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婉兮歷史

    因為朱棣屬於朱元璋的兒子,朱棣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起義的並不算傳統意義上的篡位,畢竟有了一層遮羞布,再者朱棣為何遷都也只是想培植自己的政治班底罷了,朱棣的天下還是朱元璋打下來的天下,沿襲的還是朱元璋的政治制度,所以這不算重新建立王朝,所以也不叫後明、北明。

    朱棣其實算是朱元璋兒子裡面除了朱標以外最有能力的兒子了,可惜朱標早亡啊,所以朱元璋就立了朱允炆為皇長孫,一呢這是對兒子的愛轉嫁到了孫子身上,其次朱標是嫡長子,而朱允炆則是嫡長孫,滿朝文武也都支援朱允炆,更重要的是朱允炆則是一個徹頭徹尾接受儒家文化浸潤薰陶長大的孩子,比朱標還仁愛,朱元璋覺得打天下用武治天下就用文,所以才傳位給了朱允炆。

    而朱允炆也的確是太仁愛了,就連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要打過來的時候竟然下令讓去攻打朱棣的將軍不要傷害朱棣,這個命令可以說是加速了朱棣取代朱允炆的程序,可以說朱允炆是仁愛太過了,而朱棣可是身經百戰拼殺出來的帥才,本就不好治服現在還不讓傷害,這不就是上天也幫著朱棣成功嗎?後來朱棣進了南京朱允炆燒死,朱棣還厚葬了朱允炆,所以朱棣在朱允炆死了的情況下登基算是合理的,所以明朝還是明朝,只不過是叔侄內部鬥爭,不是外臣篡位,所以歷史上並沒有把這段鬥爭改為後明或者北明。

  • 2 # 歷史消消樂

    主要原因在於朱棣的奪權並未導致國家發生大規模的混亂和分裂,而是維持了大明的統一,本質上講是一個朝代,自然不用以後明、北明等方式來稱呼。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經歷了兩個時期的朝代:漢(西漢和東漢)、晉(西晉和東晉)、宋(北宋和南宋)。雖說國號不變,但實際上已經算是兩個不同的王朝,因為性質已然發生了改變。

    西漢與東漢之間存在一個由王莽建立的新朝,那時候亂世紛爭、群雄割據,最後由劉秀建立起了東漢。劉秀雖然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但是與西漢的嫡脈皇族已經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了,而由他建立起的王朝自然與西漢要有所不同。

    西晉統一三國後建立,但是短短几十年便經歷了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使得北方落入了少數民族手中,中國進入分裂時期。雖然姓氏一樣,東晉的皇帝與西晉皇族之間關係也沒有那麼緊密。經歷了分裂亦算是兩個王朝。

    北宋和南宋就不更不用說了,靖康之難,北宋國都開封被破,宋徽宗和宋欽宗成為了金的俘虜,此時北宋就已然滅亡了。後來趙構在南方建立了南宋,偏安一隅,無力北伐,和北宋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也是兩個不同的朝代。

    而明朝就不一樣了,朱棣雖然發動了政變,但是國未破,也未分裂,更沒有形成亂世和割據。況且朱棣和朱允炆是親叔侄,這樣一來明朝只是換了一個皇帝,而其他的種種都未改變,而且明朝才剛建立幾十年,我們後人看去,自然不需要給 其冠一個新的稱呼。

    歸根結底,是王朝的性質沒有發生大的變動,由何須多此一舉呢?

  • 3 # 晚亭與落霞同暉

    中國歷史上同一血脈姓氏的王朝,因國都、因地域的改變,王朝前面加一個字首,是史學家寫史時為加以區隔而加上的稱謂。如西、東周,西、東漢,西、東晉、北、南宋等。這些稱謂在本朝是不存在的。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西漢滅亡後,中間隔著王莽二十五年的新朝。東漢其實是高祖劉邦的偏枝子孫劉秀重新打下來的。但被視為漢王朝的延續,仍稱大漢王朝。若在一些影視作品中,劇中人自稱:我東漢……,是會鬧出笑話的。

    由篡位或別的原因造成國都及朝代的改變,有這麼幾類:

    一,權臣、武將篡位,如司馬懿、趙匡胤,但他們都另建立了新的王朝,如大晉,如大宋。

    二,再就是西、東周,北、南宋,雖然都失去了半壁江山,但繼任者仍是皇室一脈,是本朝的延續,仍稱大宋。

    三,明成祖朱棣是比較特殊的一例。他做為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燕王,是硬生生以武力從侄子建文帝手中奪得的皇位。自然屬於篡位。他遷都應存在多種因素。

    但一個不爭的事實,他承繼的仍是大一統的大明王朝,而不是半壁江山,所以後人修明史時也就沒有必要在這個明朝的前面硬加上前、後明的稱謂。否則不僅滑稽也顯多餘。

  • 4 # 三思堂

    朱棣篡位並遷都,這是問題的要害所在。

    首先,是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打著“靖難”的口號,

    把其侄子趕下臺,這是家事,不是改朝換代。如,宋朝的趙匡胤把皇位給了弟弟,據說是被弟弟害死的,但也不是改朝換代。還有清朝的雍正與老十四的皇位之爭,也不是改朝換代。

    相反,王莽篡漢後改為新朝,這就是異姓之爭了。雖然都城沒變,但朝代己變了。至於袁世凱逼清帝遜位,然後自己稱帝,自然也是改朝換代啦。

    其次,關於遷都。

    朱棣既然沒有改朝換代,那都成定在哪兒,都是皇帝說了算。朱棣定都北京,一是因為這裡是他的封地。二是抵抗蒙元殘部的需要。可以看出,朱棣是很有戰略眼光的。

    光武中興的劉秀把都成從西安遷到洛陽,是因為漢王朝中間出現了異姓的腰斬。劉秀為了開闢大漢新氣象,同時彰顯自己的文冶武功才遷都,當然西安肯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至於西晉東晉,北宋南宋遭受的不僅是異姓腰斬,更是異族入侵的國難,遷都是必然。

    總之,改朝換代是異姓之爭,同姓匡復中興之功巨偉才可另立國號,至於朱棣才第二代自然不需要。

  • 5 # 史海浮沉假行僧

    朱棣是太祖朱元璋的親兒子,他篡位遷都後,簡單來說就是國家換了一個血統仍然純正的“掌門人”,換了一個首都,其他任何都沒變,明朝仍是那個統一強大的天朝上國!01

    那些有字首的朝代都是因為他們從本質上發生了變化,很多朝代名義上仍然是正朔,但是領土卻少了很多,或者統治者和前朝的統治者沒有關聯或者沒有太大關聯,為了方便研究,所以後代史學家加上了諸如東西,南北,前後等等字首,而這個在當時的時代,是不存在的。

    從歷史長河來看,西周東周,西漢東漢,西晉東晉,南北朝,北宋南宋,都是本質上有變化的。比較特殊的也有明朝和南明,特殊在這裡只有南明,沒有“北明”!

    兩週相對後來的朝代也有它的特殊性,因為它是採用的“分封制”,分封的眾諸侯國的領土名義上就算是它們的疆域了。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首都鎬京,殺掉了著名的昏君周幽王,西周到這兒就算是滅亡了;後來其他諸侯國趕走犬戎,擁立在外逃亡的周幽王兒子宜臼為天子,這就是周平王,而此時鎬京殘破,又深受犬戎威脅,於是平王向東遷都洛邑,是為東周。

    周平王東遷以後,秦國就佔領了西土。王室力量逐漸衰微,各大諸侯國也開始各自的變法圖強,吞併周圍土地。因此東周和春秋戰國的群雄爭霸時期幾乎可以並列!說東周,就能立馬想到春秋戰國!

    兩漢都是大一統的國家,但為什麼又有如此區分呢?王莽篡漢後,西漢就宣告滅亡了,後來同為劉姓的劉秀,說的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這個身份的真偽且不說,你姓劉,也有實力,當時天下士族百姓仍然心向漢朝,所以打著“復漢”的旗號,是很容易得到響應的。

    劉秀重新建立大一統的漢朝,定都洛陽,但他本人和西漢皇室宗親即便有關係也是很遠的那種了,從這點上來說,兩漢肯定是有區別的,又因都城相對於長安在東邊洛陽,後世稱為東漢!

    兩晉,南北朝,兩宋,各自的分別都有共同的原因,後續的都不是統一的政權。

    西晉有短暫的統一,但也是統一,為了區別東晉,才稱之為西晉。西晉在公元316年滅亡,西晉皇族司馬睿率領餘下皇室南遷江東,定都建康,統治範圍僅限於南方,大多是江東地區,史稱東晉;而北方則陷於戰亂。

    而南北朝則是上乘東晉十六國,南朝宋齊梁陳,按順序領土都在南方;北朝則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朝代,領土都在北方。

    北南宋就更出名了,北宋勉強還能看做一個大一統朝代;南宋就是偏安一隅的江南小朝廷了。靖康之變,北宋滅亡,趙構建立南宋,鑑於皇帝的利益,不思收復故土,原北宋的北方國土,都在金國人的統治之下。

    02

    南明這裡要單獨說一下。其實南明都不算一個朝代,它對於當時打敗李自成的清朝統治者來說,就是前朝餘黨的割據勢力。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上吊,明朝即宣告滅亡。但是有一些明朝遺老,在南方建立了多個流亡政權,這一些流亡政權統稱為南明。佔領區域主要在江淮,江南和西南大部分地區!隨著清朝發力統一,南明疆域自然是越來越少,1662年4月,吳三桂進兵緬甸,抓獲並殺害了南明永曆皇帝,明統由此滅亡。

    結語

    朱棣做皇帝就是朱家自家裡換了個人當皇帝,這只是對內的變化,對外而言,朱元璋留下的大明江山一點都沒少,甚至朱棣當皇帝后,大明的文治武功進一步彰顯,還創造了輝煌的“永樂盛世”!

  • 6 # 莽原文士

    ,朱棣推翻建文帝、篡位稱帝后,把都城由南京遷往Beijing,翻開了大明王朝新的一頁。此前此後的明朝,是一脈相承的,依然是完整統一的。因此,後人寫史時,不可能像對待漢朝或宋朝那樣,將明朝割裂成前後或南北兩個明朝。理由有下述三條,請看小牛一一分解。

    一、朱棣篡位與遷都,只是皇室內部格局的自我調整,並未受外部力量左右。

    歷史上,第一個因遷都而被劃為兩代的王朝是周朝,它的都城從鎬京(宗周)遷到了洛邑(成周)。這次遷都是外力強加的,是被迫的,是災難性的。因為周幽王姬宮涅荒淫無道,廢掉申後和太子姬宜臼,招來申國、繒國和犬戎的聯合攻擊,終於導致西周的滅亡。東遷後,姬宜臼雖然繼位做了周天子,但國運今非昔比了。他作為周平王開啟了新的朝代——東周,可是,此後的周天子面對春秋戰國分崩離析的天下,徒有天下共主之名,而無所作為。類似的情形還有,劉邦後裔劉秀在滅掉王莽新朝之後恢復建立的漢室只能成為東漢,永嘉之亂後司馬懿後代偏安江南的小朝廷只能叫東晉,靖康之變後康王趙構所續建的宋朝只可稱為南宋。上述情形有兩個共同特點,一是由於外敵入侵或權臣作亂,舊王朝已經滅亡;二是原有都城已經無法繼續發揮功能,新任皇帝不得不選址建新都。 明朝的情形顯然不是這樣的,絲毫沒有受到外力強迫。朱棣篡取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皇帝寶座,從倫理的角度看,多少有些令人不齒。然而,對於大明王朝來說,他出身皇室,與朱允炆的父親前太子朱標一樣,都是朱元璋的嫡子,甚至比晉元帝司馬睿、宋高宗趙構來路更正。朱棣推翻的是侄子寶座,而不是大明王朝本身。皇帝由朱允炆換成了朱棣,那是皇室內部的自我調整,完全沒有改變朱氏王朝的性質。至於遷都,那更是朱棣深思熟慮後,為朝代長治久安主動做出的重大戰略調整,是主動的、積極的舉措。

    二、靖難之役,沒有帶來王朝的毀滅,國土疆域也沒有變更。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繼位而為建文帝。他為加強朝廷的權威、鞏固自己的地位,向各地的藩王下手,削奪他們的權力。這場削藩運動來勢兇猛,周王、代王和齊王等人先後被囚。面對危局,燕王朱棣不甘束手就擒,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兵南下,向建文帝發起挑戰。四年後,燕王的軍隊打敗了建文帝的軍隊,南京被攻陷,建文帝不知去向,燕王朱棣登基做了皇帝。

    這段史實被稱為“靖難之役”,靖除國難的意思。但是,所謂國難的出現與解決,都是朱氏皇室內部的事情,沒有類似永嘉之亂和靖康之變的外部因素。再說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訓》也給朱棣行動提供了合法性依據,其第十三條就說朝廷中如果出現了作惡的大臣,親王有權力發兵靖難。皇帝換來換去,還是朱元璋的後代,同一朝代的性質不變。只是靖難過程於殘酷,兵戎相見,戰事頻仍,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導致社會生產力嚴重倒退。不過,靖難之役後朱棣篡位,並沒有使大明王朝覆滅,反而將其匯入了一個新的自我完善的程序中。建文帝未竟的削藩事業不但沒有被停止下來,反倒被廣泛推行,並收到積極的成效——藩王勢力被極大地削弱,朝廷的權力得到大力加強,明朝對國土的掌控能力進一步增強。朱棣勵精圖治,興修水利,加強農業,促進了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為後代出現仁宣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遷都,是為了大明王朝的完整統一和安定;遷都後,大明王朝得到了加強完善。

    後人稱朱棣遷都Beijing之舉為“天子守國門”,也部分地說明當年朱棣的意圖。其實,遷都Beijing只是朱棣治理國家方略的一部分,反映了朱棣長遠的戰略眼光。有人說,朱棣因為擔心江南人民的對立情緒,被迫離開南京,返回自己的大本營Beijing,那樣想,未免太小看了朱棣。他遷都主要是著眼抵禦日益嚴重的邊患。雖然元朝被推翻了幾十年,但是蒙古勢力依然強大,屢屢寇擾邊關,甚至長驅直入,攻佔州縣,給大明的安定與統一帶來了極大的隱患。而皇帝把都城在長江流域的南京,遙控指揮北方戰事,總有鞭長莫及的感覺,無法有效地統籌全國之力,以解燃眉之急。

    朱棣看到了當時明朝的主要矛盾,因此痛下決心,把都城從南京遷往Beijing,把全國的政治軍事中心轉移到北方,從而使整個國家更加完整統一,社會更加安定,行政更加有效,經濟更快發展。基於上述戰略考量,朱棣於永樂元年(1403年)將原來的北平定名為Beijing,並向那裡大量遷民,此後大力興建市政工程和紫禁城。永樂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建成,第二年朱棣正式遷往Beijing,這場歷時17年的“永樂遷都”工程宣告完成。歷史證明,朱棣此舉是成功的,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安全,保證了大明王朝有一個穩定安全的邊境形勢。

  • 7 # 人間一塵

    朱棣搶了侄兒的皇位,並遷都到北京,但未改變朱姓王朝的血統,依然是朱家天下。

    雖遷都,但未發生國家分裂,依然是大一統的國家。朱棣上位後,還幾次對明朝有威脅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進行了征伐,拓展了明朝的疆域,保證了明朝北方的安全。

  • 8 # 哈哈95128931

    說是朱棣篡位,實非偶然。朱允文要不是苦苦相逼,他也不會落得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他四叔是他爺爺朱元璋的四子,封為燕王駐守北京。要說這主幼被趕下臺的,歷史上很多。可終究是一脈相承,而且是明朝開國很短,明朝國力還很強盛,沒有必要分成前後明朝。

  • 9 # 史論縱橫

    相信大家讀書的時候,會背過不同版本的朝代歌,我背的是這樣的: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

    其實,要想了解古代真正的斷代,這首歌肯定是不夠的。

    很多朝代從地理範疇上還分東西南北,也就是遷都後的方向。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晉朝分為西晉和東晉,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政權位置發生變換,結果就變了朝代。

    這並不是說,當時的後繼政權不承認前面的政權,比如東漢的劉秀,一直堅持自己承自西漢的政權,但是這種堅持是沒有意義的,畢竟西漢為王莽所篡位,國祚都已經斷了,儘管很多人不承認,事實上王莽的新朝應該也算是東西漢中間的朝代。

    兩晉的爭議不大,西晉為胡人所滅,西晉的宗室司馬睿南遷後建立,史稱東晉。

    其中爭議最大的應該是南北宋應不應該分來,靖康之難後,北宋的徽宗和欽宗兩位皇帝都被金人擄走,於是徽宗的兒子康王趙構在南京即位,後遷都臨安,以趙構的跟徽欽二宗的血緣關係來說,是完全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其中朝政的班底還是北宋的班底。

    當時的抗金名將岳飛甚至提出“迎回二聖”的政治口號,按照當時的情形,彷彿迎回二聖後,趙構還要讓位給徽欽二宗,可以說,北宋和南宋之間的關係最為密切,國號也不曾改變,很多人都認為宋朝的國祚應該是320年,是歷史上國祚最長的朝代。

    史學界也展開了很大的爭論,此中關係之複雜,很難解釋得清,目前來說,主流史學家還是將南北宋分開,北宋就是北宋,南宋就是南宋。

    宋朝這樣緊密聯絡的兩個政權都不能夠稱為一個朝代,為何朱棣篡位朱允炆後遷都北京,為何沒有被稱為“北明”呢?

    對比東西周、東西漢、東西晉,朱棣篡位不分南北明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就出現在對比宋朝上。

    這裡再跟大家叨叨幾句宋朝的事,其實趙構也算是一種篡位,從本質上來說,朱棣篡位與趙構篡位沒有什麼差異。

    靖康之變的時候,金人包圍開封,欽宗任命趙構為兵馬大元帥,起兵勤王,結果這個趙構不但不去救援,反而將兵力集結起來,看著金人將北宋皇室一網打盡,這樣趙構就可以順理成章的當了皇位。

    其實,加入趙構不當皇帝,而是“監國”,這樣等徽欽二宗回來一個,還能夠算是國祚延續,但是趙構這屬於另起爐灶,被人推舉為皇帝,這個皇位沒有接受徽欽二宗禪讓的皇位,相對於北宋來說就是非法的。

    儘管,從徽欽二宗被俘,到趙構宣佈即位只有幾十天,這也表明國祚斷了。

    這一點可以再對比安史之亂後的李亨靈武即位來看,安史之亂的時候,唐玄宗走到馬嵬坡的時候發生兵變,李亨掌握大權,隨後李隆基和李亨分道揚鑣,李隆基前往四川,而李亨到靈武去整軍備戰,到靈武之後,李亨稱帝,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實際上,這就是一種政變,唐朝時期政變是很多的,這算是比較特殊的一種,但是從本質上來說沒有特別的,如果唐玄宗不承認李亨的政權,雙方開戰,甚至割據起來,這就要變成兩個政權,但是唐玄宗事後對李亨的即位進行了追認,使得李亨的即位擁有了合法性。

    同理,假如趙構遙尊徽宗為太上皇,徽宗還有能力承認他的帝位,那還算靠點邊。

    我們再來看朱棣的政權,從我們後世的角度來說,是承認朱允炆的皇位的,也是間接的承認了朱棣是篡位登基的。

    但是從歷史上來說,朱允炆在明朝時期是不被承認為皇帝的,甚至是整個明朝時期都不承認的,朱棣為了彰顯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將建文年號廢掉,改為洪武后續,以證明自己是繼承朱元璋的皇位,這樣就合法了。

    在廟號上,朱棣的廟號被定為太宗,也是符合繼承朱元璋政權的樣子,後來嘉靖將朱棣的廟號改為成祖,有些對映旁支奪嫡是合法的。

    所以,在明朝時期,朱元璋的政權和朱棣的政權是連在一起的。

    但是南明時期,弘光政權為了彰顯自己也是合法政權,追封了朱允炆廟號,後來到清朝乾隆時期,徹底承認了朱允炆的皇位。

    然而後世承認朱允炆的皇位,最多是否定朱棣即位的合法性,甚至還不能否定,這是歷史爭議的地方,也更不能說明整個政權的延續性,往無賴處說,即使朱棣篡了朱允炆的位,也不能將明朝分割成兩部分。

    如果朱棣在北京稱帝,並且與明朝中央對峙多年,形成兩個政權,那麼的確應該稱北明,但是朱棣是打著“靖難”的旗號,到北京後奪位的,並不是一開始就稱帝,然後打到北京的,這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

    再簡單來說,遷都與國祚的關係。

    從東西周,東西漢,東西晉,南北宋來說,國祚的變化是與遷都有著密切的聯絡的,但是並不能說遷都就要變國祚,中國歷史上遷都的事情經常發生,商朝曾經六次遷都,不能因此就將商朝的國祚斷六次。

    實際上,南京作為明朝的開國都城,並不具備長期大一統政權的根基,在朱元璋時代就有遷都的打算,只不過朱元璋沒有完成這個計劃,直到永樂19年的時候,才完成遷都計劃,難道以永樂19年為分界線,之前稱為南明,之後稱為北明,大家看到這個說法是不是感覺想笑,所以,遷都跟國祚變化沒有絕對的關係。

    國祚的劃分挺麻煩,爭議也比較大,但是詳細的看,還是能夠梳理明白的,你們認同我的說法嗎?

  • 10 # 跳過山海

    朱棣篡位是皇族之間的內鬥,不是外部迫使原來的皇帝滅亡。皇族內鬥每朝每代都有,典型的玄武門之變,與靖難之役類似。

  • 11 # 凌煙閣論史

    朱棣篡位並且遷都,為何歷史上沒有給明朝改為後明、北明?因為情況完全不一樣,不符合那麼稱呼的條件。

    首先,“後明”肯定不可能。

    一般在某個王朝或者國號前加一個“後”字,這肯定是在時間上與原來國號完全隔開的兩個朝代,加上“後”字是為了與原來的朝代進行區分。比如,東漢又稱後漢。五代的後梁、後唐等等,都是為了與歷史上的梁和唐區分開來。

    朱棣作為朱元璋的兒子,血統沒改、國號沒改、時間上前後相繼,因此不可能被稱為後明。

    其次,把地理方位詞加在朝代或國號的前面,一般有幾種情況。

    第一中情況:割據時代,在時間上相同或相近,存在著同一個名字的國號,此時為了區分,就根據其在中國的大致方位,加上方位詞。比如,五胡十六國時期的西涼、北涼、南涼;南燕、北燕。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漢、北漢。

    第二、多政權長期並立時代,一般根據其位置加上方位詞。比如三國時期的東吳、西蜀;宋遼夏並立時期的西夏。

    第三,王朝被其他力量侵襲,導致丟失了大片國土,其皇帝或者皇室成員遷移到他地重新用原來國號建立王朝的情況,一般根據遷移前後的都城相對方位,在王朝名稱前面加上方位詞。這種情況一般也會打亂正常的皇位繼承統序。

    比如晉朝,原來都城在洛陽,但因為被北方胡族滅亡,逃亡的皇室成員在建鄴(今南京)重新建立了晉朝。歷史上就把他們區分稱為西晉和東晉。類似的情況是北宋和南宋、元和北元。

    第三,朱棣遷都以後,明朝為什麼不應該叫“北明”?

    我們注意上述第三條,這種情況下有兩個必要條件:丟失大片國土、異地重建王朝。

    朱棣起兵靖難,為了自保而起兵奪取皇位,但是並沒有丟失國土。

    第二條也不符合。朱棣雖然不符合正常皇位繼承統序,但是他是在奪位之後的有計劃地遷都,而不是四處漂泊之後決定異地建都。這兩者是有根本區別的。

    綜合起來看,朱棣奪位遷都,與北宋南宋、西晉東晉、元和北元的那種情況都不同。

    因此,朱棣篡位並且向北遷都,歷史上並沒有給之後的明朝改稱為北明。

    結束語:

    中國歷史上藩王造反的情況屢見不鮮,漢朝有七國之亂,西晉有八王之亂,都險些篡奪皇位,但在朝廷的強勢力量之下總逃不過失敗的命運。

    但是朱棣不一樣,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以藩王身份逆襲成功奪取皇位的人。這是歷史在特定條件下的各種機緣巧合造成的,正所謂偶然之中存在必然。

    (完)

  • 12 # 歷史飛凡觀

    朱棣篡位成功之後,當然他自己將這個叫做“靖難”,為什麼歷史上仍然以明為國號,而不是叫做“後明”或“北明”,大致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 朱棣認為自己是從朱元璋手上接班的,而不是從朱允炆手上搶奪過來的,所以他不惜將史書中的建文帝的痕跡都抹掉,甚至將“建文”年號的三年時間仍然在史書上以“洪武”年號記載,朱元璋泉下有知的話,看到洪武三十二年就去世的自己年號居然用到了三十五年也不知會有何感想?

    第二、 朱棣靖難成功後,並沒有馬上將首都搬遷到北京,而且就算遷都之後南京仍然是陪都,有六部尚書任職的小朝廷掌管南直隸地區,明朝後期實行的雙都制,當年如果崇禎皇帝南下或令太子在南京監國,南明小朝廷說不定可以像東晉、南宋一樣繼續延續下去,因為歷史中的南明朝廷因為繼承權問題竟然同室操戈,幹出了親者痛仇者快的蠢事。

    第三、 朱棣一系的帝王仍然以朱元璋為開國皇帝,廟號太祖,朱棣以小宗成功上位,根據“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傳統,朱棣的廟號在明朝時期也只是太宗,並不是像光武帝劉秀那樣稱世祖,說明他們還是認為朱棣是守成而不是開創。

    後來嘉靖時期因為天子只有七廟,也就是往上祭祀七代祖先,如果超出了就要移出太廟主殿在偏殿供奉,因為朱元璋是太祖萬世不祧,所以要輪到遷移朱棣的神位,但是朱棣畢竟是以小宗入祧大宗的開創者,所以嘉靖時期才為朱棣上廟號為“成祖”,所以明朝有兩位以祖為廟號的皇帝,而到了清朝時期廟號稱祖就更不值錢了,清朝開國前期四位皇帝,竟然有三位稱祖!

  • 13 # 桃花塢裡桃花扇

    在明朝的十六位皇帝中,說起來明成祖朱棣都是可書之人物。明朝人王世貞曾言:“太祖之後而功者,孰不知成祖乎?”。……明成祖朱棣,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其生母是誰學術界迄今還沒有定論。正史記載他是皇后馬氏所生,野史上則說他是碽妃李氏之子,碽妃是朝鮮族人。還有說他是蒙古人甕氏所生。近代史研究的結果,認為朱棣為碽妃所生的可能性最大。……洪武三年,朱棣被封燕王,藩守北平。期間他曾征討乃兒不花,朱棣曾親率大軍直趨迤都山,大獲全勝。為太祖朱元璋太喜,朱棣自此威名大振。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殯天,皇太孫朱允炆即帝位。朱棣援引《祖訓》,於建文元年七月,發起號稱“靖難”之兵諫。經四年鏖戰,從金川門入京師,即帝位,改年號永樂。……朱棣在位之時,曾採取了許多鞏固皇權的措施,同時做過有利於國家發展的業績,可謂之功不可階!但也有漏洞,如設定東廠,過度信任宦官。那麼,朱棣為何會偏信於太監呢?原因是“靖難″時期燕軍每遇險阻,宦官大多支援燕軍,還暗中密通廷息…。朱棣以為忠於己,因之下令其中有謀者出鎮廣西、貴州等邊遠職務。……但朱棣對明朝在好的或稱之正統的治理方面,必竟還是佔多數!譬如一,削除藩王兵權。即位之初,朱棣先後削除了擁兵眾多的寧王朱權、代王朱桂、齊王朱榑等,讓他們從今後安分守己。…二,營建皇宮,遷都北京。永樂元年,朱棣改北平為北京,開始營建北京宮殿。永樂十八年北京宮殿建成,便開始以北京為京師,改應天為南京。次年遷都北京。…三,發展生產,移民墾荒。朱棣朝初,徒直隸、蘇州等十群,浙江等九省,及山西富民,以實北京。多次從南方移民北方。同時,大力興修水利,在永樂元年就曾徵集民夫十餘萬,修浚吳淞江;疏通運河,使漕運直達通州。…四,開關通海,遣使外域。朱棣一掃太祖禁海閉關政策,使前來通商貿易者達三十餘國!永樂三年,朱棣令中官鄭和出使西洋諸國,私底(雖)暗囑尋覓惠帝下落,實質更是為通好四鄰。鄭和率將士二萬七千餘人,乘大船六十二艘,從蘇州啟航,先後到達現在的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印度等地。之後,朱棣又五次派遣鄭和出使西洋,總共到達三十餘國。…五,平定安南,治理西藏。朱棣曾派兵平定安南叛亂,後設十七府五州。另還制定了西藏僧官制度,授於各級僧官不同的品級和職位。並修通從雅州至西藏的驛道,加強了對西藏的治理。…六,朱棣在位時,還命翰林學士解縉主編《永樂大典》,凡二萬二千零九百三十七卷…。……朱棣最後在北征回師途中夭折,在位二十三年,死時六十五歲。至嘉靖帝時,才改廟號為成祖,號永樂。[贊]…[擦汗]…[加油]…[給力]…!!

  • 14 # 縹緲峰下一粒沙

    周朝被後世分為西周、東周,漢朝被分為西漢、東漢,宋朝也被分為北宋、南宋,但明朝是不會被分為前明、後明或者南明、北明的。

    因為這種劃分並不是以篡位或者遷都為依據,事實上歷朝歷代明裡暗裡篡位的太多了,如果篡一次位就劃分一個階段,那東、西、南、北都不夠用,得用數字來代稱了,比如漢一、漢二、漢三……

    決定朝代劃分的是什麼呢?是國朝存在斷代或者丟失先前的主權、國土的情況。

    比如漢朝,王莽篡漢導致了漢朝的斷代,東漢建立者劉秀和西漢末帝的血緣關係已經比較遠了,最主要的是,劉秀的皇位是靠自己打出來的(也有一些幸運的成分),不是從西漢皇室手裡接過來的,不存在繼承關係,所以雖然都稱為“漢”,其實已經是兩個朝代了。

    再看宋朝,靖康之變中徽、欽二帝及大批宗室、大臣、百姓被擄走,這是極大的恥辱,但更嚴重的後果是宋朝失去了對北方的控制力,無論國土還是主權都已經不再完整。

    趙構建立的南宋所控制的區域僅僅只是秦嶺淮河以南的江南地區,國土面積約是北宋的三分之二,完全丟失了黃河中下游。和之前的北宋顯然已經不可相提並論。

    而明朝並不存在這方面問題。

    首先,雖然朱棣篡位還遷都,可是,明太祖朱元璋本來就不滿意建都南京,早已想過要遷都。朱棣是他親兒子,可以算是繼承了他的遺志;

    其次,朱棣並不承認自己是造反,稱之為“靖難”,事實是一樣的,意義卻不一樣,在此基礎上,他否認了朱允炆的正統性,宣揚自己承接的是父親朱元璋的位子;

    再次,明朝的主權、國土都沒因朱棣篡位而有所損傷,這也是最主要的一點。

    所以,雖然朱棣篡位對朱允炆來說是滅頂之災,遷都對於朝臣、百姓們影響也很大,但站在歷史的角度,明朝只是換了個皇帝而已,具有延續性,那就不需要劃分成兩個階段。

  • 15 # 葉之秋

    朱棣篡位並且遷都,為何歷史上沒有給明朝改為後明,北明等稱呼?

      咱沒專門研究明史,簡單地說說個人意見,如有不當,請方家指正。

      在朱棣一方看來,朱棣沒有篡位。

      建文帝上臺以後,採納了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提出的削藩意見,開始對付叔叔們。他在北平周圍部署兵力,把燕王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等一系列操作,準備除掉燕王。

      朱棣當然不能坐以待斃,他殺掉建文的內應,派親衛奪取北平九門,佔下北平,接著以尊祖訓,誅奸臣,為國靖難之名,發動戰爭。四年後,終於奪下了南京,順利即位,即明成祖。(網路圖)

      朱棣為什麼遷都?其實原因也不難猜,因為朱棣的老巢在北平,何況北有猛敵,在北平,比在南京要方便得多,出個家門不遠就能滅敵,是為天子守國門。

      一般意義上的遷都,的確是王朝更名的原因之一,但是朱棣的遷都很特別,這事看起來唐突,想來卻在情理之中。北平建成都城,花了不少時間,在此之前,朱棣和一套班子,仍然是在南京,就算是遷都之後,南京的地位也不過是略降,比其他城市要高太多,它的性質仍是陪都,朝廷該有的配備比如六部尚書之類的,都有,基本上是屬於一國雙都,說白了,南京本就是個小朝廷,皇帝們祭祖的時候,還得把南京排在前面。

      為什麼歷史上沒有定性為後明或者北明呢?因為它原本就是大明。

      對老百姓而言,朱棣是誰?他是朱元璋的兒子,姓著朱皇帝的姓,身上流著朱元璋的血,他住在朱元璋建的宮殿裡,朝堂上坐著的,也都是朱明的臣子,雖然後來遷了都,但南京仍然是都城。

      對於臣子來說,朱棣的繼位沒有什麼問題。他雖然不是從朱元璋手上接過的皇位,但是他的繼承沒有法理上的毛病。朱棣當初起兵,不是為了造建文帝的反,他是要把侄子皇帝身邊的奸臣給清除,還大明江山一片安寧,是一片拳拳之心,至於建文帝不小心沒了蹤影,那是人力不可控的因素,他建文帝也沒辦法。何況當初朱元璋選立太子的時候,是考慮過把他朱棣列上的,只是因為老爺子偏愛長子,愛屋及烏,否則,他朱棣早就是太子了。換句話說,他朱棣其實也是可以當皇帝的人,既然他曾是太子人選,當上皇帝,自然也是說得過去的。

      法統上沒什麼問題,民心上也沒什麼問題,如此,還要費什麼事定性呢?他朱棣就該是皇帝。既如此,就是大明,沒必要費什麼心思,定為後明北明的。

    珠玉在前,得巴幾句,期待朋友們的關注。

  • 16 # 追記歷史

    您問題中的北明是不是由後期南明延伸而來,南明是明朝滅亡後的特殊產物,當年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結束了明朝二百多年的國運。自此明朝的中央政權算是瓦解了,臨時成立的南明已不再是完整的明朝,而且全國各地起義頻發,外部還有清朝虎視眈眈。南明時期並不是朱皇室內鬥,而是眾多勢力在蠶食大明王朝,他們各懷鬼胎有著不同目的,所以北明的想法和後期南明有本質區別。明朝是朱元璋純手工打造的,而朱棣又是朱元璋的兒子,雖然他排行老四,在古代嫡長子繼承製的傳統下不佔優勢,但朱棣畢竟還是朱元璋的親兒子。當年朱元璋本來想把皇位傳給太子朱標,但誰知人算不如天算,朱標早早就病死了。朱標的死讓朱元璋非常痛心,在後來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朱元璋並沒有選擇自己的那些兒子們,而是直接選擇了長孫朱允炆。朱標死前已經成婚,並且留有一個兒子取名朱允炆,朱元璋看朱允炆溫文儒雅是個好苗子,所以就直接將位子傳給了他。

    朱家的血脈沒有變

    以上簡單說了下老朱家前期情況,朱允炆上臺之後就著急改革,以至於用力過猛,直接被叔叔朱棣拉下了臺。朱棣雖然篡奪了侄子的江山,但總體來說明朝的主事者還是朱家人,並沒有落到外姓或其他勢力手中,所以單從這一點來說就不用改國號。如果朱棣真的把國號改了,那才是弄巧成拙越描越黑,當然朱棣也沒那麼傻,他的智囊團更不傻,所以改國號為北明完全沒必要。

    明朝遷都並不是朱棣的專利

    明朝遷都在朱元璋時期就有所考慮,而且朱元璋遷都的意願很強烈,並且已經對多個地方進行考察,只不過始終沒有定下來。後來朱標的死讓朱元璋很傷心,加上自己年紀也大了,才不得已將遷都計劃擱置。又說到了朱標,其實朱標曾多次被派出考察新都城的選址,甚至在他病重期間還不忘遷都大事,史料上記載朱標臨死前,還堅持向朱元璋彙報遷建都城的相關事宜。所以不能說朱棣上臺後故意遷都,應該是明朝遷都是大勢所趨,並不是朱棣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有意為之。

    包裝雖不完美,有總比沒有強

    朱棣這樣明目張膽搶侄子皇位,他也知道這樣做很不好看,所以必須要找個合理的理由。當時朱棣就打上了清君側的旗幟,什麼是清君側呢?簡單的說就是清除皇帝身邊的小人,那麼誰是朱允炆身邊的小人呢?必須是傷害到朱棣切身利益的人,就是向朱允炆提出削藩策略的齊泰、黃子澄等人,朱棣號召起“誅齊黃,清君側”口號,一舉將朱允炆打下了臺。按說朱棣這個清君側的理由,在皇帝身邊的小人都處理之後,朱允炆皇帝的合法地位繼續存在,所以朱棣篡位的表象很難掩蓋。可能朱棣最想要的結果是拿下朱允炆後,再逼著朱允炆將皇位禪讓給他,這樣最起碼看起來更合乎常理。誰知後來隨著皇宮裡的一場大火,朱允炆和一些皇家建築一樣,被燒的灰飛煙滅不知所蹤。雖然這種結果讓朱棣上臺顯得有些難看,但總體來說有個清君側的幌子能勉強說的過去,這樣朱棣奪位就並非事出無因。

  • 17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因為朱棣當皇帝在程式上來看沒有太大問題。

    明朝的詭異制度

    首先朱元璋是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的,在疼愛自己兒子這一個板塊,朱元璋做到了嚴於律人寬於律己,並且對自己兒子幾乎是百般呵護,百般寵溺。

    比如自己那個倒黴兒子,魯王寵幸長生不老,甚至將數不清的小男孩進行閹割來製取長生不老丸,這件事情被曝光之後,朱元璋也僅僅是狠狠的責罵了一下自己的兒子,然後將自己兒子身上的毛髮統統剔除乾淨罷了。

    這樣一位有著偉大父愛的皇帝,這樣一位對自己兒子百般呵護的皇帝,自然而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們為了爭奪這個倒黴的皇位進行來回折騰。

    所以朱元璋便冊立了一個非常巧妙的皇帝繼承順序,而這個皇帝繼承順序,朱元璋甚至下了毒誓,子孫後代誰都不可以改,誰要是改誰就不是我孩子。

    簡單講,朱元璋的策略是:皇帝的順序,如果有兩個女人同時生了孩子,那麼就看哪一個孩子是嫡長子,讓嫡長子來繼承。

    如果一個女人先生的孩子,而另一個女人後生的孩子,可是後生的這個孩子是嫡子,那麼也要讓後生的這個孩子來繼承皇位。

    如果這個皇帝某些方面不行,沒有生下孩子來,那麼就從自己臨近的哥哥弟弟那邊去過繼一個,看起來比較漂亮,比較聰明,比較伶俐的孩子,讓他來當皇帝。

    這一套規章制度完全沒有問題,甚至已經符合明朝的發展制度,以至於當明朝中後期爭國本事件發生的時候,單純的一個祖訓就差點把皇帝折騰的半死不活。

    朱允炆上位了

    好的,我們繼續來看,按照這樣的一個規章制度,當朱標去世之後,誰來當皇帝呢?

    理論上來說,朱標去世之後,就要從朱標的幾個弟弟當中挑選一位比較優秀的人來當皇帝,那麼極有可能挑選朱棣,當然也有可能不挑選朱棣,最終的話語權在朱元璋的身上。

    即便朱元璋不挑選朱棣當皇帝,也有朱棣的二哥,三哥來當皇帝,當然,儘管這個時候二哥三哥不一定活著,但最起碼得有個先後順序。

    但是朱棣沒有想到,朱允炆也沒有想到,朱元璋竟然直接越過了自己的所有兒子,把皇位給了自己的孫子。

    不單給了自己的孫子,還給了不是嫡長子的孫子,也就是那個朱允炆。

    可以說朱元璋這一個不經意之間的舉動就犯了兩點錯誤,而這兩點錯誤就是他設定的祖訓,自己的祖訓自己不遵守,憑什麼讓兒子們接受呢?

    所以如果按照祖訓來做約束的話,朱棣是有可能當皇帝的,只不過現如今朱棣憑藉自己的努力把天下又給打了回來,改名字沒有必要。

    至於遷都這件事情則更加微妙了,朱元璋在活著的時候就一個勁兒的想要遷都,只不過在自己的大兒子朱標去世之後,喪失了遷都的勇氣,也不願意,因為這件事情勞心勞神了。

    跟網上說的那些朱棣遷都是為了懷念北方的肉夾饃,是為了懷念北方的零食小吃,這些可以通通忽略。畢竟在朱元璋執政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南京是個好地方,但是能夠打下天下,不一定能夠守天下,守天下還得遷都。

  • 18 # 八零後愛做夢

    最大的原因是,朱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也是嫡子,起兵時打的是靖難的旗幟,以清君側為目標,只是最後他自己當了皇帝,而且還開創了明朝最大的疆土時期。

    自古以來,分前、後,左、右,南、北,東、西王朝的,都是在一個朝代滅亡,或者遷都到其他地方才在歷史的稱謂有了變化。

    例如:西周最後的烽火戲諸侯,導致了西周滅亡,而西周貴胄東遷成為了東周,使王朝又延續了幾百年。

    還有漢朝,王莽的篡漢建裡新朝,自立皇帝,使得西漢王朝中斷,後又有西漢劉氏宗親劉秀反新朝,建立的漢朝,是國度的地理位置,所以成為東漢,而劉邦建立的漢朝,史稱西漢。

    這樣的例子:還有司馬家的晉王朝,分為了西晉和東晉。

    後人又用前朝國號,所以史書為了區分它們,或給它們加上前後,或者東西,或是南北

    但明朝的朱棣,是沒有滅掉明朝,而是“清君側”,只是最後皇帝沒了,但他也是正統的皇位繼承人,也是明朝的嫡傳,還開創了一個盛世,這些加起來,史書也不會否認他的明朝不是朱元璋一脈。

  • 19 # 漫譚文史

    王朝有東西之稱的有東漢西漢(又叫前漢後漢),西周東周……,有南北之稱的有南宋北宋……,等等。

    這些叫法,都是後世人叫的,都是史學家們為了敘述方便,為了時間段的區分,才有了前漢後漢的叫法。劉秀做了皇帝,叫光武帝,仍然是大漢朝。劉秀對現在分前後漢有意見呢!“俺是祖祖祖祖爺爺劉邦的子孫,憑什麼分成前後漢?”趙構也有意見,“俺是爸爸是宋徽宗趙佶,憑什麼分成南宋北宋?”

    朱棣雖然有篡位的嫌疑,皇位就那麼回事,誰的拳頭硬,誰就當皇帝,什麼篡位不篡位的!李世民是不是篡位?趙光義是不是篡位?楊廣是不是篡位?

    分不分南明北明,那是歷史學家敘述方便不方便的事。

  • 20 # 亙古懷念說史

    朱棣篡位也好,遷都也罷並沒有改朝換代!

    明成祖朱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以藩王身份造反成功的王爺。朱棣作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4個兒子並沒有直接繼承大統,太祖朱元璋將自己的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登基之後極力削藩,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以起兵靖難的名義公開反對朝廷。靖難之役打了4年,最終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建文帝不知所終,而朱棣登基做了皇帝,年號為永樂。

    皇帝年年有,今年到我家。大明朝的皇帝從建文帝變成了永樂大帝,天下依然是老朱家的天下!所以說白了靖難之役就是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而已,朱棣雖然不是直接繼承朱元璋的皇位,但是在血統上還是具有繼承的權利的。

    朱棣登基之後依然把南京作為都城,並且極力的營建北京作為新都。這裡面有朱棣擔憂自己繼承皇位合法性的考慮,也有穩定北部邊疆的考量。

    直到永樂17年,朱棣才開始正式將都城從南京遷往北京,並繼續把南京作為陪都,南京依然保持有三省六部。又是大明王朝獨有的兩京格局。

    朱棣登基之後的明朝依然被稱為大明朝。只不過皇位的繼承從朱標,朱允炆這一脈轉移到朱棣,朱高熾和朱瞻基這一脈而已。不管是老大這一脈,還是老四這一脈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已經轉換了LPR利率方式的過客談談,轉換後到底哪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