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明國亮

    一、大順軍的勝利來得太輕鬆,這讓他們忽視了自己的危險。李自成能取得北京,幾乎沒有遇到太大抵抗。從西安到北京,只有代州守將周遇吉站出來抵抗,其他守將,可以稱得上望風而降。往往是李自成的軍隊還沒到,這些守將就已經把降書送過來了。以當時的情況,在那些守將看來,這只不過又是一個改朝換代。而且在當時,崇禎在他們心目中,也不算一個好皇帝。對下屬嚴苛,又經常拖欠工資。這一情況,即使是北京城的守軍也未能倖免。北京城在朱棣時期開始營建,中間多次加固。“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對北京的防禦,提升了整整一個高度。城牆堅固,火氣精良,但也架不住守軍投降,大順軍輕易拿下。

    這種輕易得來的勝利,讓大順軍忽視了,真正的敵人並未消失,反而更加強大。過去,他們只需要面對明朝的軍隊。光腳不怕穿鞋的,遇到打不過的,往深山老林一躲就是。明朝滅亡後,大順軍成了抵禦後金的第一線。他們除了要面對來自北方的敵人。更要面對重新運轉起來的南明。在明朝,南京留有一套完整的朝政班子。這套班子,跟大順軍有著不共戴天的仇恨。南明控制的疆域依然不小,而且還是南方的富裕地區。這是一個仍然危險的敵人。不過,李自成似乎沒有看到這一點。他只在做兩件事。一件是追餉。一件是安撫李自成。很明顯,這兩件事他都搞砸了。

    追餉。對貪官汙吏,土豪劣紳,李自成是痛恨的。從驛站失業後,他曾經因為還不清地主的債,而被官府抓去,最後李自成選擇殺了地主,跑去邊疆當兵。可幹了沒多久,又因為自己的兵餉被剋扣,逼於無奈,才投奔了自己的舅舅,過起了造反這種苦日子。不止李自成,幾乎其他的農民軍,也是因為同樣的理由,走上了這條路。而所謂追餉,就是逼著這幫人把錢吐出來。而且不同的官員,大順軍還列出了需要繳納的不同金額。如果不拿錢,就是嚴刑逼供。很多人被活活打死。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對平民老百姓,倒是還好。他曾嚴令軍隊不許擾民。所以,在大順軍入北京城的第二天,城內依然能照樣生活。

    李自成的這種做法,無疑會讓很多人有理由反對。當他還在北京時,就已經有傳聞,西北要重新立明朝的太子當皇帝,公開反對李自成。而且,在那些被嚴刑逼供的官員中,其中就有吳三桂的父親。李自成攻入北京後,吳三桂處於一個尷尬的處境。他是崇禎委任的山海關總兵,按照傳統,他應該向明朝盡忠。可現在崇禎死了,吳三桂又沒有實力自立,他被夾在中間,只能選一個。而李自成的做法,無疑讓吳三桂向後金靠攏。他喊出了給崇禎報仇的名義,放八旗軍入山海關。

    吳三桂等人的投降,使清軍趁虛而入。山海關是過去明朝抵擋後金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這裡失守,後金的八旗軍就可以長驅直入。其實很多人都認為,李自成的闖軍因為到北京後,因為貪圖享樂,便迅速腐化,戰鬥力下降。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準確。李自成的闖軍,在離開北京,跟吳三桂對戰的時候,依然打敗了吳三桂的軍隊。

    只是李自成當時除了面對吳三桂,還要面對後金跟蒙古組成的八旗軍。這是一支強勁的軍隊。也正是因為這場戰役的失敗,讓李自成最後倉皇奔逃。

  • 2 # 帥墩墩很實在

    其實崇禎失敗的一點都不快,如果明朝換個老朱家什麼人,滿清早就入關統一天下了。可以說崇禎是仁宣之後最刻苦,最努力,最想把國家治理好的皇帝。

    這可能也和他的出身有關係,從他爺爺那就不喜歡他爸,雖然多年媳婦熬成婆當上了太子,但是每天還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隨時有可能被廢的風險,當然萬曆皇上喜歡的是朱常洵,算起來是崇禎的叔叔,就是那位被李自成放到鍋裡燉成福鹿羹的那位。

    老子不受待見,孫子那更是沒法提,而崇禎偏偏還不是太子朱常洛的正妻生的,崇禎的生母是一個地位想當低微的小妾。生了皇子也沒有改變她的地位,沒成想在崇禎三歲時候還一命嗚呼了。

    這崇禎,當時叫朱由檢可咋辦,沒辦法,只能在什麼奶媽,太監的監護下成長了。等他懂事後就明白了,自己雖然是皇族,但是還是不被人待見,甚至下人在背後也說三道四。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做的更好,證明自己,即使沒給他安排老師。但是還每天努力學習,他的文化水平,在明朝皇帝中算是高的了!

    就是在這樣一個畸形成為環境里長大的崇禎,性格也是複雜的。他因為從小面對那樣的環境,是有些自卑的,但是自卑的人往往自傲,所以他誰都看不起,最恨得就是別人對他的思想有所懷疑,天生敏感,對別人細微的心理活動都能察覺,但是由於從小都是一個人,他天生多疑,從來不會全心全意信任一個人,而大多時候是當面口口聲聲的信任,說好話,背後就派太監去監視,去打聽。

    儘管崇禎身上很多毛病,但是他依然是個挺不錯的皇上,如果他生在別的朝代,或者更早一點的明朝,他肯定會把國家治理的很好,但是他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是一個風雨飄搖的王朝。需要的是有胸襟,有格局,有勇氣的雄主。崇禎不是,也不可能是。

    而李自成打進北京就是一個天上掉餡餅的事,如果沒有滿清在關外虎視眈眈,分散了大量明朝的軍隊。李自成早就被消滅了,當年在陝西常常是李自成的十幾萬農民軍,被明朝兩三萬人追的到處跑。

    而看李自成進了北京時候的表現,就知道他的結局了。

    首先應該是那種鬆散的農民軍物質出了問題,

    歷史上和敵人你死我活時候,就會封官許願,什麼破城之日大搶三天,而李自成進了北京後沒有很好的約束手下,那些當初口口聲聲為了農民兄弟打仗的人,在北京城裡胡作非為,燒殺搶掠。

    還有就是吳三桂的原因,因為吳三桂的家人和愛妾陳圓圓,都被李自成控制住了。陳圓圓還被李自成手下霸佔了,吳三桂這才一怒衝冠為紅顏。

    最後就是當年北京地區發生了瘟疫,致使李自成大軍的實力大打折扣。

    歸根結底就是李自成志大才疏,進了北京之後沒有一個很好的管制策略,外有滿清,吳三桂。北京內部人心惶惶的時候,沒有很好的約束屬下,剋制自己的私慾

  • 3 # 木子愛影史

    明崇禎帝繼位之時,明朝已經走到了滅亡的邊緣,神宗萬曆皇帝三十多年不上朝,熹宗天啟皇帝專注於木匠活,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明朝陷入了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局面。

    繼位之初,全國發生了大饑荒,流民四起,陝西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同時遼東地區的後金政權也不斷侵犯明朝邊境,造成兩線作戰,進一步削弱了明朝軍隊的戰鬥力。

    崇禎皇帝本身性格剛愎自用,聽信讒言,誅殺了袁崇煥,可謂是自毀長城,另外兩次對後金的軍事行動中全軍覆沒,導致明軍精銳喪失殆盡。

    萬曆時期,明朝軍隊抗日援朝,耗費了巨大的人力和財力,導致後期國力虧空,竟然都發不起軍餉。

    所以後來史學家認為:明朝實亡於萬曆!

    李自成農民起義軍之所以很快滅亡在於農民階級思想侷限性,小農意識,目觀短淺,只顧眼前利益,在推翻前朝之後貪圖享樂、忘乎所以,忽視了關外的清軍,所以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 4 # 子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不請自來深表感謝,我來回答

    1644年李自成率大順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在媒山自縊而亡,大明王朝滅亡,相國276年。

    我們先來說說崇禎皇帝

    天啟皇帝死後,崇禎繼位在位十七年,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廢寢忘食,通宵達旦的工作力圖恢復大明王朝,希望大明王朝在他的手上得到振興。然十七年風雨飄搖,越忙越亂,越亂越忙,崇禎皇帝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時終於知道了大明王朝以到了非亡不可的程度,憂憤至極自縊而亡,我們回首崇禎十七年的皇帝生涯真的沒一點機會了嗎?為何短短十七年整個大明王朝轟然倒塌?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崇禎繼位之初也曾整治朝綱,勵精圖治,平亂黨,立新規選賢良大明朝廷一片朝陽之氣,然而魏忠賢一死東林黨上臺,官商勾結之風再次興起,崇禎與文官集團的矛盾日益激化到了最後相互之間互不信任。

    文官不行,武將亦是如此,崇禎繼位之後為了儘快回覆大明王朝以證明自己,結果對於前線將士們極為嚴厲,稍有不對,變猜測不以,搞得到最後將士們疲憊不堪,總是到最後一刻不能一鼓作氣徹底解決內部叛亂同時,外部也無法有效遏止後金的崛起。

    崇禎繼位之時天啟皇帝告誡朱由檢重用魏忠賢,並再三囑咐,天啟時期魏忠賢開徵南方富商之稅,打壓東林黨,雖然內外用兵不斷但國庫依然艱難支撐的住,魏忠賢一死,東林黨的文官集團上臺取消南方富稅,國庫頓時難以為繼,邊關戰時不斷只能提高國內百姓賦稅,導致百姓苦不堪言揭竿而起,大明王朝最終亡在崇禎皇帝手裡並不能說崇禎無能,只能說崇禎並非救世之主,大明王朝傳到崇禎手裡已是內外交困,崇禎皇帝只是剛好站在了大明王朝的末端罷了!

    再來看看李自成

    李自成本身農民出生,因崇禎皇帝為應對邊關戰事而曾加賦稅百姓活不下去,而隨農民軍隊起義,最初聲勢浩大但畢竟實力太弱被孫傳庭擊敗,差點被殺帶十八騎逃走,後因後金入侵明軍不能趁勝追擊,而百姓苦難不減而捲土重來,幾年之後越滾越大最終擊敗孫傳庭,攻破北京。

    然雖然攻破北京佔領北方大量土地,但其本身並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軍事制度體系,軍糧基本靠強,打戰基本靠勇,並且極為殘暴,北京城破燒殺搶掠從未停止,如此只靠一時之勢得到天下必然不會長久,遇到腐敗不堪,搖搖欲墜的大明朝尚可一戰如果遇到如日中天的滿清結果可想而知,上海關一戰,直接導致農民軍弱點暴露無疑,棄北京而去!最終大將劉宗敏被弓弦勒死,李自成被一個叫李九伯的地主誤殺。

  • 5 # 鐵烏龍

    明朝末年,整個中國進入了一個小冰河期,這個時期溫度開始降低,降水減少,旱災頻發。跟著李自成打天下的農民軍,都是已經把家鄉的樹皮都吃光了,才冒著殺頭的危險來造反的。

    這群又窮又不怕死的漢子,戰鬥力自然比那些吃空餉,看著銀兩來打仗的又各自為戰的朝廷軍隊要強太多。直到打到北京城下,本來北京城高牆厚,要打起來怎麼也能守個兩三年,可是不過兩天而已。

    進城之後的李自成,沒有了此前的英雄氣概,他們把一概明朝的官員住起來扒光了家產,裝好車就準備運回老家。完全沒有得了首都就坐天下的樣子,反倒是像來打草谷的。李巖給李自成建議整肅軍隊,安撫明朝臣民,籠絡吳三桂父子等等建議,一概被李自成拒絕。以至於進入北京之後的四十幾天,就是燒殺擄掠,對軍政國事毫不理睬。直到吳三桂引兵南下,才倉促應戰,而這支已經毫無軍紀毫無戰鬥意志的農民軍,自不然已是一觸即散。李自成能打到北京城,靠的是底層農民的人心,但是當他得到最高權力後卻沒有足夠的戰略眼光,沒有強硬的意志管束部下,約束自己,終於還是為自己的失敗埋下伏筆。

  • 6 # 言情九日

    有一種說法叫明朝看似亡於崇禎,實則亡於萬曆。萬曆時有三大徵,尤其是朝鮮之役,動搖了國本,以至於後金的努爾哈赤趁機做大,統一了女真,在萬曆末年,薩爾滸之戰中明軍一敗塗地,從此遼東形勢岌岌可危。即位的明光宗一月而亡,繼承衣缽的天啟皇帝是個十足的木匠皇帝,大權都掌握在宦官魏忠賢手裡,等到崇禎接掌時,明朝已是千蒼百孔,風雨飄搖。本來遼東戰事就不容樂觀,崇禎還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冤殺了坐鎮遼東的大將袁崇煥,導致關寧鐵騎只能死守山海關抵禦後金的侵擾,不能輕易進關勤王。1644年又逢天災人禍,李自成,張獻忠的義軍點燃了明朝滅亡的篝火,消滅了孫傳庭的精銳,取山西大同進攻北京城。崇禎又迫於大臣的反對取消了南遷的計劃,讓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回來解北京之圍,結果晚了一步,李自成攻進京城,崇禎無力迴天,吊死在煤山,明朝滅亡。李自成進了北京城,急著當皇帝,殺死了很多地主和崇禎的大臣,所以李自成沒有獲得京城地主和貴族支援,加上進京後軍紀敗壞,李自成並沒有在京城站穩腳跟。李自成殺了吳三桂的家人,並且搶佔了陳圓圓,導致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加上清軍與明朝勢力的聯合絞殺,李自成敗局已定,不到一年大順軍就瓦解了。其實不管吳三桂引不引清軍入關,就皇太極時期數次攻打北京城來說,清朝都志在統一中原,李自成都是守不住北京城的,只是吳三桂讓李自成加速了失敗而已。事實也確實如此,1645年,也就是第二年,李自成在湖北九宮山被殺,大順滅亡。

  • 7 # 平頭哥vvip

    明朝滅亡主要是天災人禍造成的,總結以下幾點原因:

    1、小冰河氣候災害,造成糧食減產,百姓沒有飯吃,紛紛造反起義,李自成起義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產生的代表人物。

    2、明朝作為一個封建王朝,逃不掉每一個封建王朝的通病。王朝末期貴族士族土地兼併重,百姓手裡的土地變少,要知道貴族的土地是不用向朝廷納稅的,這就導致朝廷稅收嚴重縮水,如再遇到天災,朝廷無力救濟,農民起義就會爆發。如此明朝後期就出現了一個滑稽的現象,貴族世家富得流油,國家卻無錢籌建一隻強大的軍隊去鎮壓農民起義。

    3、明朝對女真的控制不力,讓女真做大,與明朝連年作戰,巨大的戰爭消耗,導致明朝財政更是雪上加霜。

    4、山海關主將吳三桂獻關降清,更加加速了明朝的滅亡進度。要知道山海關的軍隊可是明朝當時最精銳的軍隊了,吳三桂投降,而此時明朝財政空虛嚴重,已經無法拿出更多的錢財來組建軍隊了。

    熟悉明朝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清軍入關後明朝和闖王李自成很快就被打敗,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呢。原來闖王在攻打北京城的時候,北京城內因為常年的環境汙染,已經爆發了鼠疫,所以一群農民組成的烏合之眾才能輕易攻下北京。闖王攻下北京卻沒有立馬去奪取山海關,而是帶兵入了城,導致自己軍隊也染上鼠疫,軍力大減,才導致後面和清軍的較量中迅速敗北。

  • 8 # 護法天瓶

    有很多人說了很多,我說一點不一樣的。

    因為福報不夠,明只有宋之半氣。

    中國古代氣最強的是唐,得大乘佛法之相,結合儒道,成為真正的天之國,龍象之氣,唐朝密宗後來同樣傳到日本,成為現在的東密,所以以前我說的宋在日本實際上並不完整,應該是唐宋在日本。地名妙義山,金剛山,心齋橋。後來的那個飛機叫心神,為何?禪宗講究以心開悟,就是這麼來的。可以去搜搜日本佳能最早的的logo是什麼。鑑真法師東渡的時候了日本採集全島鮮花鋪在地上,愣是法師雙腳沒有站上泥土。你看日本是不是現在還極為喜歡花,為何?福報一大來源。

    但是唐朝出了幾個叛變的世俗皇帝,導致遭到天譴,唐朝最繁榮時期戛然而止的國運和其對文脈做的事是一樣的。

    迴歸正題,宋運脈為儒佛道,儒用理學,表為義理,剛好和仁結合,又與佛法中的慈悲結合,大行放生,成就一派繁榮。宋放生成為習俗,一直到宋滅亡都在,所以宋實際上是有生路的,完全可以下南洋,不至於在崖山死磕,當然,這是後話。後宋風(仁風)入日本,頒佈禁肉令,成就了完整的日本之氣。

    明立國的時候,華夏殺伐已經成俗,仁風不在,放生這一個福報極大的修行手段也沒有了。明恢復華夏衣冠,文化順序為儒佛道,為禮德。興心學,心學什麼意思,以仁舉例,就是不光要行仁,知仁,還要保持仁心,就是守戒。所以明主要是戒律之福報。和禮表意義為戒律的意思也是一致的。

    但是明最大的問題:仁沒了。而儒家五常中,仁的福報是最大的,然後才是禮。所以明最後的確福報不太夠了。西學東漸,就是再興佈施,彌補福報不足。

    你看韓國,是不是一樣的,最近的韓國生育率極低,和明風是一樣的。

  • 9 # 降龍十巴掌掌門人

    天災人禍一起來的,明朝後期內憂外患天災人禍統統都來了,瘟疫橫行不說還到處跑。還處於小冰河時期國內糧食大幅度減產。任你有天大本事也不能救回來,何況崇禎剛愎自用大殺人才,立了點功勞就把別人殺掉時間長了手下戰戰兢兢都怕他了。有錢的怕出錢後被安排個貪汙罪殺了,武將怕打仗立了功勞被殺導致很多文武官員都不敢出頭了。這是自己作死啊,最作死的事就是收稅,本來收商稅好好的一年也有三四百萬兩國家還過的過去也沒有幾個造反的,結果哪根筋不對聽文官的去收農稅,而且還是加倍的收。老百姓本來就吃不飽飯了這下連粥都沒得喝了乾脆造反算了。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當時各路反王的外號,什麼曹操啊,劉備啊,孫權啊,李世民啊,甚至還有叫閻羅王的。有一百多個自己稱王的呢。這他媽幾乎都反了,要是朱元璋泉下有知能活過來再氣死,好好的商稅變成了農稅,這就是官逼民反你你不得不反啊。崇禎要是有他哥哥的一半能力也不至於這個下場。聰明的懶人和勤勞的蠢人就是說的天啟和崇禎。天啟在的時候國內還是蠻富足的,打的後金壓不過頭來。國內總共就兩個起義的。崇禎一上臺變成了一百多個,這是真牛逼啊。

  • 10 # 虎嘯一生

    我來說說兩者滅亡比較快的原因,

    共同原因是外患入侵(大清)。

    明崇禎是因為萬曆開始閹黨暴虐,皇帝無能,官場腐敗,貪婪,加上自然災害,百姓生不如死,崇禎剛愎自用,自斷手臂,無識人之明,珍惜內帑,不肯拿出來補貼國庫。

    李自成是因為起義軍內部不團結,缺乏知識人才,不能夠給出正確的治國理政的方針政策,起義軍發展具有盲目性,入住京師以後,不能夠及時回覆國事,大肆搜刮錢財,人心惶惶,註定他們不能久待,不能夠爭取吳三桂,致使門戶大開,清軍得以入關。

  • 11 # 溫永春1971

    明朝時,不是沒有人才,不是沒有忠君愛國的將領,明朝出現很多的傑出人物,但為什麼滅亡呢?明朝那時愛設東廠,西廠,就象國民黨蔣介石設立的中統,軍統,是專門對付自己人的。監察機構的龐大,手段的兇殘,使朝庭內在力量,元氣,大大的受傷,受損,整體內在實力衰竭,儘管有有限的幾個大才,但難擋外敵入侵的熊熊烈火。戚家軍,長途跋涉,被清軍隔斷外援,徹底消滅。而後的李自成,也是盡顯英雄之勇,卻在北京內耗,失去了團結對敵,統一的合力。最後也難逃失敗的命運。

  • 12 # 文廟山居

    明祟禎帝時,統治階級已經腐朽沒落到極限。只說經濟,明軍缺少軍餉,崇禎帝要大臣們湊幾十萬兩銀子。但是大臣們不但拿不出,還結夥弄死崇禎帝的小王子。小說李自成有描寫,其情節來源於史實。李自成打下北京,從上述人身家,掠走七千萬兩銀子!李自成失敗於戰略不當。沒有在南京建都。他聽軍師顧君恩們的,在西安建都,決定了必然失敗。李自成農民軍以步兵為主,滿清軍以騎兵為主,且有大量紅衣大炮。李只有建都南京,象南宋那樣,靠長江天塹擋住女真人的騎兵。待自已的騎兵新隊組建訓練成功,再象岳飛北伐那樣,就可以打敗清軍了。唐代以後,中國政治中心北移東漸,西安巳不適合建都。李自成等在北京,大肆搜刮明王朝的財富。所得銀子,都溶鑄成千兩一塊的銀餅,騾車載歸西安。去山海關打仗,只想到打吳三桂。根本沒有料到清軍!本來清軍已出動12萬騎兵,按老套路走內蒙抄北京的後路。半路接到吳三桂求救信,然後才改道山海關。否則李自成只能死在北京,連去湖北九宮山都不可能。莫道詩文無勇力,古來成事皆書生。當時如果有見識高的書生?建議李自成走南宋高宗的路子,中國現在會更好一些。

  • 13 # 小歷史課堂

    題主好

    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1644年)年號,崇禎。崇禎帝即位時大明朝已經是江河日盡的局面,對內是官員腐敗,國家權力機構已經失效,無法形有效的執行力了,農民起義頻發,國家動盪不安,對外,關外的後金努爾哈赤虎視眈眈,時刻準備入關,此時老天爺似乎也不太給面子,天災來的又勤,這使得本想勵精圖治,整頓國家的崇禎帝根本無力下手,只能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啊。

    其實明朝在崇禎朝滅忙出了,官員腐敗等等其他因素。還有崇禎帝的個人因素面對千瘡百孔的局面,急於求成,想要勵精圖治力挽危朝,遇事卻又往往剛愎自用,因情況的複雜導致對臣僚的多疑苛刻,使得其用人不專,責罰太重,同時頻發的調動內閣,無法讓內閣形成有效的決策力量,使得“諸臣畏罪飾非,不肯盡職”。

    李自成(1606年—1645年),綽號,闖王。曾經是一名驛卒,期初不想造反,可奈何被明朝的官員逼的太緊,最後來了一個“官逼民反”,李自成的失敗其實源自於他帶有農民的侷限性,他的大順軍成功的原因就是為了能有口飯吃,當年他造反的原因就是保障能有飯吃,當時大打到北京城之後,農民軍的本性就開始暴露了,開始貪圖享樂,因為他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就是把飯吃飽,但是李自成和清軍開戰的時時候,直接被清軍的團滅,當清軍起碼從屍體上他過去的時候還能聽到“框框框框”的聲音,因為農民軍全身上下都帶著搶來金銀珠寶。

    還就是李自成的軍隊戰鬥力完全沒有辦法和清朝的正規軍打,雖然號稱有百萬之多,但是算起來能打可能只有三十萬之多,還有大量的老弱婦孺,完全沒辦法提升戰鬥力。

    在治軍思想方面李自成其實也沒有多大的能力,最後在大順軍的內部也出現了重重矛盾。

  • 14 # 庭州行者

    明朝滅亡和李自成的覆滅,原因並不相同,但其中具有相繼關係。簡單來說,明末各個勢力角逐,最終的勝利者只可能是關外的清政權,這是根據諸方實力對比推斷出的。

    明朝滅亡的原因很複雜,追根溯源,能追到朱元璋。朱元璋的確是勵志典範,從放牛娃到天下之主,可謂一路開掛,逆襲成功。但真是因為他的出身,決定了他眼光的淺顯,這又是難以否認的。朱元璋對明王朝制度設計的主要原則有三:

    保證社會秩序的絕對穩定,不能有絲毫變化,包括四民分工必須始終如一,不得改變

    皇帝要掌握對政權的絕對控制,大臣的定位是奴僕而不是合作者,或者工作上的下級

    朱氏子孫必須永久享受自己建立王朝的紅利

    在以上原則的指導下,朱元璋分別訂立了三個弊端足以毀掉明王朝的制度:戶籍制度,廢除宰相,以及藩王制度。

    戶籍制度,即按照社會分工將百姓分成多種互等,並且百姓的子子孫孫必須從事該行業而不得轉行。如軍戶便是世世代代居住在衛所之中服兵役之人(家族),匠戶則是世世代代依附於官。府的工匠,灶戶則是世世代代為官府提煉食用鹽的人。這些人的地位非常低下,子孫後代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只能從事祖先的行業,並且這些人的人身自由受到嚴格的限制,祖祖輩輩依附於官府,受到官府的剝削,地位如同奴隸。久而久之,在這些人中便產生了不少對現狀不滿之人,紛紛冒著生命危險逃離試圖擺脫這種低微的身份。

    然而,朱元璋對於這些人的逃跑所制定的懲罰措施,非常嚴格,一旦被抓住,則性命不保。因此,這些人在逃跑後,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四處遊蕩,久而久之,聚整合團團夥夥,形成了“流民”團體。固然流民中包含破產的自耕農和城市小手工業者,但逃脫的各色戶等人員也佔據了不小的比例。流民問題,從明英宗時期開始便成為了明政府頭疼的問題,明朝終其一世也未能解決該問題。

    當然,為了社會的絕對穩定,朱元璋竭力遏制商業額髮展,因為商業作為一種互動性的產業,必然帶來“變化”,而變化的出現必將破壞穩定性。朱元璋不能確定變化時朝著有利方向還是不利方向,既然如此,比如一刀切,不讓它變。於是,明朝採取了海禁的措施,並且利用國家力量打擊大的商人。後世傳說朱元璋拿江南大商人沈萬三開刀,這固然被證明是不可靠的資訊,但不可否認,朱元璋在繼位後對江南地區的大商人進行了致命打擊。海禁和重農抑商的後國,便是打破了宋元以來中國越來越開放,商品經濟欣欣向榮發展的趨勢,使得社會在此退回到絕對的農業社會;同時,海禁並不能完全禁止人們對財富的追求,因此不少人冒著生命危險進行走私貿易。由此,明朝時期在海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走私帝國,明王朝無法控制,因此當西方的新航路開闢之後,大量的白銀流入這些中國走私商人手中,但這些白銀並不能投入社會生產,因為其來源不合法,所以明朝錯過了參與到變革時代的機會。

    再說廢除宰相。廢除宰相,則使得皇帝不得不直接處理大量的國家事務,對於朱元璋這種權力慾望極強的君主而言,加強君權無疑提高了行政效率。

    然而,歷史上君主的常態並不是朱元璋型別,因此明朝後世的君主都成為了廢除宰相制度的受害者。宰相時王朝合法的最高行政長官,但明朝廢除宰相,設定了功能上相當於秘書機構的內閣,在制度上徹底讓最高行政機構消失。內閣的權力,本身就是皇權的延伸,因此其權力大小經常隨著皇帝本人的掌權意願而變化,非常不穩定;當皇帝不愛理政之時,其甚至具有遠高於之前宰相的 權力,從而造成朝廷嚴重的結黨問題,如嚴嵩;但當皇帝的掌權意願非常高時,如崇禎,內閣又絲毫起不到制約作用,造成皇帝獨斷專行,即使政策有錯也難以得到糾正。

    綜合來講,內閣之類顧問性質的組織,始終無法向宰相那樣,做到對皇權既有制約和限制,也有幫助和促進,穩定性太差。

    藩王制度,則更是離譜。朱元璋規定,自己的子子孫孫都受到朝廷的供養,所有藩王爵位世襲,歷代皇帝除太子以外的兒子都成為新的藩王。

    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明朝的藩王數量便達到了數萬,這還不算各種郡王等其他爵位。這些人不從事生產,所有的生活費用由明朝政府支出。不僅如此,這些人還大量兼併民間的土地,造成國家稅收的減少,更有甚者,有些藩王甚至掌握地方的稅收權,如萬曆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洵,便掌握著河南地區的稅收,當崇禎皇帝省吃儉用籌措軍費之時,福王還在花天酒地。

    供養藩王的大筆支出加重了明朝財政的枯竭;藩王大肆的兼併,則造成了社會矛盾的進一步激化。朱元璋想讓自己的子孫世世代代享受福利,但這種福利,卻成為了壓垮明王朝的巨大壓力。

    當然,明朝滅亡的原因,不能全部賴朱元璋,而是世世代代社會矛盾積累的產物。到了明朝後期,衛所制和軍戶制之下,明朝軍隊的戰鬥力退化,僅能對付蒙古的散兵遊勇;土地兼併嚴重,造成了大量自耕農破產,加入到流民的隊伍之中,社會不穩定的程度加重;君主素質的低下,官僚機構自然跟著腐化,對於社會的管理則越發不上心,社會矛盾沒有在合理的範圍內得到解決,種種因素,最終導致了大明王朝病入膏肓。最終,內部的大起義和外部的後金同時對大明王朝發動攻擊,一個虛弱的帝國,自然是無法承受得住內外交困的局面,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

    以明軍的戰鬥力為例,明朝末期,大多數的邊境軍隊受到軍官的盤剝,連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證,何談去打仗?明朝精銳的西北軍隊,在李自成崛起之後,居然主動投奔李自成,倒戈攻擊明朝。精銳部隊尚且如此,更不必說其他不受重視的部隊。可見,明朝政權在最後已經失去了軍隊的支援,這樣的王朝,是不可能苟延殘喘太長時間的。

    前文說道,李自成覆滅的原因和明朝滅亡的原因有一定聯絡。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明朝末代皇帝崇禎上吊自殺,明朝滅亡。李自成的根據地在陝西,從陝西到北京基本上是在東西方面貫穿了明朝的北方地區。因此,李自成在向東攻擊之時,順道清掃了明朝北部邊境的邊防軍,如李自成的精銳部隊便是由明朝的邊軍組成。這樣一來,明朝的北方防線已經不存在,這就為關外的清軍入關提供了便利。雖說在明朝北方防線尚未被摧毀的時候,清軍也多次透過借道蒙古的方式突入內地,但畢竟邊軍能夠讓清軍產生後顧之憂而不敢南下太深。李自成毀滅明朝的邊境防線,無疑是為清軍南下統一開闢了第二條道路。

    清朝也的確做了這樣的打算。在吳三桂投降之前,多爾袞已經做好了進入中原的部署,即繞過山海關(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傷亡),從河北突襲北京,擊潰李自成後反過頭來兩面圍攻山海關。但吳三桂的投降著實讓清軍省下不少事情。

    當然,李自成的滅亡,原因不止於此。李自成的政權,始終是代表農民的政權,即使在他佔領北京之後,也依舊採取“追贓助餉”的方式解決自己軍隊的開銷,即對地主士紳採取強制徵收財產的方式。這的確是難能可貴的,因為歷史上不少農民起義軍到最後都變質了,成為了與地主階級合作的力量。但這也是歷史的趨勢,士紳掌握著絕對的資源,要治理天下,在中國古代的社會制度下,一個政權必須要完成從農民政權向士紳地主政權的轉變。

    李自成沒有做到這一點。實際上李自成起兵之初,得到了很多士紳的支援,因為這些人已經預料到明朝即將滅亡,於是紛紛向李自成示好。但李自成依舊對他們採取敵對和打擊的措施,這使地主士紳從內心開始反對李自成。當清軍入關後,飽受李自成欺壓的地主士紳毫不猶豫地選擇支援關外來客,明朝投降的官僚,將領也紛紛背叛李自成,這也是為何李自成迅速潰敗的原因。

    軍事上的差距,更是決定了李自成不可能戰勝清軍。當時的清軍,在冷兵器作戰方面遠遠勝過明朝最為精銳的關寧軍,並且已經收編了關寧軍。李自成的部隊自然不是對手。更可怕的是,清軍配備了上百門紅衣大炮,火炮裝備和水平上也遠勝李自成,如此一來這仗就更沒法打。清軍消滅李自成的過程中,最常見的場景便是:紅衣大炮一頓轟,李城牆倒塌,清軍不費吹灰之力便佔領城池,因此清軍西征的速度非常之快。

    綜上,李自成最終輸給了關外的清政權。

  • 15 # 天香引

    明朝末年的崇禎皇帝是個志大才疏的人,他不像常見的亡國之君那樣沉迷享樂,荒廢國事。他生活非常簡樸,又很勤政,吃得最差,幹得最多,完全是一副明君的模樣。可是他的治國能力太差,多疑且刻薄。他頻繁更換國家的高階官員和前線將領,每次都對新人寄予厚望,然而一旦形勢失利,他不論原因出在哪裡,把全部責任都推到官員身上,嚴加懲戒,隨意撤換。

    這樣一來,誰還給他幹活呢?皇帝不行,官員更差,整個文官集團都陷在黨爭中不能自拔,任何大的政治舉措都會在黨派的互相攻擊中夭折。而且主政的知識分子們根本沒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耐心。

    無論是對抗後金,還是安撫災民,或者剿滅農民軍,都要花費大量的金錢。明朝末年的危機一言以蔽之,就是缺錢。因為缺錢,軍隊戰鬥力不足,在東北打不過後金。因為缺錢,國家無法安撫災民,造成北方民變四起。民變又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破壞,又需要國家支付更多的金錢去剿滅叛軍,因此產生惡性迴圈,加速了帝國的滅亡。

    從本質上說,李自成的失敗在於得天下過快。李自成能成功,是因為他趕上了明朝經濟崩潰的節點,整個北方社會秩序全面瓦解,他正好遇上了社會權力的真空期。李自成所到之處,大批農民加入,大批明軍投降,那是因為明朝的統治太糟,並不意味著李自成的統治有多好。換句話說,在攻陷北京的時候,李自成看上去實力很強大:佔領了廣大的領土,擁有龐大的軍隊,好像是明末諸雄中最強的一支。實際上,這些地盤和軍隊只是暫時依附在李自成的身邊,在李自成真正消化它們之前,並不是真正屬於李自成的。

    什麼是“消化”呢?所謂消化,指的是你得把依附於你的農民和降卒重新編制、篩選、訓練,從頭開始培養他們計程車氣和軍紀。對於佔領的土地,需要建立一套忠於自己的官僚系統,重新恢復當地的政治秩序。但是李自成得天下過快,這些事情都沒來得及做好。李自成對明朝官員很有成見,所以佔領一地後,拒絕使用原有的明朝官員,而是從沒有當過官的人裡選拔官員。這種做法相當於每到一處就要建立一套全新的領導班子,倒是有一種“改天換日”的爽快感,問題是龐大複雜的官僚機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說建立就建立。以這樣的狀態佔領的土地,是不能長久維持的。

    就在這個時候,歷史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在李自成攻佔北京的時候,明朝的邊防軍還在東北地區抵禦著滿清的進攻。其中最重要的是明將吳三桂駐紮在山海關的一支部隊。李自成圍攻北京,吳三桂原本打算帶兵南下勤王。誰知還沒來得及到北京,李自成已經入城,崇禎已經自殺。吳三桂一開始表示願意向李自成投降。但是幾天以後,他突然改變主意,決定同李自成為敵。

    在戰略上,李自成一開始就犯了錯誤,他低估了滿清的威脅,沒有及時派主力部隊在山海關設防。在士氣上,李自成也面臨著尷尬的境地:那些農民、明軍當年肯跟著李自成打仗,是因為不造反就會餓死,不如拼命打仗還有一線。現在他們已經在北京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富貴生活,誰還願意輕易葬送自己的生命呢?曾經驍勇的農民軍喪失了鬥志,遇到氣勢洶洶的滿清鐵騎,李自成的軍隊很快土崩瓦解。敗軍回到北京,知道大勢已去,開始劫掠百姓焚燒房屋以洩憤。李自成在皇宮裡匆匆完成了登基儀式,第二天焚燒了宮殿,倉皇逃出了北京。

  • 16 # 一顆平常心164045477

    崇禎帝時期天災連年,瘟疫四起,國庫空虛,貪官汙吏橫行,災民流民不斷起義,剛愎自用坑死盧象升和孫傳庭。李自成兵臨城下時無將無兵無糧無錢且北京正在鼠疫,所以很快被滅。李自成在北京掠奪官員財富,無視吳三桂與滿清,親征三海關也被聯合擊敗,一路退一路被滿清騎兵追著打 ,退到湖北直到被殺。

  • 17 # 童白說史

    祟禎的性格特徵是他悲慘命運的因果。他多疑和剛愎,親手殺害了抗滿入侵的民族英雄袁崇煥,掃除清軍進攻明朝的最大障礙,實際中了滿清的離間計,剛愎自用,任用唯唯喏喏,奉迎拍馬無能小人,所謂勵精圖治也就每天鼓搗木匠手藝,打傢俱自娛自賞,無深謀遠慮,事事親為,實質不相信任何官員,隨時處罰官吏,國難將至,無人敢去擔當護國大將,離心離德,陪他自殺的僅有太監一人。早忘了南京還有陪都,可以遷都南京再振朝廷。

    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在攻佔北京後,沒有系統的政治綱領,起義軍領導們只顧搶劫財物,搶劫美女享受,紙醉金迷,李自成只想登基稱皇帝,但對鞏固政權和未來戰爭缺乏準備和謀略,未能有諸葛亮和劉伯溫這樣知識分子人才輔助,頭腦發暈,驕傲自滿,心胸狹窄,聽不進合理的建議,基本就是流寇,整個起義軍腐敗貪婪昏饋,得不到人民的廣泛支援,最終很快軍事上被打敗,來去匆匆,曇花一現。

  • 18 # 鄜延路節度使李

    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克北京,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身死,當天大順皇帝李自成進入北京,標誌著明朝的覆亡。關於明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我相信很多人都說了,我這裡就一句話國之將亡,何代無有。已經到了滅亡的時候誰也攔不住。

    擺在李自成面前的任務是怎樣才能站穩腳根,實現一匡天下的目的。這一任務實際上取決於兩點:一是他應當認識到遼東興起的滿洲貴族建立的清政權是同大順政權爭奪天下的主要對手,加強針對遼東的防務是新生的大順政權存亡的關鍵。二是在漢族文官武將大批倒向自己的情況下,大順政權必須在政策上作出重大調整,儘量縮小打擊面,由打擊官紳地主改為保護他們的利益。

    這二者是互相關聯的。崇禎朝廷的覆亡除了它的腐敗以外,主要原因是戰略上兩線作戰,陷於左支右絀的窘境,造成兩大對手力量不斷的膨脹。大順政權既然繼承了明王朝的“遺產”,避免重蹈崇禎朝廷的覆轍,理應在最大程度上爭取漢族各階層的支援。自明中期以後,縉紳勢力已經成為社會上舉足輕重的力量,能不能爭取到他們的支援直接關係到大順政權在管轄區內的穩定和遏制並隨後解決遼東的民族對抗。

    從當時形勢分析,大順政權的領導人如果能夠高瞻遠矚,對全國形勢有清醒的認識,完全可以採取正確的對策。首先,李自成必須放棄對官紳地主實行的追贓助餉政策,代之以輕徭薄賦、整頓吏治。

    就財政而言,李自成1643年以前,為維護貧苦農民利益實行三年免賦,以沒收明朝藩王家產和對官紳追贓助餉來解決數量日增的軍隊和政權經費的需要,有其歷史的必要性。佔領北京以後,接收了明朝皇帝的內帑,沒收同明王朝關係密切的宗室、國戚、勳貴、太監的全部家產,可以解決軍隊和政權的經費,即便需要向官紳士民徵派部分賦役,為數也相當有限。

    只要採取這一措施,就足以贏得絕大多數漢族官紳的支援,結成共同對付滿洲貴族的陣線。在這種情況下,清方面臨的不是原先腐朽沒落的明王朝,而是一個新興的、充滿活力的漢族為主的政權,雙方的力量對比將發生很大的變化,特別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順政權日益鞏固,清方在人口(兵源數量)、物資方面的劣勢肯定會越來越明顯。

    然而,李自成等領導人並沒有依據形勢的變化在政策上作出必要的調整。他們仍然以農民利益的維護者自居,在管轄區內繼續實行打擊官紳地主的追贓助餉政策。大量史實表明,大順政權(包括其前身)在1644年六月兵敗退回西安以前,在廣袤的地區內都是以追贓助餉代替按田畝計徵的賦稅。各地文獻都表明大順政權委派的官員到任後幾乎毫無例外地拘拿明朝官紳追贓助餉。

    如1644年三月,劉芳亮部佔領大名府,“布州縣偽官,毒掠縉紳”。進佔廣平府之“次日,拷掠鄉紳,以官職大小定銀數之多寡,慘不可言”。高陽縣令王瑞圖到任後,“奉賊令逼索鄉紳,名曰助餉”。靈壽縣“偽令郭廉持符至靈壽,勒鄉紳捐餉,恣為橫暴”。

    在軍事部署上,也突出地反映了李自成等大順軍領導人缺乏戰略眼光。崛起的滿清成為明朝棘手的問題,而明末農民戰爭的全過程又是同明清之戰交織進行的。為了抵禦滿清的進犯,明朝廷多次從陝西三邊抽調兵將。

    按情理說,李自成在西安決策大舉東征,以推翻明王朝為目標時,就應當對下一步迎戰清軍做到胸有成竹。事實卻完全相反,他幾乎沒有意識到清軍將是同自己爭奪天下的主要對手。

    這首先表現在他在北京地區集結的軍隊不足以抵禦清軍大規模的進犯。大批主力部隊分佈在西北、湖廣襄陽等四府、河南等地;進佔山西、畿輔、山東以後,兵力進一步分散。這種部署對於穩定大順政權統治區的局勢雖然有積極作用,但是分兵駐防的結果勢必造成在京師和京東地區缺乏足夠的兵力。

    例如,李自成在湖廣荊襄地區部署了以大將白旺為首的七萬兵馬,當大順軍向北京推進時,明軍左良玉部乘機進攻湖廣承天、德安;河南劉洪起等地主武裝也同左良玉相呼應,顛覆當地的大順政權。白旺上書請援,李自成當即決定派綿侯袁宗第帶領一支相當龐大的軍隊由陝西奔赴湖廣先擊敗左良玉部,隨即北上河南平定了叛亂,直到大順軍在山海關戰敗,袁宗第和白旺的軍隊仍滯留於河南與湖廣。

    這種區域性的勝利只是導致了全域性的失敗。白旺七萬之眾完全可以牽制住左良玉部,不在於一城一地的得失,袁宗第所統右營為大順軍攻城野戰的五大主力之一,本應調到北京地區,等到穩定遼東局勢以後再回頭收拾左良玉等手下敗將,是易如翻掌。李自成計不出此,說明他對用兵的輕重緩急缺乏戰略頭腦。  

    佔領北京以後,李自成的麻痺輕敵思想進一步暴露出來。當時他身邊的軍隊總數大約有十萬人,受封侯爵的大將有劉宗敏、李過、劉芳亮、張鼐、谷英,加上明朝投降過來的軍隊,兵力也還可觀。然而奇怪的是,李自成在大同留下了大將張天琳鎮守,在真定委任了大將馬重僖為節度使,惟獨在京東山海關一帶沒有派遣“老本”嫡系大將去鎮守。

    他的著眼點僅限於招降撒入關內的吳三桂、黎玉田和關門總兵高第,而對關外虎視眈眈的清軍卻置之度外。李自成在招降了遼東和關門明朝官軍後,似乎認為問題已經解決,對清廷出兵干涉的危險毫無認識。他在山海關地區的軍事部署只是派了幾天以前在居庸關投降的明朝總兵唐通率領原部八千兵馬接管山海關防務,而沒有派大順軍嫡系大將出鎮該地區。

    從他下令吳三桂率部進京和派原駐畿輔地區的明朝投降總兵馬科率原部一萬兵馬同黎玉田一道遠征四川來看,證明他根本沒有料到清廷利用明朝覆亡必然有分羹之心。似乎在他看來清兵在遼東的用兵和三次深入內地都是明朝的事,大順政權從未同清軍交鋒,彼此無怨無仇,可以相安無事。

    也許是出於這種天真的考慮,他既不派大順軍主力前往山海關一帶佈防,又把同清軍作戰最有經驗和實力的吳三桂部調來北京(召吳三桂本人入見是一回事,命其率部赴京又是一回事。聯絡到李自成命馬科率部前往四川,很可能是想讓吳三桂率部執行南下之類的任務),充分說明李自成對清軍即將參加逐鹿中原的嚴峻形勢毫無認識。即使不發生吳三桂叛變,僅憑唐通八千兵馬也絕對抵擋不住清軍的進犯。何況,李自成進京後,如果對吳三桂安撫得當,並立即派遣大順軍高階將領率主力協同吳軍鎮守山海關一帶,吳三桂叛變的可能性很小,京東的局勢也將比較穩定。  

    許多人斷言李自成進京後領導集團腐化變質,喪失民心,終歸失敗。這種觀點完全不符合事實。且不說不少親歷甲申燕京之變的人士記載大順軍在京期間紀律嚴明;就以時間而言,三月十九日大順軍進京,四月初十日左右得到吳三桂率部叛變回軍攻佔山海關,十三日晨李自成、劉宗敏親率大軍離京平叛,其間最大時限為二十三天。

    中國歷史上許多王朝肇建伊始欣欣向榮,若干年之後壯志消磨,出現文恬武嬉的局面;卻沒有聽說過在二十天左右就腐化得喪失戰鬥力的。再說,大順軍失敗撤離北京後,清軍入京立即將北京中、東、西三城居民全部逐出,下令剃頭,總不會更得民心吧,為什麼沒有失敗呢?

    可見,大順政權之所以站不住腳,不是因為領導層變質,失去貧苦群眾的支援;恰恰相反,由於它尚未完成質變,繼續執行打擊官紳地主的政策,引起縉紳們的強烈不滿,因而不可能穩定自己的統治區,把漢族各階層人士結成抗清的一致勢力。

    軍事上部署的失誤又導致滿清得以勾結漢族官紳,構成對大順軍壓倒的優勢。說李自成等大順軍領導人因驕致敗,是指他們目光短淺,驕傲輕敵;而決不能解釋為他們驕奢淫逸。

  • 19 # 夢香寒冰

    崇禎皇帝坐了17年江山,打了17年仗。說他滅亡那麼快過分了。李自成會很快步明朝滅亡,主要是因為李自成的戰略選擇。

    李自成佔領北京容易嗎?會有很多人說容易。的確是,因為李自成在1644年陰曆二月出兵,三月十九日到達北京城,崇禎皇帝已經死亡。感覺李自成不費吹灰之力就奪取了勝利,一路傳檄而定。

    但是李自成真的是兵力無敵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李自成在山西寧武城的時候,被山西總兵周遇吉五千精兵打殘五萬兵力。若不是後來劉敏宗帶著大順軍援軍來,李自成沒有任何機會能佔領北京。

    李自成頭像

    一、李自成佔領山西的關鍵步驟

    李自成佔領北京的關鍵戰役是在山西,他主要採取了三個必要步驟:

    1、傳檄而定。告訴到北京城沿路一線不要抵抗。

    2、伺機而動。李自成攻佔北京期間,正好是崇禎皇帝重用閹黨期間。崇禎皇帝曾經下發過詔令:“高起潛總監山海關、薊州、寧遠;盧維寧總監天津、通州、德州、臨清、天津;方正化總監真定、保定;杜勳總監宣府;王夢弼總監順德、彰德;閻思印總監大名、廣平;牛文炳總監衛輝、懷慶;楊茂林總監大同;李宗先監視薊鎮中協;張澤民監視薊鎮西協。”這條詔令被認為是崇禎啟用閹黨的標誌,能看到這個詔令裡面沒有周遇吉什麼事,但是有姜瓖的問題。

    崇禎皇帝

    姜瓖本人和周遇吉曾經在皇太極五入中原期間,在太行山抵抗八旗軍。所以可以看到皇太極五入中原,在河北山東予取予求,但是兵力唯獨過不了太行山,是因為大同和太原兩地的兵士抵抗的結果。但是因為崇禎重用閹黨的原因,崇禎對於周遇吉和姜瓖態度完全不一樣。崇禎重用周遇吉,而姜瓖則被崇禎放棄。從後來看,姜瓖應該是直接被關到監獄了。周遇吉因為防止姜瓖的暴動,帶兵北去到了寧武關,這才被李自成鑽了空子。可見李自成也不是完全大老粗,李自成挺進山西攻陷北京是一次智取,李自成遇到的困難很大,只是因為明朝內部混亂,才讓李自成這才軍事冒險成功。

    3、王輔臣問題。李自成佔領大同是最說不清道不明的事情,據後來南明的人記述,是姜瓖開啟的大同城門獻出的大同城。但是後來又是姜瓖從監獄叛出的大同城,收回大同。這一段歷史非常混淆,南明記載這些史料的人忽視了一個人——王輔臣。李自成軍攻佔大同,一定是有武將出戰,從後來可以看出來,這個人就是王輔臣。王輔臣在李自成軍中威名早有,貢獻大同不足為奇。比較奇特的是李自成安撫大同的高階官員沒有王輔臣,而後來王輔臣會投降姜瓖。如果王輔臣是李自成攻入大同時,大順軍中最有貢獻的戰將,但是卻因為李自成賞罰無序,王輔臣心存不滿,所以後來投靠了姜瓖。

    被低估的王輔臣二、李自成在北京的選擇

    李自成佔領北京,大同已經重新被姜瓖奪取,王輔臣投靠姜瓖。李自成深知自己位置不穩,除了大同,天津也有一支明朝軍隊,由天津總兵婁光先率領。後來在浙江翻江倒海的錦衣衛張名振就是這時離開北京城,透過天津下海,奉崇禎命令到南方尋找援軍,可惜沒有找到。

    李自成做好了佔領北京的準備,但是完全沒做好要和清軍作戰的準備。李自成已經明白自己的處境,關於清軍已經南下到山海關,李自成心知肚明。李自成當時的威脅很大,除了心知肚明的大同軍隊,天津總兵婁光先手下還有不少人馬,此外南方高傑軍隊此時也準備北上。不同於江北四鎮其他軍隊唯唯諾諾害怕清軍,高傑軍可不怕清軍。皇太極五入中原,高傑軍就攔截過清軍。後來清軍佔領北京南下,第一個南明北上的還是高傑軍。高傑與李自成是世仇,高傑本來就是李自成的部下,但是李自成的妻子邢氏跟著高傑逃離大順軍,成為明軍。高傑軍戰鬥力很強,李自成與高傑國仇家恨。

    姜瓖頭像

    李自成此時的最佳選擇,就是搜刮完京城銀子,趕緊撤退回到西安。但是那對於一個志在天下的統治者是一個不成熟的想法,若是李自成真這麼做了,最多就是張獻忠第二,沒什麼了不起。李自成需要證明他坐江山是合適的,所以他需要應戰清軍,向天下證明:崇禎做不了的事情,李自成做的了。

    如果李自成在山海關之戰打贏清軍,打贏/招降吳三桂,李自成就是天下正主,誰都服氣。

    李自成的攻擊山海關的戰略是對的,他的戰術也不能說有問題。

    李自成對付吳三桂+清軍,他的戰術有:

    1. 士氣因素。李自成命令大順軍在京城大肆搶掠,大順軍痛恨明朝,所以京城百姓都大順軍被搜刮乾淨了,大順軍士氣正高。

    2. 瘟疫因素。李自成打清軍,派出去的是大順軍感染鼠疫的軍隊。大順軍的王牌軍隊帶領銀子此時在西撤。若是大順軍將病情傳染給清軍,那麼清軍自然會潰敗。畢竟清軍人少的情況人盡皆知。

    3. 斷後部隊。李自成的嫡系部隊(沒感染瘟疫部隊)在撤出北京回到西安的過程中,也在河南安排了戰略防禦。這些斷後部隊除了將三千萬兩白銀運離京城之外,也佈置了防線,對清軍有所防禦。畢竟迎擊清軍的大順軍為撤退的大順軍贏得了不少防禦時間。

    李自成手下李過

    李自成的算計不錯,不如李自成雖然佔領大同,但是撤退並沒有走大同,因為知道大同軍力強盛。李自成雖然避開了不利因素,可是從事實來看,他的算計很多沒有實現。

    1. 士氣因素。大順軍士氣高昂,大清軍也不差。大清八旗軍打遍天下,沒怕過誰。對於大順軍,大清軍也不害怕。士氣因素持平。在當時山海關,大順軍二十多萬對於八旗軍八萬和吳三桂關寧鐵騎四萬,人數並沒有絕對優勢。大順軍堅持一天一夜,全仗著士氣高昂,指揮有序,否則早就讓清軍擊潰了。

    2. 瘟疫因素。李自成算錯了瘟疫因素。當時的瘟疫叫做鼠疫,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傳播的,但是跳蚤討厭馬匹,所以鼠疫很難由跳蚤從大順軍傳到八旗軍。李自成妄想用瘟疫傳播清軍的打算整個落空。

    李自成很重視馬,但是馬的因素影響了山海關之戰

    3. 鹽的因素。李自成算計很多,但是鹽的因素是他算計不到的。現在醫學證明經常吃鹽的人比吃不上鹽的人,力氣大30%。這也是清軍對付明軍容易取勝的原因。清朝有德政,其中之一就是隨著八旗軍全國布兵,將鹽帶到全國,鹽自此之後在中國就不是特別貴的奢侈品(民國不考慮)。

    這還不說其他因素,比如清軍將領本來就比大順軍將領能征善戰,而且圖謀遠慮。清軍已經做好了佔領中原的準備,而大順軍本來就沒有做好和清軍作戰的準備,所以大順軍兵敗並不意外。所以雖然李自成佈置了好幾道防禦關卡,而且有一些還起到了阻攔清軍進攻的作用,但是沒有起到轉折戰局的作用。

    三、李自成的失敗結果

    李自成算錯了大順軍和清軍的軍力差別,失敗在所難免。但是認為大順軍在李自成死後就失敗了,這個觀點是錯的。

    李自成是清朝入關之後,最先反抗清朝統治的軍隊。特別是在多爾袞實施圈地運動之後,南明全面進入抗清時代,而這時李自成的大順軍總是站在抗清最前線。

    高一功頭像

    寒言冰語

    姜瓖領導的第一次抗清戰爭中,南方李定國孫可望爭執不下,鄭成功偷襲鄭彩讓北伐計劃失敗,而北方堅定支援支援的姜瓖的抗清運動的,就有大順軍的李過高一功部,當時叫做夔東十三家。當時配合姜瓖的軍隊很多,除了比較知名的李成棟金聲桓鄭彩,還有一支,那就是浙江水軍,他們是魯監國後代,但是他們的將領,就是張名振——從天津逃出海的張名振。

    張名振頭像

  • 20 # 成成煌煌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君以帥禦敵,帥以地養兵,君以臣治國,臣以黨私營,天災連年亂,旱澇輪流犯,流民四逃求活命,賊寇八路起紛爭,朝廷國庫本空虛,遼東戰事苦撐支,賑災濟貧難維繫,還教貪腐禍央民,崇儉養虎盡狗烹,傳庭戰死亡國家,將軍百戰一紙空,儒生千言誤蒼生,闖王破城萬死功,天子無福吊死枯,百官竄逃換新庭,敢言換帝不換朝,李賊坐朝不思治,只知更新可享成,吳桂一怒為紅顏,實是引火來燒身,虜馬自稱來勤王,卻圖江山來自鎮,非我族類心必異,要教漢民俯首臣,剃髮易服走狗計,要斷漢家千古念,十日揚州血成河,江陰滿城盡顯忠,江南無有繁華地,十室倒有九家空,後金本起十八騎,倒轉乾坤有奴隸,漢奴更惡本家仇,一心只願表忠行,換得功名與利祿,可教香火有人傳。

    崇禎只說非宏圖,賊臣更是亂故土,生死有命天行運,氣數已盡妄談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出生於1994年的人,你們的月薪多少了?結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