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逆風飛呀
-
22 # 伴月讀書人
是特別認同孔夫子這句話的。
接觸的人多一些,可以進行比較。感覺日常說話特別漂亮,表情特別生動,讓人很舒服的,基本上在實質性利益交往的時候,都是不靠譜的,即功利性特別強。其實孔子以後的人也有這樣的總結,比如“口蜜腹劍”“嘴甜心苦”。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把“仁”理解為:同情、關心、理解、互助,願意替他人考慮。這顯然是好東西。在世俗社會里,美好的東西大多都是稀缺的,比如才華,比如名氣,比如財富,大家都喜歡。而大多數人,都有一種傾向:越是缺什麼,越是積極向外界展示什麼。比如窮人,特別在意在社交中不要顯得“小家子寒酸氣”,聚會一定要有拿得出手的鞋子包包,哪怕高仿也行,讓別人知道;比如書讀得不多的人,特別愛炫耀自己讀過多少書,不必要的地方也強行引經據典,生怕別人看出他淺陋。同樣道理,一個對別人缺乏仁愛之心的人,生怕別人看出其真實內心,所以在言語和表情上要過多修飾偽裝,極力強調自己很關心別人,以博得好印象,實現自己的目的。
經驗不足的人,很容易被“巧言令色”所迷惑,另外,有些當權者需要“巧言令色”的人為其造勢,所以,“巧言令色”往往能得大好處。動動嘴皮子就能得大好處,這當然激勵這一類人繼續誇張表演。畢竟,說說漂亮話和真正地付出資源關心別人,成本要低得多了。
一個本來就有錢的人或有才華的人,腦子裡是不用老想“我如何讓自己看上去有錢或有才華”,一個本來就對他人有仁愛之心的人,也不會想著哪句話或哪個表情更打動對方,而是直接行動或思考如何實際行動對別人好,這個時候語言和表情往往平淡得多。
“巧言令色”和一般的出自友善的“和顏悅色”是有區別的。前者表演性非常強,水平高的也會把握分寸,但一定有一種刻意很用力的讓對方知道的感覺。另外,施展“巧言令色”功夫也是看物件的,畢竟任何表演都要消耗精氣神,遇到沒有利用價值的人,那就是面目可憎懶得表演了。
-
23 # 無兩書房
巧言令色鮮矣仁,出自《論語•學而》,意思為花言巧語,和顏悅色以討好別人。
朱熹在《論語集註》中這樣解讀“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巧言令色的人善於用漂亮的語言,悅人的表情討好別人,只注重表面的修飾,而不注重內心的修養。這對古代士子的學問修養背道而馳,正確的取向應為致力於內在的涵養,對道德仁義孜孜以求,以人格魅力來使人親近,而不能片面追求透過言語辭色來得到別人的愛敬。
這句話對現代社會同樣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告誡我們在社會中立身處世應當努力提高自身的內在素質,不斷透過學習豐富和充實自己,樹立確然不拔的人格,以此來獲得別人的尊重和認可,而不能透過花言巧語、笑臉相迎來妄圖得到他人眷顧。
-
24 # 玉米是玉米
“巧言令色,鮮矣仁”是孔子對生活現象的發現與概括。孔子和朱子之所以要讀者警惕“巧言令色”,不是來批判社會中那些本來就無德,奉承拍馬的人的,而是提醒那些想“求仁”的人,不要以為待人接物時處處和顏悅色,一心要讓對方開心就是仁。
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們不能萬事萬物一概而論,那樣邊有失偏頗,“巧言令色”,如果僅僅是為了哄你開心,何罪之有呢?
巧言令色這句話是出自尚書,禹說的。孔子提到這句話的時候的意思,其實和“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是類似的。我傾向於認為一個人的外在表現是由內而外貫徹始終的。與很親近的朋友開開玩笑,這很正常(我想起了楊絳回憶中結婚前的錢鍾書),但是仍不能出度。
-
25 # 表哥的故事
巧言令色,鮮仁矣!
聖賢孔夫子這話說的非常對。那些說話眉飛色舞,花言巧語的人很少是有仁德的人。
許多人為了所謂的‘前途’,拍領導馬屁,真是花言巧語什麼好聽說什麼,領導喜歡聽什麼就說什麼,這樣的人被領導提拔了,能做好工作嗎?還是實事求是,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的做事才好。咱們農村人不論是打工還是創業,都應該謹記先賢教誨,做一個讓人值得信賴和尊重的人。
聖賢教導我們: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唯其是,勿寧巧。
自己所說的每句話,最重要的就是誠信;欺騙人的花言巧語,怎麼可以說呢?話說的多,不如說的少;應該實事求是的說,不可花言巧語矇騙別人。
自古以來,中國的文化最看重的就是誠信,直到今天,誰不討厭不守約、不守時的人呢?你和股東們約好的下午三點開會,就有人三點半才到;你約同事晚上六點聚餐,偏偏有人六點半才來;借人家的錢三個月後歸還,半年了還沒還。誠信,似乎是這個時代的“稀缺”之物。咱們在外打工,與同事之間應當誠實守信,真話不全說、假話一點都不說。例如:早上你見到你的女同事就說:“你今天臉上的斑點這麼多,忘記化妝了吧?”儘管你說的是大實話,這也是不對的。如果咱們自己創業做老闆,就更應該注意了,答應員工、客戶的條件一定要如約做到位。例如:你答應三天內給客戶把產品送到,結果人家等了半個月;你答應員工工資每月月底開工資,人家工作三個月了你還不給,這事業能做好嗎?
光靠花言巧語,也許可以得到想要得到的,但是,如此得到的也不會長久。
對於誠信的要求還有哪些呢?請關注表哥,我們一起探討。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要有這樣一個觀念,孔子是聖人,但也是一個普通人。孔子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就是訥於言,不善辯論的老實人。他有三千弟子,這相當於一個學校的規模。隊伍也不好帶。這裡面難免有不聽話,甚至頂撞老師的學生。比如宰於和子貢。一個利口辯詞 一個是巧口善辭,經常弄的孔子下不來臺,這不就是巧言令色嗎?,孔子對這樣的學生當然不太滿意,這就是鮮以仁。這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仁不是說出來的 是辨出來的,是內心的修養到了一定的境界的所為。孔子是不是比較可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