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老趙的漂泊旅程
-
22 # 龍84007621
說實話春節作為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並不是沒有道理,古人也懂得勞逸結合,辛苦了360多天在最終收穫的時候隆重的犒勞辛苦的自己也是非常合理。聽老人說以前沒啥吃的,又辛苦,其實每個月都有一個節日,在那天就會做好吃的打打牙祭。隨著時間的流逝或者說現代人根本不缺錢好吃的,什麼都能吃到,所以沒必要浪費時間,去做好吃的。每個宗教都要自己的信仰,比如西方的聖誕,等等。喜歡吧,因為那時候可以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喝倒是不重要,一年到頭聚在一起聊聊天,說說話,這才是生活。過完年夠大家又要天南地北。難得相見,春節把人心拉在了一起。所以大家都得珍惜這個節日。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
23 # 任菽
農耕社會,寒冷的冬天是農閒期間。因此有著明顯的年歲交替感覺。
春節的來歷,說者眾多,毋庸贅言。不過,老百姓習慣上還是以“過年”來稱謂“春節”,但從字面上來看,“春節”與“過年”的內涵顯然是不同的。
春節接近於節氣上的立春,顯見為“春天的開始”。過去,中國人把立春稱之為春節,而正月初一則為元旦。後來,政府把元旦稱謂給了公曆的 1 月 1 日,從此正月初一變成了春節。
這裡的正月初一,意味著一年的開始(元旦),也就是“過年”的意思。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正月初一併不都在立春前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定陰曆十月為正月,漢武帝以春季首月為正月,王莽篡漢後以十二月朔為歲首……
不論如何,“過年”的字面含義都意味著“除舊佈新”,本質上是陰陽交替。由此看來,真正的過年應該是“冬至”。
冬至通常在公曆12月21、22或 23日,太陽運行於黃經270度,光線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迎來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過後,北半球的白天一天天變長,因此“冬至”的意思就是“日短至”。 這裡的“至”是極致的意思,陰寒達到極致,天最冷,晝最短,夜最長。所以,民俗稱“冬至大過年”實際上是有科學道理的,正是從這一天開始,陽氣開始上升,它是二十四節氣的起點!誠如杜甫詩云:“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浮灰。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實際上,雖然現代的春節與冬至節氣相隔了一段時間,但過年的感覺一定是從冬至開始的。直到現在,我們還是在冬至到來之後開始數"九",古代的文人墨客會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在南方沿海部分地區,冬至日至今仍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江南地區取冬至團圓之意,盛行吃冬至團(湯圓)。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用糖、肉、萊、果、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蘇州地區至今盛行冬釀酒,這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祈願。
冬至過後,很快就是臘八節。從這一天開始,家家戶戶就正式進入了過年的準備階段。對於上了年紀的人來說,對春節的記憶,與其說是除夕夜或正月初一,毋寧說是除夕前那一段準備時期。吃完冬至團,就等著臘八粥,然後在臘月十七十八的時候一起撣塵,然後是蒸年糕、蒸饅頭,有的地方廿三廿四還要過“小年”,祭祖、祭灶,最後在除夕日張貼春聯達到高潮。
因此,對於中國人來說,過年並不只是一天的事情,而是一個漫長的越冬的過程。嚴格來說,過年的過程應當從冬至一直到正月十五,不同地方在這一過程中有著各種不同的風俗習慣,這裡就不再贅言了。
-
24 # HuiNanHistory
春節這個節日可不是古代定的,這是民國初年才被提出的節日。
這可能出乎大家的意料。
我們總是宣傳春節是“傳統節日”,但其實這個傳統也沒有多長,只有100多年的歷史。但是,春節吸取了古代元旦的元素,所以造成了一種歷史悠久的感覺。
現在通行的春節習俗其實是民國年間被“創造”出來的。
古代並不過春節。在對應現今春節的大年初一,古人過的是新年元旦。
直到1913年民國建立之初,時任內務總長朱啟鈐向大總統袁世凱提交了《呈擬規定四節由》,才確定:
“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
原來,春節這個概念是1913年才出現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主要原因在於曆法的改變。民國初年,中國開始採取西洋新曆,並將1月1日定為元旦。
然而,元旦是一箇舊歷正月初一的傳統節日的名字。
如今被拿走後,民國政府就想出了一個新辦法,發明了春節這個名詞,定在傳統陰曆元旦的那天。
這就是春節的歷史由來。由於“元旦”被借走,所以才要用“春節”來代替。
總而言之,春節是一個既傳統、又現代的概念。
-
25 # 歷史也好玩
春節是我國最大的一個節日了,每到春節這一天,所有華人都沉浸在一種歡樂祥和的氛圍裡。
那麼,古人為什麼要定春節這麼一個節日呢?
這裡首先說明一下,古代沒有春節的說法,而是叫做元旦,古代的元旦就是我們現在的春節。
其實,古代元旦的出現是和當時的祭祀活動分不開的,古人為了感謝上蒼和祖先的保佑,一般都在豐收之後和年終歲尾,進行祭祀活動,感謝上蒼和祖先的賜予和保佑。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聰明的古人發明了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來迴圈相配記載日期。
這樣60年為一甲子,完成一個迴圈。人們發現春天都出現在正月,古人認為春天是一年的開始,正月初一又是這個月的開頭,於是就把元旦定在了正月初一。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在遠古時期,堯在這一天把王位禪讓給了舜。
但實際上,並不是每個朝代都把元旦定在了正月初一這一天。
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是十二月初一,周代是十一月初一。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規定將十月初一日作為元旦。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的時候,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曆”,這才又以正月初一為元旦。
到了民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正月初一為春節,而以西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這時還不叫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經過一番探討之後,決定採用公元紀年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陽曆。而農曆的“立春”這一二十四節氣之一,正好在農曆的新年前後,為了區別陽曆和農曆的正月初一,所以便將農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節,而陽曆的正月初一便是元旦了。
春節是所有中國人普天同慶的日子,尤其是孩子們最喜歡過春節了,對他們來說,春節可以買玩具,穿新衣,可以吃到很多好吃的。對於我們成年人來說,辛苦了一年,趁著春節假期,可以好好休息一下,走親訪友,小酌幾杯,加深彼此之間的感情。養足精神、鼓足幹勁,春節過後又是努力奮鬥的一年!
回覆列表
春節,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對一年之中,二十四節氣,氣候變化而得出的結論。冰雪溶化,大地復甦。春節也是新的一年開始,春節過後,春天到來了,是耕耘播種的季節,是秋後豐收的季節。家家戶戶,歡歡喜喜過春節,一家老少歡聚一堂,吃著年夜飯,老人給晚輩發紅包,代表,來年紅紅火火,平平安安!孩子們放起了鞭炮,代表,來年的日子節節高!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一年之季在於春,一生之季在於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