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不妨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下面,我簡單說說我的看法。

    一、“雖得其主,未得其時”

    “雖得其主,未得其時”這是“水鏡先生”司馬徽在孔明出山的時候說的一句話。水鏡先生和諸葛亮一樣也是一位世外高人,但和諸葛亮不同的是司馬徽甘願於一輩子做一個隱士,但是諸葛亮卻心懷天下。諸葛亮未出草廬已知三分天下,司馬徽雖常住深山卻也知天下大勢。他說的這句話是對諸葛亮命運的一種預言,同時也是對時局的一種高度概括。

    “雖得其主”,在遇到諸葛亮以前,做為漢室宗親的劉備一直以來以仁義自居,以重振漢室為個人的理想目標。而且在劉備的經歷中他平黃巾、討伐董卓、三英戰呂布、三讓徐州……早已經讓劉備的名聲和能力遠播宇內。而且天子稱其為皇叔,身份地位何等高貴。和同是漢室宗親的劉璋、劉表,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和“借父兄威名”保守江東的孫權相比,劉備的確是諸葛亮輔佐的最佳人選。

    “未得其時”,這句話才是重中之重。它一方面預言了諸葛亮的結局,另一方面也高度概括了天下局勢。同時這句話也回答了“劉備為何最後沒有得到天下?”這個問題。“未得其時”說的是諸葛亮出山未得其時。當時的天下大勢已經日漸明朗,劉備雖然得到諸葛亮的輔佐,再加上關羽等人的鼎力相助,但是天下大勢已經很難逆轉了。

    首先,劉備雖然在中原轉戰數十年,但是現在只有劉表下屬的新野小縣,兵不過千,將只有關張趙。依附劉表卻不能利用他壯大自己勢力。其次,同樣是這幾十年裡,曹操卻接連打敗自己的對手,統一了中國北方,勢力如日中天。孫權雖然可以做為一時的外援,但是很難成為真心的朋友。最後,蜀中之地道路崎嶇、易守難攻。進取益州不易,從益州出發北伐中原更是不易。所以司馬徽說孔明“未得其時”。

    二、“天下英雄不過使君與曹爾”

    “天下英雄不過使君與曹爾”,這句話是曹操在“青梅煮酒”之時評論天下英雄時說的一句話。那時候曹操問劉備天下誰能稱作英雄,劉備遍舉天下群雄,如袁紹、袁術、孫策、馬騰……之輩。曹操皆不放在眼中,卻唯獨看重劉備。這是有原因的,曹操不僅軍事、政治、文學能力很強,而且很會看人。他早就看出來劉備能力不凡、與眾不同,而且素有大志,不肯久居人下。日後一旦有機會,必然能成就一番大的功業。

    所以說劉備是有真才實學的,他的能力受到包括當時天下群雄的一致認可。劉備在投靠袁紹、劉表時,二人都曾大喜,遠出迎接,而且都提防著劉備。劉璋也久慕劉皇叔英明,請他入川抵抗張魯。所以說,劉備是有一統天下的能力的。

    三、“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這是唐太宗李世民說過的一句話,劉備其實也能說這句。曾輔佐過劉備的如諸葛亮、徐庶、龐統、法正等皆有經天緯地之才,吞吐天地之計;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魏延等皆有萬夫不當之勇,可稱作“世之虎將”。

    諸葛亮、龐統並稱“臥龍”、“鳳雛”,司馬徽曾評價說:“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定天下。”徐庶是潁川俊傑、法正是蜀中大賢。關羽溫酒斬華雄、虎牢關戰呂布、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早已名動天下。張飛與關羽並稱“萬人敵”,長坂坡一戰打的曹軍聞風喪膽。趙雲,無雙戰將、忠心耿耿,長坂坡保護幼主“七進七出”。老將黃忠定軍山一役力斬曹軍上將、主帥夏侯淵真可謂是“老當益壯”。馬超,人稱“錦馬超”,渭水河畔殺得曹操割須棄袍、險些喪命,戰平“虎痴”許褚、猛將“張飛”……

    這些人都是世間難得的英傑,縱觀魏吳也很難找到能與之對抗的能人來。所以說,劉備能得到這些人的輔佐,真的是他的幸運。

    綜上所述,劉備擁有智者相扶,又有猛將相助,為何到最後還是未得天下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劉備沒有君主的才能,也不是自己的文臣、武將不如別人,而是自己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如果劉備能早點得到一個如諸葛亮一般的人來輔佐,我相信當時天下大勢尚有可為。

  • 22 # 寒星針

    曹、劉、孫三家之中,曹操和劉備年紀相差不多,實力卻天差地別,而實力決定一切。

    赤壁之戰後,劉備才在荊州擁有了一席之地,擺脫了寄人籬下的尷尬,開啟了第二次創業模式。而曹操和孫權呢?曹操名義上已統一了北方,為徹底掃平後患,赤壁之戰後轉而經略關中,討伐馬超韓遂;孫權則終於擺脫了父兄庇護的陰影,樹立了自己的威望,穩定江東基業,穩步對外擴張。

    與曹操、孫權相比,劉備起點低、起步晚,在爭霸的賽場上,落後不止一個身位,想要追趕、超越,不僅要全力奔跑,還需要時間。

    從211年劉備入川圖謀益州,到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的12年間,接連爆發了益州之戰、漢中之戰、襄樊之戰、夷陵之戰等四場大戰,主角之一都是劉備集團,這幾場大戰短的一年多,長的達兩年,多大的家底也扛不住折騰,更何況有兩場大戰輸了,大傷元氣,首要的是自保,還談什麼得天下。

    如果說基礎薄,戰爭多,拖慢了劉備集團的發展速度,那麼人才缺失則是拉低了其發展的高度。文有臥龍鳳雛,武有五虎上將,“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聽著好像劉備握有大把的頂尖人才,可仍掩蓋不了人才不足的現實。

    這些人要麼不是同時出現在劉備帳下,要麼早早去世。赤壁之戰時,文不過孔明,武不過關張趙,人少力微;圖謀益州,鳳雛英年早逝;失荊州,關羽歸天;又有張飛被刺,法正、黃忠、馬超相繼病逝。213年至222年,劉備集團頂尖人才相繼凋零,老一輩逝去,新一代卻補充不及,相比曹操和孫權集團,劉備麾下人才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要遜色得多。人才也是實力的一部分,人才越多整體實力越強,沒有合適的人才,再好的謀劃,再好的策略也執行不到位。

    劉備在世時就面臨這樣兩難的境地,幾位“主力隊員”頻繁跑場,到處救急。若不是劉備可用的人太少,圖謀益州時也不會調諸葛亮、張飛、趙雲馳援,荊州因此實力減半,才讓東吳起了惦記的心思;但凡給關羽留個強力的助手,荊州也不會丟失的那麼快,歸根結底,還是劉備集團底蘊太差,人才儲備太少。佔據荊州時問題還不大,入主西川、漢中後問題就顯現出來了,攻城略地、駐守一方的人才不足,劉備集團即使打下了地盤也很難守住,更別提謀奪天下了。

  • 23 # 深藍妖火

    在三國演義當中,劉備這個形象,歷來都是非常忠厚仁愛,非常的富有智慧。從桃園三結義,到赤壁之戰,再到白帝城託孤,劉備的一生,總是被後世的人們哀嘆。

    不過,看完三國演義之後,相信很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疑問。

    水鏡先生曾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兩個都得到了,最後怎麼反倒是以失敗收場呢?

    在三國演義當中,劉備麾下的人才,似乎遠比曹操和孫權更厲害。文有臥龍鳳雛,武有關羽張飛趙雲之流,皆是不世出的大才。

    為什麼劉備有這些人的輔佐,最後仍是會失敗,沒能恢復漢家天下呢?

    1.演義不是正史,小說對劉備有所誇大

    三國演義這本書,對於華人的影響實在太大。即便是沒上過學的孩子,很多也都聽說過這本書的名頭。

    但是,正是因為這本書的名頭過大,才導致很多人忘了一件事:三國演義只是一本小說,和真正的正史其實差別還是很大的。

    三國演義,是從劉備和漢家正統的角度出發,一向有崇劉抑曹的嫌疑

    而在真正的歷史上,劉備麾下的文臣武將,其實都不如曹操。

    三國演義當中,幾乎將劉備麾下的幾個文臣和將領,無限制的誇大。如此一來,才顯得劉備麾下人才的質量更高。但實際上,劉備麾下除了最優秀的這幾人外,其餘只能算是平平。從整體來看,真的遠不如曹操。

    曹操麾下,出色的武將要遠比劉備多很多。文官方面,因為曹操早年得到了潁川士族的支援,後來一統北方後,又贏得了北方大士族集團的支援,更是遠遠超過劉備。而且曹魏政權從中期以後,開始實行九品中正制。在人才選拔和傳承上,遠不是劉備的蜀漢能比的。

    正是因為這種原因的存在,才導致三國後期魏國依然人才濟濟。反觀蜀漢這邊,等劉關張這些老一輩都逝世後,基本上沒有什麼能拿得出手的人來。

    這樣的蜀漢,滅亡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劉備起家太晚

    三國當中,魏蜀吳三個國家。曹魏一統北方,東吳佔領東南,蜀漢偏安西南。

    這三個政權,就數劉備起家最晚!

    曹操打官渡之戰的時候,劉備還在四處漂泊,連一塊根據地都沒有。孫權則是子承父業,當年老爹和哥哥,早已在江東替他打下了穩定的基礎。

    所以,赤壁一戰的時候,曹操幾乎已經完全統一了北方,東吳也勉強全佔東南。唯有劉備,只擁有荊州極小的一部分。

    一步慢,步步慢。

    赤壁一戰後,劉備雖然發展很快,後來又入主益州,徹底形成了三國之勢。但這個時候,三足鼎立之勢已成,劉備再也沒有機會亂中取利。只能聯合東吳,和曹魏正面抗衡。

    正是因為起家太晚,才導致劉備集團,在三國當中實力最弱,最後被滅也就理所應當了。

    3.西南當時人口太少,綜合實力不行

    如今的四川巴蜀一帶,雖然稱得上是天府之國,物產豐富。但是在三國時期,那裡卻是不折不扣的不毛之地。

    在先秦兩漢時期,曹操所在的北方,才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七成以上的人口,也都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而南方,當時還沒有被完全開發,是中原人眼中的蠻夷之地。直到百年之後,西晉滅亡,一場衣冠南渡,才讓中原的世家大族遷移到南方,中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才開始漸漸南移。

    但在三國的時候,那裡實在不是什麼好地方。

    實際上,單從人口來看,就算蜀漢和東吳加起來,也比不過曹魏。在古代,人口就是最重要的本錢。沒有人口,萬事皆休。

    正是因為這樣,才使得蜀漢綜合實力最弱。沒有人口,沒有兵源,就算劉備和諸葛亮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有機會翻盤了。

    在劉備的一生當中,確實也曾有過機會,但早年卻一一錯過了。等到劉備在西南雄踞一方的時候,三國之勢已成,他又實力最弱,自然也就沒了勝利的本錢,只能讓後人徒增傷感了。

  • 24 # 湘水餘脈

    劉備之所以難以平定天下,是有深刻的原因的,政權基石不穩,戰略空間狹窄,社會治理乏善可陳,戰爭連年不斷,難敵曹魏和東吳。這是歷史的必然。

    之所以後人總認為劉備應該平定天下,恢復漢室,是因為評論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往往容易受到《三國演義》的誘導而演義化。這也難怪,人們對三華人物的認識,大都是看《三國演義》知曉的。有幾人是先讀陳壽的史書《三國志》,而後才知羅貫中的小說呢?因此,在華人的眼裡,三華人物往往是文學形象模糊了歷史形象。

    文學化的三國演義

    比如劉備劉皇叔,若論皇室宗親,劉皇叔要與漢獻帝攀親戚,那得從三百年前西漢景帝的兒子的兒子算起,後人受羅氏演義感染,以為劉備真就是漢獻帝的叔叔,劉備統一漢王朝也成了理所應當的責任,這就是文學模糊歷史。羅貫中要樹立一統天下的正宗形象,按照儒家文化邏輯,給劉備套上皇室宗親的頭銜,也誤導了人們,以為劉備完全有可能一統天下。

    劉備被塑造成漢室後人

    劉備大半生只是個"漂泊將軍",征戰二十多年還沒有自己的割據之地,到赤壁戰後方借得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的半個荊州,最終仍被東吳搶了回去,至死僅擁有益州這麼一天下。雖有智者相扶、勇者相助,無奈天時、地利、人和皆有不濟,何以一統天下呢?能佔據荊州、進取西川已經達到了政權極限。

    桃園結義

    東漢王朝在公元220年曹魏政權建立之後宣告滅亡,此時北方士族以及百姓對於復興漢室早已沒有期待。同時,曹魏政權實行有利於士族階層發展的九品中正制,連益州計程車族都盼著曹魏能過來解放他們。孫權歷經三代經營,後期治理國家都是依靠江東士族的擁護,政權固若金湯。因此,劉備、諸葛亮雖能,卻阻擋不了天下大勢。

    戰將關羽

    其次,當初劉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策,理想的大略是在佔據益、荊二州之後,兩路北伐。後來那半個荊州喪於關公之手,迫使劉備出三峽玩命,終於死在白帝城。再後來,諸葛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都無法實行隆中對策的地理之利,在失去荊州的形勢下單線北伐,只落得功敗垂成。

    諸葛亮壯志難酬

    蜀漢政權最大的缺陷就是一直沒有完成政權的本地化改造。因為打進益州的都是荊襄出身,所以蜀漢政權的荊襄集團與本土集團的鬥爭一直沒有停止過。從蜀漢四相(諸葛亮、蔣琬、費幃、董允)可以看出,沒有一個本土才俊,全是荊襄集團出身,致使其政權無法鞏固。在蜀人眼裡,蜀漢政權就是一個外來政權。

    政權基石不穩,難成大業

    基於以上幾方面的原因,劉備絕無可能一統天下。

  • 25 # 在下葵小胖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的“隆中對”就為劉備規劃好了人生,事業,即天下三分,兩路北伐,聯合孫權,北拒曹操,立足荊州,謀取西川。

    而後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果然最後三分天下,劉備佔一角,成立蜀漢,但也因為綜合能力有限,劉備只能做到偏角一隅,卻不能統一天下,提問者提問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分析。

    一,劉備出身寒微,在亂世中,艱難的尋找出路,曹操和孫權因為家族顯赫,出仕即是“巔峰”。以至於劉備在亂世中沒有站得先機。

    劉備出身寒微,在亂世中,艱難的尋找出路。

    劉備自幼父親早亡,家道中落,和母親依靠賣涼蓆而生,直到劉備15歲的時候,才有機會系統地學習,讀書,到了劉備二十來歲的時候,靠著自己的叔叔和朋友的接濟,劉備拉起了一個百十人的隊伍,欣然去參加討伐黃巾軍的隊伍。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

    可是,毫無實戰經驗的劉備,在一次黃巾軍大規模的反衝鋒下,自己率領的人馬全軍覆滅。劉備也是死裡逃生,撿回了一條命,劉備終於才明白戰爭的殘酷,再後來劉備因為屢立戰功,就被提撥為安喜尉。

    由於劉備出身低微,又沒有靠山,所以使的劉備每走一步都舉步維艱。劉備這種艱難的經歷有很多,譬如,被呂布佔徐州,被劉表的手下追手,被孫權算計。這一件件事情的背後隱藏這劉備找尋出路的“編年史”。

    曹操和孫權因為家族顯赫,出仕即是“巔峰”

    曹操出生於官宦世家,祖父是東漢末年大宦官曹騰,父親是太尉曹嵩,由於家族的顯赫以及庇護,曹操的仕途之路順風順水,二十來歲,就擔任了洛陽北部尉,後續,曹操又作為外戚集團首領何進大將軍的幕僚,直接參與國家大事,就這樣,曹操的權勢,威望在漢庭中舉足輕重。

    孫權十五歲的時候就出任一縣之長,但因為自己的兄長孫策身死,由在毫無準備的情形下,孫權就成了江東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雖然孫權初掌大權,但是孫權竟表現出了與自己年齡不相符的穩重,城府。很快就適應了新角色。把江東地區治理的井井有條。

    從上文不難看出,劉備因為沒有顯赫的身份,已經落後於曹操和孫權二人,沒有站得先機,大大限制了劉備的發展之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的遠。

    二,綜合國力比拼,一魏,二吳,三蜀,劉備所處的蜀國全面處於下風。

    魏國佔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在三國中人口最多,耕田面積大,又處於中原地區,土地肥沃,馬場眾多,馬步兵在當時的三國軍隊中是獨佔鰲頭的,曹魏在冊人口有443萬,外加屯戶、兵戶、吏戶、隱戶、佃客、部曲等人群總和起來有1300萬之多。

    吳國佔四個州,分別為揚州、荊州一部分、廣州、交州,在三華人口中排名第二,處於丘陵地區,依靠長江天險,易守難攻,又因為處於長江水域,所以造船業發達,水軍居多,在三國的水軍中排行第一,東吳在冊人口256萬,外加屯戶、兵戶、吏戶、隱戶、佃客、部曲等人群總和起來有550萬人,

    最後一個蜀漢,鼎盛時期佔據荊州、益州,在三國中人口最少,處於盆地地區,山多,路險,人口稀少,蜀漢在冊人口108萬人,外加屯戶、兵戶、吏戶、隱戶、佃客、部曲,外加少數名族等人群總和起來有400萬人。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置百官,立宗廟,祫祭高皇帝以下。五月,立皇后吳氏,子禪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為魯王,理為梁王。

    蜀漢對比魏國和吳國,面積沒有這兩個國家大,人口也沒有他們多,陸軍和水軍也不佔優勢,所以難以對兩國發起行之有效的進攻。

    三,三個國家相互制約,相互平衡,國與國之間時而戰爭,時而聯盟。

    孫權可以因為自保和劉備結為同盟抵禦曹操,也可以為了荊州與劉備撕破臉皮,發動戰爭。孫權殺了關羽,為求自保,又向曹操俯首稱臣,所以在三方就在利益中相互穿插,搞平衡,誰也不可能一家獨大,誰也做不到一支獨秀。

    這三方發生最大規模的戰爭是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這兩戰之後都是平衡了三方實力、尤其是夷陵之戰使的蜀國近幾十年在也無力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四,劉備乃外來戶,不受益州計程車族待見和支援。

    劉備依靠軍事手段奪取了益州,被益州計程車族所不恥,尤其以劉巴和黃權最甚。

    劉巴,少年素有才名,荊州劉表屢次推舉,他都推辭不願出仕,曹操下荊州時期,劉巴歸順曹操,後荊州四郡為劉備所得,劉巴脫離荊州入蜀,後來劉璋招劉備入蜀,劉巴堅決反對,但是劉璋沒有聽劉巴的忠言,劉巴於是稱病回家,等到劉備率兵攻來的時候,劉巴是堅決的主戰派。

    黃權和劉巴一樣,他也是忠心耿耿維護劉璋,從一開始就敵對劉備,當別駕張松勸誡劉璋迎接劉備入蜀的時候,黃權就極力反對,但是劉璋不聽,派法正去迎接劉備去了,而將黃權外放為廣漢長。

    三國志·卷四十三·蜀書十三·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黃權字公衡,巴西閬中人也。少為郡吏,州牧劉璋召為主簿。時別駕張松建議,宜迎先主,使伐張魯。權諫曰:“左將軍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欲以賓客禮待,則一國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閉境,以待河清。”璋不聽,竟遣使迎先主,出權為廣漢長。

    所以說作為外來戶的劉備既然佔得益州,但卻並沒有得到人心,沒有蜀人的“三軍聽令”,劉備想統一天下只是一句空話。

    多年以後,鄧艾區區上萬人馬偷襲成都成功,也從側面說明蜀漢沒有得到蜀地人心,蜀人不願為戰。

    總結:劉備即使擁有智者相扶,又有猛將相助,但因為劉備缺乏先機,國力軍力相比於其它兩國之間差之“千里”,所佔之地計程車族官員不肯為之所戰,以致於劉備只能三分天下,統一天下終究成了黃粱美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真正看過《空天獵》這部片子的來評價一下,這部片子到底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