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化星河
-
2 # 河北瑞弟
1、魏國佔的地盤最大,且都是長江以北黃河下游的肥沃平原,山東、河南、河北哪一個都是自古以來的天下糧倉。
2、後來荊州丟了,這一下子就挖掉了蜀國的半壁江山,接著,一心只為復仇的劉備又被陸遜一場大火燒的悽慘不已,國家境遇每況愈下。
3、從戰略層面上看,諸葛亮這位絕世天才的確為劉備制定出了聯吳抗曹的總路線。可惜,這個戰略根本沒有貫徹執行。
1、蜀國,佔據著高山峻嶺,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而南方瘴癘橫行,成都平原是不錯,可是跟另外兩家比起來,還是太小了點,戰略儲備不足這是劉備沒能統一根本原因。
2、荊州丟失後,蜀國版圖減損一半,除去荊州人口蜀國僅有區區的90來萬,而魏吳兩國分別有400萬和200萬左右的人口。光這個數字比起來蜀國就很可憐,人少那麼戰爭資源就大減。
3、蜀漢與東吳之間,兩個相對實力較弱的國家互相提防互相廝殺,打起了轟轟烈烈的荊州爭奪戰,結果曹魏坐收漁人之利。夷陵之戰蜀國大傷元氣。
結果:章武二年(222年)春季,劉備派遣黃權督江北水軍,自率陸軍進軍。秋七月,被吳將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將軍馮習、張南等戰死,此戰之後劉備病逝,再也無法北伐曹魏。
-
3 # 北派說書人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我們來盤算一下劉備身邊有哪些人,從出名一點的謀士諸葛亮到早死的龐統,還有法正,武到五虎上將加魏延等等,若是比起曹操來,似乎還差那麼一點,其實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地利,我們來翻一翻蜀國的地利地勢,蜀國的帝都在成都,自古以來,蜀國的地理位置易守難攻,但是他和吳國是結盟的,主要的對手是曹魏,但是此時的曹魏霸佔著洛陽,一統中原,自古以來,北伐經常性失敗,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一:經濟與人口對比
在三國時期,中原地區的人口眾多,畢竟是歷朝歷代的政治中心,在這裡雖然經歷過眾多戰爭,但是三國時期,曹操幾乎將戰線推到了長江北岸,這也就保證了政治中心的人口和經濟的發展。
二:地理和氣候因素
中原地區,包括洛陽方向,平原比較多,戰時無論是從運輸還是補給,動員都很是方便,但是川蜀地區就比較困難,我們從諸葛亮出祁山就能夠看得出來。
三:作戰兵種及戰鬥力
由於地理因素的制約,北方多平原,南方多山,北方多產戰馬,而南方卻沒有良好的馬場,這也就出現了這麼一個現象,北方的國家多騎兵,南方多步兵,這個我們能夠從宋朝看得出來,雖然宋朝有錢,但是卻極為的缺乏戰馬,所以在對遼、對金、對西夏的戰鬥中,經常吃虧,直到後來被蒙元給滅了。或許也是因為此,歷代還有北方出將,南方出相的說法。
所以說,劉備雖擁有諸葛亮、法正等扶持,又有五虎上將相助,但是從北往南打的話,還真是不順手的厲害,再加上荊州的丟失,劉備根本拿不出與曹操相抗衡的好手段。
-
4 # 隱者康司馬
劉備文有神機秒算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的軍事諸葛亮;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魏延,這些都叱吒風雲的一流上將,但是劉備在關羽張飛死後過度悲傷失去理智,不聽諸葛亮等一批文臣武將的苦苦哀求勸諫,舉全國幾十萬大軍伐吳——最後被東吳的都督陸遜用大火燒的蜀軍幾乎全軍覆沒,把苦心經營幾十年的家底都賠上了——最後毒火攻心含恨而亡,這一切只能都怪劉備自己任性的結果!這一點遠不他的老祖宗劉邦,劉邦悟性非常的高知道自己錯了馬上就改——聽勸。
-
5 # 劉坤忠120
這決定於劉備的性格。劉備其實比曹操還狂傲,就好像飢漢子吃飽了飯以後的感覺,奶奶的,我怕過誰。還有劉備見異思遷,因太需要人才,只要誰有名氣就用誰,也就偏離了隆中決策的方向。比如用龐統取西川,劉備是吃了大虧,耽誤時間還陷入圍困。直接用諸葛亮取西川,龐統守荊州不是兩全其美。。。終是有諸葛亮之才的人太少了,要他有分身之術,一個在荊州,一個在成都,一個在漢中,可幫劉備一統天下。你看看劉備集團謀臣所謂的傑出人士,龐統,法正,劉巴有何成就,法正雖助劉備取得了漢中,但歷時長久,軍民累垮,還驕橫不法,難道諸葛亮去就取不了漢中,定會省時省力。。。武將關羽以名氣鎮荊州。但在關健時刻要了劉備的命,丟失荊州後使劉備一敗塗地。張飛趙雲為蜀漢竭盡全力,馬超閒置,黃忠英雄暮年,魏延到是頗有功勞。為關張報仇,劉備兵敗夷陵,蜀漢損失百分之六十以上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還拿什麼一統天下,要不是諸葛亮的智慧和能力,蜀漢三年就玩完。
-
6 # 婉兮歷史
曹操統一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都沒有統一天下,一無所有的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四處打游擊最後三分天下都不錯了,劉備頂著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的空帽子四處招搖企圖尋找機會出人頭地,但無論是曹操的天時地利還是孫權的地利人和劉備都沒有,眼看著打天下跟劉備都沒什麼關係了,但是後來還是憑藉諸葛亮的計謀三分天下。
本來劉備形勢不錯但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攻打東吳報仇還失敗了,蜀國已經不復從前,劉備最好的時候都沒有打下天下更不要說失去了荊州以後了,曹操統一北方地盤最大人才最多攻打東吳都失敗了,統一天下哪有那麼簡單哪。
-
7 # 名留青史
蜀漢的滅亡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劉禪投降只是蜀漢滅亡的象徵,實際在阿斗投降之前,政治、軍事、經濟等各種因素已經註定蜀漢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
1、軍事上,劉備彝陵大戰的失敗就已經為蜀漢的失敗埋下了伏筆,或者往前說,關羽丟失了荊州是蜀漢最終失敗的緣起。荊州失陷前,蜀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基本上達到了《隆中對》中諸葛亮設計的戰略態勢:“……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一戰略構想的關鍵實際上在於荊州,因為巴蜀是是典型的“天牢”地形,道路難行,“外人不得入,內人不得出”。如果以巴蜀作為戰略基地進攻曹魏,就必須有另一路兵力進行策應,或者本身就作為策應軍出現。但是,劉備與孫權聯合的基礎是“聯合抗曹”,重點在於“抗”字,而不是“攻曹”,否則力量的均衡會打破。所以才有“關羽得志,吳必不喜”,孫權會看著劉備坐大而不聞不問嗎?再加上關羽外交上的幼稚,所以只要劉備軍一勝,孫權立刻就抄了他的後路。
荊州雖失,蜀漢當時的軍事實力仍然十分強大,如果陳兵吳蜀邊界,孫權恐怕也會乖乖的將荊州還給劉備,繼續保持原來的均衡,事實上孫權也就是這樣想的,所以派諸葛瑾到蜀國談判,但是劉備昏了頭,非要滅吳。要知道,當時三國各自的實力任誰要想憑一己之力滅掉另一家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彝陵大敗是必然結果。
彝陵大敗是蜀國損失慘重,一大批老成宿將或病死或陣亡,一大批久經戰陣計程車卒或被俘或戰死,據估計損失精兵4萬多人,軍事上實際已經失去了本錢。之所以沒有立刻滅亡,還要得益於魏吳兩家的制衡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劉備死後,諸葛亮六出祁山,在軍事上實際上也只是以攻為守,禦敵於國門之外。但這種做法實際上也是飲鴆止渴,但是蜀國的國力使然,諸葛亮明知道是毒藥也只能硬著頭皮喝下去了。
而且,諸葛亮和後來的姜維對魏國不斷的騷擾也有利於吳蜀同盟的穩固,使魏國難以騰出手來收拾吳國。但是到了後期,隨著魏國越來越強,原來的均衡已經被打破,魏國(或說司馬父子)已經擁有了消滅兩個國家的實力。
2、政治上:客觀上,政治上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蜀漢原來的政治優勢是“漢室正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百姓對“漢室”已經沒有興趣,魏吳在自己的領地統治都非常成功,沒人願意再恢復那個昏庸無能的“漢室”;而且,劉備和孫權死後,他們的繼任者能力都非常一般。本來吳蜀各自的實力就較魏稍弱,此消彼長,差距就越來越大。
主觀上,劉備死後,諸葛亮雖然很有才能,但是缺少劉備那種籠絡人心的能力,說白了他也就是個軍師的料,原來的老臣們未必都買他的帳,所以他只能在內部透過一連串的政治鬥爭打壓原來的元老派(如魏延),和劉備一度比較器重的益州派(李嚴為代表),對外由於荊州的失去,難有外來人才輸入,只能起用如廖化、楊儀等邊緣人才,遂使國力益衰。
3、經濟上。巴蜀地區雖號稱天府之國,但實際上蜀中的生產力非常落後,其綜合國力跟本無法和東吳甚至曹魏相提並論,生產力的落後就決定了教育水平的落後。君不見,蜀中土生土長的人才有幾個?其人才基礎非常薄弱,此時的中原既已平靖,跟本不可能會有人拖家帶口、不辭兇山惡水地來投奔劉備或劉禪。沒有人才的支援,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就會一塌糊塗,所以,後來的蜀漢政權基本上是坐困蜀中,不得不亡。 生產力的落後也註定了人口的缺乏。據說,到諸葛亮死後,蜀中差不多每6個人就有1個士兵或官員了,如此形勢,加上窮兵黷武,“要大炮不要黃油”,難怪姜維要自己去屯田了。
同樣因為這種經濟形勢,也註定諸葛亮要以攻為守,禦敵於國門之外,因為,一旦外敵打進家裡,脆弱的經濟可能立刻崩潰,蜀漢可能都堅持不到公元263年。
蜀漢最終滅亡固然是因為鄧艾偷渡陰平關,阿斗倉皇出降,但這只是歷史發展到這個階段的必然,鄧艾和劉禪只是歷史大勢下的推動者而已。
-
8 # 始終先生
個人認為,劉備是否有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五虎上將,並不是能不能得到天下的主要因素。
論人才,劉備有,曹操有,東吳更有,誰的智囊團,武將營都不差。看看三家的陣營吧
劉備:諸葛亮、龐統、法正、領銜智囊團,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領銜武將營
曹操:郭嘉、程昱、荀攸、賈詡、荀彧、司馬懿領銜智囊團,夏侯惇夏侯淵、許褚、張遼、徐晃、張郃領銜武將營
孫權:周瑜、魯肅、陸遜領銜智囊團,太史慈、程普、黃蓋、甘寧、蔣欽領銜武將營
整體看來,這三家都所謂人才濟濟,將星雲集。
所以如果只說劉備有高人相助就可以得天下,是十分片面的想法。
那麼,是什麼導致劉備不能統一天下呢?
異地創業,沒有根基縱觀劉備、曹操、孫權,曹操和孫權都是本土創業,而劉備則是唯一一個異地創業者。
孫權不用多說,孫氏家族歷代在吳郡做官,經營江東頗久,看看這些為圍繞在孫氏集團周圍的骨幹智囊,我們不難發現他們之間盤根錯節的關係。孫策和周瑜是好朋友,且因為大小喬的關係,二人又成為連襟。周瑜和魯肅是發小,周瑜當初起兵投靠孫策時,魯肅家裡有兩個糧倉,魯肅說一個是我的,另一個送給你,可見二人關係有多麼親密。陸遜是孫權的女婿。再加上孫氏父子三人,孫堅、孫策、孫權皆是人傑,所以孫氏父子在江東廣獲當地大族、名仕人心。
曹操也是本土創業,他身後站著廣大的潁川名士,荀彧、荀攸、陳群、郭嘉、戲志才等等,都是潁川名士,因此可見,曹操也深受潁川大族的支援,根基頗深
而獨獨劉備沒有,劉備起兵是在河北涿縣,後先後投靠過遼東的公孫瓚,徐州的陶謙、許都的曹操、荊州的劉表等等,劉備從東漢末期一直到入主益州,差不多橫誇了整個漢朝地圖,劉備在益州,是不擇不扣的外來軍閥。在益州,劉備沒有盤根錯節的關係,沒有這麼多名仕、當地望族去支援他,這也是為什麼入主成都後,諸葛亮立刻著手製定《蜀科》更改益州現行的法律法典,就是為了整治當地大族,穩定民心。要知道,在漢朝那個時期,名仕就是大V,望族就是利益集團,沒有名仕的支援,就得不到輿論上的傾斜,百姓就不知所以然;沒有望族的支援,就沒有利益集團的協助,沒有打仗的錢和糧。
所以,如果光靠幾個武藝超群,能上陣殺敵的武將,劉備是沒有爭天下的資本的。必須要獲得益州當地人的支援才行。當然,這也是劉備、諸葛亮一直沒能做到的。蜀地的名仕自始至終都看不上劉備這些外來戶,大名仕劉巴寧可得罪張飛,也不和張飛說一句話。如果不是有諸葛亮這個荊州大名仕坐鎮,別說劉備爭天下了,可能連益州都穩定不了。
劉備沒有把益州當成一個國家,沒有像治理一個國家那樣去統治益州我們透過翻看曹操、孫權的傳記,可以看到,二人為了如何治理領地,改善治下百姓的生活,都有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方法。而劉備卻沒有。是諸葛亮興屯田,修水利,鼓勵異族通婚等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恢復經濟,恢復人口。
有人可能說,劉備沒有政治頭腦。其實我認為不是沒有,是他的心沒在益州。劉備自始至終認為,他應該取代曹操,統治漢室正統,佔領中原,而益州在他的心裡始終是偏遠地區,只不過是他挺進中原的一塊跳板。
所以,他得了益州後很快就發動了漢中之戰,漢中之戰後,又很快發動了夷陵之戰,不考慮民生、國力是否有能力連續發動大戰,一味任性徵戰。可見劉備雖然建國,卻也沒有把益州真正當成國家來治理。
而根據陳壽的《三國志》卷33《蜀書三·後主傳》:
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史官是專門編撰歷史的官職,中國曆代皆設有這個職位,魏國有,吳國也有,獨蜀國沒有。既然蜀國已經建國,為何不立史官?個人妄測,是劉備始終心繫中原,想著北伐中原,光復漢室,繼承正統。所以根本沒把益州的蜀國當國來看,因此才不設史官。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統治者,他沒有把自己的領地當成國家,循序漸進的治理,而只是當成一個殖民地來不停的消耗,他又怎麼可能有爭奪天下的實力呢?
純屬個人意淫,絕無抹黑劉備的意思,我也是很喜歡劉皇叔的。各位劉粉勿噴
-
9 # 野草的沉思
劉備未得天下的原因,試分析如下。
一,劉備有無可能得天下?應該說還是曾經有過的。
在三國中,劉備是最晚發展起來的。他在西川立住腳時,曹魏已基本統一北方,成為中原霸主。東吳也已佔據江東六郡,成為一方強大的難以撼動的勢力。
但是,在天才軍事家諸葛亮的謀劃和指揮下,在劉備和眾將士的努力下,蜀漢政權橫空出世,蓬勃發展,在漢中之戰中,斬殺了曹魏名將夏侯淵,擊退了曹操親自統帥的四十萬大軍的進攻。
在這個時候,如果蜀漢不貿然發功對外戰爭,而是集中精力於國內建設,積極發展生產,廣泛招攬人才,加強軍隊建設,:鞏固吳蜀聯盟,經歷若干年之後,兵精糧足,再全面統籌戰略,有計劃地出兵北伐,那麼,憑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憑五虎將的無敵神威,奪取中原,統一天下,是有成功的可能的。
二,痛失荊州。
劉備要爭天下,必須據有荊州。因為從川漢向北,向關中,發展困難重重。而荊州毗連中原,憑凌大江,無論是戰略進攻,還是謀求政治經濟人才利益,都十分有利。丟失荊州,蜀漢就象一隻鷹被關在了籠子裡,再怎麼雄摯,也無法再博擊九天。
可是,荊州竟丟失了。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就史料看,事先並未經過全面統籌計劃,也並未經過劉備和諸葛亮的指示,而是關羽自己決定發動的。在發動襄樊之戰的同時,他粗暴地拒絕了孫權的和親提議,破壞了吳蜀聯盟,等於是兩面樹敵。他雖然取得了水淹七軍的勝利,卻在魏、吳兩國的夾擊下全軍覆沒,丟失了荊州。
蜀漢這顆剛剛升起的‘光輝萬丈的太陽,還沒到中天,就在荊州丟失的一瞬間向下沉落了。
三,夷陵慘敗。
為了給關羽報仇,劉備唯一一次沒有接受諸葛亮的意見,傾全國兵力,悍然發動了徵吳之戰。
劉備當然以為此去必能大獲全勝,滅吳殺掉孫權給關羽報仇。
諸葛亮怏怏不樂有不安的預感,但他也沒完全料到久經沙場的劉備,竟會被一個默默無聞的年青後生打得丟盔棄甲,一敗塗地。
然而,不幸的事情還是發生了。火燒連堂八百里,蜀軍幾乎全軍復沒。
劉備的爭奪天下的希望,也被這把火給基本燒沒了。
-
10 # 黑白歷史說
劉備有謀士諸葛亮、龐統、法正等,武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在文武兩個方面,劉備的實力都是首屈一指,獨佔鰲頭的。
劉備也正是憑藉文臣武將兩方面的強橫,開拓了從無到有的版圖,建立了三國之一的蜀漢。綜合實力一度曾佔據過榜首,只可惜,好景不長,蜀國迅速衰落,跌下神壇,最終第一個被消滅。
蜀國不僅沒能完成天下一統,恢復漢室的夢想,甚至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尤其諸葛亮死後,蜀漢成了秋後的螞蚱,沒蹦噠幾天。
為何文治武功,人才濟濟的劉備,沒能統一天下?一、人才紅利卻也是人才缺陷劉備手下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絕對的獨一檔人才。正是這種人才紅利,讓蜀國初期興旺發達,卻也不可一世。
劉備手下人才的確出色,卻也都有明顯缺陷。劉備對於這些人才,只看到優點,而忽視缺點,這些人才的缺點被釋放,而導致給蜀國帶來毀滅性打擊。
關羽的傲慢、張飛的暴躁、龐統的自負,諸葛亮的謹慎,這些人才的缺點,劉備沒有好好規勸,而是任由其發展。讓這些優點突出,缺點更突出的人才,獨自統兵,終於惹下大禍,丟荊州,失軍隊,削弱國力,浪費錢財,導致蜀國後期,步履維艱,再難進寸步。
二、地形長於防守而制約進攻諸葛亮五次北伐,姜維又九伐中原,基本都是大敗而歸。原因皆在於蜀國地形。四川盆地之內,四周丘陵險隘環繞,敵人難以攻進,可是軍隊也難以出去。
軍隊出關,糧草運輸成為難題,即便有木牛流馬,可是山間道路崎嶇狹窄,不比康莊大道,需要護送的軍隊會更多,大大限制能攻城拔寨的攻擊部隊數量。
諸葛亮幾次出關,都是速戰速決,一旦成為持久戰、拉鋸戰,蜀漢必輸無疑。就是因為糧草運輸的弊端。
三、劉備軍事才能低下劉備雖有雄才遠志,在戰場上摸爬滾打,掙扎出來的梟雄。可是對於行軍打仗他還是外行,一直都是敗多勝少。劉備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多次勸阻,大興兵戈,討伐東吳,為收復荊州,替關羽報仇。
可是不懂軍事的劉備,棄水軍而興步軍,連營七百多里,被陸遜一把火燒乾淨。從此蜀國軍事力量大受打擊,一蹶不振,自動退居三線,再難與魏、吳爭短長。
因夷陵之戰,劉備也沮喪無比,身心俱疲,在遺憾與悔恨中,溘然長辭。
而之後的劉禪,對於軍事、政治更是一竅不通,全都倚仗諸葛亮。窮兵黷武、鞠躬盡瘁的諸葛亮,開始逐漸將蜀國挖空。文臣沒了、武將沒了、只剩下一個空架子。
由於人才的繁盛,劉備開創蜀漢基業,可是由於人才的凋零與負面性格,又將蜀國陷入艱難困苦之地。
蜀國成也人才,敗也人才。
-
11 # 或躍在淵64400836
首先,因為兩敗:第一,關羽的荊州之敗,失去進軍中原的跳板和戰略緩衝帶;第二,劉備伐吳大敗,元氣大傷。
到這時候,那些大將都老了或者死了。剩下的只有趙雲、魏延和廖化而已,雖然後來也有少年英傑,比如關張之子,比如姜維。但四川人口少,地少,經濟不如魏和吳,兵力更是不如,諸葛亮六出祁山,卻屢次敗退,更始淘空了蜀國的國力,覆亡是早晚的事,其實與劉禪是否昏庸無能已關係不大,即使劉備活著,西蜀也頂多是個防守的態勢。
還是實力決定一切。劉備實力還是太小了。賣草鞋出身,跟人家曹操高幹子弟,孫權豪門世家沒法比,學歷史也也許知道那時候興起豪門世家,劉備不行。家裡底子薄。發展慢。其實三國鼎立後劉備的力量一直是最小的。
-
12 # 西西的正爺
兩點根本原因,外交政策和國家發展戰略錯了。
外交層面,與吳國從合作變成對抗是最重大失策。首先,要知道如果保持蜀吳聯盟,魏國絕對不敢開戰,戰線太長了,一旦區域性失敗,隨時可能被以點破面。其次,蜀吳聯盟就能通商,我們都知道工商業文明一旦發展對農業文明是碾壓的,光經濟戰可能就會讓魏國崩潰。
國家戰略層面,典型的窮兵黷武,把國力和民心掏空了。讓我想到美國拖死蘇聯,沒國力支撐的軍備競賽就是自取滅亡。後面伐魏伐吳,其實是國內矛盾擋不住了,急需轉移矛盾,這個時候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軍事層面,就算荊州未失,夷陵沒敗,打到長安,洛陽都贏。要知道魏國還有強大的東面和北面的縱深,當時的魏國哪怕戰爭初期失利,也完全可以憑國力組織反撲,而此時蜀國的戰線就拉長了,難免一敗,並一敗塗地。總之魏國輸得起,蜀國輸不起。
綜上,蜀吳如果合作並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才是王道,坐看魏國時局動盪,政治不穩,到時候透過輿論戰,經濟戰等等手段弱化魏國,最後出動軍隊,一戰定乾坤。
-
13 # 逝去的青春75493449
天命所歸也,蜀漢弱小,偏執一偶,其安要何以久存,要是劉備還佔據荊州,關中的話或許可以統一天下,或者每次和東吳夾擊魏國
-
14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劉備雖然有智者相扶和猛將相助,相比曹操和孫權二人扶持劉備陣容還是太單薄了。再有就是蜀漢建立比曹魏、東吳晚了很多年。
劉備為首的蜀漢陣容對比對手下還是不足劉備成立蜀漢成立時各主要機構的的大臣多數都是劉璋遺留下來的益州舊部和劉表去世後投奔劉備的一部分荊州官員。益州的官員建制比較全,而荊州的官員建制雖然差些但是還可以執行。益州、荊州兩州的智者、猛將雖然能勉強支撐起蜀漢,但是這陣容和曹操的陣容相比差的太多太多了。
曹魏智者裡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有五位,分別是郭嘉、荀彧、荀攸、賈詡、司馬懿,這五人的智謀都不必諸葛亮差。大家想想一個人做一件事和五個人做一件事這效率肯定是不一樣的。再說猛將,蜀漢最著名的就是五虎上將,再擴充套件也就魏延、關平、劉封幾人。把他們都擺在檯面上也不敵曹魏一半。曹魏有名的五子良將和八虎騎在數量上就完勝蜀漢了,質量上更不必五虎上將差。
蜀漢成形最晚根基也最淺三足鼎立是蜀漢建立後出現的局面,東吳是最早奠定基礎的,並且東吳在蜀漢成立時已經經歷三位掌權人。東吳的執行力和機構的完善度是蜀漢無法比擬的,而且東吳除了赤壁之戰沒有發生過大型戰役,在東吳境內發生的戰爭幾乎為零。所以東吳經歷了長久的安逸生活,孫權又屬於偏安一隅的君主很少主動挑起戰爭。
而蜀漢剛剛成立就經歷了漢中之戰、荊州之戰和夷陵之戰,這三場戰役的損失讓蜀漢在立足不穩的時候直接走向沒落。
總結:劉備雖然有智者、猛將但是太多的因素影響著蜀漢的走向。
-
15 # 地水火風234
劉備,有德有智之長者。沒統一國家怨他自已,原因只有一個——義氣用事!
二弟雲長意外失荊州,命也丟了。其實沒傷根本,趙雲七進七出後輕鬆得很,淨給他當衛隊長了,完全可取雲長而替之,曲線奪回失地。沒想到備傷心過度失去理智。非要幹孫吳。當時,曹操一直防劉備做大,因備乃漢景帝后代。
如果當時劉備丟荊州失雲長後,對曹假稱臣,捊一捊曹鬍子,稱與東吳勢不兩立,讓操多睡睡覺。同時走夫人路線,親去東吳孫家,以女婿身份哭他三天,備擅長哭哇,聯合多路出兵幹掉曹操,以漢室大業為重,回頭再收拾殺二弟之元兇,帝業可成。
怎耐備不顧一切,直接找孫吳報仇,被火燒連營,困死白帝城!操聞之竊喜,天下定矣。君子報仇10年不晚,百年都不晚,只要時機成熟,把曹操靠沒他,孫權靠沒他,我就不信了。
桃園結義不算百分百成就劉備,但桃園結義百分百斷了劉備統一大業!這就是義氣用事,非帝王份上事!多說一句,帝王份上事,必使民族統一,領土完整,百姓安居樂業,君王用國之重器——兵甲,報失弟之仇,不祥也!
-
16 # 文青聊史
相比於曹操和孫權,劉備的身世就要差上很多,只有明面上一箇中山靖王之後,但是是真是假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儘管劉備得出身不好但是憑藉自己的才能還是收穫了五虎將和臥龍鳳雛等人才,當時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臥龍鳳雛,得一者,可得天下”,劉備兩個謀士都有了,還有自己軍隊,為什麼最後沒有達成自己的理想呢?
稱帝太晚,根基淺薄這是我們認為的一點,因為在劉備稱帝前,荊州是借的,益州是劉璋害怕曹操讓劉備入住,最終引狼入室。
曹操雖然剛開始也沒有勢力但是在官渡之戰後曹操就成為了北方最強大的勢力;孫權世家都在江東,東漢末年的時候孫家在江東就有一席之地,可以說基礎還要比曹操更好一點。
反觀劉備,只有最後在晚年的時候才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各方勢力中來回週轉;
地形複雜,不益攻伐劉備的根據地是在蜀地,我們都知道蜀地多山並且運輸等及其不方便,比如東吳,有海作為自己的天然屏障,運輸方便同時也利於作戰。
曹操的北方大軍,在平原運輸糧草或者其他器械完全不是問題。
諸葛亮六出祁山,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後期的糧草運輸太過麻煩,難以供給到前方,不能打持久戰就是蜀軍最大的痛處,也是此條最大程度上限制了劉備統一天下。
錯失荊州,一錯再錯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就對劉備說:如果要取得天下,第一步是先拿下荊州,進而取得益州,這樣才能有跟其他兩家抗衡的餘地。
荊州一直都非常重要,以至於在劉備借走之後一直不想償還,但是最終卻因為關羽的失誤而錯失荊州,雖已經取得益州,但是荊州也同樣重要,畢竟劉備沒有孫曹兩家那麼有底氣。
但是因為關羽的大意,小看了表面對他友好的呂蒙,最終荊州和關羽所在的樊城一塊失守,而關羽也命喪麥城。
夷陵大火,一乾二淨在荊州失守之後劉備便攻打東吳,雖然對兄弟關羽有幾分報仇的心思,但是我想更多的是對於荊州的渴望還有吞併東吳的慾望。
劉備此戰也是準備許久,先讓先鋒部隊去三峽守住關口,一邊讓馬良在附近部落遊說,爭取可以拉到自己陣營。
最終就是陸遜在夷陵的一場大火,把劉備的軍隊給燒的乾乾淨淨,並且劉備也很快含恨去世。
要知道此次劉備帶走的可是蜀漢的大部分人馬,此戰之後蜀漢根基大傷,並且主公也隨之去世,就算是有再好的將領也無法挽回這樣的局面。
-
17 # 香茗史館
東漢末年,群雄四起,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大家普遍對蜀漢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按理來說,劉備麾下文臣武將並不弱,那麼為何卻無法得到天下呢?
原因之一:文臣武將方面,曹魏和東吳同樣不弱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人們普遍認為蜀漢的文臣武將要高於曹魏和東吳,其實並不然。劉備麾下雖然武有“五虎將”等猛將、文有諸葛亮、龐統、法正等人,但曹魏和東吳方面其實並不弱於劉備。
曹魏方面,曹操麾下堪稱人才濟濟,文有郭嘉、荀彧、司馬懿、賈詡、荀攸、程昱等人,武將也有曹仁、曹洪等曹氏宗族,夏侯淵、夏侯惇等夏侯氏,以及以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為主的一眾猛將。
東吳雖然在《三國演義》中的存在感較低,但文臣也有張昭、張弘、顧雍、陸遜、虞翻、魯肅、諸葛瑾等人,武將也有周瑜甘寧,呂蒙、黃蓋、韓當、丁奉、周泰、淩統、太史慈、朱然、朱桓、賀齊、程普、潘璋等人。
綜上所述,雖然蜀漢的文臣武將比較為人所熟知,但實際上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來講,不僅佔不到多少優勢,反而處於一定的劣勢。尤其是蜀漢後期一定程度出現了人才短缺,相較於曹魏和東吳反而處於了劣勢。
原因之二:劉備起步較晚、發展較慢,迅速崛起後根基不穩劉備雖然擁有漢室宗親的身份,然而亂世當中,錢糧兵馬和地盤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皇嗣血脈傳到他這一代,其實已經毫無優勢可言。在劉備起兵之時,天下各方豪強已經擁有了相對穩固的根基之地,且勢力全都在劉備之上。
而自劉備起兵以來,由於沒有固定根基,長期處於寄人籬下的窘境之中,雖曾短暫入主徐州,卻又在立足未穩的情況下流離失所。直到赤壁之戰中,劉備以劉琦的名義趁機佔據荊南四郡,這才有了安身立命之所,開始了崛起之路。
然而,正如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分析的那樣,赤壁之戰前夕天下局勢其實已經大定,此時的曹操雄踞北方,中原地區盡入其手,乃是天下實力最強者;盤踞江東的孫權雖然地盤不大,但歷經父兄三人治理,也是根基穩固,也只有危機四伏的荊州和忙著與張魯爭鬥的益州最為可取。
△赤壁之戰前天下局勢
事實上,佔據荊州、益州後的劉備的確開始了瘋狂的崛起之路,而在之後與曹操爭奪漢中取勝後,勢力更是一度達到巔峰。可惜的是,由於其起步較晚、發展較慢,再加上崛起的過於迅速,反而出現了根基不穩的情況。
原因之三:荊州、漢中太過關鍵,蜀漢勢力盛極而衰鑑於赤壁之戰前後的天下局勢,荊州、益州、漢中的確是劉備能夠迅速崛起的有效途徑,可惜荊州和漢中之地太過關鍵,曹魏和東吳都不會輕易放手,再加上劉備根基不穩,容錯率實在太差,直接導致蜀漢與兩強爆發激烈爭奪後迅速盛極而衰。
先說荊州之地,荊州不僅是曹魏南下的關鍵,也是東吳的西大門且直接威脅東吳腹地,同時又是蜀漢東出的關鍵所在,這直接導致荊州成為了曹魏、東吳、蜀漢三方爭奪的焦點。赤壁之戰後,東吳和蜀漢結盟,導致曹魏南下無望後戰略重心轉向西涼,失去了曹操這個巨大威脅後,蜀漢和東吳的聯盟因為荊州的歸屬而迅速分化。對於孫權來說,他不希望一個新崛起的勢力時刻威脅自己腹地,哪怕這個人是曾經的盟友,他更希望將劉備牢牢鎖死在益州之地。於是,便有了孫權討還“南郡”之爭,繼而引發了“湘水劃界”事件,之後則有了襄樊之戰期間的“白衣渡江”,劉備自然也不想困死於益州,為了奪回荊州,進而爆發了“夷陵之戰”,結果導致蜀漢實力大損。
再說漢中之地,赤壁之戰後曹魏南下受阻,轉而將戰略重心轉向西北,最終成功佔據西涼之地。劉備佔據益州之後,漢中之地便成為了曹魏和蜀漢爭奪的關鍵。對於曹操來說,西涼剛剛平定不久,而其主要勢力又集中於中原地區,關中乃是連線中原和西涼的關鍵,一旦劉備佔據漢中,將時刻威脅到關中地區,曹操勢必要調集重兵應對劉備對關中的威脅。因此,曹操選擇了率先奪取漢中,希望利用地利將劉備牢牢鎖死在漢中以南,劉備自然不願坐以待斃,於是和曹魏展開了激烈爭奪,雖然最終贏得了漢中之戰,卻也讓剛剛崛起的劉備付出了慘痛代價。
△平定南中之後的蜀漢已無爭霸資格
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崛起本就比較晚的蜀漢卻佔據了最容易引起爭端的兩個地區,這直接導致了他的盛極而衰。雖然此後蜀漢平定了南中之地,但卻早已失去了爭霸資格。
綜上所述,縱觀整個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蜀漢即使一度發展至巔峰,但與曹魏和東吳比起來,卻始終是最弱的那一個。尤其是丟失荊州後,困守益州、地盤和人口均處於劣勢的蜀漢,與其他兩國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諸葛亮北伐謀取轉機失敗之後,蜀漢便已經早早退出了天下爭奪戰。
-
18 # torrent8899
曹操孫權一點都不比劉備差,論能力劉備排名第三。他要是不急於為兄弟報仇就不會死在白帝城,蜀國也不會那麼容易滅亡。
-
19 # 江南飈
結合《三國演義》回答此題。
劉備的戰略出了問題。劉備的目的是要興復漢室。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極不合理的口號。到了漢朝以後,人們對天命說已經不信了,統治階級為了維護統治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論就是“皇天無親,唯德是依”,明白告訴人們,老天爺和皇帝是沒有親戚關係的,只是把天命也就是皇權授予有德行的人。
東漢末年,朝廷已經極端腐敗黑暗了,別的不說,就“十常侍”就已經把國家搞的昏天黑地了,到處是農民起義,黃巾起義聲勢浩大,極大地打擊了封建統治。為什麼會有這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因為漢朝的統治太過於黑暗腐朽了,老百姓忍無可忍了,才鋌而走險走上反抗道路。從書中記載的例項可見一斑,太監向盧植索賄不成就可以把盧植罷官下獄,盧植是鎮壓黃巾起義的戰將。還有劉備大小七十餘戰,頗有微功卻得不到一個官職。後來經過大臣的推薦他才得了個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的官職,但是很快就被督郵索賄,劉備一怒之下打了督郵一頓,書裡寫是張飛打的。劉備沒辦法只得棄官出走。從這些例項就可以看出漢末的腐朽與黑暗。
按照統治級的理論,漢室就應該滅亡,它已經沒有德行了,不能再繼續得到上天的支援。這麼多壞事都是漢家皇帝無德造成的,所以漢家江山就該敗亡。老百姓希望趕快改朝換代,換一個有德行的皇帝,而不是恢復漢室。
可是劉備卻打出興復漢室的旗號,這不是和老百姓做對嗎?老百姓對漢朝政府已經是完全失望了,所以才起義的。他還要恢復這個反動腐朽的政權,試想有幾個老百姓會支援?所以導致劉備的事業後繼無人。
再者,在具體的實踐上也存在很多問題,諸葛亮對外連年征戰,耗空了蜀漢政權的國力,使它沒有發展後勁,其實這還是第一個原因造成的。
劉備為了一家一姓的利益奮鬥,是開歷史的倒車,註定不會成功,在區域性地區在一城一地的爭奪中會獲得勝利,但是從全域性來看從長遠來看是不可能勝利的。
-
20 # 冷月鉤沉
在三國曆史上,曹操,孫權和劉備三方勢力中,劉備的人氣應該是最高的,後人也是最希望他得天下的。但是,劉備最後並沒有統一三國,反而蜀漢是第一個滅亡的國家。
這是因為劉備的蜀漢雖然有許多歷史名人,但綜合實力比曹魏和東吳差距太大。
劉備自從起兵以來,是經歷了長期的顛沛流離,先後投靠過曹操,袁紹,公孫瓚,陶謙和劉表。
最後在諸葛亮等人的輔佐下,佔據了荊州,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
為了實現統一天下,光復大漢的夢想。
劉備把眼光放在了益州和漢中。
益州劉璋作為一方諸侯,不僅懦弱無能,而且非常昏聵。讓劉備意識到自己有機會取益州,於是在收買了益州別駕張松後,極力推薦劉備入川抵禦張魯。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劉備和劉璋反目,最終佔領了益州。
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當地豪紳的支援。
黃忠,李嚴,魏延,黃權,法正等人,都是在益州投靠了劉備。
在打敗曹操,佔領漢中以後,劉備的勢力範圍達到了頂峰。
文有諸葛亮,法正,黃權,李嚴。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和黃忠五虎上將。
可以說非常有機會進軍中原,南下讓孫權屈服。
可是,這個時候出現了變故,關羽在襄樊之戰中,被呂蒙偷襲了大後方荊州。
關羽無奈之下撤兵,在臨朐附近被呂蒙部下馬忠俘虜,並斬首。
劉備作為起家基地的荊州,就這樣成為孫權的西大門。
劉備得到益州和漢中,卻失去了荊州,得不償失。
這個時候的劉備困在益州之地,沒有一個用兵前沿站,只有自保的能力。他已經不具備爭奪天下的實力,除非重新奪回荊州。
劉備確實這麼做了,他發動了夷陵之戰,卻損兵折將,自己也因為憂鬱而死。
所以,劉備有著一盤好棋,卻被曹操和孫權聯手打了個滿盤皆輸。
加上當時曹操和孫權麾下的文臣武將有不少,雖然不能和劉備的五虎上將相比,但也差距不大。
曹操一方謀士有程煜,荀彧,賈詡和司馬懿等人。武將有曹仁,曹真,曹洪,夏侯淵,夏侯惇和五子良將。
哪一個都是能獨當一面的人物。
孫權這邊雖然沒有曹操的豪華陣容。
但謀士有張昭,顧雍,諸葛瑾,嚴峻,呂範,主治。
武將有程普,韓當,周泰,呂蒙,陸遜,甘寧,太史慈。
劉備即使沒有失去荊州,想要打敗曹操和孫權,難度也不是一般的高。
所以,總結劉備用一句話最合適。雖得其勢,不得其時。
—End—
回覆列表
三國時期,三方實力,以魏國最強,吳國第二,蜀國第三,三國都有智者和猛將,綜合實力劉備一方沒有優勢,土地人口都是最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