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本事愛玩

    其實家長們反感的不是遊戲,是反感在玩遊戲的孩子。每個家長都望子成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能過的好點。其實是自己的管制教育方式不對,不要看到孩子在玩遊戲心情好就任由他玩,心情不好就大吼大叫的,要和孩子溝通商量,告訴他什麼時候可以玩可以玩多久,為什麼不能玩,只要肯和他慢慢說,肯定也能聽進去的。

  • 2 # 小肖講門窗

    1.對娛樂的反感。長輩接受的思想是“你並不是-個

    人,你是家庭中的一份子,你有責任要負”他們更

    傾向於把家庭看成一個思想共同體,而自己是決策

    者的地位(正是 這個原因也會導致長輩本身就有夫

    妻矛盾,為了爭決策者地位)而娛樂是很個 人化的

    東西,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有些稍微開明點的,會

    允許兒童玩,見到青少年玩和成年人玩會非常反

    感,因為他們認為兒童不具備責任,而青少年和成

    年人要學會擔負責任,儘管這個責任是宗族社會中

    遺留下來的形式,並不具有法律和現實意義。

    2,對新生事物的反感:年齡大了對新生事物產生反

    感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這是一種自利性偏差引

    起的認知失誤。我沒有在最佳學習年齡接觸這個領

    域,所以在這個領域內沒有 優勢,所以我傾向於抵

    制這個領域。

    3,家庭矛盾,親子矛盾的替罪羊:從青少年成長

    上來說,青春期產生叛逆是極其正常的,然而家長

    的看法會是“孩子,你變了”又不願意從教育方式上

    找原因做出改變,自然要把由此產生的矛盾找一個

    用於推卸的出口,遊戲並不是獨一無二的替罪羊,

    武俠小說,影視,早戀等都擔任過。

    4,部分遊戲本身的問題:並不是所有遊戲的設計者

    都是匠人和藝術家,還有一批利慾薰心的商人,他

    們故意利用人類三觀不成熟和社會問題導致的心理

    問題,設下心理陷阱,以提高遊戲線上時間和購買

    虛擬財富的收益,這一樣會導致大量的社會負面效

    應,引發人反感就自然而然了

  • 3 # 臥鉤阿怪哈

    家長們反感遊戲主要是怕影響孩子們的學習,怕孩子們沉迷於遊戲之中而忽略了自己的學習。孩子們的自控能力以及分辨能力都沒有成年人的強。對於孩子們來說,平常的業餘生活多數都被繁重的學習所佔,對於遊戲更加容易沉迷。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於能吸引孩子沉迷而耽誤學習的遊戲來說,自然反感。

  • 4 # 琉璃影視o

    《紅樓夢》賈寶玉迷戀戲曲,書中評價他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但以現在的三觀看,賈寶玉喜歡國粹,值得表揚啊!

    其次,也確實有許多的未成年人玩遊戲玩得太多了。玩物喪志的例子,尤其是在網路遊戲剛興起的時候,太多了。以至於家長們對其印象就是玩物喪志的代名詞。

    再次拿賈寶玉和戲曲與遊戲作對比吧。書中寫賈寶玉沉迷戲曲是玩物喪志,也確實是因為他整日聽戲唱戲,不好好讀書。而現如今,有多少年輕人會整日聽戲而不學習?幾近於無吧。而有多少年輕人會玩遊戲而不學習?那就太多太多了。所以,家長排斥的不是遊戲,是不學習。只是有許多玩物喪志的例子是家長認為玩遊戲=不學習。

    6070後家長詬病遊戲的還有一點:暴力,無內涵。這點在世紀初確實,是能說得通的。但當今遊戲被譽為“第九藝術”,加上steam的出世,遊戲行業在國內逐漸規範化,大眾對遊戲的審美也在提高。類似於傳奇這樣的“無腦”遊戲也越來越不適合市場了。

    最後,要說何時會消除這些歧視,我認為當80、90後做父母后,就基本消除這種觀念了。因為這代人對於遊戲已經有了足夠的瞭解,而且社會的年輕人也能足夠理智的,控制時間地玩遊戲,遊戲本身也越來越有內涵,有藝術感。因而他們會適當地允許甚至鼓勵自己的孩子玩遊戲。

  • 5 # 扶我起來浪啊

    有12歲網癮少年為打遊戲幾天不回家的,有13歲網癮少年為打遊戲偷錢充值的,有15歲網癮少年為打遊戲攔路勒索打架的……人們認為孩子是無辜的,家長是無奈的,都TM是遊戲的鍋,都TM賴遊戲,是遊戲毀了孩子的前途和青春。

  • 6 # 江南小鵪鶉

    因為孩子沒有正確的認識遊戲,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因為思維的侷限性,所以誤認為遊戲只是遊戲。但當小孩開始成長起來了,思維也開始開發了,也會自己思考。如果說此時他還把遊戲只當成遊戲,那麼方向就錯了!遊戲是不斷開發思維,智商的很好的老師!

  • 7 # 洛聖都的小強

    10歲女孩玩耍時用一把電鋸把5歲妹妹的臉給鋸了,人們不去問為何小孩能接觸到電鋸,而是認為事故原因是小女孩看《熊出沒》模仿裡面的光頭強,都TM賴無良動畫片淨播些不該看的東西。

    10歲男孩把鄰居家7歲和4歲的兩個孩子綁在樹上點火烤,導致兩人燒傷,人們不去問為何10歲了還不懂用火烤人有多危險,而是認為這都是模仿《喜羊羊與灰太狼》裡烤羊的過程,製作方還被告上法庭,被法庭判決賠償將近4萬塊。

    同樣,有12歲網癮少年為打遊戲幾天不回家的,有13歲網癮少年為打遊戲偷錢充值的,有15歲網癮少年為打遊戲攔路勒索打架的……人們認為孩子是無辜的,家長是無奈的,都TM是遊戲的鍋,都TM賴遊戲,是遊戲毀了孩子的前途和青春。

    媒體報道所謂網癮少年事件的時候,總會說一句類似“一個陽光少年就因為XX遊戲而走上了XX的道路”的話。我特想問問不負責任的記者,你真的確定故事主人公以前是個”陽光少年“麼?能做出為了上網偷錢搶劫的事的,有的父母脾氣暴躁打罵孩子,有的父母外出打工由祖輩撫養,有的家庭不和經常吵架……不是家長管教力度不合適,就是在惡劣環境下養成了叛逆狹隘的性格,又有幾個家庭和諧美滿課餘生活豐富多彩為人開朗健康向上的孩子墮落成網癮少年了?你真以為他們在網咖喝汽水吃泡麵睡桌子上一連好幾天,睜著發紅的眼睛機械地點滑鼠是因為遊戲太好玩?別開玩笑了,那樣的遊戲體驗恐怕已經沒多少樂趣可言,他們只是在透過遊戲逃避現實生活,他們知道一旦離開網咖就只能回到不願面對的現實中去,只能在虛擬世界做英雄當大哥。那是什麼使他如此厭惡他的現實生活,以至於寧肯躲在網咖過這種生活也不肯回去?恐怕自己有責任,家長有責任,學校乃至社會或許也有責任,卻很難怪到遊戲公司頭上。

    當然,更多的人僅僅是喜歡打遊戲,還沒到成癮的地步,可是家長們也不肯因此放過遊戲——

    “我們家孩子可聰明瞭,小學一年級就會背唐詩,每次考試都雙百,就是因為上了初中打遊戲,單詞也背不過了,考試也拿不了滿分了。要不是因為打遊戲,肯定能考上清華北大,將來當大官掙大錢。這麼好的孩子,就讓遊戲給耽誤了,喪盡天良的遊戲公司啊!”

  • 8 # 努力遊戲說

    各位朋友大家好,這是我的觀點絕大多數家長,可能對遊戲有個誤區。一您陪伴孩子的時間特別少。因為太無聊。可以在遊戲中找到樂趣。第二遊戲中絕大多數任務都可以留下,您太棒了。這些鼓勵話語對孩子有極大方面的改動。所以就愛上了遊戲,但要也要合理控制遊戲時間。

  • 9 # 李熙煜

    哈嘍 樓主好

    對於遊戲這個事情,家長們反感遊戲其實更多的是看到了這個遊戲所帶來的負面效果,或者說是現在家長們沒有經歷過這個遊戲時代。如果我作為家長,我相信我肯定會辯證的看待這個事情。首先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得到尊重,而且以孩子的心智越是反對他哪件事情,孩子就會對這件事情激發起更強烈的好奇心。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辯證的看待遊戲這件事情。完全是可以利用遊戲這個事物教會孩子一些簡單的道理,什麼是主要應該做的事情,什麼是次要應該做的事情,或者說是透過遊戲可以帶來什麼益處,透過遊戲帶來了什麼壞處,這些事情只有孩子自己經歷過之後,才可以完全變成他自己的東西,否則只是口述教育的話,孩子不在是孩子,孩子只是一個復讀機了。孩子也是一個不太成熟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複製品。個人建議,希望幫到您。

  • 10 # 王者選手25號

    第一,影響孩子學習

    第二,傷身體

    第三,氪金

    第四,感覺遊戲是不務正業

  • 11 # 瑾瑜wang

    青少年沉迷網路遊戲,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一旦有時間、條件,不少孩子們就對著電腦、捧著手機玩得不亦樂乎。對此,家長有家長的擔憂,孩子有孩子的理由。到底該咋看?

    家長為啥不讓玩

    耽誤學習成績

    影響身體健康

    “要想毀了一個孩子,就給他一部手機!”當問到手機遊戲對孩子的影響時,金阿姨一臉憤懣,又顯得無奈。

    金阿姨的女兒小琳正上初中,儘管小升初成績不錯,但她對遊戲的沉迷令金阿姨十分憂心。小琳愛玩遊戲,到了可以不吃飯不睡覺的程度,有時候還會趁半夜家裡人都睡了的時候,偷偷爬起來玩手機。

    “玩遊戲特別影響學習。她不玩遊戲的時候大概在班裡排10多名,沉迷遊戲的時候就得下降20多名。”提到小琳忽高忽低的學習成績,金阿姨很是頭疼。

    影響孩子身體健康,也是家長反感網路遊戲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長們普遍認為,孩子在玩了遊戲之後,視力情況比之前糟糕很多。“正常學習、正常用眼,根本不可能這樣。就這兩年沒怎麼管他,他近視已經500多度了。”家長王先生懊惱地說,“他們班學霸,也剛200度。他少考那300分,倒是在眼睛上給我找回來了!”

    張阿姨家的高中生小睿,每天玩遊戲都要玩到半夜一兩點鐘。“你看他天天熬夜,滿臉青春痘,還影響身體發育。1米8的個子,剛120斤,佝僂著身子,像個老頭兒一樣,一點青少年的朝氣都沒有。”說到這裡,張阿姨嘆了口氣,“你說哪怕他愛打籃球也行啊,就算不學習,好歹能有個好身體。偏偏喜歡打遊戲!”

    這些年,為了讓小睿戒掉遊戲,張阿姨沒少花心思,母子二人好一番鬥智鬥勇。怕小睿上網玩遊戲,家裡早就斷了網,可是張阿姨回家一摸電腦顯示器,還是熱的。後來才知道,原來還有單機遊戲這種玩法,於是張阿姨接受了同事的建議,每天上班都把顯示器的連線線拔下來帶走,以為能一勞永逸了。

    “後來發現,他身上有煙味兒,可是我們家裡沒人抽菸啊。”跟其他家長交流之後,張阿姨才知道,原來是網咖的煙味兒。“他打遊戲這事,就夠我上火的了。這下又去網咖,那個環境多亂啊,學壞了可怎麼辦?”為了不讓小睿去網咖,張阿姨決定對小睿嚴加看管,卻引起了小睿的逆反心理,“我倆這幾年吵的所有架,幾乎都是因為他打遊戲。”

    無獨有偶,胡女士也表示,她11歲的弟弟平時性情非常溫和,從來不會和同學吵架。但如果玩遊戲的時候被打斷,就會很暴躁。“有時會說出一些比較暴力的話,然後會拿著他的玩具槍,模擬遊戲裡的場景射擊。”

    孩子為啥非得玩

    為社交和放鬆

    圖榮譽和滿足

    家長們如此反感的遊戲,孩子們卻為何這麼喜歡呢?

    “如果你不去了解一下這些遊戲的話,周圍人聊天你插不上嘴,其實挺尷尬的。”小帥說,剛開始玩遊戲的動機,就是不想被同學們叫“書呆子”。小帥的想法,其實也代表了很多孩子——其實沒那麼喜歡玩,但是迫於社交壓力,得去了解一下。

    “你們那個時代的娛樂是打紙牌,我們這個時代就是打遊戲。同樣是娛樂,為什麼你能打牌,我就不能打遊戲啊?”今年剛升入高中的小強,對父親限制自己打遊戲的行為十分不理解。小強認為,遊戲不過是一種放鬆方式,不必妖魔化。

    小強還希望,家長能相信他已經有足夠的自制力,去控制遊戲時間,並不會耽於遊戲荒廢學業。反而是和家長的反覆掰扯,更浪費時間和精力。“我都不覺得學業壓力有多大,倒是我爸媽搞的這些么蛾子,讓我壓力更大。”只要聊起跟遊戲相關的話題,小強就覺得自己和父母之間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學習成績一般,戴著厚厚眼鏡的高二學生小鈺,在人群裡看起來毫不起眼。其實,她卻是某遊戲“全服第三公會”的會長。

    “論操作和意識,他們都得服我。在這個遊戲裡,我還是比較有話語權的吧。”小鈺扶了扶眼鏡,稚氣的臉上帶著藏不住的自豪。為了維持公會的排名,小鈺平均每天要在遊戲上花7個小時左右。遊戲,能帶給她現實生活所不能提供的榮譽感和滿足感,這是她玩這款遊戲3年之久的一個重要原因。

    社會到底該咋辦

    封堵不如引導

    鼓勵社會實踐

    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社會各界採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例如:遊戲公司核實使用者身份、推出防沉迷系統,網咖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等。

    對此,高中生小玉卻不以為然:“你要是好好學習的話,就不會玩這個遊戲了;你要是不好好學習的話,就算你不玩遊戲,也會幹別的。”在小玉看來,粗暴地制止,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對於沉迷遊戲的學生來說,遊戲的刺激太強了。而社會、學校的交往和學習,如果無法提供對等的刺激,自然對他們不具有吸引力。”已有10年教齡的米老師說,如果學校為孩子提供參與校園生活的成功體驗,家長給予孩子關心陪伴及一些積極的刺激,比如:旅遊、打球、唱歌、畫畫等有趣味的活動,就更容易把孩子的注意力從網路世界拽回到現實生活。

  • 12 # 釣魚人瀋陽大皓

    因為我不是家長,我還沒到那個時間段。

    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幾個家長都是如何表態,如何對孩子沉迷遊戲作出的發言吧!

    青少年沉迷網路遊戲,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一旦有時間、條件,不少孩子們就對著電腦、捧著手機玩得不亦樂乎。對此,家長有家長的擔憂,孩子有孩子的理由。到底該咋看?本版聯合本報中央廚房碰碰詞兒工作室,推出“網路遊戲防沉迷”系列報道,聊聊青少年和網路、網遊的那些事兒。

    家長為啥不讓玩

    耽誤學習成績

    影響身體健康

    “要想毀了一個孩子,就給他一部手機!”當問到手機遊戲對孩子的影響時,金阿姨一臉憤懣,又顯得無奈。

    金阿姨的女兒小琳正上初中,儘管小升初成績不錯,但她對遊戲的沉迷令金阿姨十分憂心。小琳愛玩遊戲,到了可以不吃飯不睡覺的程度,有時候還會趁半夜家裡人都睡了的時候,偷偷爬起來玩手機。

    “玩遊戲特別影響學習。她不玩遊戲的時候大概在班裡排10多名,沉迷遊戲的時候就得下降20多名。”提到小琳忽高忽低的學習成績,金阿姨很是頭疼。

    影響孩子身體健康,也是家長反感網路遊戲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長們普遍認為,孩子在玩了遊戲之後,視力情況比之前糟糕很多。“正常學習、正常用眼,根本不可能這樣。就這兩年沒怎麼管他,他近視已經500多度了。”家長王先生懊惱地說,“他們班學霸,也剛200度。他少考那300分,倒是在眼睛上給我找回來了!”

    張阿姨家的高中生小睿,每天玩遊戲都要玩到半夜一兩點鐘。“你看他天天熬夜,滿臉青春痘,還影響身體發育。1米8的個子,剛120斤,佝僂著身子,像個老頭兒一樣,一點青少年的朝氣都沒有。”說到這裡,張阿姨嘆了口氣,“你說哪怕他愛打籃球也行啊,就算不學習,好歹能有個好身體。偏偏喜歡打遊戲!”

    這些年,為了讓小睿戒掉遊戲,張阿姨沒少花心思,母子二人好一番鬥智鬥勇。怕小睿上網玩遊戲,家裡早就斷了網,可是張阿姨回家一摸電腦顯示器,還是熱的。後來才知道,原來還有單機遊戲這種玩法,於是張阿姨接受了同事的建議,每天上班都把顯示器的連線線拔下來帶走,以為能一勞永逸了。

    “後來發現,他身上有煙味兒,可是我們家裡沒人抽菸啊。”跟其他家長交流之後,張阿姨才知道,原來是網咖的煙味兒。“他打遊戲這事,就夠我上火的了。這下又去網咖,那個環境多亂啊,學壞了可怎麼辦?”為了不讓小睿去網咖,張阿姨決定對小睿嚴加看管,卻引起了小睿的逆反心理,“我倆這幾年吵的所有架,幾乎都是因為他打遊戲。”

    無獨有偶,胡女士也表示,她11歲的弟弟平時性情非常溫和,從來不會和同學吵架。但如果玩遊戲的時候被打斷,就會很暴躁。“有時會說出一些比較暴力的話,然後會拿著他的玩具槍,模擬遊戲裡的場景射擊。”

    孩子為啥非得玩

    為社交和放鬆

    圖榮譽和滿足

    家長們如此反感的遊戲,孩子們卻為何這麼喜歡呢?

    “如果你不去了解一下這些遊戲的話,周圍人聊天你插不上嘴,其實挺尷尬的。”小帥說,剛開始玩遊戲的動機,就是不想被同學們叫“書呆子”。小帥的想法,其實也代表了很多孩子——其實沒那麼喜歡玩,但是迫於社交壓力,得去了解一下。

    “你們那個時代的娛樂是打紙牌,我們這個時代就是打遊戲。同樣是娛樂,為什麼你能打牌,我就不能打遊戲啊?”今年剛升入高中的小強,對父親限制自己打遊戲的行為十分不理解。小強認為,遊戲不過是一種放鬆方式,不必妖魔化。

    小強還希望,家長能相信他已經有足夠的自制力,去控制遊戲時間,並不會耽於遊戲荒廢學業。反而是和家長的反覆掰扯,更浪費時間和精力。“我都不覺得學業壓力有多大,倒是我爸媽搞的這些么蛾子,讓我壓力更大。”只要聊起跟遊戲相關的話題,小強就覺得自己和父母之間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學習成績一般,戴著厚厚眼鏡的高二學生小鈺,在人群裡看起來毫不起眼。其實,她卻是某遊戲“全服第三公會”的會長。

    “論操作和意識,他們都得服我。在這個遊戲裡,我還是比較有話語權的吧。”小鈺扶了扶眼鏡,稚氣的臉上帶著藏不住的自豪。為了維持公會的排名,小鈺平均每天要在遊戲上花7個小時左右。遊戲,能帶給她現實生活所不能提供的榮譽感和滿足感,這是她玩這款遊戲3年之久的一個重要原因。

    社會到底該咋辦

    封堵不如引導

    鼓勵社會實踐

    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社會各界採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例如:遊戲公司核實使用者身份、推出防沉迷系統,網咖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等。

    對此,高中生小玉卻不以為然:“你要是好好學習的話,就不會玩這個遊戲了;你要是不好好學習的話,就算你不玩遊戲,也會幹別的。”在小玉看來,粗暴地制止,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對於沉迷遊戲的學生來說,遊戲的刺激太強了。而社會、學校的交往和學習,如果無法提供對等的刺激,自然對他們不具有吸引力。”已有10年教齡的米老師說,如果學校為孩子提供參與校園生活的成功體驗,家長給予孩子關心陪伴及一些積極的刺激,比如:旅遊、打球、唱歌、畫畫等有趣味的活動,就更容易把孩子的注意力從網路世界拽回到現實生活。

    對此,北京市呼家樓中心小學校長馬駿深有同感。她認為,與其封堵,不如正面引導,倡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與現實社會發生聯絡。“10年來,我們寒暑假從不給孩子留大量的作業。我們的作業,都是實踐、體驗專案,而且是家庭親子專案,引導家長陪伴孩子一起做有意義的事情。”

    “我們學校總結歸納出了PDC理念。這是英文project(專案)drive(驅動)create(生成)的簡寫,強調透過專案驅動方式,達成育人目標。”馬駿解釋說,“這樣的理念,就是希望學生從課堂走進生活,重在培養孩子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學以致用;希望學生從學校走進社會,重在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和社會適應力。”

    比如,為了讓垃圾“華麗變身”,“垃圾去哪兒”專案組的同學們為垃圾設計出了多種出路:製作創意垃圾桶,用破銅爛鐵做樂器、做飾品,轉化成再生紙、酵素……還有的專案組,研究汽車咋安家,旨在解決停車難問題;或開辦超市,瞭解商業執行邏輯等。透過這些實踐專案的引導,同學們便很難沉迷於遊戲。

    馬駿還表示,現在的孩子都是網路原住民,防沉迷不能因噎廢食、把他們與網際網路的聯絡徹底遮蔽。“我們正在共同做一個專案——‘網際網路+我的閱讀之旅’,引導孩子們更多地釋出閱讀任務,展示學習成果、創作文學作品,同時可以建立書友圈、交朋友。透過這些,來提升孩子們的閱讀素養、人文素養。”她說,“網路並不都是風險,它還可以讓孩子們學到很多東西。”

    其實網路有好處,也有壞處。但是遊戲對於孩子來說:根本一點好處都沒有,這就是我個人的看法。

  • 13 # 林藝輕

    在以前的社會一些老人根本不懂什麼是電子競技,電子競技不是所謂的玩遊戲是一種比賽,因為以前的人沉迷遊戲裡就會無法自拔然而不找工作不學無術,這就是為什麼反感的原因吧。

  • 14 # 電競大飯堂

    很大程度跟家長接收的思想觀念有關,其實大家也不難發現,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物質文化,80後和00後中間隔著20多年,接受的教育觀念都不一樣,如果你玩遊戲而沒有影響到學習,我覺得你還是可以說服你父母改變一下他們的觀念

  • 15 # 每日xiao遊戲

    大部分都是因為覺得玩遊戲浪費時間,浪費精力,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影響學習,擔心孩子把注意力,心思放在遊戲裡,玩久了也對孩子的眼睛不好。

  • 16 # 璞懿子

    第一,家長對遊戲不感興趣,尤其是年長些都家長,從未玩過手機上的或者其他的電子遊戲。對遊戲這一產物不理解,就好像有人喜歡吃榴蓮有不人不喜歡榴蓮一樣的道理

    第二,遊戲會上癮,怕孩子會沉迷其中,孩子難以控制自己。

    第三,對身體不好,傷眼睛。

    第四,怕遊戲各種充值系統,怕孩子瞎買

  • 17 # 默默看著你們秀

    家長反感的不是遊戲,而是你玩遊戲的樣子知道嗎?如果你回家第一件事把作業完成,然後預習好功課,好好吃飯,然後玩一會遊戲開心開心,在運動運動,沒有一個家長會反感遊戲

  • 18 # 蟹老闆解說

    青少年沉迷遊戲,一直以來都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並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人人都捧著手機、電腦玩的不亦樂乎。對此,家長有家長的擔憂,孩子有孩子的理由。今天人民日報聯合中央廚房碰碰詞兒工作室,推出了“網路遊戲防沉迷”系列報道,聊聊青少年和網路、網遊的那些事兒。

    耽誤學習成績 影響身體健康

    “要想毀了一個孩子,就給他一部手機!”當問到手機遊戲對孩子的影響時,金阿姨一臉憤懣,又顯得無奈。

    金阿姨的女兒小琳正上初中,儘管小升初成績不錯,但她對遊戲的沉迷令金阿姨十分憂心。小琳愛玩遊戲,到了可以不吃飯不睡覺的程度,有時候還會趁半夜家裡人都睡了的時候,偷偷爬起來玩手機。

    “玩遊戲特別影響學習。她不玩遊戲的時候大概在班裡排10多名,沉迷遊戲的時候就得下降20多名。”提到小琳忽高忽低的學習成績,金阿姨很是頭疼。

    影響孩子身體健康,也是家長反感網路遊戲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長們普遍認為,孩子在玩了遊戲之後,視力情況比之前糟糕很多。“正常學習、正常用眼,根本不可能這樣。就這兩年沒怎麼管他,他近視已經500多度了。”家長王先生懊惱地說,“他們班學霸,也剛200度。他少考那300分,倒是在眼睛上給我找回來了!”

    張阿姨家的高中生小睿,每天玩遊戲都要玩到半夜一兩點鐘。“你看他天天熬夜,滿臉青春痘,還影響身體發育。1米8的個子,剛120斤,佝僂著身子,像個老頭兒一樣,一點青少年的朝氣都沒有。”說到這裡,張阿姨嘆了口氣,“你說哪怕他愛打籃球也行啊,就算不學習,好歹能有個好身體。偏偏喜歡打遊戲!”

    這些年,為了讓小睿戒掉遊戲,張阿姨沒少花心思,母子二人好一番鬥智鬥勇。怕小睿上網玩遊戲,家裡早就斷了網,可是張阿姨回家一摸電腦顯示器,還是熱的。後來才知道,原來還有單機遊戲這種玩法,於是張阿姨接受了同事的建議,每天上班都把顯示器的連線線拔下來帶走,以為能一勞永逸了。

    “後來發現,他身上有煙味兒,可是我們家裡沒人抽菸啊。”跟其他家長交流之後,張阿姨才知道,原來是網咖的煙味兒。“他打遊戲這事,就夠我上火的了。這下又去網咖,那個環境多亂啊,學壞了可怎麼辦?”為了不讓小睿去網咖,張阿姨決定對小睿嚴加看管,卻引起了小睿的逆反心理,“我倆這幾年吵的所有架,幾乎都是因為他打遊戲。”

    無獨有偶,胡女士也表示,她11歲的弟弟平時性情非常溫和,從來不會和同學吵架。但如果玩遊戲的時候被打斷,就會很暴躁。“有時會說出一些比較暴力的話,然後會拿著他的玩具槍,模擬遊戲裡的場景射擊。”孩子為啥非得玩

    為社交和放鬆 圖榮譽和滿足

    家長們如此反感的遊戲,孩子們卻為何這麼喜歡呢?

    “如果你不去了解一下這些遊戲的話,周圍人聊天你插不上嘴,其實挺尷尬的。”小帥說,剛開始玩遊戲的動機,就是不想被同學們叫“書呆子”。小帥的想法,其實也代表了很多孩子——其實沒那麼喜歡玩,但是迫於社交壓力,得去了解一下。

    “你們那個時代的娛樂是打紙牌,我們這個時代就是打遊戲。同樣是娛樂,為什麼你能打牌,我就不能打遊戲啊?”今年剛升入高中的小強,對父親限制自己打遊戲的行為十分不理解。小強認為,遊戲不過是一種放鬆方式,不必妖魔化。

    小強還希望,家長能相信他已經有足夠的自制力,去控制遊戲時間,並不會耽於遊戲荒廢學業。反而是和家長的反覆掰扯,更浪費時間和精力。“我都不覺得學業壓力有多大,倒是我爸媽搞的這些么蛾子,讓我壓力更大。”只要聊起跟遊戲相關的話題,小強就覺得自己和父母之間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學習成績一般,戴著厚厚眼鏡的高二學生小鈺,在人群裡看起來毫不起眼。其實,她卻是某遊戲“全服第三公會”的會長。

    “論操作和意識,他們都得服我。在這個遊戲裡,我還是比較有話語權的吧。”小鈺扶了扶眼鏡,稚氣的臉上帶著藏不住的自豪。為了維持公會的排名,小鈺平均每天要在遊戲上花7個小時左右。遊戲,能帶給她現實生活所不能提供的榮譽感和滿足感,這是她玩這款遊戲3年之久的一個重要原因。

    社會到底該咋辦

    封堵不如引導 鼓勵社會實踐

    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社會各界採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例如:遊戲公司核實使用者身份、推出防沉迷系統,網咖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等。

    對此,高中生小玉卻不以為然:“你要是好好學習的話,就不會玩這個遊戲了;你要是不好好學習的話,就算你不玩遊戲,也會幹別的。”在小玉看來,粗暴地制止,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對於沉迷遊戲的學生來說,遊戲的刺激太強了。而社會、學校的交往和學習,如果無法提供對等的刺激,自然對他們不具有吸引力。”已有10年教齡的米老師說,如果學校為孩子提供參與校園生活的成功體驗,家長給予孩子關心陪伴及一些積極的刺激,比如:旅遊、打球、唱歌、畫畫等有趣味的活動,就更容易把孩子的注意力從網路世界拽回到現實生活。

    對此,北京市呼家樓中心小學校長馬駿深有同感。她認為,與其封堵,不如正面引導,倡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與現實社會發生聯絡。“10年來,我們寒暑假從不給孩子留大量的作業。我們的作業,都是實踐、體驗專案,而且是家庭親子專案,引導家長陪伴孩子一起做有意義的事情。”

    “我們學校總結歸納出了PDC理念。這是英文project(專案)drive(驅動)create(生成)的簡寫,強調透過專案驅動方式,達成育人目標。”馬駿解釋說,“這樣的理念,就是希望學生從課堂走進生活,重在培養孩子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學以致用;希望學生從學校走進社會,重在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和社會適應力。”

    比如,為了讓垃圾“華麗變身”,“垃圾去哪兒”專案組的同學們為垃圾設計出了多種出路:製作創意垃圾桶,用破銅爛鐵做樂器、做飾品,轉化成再生紙、酵素……還有的專案組,研究汽車咋安家,旨在解決停車難問題;或開辦超市,瞭解商業執行邏輯等。透過這些實踐專案的引導,同學們便很難沉迷於遊戲。

    馬駿還表示,現在的孩子都是網路原住民,防沉迷不能因噎廢食、把他們與網際網路的聯絡徹底遮蔽。“我們正在共同做一個專案——‘網際網路+我的閱讀之旅’,引導孩子們更多地釋出閱讀任務,展示學習成果、創作文學作品,同時可以建立書友圈、交朋友。透過這些,來提升孩子們的閱讀素養、人文素養。”她說,“網路並不都是風險,它還可以讓孩子們學到很多東西。”

  • 19 # 德里克羅勇

    這個應該很明顯啊,你的父母愛你才會因為你玩遊戲而不高興,在大人眼裡電子遊戲會傷害到你。第一,時間久了會傷害你的眼睛,這也是大人最關心的。第二,沉迷遊戲會影響學業,大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好的前途。第三,沉迷遊戲會影響真實世界的交際能力。人畢竟是生活在真是世界的生物,好哥們好姐妹多了他不香嗎?綜上所述,不要因為家長反對遊戲而對自己的父母有偏見,都是因為愛你,第二和父母合理的溝通,告訴他們適度遊戲的一些好處,比如能減壓啦,和朋友之間有談資啦,等等。第三也要自己剋制,切莫沉迷,讓你的父母知道你玩遊戲很有度。

  • 20 # 突擊手小米

    其次,也確實有許多的未成年人玩遊戲玩得太多了。玩物喪志的例子,尤其是在網路遊戲剛興起的時候,太多了。以至於家長們對其印象就是玩物喪志的代名詞。

    60~70後家長詬病遊戲的還有一點:暴力,無內涵。這點在世紀初確實,是能說得通的。但當今遊戲被譽為“第九藝術”,加上steam的出世,遊戲行業在國內逐漸規範化,大眾對遊戲的審美也在提高。類似於傳奇這樣的“無腦”遊戲也越來越不適合孩子玩。

    其次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1:孩子會迷上游戲,耽誤學習。

    2:經常玩遊戲會對眼睛造成傷害。

    3:如果孩子遇到好看的面板會偷偷氪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血糖高到什麼程度最容易發生併發症,有什麼資料標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