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
2 # 雞嘎咕
一、“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舊主已逝,新黃帝還需要他們,學文練武本就是為了出人頭地,獲得高官賄賂,還有很多人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治國安邦。
二、在他們追隨舊主李建成的時候,
不可避免因為政見不和,因為擁護李建成會有很多政敵,李建成還在的時候,那些政敵拿他們沒辦法,經過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已死,如果他們變成普通人,那些政敵會讓他們和他們家人不會好過的。為了自保他們也不得不輔佐新皇李世民。
三、官員都是大家族的人,都是門閥士族推薦任命的。首先得了解當時的社會情況,門閥士族,“五姓七望”,隴西李,趙郡李,博陵崔,清河崔,范陽盧,滎陽鄭,太原王,關隴集團當時大部分的官員,皇親國戚基本都是門閥士族的人。因為在這之前沒有科舉制度,普通人讀不了書。這些大家族藏有書籍所以可以學習明智,官員都是這些家族推薦,都是他們任命的,整個官場中高階官員大部分都是他們的人,七家這些人互相連親聯姻。李淵李世民就是趙郡李家的。他和隋煬帝楊廣還是表兄弟關係,隋朝之所以滅亡,有一方面就是楊廣提倡科舉,唯才是舉,讓平民進入官場,侵犯了這些門閥士族的利益。所以說這些早期追隨李建成的人很多都是大家族的人,他們對於李建成沒有那麼大的忠誠度,很多人更忠誠的是他們的家族。
四、李世民也是一個明主,文成武治都非常厲害,也是一個值得追隨的皇帝。
-
3 # 古鏡5
魏徵在太子府期間沒能盡展所學,建成遇難後,一心想把滿腹經論兜售給唐王朝的他,要想實現理想,只能選擇新主顧,一便傾銷。
-
4 # 職謀縱橫
1.魏徵自詡為良臣,不為忠君,只為社稷
魏徵和唐太宗曾有過這樣一段經典的對白:
魏徵說:“臣希望只做良臣而不做忠臣。”
唐太宗不解的問道:“忠臣和良臣有不同之處嗎?”
魏徵回答:“古代堯和舜的臣子稷、契、皋陶,就是良臣;夏的臣子關龍逢,殷紂的臣子比干就是忠臣。良臣本身享有美名,君主獲得光輝的聲譽,子孫相傳,國運無窮。忠臣本身遭難被殺,君主落得個昏庸殘暴的罪名,國王家滅,只不過取得個空名罷了。這就是良臣和忠臣的區別。”
唐太宗聽後大家讚賞。
2.舊主亡,新主立,天下已定
實際上,魏徵在跟隨李世民之前,是李建成的謀士,當時各為其主,曾建議李建成先下手為強,除掉李世民,只是李世民搶先一步而已。
李世民發動宣武門之變後,逼迫李淵退位,天下已定,魏徵只能選擇跟隨李世民。
3.只有活著才能施展抱負
這一點沒啥好說的,魏徵是個聰明人,他比誰都清楚只有活著才能為百姓,為社稷。
4.李世民確是明君,可輔佐之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魏徵也清楚,李世民不是庸主,其文韜武略在大唐不斷的征伐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故追隨李世民是不錯的選擇,可以實現抱負。
他倆也確實搭配不錯,成就一段佳話,大唐也開啟“貞觀之治”新篇章。
-
5 # 予知史學社
賢臣不一定是絕對的忠臣,再說魏徵即使是忠臣但他也不是愚臣。魏徵一生共追隨過五主,起家投李密,後隨李密敗歸李唐,為李唐在山東招攬人才時又投竇建德,後又復投大唐李建成,魏徵換了四位主後才投李世民。在投奔前四位主中,有人戲稱魏徵投誰誰死,被稱“克主魏”。
可以說魏徵是在遇到李建成時才真正得到重用 ,李建成曾表奏魏徵為太子冼馬,深得太子的信任。但就如題主所言:“為什麼魏徵會在玄武門之變後選擇背叛自己的舊主李建成而輔佐李世民?”我認為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魏徵“願賭服輸”作為曾侍奉過四個主子的魏徵,他深諳發達之路。玄武門之變是李氏兄弟間的爭權奪位,但他魏徵無論這場政變失與成,他仍然是大唐的臣子。雖然他在李建成陣營,也得到過重用,但是在關鍵問題上也就是對付李世民的問題上,李建成並沒有聽取魏徵將李世民調離長安的建議。所以當李世民成功後問魏徵為何要攛掇李建成殺他時,魏徵以“他當初如若聽我,你就沒有今天”。雖然說出這樣的話,但魏徵也是個明白人,玄武事已成,他一個人也無法改變什麼,而且主子李建成都死了,他去背叛誰呢?
在這場政治鬥爭中,魏徵只是附屬品,他無力迴天,也只能“願賭服輸”。
二、李世民的拉攏殺兄弟,奪皇位畢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李世民雖害怕建成餘孽重起,但他也不敢把事情鬧大。有人說是李世民寬宏大量也不無道理,但更是為了穩固他皇位的拉攏政策。魏徵的膽識與才能應該早就得到李世民的注意的,就像常何,知己知彼才能將敵人的人才拉攏入自己的陣營。
李世民坐上皇位後,升任魏徵任為諫官之職,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非但不被處死,反而被升值重用,可謂是喜逢知己之主,當然魏徵明白要竭誠輔佐。當然魏徵確實是一代名臣,性格耿直,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也成就了唐太宗與魏徵的一段君臣佳話。
總結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明君也會擇優士而取。魏徵“精通群書,頗明王霸之術”,雖侍多主,但仍為大唐臣子,不能簡單說他投李世民就是背叛,就是不忠。
-
6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魏徵最初是輔佐太子李建成的,在玄武門之變爆發以後,魏徵成為了李世民的臣子。那麼是不是說魏徵在這個時候背叛了李建成呢?
當然是,不過魏徵背叛李建成的方法比較高明,高明到沒有任何人覺得他丟失了氣節。為什麼會有如此出彩的操作呢?我們先來看看魏徵是怎麼操作的。
01魏徵只願做良臣,不願做忠臣。很多人不太瞭解,什麼是良臣?難道良臣不應該忠誠嗎?魏徵有自己的解釋。當時李世民擊敗了李建成,奪取了繼承人的大位。
這個時候他來收拾李建成的餘黨時,抓到了魏徵。魏徵顯得十分堅挺,他堅貞不屈地告訴李世民,當初要不是李建成不聽他的話,沒有早點殺掉你,他也不會淪落到這個地步。
徵見太宗勳業日隆,每勸建成早為之所。及敗,太宗使召之,謂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素器之,引為詹事主簿。及踐祚,擢拜諫議大夫,封鉅鹿縣男,使安輯河北,許以便宜從事。---《舊唐書》
魏徵的話聽起來十分刺耳,可是這要分是誰在聽。魏徵是什麼人?大謀士,作為大謀士魏徵不可能不調查對手李世民的習性。
所以他知道李世民是一個喜歡聽實話的人,而且是一個喜歡英雄好漢的主子。如果魏徵表示求饒,或許李世民還真的會殺了他。
可是魏徵偏偏就是不求饒,反而裝作了一副義憤填膺的樣子,既表達了自己對已經去世的太子的惋惜,又表達了對自己做法的肯定。本來不把魏徵放在心上的李世民,忽然就心血來潮了。當年劉邦能夠容得下總給自己下套的雍齒,他李世民怎麼就容不下一個小小的魏徵呢?所以李世民就放過了魏徵,表示了自己的大度。可魏徵偏偏還反過來輔佐李世民,按照魏徵自己的說法,他想要做一個良臣而不是忠臣。忠臣天下千千萬,可是良臣卻很難找到。他所忠於的是江山社稷,而不僅限於某一位主子。這才是魏徵了不起的地方,李世民對魏徵之所以如此佩服,其實也是從這兒開始的。
魏徵所忠於的永遠是李唐的江山,不管是李世民還是李建成,只要他們做個好皇帝,那他都會願意花費自己的才能時間去輔佐。
02魏徵只是給自己找個臺階下,李世民也樂得有個賢名。魏徵曾經策劃過刺殺李世民的事情,這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良臣該做的事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刺殺皇子,不是良臣應該要做的事情,而是忠臣該做的事情。
因為魏徵忠於李建成,所以他必須要想辦法解決李建成的所有政敵,而李世民就是其中最強大的一個。這純粹是為了李建成個人的利益,而不是整個大唐的利益。
太宗新即位,勵精政道,數引徵入臥內,訪以得失。徵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太宗嘗勞之曰:"卿所陳諫,前後二百餘事,非卿至誠奉國,何能若是?"其年,遷尚書左丞。---《舊唐書》
可是李建成不聽他的話,結果功敗垂成。這個時候魏徵已經被李世民給抓了,誰也不想死,何況魏徵這種熱血青年呢?
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魏徵還想多過幾年。所以他發揮自己的才智,想出了這麼一個好辦法。當然了這是在給自己找藉口罷了。
所謂良臣或者忠臣,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魏徵肯鬆口了。他不像那些死忠於李建成的人,一口咬定要為李建成殉葬,他偏偏表示,自己忠於的是李唐江山,你們哥倆誰來做皇帝我都願意輔佐。這麼一來魏徵的十八級臺階可算是鋪滿了,他完全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因為從本質上來說,他的表態,已經表明他背叛了李建成。但是這件事又不能說的那麼明顯,所以魏徵才會藉助了這個藉口。那麼李世民為什麼接受了這個說法呢?我認為想要完全將李世民繞進去是不現實的,最有可能的一個原因是,李世民明白了魏徵的意思。魏徵的求饒十分隱晦,李世民的接受也比較隱晦。他表示不僅接受魏徵的求饒,而且將來一定要魏徵來監督自己做事,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一定要提出來。他要給自己建立一個金字招牌,成為萬世楷模。
03一場彼此給臺階下的騙局,成就了舉世無雙的君臣關係。當你說第一個謊言的時候,就需要不斷用其他謊言來彌補第一個謊言。所以這種君臣關係一旦建立起來以後,要想保住名聲,兩個人就要堅持演下去。
魏徵要做的,就是時時刻刻提醒皇帝做錯了什麼事情,就算沒有錯,魏徵說錯了那就是錯了,必須要改過來魏徵才能罷休。
這把魏徵給嚇的,每次上朝就跟上刑場一樣。你說天天給皇帝挑毛病,這是人幹得出來的事情嗎?說不定哪天皇帝真的不高興了,一刀就給你送走了。而李世民要做的,那就是微笑接受魏徵的所有無腦提議。並且時刻提醒史官,一定要把朕虛心接受時的表情描寫出來。有時候魏徵沒什麼靈感,實在是跳不出李世民的毛病,李世民還要刻意地做一兩件壞事,讓魏徵來罵兩句。要不然彼此心裡都有些不自在。真的是沒想到,這種君臣關係,居然維持了十多年時間,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熬過來的。魏徵在度日如年的謾罵時光中,似乎迷失了自己,有時候罵的暢快了,甚至像上去踹兩腳。
徵妻裴氏曰:"徵平生儉素,今以一品禮葬,羽儀甚盛,非亡者之志。"悉辭不受,竟以布車載柩,無文彩之飾。太宗登苑西樓,望喪而哭,詔百官送出郊外。帝親制碑文,併為書石。其後追思不已,賜其實封九百戶。嘗臨朝謂侍臣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舊唐書》
而李世民在被罵的時光當中,也開始有些不耐煩,有時候甚至真的想要殺掉魏徵。可這個時候長孫皇后會立刻冒出來,表示恭喜李世民喜得明君標籤一枚,從而化解這場殺戮。
久而久之兩個人都習慣了,當魏徵死了以後,李世民再也聽不到有人罵他了,心裡別提多彆扭了。他立刻下旨找人來罵他,罵的越兇,賞錢越多,官位給的越大。
總結:活下去才有一切可能,無謂的犧牲不值得。人生只有一次,只有匆匆數十年。忠誠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可貴的品質,可愚忠就有些不值得了。活下去肯定比愚忠更加重要。
魏徵選擇活下去,因為他知道,李建成已經死了,一切都無法挽回了。這個時候如果跟隨李建成一起去死,那自己的人生也就跟著完了。
只有活下去才會有無限的可能,魏徵就當這剩下的日子是老天爺饋贈給他的,所以他過得十分用心。
不排除君臣之間默契的合作關係,但是魏徵的確付出了很多。因為魏徵不堅持愚忠,最終成為了千古名臣,為貞觀之治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勳。
參考資料:《舊唐書》
-
7 # 歷史的行程
歸根結底,魏徵等人屬於山東士族,可與關隴貴族分庭抗禮。所以,唐太宗李世民能夠不殺魏徵,還虛心納諫,也是有苦衷的。
-
8 # 全能仙女阿姨
在封建王朝,臣子們盡忠職守規勸主上,都是有一個效忠的物件在的。
但是這個物件不是國家也不是人民,而是君主個人以及君主的後代繼承人。
魏徵曾經建議李建成殺死李世民,李建成沒有聽從。
而李建成死了,李世民成了李唐朝廷唯一一個可以效忠的物件,李世民沒有算舊賬就已經很好了。
-
9 # 喬加貝
我們的帝王史冊是有一群謀士,有的他是忠君,有的忠於國,有的忠於君和國,有的是老闆破產了,我再去找其他老闆面試工作。
魏徵在自己的主子死後,他沒有選擇自殺,而是繼續為李世民打工,他想的可能是我終於大唐,而不是某個人。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像這些謀士,誰重用我,誰能讓我施展才華,我就為誰打工。
-
10 # 大白白野
魏徵是賢臣,又是非常有智慧的能臣。魏徵本是隋朝官員,跟自己的上司投奔了李密,又隨李密投奔李唐,竇建德率軍攻打李唐的相州,抓住了魏徵、李神通、李勣,竇建德用魏徵為起居舍人,李神通、李勣是武將,藉助機會跑回李唐陣營,魏徵是文巨,直到李世民打敗了竇建徳,才又回到了李唐陣營。李建成很重視魏徵,玄武門之變魏徴又加入了李世民陣營。
魏徵在隋政府、李密、竇建德、李唐王朝都任過職,李唐王朝李建成、李世民都很重視魏徵,魏徵在哪個陣營都表現不俗,貢獻不少,最終在凌煙閣24名功臣榜上排名第四。
魏徵生逢亂世,功成名就,保全了性命,能流芳百世,是個了不起人物;否則,先後在多處陣營呆過,命運很難把握好,容易被人稱為“不倒翁”、“變色龍”,歷史上像魏徵這樣經歷,成功的人士不多。
魏徵大智慧是本身有才能,無論在哪個陣營都盡職盡責,堅持原則,而且是文臣,也就動動口舌、筆桿子,出主意,沒有親手殺人結下什麼深仇大恨呀,而且關鍵時刻說話得體到位,況且又遇到李世民那樣傑出君王,才獲得成功。魏徵的建議也曾引起李世民幾次發火生氣,最終李世民醒悟過來,覺得魏徵說的在理。魏徵如果像方孝孺那樣,李世民如果像朱棣那樣,結局就不好預測了。
隋末唐朝,軍閥林立,君能選擇臣,臣也能選擇君,魏徵在李唐陣營,李建成對魏徵不簿,魏徵對李建成也盡職盡責,李建成最後失敗身死也存在不聽魏徵意見的原因,魏徴也算對得起李建成,至於李世民重視魏徵,也是看中魏徵盡職和才華,與齊桓公重用管仲相似。
李建成之死和魏徵沒任何聯絡,而且李世民還寬容大度對待魏徵,李建成不是皇帝,皇帝也並不能說國家屬於我,中國皇帝向來沒有講過“朕即國家”這句話,魏徵做事講究原則,是為囯家蒼生著想,這樣,在李建成已死而輔助李世民也是可以理解的。
-
11 # 小編虎哥
我們大家可能對於魏徵都有一定的印象,在我們的印象中他是一位治國的奇才,制定了很多治國的良方。在我們的印象中他還是一位忠臣,一個認定主子就不會改變的忠臣之士,可能為什麼魏徵這樣的賢臣會在玄武門之變後背叛自己的舊主而輔佐李世民?
為了分析這個問題我們從兩方面就行解釋,第一方面就是,忠臣不等於迂腐死板,忠臣也不意味著一味地跟隨昏庸的主公。其實歷史上的魏徵跟隨過元寶藏,李密,李淵,竇建德,李建成五位主公,李世民是他的第六任主公。所以我認為忠臣這個詞有點不太適合,反而直臣更能夠形容魏徵的一生。
第二方面,魏徵不是腐儒,他要的是實現理想,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為故主殉葬對國家對百姓有什麼意義?你再看那個時代,很多人都是經歷了不止一個主公的。時代的大環境就是並不推崇死忠,良禽擇木而棲才是主流價值觀。在封建王朝,臣子們盡忠職守規勸主上,都是有一個效忠的物件在的。但是這個物件不是國家也不是人民,而是君主個人以及君主的後代繼承人。魏徵曾經建議李建成殺死李世民,李建成沒有聽從。而李建成死了,李世民成了李唐朝廷唯一一個可以效忠的物件,李世民沒有殺掉魏徵這也可以看得出來李世民的偉大之處,和他的愛才之心。當李世民成為了唯一可以效忠的物件之後,魏徵只能選擇效忠李世民,因為他的理想抱負還沒有實現,他治國平天下的大志還沒有成功。反觀李世民,他愛才,接受進諫,勤勉治國,這樣的主公更是魏徵求之不得的,所以在當時李世民殺掉李建成後,魏徵可能會有難過,但是我相信他內心也會有一絲歡喜,歡喜自己的一生理想可能要在李世民的統治下實現了。魏徵沒有看錯,李世民沒有辜負他的期望,一個大唐盛世就在出現在歷史的記錄中。
儒家真正的忠是什麼?是為了社稷蒼生,為了治國平天下而耗盡心血,一個像魏徵這樣的忠臣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他會背叛李建成投效李世民就不值得奇怪了。對於魏徵背叛自己的舊主而輔佐李世民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方留言和小編一起討論。
-
12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提起魏徵,人們首先想到的想必都是那個“逆龍鱗”、犯顏直諫的正直形象。按理說,這樣一位“忠臣”不應該背叛舊主才對,這是中國古代傳統道德對“忠臣”的基本要求!可魏徵偏偏就背叛了舊主——隱太子李建成……
唐武德九年,時為秦王的唐太宗李世民在長安玄武門內突然發動軍事政變,誅殺了一母同胞的哥哥皇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齊王李元吉。在此之前,作為皇太子李建成東宮屬官的魏徵曾經向李建成建議:先下手為強,武力除掉秦王李世民!只可惜,彼時的李建成並沒有採納。按理說,魏徵既然曾經建議李建成殺掉李世民,應該和李世民“不共戴天”才對。可奇怪的一幕出現了,在李建成被誅殺之後不久,魏徵便火速投入了李世民的懷抱。
不一樣的諍臣唐貞觀十七年,魏徵去世,唐太宗李世民給足了他死後哀榮!甚至還時不時當眾回憶魏徵當年的犯顏直諫,將其樹為了諍臣的典型。可不久之後,皇太子李承乾謀逆案爆發,形勢急轉直下。因為魏徵曾經在李世民面前多次大加讚譽的侯君集、杜正倫捲入了李承乾謀逆案,李世民也開始重新審視起已故魏徵來——“究竟魏徵有沒有捲入其中呢?”
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這個時候,擔任史官褚遂良告發,魏徵每次上書李世民諫言之後都會留下副本,轉頭魏徵便將副本交給褚遂良,要求褚遂良記錄在案。這是什麼?赤裸裸的沽名釣譽!說白了,魏徵向李世民犯顏直諫並不單純是忠君,更是為了給自己在煌煌青史中博取美名。否則,他又為何要給史官褚遂良一份副本呢?人生在世、無非名利二字,魏徵一生從不逐利,可他邀的是名!正所謂邀名逐利,魏徵的行為與貪汙受賄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無非追求的東西不同罷了。
唐太宗知道之後,顯然有些無法接受了:“想我堂堂天子,居然讓魏徵騙了十幾年!”不久之後,唐太宗下令推倒了魏徵的墓碑,取消了女兒衡山公主(新城公主)與魏徵之子魏叔玉的婚約,魏徵死後不久便迅速跌入了谷底……直到數年之後,李世民遠征高句麗,以極其慘重的代價獲得了不相匹配的所謂“勝利”,李世民這才又一次想起了魏徵,言及:“魏徵要是活著,或許這一仗就打不起來了。”言外之意,魏徵雖然有沽名釣譽之嫌,但他至少還敢說、而且說得有理!隨即命人馳驛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並復其墓碑,算是給魏徵“平反”了……
從以上的這個例子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魏徵的犯顏直諫不僅僅是單純的出於對唐太宗李世民的忠心,他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名聲,尤其是在青史之中的名聲。邀名逐利,有人逐利、就有人邀名,二者沒有本質區別。換言之,魏徵或許對李世民恐怕並沒有那麼忠心,他更主要還是為了成就自己的理想和青史之中的美名。作為“降臣”,魏徵如果按部就班,恐怕永無出頭之日!只有犯顏直諫才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實也的確如此。
再回過頭來想李建成之事,魏徵當初建議李建成殺掉李世民難道就真的是為了李建成嗎?恐怕也不見得!作為東宮屬官,皇太子李建成如果倒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魏徵建議李建成殺掉李世民又何嘗不是為了自己?還未成就功名便因為捲入皇子間的政治鬥爭丟掉了一切,這顯然不是魏徵想要的!
“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倒臺已經成了板上釘釘的事實,連人都已經死了!魏徵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跟著李建成(去死)、要麼跟著李世民!魏徵是個聰明人,莫名其妙給別人殉葬的事自然是不會去做的,投靠李世民也便成了必然!可魏徵既不是出身關隴世家、也不是天策府舊臣,更加身無寸功、而且還曾經是李建成的部下,這就註定了魏徵無法走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的路數。想要搏上位,就只能玩出位了!這或許才是魏徵敢於“逆龍鱗”、犯顏直諫的原因所在,恐怕並沒有史籍中那麼高尚、那麼冠冕堂皇……
-
13 # 小怪軟體管家
魏徵,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不僅在正史上留下濃彩重抹的一筆,甚至在我們的四大名著之一的神話故事《西遊記》也有亮相,擔任監斬龍王的使者,足以可見魏徵在歷史和民間的地位之高。作為中國古代十大名相之一的魏徵,一代賢臣,為什麼會選擇在玄武門事變之後背叛自己的舊主李建成而投靠李世民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魏徵投靠李世民之前的經歷:魏徵起先是隋朝的官員,在隋末動亂之後,便跟隨著自己的長官投靠了瓦崗軍的李密,然而卻沒有受到重用。後來李密被王世充打敗,魏徵便選擇投靠唐朝的李淵,為了能夠受到李淵的重用,他便毛遂自薦,決定去說服李密的舊部都來投靠李淵,唐朝的有名的將軍和宰相李勣(也就是徐茂公)就是因為這樣才投靠的唐朝,此時的魏徵正在黎陽城,而河北的軍閥竇建德又正好攻佔了這裡,無奈魏徵又投降了竇建德。此時再數一數,發現魏徵已經在四個勢力之下任過職位了,再加上後來又選擇投靠了唐朝的李建成,這就是第五個勢力了,由此看來,魏徵有才華是一定的,不然也不至於如此搶手,但魏徵也必定是惜命的,無論是因為什麼原因!
魏徵是有大抱負的人,他的理念是安天下。管仲曾經說:“忠於社稷要遠高於忠於君王”,這可以看作是魏徵的理念,他有大才華,想要忠於社稷,而不是忠於君王,他認為自己是忠臣,而不聽忠臣的話而失敗的君王,又何必跟著這樣的君王去送死呢?這樣的魏徵認為國家大於一切,而在古代封建社會,帝王就是國家,國家就是帝王,這是密不可分的,魏徵是賢臣,但並不是忠臣,至少不是君王的死忠臣!
他幸運地遇到了李世民,這也是一個認為國家高於自己君王,李世民認為自己需要魏徵來監督鞭策自己,而魏徵為正需要李世民的雄心抱負來施展自己的才華,用諫言來洗去自己的汙點,一拍即合,所以魏徵活了下來,還和一代雄主成就了一段名流千古的君臣佳話!
-
14 # 南朝居士
魏徵哪裡賢了?我沒搞懂,你們看書都不思考的嗎?
魏徵跟李世民,是兩個影帝,李世民想做千古一帝,想做明君聖主,想樹立形象,而魏徵揣摩聖意,明白他的意思,
於是君臣互相吹捧,魏徵成了名臣,李世民成了聖主。
魏徵就是普通臣子,也見風使舵,兩邊下注,太子失敗後,知道李世民需要安撫站錯隊伍的人,魏徵就投靠李世民,李世民為透過拉攏魏徵,來安撫舊太子的人,表明自己不擴大清理的意思。
而魏徵死後,李世民推倒了魏徵的墓碑,原因在於,李承乾造反失敗後,在清理李承乾的文書時,發現了魏徵勸諫李世民的文章,顯然是魏徵給李承乾的,
李世民明白了,魏徵意圖在於,提前投資李承乾,如果李承乾造反成功,魏徵的勸諫就成了李世民的昏庸的證據,
我想說的就是,魏徵典型的小人,見風使舵,兩姓家奴,有什麼值得吹捧的?
-
15 # 歷史時燒錄
首先,魏徵並不是一開始就是賢臣,而他之所以能夠成為賢臣,一是因為他“知恥近乎勇”,二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
〈唐朝名相魏徵〉
至於他為什麼會背叛舊主李建成,而輔佐李世民,是因為魏徵要做一個“良臣”,而是不一“忠臣”,
魏徵一生五次“換主”,盡顯人生無奈魏徵一向以直言敢諫而聞名於世,李世民曾說:
“以銅為鏡,可以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懂得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白得失。”
魏徵的死被李世民喻為失去一面鏡子。
這就是魏徵,但是倘若我們翻開魏徵前半生的“簡歷”則會發現,魏徵並沒有這麼完美。
簡歷
姓名:魏徵
經歷:
本是隋朝如同小吏,上司元寶藏跟上司背叛朝廷,投奔反賊頭領瓦崗寨寨主李密隨戰敗的李密投降李淵,默默無聞,後去山東,被任命為秘書丞竇建德攻下黎陽,俘虜魏徵,任命魏徵為起居舍人李淵打敗竇建德,魏徵重歸李唐,效忠於太子李建成李世民於玄武門發動政變,殺死李建成,魏徵再次換主,效忠於李世民〈簡歷模板〉
魏徵最終效忠於李世民時46歲,魏徵前半生五次易主,雖然總體名聲還不錯,但是卻明顯談不上是賢臣。
此時的魏徵雖然談不上是賢臣,但是卻是一個想成為賢臣的人。
在跟隨李密時曾獻計:“挖溝壘牆,堅守不戰,待敵人筋疲力盡撤退時,發起進攻。”,遺憾的是沒有被採納。
在跟隨李建成時曾屢次提醒李建成提防李世民、“早做打算”,李建成也沒有很在意。
可見,魏徵很想出人頭地,有一番作為,無奈未遇名主,反而各種原因迫使魏徵五次換主。
年近半百的魏徵是絕望的,要知道在當時,屢次換主是極其不光彩的事情,但是魏徵越不光彩他越不甘心,他不甘心自己僅是揹負著“換主”的稱號,踏入墳墓。
機會來了,“知恥近乎勇”,為名譽一搏終於,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
李世民派人召來魏徵,問道:
“你為什麼離間我們兄弟二人啊?”
魏徵答道:
“若太子聽我之言,不會有今天身死的下場”
李世民欣賞魏徵的直言,封他為諫議大夫。
李世民為什麼要重用魏徵?
關於李世民為什麼重用魏徵歷來眾說紛紜,而我認為主要有四點原因:
愛才:就如李世民自己所說的,魏徵直言敢諫,自己很欣賞。愛名:李世民向來以賢德聞名,重用原本的敵人,可以提高自己的名聲。為政:立魏徵為典型,表達自己不追究太子舊黨的態度,以安人心。平衡:玄武門之變後,朝中政治班底大換血,原秦王府的人紛紛登上政治的舞臺,有一家獨大之勢,這是李世民不願意看到的,因此要提拔他人。〈李世民形象〉
李世民將魏徵立為典型,這給了魏徵很多“資源”,如對他比較寬容,這便是先前所說魏徵的“天時地利人和”。
魏徵為了洗刷自己曾經五次“換主”的失節,他“知恥近乎勇”,勢要用自己的行動將其彌補。
對於魏徵來說,他是死過五回的人,而現在還能活著,這已經是上天的恩賜,所以他不在懼怕,他直言敢諫,將生死之置於度外,終成為一代賢臣。
在觀李世民,他也有自己的恥辱,“殺兄囚父”,而“重病得用猛藥治”,必須有影響力更大的事情,方能掩蓋這個恥辱,魏徵的直言敢諫就是一個機會,所以無論魏徵如何直言,李世民都虛心接受。
結語魏徵不願做一個“自己身死,使君主成為暴君,國家淪喪,空有其名的“忠臣”。”
而要做一個“使自己留有美名,君主擁有賢名,國家昌盛,百姓安定的“良臣”。”
-
16 # Crazy歷史
魏徵背叛舊主李建成,並不有損其賢名,也同樣並不影響其忠貞的形象。
唐宋時以文廟為標準,開建武廟。武廟尊太公為聖,其下設立亞聖、十哲、七十二子。武廟中編撰的七十二將,其首要標準便是忠義。可見,一方面忠義在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說明統治者對於臣子忠義的重視。
公元618年,其時天下初定,大隋壽終正寢,大唐如一盞新星,冉冉升起。大唐初立,建元武德,定都長安。
李世民對大唐的建立可謂是居功至偉,毫不誇張的說,大唐能從隋末狼煙四起,豪傑湧現的情況下脫穎而出,李世民佔據著頭份功勞。而太子建成,則專事後方,經略有道,將關隴之地治理的井井有條。而且,他為人謙和,勤政愛民,同樣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可以說,二人均有榮登大寶的功績和實力。
魏徵出身布衣,又恰逢亂世。而後,天下好不容易安定下來,正當他要一展抱負的時候,卻發現自己身不由己的捲入了皇室的權利糾葛。他不屬於關隴集團的勢力,也沒有皇親國戚的背景。在那等情況下,除了選邊站,根本無法置身事外,獨善其身。所以,他只是權衡利弊,選擇了當時看來比較有前景的太子陣營。
他作為太子黨,和以李世民為核心的天策府針鋒相對。不過最終玄武門一戰,功敗垂成。
徵見太宗勳業日隆,每勸建成早為之所。及敗,太宗使召之,謂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素器之,引為詹事主簿。及踐祚,擢拜諫議大夫,封鉅鹿縣男,使安輯河北,許以便宜從事。---《舊唐書》從《舊唐書》的記載來看,魏徵坦然面對自己陣營的失敗,面對太宗並無懼色,表現的自然磊落,不卑不亢。說明他並非是不識大局,愚忠一人。
那麼魏徵忠的是誰呢?
他既然並非是忠於一人,那便是是忠於一國,這一國自然是大唐。
其時李建成作為太子,必然掌握了主動。雙方為爭奪皇位明爭暗鬥,甚至是同室操戈,無非是發生在皇室家庭內部的權利紛爭。無論誰最終能擊敗對方,脫穎而出,大唐依舊是那個大唐,一切都不會有任何的變化。
所謂一臣不事二主,這裡的二主未必就是指的兩個人。舉個例子,在中國封建王朝中,有很多數朝元老的存在。他們歷經一個又一個皇帝,對每一個皇帝都忠心耿耿。但是如果非要曲解一臣不事二主的含義,那麼這些人豈不是應該在老皇帝故去後,也要辭官回鄉呢?事實自然並非如此。
在舊唐書中有這麼一段記載:
太宗新即位,勵精政道,數引徵入臥內,訪以得失。徵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太宗嘗勞之曰:"卿所陳諫,前後二百餘事,非卿至誠奉國,何能若是?"其年,遷尚書左丞。---《舊唐書》從這裡能夠看出,在追隨了太宗之後,魏徵同樣勤勉有加,充分發揮自己的經國緯世之才,為大唐的繁盛盡力而為。足可見,他真正明白自己一身所學,不是為自己,不是為太子,也不是為太宗皇帝,而是為了大唐,為了天下黎民。
所以,他轉投太宗懷抱,是太宗之幸,從此得一鏡,可以知得失。是黎民之幸,從此得一敢為民請命之官。這種行為並沒有絲毫有損他的忠義,反而讓他的賢名得以流芳百世!
-
17 # 鐵馬冰河wu
《舊唐書》記載,魏徵(公元580——643年),字玄成,鉅鹿(今河北鉅鹿縣)人。歷任諫議大夫、尚書右丞、秘書監、侍中等職,死後封鄭國公。
身逢亂世,書生入道觀史載,魏徵幼年喪父,家境衰落。少年時代的魏徵素懷壯志卻不善經營,生活陷入困頓。隋末天下大亂,煙塵四起,戰火燃遍大江南北。魏徵知道隋朝的覆滅已無法挽回,眼看大廈將傾,家徒四壁,這位滿腹經綸的亂世書生痛恨自己生不逢時,又沒有出路,只好入道觀當了個小道士。天下擾攘,兵戈不息,像魏徵這樣一位熟讀經史,胸懷大志的讀書人,怎能在深山裡安心修道呢?他在道觀中時時關注天下大勢,渴望有朝一日一展治國平天下的宏圖大志。
還俗擲筆加入瓦崗軍沒多久,魏徵就離開道觀,投入了瓦崗軍,在首領李密手下當了一名幕僚 。後李密指揮瓦崗軍擊敗隋將宇文化及,攻佔興洛倉,進逼東都洛陽。煬帝命王世充率十萬大軍屯駐洛口阻抗瓦崗軍。魏徵向李密建議:“魏公雖獲大勝,瓦崗軍亦傷亡頗重,只宜堅守不宜出戰”。李密、鄭頲瞧不起書生魏徵,認為他的建議實乃老生常談,不納其策。
李密率軍輕率出戰,果然被驍勇善戰的王世充打得大敗虧輸,幾乎全軍覆沒,走投無路之際,只好率殘部投降了唐國公李淵。魏徵隨李密來到了長安。雖然他渴望在李淵麾下能施展才能、實現抱負,但因在瓦崗軍序列中職位低微,到長安後也沒有得到顯示才幹的機會。
巧言招降徐世勣彼時在山東一帶有一位叫徐世勣的豪傑,麾下有一支能征善戰的義軍,不僅屢挫隋軍,還控制著大片土地。李淵想降服這支勁旅,又不願大動干戈。魏徵瞭解到李淵的心思後,認為自己的機會到了,便主動要求去山東招撫徐世勣。李淵見有人自告奮勇,當然樂意,便任魏徵為秘書丞,命他立即動身趕赴黎陽。徐世勣本是瓦崗舊將,和魏徵有交情,相互之間惺惺相惜,因此魏徵自信能說降徐世勣。徐世勣謀勇兼具,本是瓦崗重將,但他和李密一向不和,遭其排擠這才憤而出走到黎陽的。
徐世勣見兵多將廣的瓦崗軍都被王世充擊敗,李密也因兵敗而歸順了唐公,他也開始考慮自己的前程,左思右想卻無法下決心。
正在他猶豫不決時,魏徵到了。好友來訪,徐世勣擺酒為他接風。酒酣耳熱之際,徐世勣問魏徵來意,魏徵本是個骨鯁剛直的性格,他也不藏著掖著,直言不諱道出了自己的目的:“煬帝無道,天下大亂,群雄逐鹿中原,誰能問鼎天下?依我看最後勝者必是唐王李淵......李淵父子雄才大略,非一般人可比,何況背後還有關隴豪強支援,軍事實力十分強大。當初魏公(李密)擁十萬軍隊,聲威遍及天下,但轉瞬間便一敗塗地,最後歸順唐國公,此乃天意耳!將軍今處兵家必爭之地,久後必難安定。事態緊迫,瞬息萬變,將軍應早作打算才好 ”。
魏徵仔細向徐世勣分析了當今天下大勢,徐世勣是個明白人,他也認為最後能掃滅群雄,問鼎天下的一定是李淵父子,於是同意率軍歸附。徐世勣來降,使唐軍如虎添翼,實力增強了不少。魏徵立下大功。
成為太子李建成東宮心腹之人不久,軍閥竇建德攻佔黎陽,魏徵還沒來得及返回長安就被竇軍俘虜,從此被迫滯留在竇建德軍中,一直到李世民率軍攻滅竇建德,魏徵才重新回到長安,並被太子李建成招納到東宮中,成為太子的心腹謀士。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爭奪儲位時,魏徵曾建議太子除掉李世民。《舊唐書》記載,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建成請李世民到東宮赴宴,據說李世民回去後連吐了幾日血,於是懷疑太子在酒中下毒。後來,李建成、李元吉在李淵面前誣告李世民圖謀不軌,還買通父親的寵妃說李世民的壞話。李建成的舉動引起了秦王府上下的震恐。在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的勸說下 ,李世民決心先下手為強。
李世民問罪魏徵入太子東宮時,李建成與李世民的奪位之爭已呈白熱化,魏徵勸建成及早採取行動,建成猶猶豫豫,下不了狠心。玄武門之變後,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被殺,李世民被李淵立為儲君。
李世民即位後,立即召見魏徵,以嚴厲的口吻問道:“你為何要挑撥我們兄弟之間的關係”?
見李世民表情嚴肅,又出此言,大臣們都替魏徵捏一把汗,魏徵卻鎮定自若,面無懼色地說:“若太子早聽我言,哪裡會落到今日這般下場”!
李世民早就知道魏徵是個直性子,也很欣賞他的為人,今日見他果然膽識過人,內心也很欽佩,便當場赦免了他,還攫拔他為諫議大夫,職責是監督皇帝和文武百官,尤其是向皇帝提意見。唐太宗李世民認為,魏徵昔日忠於故太子李建成,日後必定也會對自己忠心耿耿。而魏徵也被唐太宗的胸懷所折服,深感李世民正是自己一直在苦苦尋找的英明之主。
明君與直臣魏徵以忠誠聞名古今,但他卻自詡為良臣,要做良臣,前提是得遇到唐太宗那樣的明君,這就是魏徵的邏輯。魏徵的直言敢諫和李世民的從諫如流、聞過則喜,成了名傳青史的君臣佳話,但無論良臣還是直臣,魏徵恪守的還是對李唐皇權的絕對忠誠。
李世民不記舊仇,對魏徵加以信任與重用,以致位極人臣,做到宰相尊位,成為“貞觀之治”的重要推動者。魏徵去世後,唐太宗異常悲慟,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朕亡一鏡矣”。
【插圖源自網路】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
18 # 小小小百科全書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況且魏徵對於李建成已經很夠意思了。一直盡心盡力輔佐李建成,直到李建成被殺,李世民篡位成功後才改為效忠李世民。歷史上魏徵數次建議李建成除掉李世民。是李建成自己不能聽信忠言。這也怪不的魏徵。魏徵已經盡到了身為人臣該做的一切。說到底魏徵只是臣子,他只為李唐王朝的主人效力。李淵時期,他是太子李建成的屬官,而太子又是日後的皇帝,所以他就為李建成效力。李建成死後他自然就會為李世民效力。魏徵並不是迂腐之人。他是不會替李建成殉葬的。甚至在魏徵看來李建成是死有餘辜。畢竟一手好牌打個稀爛,這也是夠讓人無語的。
魏徵早年間也是隋朝的一名官吏,他最初跟隨在武陽郡丞元寶藏手下,後來元寶藏投奔瓦崗李密後,魏徵又被挖角到了李密手下。但魏徵到了瓦崗李密麾下後,數次獻計獻策,李密等瓦崗首領皆不採納,這就導致李密很快就被王世充擊敗。而李密也投降了李唐王朝,魏徵也一同降唐。魏徵歸降李唐王朝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幫助唐朝勸降了佔據大片領土的李勣,但不久後魏徵等人被竇建德所擊敗,並且全部被生擒俘虜。因為魏徵有大才,所以竇建德又啟用了魏徵。三年後,李世民大軍討伐竇建德,生擒並且擊敗了他。魏徵這才得以再次迴歸李唐王朝,太子李建成用魏徵為太子洗馬,禮遇甚厚。魏徵職業生涯前期非常坎坷,轉戰數方陣營效力。以此來看就知道魏徵並不是迂腐之輩,他非常的懂得變通。
魏徵到了李建成麾下後,他敏銳的發覺,雖然李建成貴為太子。但他的競爭對手秦王李世民卻更加厲害。其功勞遠不是李建成可比。所以魏徵想盡辦法替李建成謀劃,爭取立更多的功勞來增強李建成的威信。李建成也深知弟弟李世民的威脅,所以他聽取了魏徵的建議,之後請戰,並且生擒斬殺了劉黑闥,平定了山東之地。李建成層也因此威信迅速提升,搬回了一局。但隨著李建成地位的鞏固,他也開始狂妄自大起來。魏徵卻知道,只要李世民不死,那麼李世民就永遠都是太子李建成的威脅。所以魏徵就一直勸李建成儘早殺掉李世民。但李建成卻一直拒不接受,他認為李世民已經對自己產生不了什麼威脅了。這也給了李世民後來絕地翻盤的機會。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斬殺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並且逼退了皇帝李淵。之後李世民派人找到了魏徵,詢問他為何要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魏徵回答說:“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李世民見魏徵如此耿直,也絲毫不避諱什麼,所以李世民也開始欣賞魏徵了。李世民本身也是一個胸懷過來寬廣的君王,他赦免了魏徵並且任命魏徵為詹事主簿。而魏徵除了死就只有為李世民效力。上面我們也說過,魏徵不是迂腐之人。所以魏徵就只有給李世民效力,併為此奉獻了一生。
-
19 # 張生全精彩歷史
魏徵本來是李建成的第一謀士。而且還曾經多次勸說李建成,要想辦法建立戰功,要把李世民手中的兵權奪過來。只有把李世民手中的兵權奪過來,才會真正強大,才會真正打敗李世民。
可是玄武門政變之後,魏徵卻投奔了李世民,積極地為李世民的政權效勞。並且在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李世民劇照)
從某種意義上說,“貞觀之治”之所以在歷史上那麼出名,不是因為“貞觀之治”讓唐朝的經濟文化得到了怎樣的發展,而是李世民與魏徵這一對君臣,關於“進諫”和“納諫”的故事,讓封建時代的政治體制,達到了一個十分開明和亮麗的高度。可以說,魏徵對“貞觀之治”這一盛世藍圖的創造,起碼貢獻了一半的力量。
我們知道,古代是最講究忠誠的。“忠孝”二字是人的立身之本。如果某個人違背了“忠孝”這兩個字,也就沒辦法在社會上立足了。可是為什麼,魏徵明顯違背了這一點,他依然能夠在社會上立足,而且千古揚名呢?
有人可能會說,這怪不得魏徵,因為“玄武門政變”之後,是李世民去把魏徵找來,要任命他為官員的。
不過,就算是李世民去把他找來的,他也應該像方孝孺那樣啊。方孝孺並非朱允炆的第一謀士,他尚且那樣忠誠於朱允炆。魏徵作為第一謀士,他為什麼卻不忠誠呢?
(玄武門之變)
有人可能又會說,因為“玄武門政變”是李世民家裡的事情,是他們的內部鬥爭。魏徵沒有必要去趟這趟渾水。
這話看起來有道理,實際上具有很大的錯誤隱蔽性。在古代家天下的社會,皇家就是天下,皇家的事就是國家的事,就是天下的事。並不存在李家內部爭鬥的問題。否則的話,“玄武門政變”這樣的事情也發生不了了。
後世“靖難之役”後,朱棣就曾經用這樣的話回答方孝孺。說這是咱們家裡的家事,你就不要摻和了。當時方孝孺就批駁他說,這是天下事,得天下人來管,怎麼可能是你朱家的家事!
也就是說,實際上不管找什麼理由,只要魏徵背叛了李建成,似乎他就是“大節有虧”。
然而實際上,歷史不是這樣評價魏徵的。歷史對魏徵基本上都是正面評價,就算有負面評價,也沒人說魏徵“大節有虧”這一點。
(魏徵劇照)
魏徵為什麼會這麼幸運呢?
我認為,之所以沒人說魏徵“大節有虧”,有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魏徵在投奔了李世民之後,一直在做正確的事情,就是做一個“直臣”。
所謂“直臣”,就是敢於直截了當說出君王不是,直截了當地給君王提出批評意見的人。這樣的“直臣”,首先是忠臣,同時是一種比忠臣人格更高尚,更值得讚揚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古代是皇權社會,皇權社會中,皇帝的權力是非常大的,是不容有任何一點冒犯的。所以,古代的大臣,要想活命,乃至於要想升官,就必須要服從皇帝。要揣摩皇帝的心思,迎合他,投其所好。
這樣做的人,大抵是奸臣。因為皇帝都是有私慾的,迎合皇帝就是迎合他的私慾,也就是傷害國家傷害老百姓,所以這樣的人就會成為奸臣。
不過也不絕對,也有迎合皇帝而成為忠臣的。當然這必須要皇帝是一個開明的皇帝。但是這樣的皇帝畢竟不多,所以迎合皇帝的大臣,當奸臣的就比較多。
(影視中的李世民和魏徵)
如果要想當忠臣,就絕對不能迎合皇帝。但是不迎合皇帝,肯定就無法升官,很可能還會死掉。因此有些忠臣會採用比較委婉的方式。或者說“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的方式。
但是直臣不一樣。直臣是大事不糊塗,小事也不糊塗。
比如有一次,魏徵去向李世民彙報工作的時候,李世民正在玩鳥。害怕魏徵說他,就把鳥兒藏了在懷裡。魏徵明知道鳥兒不能在懷裡藏太多的時間,偏偏說個不停。以至於後來魏徵出去,李世民把鳥兒掏出來的時候,鳥兒已經被悶死了。
這就是魏徵,連小事也絕不糊塗。這也是所有直臣的做派。
應該說,魏徵也是幸運,他恰好遇到了李世民。如果遇到別的君王,肯定早就被貶謫,乃至於被處死了。
但不管怎麼說,正是因為魏徵選擇了做一個古代社會里最難做到的“直臣”的角色,因此,才給人一種感覺,他並沒有順從李世民,因而他才得到了後世的普遍讚揚。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
20 # 我是趙帥鍋
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因為魏徵在玄武門之變後,選擇背叛舊主李建成而輔佐李世民,他才能收穫賢臣的美名。
否則,魏徵好點的結局,恐怕就是在歷史書上留下一個名字,我們大多數都不會知道他;壞點的結局,恐怕到時寫在史書上,魏徵就變成是挑撥李建成與李世民兄弟之情的罪魁禍首,最後甚至遺臭萬年。
其實,光是這一點,大家就應該能夠理解為何魏徵要背叛李建成而輔佐李世民了。因為,在當時的背景下,說句不好聽的,魏徵就是個打工的,李建成和李世民兩兄弟爭奪大唐公司的控制權,管他什麼事情?
只不過,魏徵是跟著李建成混的,他出於自己的利益,自然希望李建成獲勝。 問題是,等到李建成被幹掉,李世民又願意用同樣的待遇、甚至更好的待遇來對待魏徵時,魏徵憑什麼要拒絕?
不是有很多老話說得好嘛,良禽擇木而棲;再總而言之,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更誇張點的,我不是為一人盡忠,而是為天下黎明百姓盡忠,所以我要選擇更賢明的主公輔佐。
當然,很多人可能覺得我真麼說實在有點太過貶低魏徵這位大賢臣,問題是,只要我們看下魏徵的履歷,就會很清楚,魏徵從來就不是從一而終的人。
比如,魏徵最開始是隋朝的官員,後來李密的瓦崗起義規模越來越大時,他就轉身開始跟著李密混。再後來,李密被王世充擊敗,魏徵便跟隨李密歸降李唐。
結果,李密受到李淵的打壓時,魏徵作為李密的舊臣,卻轉頭就抱上了李淵的大腿,還主動請纓跑去勸降還在山東的李密部將李勣。
再後來,李淵派魏徵到李淵的堂弟李神通手下工作,結果不久李神通被竇建德擊敗,魏徵及李神通都被俘虜,於是魏徵又變成竇建德的起居舍人。
又過不久,李世民率軍擊敗竇建德,魏徵又離開竇建德,再次回到大唐的懷抱。而這之後,魏徵就成為太子李建成東宮的太子洗馬,而據說李建成對魏徵也是禮遇甚厚。至於後面的事情,大家都應該知道了吧。所以,按照魏徵這樣的履歷,他在李建成死後,選擇歸順李世民,實在是太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情。
當然,如果史官們按照這種方式寫魏徵歸降李世民的原因,那豈不是讓魏徵和李世民這對千古君臣的佳話,變得世俗起來!所以,史書上就這樣記載,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本想把魏徵也處死,所以他把魏徵叫到自己府上,詢問他為什麼演挑撥自己和李建成的關係。
這個時候,魏徵很坦然的告訴李世民,總而言之,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李世民見魏徵說話直爽,沒有絲毫隱瞞,於是便下令赦免他,並用魏徵為詹事主簿,讓他從此跟著自己混,魏徵推辭一番後才不得已才接受。
這樣再讀起來,魏徵的人格是不是要高大上許多,更重要的是,李世民在這種背景下收服魏徵,是不是也顯得他心胸寬廣、尊重人才,是一個比李建成出色多的主公?
回覆列表
而且魏徵個性很強,但愛憎分明,用他的自慰說:“我並非為某個人辦事,我是為大唐辦事,為民請命,選福人民”!
李世民也曾經說:“我雖知你無法背叛建成,但你更無法放棄大唐”!
所以在小節和國家大事中,魏徵也自然選擇投靠李世民,其實在實際行中也是如此,他從不討好李世民,他只知是非黑白和公理,他從不巡私,哪怕是得罪李世民,因為他認為自己玄武門就該死了,還怕這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