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桃之夭夭老牛
-
22 # 閫外男
要我選,必然是李白。
寫李白不需要賣關子,也不用多介紹。我覺得引用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中的幾句話作為開頭就夠了。
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李白的地位、成就和藝術水平毋庸置疑,我就重點講講我為什麼最推崇他。
1.李白在詩裡就是造物主。他對“象”的“意”用真的是隨心所欲,大千萬物李白都能叫過來為自己抒發情感或凸顯天地間的他,不管是歷史、神話、夢境、景物,還是身邊的人物,真的是想用啥就用啥。他能夠用許多表面上看來沒有邏輯聯絡的“象”,來暢抒自己的“意”,往往是“象”在不停躍動,顯得波瀾壯闊、雄奇飄逸,而“意”則如流水不斷,一抒到底。簡單舉個例子:
《行路難》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這首詩的意象有眼前物、手中劍等實物,又有想象裡的景物、動作,還有歷史、傳說、典故,在層次上都是簡直是維度式的跳躍,讀起來卻酣暢淋漓,而且最關鍵的居然都能為李白的情感躬身服務,融入他的情感中。就像方東樹所說:“太白詩與莊子文同妙,意接詞不接,發想無端,如天上白雲卷舒滅現,無有定型。”
這一點上李白做到了極致。
2.字句渾然天成。李白寫詩措辭用句好像召之即來揮之又即去一樣,他跟文字的關係好像“我欲醉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的友人。
李白講究“淨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有很多詩讀起來就跟大白話一樣,但都用最簡單的話寫出了最充沛的情感。像“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都是隨口一吟的樣子,但是鄉愁躍然紙上,讀起來根本拒絕不了李白詩裡情感的影響。
《蜀道難》也是,“噫籲嚱,危乎高哉”翻譯成白話意思很簡單,就是“啊,這山真高”,但是讀著讀著就會發現自己好像飛在蜀山上一樣,飄來飄去,情緒也被帶動的一浪高一浪,根本停不下來。
再一個,李白哪怕是用典、化用也基本感覺不到,正兒八經的大巧不工。做個類比,辛棄疾也是用典的頂尖高手了,王國維一向不贊成運用典故,都誇辛棄疾用典各個恰到好處,但是同樣出名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跟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一比,用典只能說用得好、用得妙,嚴絲合縫而已。而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真的是渾然天成,換一字一節都不成,典故的運用都不能用“天人合一”來形容。
總之,李白不管是隨口一吟(全憑感覺)還是打磨一番(用點技巧)都是讓人驚為天人,真真是“謫仙人”。
3.想象和藝術誇張讓人歎服。這個大家都熟悉,我就舉幾個例子。
△寫雪大:
白居易怎麼寫?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李白怎麼寫?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寫友情深:
陸凱怎麼寫?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李白怎麼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
舉不勝舉,真真是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這麼一個詩人,獨一無二,詩性又豁達明朗,給我帶來不少樂觀心態和正能量我能不喜歡嗎?最後附上我最愛的一首《敘舊贈江陽宰陸調》中的幾句詩:
掛席拾海月,乘風下長川。
多沽新豐醁,滿載剡溪船。
中途不遇人,直到爾門前。
大笑同一醉,取樂平生年。
-
23 # 從零致醫莫大
縱觀中華的詩詞文化,我心中最為推崇的詩詞大家是李白。
讀李白的詩,內心會無比開闊。杜甫的《贈李白》,可以窺見在旁人眼中李白的風采,“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可見李白雖有放浪形骸之感,卻著實有其人格魅力,如果生在現代,一定是妥妥的網紅。
而我最愛李白的作品,是他的一首駢文《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李白在這首駢文中,感嘆光陰易逝,人生苦短,雖是如此,也要盡力去享受生活。古人“秉燭夜遊”都有快感,我輩怎能不去熱愛生活?
讀古人詩詞歌賦,應有所感悟有所啟迪。我讀李白詩詞是最有暢快之感。遊覽名山大川時吟誦“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飲酒時吟誦“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何等恣意人生?
金老雲:人生不過大鬧一場,悄然離去。既然生命有限,我願揮灑豪情,快意恩仇。讀李白,其形象也會躍然紙上,風流瀟灑,令人神往。
-
24 # 夕照西江
我是較為小眾的喜歡兩位唐代詩人,一個是賀知章。賀知章生性豪放曠達,談笑飲宴,風流蘊藉,一時爭相傾慕物件。他曾經稱讚李白為“謫仙人”,並結為忘年之交,對李白有知遇之恩,把李白推薦給唐玄宗得以受賞識。賀知章在85歲退休回家鄉時寫就《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旋即壽終正寢。進士學霸,部級高官,85歲高齡仙逝,一生開掛,堪稱贏家。少小負笈求學仕進,暮年衣錦還鄉光宗耀祖。鄉童稚子用熟悉的家鄉話笑問充滿了溫暖的鄉情親情,讓人動容感佩,回味雋永悠長。
另外一位張繼。真的是一首名詩動天下,不然千年之後,不會再有人記得他。《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堪稱千古羈旅詩第一,此詩描述細膩精準,給人感受宏寬。月落,烏啼,霜天,鐘聲,江楓漁火,夜半客船情景交融給人感佩莫名。全詩圍繞一個“愁”字怎生了得,羈旅愁思,亂世愁懷,種種思慮充分展示,迴環百折,是寫愁千古第一詩。我從小在大江邊長大,午夜夢迴都是此起彼伏悠悠船笛聲,對詩歌展示的意境感觸良多,每每不能自已。夕陽西下,風起處,帆船影影綽綽,一襟晚照淚滿巾。
-
25 # 觀象齋主人
一,杜甫有著偉大的人格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曾經說過,屈原,陶淵明,杜甫三人,即便沒有作品,他們的人格也足以名垂千古。
杜甫同情下層人民,不是故作姿態,不是裝出一副仁愛的樣子,他是把自己當成低層人民中的普通一員。他沒有高高在上,他和大唐萬千黎民一起經歷了那個動盪不安的時代,經歷了唐朝由盛轉衰的那一段歷史,經歷了顛沛流離,飢寒交迫。
幸運的是,他有一支如椽大筆,為那段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記錄。他的記錄不僅僅是真實的,也是審美的。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句把巨大的社會不公所造成的人間悲劇赤裸裸地揭露岀來。有著震聾發饋的力量。
他筆下的三吏,三別,憂時傷世,感嘆民生,筆力雄健,感情真摯,堪稱詩歌現實主義的巔峰。
杜甫晚年居於成都草堂,在一個秋風暴雨的日子裡,杜甫的茅屋破敗,飢兒老妻,徹夜難眠,他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其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一句傳頌千古。
近期英國BBC播出了《杜甫.最偉大的中國詩人》的紀錄片,讓西方人瞭解了這位偉大的東方詩聖。在片中,他們認為杜甫是和荷馬,莎士比亞,但丁一樣的世界級詩人。他們認為杜甫“不僅僅是個詩人,還是這個國家良知的守護者”。
二,杜詩有極高的藝術成就杜甫中年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故而被稱為“詩史”。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
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他的詩大多取材於社會黑暗,時代動盪,民間疾苦。全景式記錄了安史之亂時期的滄桑鉅變,充滿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故而他的詩有“詩史”之名。
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他也被後人尊稱為“詩聖”。
杜甫善於律詩,後人曾說:“天下好對,都被此老寫盡。” 杜甫把律詩寫得縱橫恣肆,極盡變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聲律的束縛,對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對仗的痕跡。
比如隨著電視劇《慶餘年》又火了一把的杜甫《登高》一詩: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此詩八句皆對,精密細緻,但絲毫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跡。全詩渾浩流轉,一氣呵成,而且境界高遠,思想深邃,不愧為律詩中絕品。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的五言七言古風,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中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
杜甫自己曾說“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也是他藝術創作的真實寫照。
三,杜甫贏得了後人普遍的尊重與好評元稹這樣評價杜甫:“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
秦觀也有類似的看法:“於是杜子美者,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趣,兼俊潔之姿,備藻麗之態,而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眾家之長,杜氏亦不能獨至於斯也。”
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曾把杜甫與李白並論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王安石表彰杜詩“醜妍鉅細千萬殊,竟莫見以何雕鎪”的成就
陳善《捫蝨新語》卷七:“老杜詩當是詩中《六經》,他人詩乃諸子之流也”。
蔣士銓《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詩詳註整合序》亦稱“杜詩者,詩中之《四子書》也。”
近代魯迅曾說:我總覺得陶潛站得稍稍遠一點,李白站得稍稍高一點,這也是時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裡似的。
美國現代詩人肯尼斯·雷克斯羅斯說:我的詩歌毫無疑問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響。我認為他是有史以來在史詩和戲劇以外的領域裡最偉大的詩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過了莎士比亞和荷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親切。
杜甫是詩歌藝術的集大成者,是屬於中華民族貢獻於全世界的文藝巨匠,他憂國愛民的思想,深沉博大的胸懷堪稱民族的脊樑。
回覆列表
我最推崇的還是杜甫。因為它不但是詩聖,還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人民詩人。
選他的幾首詩看看吧。
一,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詩是杜甫早期作品,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正因為杜甫有這樣的決心和信念才支援他為人民吶喊,為時代歌唱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
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居然成圠落,白手甘契闊。
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
非無江海志,蕭灑送日月。
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
當今廊廟具,構廈豈雲缺?
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
顧惟螻蟻輩,但自求其穴。
胡為慕大鯨,輒擬偃溟渤。
以茲誤生理,獨恥事幹謁。
兀兀遂至今,忍為塵埃沒。
終愧巢與由,未能易其節。
沉飲聊自遣,放歌頗愁絕。
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
天衢陰崢嶸,客子中夜發。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
凌晨過驪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瑤池氣鬱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歡娛,樂動殷膠葛。
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
聖人筐篚恩,實欲邦國活。
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慄。
況聞內金盤,盡在衛霍室。
中堂有神仙,煙霧蒙玉質。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北轅就涇渭,官渡又改轍。
群水從西下,極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撐聲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廣不可越。
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
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飢渴。
入門聞號啕,幼子餓倉卒。
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豈知秋禾登,貧窶有厄卒。
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
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
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
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杜甫三十五歲到京城長安,困頓十年,才謀得了個從九品的小官—— 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俸祿太低,長安米貴,不得不把妻子兒女寄養在物價 稍微便宜一些的奉先縣。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也就是 “安史之亂”爆發的前夕,他得到一個機會去奉先縣省親,旅途所見,已是 表面繁榮掩蓋下的民不聊生。於是,他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感想寫成此 詩。雖然自己經歷十分悲慘,剛到家就看到愛子餓死,但他還是把人民的困苦放在第一位,對統治階級進行強烈譴責,對人民表示深切同情,對國家安危表現出極大的憂慮。果然歷史的發展證明了杜甫的預言,幾乎就是這首詩的同時安史之亂爆發了。
這是杜甫“詩史”的第一首詩,把詩人憂國憂民、忠君、念家、懷才不遇等思想情感,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
三,三吏三別。《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757年杜甫逃到鳳翔投奔肅宗,被任為左拾遺,因房琯事件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758年杜甫到洛陽探親,回華州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寫下了幾首詩就是“三吏三別”。這一組作品,深刻寫出了民間疾苦及在亂世之中身世飄蕩的孤獨,揭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達了作者對倍受戰禍摧殘的老百姓的同情。
四,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這是杜甫在蜀中寫的詩,由於嚴武幫助杜甫生活稍微安定下來了。他寫的春雨,是喜雨,是站在農民立場上的春雨貴如油的感覺。全詩圍繞一個“好”字展開,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它的確很“好”。不像孟浩然憂愁“花落知多少?”也不像李清照“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那樣的傷春之感。
五,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761年的春天,杜甫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詩寫的是自己的數間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我們讀完最後一節的時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透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
六,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詩為大曆三年(768)杜甫攜眷自夔州出峽後,暮冬流寓嶽州(今湖南嶽陽市)時所作。
詩的前四句,寫出登臨所見之景;後面四句,則抒發登臨之情。此處的哀情和上四句的闊景就是有機結合的。表現了詩人在個人不幸之時愈忘政局國情的高尚品格。當時吐蕃入侵,西北邊疆不寧。不為個人身世而哭,而是為國家的危難而哭,這樣的結尾使得全篇境界更高,格調更高了。
杜甫還有很多為人民呼籲的詩,如
又呈吳郎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杜甫草堂前有幾棵棗樹,西鄰的一個寡婦常來打棗,杜甫從不干涉。後來,杜甫把草堂讓給一位姓吳的親戚。不料這姓吳的一來就在草堂插上籬笆,禁止打棗。寡婦向杜甫訴苦,杜甫便寫此詩去勸告吳郎,體現出詩人對老婦人處境的理解和同情。
杜甫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人民詩人,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崇敬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