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三起落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史學斷代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記得有一首朝代更迭的兒歌是這樣唱的:“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

    兒歌裡周分西、東,漢分西、東,晉也分西、東,還有一個兒歌裡沒體現出來的北、南宋,這些朝代都因為遷都被史學家斷成了兩個朝代,那為什麼明朝也遷都(永樂十八年南京遷都北平)而沒有被史學家斷為南、北明呢?

    同樣是遷都,卻有本質上的不同。

    周平王遷都,周分西東

    西周後期各方矛盾激化,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國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鎬京,各諸侯未來援救(大約是因為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最終周幽王被犬戎所殺,褒姒被俘,鎬京被毀,西周滅亡。

    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諸侯擁周平王(宜臼,周幽王之子,申侯的外孫)於申(今河南南陽北)繼位,平王將京都遷至洛邑(洛陽),史稱東周 。

    光武帝劉秀開東漢

    公元8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西漢滅亡。新朝末年,農民起義四起,西漢宗室劉秀崛起,公元25年,劉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稱帝,史稱東漢。

    “八王之亂”西晉滅

    晉武帝死後,晉國宗室爆發“八王之亂”,曹魏以來遷入關內的遊牧民族也乘機起兵稱帝,全國又陷入分裂混戰的局面。公元316年,晉愍帝被困長安(312--316年國都)城內,不得已出城向漢軍請降,至此西晉滅亡。

    公元317年,晉朝宗室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稱帝,重建晉朝,史稱東晉。

    靖康之恥滅北宋

    公元1125年,金國滅遼國,開始南下徵宋,公元1127年把大宋的徽宗和欽宗和一大批皇室成員劫掠到北方,這就是有名的“靖康之恥”,北宋王朝從此滅亡。宋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僥倖逃脫,在南京稱帝,史稱南宋。

    永樂遷都

    朱元璋的兒子燕王朱棣在公元1399年發動“靖難之役”,和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打了起來,最終燕王朱棣獲勝,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永樂十八年,明成祖朱棣下令遷都北平。

    國家和政權的覆滅一般以國都被攻破、國君被殺或被俘、實質上喪失統治為標誌。

    可以看出周、漢、晉、宋之所以被史學界分成前後兩個朝代是因為前一個朝代已經滅亡了和遷都與否沒有直接關係。

    明朝“靖難之役”中鬥爭的雙方是叔侄關係,是宗族內部鬥爭,雖然皇帝下落不明但也不能算亡國,明朝還是明朝,只不過換了一個皇帝而已,就像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登基後大唐還是大唐。大明朝政權還在,遷都自然不能叫“北明”了。

  • 22 # 鴻涵先生

    朱棣皇位的來路在歷史上確實是有爭議的,這是源於他發動了“靖難之役”,將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趕下了皇帝的寶座。

    但是這大明王朝也並非是落入他人之手,朱棣得到皇位之後,並未擅自更改國號,而且他繼承了自朱元璋時期的所有禮法以及制度,同樣朱棣作為朱元璋的眾多兒子之一,他還是建文帝時期所有在世的藩王中,年紀最長的,如果非要較真的話,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那麼作為在世藩王之首的朱棣繼承皇位在程式上沒有任何問題,他繼承地是大明朝的天下,儘管遷都北京,但是他也是正統,這毫無疑問。

    所以說,題目所言明朝改為後明,北明的說法不成立。改動國號那是屬於王朝更迭的範疇了,朱棣和建文之間的事情屬於家族內部矛盾,並沒有在根本上動搖大明王朝的根基。

    一、朱棣皇位真的是“篡”來的嗎? 民國時期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先生曾經說過:“史之失官,莫如書唐隱太子與明建文事。”,話裡話外就是說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篡改了歷史,而和李世民這事可以相提並論的就是朱棣了。

    不過,在筆者看來要說朱棣的皇位是“篡”來的,那要看從哪個角度來說,當然站在建文帝的角度來看,朱棣肯定是“篡位”不假,他雖然是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但是對抗的確是皇帝的兵馬,敢與天子針鋒相對,那必是有“篡位之心”。

    但是要是站在“嫡長子繼承製”的角度來說,朱棣這個皇位也是正統,首先“嫡長子繼承製”的規則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雖然坊間流傳很多種關於朱棣生母的說法,但是這些都沒有被證實過,《明史》記載朱棣是“大腳馬皇后”的第四子,而朱元璋自己親口也曾說過關於繼承皇位的觀點:“惟帝王之子,居嫡長者,必正儲位。”到了朱元璋去世的時候,朱棣前面的三位兄長都已經不再人世了,他就是年紀最長的藩王,而且是嫡出,所以朱棣繼承皇位是符合禮數的。

    如果所有人都覺得朱棣還是“篡位”,那麼為什麼這麼多人還在頌揚大明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故事,大明朝要是按照朱棣“篡位”的說法,兩代就已經結束了,“天子守國門”說的是誰?說的不就是朱棣遷都嘛!“君王死社稷”說的是崇禎皇帝為了保護老百姓不被李自成迫害沒有南逃,而選擇了煤山自縊啊!這崇禎是誰?他是出自朱棣一脈的子孫啊!

    二、朱棣為什麼要發動“靖難之役”?

    關於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原因很簡單,根源就在於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事件,不過又有說法認為,朱允炆削藩亦或者不削藩,朱棣都是“削亦反,不削亦反”!

    當然,筆者不贊同後面的說法,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根源就是朱允炆要“削藩”,而且“削藩”過程太過粗暴,朱棣是為了活命才起兵的。

    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嫡長子,太子朱標去世的早,朱元璋便立朱允炆為皇太孫,而且他為這位皇太孫做足了準備工作,朱元璋先將朱允炆的叔叔們都分封到了各地為藩王,讓他們遠離統治核心,繼而又解決了朝內的大部分功臣們,政治上國家開始出現一派清明,軍事上也是兵強馬壯,老百姓也不再如元末時期顛沛流離,國內局勢開始一片大好。

    但是作為皇帝而言,“臥榻之間豈容他人鼾睡”,朱允炆繼位後發覺叔叔們都不太聽話,而且手握重兵,這就令這位新皇帝感到擔憂,正巧黃子澄等人向他提議“削藩”,正中了朱允炆的下懷,這就開始了他大張旗鼓的“削藩”事件。

    朱元璋的兒子們不說各個出類拔萃,但是也都不是白給的,尤其是燕王朱棣,在洪武時期他南征北戰,也為大明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有其發光的一面,朱允炆削藩最開始並沒有朝他動手,而是衝著周王、湘王、齊王、代王、岷王先開始的,他找各種理由下手,最終剝奪了這五位王爺的爵位,而湘王因為不堪受辱,全家人都自焚了,這就給朱棣敲響了警鐘,如果接受削藩也是死,不接受還有希望一搏啊!

    所以,為了生存,朱棣決定“先發制人”,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靖難”,最終完成了勝利!

    三、朱棣為什麼非要遷都呢?

    說到朱棣遷都有很多觀點,有人認為北京乃是朱棣的“龍興之地”,遷都是為了契合風水,更有甚者認為朱棣在“靖難之役”殺人太多,晚上睡覺不踏實,只有到了北方才能睡個安穩覺。

    遷都可不是一件小事,如果僅僅因為皇帝的喜好而去考慮率遷都,這似乎考慮的有點過於簡單了,一個國家的首都,既是國家的軍事中心同樣也是政治中心,這是大明王朝能夠正常運轉的核心所在,所以遷都這件事一定是考慮地非常周詳。

    1、對於蒙古的防禦

    明朝結束了元的統治,但是並沒有將其完全消滅,他的餘部逃到了大漠,以“北元”的方式繼續存在,直到1634年(明崇禎七年)才徹底消亡。

    雖然北元還是存在於世,但是實力早已不行,元亡後,朱元璋時期先後發動了“明平遼東之戰”和“捕魚兒海之役”,這兩場大戰直接將蒙古人幹翻,長期統治蒙古各部的“黃金家族”失去了蒙古高原的統治地位,而蒙古各部也開始四分五裂。

    可是鑑於前朝之事,明朝最大的敵人在明初仍然是蒙古人,朱棣本身就是鎮守北疆的藩王,可是在“靖難之役”時候,北方的大部分兵馬部署都打亂了,因為追隨朱棣進行“靖難”,在對於蒙古的防禦上也都進行了內縮。

    但是等到了朱棣順利繼位之後,出於國防的考慮再度對北方進行佈防,他出身自藩王,深深地知道藩王擁兵自重的壞處,所以,在他繼位之後堅持了建文帝的“削藩”事宜,不過他採取的方法是不同於建文帝的,所以為了防止北方的藩王,朱棣對於北防採取了新的佈局。

    朱棣逐步撤防曾經北守的藩王,開始大量派駐武將鎮守在幽薊一帶(燕雲十六州),並且修建明長城,以固防線,同時,在永樂前期向蒙古主要部落示好,採取“安撫”的政策。

    可以說,大明朝能夠在永樂初年保持北境安寧是多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洪武時期已經將元朝主要勢力打殘;第二,是蒙古各部進入了混亂時期,內鬥嚴重,無暇顧及中原。第三,朱棣兵威神勇,出任邊防的武將大都是朱棣舊部,他們有著非常豐富的作戰經驗。

    當然,這並不代表,北方就是完全平安的,在永樂七年的時候,蒙古人殺了明朝的使臣,這就使得朱棣龍顏大怒,於是他率兵親征大漠,並宣佈“不掃平大漠誓不罷休”的豪言壯語。在永樂十二年時候,朱棣又再次親征,打擊了蒙古的抬頭實力,但是,朱棣透過兩次親征發現,這些蒙古部落仍然是大明王朝的最重要敵人,必須要進行再度的防範措施和加強北邊守衛,在永樂十三年的時候,朱棣將大部分精銳部隊集結到北方,並與第二年正式確定遷都北京的事宜,終於在經過幾年建設,於永樂十八年正式遷都北京。

    2、出於鞏固自身政權的考慮

    朱棣是透過“靖難”起兵得了天下,當然他的根基還在北京,而他入主南京後,曾經建文朝的軍官是不能繼續留任的,這是出於對政權穩定的考慮,於是他也用自己的部將換下了前朝的武官,這是在軍隊上必要的改革。

    出於全域性的考慮,作為一個皇帝不光要考慮自己,更要考慮國家的安危,所以在北邊仍然要進行防衛工作,這就難於抽身,可是又不得不為之,當打亂原有軍事力量佈局後,朱棣的首要工作便是牢牢將軍權掌握在自己手裡,“靖難”之後,朱棣十幾年都在南京佈局,局勢已穩後,出於對國防的考慮以及歷史的原因,他勢必要遷都北京,以“天子守國門”的方式震懾北方遊牧民族。

    總結:

    “靖難之役”實際上就是一場皇家內部的政治鬥爭,而朱棣所創造的歷史功績,是絕對不能忽視的,他完成了最初的“藩王實邊”到最後的“天子守邊”的過程,這無疑是一個壯舉。

    而朱棣的民族思想可以說是在古代皇帝中少之又少的,朱棣認為不論任何民族,只要是在大明王朝的版圖下,都是一家人,可以說他的思想非常先進,他不是一個喜歡墨守成規的皇帝,他繼承了朱元璋開創的制度和規章,並且加以創新和改進,我們要從正面的角度去看待朱棣對於國家和民族所作出的貢獻。

    朱棣遷都,在最初就是為了防範北元南下,這個觀點是毋庸置疑的,而朱棣遷都之後,將南方的人口和工藝等都帶到了北方地區,豐富了當地人口,也帶來了經濟繁榮,更促進了民族融合,可以說他遷都的好處,我們今天還在受益。

  • 23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歷史上之所以有西漢和東漢之分,還有北宋,南宋之分。其根本原因是因為之前的政權已經覆滅。而覆滅政權的宗室子弟又建立了新的政權。所以他們屬於同出一脈。後來為了方便區分所以各加了一個字首。但事實上朝代還是那個朝代,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改變。而朱棣造反推翻了建文帝朱允炆自立為帝,這屬於皇室內部的權力紛爭。宗室內部皇位的變動和朝代沒有直接的關係。而遷都和朝代那就更沒有關係了。遷都只是國家自身戰略佈局的一個調整而已。

    歷史上評價明朝褒貶不一。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一點確實不容否認。最早提出“天子守國門”的是明成祖朱棣。從朱元璋時期,蒙古人雖然被明朝趕出了中原,重回北方以遊牧為生。但蒙古人對於中原的渴望並沒有絲毫的減少。所以明朝初期在防禦蒙古人問題上也是刻不容緩。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使明朝政權萬世永存。所以朱元璋決心使用藩王制,用地方藩王來拱衛中央。而北平這個防禦蒙古人的重要戰略要地,就分封給了燕王朱棣。

    歷史上並不像很多人臆測的說朱元璋不喜歡朱棣。事實上朱元璋非常的喜歡朱棣。在朱元璋所有兒子中,朱棣屬於朱元璋最看重的幾個兒子之一。就是因為朱棣能力超強,所以朱元璋才把朱棣分封到北平負責防守蒙古人。洪武十三年朱棣就藩後,朱棣曾經多次策劃並且實施了對蒙古的軍事行動。朱棣兩次親率大軍北伐蒙古,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正因為如此,朱棣聲威威震蒙古。蒙古人對於朱棣也是敬畏有加。但也因為朱棣長期駐守北平防守蒙古人的原因。朱棣深知蒙古人對於中原政權的危害。所以朱棣一直都沒有輕視蒙古人。

    朱棣造反成功繼位稱帝后,朱棣並沒有安逸享受,相反朱棣更加重視北方的經營,他想要全力打造北方的權力中心。況且朱棣龍興於北平,所以朱棣開始建設北京天壽山長陵,以示立足北方的決心。之後朱棣對北方遊牧民族展開了分化瓦解。能籠絡的則籠絡。不能籠絡的就堅決剿滅。所以在朱棣稱帝自立後,曾經先後五次北伐鞏固北方邊境。韃靼、瓦剌各部先後接受明政府封號。蒙古各部也被朱棣分化瓦解的差不多了。但朱棣依舊不滿足於此,為了明朝的長治久安,永樂十四年朱棣開始在北京建立紫禁城,並在永樂十八年遷都北京。

    朱棣定都北京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北京是漢蒙各族貿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與軍事要地,定都北京可以讓明朝時刻居安思危驚醒自己注意北方胡族。而且可以進一步加深控制東北。南下又可以統領中原。所以雖然當時反對遷都的聲音不小,但朱棣依舊堅持遷都。

  • 24 # 謀士說

    朱棣篡位遷都,為何歷史上沒有給明朝改為後明,北明或者其他稱呼?這個問題還真有點不好回答,不過我們可以對歷史上的西周和東周;西漢和東漢;西晉和東晉;北宋和南宋進行分析對比一下,歷史學家為何要這麼劃分一個王朝,而明朝為何不分為南明和北明或者其他什麼稱呼?

    西周和東周

    其實,西周和東周,只是歷史學家為了後人方便記憶,而劃分的一個歷史階段。周朝的建立者為周文王姬昌,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無論是西周還是東周,都稱之為“周朝”。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被殺。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宜臼為了躲避北方的犬戎,遷都洛邑。由於周朝前期的都城鎬京在西邊,而遷都後的洛邑在東邊,歷史學家為了方便記憶,將遷都後的周朝稱之為“東周”。

    西漢和東漢

    漢朝的建立者為漢高祖劉邦,都城為陝西長安。公元8年,外戚王莽廢掉了孺子嬰太子之位,建立了新朝,西漢滅亡。公元23年,新朝滅亡,兩年後漢朝劉邦的後裔劉秀稱帝,並定都洛陽。由於劉邦初建立的王朝在西邊,歷史學家稱之為“西漢”,而劉秀定都洛陽在東邊,於是稱之為“東漢”。

    西晉和東晉

    晉朝的建立者為晉武帝司馬炎,都城洛陽。司馬炎死後將帝位傳給了弱智兒子晉惠帝司馬衷,結果“八王之亂”導致“五胡亂華”,西晉很快崩潰。公元316年,匈奴人佔據了長安,西晉滅亡。西晉滅亡以後,西晉皇族司馬睿南遷建康(南京)。由於東晉統治地區大部分在江東,史學家稱之為“東晉”。

    北宋和南宋

    宋朝的建立者為趙匡胤,都城河南開封。公元1126年,北宋發生靖康之難,次年被金人所滅。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趙構南逃稱帝,定都南京應天府,國號仍為宋。由於在黃河以南,史稱南宋。

    綜合分析周、漢、晉、宋四個王朝,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基本滅亡於外族,然後遷都。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雖說篡位稱帝,還遷了都城,但是沒有滅亡於外部因素。雖然說,明朝滅亡以後,明朝宗室南遷建立了很多小朝廷,被稱之為“南明”,但是“南明”實在是太短暫,幾個流亡政府都自稱是皇帝,不知道誰才是正統,後世根本不承認。如果南明能像南宋那樣與清朝劃江而治,存在個幾十年或者百餘年,那麼歷史上可能出現“北明”和“南明”。只是南明存在太短暫,歷史學家就沒有必要將明朝劃分為“北明”和“南明”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已經轉換了LPR利率方式的過客談談,轉換後到底哪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