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小小小百科全書

    不是說曹操能做到“竊國而不留賊名”。而是事實上在東漢末年那個亂世時候,所有有實力的人都在想著篡漢而自立。相較於其他人而言,曹操算是一個最忠心漢室的人了。從董卓亂漢開始,所有的世家大族看到的都是改朝換代的機會。但曹操不同。曹操當時還是一個甘願為漢室拋頭顱灑熱血的熱血男兒。歷史上第一個倡導天下人起兵討伐董卓匡扶漢室的人就是曹操。甚至在整個東漢末年亂世時期。也只有曹操曾經立志匡扶漢室。除曹操之外再沒有其他人。劉備被很多人認為是匡扶漢室的忠臣,但事實上呢?整個東漢末年曆史時期,劉備沒有為漢室做過任何一件事。也沒有幫助漢獻帝做過任何事情。

    東漢末年別說世家大族野心勃勃了。就連漢室宗族的子弟一個個也都是野心家。就說同樣是漢室宗親的益州牧劉焉。漢靈帝時期劉焉看到漢靈帝治下朝綱混亂,皇室衰微,但劉焉沒想著幫助漢靈帝治理國家,而是想著請求漢靈帝分封他為益州牧,其目的就是躲避亂世以圖後勢。當時劉焉聽董扶說益州有天子氣,所以劉焉才那麼急不可耐的要求分封益州。劉焉佔據益州之後,首先打擊地方豪強,鞏固自身勢力,之後又派張魯出兵佔據漢中之地。而佔據了漢中的張魯隨即和劉焉翻臉。至此劉焉和張魯決裂。

    之後劉焉則以米賊作亂阻隔交通為由,從此中斷與中央朝廷的聯絡。他進一步加強自己對益州的統治地位,而益州因此處於半獨立的狀態。在曹操號召下,天下諸侯起兵反董,而劉焉也收到了會盟的訊息,但劉焉拒不出兵,反而開始更加嚴格封鎖邊境自守自保。之後中原大戰,劉焉趁機收攏流民進入益州,初平二年,劉焉造作天子乘輿車具千餘輛,想要稱帝,結果被劉表告發,劉焉擔心成為眾矢之的,所以也就息了稱帝的想法。但劉焉依舊心存野心。

    同樣作為漢室宗親鎮守一方的劉表,他佔據了最富庶的荊州。手下兵強馬壯,錢糧充足。但劉表也是一個野心家,在歷史上諸侯會盟討董時期,劉表也沒有參與其中。而且劉表根本也不管漢獻帝是死是活,甚至在劉表看來他更希望漢獻帝去死。沒了皇帝,劉表的機會更大。他知道自己繼位沒可能,但是劉表也從沒有熄滅爭雄之心。諸侯會盟失敗後,劉表為了討好袁術曾經推薦袁術任南陽太守,其目的就是籠絡住袁術,好讓自己南下江東擴張領土。從歷史上看,劉表的荊州儼然是一個獨立的小王國。他還不如曹操呢。起碼曹操曾為漢室拋頭顱灑熱血。雖然後來看到漢室沒救了,也起了取而代之之心。但是起碼曹操敢作敢當,和劉備等一干所謂漢室宗親比起來,曹操簡直就是一個正人君子。

  • 22 # 山川風月

    曹操竊國罪名應該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曹操執政後,征戰統一北方,實行屯田制發展農業生產,為中原地區的發展和後面三國歸於晉奠定了基礎。說曹操是國賊的多數是劉漢追隨者和後世《三國演義》愛好者。曹操具有非凡的政治能力和軍事能力,也是傑出的文學人物。他竊國卻沒有改朝換代,反而在他的擁簇下漢朝得以延續,全國也都在名義下尊奉漢為正統。因此,曹操並無竊國之實。

  • 23 # 侯泓臣

    曹操並未竊國。

    世人多受三國演義之影響,將曹操視為國賊,視為十惡不赦之人,其實並非如此。

    曹操乃東漢末年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政治立場不同,各自為各自所需利益,無所謂對錯。

    認證考核中,望樓主垂憐

  • 24 #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說曹操能夠做到“竊國而不留賊名",這句乍看挺文言文的句子,散發弄舟到是頭一次聽說,翻了翻《三國志》、《後漢史》、《三國演義》等書,也沒看到這句。百度一下吧,原來在電視劇《新三國》中出現過。是劇情裡漢獻帝秘密招見劉備,向劉備訴陳委曲的一句臺詞。

    如果從小說演義角度講,製造正反角矛盾衝突,劉備正角曹操反角,增加戲劇張力,無可厚非。況且自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問世六百餘年來,曹操奸臣漢賊的帽子就一直重重的扣在頭上。坊間街巷,談之貶議;戲劇舞臺,演之陰詐。

    試問說起曹操,古時民間誰不知曉是個大反角。一切蓋羅氏演義太入人心的原因。口口傳誦,代代演傳。舊時人們文化普及率低,一聽茶樓講書和村頭秀才講古,莫不以為正史。

    實則呢,現代人知識量知天知地,知人知性,看過往雲煙,越來越客觀,越來越從人性、邏輯上去思維了。

    近些年來,很多文章、影片作品為曹操鳴不平,肯定他的軍事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的地位,披露《三國演義》筆墨有偏、虛構成分多多。更多的人讀史,展開思維,也是愈來愈把《三國演義》推向只是一本文學小說的歸類,而絕非史官記錄類史籍。

    客觀的,從人性、性格角度思維,不再單純的以好人、壞人標籤化人物,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文學名著終是名著,無意推翻它。畢意它傳達的是善仁、忠正的價值觀。但有句話叫知世故而不世故,用於解讀一些歷史小說,是同為一個道理,演義小說可以照看,照讀的津津有味,但書背後的東西又要有自個兒的見解。少一分執迷,多一份理清,方為正讀。

    真實的曹操竊國了嗎?沒有,至死他沒有攆漢天子下臺。

    曹操不留賊名了呢?呵呵,他的賊名還要怎麼不留,誰不知,戲劇臉譜上,他白粉底勾黑線,一出場就是壞蛋。

    該提問說曹操竊國而不留賊名,愛侃古史的散發弄舟到是一看此題,怎麼覺得反個了呢?如果有人說曹操未竊國而卻留賊名,散發弄舟到是極為贊同。

    曹操活的很累啊,怕別人說閒話,處處猶疑小心,救獻帝於窘迫如乞兒之時,好房好飯供著,三個女兒都給了獻帝,手下貪功祿,累累建議曹操侵權再大一些,曹操頭疼婉拒,還自降了官職,退還了部分封邑,並親筆寫下了飽含深情心意的《述志令》(又名《讓縣自明本志令》),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百度搜下原文,你會發現與你讀的《三國演義》大相徑庭。有人可能說是虛的,好吧,一個人如果能虛偽到底、虛偽到死,我想也是一件好事、功德吧。

    曹操在他的《述志令》中說道: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譯文:假使國家沒有我,還不知道會有多少人稱帝,多少人稱霸呢!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勢力強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會私下議論,說我有奪取帝位的野心,這種胡亂猜測,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寧。)

    曹操說的是心言嗎?通讀漢末亂世的同學應該明白,此真不是虛言。 魯迅先生亦曾贊過曹操的坦率:“曹操自己說過:‘倘無我,不知有多少人稱王稱帝。’這句話他倒沒有說謊。”(《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反過來說,漢獻帝活的累嗎?也很累,祖上的江山到他手裡,支離破碎,不依仗曹操,自個兒可能更慘,依仗曹操,又怕漢業總是外人縱橫把控。可是,當勢時,漢獻帝怕也是無奈,憂慮也是無助。別說真是曹操交權於漢庭,他掌控不了,就是他有心有能力卸了曹操權攝,誰又能當呢,天下只會怕更亂吧。所以邏輯上講,天下諸雄亂起時,漢獻帝陰謀奪回權政,此心應該不敢存多。什麼衣帶詔、心大不甘,蓋是小說家之言。真有衣帶詔,事發於後來曹操知曉,曹操真有那麼心大,至死也沒虧待獻帝。他完全可以效董卓,另扶一個漢家宗親。

    再說說劉備,若真心扶漢室,曹操高接遠迎於劉備,表劉備為皇戚,待若上上賓,那時的曹操,未滅袁紹、未飲長江,我相信還是一心想匡漢的,多多拉聚人才人力,讓漢室光大。可劉備怎麼做的,抽機會溜出了許都,另立山頭,梟雄之志可見。真若一心向漢,受皇恩與曹操厚待也不低了,與曹操共好,共保獻帝,督察曹操有不妥之言行,敦促效正就是了。二人聯手,何愁漢不復興呢?

    造化弄人,一心想霸王圖業的野心劉備,後世成了仁善復漢的賢君代表,一心想匡漢振興的曹操,(至少前期是,後期各因素另論),成了歷代令人唾棄的奸賊。 有人言:歷史是個小姑娘,任人打扮,誠不欺我。

    若地下曹操有知,後世累為奸人,不知有悔否?早知世人如此看我鐵定權賊,當初我瞎猶豫什麼名節志向,黑了腸子算了,該奪權奪權,該手黑手黑,說不定,監修重書史籍,我是一代名主呢!哪那麼多後世瞎比比。

    那條檔案規定的待破產的公司,我拼血淚打下的翻盤,非得還回掛名不出力的原老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買房是喜歡買毛坯的還是精裝修的?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