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福子說歷史

    朱允炆登基後,竟這樣對待藩王,逼得朱棣起兵造反!

    朱棣選擇造反是因為走投無路!並不是他本意要反!在當時,皇帝一句話,手下的大臣們就會趕緊編小鞋來穿!

    比如,朱棣殺方孝孺,有錦衣衛請示該殺幾刀,這擺明就是錦衣衛討好朱棣的,向朱棣表忠心!結果朱棣隨口喊了句“這個挨千刀的著實可惡”,這挨千刀便成了聖旨!

    錦衣衛就把方孝孺用一千口漁網吊起來,真的凌遲了千刀才死!這是當時第一個被凌遲千刀的人!

    反之,這些人在朱允炆身邊,整天拍馬屁,這朱棣的日子肯定不好過!而且,朱允炆即位後,大肆削藩,削蕃削的是從其他王開始,這些可惡的錦衣衛怎麼折磨其他幾個郡王的全部都落在朱棣眼裡!

    比如,周王,竟然自己殺了全家之後自焚,以躲避錦衣衛的迫害!這是朱棣謀反的主因!也是朱允炆缺乏執政能力的表現!

    其次,這個功臣留著未必就支援朱允炆!朱棣是徐達的女婿,從十多歲開始便隨著徐達戍守邊疆,這些開國功臣很多都跟他是故交!

    甚至,朱元璋殺這些開國功臣的目的就是制約朱棣,讓他不要反!假如,不殺這些人的話,很可能他們都會投靠燕王朱棣!因為朱棣確實比較適合當皇帝!朱允炆太反覆無常了!這是幾十萬部隊投降朱棣的主因!

  • 2 # 龍城豬立葉

    公元1398歲終,建文帝起頭著手削藩,藩王之中實力最壯大的莫過於燕王朱棣了,只要先處理好燕王,其他藩王就不足為懼,然則建文帝偏偏先把並沒有謀反之意的周、齊、湘等王取銷,那些被廢黜的藩王們下場無比慘痛,若是你是朱棣,看到同為藩王的夥伴們落得如斯下場,反照樣不反?

    建文帝登基以後直接採取了比較激進的方法削藩,強制性的要求藩王交出手中的軍權。這就觸及了很多藩王的底線,這就是公開在向他們示威,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一下子就激化了,很多的藩王站出來不同意,這也給了朱棣一個機會能夠組織軍隊對抗朝廷。

    所以說在削藩的時候,朱棣還有一定的實力,同時他心裡還有一定的不甘心,所以說他有足夠的野心和造反的實力,再加上他確實有點被逼無奈的意思,所以他的造反就順理成章了。

    有的藩王不惜用自焚來反對他,這個時候的朱允炆並沒有當回事,對於朱棣的造反事實上他也是非常的無奈的,他和朱元璋的性格是最像的人,他不會心甘情願就這樣等著處理的,雖然名義上是削藩的,但事實上是想要把藩王給處理掉,對於朱棣很有可能會丟了性命,在這裡等死還不如直接拼死一搏,這樣還有勝利的機會!

    朱棣起兵竟然真的成功了,把侄子從皇位上弄了下來,因此在削藩的時候朱棣還是非常的有實力的,同時一直以來心裡面就想要成為皇帝,他的野心也是非常的大的,也有這個能力去做,當時的情況也是迫於無奈被逼、因此他的造反就成了理所應當的事情。

  • 3 # 風情漸漸依舊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孫朱允炆繼承皇位,建文帝即位後,在和他的心腹大臣黃子澄、齊泰等人商議過後,決定開始削藩。

    朱元璋在位時期,將自己二十多個兒子全部封到各地做藩王。明朝在尊王攘夷思想下制定的鎮守邊塞擴土開疆的藩王,這些漠南塞王起先權力很大,有兵權,可以調動地方部隊,任命王府官吏。

    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敷險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將,權崇制命,勢匹撫軍,肅清沙漠,壘帳相望。

    到了朱元璋晚年的時候,這些藩王逐漸形成威脅,都掌握著兵權,已經逐漸出現了尾大不掉的局面,所以建文帝上位首要做的就是削藩,抹殺威脅。

    從弱到強,削藩一開始太過順利。

    建文帝從決定削藩肯定先找軟柿子捏,先弱後強。一開始事情比較順利,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走。首先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被自己的兒子告發,存在不軌行為,將周王廢為庶人,流放到了雲南地區。削藩的第二年,朱元璋第十二子湘王朱柏造假鈔,因無法自圓其說被燒死;十三子代王朱桂直接被廢;第七子朱榑被廢;第十八子朱楩被廢;分別幽禁在不同的地方,彼此之間不能聯絡。這樣來看,一年的時間,就有五個藩王被削了,這也讓著急削藩的建文帝看到了希望,並有了自己的盤算,逐漸放下了顧及。

    其實對建文帝有威脅的也只有邊塞九王,九大塞王中最有實力的便是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兵力最多的是燕王朱棣擁兵十萬,還有寧王朱權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更是驍勇善戰為諸王之最,朱權本意是做一箇中立派,但是結果事與願違,朱棣用了腹黑手段,軟禁了朱權並迅速收編了朱權的軍隊,逼得朱權沒有了退路。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者,雖長不得立。

    燕王本來年輕的時候對皇位是沒有什麼想法的,畢竟朱元璋已經立過太子,還有前面有秦王,晉王按照順序繼承怎麼找也輪不到他,但是一次意外讓他有了奪皇位的念頭,因為太子朱標的去世,秦王晉王也先後離世,作為第四子的朱棣對皇位才真正的渴望起來了。

    因為按照長幼順序的話剛好就輪到他了,其他藩王固然有想法恐怕皇位也輪不到,結果卻朱元璋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侄子,作為戰功赫赫,又威名遠揚的朱棣,彷彿自己就成了天下的笑話一樣,朱棣作為邊塞諸王實力最大的一個,同是他心裡存有太多的不甘心,其他藩王造反的影響力受益來說遠遠沒有朱棣受益大,何況朱棣一旦有了野心,更擁有取而代之的能力,傭兵天下的實力,就想搏一搏,再加上削藩的形式所迫,有點被逼無奈的意思,所以他的造反就順理成章了。

    建文帝削藩是一個導火索,也是朱棣的契機。

    在明朝建立的過程中,朱棣也是戰功顯赫,在太子在世時,他不爭這個太子也就罷了,但是太子,秦王,晉王紛紛去世,按照順序繼承人,讓朱棣對皇位有了嚮往,但是皇位傳給了侄子,讓朱棣不滿了的同時,謀反之心就漸漸滋生了,所以朱棣是諸位藩王中實力最大,出力最大的,動力最大的藩王,燕王朱棣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名號起兵對抗。

  • 4 # 公元前

    根據明朝歷史記載,朱棣在起兵造反之前,朱允炆已經削掉了五個藩王了,其實朱棣也並沒有打算造反,只是朱允炆太過著急削藩了!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個兒子,為了永保大明的江山,於是朱元璋將大明的江山全部分給了他的二十六個兒子,讓他們守衛著大明的邊境,朱元璋共封了九個藩王。這九個藩王都是手握重兵。朱允炆在登基之後,發現這些藩王已經威脅到了他的統治地位,於是就開始削藩!

    前面五個藩王削的非常順利,但是到了朱棣這些就選擇了造反,主要是朱棣還是非常不服氣的,他認為自己比,朱允炆有才華,皇位應該是他的。他從小就跟著朱元璋在外面東征西戰,為大明的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他認為大明的皇位應該就是他的!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朱棣起了造反的心,朱棣造反的理由他也是充足的,而當時的朱元璋也意識到了朱棣有可能要造反的問題,但是由於藩王的權利太大了,朱元璋也已經沒有辦法了,所以他就叮囑自己的孫子,其實這也是給朱棣留下了機會!另外朱元璋覺得在大明以起兵造反的藩王造反沒有幾個人能夠成功的,而明朝又是一個權力高度集中的國家,想要造反也是非常的不容易的,成功的機率非常小,所以前面五個藩王也並沒打算造反的心裡,但是朱允炆覺得自己的皇位還是沒有坐穩,於是就緊接著要削朱棣的藩王權力。

    朱允炆對於朱棣的造反其實他也是沒有辦法,以為朱棣和朱元璋的性格是最像的人,朱棣絕對不會心甘情願的就這樣等著朱允炆的削藩。朱允炆名義上是削藩,但其實他是想把藩王全部秘密處理掉,所以朱棣感覺到朱允炆肯定要要了自己的命,於是就起兵造反了!

    然而朱棣起兵竟然真的成功了,而且順利的把朱允炆從大明的皇位上拽了下來,由此可以看出朱棣的實力還是非常強的,而且朱棣也一直想當皇帝。當時朱棣起兵造反也是迫於無奈。

  • 5 # 這個歷史很正

    在古代造反是一件非常需要有勇氣的決定,因為一旦決定造反就以為這整個家族的身家性命都掛在腦袋上了,稍有不慎不是死無全屍。

    事實上,古代造反絕大多數都是被逼反的,而且還是實力越強,逼得也就越狠,朱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逼反的,若非建文帝逼得太狠,誰會造反,而且成功的機會幾乎為零。

    面對建文帝的逼迫,朱棣是不得不反。

    我們知道朱棣曾在靖難之役以前在王府裡裝了兩年的精神病,最後才決定造反的,這一點大家都知道的,可是朱棣真的是因為造反才裝瘋的嗎?

    我認為並不是這樣的,朱棣其實一開始也不想造反,所以希望透過裝瘋賣傻做給朱允炆看,告訴他自己已經沒有威脅了,甚至我認為只要朱允炆對於默認了,朱棣也就不會起兵造反了,可是朱允炆還一直聽信文官的慫恿,繼續逼迫朱棣,最後迫不得已起兵造反。

    朱棣諸位藩王裡面最有威望,又最受朱元璋喜愛。

    朱棣一直受朱元璋的喜愛,從他出生以後就可以看出,朱棣十一歲被他爹封為燕王,封地還是當時北方的抗擊蒙古的第一線軍事重鎮,而且朱棣娶開國第一功臣徐達之女也是朱元璋的授意。

    如果要說諸王裡面誰對於皇權的威脅最大,那就是朱棣無疑了。

    朱棣也是非常有能力,年輕時就打敗蒙古丞相,非常有軍事才能,在朱棣多年的征戰裡,積累起非常的多的經驗,而且當時的燕軍最為一線部隊,戰鬥力非常之強。

    儘管在朱允炆下令解除了朱棣的軍權之後,身邊只有八百親兵,依然能夠降伏十幾萬的軍隊,因為這些君度都是朱棣手下分出去的,在那個人情大於天的時代,原燕軍各將領紛紛歸於朱棣之下。

    最有實力的被逼的最狠,而且朱棣前面還有五位藩王的下場,所以最終使得朱棣決定了造反,下定決心以後,朱棣也是雷厲風行,迅速召集舊部以清君側之名南下靖難。

  • 6 # 山顛一壺清酒r

    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諸子為王,以加強邊防,藩屏皇室。其中諸王之中,以北方諸王勢力較強,之後又以秦王、晉王與燕王的勢力最大。

    1398年明太祖駕崩,由於太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明惠宗(亦稱建文帝、明惠帝)。

    明惠宗為鞏固皇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建文帝採納皇子澄的意見,先後廢除五位親王。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削周王。因周王是燕王同母兄弟,而朱允炆怕他與燕王呵成一氣,於是決定先廢周王。

    建文元年(1399年),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柏懼,無以自明,闔宮焚死;齊王被軟禁在南京;代王被軟禁在封地大同。兩個月後,削岷王,廢為庶人,徙漳州。

    因為削藩沒有計劃,且又削廢並進,速度過快。一連廢除幾位藩王,容易給予藩王造反理由,激化矛盾。

    並且,但是數位藩王被廢,藩王中勢力也當屬燕王最強。

    當時朱棣的三個兒子當時(建文元年五月)都在南京,本可以作為人質,但是因為矛盾激化,且朱棣裝病,黃子澄說不如放回北平,以麻痺朱棣。

    此時,建文帝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的精兵,準備削除燕王。之後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最後迂迴南下,佔領京師,是為靖難之變。

    建文帝時期,重文輕武,罔顧軍事。加上朱允炆本身毫無作戰經驗,戰略錯誤。又因為太祖大殺滅元功臣,導致太孫能重用者均為文官儒生。也是靖難失敗的原因之一。

    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號永樂。明惠宗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 7 # 金烏木木

    朱元璋共26個兒子,老大太子朱標,於1392年去世,老二秦王朱樉(音賞),於1395年去世,老三晉王朱棡(音剛),於1398年去世,和朱元璋死在同一年,但比朱元璋早三個月,到朱允炆登基時,朱元璋兒子這一輩,就只有朱棣最大了。

    下面說說建文帝削藩:

    藩王擁有土地、人口、軍隊,威脅皇權,在謀臣齊泰、黃子澄建議下,建文即位便開始削藩,朱元璋在洪武三十一年六月去世,七月便削周王,廢庶人,第二年四月,連削齊王、湘王、代王,一月三削,引起了其他王不安,終勢力大的朱棣被逼造反。

    關於朱棣造反,從以下三原因談:

    第一,朱棣可謂雄才大略,能征善戰,素有野心,(但還不至於造反逐皇位的地步),當時北元殘餘勢力還不小,朱元璋把他放在北京,鎮守北疆,足以看出朱元璋對他的看重。並且,在所有的諸侯王中,朱棣兵多將廣,是地方實力派。

    第二,妖僧姚廣孝推波助瀾,姚廣孝遁入空門,但關心時政,不斷在吹風點火,勸朱棣造反,久而久之,朱棣便形成了造反的潛意識,並且太子朱標早逝,老二秦王老三晉王歸西,朱棣是這一輩中老大,也感受到了皇位如此之近。

    第三,朱允炆的削藩的失誤,讓朱棣感到危機。首先,錯聽黃子澄的建議,從弱藩周王削起,而不是聽從齊泰先從最強的下手,給了朱棣準備的時間。其次,削藩過急過快,一個月連削三王,並且理由牽強,引起朱棣高度警惕,再次,還是聽黃子澄建議,把朱棣留在南京的兒子放回北京,名義上麻痺朱棣,實際上掩耳盜鈴,使朱棣無後顧之憂,放心造反。並且朱高煦、朱高燧在後來戰役中起到重大作用。所以,當削藩禍水引到燕王,燕王便以“清君側"為國“靖難"起兵造反,最終如願登頂,可憐朱允炇最終不知所終,留給後世許多猜想。

  • 8 # 戴老師講歷史

    我們來一個個的看,首先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個兒子,其次,建文皇帝削的是藩王。搞清楚這兩點就夠了,我們一個個看朱元璋的排名靠前的兒子:

    長子朱標:建文皇帝的爹,建文皇帝沒辦法削他爹,而且他爹朱標英年早逝了,不然皇位也輪不到建文皇帝。

    次子朱樉:洪武二十八年三月,朱樉去世,建文帝也沒辦法削這位叔叔。

    三子朱棡:薨於洪武三十一年三月,建文帝還是沒辦法削這位叔叔。

    四子朱棣:這位爺確實要被削了,也確確實實如題目所言的反他小侄子了,沒什麼好說的。

    五子朱橚:因為被兒子舉報行為不軌於是被建文流放到雲南了——實際上這位爺是個植物學家和醫學家,對權力鬥爭完全沒有興趣,著作有《保生餘錄》、《袖珍方》、《普濟方》和《救荒本草》等作品,對中國西南邊陲醫藥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六子朱楨:朱楨曾多次統兵征討 湖廣、四川、廣西、雲貴等地的“蠻族”,“既威且尊”,一度是朱元璋在湖廣的全權代表,地方文武皆俯首聽命。直至他的兄弟 朱棣(永樂皇帝)登基“削藩”後,朱楨才收斂殺伐態勢,轉為韜光隱晦,贏得了朝廷的信任,兼任皇室宗人府宗正,建文帝還沒來得及削六叔呢,畢竟偏遠地區,可以理解。

    七子朱榑:建文年間,因罪而被明惠帝藉機削藩,廢為庶人,禁錮在京城四年。靖難之變後,明成祖恢復其王位,並令其歸藩。但數年後再度因行為不軌而被廢為庶人,從此被軟禁在南京至死(內地藩王兵權實力不夠)。

    八子早夭...

    ....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建文這個小侄子一點不安分,即位便開始削藩,朱元璋在洪武三十一年六月去世,七月便削周王,廢庶人,第二年四月,連削齊王、湘王、代王,一月三削,之所以只有朱棣主動造反了,其實本質上還不是因為除了周王、齊王、湘王、代王這幾個排名靠前的兄弟,下一個不就是他朱棣了嘛,更何況,作為邊地藩王,天然就比內地藩王實力強勁一點——哪還有什麼別的原因,四叔都吃屎了你還不肯放過我?那我就反了唄,你信不信如果四叔和遼王他們一樣主動進南京,之後的削藩還會繼續,直到下一個邊地藩王被逼反為止,遲早的事情,建文帝乾的太不地道了。

  • 9 # 孤寡老人講歷史

    朱元璋分封諸王,真正帶過野戰軍的只有分封在陝西的次子秦王朱樉、封在山西的三子晉王朱棡、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以及封在關外遼東地區的十七子寧王朱權等了了幾人,他們有朱元璋親自給的為國戍邊的任務。其餘的兒子被允許有王府護衛,但實際上會打仗的並不多。

    在這當中,又只有燕王朱棣因為軍功最顯著,被朱元璋授予了"統兵大將、地方軍隊乃至地方官員皆受其節制"的權力,讓朱棣在北平週期的軍隊和地方政府中有了相當的影響力,從軍事上來說,朱棣有了造反的基礎。

    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當時長於朱棣的秦王朱樉,晉王朱棡都已經去世,朱棣事實上成為了朱元璋還健在諸子中的長子,在諸王中威望最高,換句話說,他當時已經成為了朱元璋的嫡長子,如果朱元璋不立孫子為繼承人的話,最有資格的就是朱棣。

    朱允炆時代,諸王中在軍事上唯一能和朱棣抗衡的是在關外封藩的寧王朱權,但他在諸王中才排第十七,就算是造反,也輪不到他,他也無法讓還活著的哥哥們心服,唯一能鎮住諸王的還是隻有燕王朱棣。

    在明朝內部的其他藩王有那麼幾千護衛,但不足以支撐他們造反,在朝廷大軍的包圍中,他們也不可能打贏,所以朱允炆削藩時,這部分親王基本上都是束手就擒,毫無抵抗能力。

    實際上,以朱棣的實力也是不可能打贏朝廷的,但一個是他有作戰經驗,另一個就是朱允炆那邊昏招迭出,給了他打贏的機會。

    朱棣造反,其他藩王可以看熱鬧,但如果其他藩王造反,年長的藩王們就會出來幫助朝廷阻止,一起去打叛亂的親王,除了朱允炆不得藩王人心外,也就是朱棣有這個威望。

    所以,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當時能出來造反且有機會成功的,也只有燕王朱棣一人,年長有資格,能打有實力,除他之外,換誰來都不可能打贏建文帝,且還能順利登基。

  • 10 # 盛夏一抹清涼

    感謝提問。

    導讀

    造反這種事失敗了在封建時代是要誅九族的,但是這些藩王又都是皇帝的親戚,誅九族並不現實,但是誅藩王全家還是做的到的,甚至會牽連到王妃的妻族,以及下屬的家族。

    因此,即便是藩王想要造反也要先做好準備,沒有萬全的準備很難說服身邊人一起起事。

    其次,不是每個藩王都擁有造反的實力。明朝初年,只有被封在北部邊境的九個藩王擁有足夠的人馬去造反。

    朱棣的野心

    明初朱元璋所封的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孫子中,勢力最大的是在北方,一共有九個人,從東到西分別是遼王朱植、寧王朱權、燕王朱棣、谷王朱橞、代王朱桂、晉王朱棡、秦王朱樉、慶王朱栴和肅王朱柍。

    依照宗法制而言,朱允炆是大宗,藩王是小宗,小宗將大宗圍在中央,保衛大宗的安全,朱元璋是這樣想的。

    在這九個藩王之中,屬燕王、晉王和寧王的實力最強悍,其中燕王和晉王是因為護衛的人數是最多的。

    明初規定藩王有自己的王府和三個護衛隊,每個護衛隊的人數從三千到一萬九千人不等。而鎮守邊境的藩王也就是上面那九個人,因為要防衛蒙古人,因此他們的軍隊人數是例外的,其中晉王和燕王的人數達到了十萬人,這也為朱棣日後起兵造反提供了軍隊便利。

    朱棣原本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但是在太子朱標以及老二和老三病死以後,朱棣已經是朱元璋事實上的長子。

    朱元璋在世時也常與人說朱棣最像自己,這也讓朱棣浮想聯翩,認為自己是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人,但是沒想到朱允炆橫空出世,成為了皇太孫。

    這讓朱棣非常不滿,但卻無可奈何,同時他的野心並未散去,而是在一直隱忍。

    朱允炆的昏招迭出

    朱允炆在即位之初就著手削藩,一年之內裁撤了數位藩王,一時間人心惶惶。

    建文帝登基時,朱棣入朝參拜,這是一個拿下朱棣的好機會,朱允炆白白放棄了。

    朱元璋的忌日時,朱棣遣其子代父入京,齊泰勸建文帝將他們囚禁,建文竟然聽信黃子澄將他們放回北京。

    在將弱些的藩王都解決之後,朱允炆開始對付燕王朱棣。但是燕王朱棣身邊有一個資深謀略家叫做姚廣孝,也叫道衍和尚。

    道衍時常向朱棣進言,行謀反大業。在道衍的鼓動下,朱棣堅定了想法,加上朱允炆逼迫過甚,朱棣不願坐以待斃,起兵造反。

    為何不是另外幾個藩王

    前面已經說過,有實力的不只燕王朱棣一個,晉王和寧王的實力也並不弱,但是他們二人並沒有一早就造反。

    晉王早亡,新任的晉王並沒有完全掌握境內的勢力,換言之,他不具備造反的條件。

    而寧王此時正在猶疑不決,一來削藩還沒有削到他的頭上,二來他並沒有做好造反的準備。而朱棣已經搶先造反了。

  • 11 # 小小小百科全書

    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遏制藩王勢力,所以發動了削藩大計,而藩王之中並非只有朱棣一人造反,當時藩王基本上分為三派,一派為造反派,和朱棣站在同一陣營,以朱棣為首造反,戰後如果朱棣成功就分功受賞。二派為冷眼旁觀派,這些人並不貿然的加入到任何一方當中,他們既不幫中央朱允炆,又不造反。一切以大局為主,看到勝率再下注。三派為保皇黨。這些藩王願意聽從中央調派和造反藩王作戰。對於朝廷命令言聽計從。

    朱允炆實際上也被朱元璋給坑害不淺。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為了加強對國家的掌控力度,實現以宗室拱衛中央的目的。所以朱元璋大肆分封藩王,把自己的兒子遍封天下,原本按照朱元璋的設想,太子朱標有足夠的能力和威望鎮壓藩王,讓藩王成為朝廷臂助。但問題是人有旦夕禍福,朱標的突然去世就導致朱允炆尷尬了。朱允炆繼位後發現,爺爺朱元璋可把自己給坑了,自己的叔叔輩兒遍天下都是,自己的統治權時刻都受到叔叔們的威脅。所以為了去除威脅,朱允炆準備削藩,政策是好政策,但朱允炆沒用對人。聽了幾個窮酸腐儒之言就貿然削藩,結果就導致了藩王起兵作亂。

    首先說造反派,朱棣一個戰壕造反的兄弟還是有不少的。周王朱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原本朱允炆聽從齊泰的建議,想要削藩就必須先幹掉藩王之中勢力最強的燕王朱棣。但齊泰的建議被其他臣子給否定了。他們認為削藩應該由易到難。所以朱允炆決定先剪除朱棣的羽翼,周王朱橚最先倒黴了。之後接著遭殃的是齊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岷王朱楩。湘王朱柏被抓住後自盡身亡。其他人則建文帝充軍流放。朱棣造反後,他們幾人又被朱允炆給抓回去當人質了。直到朱棣勝利後才把他們放出來。

    冷眼旁觀派就是寧王了。朱棣造反後,寧王選擇了坐山觀虎鬥,他不願意介入到大亂之中。甚至寧王還有了鷸蚌相爭漁人獲利到意思。朱允炆多次催促寧王出兵攻打朱棣,但寧王既不拒絕,又不執行,就是一個勁的拖。反正朱允炆說啥寧王就聽著,但就是不動、反正天高皇帝遠,朱允炆也奈何不了他。但朱棣可不會允許寧王坐山觀虎鬥。所以朱棣一直強逼寧王加入他的陣營。最終寧王無路可退只能加入朱棣造反陣營。

    至於保皇黨就屬遼王朱植和谷王朱橞。朱植和朱橞屬於純粹的中央系。朱植的封地和朱棣封地離的太近了,朱允炆擔心他們走到一起,所以朱允炆命令朱植南下南京,然後給朱植又換了一塊封地,所以朱植無奈只能被綁到中央一起。谷王朱橞是個務實者,朱棣造反後,朱允炆中央實力明顯強於朱棣,所以谷王朱橞出兵南京勤王攻打朱棣。後來眼看朱允炆一天不如一天,勢力越來越弱,而朱棣越來越強,所以谷王朱橞又暗中投靠了朱棣,出賣了朱允炆。除這幾派之外,其他人藩王純屬打醬油了,該吃吃該喝喝,樂的個逍遙自在。

  • 12 # 歷史早知道

    建文帝削藩是明朝初年的一個轟轟烈烈的事件,並直接導致了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最終朱允炆將皇位拱手讓給了朱棣。實際上,在朱棣造反前,朱允炆已經廢除了5個藩王的稱號。朱棣既不是第一個被削的,也不是唯一針對的,為何卻只有他敢起兵造反呢?

    朱元璋分封藩王

    洪武時期,朱元璋為確保自己的子孫江山穩固,將大明王朝的開國元勳屠戮乾淨,但實際上明朝當時的外患依然嚴重。殘元的勢力雖然退回大漠但仍然保留著相當的實力,對大明王朝的邊塞仍然具有極大威脅。

    那麼該找誰來守衛大明的江山呢?朱元璋對於這個問題毫不擔心,他將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兒子們。老朱一共有26個兒子,其中不乏能征善戰者,而且貧農出身的朱元璋,對於自己的兒子們有很深的感情。相比於隨自己征戰天下的一幫亡命之徒們,他更相信自己兒子的忠誠。

    於是,朱元璋將自己的兒子們都封了王,佈置於全國各地。其中擔負著守衛大明邊疆重任的一共是9個藩王,也叫“塞王”,也就是遼王、寧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肅王。

    這9個藩王可不是一般的藩王,他們由於要守衛邊疆,因此擁有軍權,他們在自己藩國內有完全聽從自己的護衛軍,甚至緊急情況時藩王還有當地鎮守軍的指揮權 。

    也就是說,當朱允炆即位後,他所擔心的權力過大的藩王實際上就是這9大藩王了。那麼,為什麼只有朱棣敢起兵造反呢?無比憋屈的朱棣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出生於朱元璋與陳友諒交戰的戰火中,從小就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朱元璋自己也覺得朱棣的性格最像自己。

    年輕時的朱棣心裡應該是沒有任何僭越之心的,畢竟他才排行老四,而且朱元璋對於老大朱標的喜愛是眾所周知的。

    真正讓朱棣心裡有了念頭的應該是朱標的去世。但這是他其實也沒多大希望,畢竟前面還有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尤其是晉王朱棡也很得朱元璋喜愛。

    但偏偏朱樉和朱棡不久也相繼去世了。這按資排輩就到了朱棣了,這個時候的朱棣心裡應該是時常興奮不已的。按照長幼順序皇位輪也該輪到他了。

    而其他的幾個藩王心裡應該是平靜的,有朱棣在前面擋著,無論怎麼排也排不到他們。可以說皇位本來就和他們沒關係,所以他們心裡應該是沒有多大動力和野心去造反的,甚至可能從來沒敢想過造反這事。

    但朱棣不一樣,他心心念了好久的皇位,卻突然被朱元璋傳給了自己的侄子。自己頓時成了天下最大的笑話。而且很可能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自己心有不甘,朱允炆就算放過所有藩王也不會放過自己。

    因此,我認為朱棣應該是這幾個藩王裡面最憋屈的,他造反的動力也應該是最足的。這都要怪朱元璋不按套路出牌,而且朱元璋在臨終前雖然意識到了藩王權力過大,叮囑朱允炆要注意,但卻沒有時間去親自收拾了,這也留給了朱棣一線可能。

    為何其他藩王沒敢 造反的代價太大,成功率太低

    歷朝歷代的經驗中,藩王造反都是得不償失的事情,而且幾乎沒有成功的案例。在明朝這種中央已經高度集權的國家中,藩王想要造反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國家,成功機率實在太低。

    因此,雖然朱允炆剛登基還立足未穩就急衝衝的開始削藩,但最開始的五個藩王無不是乖乖的束手就擒。即便是性格最為剛烈的湘王,也只是用舉家自焚這種極端手段表達自己的不滿,而沒人敢真的怎麼樣。

    而對於朱棣來說,造反這條路可以說是被逼無奈,其他藩王還有可能是流放或囚禁,而朱棣則必死無疑。再加上朱棣的性格與朱元璋極為類似,都是天生的不屈從命運,他敢舉兵造反也就說得通了。

    因此,我認為朱允炆削藩時,其他藩王只能束手就擒或自焚抗議,而只有朱棣既有造反的野心、又有造反的實力,還有著被逼造反的無奈,可以說是一點點的把他逼上了造反的路。

  • 13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因為當時的狀態只有朱棣有實力造反,其他人沒有多少實力。

    削藩的前5位

    朱允文當上皇帝的第1年,就已經對自己的叔叔們痛下殺手,直接卸掉了5位藩王。

    而那5位藩王要麼就是實力不濟,要麼就是能力不強,有那麼一兩個膽子比較大,心態比較正的人直接自殺了,壓根沒有跟朱允炆計較。

    我們能夠發現削藩最開始是翻的時候非常順利,當然第1點原因是這些叔叔他們的實力沒有朱棣強橫。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無法忽視,那就是削藩僅僅是削藩而已,還要不了自己的命。

    什麼叫做削藩呢?你之前有5萬部隊,現在我只給你50個人服侍你,只要你老老實實聽話,我每個月按時給你發放軍餉,讓你吃飽喝足,想怎麼玩兒怎麼玩兒。

    這就是削藩。

    但是一旦在削藩的時候你敢造反,這個時候就不單單是削藩這麼簡單了。

    很有可能自己家裡面的妻兒老小,自己的所有的一切通通都得給朱允炆,因為你敢搞事情皇帝就敢滅你。

    朱棣的急脾氣

    首先朱棣有能力有實力敢打敢拼,更重要的是朱棣手中有兩把刷子。

    大家都知道朱棣常年鎮守在北方,對於北方的敵人,有的時候就會舞刀弄槍跟他們幹上一架,在每次幹架的時候從來都不會輸,基本是滿載而歸。

    就這樣的一個狀態,朱棣自然不甘心別人壓制自己,平日裡自己和朱允炆相安無事,你好我好大家好,也就這樣得過且過了。

    可是如果朱允炆不想讓朱棣過好日子,那麼朱棣也就不能讓朱允炆過好日子了,反正都要搞事情,不妨把事情搞得再大一點。

    當然朱棣之所以把事情搞得再大一點,是因為朱棣有一定的底氣,畢竟自己的部隊是所有藩王當中部隊最強的那一方。

    朱棣一反,其他人就更沒有反的必要了

    首先朱棣已經鬧事情了,其他藩王就沒有必要再進行折騰了,因為這個時候其他藩王僅僅是起一個投票的作用。

    他們根本不知道這場戰役究竟往哪個方向走,也不知道這場戰役最終誰能勝利,誰會失敗,更不知道哪一方勝利對自己的利益大。

    突然來了一個頂包抗雷的,就是那個朱棣,朱棣既然已經衝在最前面了,他們就可以坐在一旁吃著瓜子,喝著飲料來靜看事態的發展。

    只不過沒有想到的是,當朱棣當上皇帝的時候,削藩要比朱允炆削藩的動作還要大,幅度還要大。

  • 14 # 樾檬侃歷史

    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只有朱棣造反,究其原因,無外乎兩點:實力和野心。

    1、實力

    朱元璋在位時一共封了25位藩王,包裹自己的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孫子。

    在這25位藩王中有9個人是駐守在北方的,他們分別是遼王朱植、寧王朱權、燕王朱棣、谷王朱橞、代王朱桂、晉王朱棡、秦王朱樉、慶王朱栴和肅王朱柍。

    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鎮守邊疆,防止蒙古人入侵,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他們的軍隊實力在所有藩王中是最厲害的。

    而在這9個藩王中要數燕王和晉王的實力最為強悍,因為他們軍隊的人數是最多的,達到了十萬人之多,首先這就為朱棣日後的造反提供了軍隊便利。

    2、野心

    朱元璋時期定下了嫡長子繼承製度,身為皇四子的朱棣早期對於皇位是沒有任何野心的,畢竟前面還有三個哥哥,無論怎樣都是輪不到他的。

    可是三個哥哥在隨後的日子裡相繼去世了,按資排輩這就到了朱棣了。到這個時候,朱棣的心裡肯定也是興奮不已的,因為按正常來說不可能的皇位竟然輪到他了。

    但就在這個時候,朱元璋做了一個讓世人震驚的決定: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也就是說,朱元璋死後將有其孫朱允炆繼任皇位,直接跳過了兒子輩。

    朱棣的心情可想而知:自己起初沒有做皇帝的念頭,如今勾起了自己的念想,卻突然被朱元璋傳給了自己的侄子,而自己也成了天下最大的笑話!

    心中定有千萬個不樂意,不甘之心深埋胸中。

    再加上朱允炆一繼任就開始削藩,就更加讓朱棣堅定了造反之心。

  • 15 # 94310417小云

    太祖朱元璋子孫眾多兒孫滿堂,開國定基後。為萬年計効訪周武王列分封諸王以求千秋萬世社稷永固,上陣父子兵封王莫如子,按能力大小親巰遠近共分封了24子一孫為蕃王,分佈於天下要衝,九王封於北方值守邊關苦寒之地,慎防蒙古擾邊禍國。其中以燕王朱棣最為強悍志存高遠雄才大略久歷戰陣深通為軍之略,寧王次之,晉王遜三。大蕃鎮有親王護衛三千,九千,一萬不等。由於邊患茲擾各蕃鎮勢力有所增大。然初心隨好,不得始終。洪武大帝仙逝不遠,以有三位親王先期駕鶴西遊,四子朱棣順勢成為眾王之首。且謀略過人百鍊成鋼,為其侄朱充文而忌諱,~~~~初帝遺紅詔令皇孫為帝以方孝孺齊黃為顧命大臣帝殯天不久,眾蕃王奔喪入京駛於道,燕王被朝庭官吏半道而御令拆返,其心不悅可見方孝孺皇帝忌諱眾王入京於己不利。燕王悲奮交加怒不可遏忍氣吞聲回京苦嘆,乃令其三子入京奔喪以示孝悌。然七日後帝葬後方孝孺欲扣三位世子為質,為齊黃而阻止。不出一年柿子剪軟的拈,先後又5位宗氏王爺被罷蕃廢爵。方孝孺有自以為計,乃令張昺為燕地布政使,張信,射貴為左右指揮使,巧立名目調走了燕王的親兵護隊400O多人僅餘800餘眾。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豈不欺人太甚。即便如此朱棣仍忍辱負重苟且偷生裝瘋買傻以求自保。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亦。一日謝貴,張信兩位蠢將為探聽訊息入府拜見,姚廣孝,朱高熾,朱高煦和大將張輔阻兵丁與府外,僅二指揮使入府被一舉抓住處斬。開始了驚天動地的靖難清君側大戰。燕京的十萬大軍皆服從於燕王,朱棣又親去寧王處借的三萬鐵騎為助,歷經四年堅苦卓決的浴血奮戰,終打敗了以李景隆為首的王師禁軍六十餘萬之眾。幾經生死仍失志不渝。方孝孺齊黃綁架皇帝毀壞祖制實乃始作俑者罪不容誅十惡不赦。太祖二十四子唯四子人品貴重胸懷天下勘當大任。非一般蕃王可以輕而易舉逆襲而成。

  • 16 # 實說歷史

    1398年6月30日,明惠宗朱允炆從他爺爺朱元璋手中接過了江山,以建文代洪武,開創了大名鼎鼎的建文新政,政治觀與朱元璋背道而馳,可見一斑。

    短短四年,江山易手於明太祖第四子朱棣,從此二十二年國號永樂,大明王朝皇脈順遂。但削藩眾多,為什麼是朱棣反了?他怎麼會,怎麼能,又是怎麼敢造反的呢?

    1、得造反:來自侄子的死亡絞殺

    細究建文帝削藩的政治訴求,根本上來說和朱元璋在皇朝權力劃分上的安排有關。

    太子朱標死後,宗藩體系固然成為問題,但朱元璋捨得把這麼一個看起來很嚴重的問題留給朱允炆,其實從側面隱隱透露了宗藩體系在朱元璋政治團體記憶體在的可存續。

    觀察明初的政治、地理條件,西南北三面外敵,國美土司割據年年為禍,經濟上更是捉襟見肘——戰亂甫定,百業蕭條,何來積蓄?明朝初期對國家資源的把控是需要一定代價的,而這個代價,就是一定權力的分散。

    明朝削藩實際上是中央用經濟特權換取宗王軍事和政治權利的妥協。

    那麼建文帝削藩的政治訴求到底是什麼呢?朱允炆對大地主大豪族的規劃一如建文二字:從舞槍弄棒到舞文弄墨。這也印證了他對權利集中的迫切渴望——是的,他和他爺爺朱元璋一樣,從骨子裡都是極度專權的政治野心家。削藩看似突然,但其實早就有徵兆了。

    大明王朝的統治者們從來都在隱藏並爆發著自己對政治的慾望。

    2、能造反:完備的流程儲備

    朱棣遠非常人。

    朱棣本來就是朱元璋當時最能打仗的兒子,之後朱棣被封為燕王,在鳳陽的時期過得比較平靜,後來朱棣就藩燕京,曾跟隨徐達和蒙古軍作戰,在徐達的指導和影響下,朱棣的軍事能力迅速提升。並且朱棣在燕京當藩王期間,進行過2次對蒙古殘餘勢力的北伐,將乃兒不花招降,而且還擒獲北元的大將索林帖木兒。

    朱元璋在和朱棣一起打仗時候親手把這支達摩克里斯之劍練出來了,而一心建文的朱允炆其實並沒有參加過戰爭。朱棣是有造反的底氣的——從小和父親一起造反,行軍打仗輕車熟路。

    漢景帝削藩時,有一句名言,削亦反,不削亦反;建文帝削藩時,也一再重複這句話名言。

    明朝的藩王很特殊,他們封而不賜土,爵而不臨民,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即士農工商)。但在京城,藩王的幾千護衛遠不足以支撐藩王們叛亂,這也就是為什麼朱棣以前的藩王都被殺得那麼幹脆利落。

    3、敢造反:依託充分的軍事資源

    只是會打仗還不夠。三軍未到,糧草先行。沒有足夠的軍隊資源,會打仗只不過是鏡花水月而已。恰恰來說,朱棣手裡有著高機動的騎兵——這就要說到當年太祖朱元璋北伐。

    朱元璋能夠順利收復北方的原因就是一支強大的騎兵。

    明朝建立後,這些戰馬也都分佈在了邊界線以戰蒙古,包括精銳的蒙古投降騎兵,而這些騎兵部隊,尤其是朵顏三衛騎兵部隊,都基本掌控在了朱棣手中,有了騎兵,就可以執行長距離的大機動作戰,這也保證了後來朱棣能夠率領大軍遠離大本營直插淮揚防線的一個原因。

    朱棣佔盡了天時地利,然而最重要的,是朱元璋和朱允炆親手打造的政治環境,催生了在野政治勢力的洗牌訴求。

    當時朝中能打仗的大將已經被朱元璋血洗乾淨,朱允炆繼位之後,當時的朝中,徐達、藍雨等等一幫能打仗的人都已經去世了,所以在當時沒有能與朱棣抗衡的將領。朱允炆繼位之後,大殺親叔,實際利益團體的倒戈才是朱允炆的真正催命符。

    建文帝削藩,朱棣造反奪權,與其說是權利鬥爭下的血腥撞擊,不如後退一點,冷靜客觀地分析諸如此類的歷史和社會事件。在高壓政策以及空有想法但執行力和才能的組織領導下,群體會倒逼篩選出更加出眾強硬的領導者,這大概可以算值得欣慰的反思了。

  • 17 # 大老二爺

    建文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出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興宗朱標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明朝第二位皇帝,年號建文。 1398年建文帝繼位,在位期間增強文官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改革弊政,史稱“建文新政”。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被追諡孝愍皇帝,廟號神宗朱元璋建立明朝做了皇帝以後,明朝雖然也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元朝的一些制度,比如在中央設定中書省、御史臺等,在地方上設立行書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明朝的行政機構都是如此,但是,這樣不利於加強皇權。

    於是,在洪武九年與十三年,朱元璋對明朝的官僚機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削弱了中書省的權利,加強了皇權,削弱了相權。即使如此,朱元璋還是不放心,因為歷朝歷代地方割據實力給朝廷造成威脅,甚至推翻朝廷的事例太多了,於是,朱元璋決定分封藩王,讓自己的子孫對地方的軍政進行監督和限制。也因此,朱元璋不只一次的說過:“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說做就做,出了嫡長子朱標之外,其他的皇子都被派往外地任藩王。以朱元璋的資歷、威信,這些藩王自然不敢有異心,但是,對皇帝朱允炆來說就不一樣了。

    建文帝從決定削藩肯定先找軟柿子捏,先弱後強。一開始事情比較順利,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走。首先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被自己的兒子告發,存在不軌行為,將周王廢為庶人,流放到了雲南地區。削藩的第二年,朱元璋第十二子湘王朱柏造假鈔,因無法自圓其說被燒死;十三子代王朱桂直接被廢;第七子朱榑被廢;第十八子朱楩被廢;分別幽禁在不同的地方,彼此之間不能聯絡。這樣來看,一年的時間,就有五個藩王被削了,這也讓著急削藩的建文帝看到了希望,並有了自己的盤算,逐漸放下了顧忌。建文帝登基以後直接採取了比較激進的方法削藩,強制性的要求藩王交出手中的軍權。這就觸及了很多藩王的底線,這就是公開在向他們示威,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一下子就激化了,很多的藩王站出來不同意,這也給了朱棣一個機會能夠組織軍隊對抗朝廷。

    建文帝本來是信心滿滿的,畢竟地方勢力和中央勢力比較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建文帝畢竟年輕,經過的風浪太少,朱棣是從小就跟隨著朱元璋南征北戰,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中央的軍隊不是朱棣的對手。更讓人想不通的是這場你死我活的鬥爭中,建文帝下令在戰鬥中不能傷害朱棣的性命。燕王的朱棣算是藩王中實力最強的,他知道朱允炆的做法後,不想落得和周王、湘王一樣的結局,他開始採取措施,到處招兵買馬準備戰爭。而朱允炆也不落後,加強兵力,唯一的目標就是燕王朱棣。隨後雙方也是展開了長達幾年的戰爭,最後朱棣拿下南京城,朱允炆大敗失蹤,下落不明,朱棣順理成章的登上了皇位。朱允炆雖說是一位仁君,但是也犯了很大的錯誤,為自己得急於求成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其實朱允炆真正忌憚的是燕王朱棣,削藩的主要物件就是朱棣,但是他一開始並沒有直擊朱棣,而是其他實力較弱的藩王,這也給朱棣喘息修養的機會。如果一開始沒有這樣做,或許結局也會不一樣。

  • 18 # 漩渦鳴人yy

    因為明成祖朱棣在朱允炆削藩的時候,就是首當其衝的那一個。

    朱允炆削番重點就是削弱藩王手中的權利,什麼權利是最重要的軍犬軍隊的權力是所有權利之中的王,只有把軍隊一直掌握在手裡面,你才能夠在政權上面保持不敗的地位。

    確實,朱元璋把自己的兒子分派到全國各地的時候,給了他們當地軍隊的指揮權,但事實上真正強大的也就那幾個大兒子,也就是二兒子三兒子和這個四兒子朱棣。

    在這其中二兒子和三兒子早就已經死了,現在朱允炆的叔叔輩裡面活的最大的就是這個四兒子朱棣,而且朱棣還和北方邊境比較近,他的封地就在北平,也就是靠近長城的這個位置,在這個地方,明朝為了防止蒙古部落的崛起,因此派遣了大量的軍隊,而且整個明朝軍中最精銳的朵顏3衛就在長城邊上,也就在朱棣的身邊。

    講道理,如果朱棣不起來反抗也只能輪到寧王起來反抗,但是是寧王起來反抗他必須得約過北京城,如果朱棣投降了或者直接被削藩了,北京城落到了朱允炆的手裡面,寧王就算再怎麼有本事也是泥坑裡面的泥鰍,翻不起多大浪頭來了。

    所以朱元璋的這些兒子想要抵抗朱允炆,就必須得把希望寄託在朱蒂的身上,只要朱棣他投降,朱允炆不戰而勝,如果朱棣不投降,那這場局還有的打。

    絕對不是一個縱橫沙場,並且在北方長期和遊牧民族作戰的人,骨子裡面流淌的,這是這股狼性別告訴我綿陽能把狼給拱死這樣的笑話,那個地方是一群的狼,不是一隻兩隻的狼,在戰場上面為了活下來什麼手段都可以做得出來,因此明成祖朱棣他絕對不會乖乖頭像自己的地位,自己手中掌握的軍隊都是在沙場上面一步一個腳印打出來的,如果說明成祖朱棣從一開始就獲得了這些封地,這些軍隊那麼文削藩的時候或許抵抗沒那麼大,可是現在呢,自己拼盡全力獲得的這個地位和軍隊,現在你一聲不吭要把它全部收回去,這怎麼可以辛辛苦苦創業得來的財富和平白無故得到的財富,這是一個概念嗎?

    況且從朱棣身邊的那個宰相,也就是那個傳說之中的白衣宰相,姚廣孝,從它與朱棣的接觸以及他們之間發生的那點故事就可以看的出來,姚廣孝從一開始的時候就已經看出明成祖朱棣將來絕對不是那種寄人籬下的事情,有這樣一個故事就是姚廣孝看見朱蒂以後他告訴他我能給你戴一頂白帽子,大家看看這個字啊,豬弟本身就是一個亡,在他頭上加一個白字,這不就是皇帝的皇字嗎?要知道姚廣孝說這句話的時候,朱元璋還活著呢!

    所以朱棣絕對不是那種乖乖束手待縛的人。

  • 19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提問者所提出的問題想必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建文帝朱允炆大規模削藩,為何只有時為燕王的明成祖朱棣反了?這裡面有野心使然的成分。雖然大家都遭到了大侄子的膈應、心裡都憋了一肚子氣!但並不是所有藩王都野心勃勃相當皇帝。話說回來,對於沒有野心的一些叔叔,朱允炆還是相對比較溫和的,畢竟建文年間確確實實被處置的藩王也就那麼幾位,遠遠不是明太祖朱元璋全部的兒子!即便一些被處置的藩王,也只能選擇“逆來順受”,未必敢起來造反。這其中,與朱棣一母同胞的周定王朱橚便是典型的例證。雖然與朱棣一母同胞、雖然也遭到了朱允炆的打壓,甚至也曾經產生過異志,但朱橚最終還是選擇了“逆來順受”,並沒有激烈反抗!因為彼時的他也沒有實力反抗……那麼,為何時為燕王的朱棣敢舉起反旗呢?

    野心勃勃

    明成祖朱棣這個人從來都不是善男信女,作為明太祖朱元璋的親生兒子,他遺傳了父親的性格、性格方面和明太祖非常像,這一點連朱元璋本人也是認可的。擁有這樣性格的人,註定了不會甘心永遠屈居人下!可是,自從吳元年懿文太子朱標被正式冊立為吳王世子開始,儲位就已經定了。加之朱標本就是嫡長子,早年的朱棣縱然野心勃勃,也只能深藏於心底。

    洪武二十五年,朱標英年早逝。因為剩下的兩個哥哥一直不受父親待見,朱棣看到了希望,野心也迅速膨脹了起來。誰知道,老爺子為了防止兒子們爭儲,居然玩了一手陰的——將朱標的兒子、自己的孫子朱允炆立為了皇太孫!史載,在朱允炆成為皇太孫之後,時為燕王的朱棣一次見到朱允炆,毫無人臣之禮,居然和大侄子玩起了“勾肩搭背”,結果被老爺子朱元璋狠狠地臭罵了一頓!這個例子也足見朱棣心中對朱允炆的態度。這或許也是朱允炆即位之後首先就拿朱棣胞弟開刀的原因所在,朱棣這人野心太大、不得不防!

    迫不得已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建文元年,建文帝朱允炆以朱棣的胞弟朱橚為突破口,迅速拿下了手裡握有較多兵力的周、代、岷、湘、齊諸藩,其矛頭直指時為燕王的朱棣!不久之後,朱允炆命人前往北平,準備逮捕朱棣、先將其扣押到南京再作處置。結果被派去執行的張信早就與朱棣暗通款曲,朱棣這才得以逃過一劫。之後,為了繼續麻痺朱允炆,朱棣索性玩起了裝瘋賣傻,這才暫時騙過了大侄子朱允炆。

    換言之,如果彼時朱棣不反,他就是第二個周、代、岷、湘、齊!一旦被朱允炆弄到南京,那就只能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了!可朱允炆是君,正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朱棣想要不步其他幾位弟弟的後塵,只有造反一條路可走。否則,只能束手就擒、引頸就戮。裝瘋賣傻可以騙得過一時卻騙不過一世,朱允炆對朱棣下手只是時間問題。在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朱棣斬殺了朝廷派駐燕藩的布政使、都指揮使等官員,隨即命心腹大將張玉、朱能攻陷北平九門,正式舉起了反旗,為期三年多的“靖難之役”拉開了鐵幕……

    硬核實力較強

    為何只有明成祖朱棣舉起了反旗?其實不難理解,明初的藩王手裡雖然都有兵,但根據封地不同,還是有多寡之別的。封地越是接近與蒙古的邊境,往往手裡的兵越多。這和明太祖朱元璋分封建藩的目的是有很大關係的,朱元璋當初就是想用自己的兒子“眾建屛藩、以衛京師”,邊境藩王是有守土之責的,手裡沒有兵如何守土?因此,與蒙古比鄰的秦、晉、燕、寧四藩是所有藩王中實力最強的!這也是為什麼“靖難之役”一開始朱棣便半哄半綁地非要拉上寧王朱權的原因所在。

    秦愍王朱樉、晉恭王朱棡都死在了建文元年之前。換言之,彼時真正有實力可以和大侄子朱允炆剛一剛的也就是朱棣和朱權了!更重要的是,朱棣長期和自己的岳父徐達一道鎮守北平,在與蒙古人的作戰中,朱棣手下的嫡系將領們也獲得了很好的歷練,“靖難名將”張玉、朱能等人實際上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手裡有兵、有將,再拉上了同樣手握重兵的弟弟朱權和他實際控制下的朵顏三衛,朱棣的更是如虎添翼!如果沒有硬核實力,朱棣縱然野心勃勃又能如何呢?

    對形勢認識清晰

    再就是明成祖對形勢的認識了,彼時朝廷雖然佔據了絕對的兵力優勢,但建文帝朱允炆身邊卻只有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一群“腐儒”!經過洪武二十五年至三十一年整整六年的屠戮、加之年邁亡故,明王朝的開國元戎已經所剩無幾。連善守不善攻的朱標的親家耿炳文都成了香餑餑,可見朝廷武將匱乏到了什麼樣的程度!沒有了得力的統兵將領,任你百萬大軍,也只是烏合之眾!

    在遭遇耿炳文嚴密防守,戰況陷入焦灼時,朱棣對形勢的超強把控能力再一次顯露無疑。他最終選擇了不計一城一地之得失,玩了一出釜底抽薪,一路南下、將兵鋒直指南京城!可在耿炳文與燕軍焦灼時,建文帝朱允炆卻錯誤頻出,為了追求速戰速決,朱允炆居然用表大爺岐陽武靖王李文忠家的紈絝子弟兒子李景隆換下了老將耿炳文!李景隆帶著幾十萬大軍猛攻朱棣的大後方北平,硬是被自己的表侄兒朱高熾(明仁宗)帶著萬把人擋在了城外!而朱棣則一路勢如破竹,後來連李景隆帶出來的幾十萬人也順帶著給收拾了……

    與此同時,對於人性的把控與認識,朱棣也是相當到位的。首先是“綁架”寧王朱權!為什麼選擇朱權?朱權手握重兵是一個方面,同時這位王爺也是個野心勃勃的主兒,否則任憑朱棣如何拉攏、“綁架”,恐怕他也未必會趟這一趟渾水,不是嗎?而朱棣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用“共享天下”“綁架”了朱權,將寧藩拉上了自己的戰車。再就是,朱棣料定自家的兄弟不會為大侄子站臺,就算站臺也多是口惠而實不至。他們中不少人更在乎利益而不是誰來當這個皇帝。否則,眾藩群起而攻之,還真夠朱棣喝一壺的!谷王朱橞為何和李景隆一道打開了金川門?難道他是熱愛四哥嗎?恐怕未必!

    鋌而走險的勇氣

    一切都有了著落,最後就差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勇氣了!謀逆,這可是誅滅九族的重罪,雖說宗室沒有誅滅九族之說,可一旦事敗,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估計也就沒了……敢於邁出這一步是需要巨大勇氣的!霍子孟連皇帝都給廢了,可始終也沒敢邁出這一步,更何況是彼時並不佔據兵力和經濟優勢的朱棣?

    古人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說白了就是顧忌太多。朱棣不愧是跟著他岳父徐達在馬背上殺出來的皇子,面對成敗一瞬間的局面,朱棣果斷出擊,發動了“靖難之役”。相比而言,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朱允炆就差太多了,直到最後一刻還在顧全自己的名聲,讓手下人不得傷害燕王!江山都快易主了,還要追求虛名,這樣的婦人之仁實際上已經註定了朱允炆的失敗!

    綜上所述,明初二十幾家藩王,卻只有明成祖朱棣舉起了反旗不是沒有原因的,這並不是明成祖一時興起!與其說是明成祖選擇了時勢,倒不如說是時勢造就了明成祖。憑著區區燕藩和寧藩的軍隊,明成祖硬是實現了大逆轉,一路攻入了南京城。這其中有明成祖野心使然,但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不能缺!

    除了以上所說的這些,很可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所謂“靖難之役”說白了還是老朱家的內鬥,不少領兵將領選擇了不摻和!一旦捲入,很可能裡外不是人,索性讓你們叔侄鬥去吧。否則,如果明王朝各地駐軍如果都到南京勤王,朱棣想成功,恐怕就很難了。這與明王朝延續宋王朝的重文抑制武政策有很大關係,也與明太祖朱元璋屠戮開國元戎密切相關。武將一旦參與進政治,就算朱允炆贏了,很可能洪武年間屠戮開國元戎的慘劇又將重演,武將們得不償失。有洪武年間的前車之鑑,他們也怕了!冥冥中朱元璋等於是幫了兒子朱棣一個大忙,坑死了孫子朱允炆!

  • 20 # 國舅賈三彪子

    個人愚見:最是無情帝王家,朱元璋的藩王政策留下了明王朝的一系列的後續問題,一是朱棣的上位,二是明末農民起義對朱姓王族的屠殺.朱元璋本意是讓藩王鎮守國門,永保明王朝根基,由於朱標的早夭,他想過朱棣,也確實老四有他的鋼猛果敢的性格,但是按照嫡長子繼位的方式輪不到老四,擔心給老代留下禍起蕭牆的後果所以繼續立朱標之子朱允文,老朱其實心裡明白,朱棣才是他的選擇,他只想告訴後代要遵守他定的規矩,但皇帝之位當然是能者居之,只是他自己不想破壞自己的規矩也為了皇明祖訓可以留傳給他的後人加以執行下去,但歷史如老朱所願,朱棣的功業德行非建文所能壓制,朱棣以清君側之由奪得了帝位,成為永樂大帝,並延續其父鋼猛的作風,也使明朝天子守國門的狀態一直延續到崇禎的吊死煤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的家鄉出過哪些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