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每日一點小歷史
-
2 # 閒談趣史
我們都知道曹操一生戎馬十數年,討董卓、迎天子,力保漢室垂危之江山,延續了數十年大漢國祚,雖然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挾天子”並不是目的,目的有兩個,短期目的是“以令諸侯”,終極目的是“當天子”。而且,必須有“以令諸侯”這個過程,才能最終實現“當天子”這個終極目的。曹操的一生都在為這個終極目標而奮鬥,雖然曹操事實上已成竊國賊,但其畢竟沒有在有生之年行篡漢自立之事,始終以匡扶大漢為幌子,所以竊國賊子之名自然沒能扣到他的頭上
-
3 # 小南史
“竊鉤者賊,竊國者賊,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田成子殺齊軍而盜其國,莊子憤而寫下了這膾炙人口的名句,這其中的“鉤”代指的是國家政權,而在實際生活中,何謂竊國賊,就是指歷史上某些權勢人物,在某個階段乘機霸取國之重器,為己身謀取利益的人物。然而,評價歷史人物應當以客觀,理性為好。
所謂曹操的“竊國者”身份值得商榷曹操原本以小官舉孝廉出身,在東漢末年連年的軍閥奮戰中,趁機而起,定東漢國都於許昌,從而實現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最多是封王了,並未竊國。
曹操的貢獻延續了兩漢的遺風
曹操,至少表面還是奉漢家為正統,還是以漢家規章辦事,曹操雖能力超他人,卻不驕奢,表面還是奉漢室為正統,自己也就封了個魏王而已。至於為什麼還要否定曹操?很多時候是受封建正統論影響,把偏居西南一隅的蜀漢視為正統,然而對比三國,力量最弱的還是蜀漢,無論手下將才,還是作為都大不如魏,吳。
保持了北方穩定曹操雖歷經多次戰爭,然而起碼在他的統治區域,能做到法令貫通,黎民安居樂業,更是推行屯田制,對固疆安邊起到了一定的貢獻,並且面對北方異族,不遺餘力的進行打壓或者停止征伐北邊諸侯。
重用人才,為曹魏政權乃至後來的晉朝建立打下了基礎曹操大力提拔人才,更有曹操為見謀士而拖履的感人故事。眾多的人才為政權的鞏固打下了基礎,也為曹魏建立,乃至後來的司馬氏建立的晉朝打下了基礎,司馬氏雖然透過政治運作剪殺曹真消滅了曹氏餘人,然而司馬氏仍然啟用曹魏政權舊臣,這不能不歸功於當初曹氏打下的良好基礎。
為什麼不說曹操是“竊國大盜”?曹操,劉協在流落民間的時候被曹操以天子之禮迎回許都,曹操雖然專權獨斷,不把劉協放在眼裡面,但是對他還是非常厚道的。沒有遇到曹操之前劉協只能四處流離,經常食不果腹,曹操將其尊奉為天子,雖然沒有給他權力但是對於物質上面的需求基本都予以滿足,並且在最開始的時候對他也很恭敬。之後漢獻帝發動了衣帶詔事件,也並非出自對曹操的怨恨,而是想要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力,但是這觸及了曹操的最根本權益,所以他才不能容忍。
曹操謀求封王的意圖顯然易見,雖然沒有直接篡漢自立,但是為後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曹操獲封魏王,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將也隨即脫離大漢朝堂,在曹操開府建衙的魏王府拜官授爵。那曹操為何至死都只當了個魏王,而不是直接篡漢自立呢?是時機不成熟,還是威望不足?
要說時機不成熟純屬扯淡,曹丕在曹操死後繼承了魏王的爵位,魏王曹丕就迫不及待的脅迫漢獻帝禪位,自己當了皇帝,還追封曹操為魏武帝。說威望不足也難以信服,曹操南征北戰統一了長江以北的中原地區,傑出的軍事謀略和政治才能可以說是冠絕東漢末年。唯一能夠解開曹操一生不稱帝的緣由還要歸咎於曹操自己本身的意願,那就是不想。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曹操所率領的兵馬都是自己招募的,佔據的地盤也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並非是漢室朝廷賞賜的,他只是借用漢獻帝的名號而已,實在是談不上竊國一說,漢獻帝對於他也沒有太多的恨意,甚至還娶了曹操的幾個女兒,他們的關係也還不錯。
總結在東漢末年群雄紛爭的社會動亂中,曹操本來“名微而眾寡”,憑著他的強烈的進取心和他的雄才偉略,一躍成為那個時代的佼佼者,確立了“亂世奸雄”的地位,儘管曹操有這樣或那樣的許多錯誤,但他仍不失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然而,曹操一生所做的貢獻也不能抹殺,只能是說,現在資訊發達時代,對於歷史著名人物的評價不在是聽信一面之詞,所以才會沒有留下太多罵名。
-
4 # 中行偃1
答:我被舉為孝廉時,年紀很輕,自以為不是那種隱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無能之輩,所以想當一個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來建立自己的名譽,讓世上的人都清楚地瞭解我。所以我在濟南任國相時,開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選拔、推薦官吏,這就觸犯了那些朝廷的權貴。因而被豪強權貴所恨,我恐怕給家族招來災禍,所以託病還鄉了。
辭官之後,年紀還輕,回頭看看與我同年被薦舉的人當中,有的年紀已五十多歲了,還沒有被人稱作年老。自己內心盤算,從現在起,往後再過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歲中那些剛被舉為孝廉的人相等罷了。所以返回家鄉,整年不出,在譙縣東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學社,打算在秋夏讀書,冬春打獵,只希望得到一點瘠薄的土地,想老於荒野、不被人知,斷絕和賓客交往的念頭。但是這個願望沒有能實現。(典軍校尉曹操)
後來我被徵召做了都尉,又調任典軍校尉,心裡就又想為國家討賊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當個徵西將軍,死後在墓碑上題字說:“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這就是我當時的志向。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亂,各地紛紛起兵討伐。這時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馬,然而我卻常常裁減,不願擴充;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兵多了意氣驕盛,要與強敵抗爭,就可能重新引起禍端。所以汴水之戰時,我部下只有幾千人,後到揚州再去招募,也仍不過三千人,這是因為我本來的志向就很有限。
後來我擔任兗州刺史,擊敗了黃巾農民軍,收編了三十多萬人。再有袁術在九江盜用皇帝稱號,部下都向他稱臣,改稱城門為建號門。衣冠服飾都按照皇帝的制度,兩個老婆預先搶著當皇后。計劃已定,有人勸說袁術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開宣佈。袁術回答說:“曹公尚在,還不能這樣做。”此後我出兵討伐,擒拿了他的四員大將,抓獲了大量部屬,致使袁術勢窮力盡,瓦解崩潰,最後得病而死。待到袁紹佔據黃河以北,兵勢強盛,我估計自己的力量,實在不能和他匹敵;但想到我這是為國獻身,為正義而犧牲,這樣也足以留名後世。幸而打敗了袁紹,還斬了他的兩個兒子。還有劉表自以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進忽退,觀察形勢,佔據荊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當上了宰相,作為一個臣子已經顯貴到極點,已經超過我原來的願望了。(魏國大公爵、領丞相曹操)
今天我說這些,好像很自大,實是想消除人們的非議,所以才無所隱諱罷了。假使國家沒有我,還不知道會有多少人稱帝,多少人稱霸呢!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勢力強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會私下議論,說我有奪取帝位的野心,這種胡亂猜測,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寧。齊桓公、晉文公所以名聲被傳頌至今日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兵勢強大,仍能夠尊重周朝天子啊。《論語》說:“周文王雖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能尊奉殷王朝,他的道德可說是最崇高的了。”因為他能以強大的諸侯來侍奉弱小的天子啊。從前燕國的樂毅投奔趙國,趙王想與他圖謀攻打燕國。樂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說:“我侍奉燕昭王,就像侍奉大王您,我如果獲罪,被放逐到別國,直到死了為止,也不會忍心謀害趙國的普通百姓,何況是燕國的後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殺蒙恬的時候,蒙恬說:“從我的祖父、父親到我,長期受到秦國的信用,已經三代了。現在我領兵三十多萬,按勢力足夠可以背叛朝廷,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義的原因,是不敢辱沒先輩的教誨,而忘記先王的恩德啊。”我每次閱讀有關這兩個人的書,沒有不感動得悲傷流淚的。從我的祖父、父親直到我,都是擔任皇帝的親信和重臣,可以說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經超過三代了。
我不僅是對諸位來訴說這些,還常常將這些告訴妻妾,讓他們都深知我的心意。我告訴他們說:“待到我死去之後,你們都應當改嫁,希望要傳述我的心願,使人們都知道。”我這些話都是出自肺腑的至要之言。我所以這樣勤勤懇懇地敘說這些心腹話,是看到周公有《金縢》之書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跡,恐怕別人不相信的緣故。但要我就此放棄所統率的軍隊,把軍權交還朝庭,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這實在是不行的啊。為什麼呢?實在是怕放棄了兵權會遭到別人的謀害。這既是為子孫打算,也是考慮到自己垮臺,國家將有顛覆的危險。因此不得不貪圖虛名而使自己遭受實際的禍害。這是迫不得已的啊。先前,朝庭恩封我的三個兒子為侯,我堅決推辭不接受,現在我改變主意打算接受它。這不是想再以此為榮,而是想以他們作為外援,從確保朝廷和自己的絕對安全著想。
每當我讀到介子推逃避晉文公的封爵,申包胥逃避楚昭王的賞賜,沒有不是放下書本而感嘆,以此用來反省自己的。我仰仗著國家的威望,代表天子出征,以弱勝強,以小勝大。想要辦到的事,做起來無不如意,心裡有所考慮的事,實行時無不成功。就這樣掃平了天下,沒有辜負君主的使命。這可說是上天在扶助漢家皇室,不是人力所能企及的啊。(曹操原型)
然而我的封地佔有四個縣,享受三萬戶的賦稅,我有什麼功德配得上它呢!現在天下還未安定,我不能讓位。至於封地,可以辭退一些。現在我把陽夏、柘、苦三縣的二萬戶賦稅交還給朝庭,只享受武平縣的一萬戶。姑且以此來平息誹謗和議論,稍稍減少別人對我的指責吧!
-
5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個人觀點曹操在當時是唯一一個真心保皇的諸侯。所謂的竊國不留賊名,是因為曹操需要生存自保。
竊國
東漢末年真正竊國賊是董卓,董卓進洛陽欺凌皇族、藐視皇權且隨意廢立皇帝。董卓兇狠殘忍,暴虐不仁,自從有文字記載以來幾乎是沒有能和董卓比肩的。
曹操自洛陽廢墟接漢獻帝回許昌後,曹操並沒有廢立皇帝。說曹操竊國是因為曹操不聽從皇帝旨意,矛盾點就在於這。若是曹操事事都聽從漢獻帝旨意那麼曹操自保都是問題,若是漢獻帝真有統御天下的能力曹操必然會遵照漢獻帝的旨意。
不留賊名
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曹操至死都沒有稱帝。相比劉備、孫權,曹操才是真心保護漢室的功臣。說到漢賊我倒是覺得劉備才是真正的漢賊,自己雖然顛沛流離,但是在三足鼎立時有足夠的實力攻伐曹操搶奪漢獻帝,但是劉備卻始終沒有任何行動。
曹操生前南征北戰,論勢力乃是當時最強的諸侯,但是在曹操打下的江山之中只有漢獻帝一個皇帝。曹操也曾說過世人皆看錯我,我想這是曹操對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和世人對曹操猜疑的唯一自我辯解了。然而曹操到死都沒有稱帝,這足以說明曹操的的清白。
總結:說曹操竊國而不留賊名,就要看個人的理解和觀點了。我個人認為曹操才是當之無愧的大漢丞相。
-
6 # 揚生解史
中國古代的王朝更替,用一名話來概括就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封建社會的固有規律。對於曹操來說,他與唐高祖、漢太祖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都是順勢而為罷了。
曹操年青時也是一個熱血青年,董卓禍國殃民時,他的目標就是討伐董卓、匡扶漢室。為此,他與袁紹還組織了關東聯軍討伐袁紹,但聯軍中各方卻心懷鬼胎,只想著擴充自己的勢力。曹操知道他們不能成事,就獨自率軍追擊董卓,但被打敗了。
從這件事中,曹操知道漢朝氣數已盡。於是他獨走豫州,招兵買馬,建立了自己的武裝人量。後他又接到漢獻帝,隨著勢力的增大,他最終挾天子以命諸侯。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已漢臣的身份,他在世時始終不稱帝,這點他比孫權、劉備要強。
在當時漢室闇弱的情況,曹操只是順勢而為罷了,並不存在竊不竊國的問題,當然更稱不上“竊國而不留賊名”了。
-
7 # 小傷聊史
我一直覺得曹操政權並不能算是竊國篡位,說是漢朝氣數已盡禪讓於魏更合適
東漢末年經歷黃巾起義以後漢朝就已經是千瘡百孔,在連續經歷十常氏之亂、董卓、李傕、郭汜作亂,漢朝就名存實亡了。接下來袁紹、袁術、曹操等勢力相互攻伐,他們大都已經料定漢室已不可復興,無論哪家最終得天下都會改朝換代,所以像袁紹、袁術早就有了稱帝之心,只不過他們大多不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在漢朝名存實亡時,曹操卻將漢天子迎接到了自己的大本營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時的漢天子用處有多大呢?其實不過是讓漢末搖擺不定的風向暫時向曹操一方傾斜而已,而隨著諸侯減少天下形勢逐漸明朗,漢天子便基本失去了他的作用。
而曹操滅袁術、張繡、呂布、袁紹等勢力是憑藉他超強的政治手腕、軍事才能,漢獻帝的作用微乎其微。曹操重整北方可以說是完全符合了改朝換代稱帝的條件,但他卻並沒有這樣做,始終以漢丞相自居,但可惜的是因為曹操曾經借用漢天子之名所以難免便被扣上了有名無實的竊國之名。
-
8 # 清論歷史
演義有很多人相互吹奉出了很多‘’英雄‘’,最後都是為他人作嫁衣,不過是歷史的過客。最後還是司馬氏出場當政。司馬懿奪了曹魏政權,也沒聽說過有人罵他魏賊吧!三國裡罵漢賊者實屬荒蕩,應該實是求是評價歷史人物。演義中的焦點,突出了正統思想觀念,人為地吹奉,劉漢第三次中興,脫離了三國正史過遠。
曹操當了十七年東漢未年的丞相,到死都沒有篡漢,人們為什麼一定要汙他竊國,漢賊。戴著有色眼鏡看英雄。如果劉備當了漢相,那該怎麼說。劉漢西東統治了四百年天下,氣數已盡,那麼請問三國中誰該合法接替漢室,說到底還是大概姓劉的吧!。豈不知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有道者該坐天下。曹操當了十七年漢相維持漢家的存在,應該有功於漢,自已也壽終正寢。儘管你為蜀漢搖旗吶喊,老天不予,你有什麼用,漢中,荊州得而復失。見曹壞稱帝,跟著也稱帝,這以未著什麼,很明顯要將獻帝取而代之,可惜的就是劉備沒有皇者之才。不是中興之料。五代十國趙匡胤奪了,後周柴世宗的王位,建立了北宋,你能把他怎樣,歷史並末勿認北宋太祖皇帝。
-
9 # 歷史紫陌閣
為何曹操能夠做到“竊國而不留賊名”呢
野史及電視劇三國演義記載及解說是說曹操是賊,而正史記載曹操還是不錯的 下面來說一下:
翻開三國故事,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即:在正史中,曹操和劉備評價都很好;但在《三國演義》等野史中,曹操成了竊國大盜,一代奸雄,相反劉備卻是匡扶漢室,仁義無雙!
套用現在的話,簡單的說,即:曹操沒節操,劉備有節操!然而,既然如此,為何這兩人死後的墓碑上,卻又顯得截然相反呢?即:曹操墓碑忠於漢室,而劉備卻是背叛漢室!
先來看看仁義無雙的劉備墓!223年6月10日,經歷了夷陵之戰的打擊之後,劉備一撅不起,在白帝城託孤之後,很快就去世了。在他死後,被安葬在了四川成都。需要注意的是,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
所以,劉備的墓碑記載很明確,有這麼幾個大字,即:“漢昭烈陵”,又被稱為惠陵!大家都知道,劉備一生的口號是“匡扶漢室”,但最後自己卻稱帝了,自己匡扶了自己?
關於惠陵,還有三點值得一提:(1)惠陵距今已有1780多年曆史了,史書記載未有被盜痕跡,至今也沒有被挖掘,(2)是三國時期唯一儲存下來的帝陵,(3)如今看到的“漢昭烈皇帝之陵”,是清朝乾隆時期所刻!
再來看看竊國大盜的曹操墓!220年3月15日,曹操去世。這裡有一點很關鍵,即:曹操一直到死,都沒有稱帝。所以,曹操的墓碑是:“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而不是魏武帝之墓!
當時,曹操有沒有能力稱帝呢?顯然有!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已經徹底的“挾天子”了!如果想要稱帝,漢獻帝估計立即會獻出江山!即便內部有一些微弱的反對勢力,對曹操而言,並不難擺平!
關於曹操墓,還有一個重點,即:由於曹操主張喪葬從簡,反而給後人帶來了很多麻煩!因為太簡,所以後人找不到曹操墓,甚至就有了他“設七十二疑冢”的傳說,以證明曹操奸詐!2009年,曹操墓被找到!
顯然,至少從曹操和劉備的墓碑上,可以看出這兩個人的理想和不同,即:劉備才是野心勃勃,曹操反而致力於匡扶漢室。這裡要提醒一下的是,在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之中,劉備是第一個稱帝,229年孫權稱帝!
當然,曹操年輕的時候,一心想要匡扶漢室,所以才有刺殺董卓、敢於收留漢獻帝等行為。至於到死也沒有稱帝,或許也和他追求一個忠臣的好名聲有關。但不管如何,在客觀上卻顯示出了曹操的忠義!
最後,值得一提的有兩點:(1)魯迅評價“劉備之德近乎偽”,劉備情商很高,但卻很虛假,(2)曹操的唯才是舉,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行為,讓很多寒門進入了官場,後來司馬懿之所以造反成功,就是因為司馬懿成了世家大族的代表!一直到隋唐的科舉制度出臺,中國都是由“門閥”控制,最典型的是“王與馬,共天下”!
-
10 # 閒將西話
曹操的竊國應該指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196年(漢獻帝建安元年),曹操挾天子,遷都許。直至公元220年(漢獻帝二十五年)薨於洛陽,曹操至死雖未代漢稱帝,但他不向獻帝讓權,始終操縱著漢末政權,竊國多達二十五之久,為世之所罕見。
在這二十五年裡,曹操極盡騰挪,極盡手段,不給世人留下竊國大盜的賊名,真可謂“竊國之賊臣,亂世之壞雄。”
一、對南陽張繡,結成兒女親家,極盡拉攏。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初,曹操首先進攻南陽張繡這個不甚強大、但卻逼近許都的後顧之憂。在此討伐中,曹操的一子一侄被殺,親信驍將典韋戰死,曹操本人亦中流失。
但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十一月,當張繡率軍投降曹操的時候,曹操盛情款待,任張繡為揚武將軍,並讓自己的兒子曹均娶了張繡的女兒。
二、對淮南稱帝的袁術,聯絡群雄窮追猛打。
當獻帝被曹操迎到許都後,袁術於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在壽春稱帝,成了眾矢之的。曹操利用這一時機,任命呂布為左將軍,而對江東的孫策任命為騎都尉,繼承其父孫堅烏程侯爵,領會稽太守來等對付袁術。
在袁術眾叛親離之時,曹操便在九月宣佈袁術的罪行,率軍東征袁術。曹操在下邳擊退袁術北上,逼死在壽春。
三、對逃亡的劉備,留而不殺,收買人心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劉備遭到袁術的攻擊,寄居徐州的呂布乘機襲取了劉備。劉備無處安身,至許都投靠了曹操。曹操的謀臣程昱獻計誅殺劉備。
曹操此時四處強敵,比劉備更危險的人還有,決定不殺劉備,一是顯示自己的寬容,二是想利用劉備對付其他敵人。於是表奏劉備為振東將軍,封宜亭侯,並增糧增兵,來對付驍勇的呂布。
四、對徐州的呂布,毫不留情,借刀殺之。
征討呂布、平定徐州成了曹操的頭等大事,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乘呂布剛背叛朝廷,眾心不齊,發兵進攻。戰鬥持續了一年多,最後曹操決開沂水、泗水淹灌呂布於下邳。
終於在白門樓曹操生擒呂布,在呂布卑微救生時,曹操卻巧妙的借劉備殺掉了不可一世的呂布。曹操還對呂布的舊部陳宮給予了很好的照顧,博取天下人心。
五、對強大的袁紹,兵戎相見,安撫紹妻。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第一個政治行動,就是借漢獻帝名義,下詔據有青、冀、幽、並四州的袁紹,“不來勤師,擅自征伐”。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正月,曹操、袁紹兵爭於官渡。直至逼死袁紹。曹操平定冀州後,親往袁紹墓地拜祭,痛哭不已,以金帛糧米厚賜紹妻劉氏。曹操還下令冀州遭兵僰,盡免一年租賦,收買人心,
六、對外族烏桓,千里征討,布仁義之名
東漢末年,烏桓強盛起來,乘中原內亂,多次南下侵擾,殺掠官吏和百姓,奪取北方的土地。建安十二年,曹操決定北征烏桓。
曹操在白狼山遭遇烏桓,狹路相逢,勇者勝,曹操縱兵出擊,使張遼為先鋒,大敗烏桓,斬殺蹋頓。曹操把被烏桓掠去的十多萬百姓接回中原。
七、對名義上的漢獻帝,給予物質的照顧。
當漢獻帝從關中逃回洛陽時,“宮室燒盡,百官披荊,……群僚餓乏 ……或飢死牆壁間,活為兵士所殺。”情況如此狼狽。曹操將其進入許都,漢獻帝生活得以安定,衣食無憂。
曹操奉漢獻帝,不僅獲得董昭、鍾繇等漢室臣僚,還贏得了一大批士人的歸心。雖先後殺了董貴人、伏皇后等,但還是把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
還有拉攏個別勢力,收買人心,借朝廷的名義封官拜將,如對袁紹、劉備、呂布、孫權等莫不如此。
還頒佈“唯才是舉”的命令,不拘一格,招攬天下英才。
對漢獻帝不讓權,嚴密監視,以似乎忠於王室的態度使天下心悅誠服。
等等如此手段,即使四方有反叛朝廷的,但他們能有什麼作為。曹操就是這樣竊國而不留賊之名。
-
11 # 公元前
曹操一生戎馬數十年,他討董卓、迎天子,力保漢室江山之危,使漢室延續了數十年,雖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嫌疑,但他畢竟在有生之年沒有行篡漢自立之事。曹操的汙名並不是在三國時期定下的,在三國時期,曹操的名聲還是不錯的。曹操的名聲第一次轉變是在唐朝,唐太宗將曹操和霍光相提並論,權臣之名到還算中肯。但是,到了南宋時期,朱熹理學崇尚忠孝之義,從這裡開始,對曹操的評價就開始黑化了。到了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時,更是賦予了曹操“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奸雄形象,自此曹操篡漢奸賊的形象開始在民間流傳。曹操是竊國大盜,劉備是匡扶漢室,但是兩人死後為何墓碑上卻截然相反?
公元223年,劉備經歷了夷陵之戰之後,從此一撅不起,在白帝城一併不起,很快就去世了。在他死後,被安葬在了四川成都,他的墓也稱為惠陵。但是,在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
劉備一生的口號是“匡扶漢室”,最後卻自己稱帝了,難道劉備當初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就是為了最後自己稱帝。
但是也有幾個疑點:(1)劉備的惠陵距今已有1780多年曆史了,而且他的墓從未被盜過;(2)惠陵是三國時期儲存最完整的陵墓;(3)現在看到的“漢昭烈皇帝之陵”,是清朝乾隆時期所刻!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但是曹操一直到死,都沒有稱帝。所以,曹操的墓碑是:“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而不是魏武帝之墓!
那麼,當時曹操為什麼沒有稱帝呢?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時他已經徹底的“挾天子”了!對他來說天子的權利就是他的權利。如果當時他稱帝的話,估計會遭到很多人的唾罵。
很顯然,劉備才是野心勃勃,反而曹操才是真正的匡扶漢室。而且劉備是在曹操、孫權三人之中,最早一個稱帝的,孫權在公元229年才稱帝!當然,曹操年輕的時候,確實是一心想要匡扶漢室,所以才會去刺殺董卓。至於他到死都沒有稱帝,也許他是為了追求一個忠臣的好名聲。但不管怎麼樣,在客觀上曹操還是非常忠義的。 -
12 # 柒天史詩
1.有興漢除逆的初心。董卓以曹操為心腹,(司徒王允夥同)孟德獻刀,誅殺權臣董卓失敗而回家鄉募兵起義,後與袁紹發討董檄文,天下響應,成18路諸侯討伐之勢,失敗之後入主山東。
2.呂布誅殺董卓之後,奉詔入京勤王,由此而成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勢,但未曾有明言忤逆之事,而董卓初入京城即廢少帝而立陳留王,得董賊稱號,為天下口誅筆伐。
3.曹操擊敗袁紹,平定河北,一統江北,功勳卓著,曹操也由丞相進爵為魏公,把持許都朝政,權力到達頂峰 ,但依舊不曾僭越,沒有稱帝之舉。所以說竊國而不留賊名。
-
13 # 風雨中的梅雲
說曹操的竊國應該是指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這事情該從何說起呢?東漢末年,皇帝昏庸。漢桓帝,漢靈帝,買賣官職不說,還沒有能力平息外戚,太監的爭鬥。搞得整個國家烏煙瘴氣,民不聊生。於是,忍無可忍的鉅鹿人張角,發動了黃巾之亂。朝廷無力平叛,(原因是朝廷沒有多少軍隊,因為朝廷的軍隊被黃巾軍給打敗了。朝廷軍隊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帶兵的將領是一個貪生怕死,白白胖胖的太監。所以,朝廷的軍隊能贏才怪呢)就讓各個州郡的州牧刺史自行招兵買馬進行平叛。在各個諸侯刺史的努力下。黃巾之亂不到一年就平靜了。但這個時候,那些手握重兵的諸侯刺史一個個的摩拳擦掌,對自己的鄰居虎視眈眈。這時候,朝廷的買賣官職又給這些諸侯刺史門添了一把火。因為朝廷的封賞不是論軍功,而是論價錢。誰出的錢多就讓誰當官。於是,陶謙擠走了孫堅,劉焉買到了四川,孔融買到了北海(袁紹的故鄉)韓馥買到了冀州的鄴,袁紹買到了南皮。公孫瓚買到了北平,劉表買到了荊州。董卓花錢最多。買到了出了西涼以外的雍。他成了雍涼刺史外加螯鄉侯。孫堅沒錢,那你就去苦寒之地的長沙吧?。分完之後。漢靈帝拿著鉅款一通揮霍。終於累死在某位宮女或妃子的肚皮上了。漢靈帝一死,大將軍何進趕忙跟他妹子何皇后把他的外甥漢少帝劉辯扶上了帝位。這樣,原本支援董太后和陳留王劉協的太監們不幹了。他們準備動亂。何進覺得自己的實力不足以取勝,於是袁紹出主意,讓何進調董卓回朝。然而,董卓還沒到來,何進就已經被太監給殺了。太監們被曹操袁紹打敗後。挾持著小皇帝和陳留王跑出了京城,卻被董卓給逮了個正著。從此,董卓開始了明目張膽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董卓死後,他的部下李傕郭汜繼承了董卓的優良傳統,把持著小皇帝吆五喝六,無惡不作。之後,逐漸崛起的曹操把漢獻帝迎回了新都城許昌。看到這裡,大家不覺得有些奇怪嗎?這就是誰跟皇帝在一起,誰就成了大家口中的國賊了。誰把皇帝抓在手裡,誰就成了大家的攻擊物件了。最開始,要是皇帝沒有碰到董卓,那麼他們會被那些太監如何處理?誰也說不好。董卓殺了太監,把皇帝送回洛陽。為了樹立自己的威望,董卓撤換了皇帝。在古代,這種事情並不少見。於是,十八路諸侯圍攻董卓。他們是真的忠心嗎?答案只能是呵呵了。從董卓到曹操。誰擁護皇帝,誰就是大家口中的國賊。從董賊到曹賊。全都是賊。典型的羨慕嫉妒恨。要知道,漢獻帝在逃出長安時,曾經發出過無數的救駕救援信。結果,有誰趕來保護他了?沒有,按照地理位置。當時的袁紹,丁原的部下張揚和河內的諸侯王匡甚至是宛城的袁術,襄陽的劉表,他們距離皇帝的位置都很近。但卻沒有一個人奉旨救駕。因為大家都有自己的小算盤。沒有皇帝,自己就是土皇帝。有了皇帝,自己就是臣子。早請示晚彙報?別逗了。還是自己做主好。這麼多諸侯中,只有曹操千里急行軍,趕到洛陽護駕。從此,曹操就成了曹賊了。但曹操這個賊卻跟董卓哪個賊不一樣。董卓是淫穢宮闈,夜宿龍榻。著實可恨。再看曹操。把自己的閨女,還不是一個閨女,而是好幾個閨女都嫁給漢獻帝。再加上曹操的治國之術也不是吹的。所以,人們對曹操這個國賊也就說說而已,不像對董卓他們那樣的咬牙切齒而已。至於說曹操把持朝政。在我看來,這卻恰恰是大漢百姓之福了。大家說,如果漢獻帝自己執政的話,他能把天下治理的比曹操好嗎?答案卻恰恰是不能。如此,漢獻帝嘛?你老吃好喝好玩好就行了。其他的你就別管了。我們說,從倫理上來說,曹操確實是僭越了。因為他的確把皇帝當成擺設了。這是跟當時的儒家思想中的忠君思想相對立的。也不為當世人所認可。但曹操的治國能力卻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然也不會有人說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了。我們假設一下。如果是袁紹得到了漢獻帝后。皇帝的結局會比在曹操手裡好嗎?再比如袁術,劉表哪怕是陶謙。怎麼樣?還敢往下想嗎?再者,竊國大盜的定義是什麼?竊者,偷盜也,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再看曹操,最多是個權臣而已。因為到最後,曹操都沒有廢漢自立。所以,曹操不是竊國之賊,也就留不下賊名了。要說竊國大盜,比如王莽,比如曹丕。再比如司馬家族,甚至是劉備也可勉強稱為竊國之賊。謝謝。
-
14 # 小青御史臺
這讓我想起了莊子在《莊子·胠篋》中的一句話:“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意思是:那些偷了一個帶鉤的人,要受懲罰處死;而盜竊一個國家的人,卻做了諸侯。諸侯之家有仁義之名,那不就是剽竊來的仁義嗎?
的確,自古的「竊國」者,哪一個承認他是「竊」來的呢?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是因為「順天應人」,不得已才逼後周少主退位,建立宋朝;
元朝是為了「弔民伐罪」,才滅了南宋;
明太祖高舉「驅逐韃虜」的民族大旗,來推翻異族統治,建立明朝。
同樣的道理,曹操的理由也是這樣啊:“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
他們所做所為,不都是符合「聖人之道」嗎?
所以,所謂的春秋大義,其實在諸侯,或者在當權者哪裡,可解釋的空間很大,怎麼對自己有利,怎麼來。
另外,曹操在當時畢竟是做了有利於穩定國家,促進民生的功績,當時也沒稱帝,所以名聲不差。
曹操名聲變差,主要還是因為曹丕竊了國吧。
-
15 # 良人執戟2
我理解古代的“國”就是“大一統”這個中國歷史極為重要的概念。
巜春秋》是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自魯隱公元年開始,記載了從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間的史事。開篇第一句看上去只是簡單的編年紀事:“元年春王正月,”其實背後卻大有玄機,而巜春秋》三傳的解釋說“王”就是周王的正月,是表明大一統的概念,天下都實行王的政令。
這就確立了“王”的大一統地位。否則就是謀逆,更不消說名正言順了。在群雄峰起的征戰中,都以自己為“正統”而號令天下。楚漢相爭的時候,項羽挾持義帝熊心為楚後懷王,利用義帝之名成為項氏家族反秦的保護傘,有熊心坐在義帝高位上,才能使項梁、項羽順利招兵買馬,得到楚人擁護。
所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並非曹操專利,只是曹操相對於袁紹來說,兩個人的智力、膽量高下立分。
漢未的謀士第一人當數袁紹手下的沮授,當漢獻帝在洛陽向全國各地發出勤王檄文,要求各地諸侯來洛陽朝見天子,稱臣納貢,實際上是向全國諸侯求救,北方最強大的“四世三公”袁紹的謀士詛授認為是“天賜良機”,力主袁紹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沮授提高聲音,加強語氣:“誰能御之?”
可惜袁紹的眼光稍遜曹操,他在猶豫和徘徊之間,謀士荀彧一拳砸在矮几上對尚在猶豫不定的曹操說:“可以馬上迎駕獻帝”,兗州牧曹操於是進入洛陽迎駕獻帝,並且遷都許昌。
一進入許昌地界,曹操的“竊國”行動開始,首先向朝中著名的三公發難,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九月,罷太尉楊彪及司空張喜。接著封自己的第一謀士荀彧為侍中,授尚書令。尚書令相當於後世的內閣首輔,簡單點說,荀彧撐管了負責全部官員考核,財政預算,司法訴訟等國家一切事務達十幾年之久。
打擊清算了異己,黨舊親信把持要政,勁敵草包袁紹被穩住,曹操進一步控制權力。十月,曹操自封司空,行車騎將軍,至此,曹操集天下大權於一身。
曹操叧一個竊國的重要措施就是將“屯田”作為國家的戰略目標來抓,他任用任峻為典農中郎將,主持屯田任務,具體辦法是國家把
土地分給個人,然後根據收穫量官民五五分成,當年即得谷百萬斛,於是大力推行屯田。“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屯田的廣泛實施,不僅解除了中原一帶糧荒,並且極大地支援了曹操日後的戰爭。
當然,對於百姓而言,這是大好事情,但是,曹操的此項措施是“一箭雙鵰”,既能得到民意的認可,實則是在政治、經濟上全面掌控了朝廷大政,曹操雙贏。
但是,投鼠忌器的曹操在春風得意之際,不識時務的袁術冒天下之大不諱,趁著曹操、劉備大戰呂布於小沛之際於壽春稱帝,呂布大怒進軍壽春,留下書信羞辱袁術一番,袁術退守淮水以南與呂布隔水對峙。
遠在江東的孫策聽到袁術僭號稱帝,令謀士張竑作書對袁術大張撻伐。曹操又表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對袁術實行南北夾擊。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秋九月,曹操利用漢獻帝名義,在全國對袁術憤怒聲討,同時進行圍剿攻擊,袁術在走投無路之際,想喝一口糖開水都辦不到,他在嘆息:“袁術至於此乎”?一個撲街動作倒在地上死去。
曹操至此聲譽日隆,勢力大增,已經成為事實上的一國之主。漢獻帝此時年僅二十歲,劉邦子孫的鮮血尚在身上流淌,他不甘束手就擒,他要絕地反彈,於是在一個晚上寫下血詔:“誅殺曹操。”......
公元199年,曹操發現疑點,用不著尋找證據,權力可以代替一切,董承等人被誅三族,董貴人被一刀殺死,包括腹中胎兒,衣帶詔事件表明了漢室最後一絲反抗曹操的努力失敗,漢室徹底
-
16 # 曺秀鈺
在東漢末年,任何一方軍閥集團都優勝於官二代曹操的小股正在創業的集團公司,曹操以其超人的敏銳思維大膽的策略和智慧才能脫穎而出,逐漸收復漢室寬鬆政策造成中央政權被地方政權瓜分孤立的局勢。
曹操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並未象以往謀權篡位者那樣荒淫無道加劇天下百姓和國家再遭塗炭。曹操大力整頓吏治,以禮而法,用人唯才不拘一格。屯田戍耕,軍紀嚴明。戶籍而法循,克勤減繁稅,紳庶各有需,使原本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戰亂景象得到很大改變。民族調合,各安有命,對有害於中央政權的頑固軍閥採取嚴厲打擊手段,確保統一大業程序有力推進,實為千古奇才。唐王李世民評價曹操: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
-
17 # 劉育章
孫權勸曹操當皇帝,曹操為何大罵是要把他放到火爐上烤
三國時期的曹操,在中國可以說是老百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他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譙水擊蛟、行刺張讓、望梅止渴、文昭甄后、割發代首、割須棄袍、說曹操、曹操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等發生在曹操身上的歷史典故在民間廣泛流傳。但是,千百年來,人們對曹操的評價褒貶不一,譽之者認為他是當世之英雄,毀之者稱其為逆賊奸臣。而魯迅先生說:“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演義》,更而想起戲臺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歷史上的曹操與戲曲小說裡的曹操是不相同的。應該還曹操以本來的歷史面目。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從史料中看,曹操確實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人,他的過人之處在於他有自知之明,清楚人世間的事,如何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發生在其身上的孫權勸曹操稱帝,曹操卻罵孫權是把他放在火上烤的歷史典故正說明了這一點。
公元219年12月,孫權殺關羽之後,給曹操上書,歌頌功德,稱為“天命”,勸他當皇帝,自己情願稱臣。曹操讀罷這封信,出示給群僚們看並說:“孫權這小子,竟想把我放在火爐上烤!”這時,文官以侍中陳群為首、武官以將軍夏侯惇為首,對曹操的意思心如明鏡,便趁機向曹操勸進。曹操回答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意思是說即使當皇帝的時機已經成熟,自己也不當。
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曹操完全可以取代漢獻帝當皇帝,但是曹操從來沒有稱帝,而且還向世人表明他從來就沒有稱帝的想法。在公元210年,曹操頒佈《讓縣自明本志令》,令文中這樣說:“董卓作亂,我舉義兵,佔領兗州,迫降黃巾,討伐袁術,滅掉袁紹佔據河北,直下荊州,克平天下。如今我身為丞相,作為臣子,達到頂點,已經超過我的願望。假使國家沒我,真不知會有多少人稱王。或許有人見我勢力強盛,又生性不信天命這類事,說我有不遜之志,想稱皇帝,妄加猜測,使我不安。”從令文中看,曹操維護國家統一、忠於漢室並無“不遜之志”“篡漢自立”的野心。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他出生於官宦之家。其祖父曹騰,是東漢地位顯赫的宦官,父曹嵩,官至太尉。曹操少時聰明伶俐,熹平三年(174年),二十歲的曹操便被舉為孝廉,入京都洛陽為郎。不久,又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
洛陽為東漢都城,是皇親貴戚聚居之地,治理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但是曹操一上任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餘根,懸於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皇帝寵幸的宦官蹇(jiǎn,)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棒處死。於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正是因為曹操初生牛犢不怕虎,得罪了權貴,後改任頓丘令,這一年,曹操二十三歲。這件事讓曹操沒齒難忘。多年後曹操在給其子曹植的一封書信《戒子植》寫道:“吾昔為頓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歟!”
東漢末年,朝野動盪,民變四起。曹操抓住了這一機會,在鎮壓黃巾起義軍的過程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佔據兗州,分化誘降了青州黃巾軍的一部分後編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漢獻帝到都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後封為魏王。
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不僅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而且對農業生產的恢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他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賢令》,說:“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先後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
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豪強橫行的狀況並加強集權。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社會風氣大有所好轉。史書中稱曹操“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後宮衣不錦繡,侍御履不二採,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緣飾。”曹操還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寫下了《蒿里行》《觀滄海》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書法作品為“妙品”。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還軍洛陽。當月,病逝在洛陽,終年六十六歲。 他在臨死前留下《遺令》,根據其遺囑,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曹操被安葬於鄴城西郊的高陵。這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漢獻帝,自立為皇帝,國號魏。曹丕追尊曹操為武皇帝,諡曰武王。廟號太祖。陳壽在《三國志》中稱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
曹操順應歷史潮流,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對曹操,毛澤東同志也作出了高度的評價,對曹操全面肯定並明確提出要“為曹操翻案”。故事發生在1954年。這一年的夏天,毛澤東同志來到了北戴河,一次游泳之後,他吟誦起曹操的《觀滄海》一詩,並對其身邊的保健醫生徐濤說:“曹操是個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 ”。徐濤聽了大吃一驚。他從沒聽說過這種肯定曹操的話,便疑惑地問:“曹操?哪個曹操?”“還有哪個曹操?三國的曹操。”“他,他不是白臉奸臣嗎?”“嘁,你知道個屁” “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那時黃河流域是全國的中心地區。
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和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 難道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這麼寫,戲裡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所製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擔當生前事,何計身後評,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寫完這篇文章,毛阿敏在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歷史的天空”主題曲一直在我耳邊縈繞回響。
-
18 # 晴空莽莽
關於曹操“竊國而不留賊名”,此前我未曾見過聽過,“竊國”字面上的意思是篡奪國家政權,改朝換代,從這方面上看,我並不認為曹操竊國了。
題主此意應是指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件事,為何沒有留下罵名吧。其實有,劉備、孫權等諸侯及武將會稱呼曹操為曹賊,但是天下百姓很少有認為曹操是賊的。
原因有三:
1、天下大亂,黃巾四起,百姓流離失所,不得已被黃巾軍裹挾,曹操拜為騎都尉,領命與皇甫嵩一起平亂,過程中曹操所帶領的軍隊並沒有濫殺無辜,也沒有同皇甫嵩那般坑殺手無寸鐵的黃巾軍(百姓)。
因戰功被封為濟南相,當時濟南各縣長吏多依附貴勢,貪贓枉法,無所顧忌,曹操到任後大力整頓,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長吏,濟南震動,貪官汙吏紛紛逃竄,“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因此曹操算得上深得民心!
2、十八路諸侯討董盟軍渙散,曹操獨自領軍追擊,後來董卓被王允等人使連環計所殺,漢獻帝及百官在長安食不果腹,曹操迎漢獻帝於許都,依舊給予漢獻帝與百官尊榮俸祿,於情於理,與賊無關。至於說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件事,不排除曹操也有一統天下的決心,但也要依據當時的情況而定,這件事在當時起到的效果是好的。
因為漢獻帝性格軟弱,大漢朝的老人老將很多都已經過世,百官皆是世家貪生怕死,亂世之中,儒學何以治天下,曹操有匡扶大漢之心,自然不可能任由那些腐儒指手畫腳。所以我認為挾天子以令諸侯在當時是形勢所逼!
3、百姓生活穩定,感激曹操還來不及呢!天下三分以後,劉備、孫權帶頭大肆鑄錢,直百錢、直五百錢、大錢當千、大錢二千等,造成通貨膨脹,五銖錢大量貶值,透過這種方式大肆盤剝治下百姓民脂民膏,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呢!
相比之下,曹操治下長期屯田,又有劉燁做出的各種水利設施,百姓生活安穩,不至於飢一頓飽一頓;曹操努力穩定治下各州縣物價,在其他兩地通貨膨脹的情況下,為了解決貨幣貶值的問題,大力提倡百姓以物易物,交換各種生活用品。萬幸,三國交通不便,否則那些劣幣大量流到曹操治下,遭殃的還是百姓!
綜上所述,曹操未曾竊國,即使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未曾留下賊名,因為他是真心實意為了百姓謀生存,謀安穩,自然能得到百姓的擁戴!
曹操是三國之中最不懼惡名之人,也是最幹實事之能臣梟雄!
-
19 # 狼主1970
竊財竊物,失之細行,為盜為賊;竊國竊政,關乎社稷,為王為侯。
東漢末年,黃巾亂起,張角以妖異之術愚民為變,啟亂於外;常侍逞奸邪之能矇蔽聖聰,伏禍於內。外患未消,內亂又起,董卓入朝,妄興廢立。王允誅奸,除惡過刻,遂遭反噬,李傕郭汜,豺狼肆性,漢祚幾為殄滅。
天下凋敝,英雄乘勢,曹操起於微未,散家財起義兵,兵之為義者,以扶漢室誅國賊為名,正名順義,得聚人心。自古善欺者善飾,當是時曹操已粗具爭雄班底,入衛漢室,得政治之先機,外招內撫,恩威並施,爭伐略定中原,天下之地三分而據其二。政出一門,獻帝虛有帝名,徒尊廟黨之上;曹操進女為後,監之枕蓆之間。曹操代漢,水到渠成。
然曹操終一生而不為,何耶?為忠獻帝年長而不歸政,此非擬周公者之行,曹操善謀略通經史,文武兼具,漢中期王莽開篡禪文化之先河,劉秀中興,王莽族滅,王莽未移漢祚之前為忠為孝,一朝背北大奸大惡,觀曹操詩文引領魏晉,風骨至正無邪,胸中尚有忠孝羞恥之心。至死不為蓋為此也!以心度心,天下有幾人願為他人做嫁衣,為子為嗣人之常情,操距代漢一步,傳曹丕而為之,丕擬莽故事先封魏王,加九錫之禮,禪而三讓,飾欺天下,篡禪文化更趨完善,曹魏遂立。
至晉代魏,司馬氏畢三代之功,擬魏代漢模式,為後世篡弒之賊,效尤之榜樣。曹操雖未有惡名於當世,亦不免招後世之汙,忠奸善惡,民族風骨;人心向背,文化使然。
若曹操生於今時,當無忠奸之論矣!吾儕撫史問心,擬有曹操之能,得勢乘時,是功成揖讓?是取而代之?任賢用能,強弱相易;澤濟民生,莫道忠奸。臨碣石,觀滄海,皆為斯風!
-
20 # 宣紙講歷史
我認為說曹操“竊國”是因為“江山”是雄才大略的曹操打下來的,曹操為他的兒子開闢道路。說曹操“不留賊名”是因為曹操始終以漢臣自居,至死沒有稱帝。
一、曹操統一北方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佔據河南一帶的曹操為取得政治上的主動,把漢獻帝從都城洛陽接到許,借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並招攬各種人才。曹操需要大量的人才。過去的察舉制完全不能滿足他的需要,於是他頒佈“惟才是舉”令。血緣不管用,也不看品德,曹操只看才幹。哪怕是雞鳴狗盜之徒,只要他有本事,曹操就要。“惟才是舉”使曹操帳下文才武將冠絕一時。曹操手下能人太多了。“惟才是舉”令,直接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稱霸的基礎。曹操雖然多疑,但是他在用人上還是很下功夫的。
在經濟上曹操採用屯田的措施。組織軍隊和流亡的群眾從事農業生產,既解決大批流民的生計,又籌集了軍糧。這樣曹操的勢力逐漸壯大。
當時佔據黃河以北的袁紹,兵多糧足,實力強大。曹操和袁紹都想吞併對手,稱雄北方。200年雙方在官渡進行決戰。曹操採取聲東擊西、各個擊破的戰術,偷襲袁軍的屯糧,燒燬全部軍糧。迅速殲滅袁軍,為以後統一北方打下基礎。
二、赤壁之戰曹操敗北,轉而經營關中
208年曹操揮師南下,準備進而消滅南方的勢力統一全國。曹軍佔領荊州後,劉備派諸葛亮聯絡孫權,共謀抗曹之計。孫權決定聯合劉備迎戰曹軍。兩軍在赤壁對峙。曹軍遠道奔走,兵士疲憊,軍中都是北方人,不服水土,有流行疾病。以致剛交戰曹軍便失利,撤到江北。針對曹軍不習水戰,船艦連線在一起的弱點,周瑜採納黃蓋的建議,詐降、火燒連營。曹軍大潰,曹操帶著敗兵北撤。
赤壁之戰後曹操轉而經營關中。掃平了關中的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
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洛陽稱帝,國號魏。
三、曹操也想當皇帝
本來曹操想,把“他想當皇上”的想法透個風出去,大臣們推他上皇帝寶座,魏王就是這樣成功當上的。但是他發現這一套不管用了,有人真阻攔。曹操很生氣,誰反對就殺,荀彧、荀攸全被殺了。但最後他就是獲得不了朝臣的一致認可。
反對曹操稱帝的是透過察舉制選拔上來那批人。曹操沒有廢除這一制度,每年仍然透過這一選官制度選拔上來很多人。曹操養了一大批沒用的庸人。具體辦事兒的,能領功受賞的,還是透過惟才是舉選拔上來的人。所以曹操得罪了一大片。曹操一旦當皇上,就斷了這批人的活路。
他那麼大的權勢,最後不得不仰天長嘆: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其實“江山”是雄才大略的曹操打下來的,曹操為他的兒子開闢道路,最後兒子曹丕稱帝。說曹操“竊國而不留賊名”,也算中肯的評價吧!
回覆列表
曹操死後,他的墓碑上寫的是“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他至死都是漢臣,只是野史尤其是《三國演義》的描繪,曹操成了竊國大盜,一代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