城主葛老的聲音大家也頗為熟悉,是《甄嬛傳》中的四郎陳建斌老師為葛老配的音。

    細節是魔鬼,所有的大唐氣象其實都在這些細節中傳遞到了我們眼前。這樣的處女座劇組,怎麼能讓人不愛呢。

  • 11 # GDFeng遊戲控

    我現在看影視劇總有一個可怕的想法……好像反派做得對……

    故事結束多年之後,當張小敬戰死在安史之亂的沙場的最後一刻,他是否會回想起那一年的上元節,他成功阻止了一個驚天陰謀,讓照亮長安夜空的是華麗的花燈,而不是熊熊的焚城烈焰。

    但是如果這個陰謀成功的話,那麼唐玄宗和姦相李林甫就會葬身火海,太子登基,罷黜宵小,選賢舉能,那麼安史之亂或許就不會發生。

    不過,這一切都只是親王的一個腦洞……

    此時的長安,金吾不禁夜,此刻的帝都,花市燈如晝。熙熙攘攘的遊人們,耳畔羯鼓聲聲,眼前車水馬龍,穿著各種異域服裝的人們在街頭跳著歡快的胡旋舞。花萼相輝樓下,萬國衣冠,齊拜冕旒,聖主攜手國色天香的貴妃,心滿意足地看著這個盛世。

    誰願意相信,這個如日中天的大唐,正面臨急轉直下的歷史關頭呢?

  • 12 # 中評中語

    原著小說聽聞了很久,但一直沒來得及看過。就電視劇而言,中評軍事想描述的一個細節並非細思極恐,只是涉及一些史實和常識。

    電視劇中,時常提及一個詞彙——隴右,劇中很多角色和隴右這個詞彙有關。

    如張小敬、崔器等。

    實際上,隴右一詞有很多地理指向,有時候指隴山以西,有時候單指一個地名——隴西。

    當然,隴西有時候也不單指一個地名,而是一個地理名詞,也是指隴山以西的意思。

    所以隴西和隴右兩個詞彙是對等的,有時候指地名,有時候指地理。

    ◎檀棋的扮演者倒不折不扣是一位“西域”異族美女。

    在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隴右一詞實際上代指西域,這和劇中把很多歷史人物易名,是同一個原因,為了過審。

    不過實際上用隴右代指西域,是不合適的;

    一則是:在唐朝,隴右(隴西)是西出長安第一城,彼時有“天下富饒者無如隴右”(《資治通鑑《)之說,而且李唐郡望,就在隴右(隴西)。

    二則是:隴右在指地理時,有個範圍,雖然其指隴山以西地區,但往西,有個界限,那就是烏鞘嶺。

    以隴山以西,烏鞘嶺以東地區,這才是真正的隴右地區。而烏鞘嶺以西,就是長達一千公里的河西走廊地區——涼州(武威)、甘州(張掖)、肅州(酒泉)。再往西,才是西域。

    三則,唐朝特指西域,有個專有行政名詞——隴右道,這很關鍵:

    張小敬服役的應該是安西都護府,唐朝設立的安西都護府(府址在河西走廊以西,交河城既現在吐魯番附近),最大管轄範圍一度包括天山南北,蔥嶺以西,甚至和波斯接壤。

    ◎唐朝隴右道河西走廊西段行政區域(吐魯番、北庭、安西都護府、蔥嶺)。

    李唐在西域設立兩大都護府——北庭、安西,兩大都護府都屬於當時的隴右道管轄,隴右道,是唐朝設立的全國十道之一,唐朝時期隴右道包含隴右、河西走廊地區、北庭、安西都護府地區,既現在的隴山六盤水以西、青海青海湖以東、以及新疆東部地區。

    但隴右道這一行政名詞只在李唐一王朝存在,而隴西一詞卻從公元前280年就存在(隴西一詞比長安一詞產生還要早80年),由隴西一詞衍生並行的隴右一詞也在公元220年(漢末魏初)就存在,並且仍然作為彼時的地理概念和具體地名沿用至今。◎唐朝隴右道東、西段(隴右/西、河西走廊、吐魯番)

    所以即便是唐時,如果只提隴右一詞,它指的就是隴西地區,而非安西、北庭都護府所在的西域以及更西的西域地區。◎廣義的隴西(隴右)地區,其與關中(八百里秦川)、河西(一千公里河西走廊)是對應的地理名詞。

    馬伯庸的成名作《風起隴西》講的就是三國時期魏蜀兩國在隴西地區諜戰故事,在這個時期以及這個故事裡,隴西一詞倒可以直接稱隴右一詞,因為與隴西同義的隴右一詞,就是魏初時出現的。

    給讀者一個彩蛋。

    隴西現在作為一個不起眼的縣名仍然存在在隴山以西,可以作為文末彩蛋的是,7月3日在隴西,發現了一處宋金風格的古墓。◎7月3日在隴西發現的古墓。

    宋金時期,(隴右)隴西這一秦帝國的故地、李唐的郡望,先後被西夏、遼、金統治;其最後一次的輝煌,是在元朝,隨後便徹底的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只留下了一個黃土和貧瘠為代名詞的小縣城,延續著已經歷經了2299年的“隴西”這一名詞。

  • 13 # 熱柿子

    有一處細節現在想起來還是如鯁在喉,就是張小敬出賣林小乙這件事。

    故事的來龍去脈就是,張小敬去找平康坊的葛老,想問出龍波資訊。葛老手下的丁瞳兒知道龍波。可是葛老卻要張小敬說出一個暗樁的名字,才同意讓丁瞳兒開口。一開始有一個暗樁自願暴露自己,結果被葛老的人割喉而死。

    可是葛老說這個不算數,一來這個人是自願的,他要讓張小敬自己說出來。二來因為葛老想知道的,是當年哪個暗樁殺了偷金器的人,讓他沒能得到垂涎已久的代表大唐最高工藝的金器。

    張小敬最後所做的選擇就是忍痛說出了林小乙的名字。毫無疑問,代價是巨大的。

    暗樁林小乙當然必死無疑,此處讓張小敬將他一箭射死,給了個痛快,想表現張小敬的殺伐果斷和對暗樁的憐惜。之後葛老又讓他挖出林小乙的眼睛,張小敬寧願切下自己的小指也要保林小乙全屍,張小敬此處也是有情有義。後來張小敬更是被所有不良人和暗樁捨棄,在他們心中,張帥已死,這裡又顯得張小敬有苦說不出的委屈。

    可是,為了保住長安百姓,就選擇犧牲掉林小乙,真的對麼?這個選擇不正是那道經典辯題:

    犧牲少數保護多數是不是正確的?

    很顯然,在這部劇裡,犧牲一人而保一城,是正義英雄之舉。

    看電視的時候就忍不住在想,如果這個選擇是林小乙自己做出的,那麼他選擇犧牲自己成全他人,是偉大的。

    就像《蝙蝠俠2》中,小丑在兩艘船上都裝有炸彈,兩船人彼此有對方的遙控器,一船是囚犯,一船是普通市民,告訴他們,只有一船能活。結局是兩艘船都沒有引爆對方,最後兩艘船的人都得救。

    這就是抱著犧牲自己的態度做出的選擇,是令人感動的高尚行為。

    可是這部劇中,這個選擇由張小敬做出的時候,就有些變了味道。張小敬真的有資格選擇林小乙的生死嗎?

    時間緊迫,線索有限,所以張小敬只能無奈受人牽制。這裡也說不清,到底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可是同葛老談條件,不是與虎謀皮麼,如果他不信守承諾,你又奈他何?

    三言兩語,也辯不清孰對孰錯,或者本就沒有對錯。

    就是忍不住會想,林小乙年紀輕輕,能力出眾,赤膽忠心,未來說不定可以超越張小敬。

    從他堅定而快速地迴應張小敬,說明他已經做好犧牲的準備。而且在張小敬的回憶中,從林小乙為了成為暗樁不惜自殘的決心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嫉惡如仇、悍不畏死的好孩子。

    可惜了。

    如果我們就這麼默認了這個選擇,其實真的是細思極恐的,因為這個場景可以輕易轉化為生活中的許多場景,許多選擇。

    想起《明星大偵探3》又衝不上的雲霄那一期,劇情有一處是,飛機無法安全降落,有幾個選擇:

    1、撞倉庫,100%爆炸,機上250人死亡,擺渡車亦不能倖免。

    2、撞擺渡車,1人司機必死,機上人得救。

    3、兩個都不撞,順利停下飛機,會與跑道上另一架飛機相撞,至少500人死亡。

    我們看到的結局是機長選擇2,這是傷亡最小的選擇,也是節目組的慈悲,讓人只能做這個選擇。

    這個選擇讓250人得救,也讓熊空少一下子失去老婆和未出世的孩子。

    現實生活說不定比這些選項更殘酷。

    說這麼多,也不是要指責張小敬,因為他自己一個死囚,為了長安百姓的安危四處奔走,不圖名不圖利,是令人敬佩的,而且換成其他人,也很難有更好的選擇。

    最後只想說,如果以後還有這樣的選擇,還是多斟酌吧,說不定世間就有兩全法呢。

  • 14 # 瘋趣樂園

    《長安十二時辰》,只是皇帝的棋局一角!

    前十二集,最神秘的人物莫過於皇帝。

    每個人都在揣測上意,但他們都只看到了局部。

    其實,整個《長安十二時辰》都只是皇帝的棋局一角而已。

    郭利仕向李必解讀皇上口諭時曾說:“有些事,不管你上不上奏,聖人都知道。”

    “聖人”指的就是皇帝唐玄宗。

    此前,靖安司的何執正也對李必描述了自己心中的皇帝形象。

    “於泰山之巔,自比堯舜”。

    何執正評價皇帝此舉時說,“他像啊,他配”。

    唐玄宗跟乾隆差不多,都是親歷了王朝由盛轉衰的一代君王。

    這種君王晚年可以貪圖享樂、懶理朝政,但他們的腦子不會徹底糊塗。

    尤其是當他們意識到有人在威脅皇權時,這些皇帝再糊塗也會有應對之術。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右相林九郎,現在就是一個威脅皇權的人,而且皇帝也感受到了。

    林九郎的原型,就是李林甫。

    關於李林甫當時的一些行為,《長安十二時辰》有過幾處交待。

    比如,林九郎在自己家裡處理朝政,滿朝大臣在他的花房裡等著排號,捂得滿頭大汗。

    《長安十二時辰》沒有交待的是,李林甫當時舉薦了一個名叫陳希烈的人出任宰相。

    這個陳希烈,是個傀儡。

    他只負責每天在宰相辦公室裡乾坐著,然後在公文上蓋章。

    既沒人來找他彙報工作,他也不敢參與任何意見。他簽字蓋章的事,都是李林甫事先同意了的。

    也就是說,皇帝仍然在位,但幕後主導時局的卻是李林甫。

    如果皇帝是個窩囊廢,也就罷了。

    可他恰恰是開元盛世的締造者,他能忍得了李林甫這麼幹嗎?

    皇帝不想忍,但皇帝也有自己的難言之隱。

    《舊唐書·李林甫傳》中曾經記載,唐玄宗在安史之亂的時候,曾與近臣盤點了自己任命過的幾名宰相。

    在談到李林甫時,唐玄宗說,此人嫉賢妒能,無人能比。

    近臣問,皇上既然知道他是這樣的人,為啥還要重用他呢?

    皇帝沉默了。

    皇帝沒有給出的答案,其實不難理解。

    如果老闆明知下屬有問題,卻依然要重用他,唯一的解釋就是:這個下屬確有過人之處,老闆離不開他。

    郭利仕也說過,林九郎確實是個實幹之人,但是……

    但是後面不重要,重要的是郭利仕作為政敵,也不得不承認林九郎的工作能力。

    林九郎的工作能力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他自身的才華。

    另一方面,對於那些有可能取代他或者威脅到他地位的人,林九郎透過羅織罪名,把他們的仕途都給扼殺了。

    所以,皇帝即使不滿林九郎也必須用他,這是《長安十二時辰》的大背景之一。

    大背景之二,就是太子這一側的力量太弱。

    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在目前的劇情裡曾被三個人評價過。

    第一個評價,來自雷佳音飾演的張小敬。

    他說李必“聰明”,以為自己什麼都能控制得住。

    第二個評價來自何執正,他說李必“單純”。

    第三個評價來自郭利仕,他說李必“聽明白個屁”。

    張小敬是市井之王,何執正是朝中元老,郭利仕貼身伺候了皇帝三十多年。

    這三個老江湖,一致判斷李必太嫩。

    這既是在說李必,也是在折射太子。

    如此欠缺鬥爭經驗的李必,依然是太子身邊最可倚重之人,可見太子有多麼勢單力孤。

    太子勢弱,朝臣又皆歸順於林九郎,你說皇帝怎麼動他?

    《長安十二時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

    按照李必與太子的對話,皇帝打算讓林九郎代政的訊息一年前就放出來了。

    誰放的訊息?

    林九郎自己肯定不會傻到去放訊息。

    已經實權在握了,自己放這種訊息不怕被人說要謀反嗎?

    只有皇帝才能放這個訊息。

    郭利仕的親身經歷,還原了皇帝放訊息的情景。

    皇帝在與別人閒聊時,忽然問郭利仕,如果讓右相代政,你怎麼看。

    按照郭利仕所言,“聖人口中哪有白話啊”,可知皇帝不是無意中談及此事,而是有心為之。

    皇帝不僅問過郭利仕的看法,此前肯定也問過其他人。

    如此重大而又敏感的事,只要對一個人說過,就會成為官場皆知的秘密。

    那麼皇帝為什麼要提前一年放這種訊息出來呢?

    目的有三個。

    第一個目的

    就是給林九郎的反對派們預留時間,讓他們去搜集林九郎的罪證。

    你想,李必一年前聽到林相即將代政的風聲之後,第一反應就是擔心傳聞成真,然後他就開始蒐集罪證。

    李必如此稚嫩都能反應過來,那些被林九郎加害過的人,還有那些長期不滿林九郎把持朝綱的老臣們,是不是更要行動起來?

    哪怕是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呢。

    第二個目的。

    就是看一看朝中的人心所向。

    看一看誰在趨炎附勢,誰在忠心於皇帝。

    第三個目的。

    他要試一試太子。

    因為太子是林九郎最大的政敵,所以皇帝要看看,太子有沒有能力制衡林九郎。

    前面說了,太子目前勢力很弱,皇帝也知道太子不是林九郎的對手。

    為了不讓太子一擊即潰,皇帝為太子加了點料。

    這才是靖安司存在的真正意義。

    李必對張小敬介紹靖安司背景時曾經提到:這是朝廷新近秘設的官署。

    第一個關鍵詞:新近。

    靖安司的一把手和二把手都是太子信任的人,靖安司掌管著朝廷所有重要部門的明檔和秘檔,靖安司的安保由太子衛隊旅賁軍負責,靖安司的望樓可以在極短時間內精準打擊長安城內一切目標……

    如果皇帝早在一年前就有意授權右相代政,為何又要“新近”設立靖安司這麼個文武全能的部門且由太子嫡系掌管呢?

    第二個關鍵詞:秘設。

    對誰保密?

    朝堂上有能瞞得過林九郎的事嗎?

    所以,秘設只是對外而言。對外,靖安司是因反恐而設立的特務情報機關,所謂“秘設”只是沒讓外族人知道而已。

    但對內,靖安司也可以平叛。

    因此,《長安十二時辰》實際上是一場,由皇帝自編自導自演的君臣鬥。

    那麼皇帝下這盤棋的最終目的又是什麼呢?

    皇帝並不想立刻扳倒林九郎。

    林九郎樹大根深,皇帝即使想立刻扳倒也不容易辦到。

    皇帝的目的,只是想敲打一下林九郎:朕信你用你,但你也要知道敬畏皇權,不可有非分之想。

    從皇帝的立場出發,如果太子真的扳倒了林九郎,也會成為皇權的威脅。

    因此,用太子和林九郎相互制衡,才是《長安十二時辰》背後的棋局全貌。

  • 15 # 叫我蛋蛋

    要說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一點都不為過,人口在一百萬以上,準確的說玄宗時期有180萬,是同時期羅馬的五倍,君士坦丁堡的七倍。其在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位不言而喻,吸引了各國的市民、商戶、僧侶、使節等前來,成為當時名副其實的世界之都。

    唐朝都城長安是在隋朝大興城的基礎陸續完善和擴建的,長安城分為三個部分組成的,核心區域位於長安的北邊正中心,這個核心區域包括北部宮殿,南部的皇城。面積最大的外郭城有36公里,是長安城的百姓生活區。宮殿中間是皇帝居所太極宮,東面東宮是太子的居所,西邊大內又稱為掖庭,是皇帝的後宮。南邊皇城是主要辦公地點,三省六部、九寺五監、秘書省、御史臺等都集中在這裡辦公。

    長安城的外城主要由街和坊組成,朱雀大街是核心的中軸街,寬度達到150米,什麼概念?雙向50車道。整個長安城方方正正,有十一條東西方向的大街,和十四條南北方向的大街,把整個除了皇宮以及和公地點外,分割成114個像圍棋盤一樣的坊。

    東西有兩個市場,各佔據兩個坊面積,是長安的經濟貿易中心。我們時常用語買東西,就是指在長安市場的東市和西市買物品。據史料記載,東西兩市吃穿用度,酒樓、魚市、衣行、茶樓、藥店等一應俱全,這些都與胡商功不可沒,這些胡商主要是波斯人、回鶻人以及阿拉伯人等,主力還是絲綢之路上的慄特人。

    長安的三個部分都是相對獨立和封閉的,而且居民的所有活動幾乎都在坊市裡,包括商業的、文化的、娛樂的、還有文化的。我們在《長安十二時辰》裡看到,張小敬追圖格魯到懷遠坊裡,坊門只要關閉,這裡就是一個獨立的世界。

  • 16 # 土布衣

    人性,電視劇中從道具,服裝到佈景以及人物稱呼都極度還原盛唐的長安繁華的景象,真正的萬國來朝,劇情緊湊,張小敬看似放浪不羈的外表下,藏著一顆最柔軟善良的心。在他的性格里,只要自己認準的事情,就算受到了欺騙和阻攔,都不會改變初衷,哪怕最後要付出生命。也要保衛長安百姓和千秋盛唐。讓聞隊的遺願聞染好好活著,所以他明明知道李必騙了他,但是因為堅信李必可以給長安百姓帶來幸福,他還是選擇了拼死賣命,本性的善良成了這個人物身上最可愛的閃光點。

  • 17 # 山視

    有一個無形的主角:天上的星星。天上的星星是一個隱喻。

    一開始出現在曹破延處,代表狼戰士所捍衛的家園和幸福,代表他守護的信念。但是張小敬和李泌,作為大唐的戰士和謀士,也有他們捍衛的“天上的星星”,他們的信念。而這個“星星”就是被無數觀眾噴為“注水”和“拖沓”的劇情:社會風俗,兒女情長,俗世趣味,人物故事。

    這個劇是個人文情懷非常強的劇,裡面展示人,回味人,揭露人,憐憫人。

    長安十二時辰不是一個反恐精英,或者燒腦懸疑的單線條破案劇,更不是直接衝上去打死一片,刺激痛快,而是在展現更復雜的社會矛盾和人性追問:捍衛一個集體的安全,究竟是在捍衛政權還是捍衛人民?如果政權腐敗,不值得捍衛,那我們為什麼要捍衛人民?男主角們捍衛普通人,是因為人值得愛:人間有煙火氣,有樂趣,有幸福,有歡樂。因為人間有人味兒,因為戰士們希望安居樂業,他們也渴望兒女親情、戀人之愛,血脈傳承和俗世幸福。

    這些對人味兒,民間歡樂,俗世趣味的展示是非常多非常多的,張小敬的臺詞和原著裡的話,都體現了這一點。所以展示很多人說的“注水”,實際上是在展示張小敬的信念,一個老兵普普通通的信念和渴望,他所希冀的生活圖景,他所在乎的繁華安寧。所以張小敬和李泌的動機是充足的。

    這兩個人的劇情裡到處都是人味兒和情感線,也是因為他們捍衛的星光就是這些閃爍的人間煙火。就像曹破延的天上星星,李泌和張小敬的天上星星,就環繞在他們的兄弟情誼,師生情誼,親人情誼,愛人情誼當中,就浮現於他們互動的諸多物件之中。曹破延的天上的星星是有形的,男主角們的天上的星星是無形又無處不在的——就在這長安日常和風俗畫卷中,就在這兒女情長與人性糾葛中。

    然而,如果戰士們用武力打下來的江山,卻被人性的黑暗面佔據,吞噬掉戰士所保衛的美好,怎麼辦?如果來之不易的幸福裡充滿了看不見的刀,百姓的安穩都得不到保障,和平背後充滿了剝削壓迫和折辱欺凌——以至於人性和愛都被扭曲,不得不出賣良知和情感(平康坊和地下城、崔器的進退兩難,pua大師元載,右相府中眾多攀附上位的人),又怎麼辦?這個時候,戰士曾經保護的和平,是否又還值得捍衛?是否還有價值?如果“人”的精神已經被表面和平下的繁華物慾所扭曲,那該不該掀翻這虛浮的繁華?這就是聞染跳反的理由,龍波抗爭的信念——所以龍波和聞染的動機也是非常合理的。因為他們看透了男主角們捍衛的煙火氣,實際上是如何被人心的慾念和貪婪蹂躪的一文不值。

    所以聞染和龍波在用他們的方式捍衛人間的美,只是手段更加暴力和極端,以惡制惡。就好像美好聰慧的檀琪,一旦落到龍武軍手裡,就會被打(無自尊的被貶低),被性暗示的調戲(聞手帕,摸手),被歧視和壓迫(奴婢的身份),被取悅和玩弄(火盆跳舞,供人取樂)。有人說這段舞蹈注水,拜託——這裡從檀琪和將軍對話開始,各種動作和神色就藏著隱喻,暗示著檀琪這樣美好的存在,張小敬想要守護的存在,是如何被權力所蔑視和玩弄的(沒有演強暴和毒打,不代表沒有這種隱喻)。

    然而檀琪並不脆弱。天上的星星也並不脆弱。檀琪舞姿決絕,抗拒回答將軍的第一個問題,用舞代武,用不語表示不屑。後來淡定扛下責任,視死如歸,比男兒身的姚汝能更有擔當。最後更是告訴張小敬,自己早就練過火上舞蹈的絕技——顯示出檀琪以柔克剛,以內在積蓄的力量化解外在蠻橫的暴力。

    結果就是,張小敬所守護的東西,沒有辜負他的守護,反而能反過來守護他,保護他,捍衛他。聞染對張小敬的執著,檀琪對張小敬的愛慕,徐賓對張小敬的報恩,都是一種隱喻,是天上的星星在照耀和迴應著地上的人。守護家園的戰士,也會得到家園的迴應;守護人民的英雄,也會得到人民的報答;家園和人民,都不是脆弱的——就像蚍蜉不是脆弱的,她們雖小雖柔,雖被鯤鵬欺壓,卻積蓄著無限的力量,等待爆發。

    所以男主和反派之間的衝突,最後肯定要靠煙火氣十足的,作為被觀眾看成不值一提的背景板的長安人民,長安百姓,女人們,八品官們,不良人們,普通人們,來作出解答和化解。這才體現了,男主的信念是值得的,他不是孤膽英雄,不是獨自堅持,最終又默默無聞地消亡隕落。他的信念定然被他守護的脆弱所聽到,就像曹破延的女兒定然會記住父親的愛而勇敢長大。

    所以這個劇有大量展示人物背景故事,情感變化,趣味互動以及心態糾葛的內容。這哪兒叫注水和邏輯不通呢?感情線和風俗線,這才是戰士們守護的信念,才是長安真正有價值的地方,才是第三個無形的主角,才是海報中佔了二分之一篇幅的長安城,才是所有服化道和小劇情服務的物件,才是群像戲的價值。

    很多人看劇只看一個“爽”,只要緊張刺激和腎上腺素,只要大敘事,不顧背景板。皇帝太子宰相在朝堂上一頓對話,警察和恐怖分子的兩三激烈打鬥,他們就覺得可以了。卻不知背後人物的動機:不知這些人眼裡的紙醉金迷,這些人捍衛的家園安樂,不知道這些人背後無數無名的小人物,無數的平凡人——平凡人才組成了歷史,平凡人就是蚍蜉!背景板就是民眾!就是生活!就是長安!這個劇的主題就不是一個注重“大”的劇,而是注重“小”。

    很多人說可以省略,因為他們覺得那只是背景板,但是這些都是鮮活的,就是男主角的信念,就是活生生的人間,是值得守護的人間。很多人覺得沒有趣味,無聊,注水,冗長,但歷史不是大人物和重要人物的鬥爭,也是平凡人的生活與愛恨。這個劇的三觀立的非常好,不是那種空喊口號的劇,人民需要被拯救,女人等待被拯救,百姓只要磕頭,美人只要獻身,英雄們就大圓滿了。

    這部劇的英雄們紮根在百姓中,主角們的眼光,藉助導演的鏡頭,拍出來的就是一種欣賞,是用張小敬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看平凡的生活和瑣碎的長安,看溫情的兒女情場和嬉鬧人間。否則這個抽象的世界哪裡值得守護?不過就是一個口號而已。而且這部劇,打破了孤膽英雄的設定,民間的東西不再是背景板,而是最後能夠保護和回報張小敬的東西。導演說了,蚍蜉雖然小,但是可以撼動大樹,力量無窮。

    所以最後打敗boss的,肯定不是一兩個天才的智慧,而是無數被人吐槽為多餘和背景的蚍蜉。因為導演就是要刻畫蚍蜉,就是個蚍蜉本位的主題,他最後的答案就是,民大於君,人間愛恨大於家國政治,這就是導演的主題。他沒有違揹他的主題,而且努力刻畫之,這些觀眾說不喜歡可以,但是從導演的邏輯來看,是完全有用意的安排,民間趣味和人間情感,就是無形的主角之一。

    這個劇也不是反恐劇,大唐風貌是主角,人間情感是主角,小人物是主角,人民是主角。英雄為了小人物和人民,為了情感和社會而鬥爭,這才是民本的意義。

  • 18 # 兩年的海

    《長安十二時辰》恐怖細節很多,比如張小敬拿刀劃破崔六郎胸腔,伸手從他體內掏出臨死前吞嚥到肚裡的輿圖。

    還有由於焦遂(飲中八仙之一)喝酒喝高了,把曹破延從河中救起後、無意間酒後話多,對腰間佩戴的“金魚袋”補充說明一句“入宮用的”,被曹破延“賊惦記”了,將其扭斷脖子、割去頂發殺死等等。(細節請檢視文章:《焦遂墓誌銘:都是喝酒惹的禍!盛唐詩酒文化品鑑者》)

    這些恐怖細節,讓人恐懼。但這只是殺死一個人的場景細節,真正讓人細思極恐的細節,發生在右相林九郎家裡。那是可以殺人無數的細節!

    何孚被龍波挖去雙眼後,刺殺林九郎失敗,被押送到相府。右相對其威逼利誘,臨死還要咬太子一口。按說已經死無對證,但死前已經讓何孚簽字畫押。

    李必來到相府,也受到同等待遇。陪伴自己的女婢檀棋,已經被他們提前扣押。想活命,李必必須出賣太子,認慫畫押。

    細思極恐的細節來了:林九郎家的抽屜裡,刑部大印、御史中丞印、大理寺卿印齊聚,一個人像玩耍一樣,“呼呼呼”一口氣蓋了三個章。

    要知道,唐律是林九郎修的!這種執法犯法的行為,另三司會審制度形同虛設。草菅人命、狼子野心,可見一斑。

    這是歷經包括李世民等唐代數位皇帝的苦心經營後,才達到的“開元盛世”時期,國家法制、長安這個怪獸運轉依賴的官僚體系尚且如此恐怖,那麼戰亂、饑荒年代,又當如何呢?不禁脊背發涼、頭髮豎立。

    真正體會到張養浩元曲《山坡羊.潼關懷古》中“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含義了。

    殺一個人,動作再殘忍(比如魚腸殺人),那也只是殺了一個人。國家法律如果由奸佞制定、再由他們知法犯法去威逼利誘、屈打成招、草菅人命,那會殺人如麻、冤魂無數的。

    右相林九郎一人獨掌三司官署之印,是讓人細思極恐的事情。

    生活不易,當下勁好!

  • 19 # 被強煎的蛋

    第一個就是當何執正致仕離開的時候,謝絕了李必安排的馬車,他自己一定堅持用自己的驢子,說是看看長安城牽驢子的據說是他的傻兒子,在用蘿蔔餵驢子,驢子啃完了蘿蔔之後,他把剩下的蘿蔔放到自己的嘴裡咬著吃。但何執正和他的傻兒子是大BOSS,這樣看就會讓覺得不寒而慄。

  • 20 # 文刂牛教練

    據我推算,最終的幕後推手並非徐賓,而另有他人,最後一集,靖安司在大吉酒肆發現了大量的大食金幣,最後一個畫面,姚汝能在門樓下接過了一枚金幣,貌似就是大食金幣。

    其次,劇中說到,狼衛被大食所滅,殘餘狼衛曾經尋求大唐能夠出兵,對於大食來說,狼衛殘餘部眾是隱患,大唐更是他們的勁敵。

    所以我推斷,徐賓此次策劃背後很有可能就是大食在背後支助。策劃一旦成功,大食的兩個隱患都可解除,真乃一箭雙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聽導遊說,旅行團不喜歡帶教師團,因為教師購物少,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