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駙馬君

    當時的宋遼之間的戰鬥力,宋進攻不足卻防守有餘,遼軍事擴張強但不具備滅宋的能力。此外,雙方澶淵之戰過程中互有勝負,可以說,締結和約說明都符合雙方的利益。

    二、沒有戰爭的日子當然好

    唐末五代以來,連年戰亂導致中原地區的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在這種情形之下,生活在中原地區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盟約簽訂之後遼國逐漸將軍力移用於西域和高麗,有近一個世紀再無大規模的南犯,沒有戰爭的生活當然有利於百姓。

    總之,宋遼能夠締結盟約是雙方實力的必然選擇,只可惜宋王朝在之後沒有發憤圖強,整備軍力,喪失了發展軍力的大好時機。

  • 22 # 幾世浮沉幾飄零

    在雍熙北伐失敗後,宋大宗趙光義騎驢車返回宋境。遼國就掌握了來了戰略的主導權。

    宋遼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宋軍敗多贏少,十分的被動。遼國在蕭太后的率領下,國力日漸強盛。蕭太后變想征服中原王朝。

    公元1004年,蕭太后率領20萬大軍集全國之力大舉南下,大有一吞天下的氣勢。戰爭的前期就很順利,頃刻間變破了一州。於是遼國變想集中火力攻打定州,結果定州守將王超就這這定州擺下了陣勢,靜等遼軍衝陣。遼軍一看這陣勢不對,變有了其他對策我們去打別的地方,等你支援,這陣法也就破了。可是王超不為所動。遼軍一直打到北宋首都最後的一個屏障(澶州)這個地方。

    這種危機關頭,宋真宗居然想退居江南,好在大臣寇準強勢,大臣附議,宋真宗沒有辦法只好帶領大臣前往澶州。

    澶州百姓們和普通計程車兵從來沒有見過真正的皇帝,一見到皇帝御駕親征,頓時士氣高漲,遼軍這邊主要以騎兵為主,沒有多少工程器械,一時也就僵住了。

    遼軍主帥蕭撻凜視察宋軍防禦情況,居然被宋軍一件射死。宋軍當時也不知道射死的是誰,也就沒有當回事。但是在遼國那可是炸開了鍋,尚未決戰自己這邊主帥死了,這仗還打什麼?

    這時候遼國國內發生了內亂,蕭太后如果不趕緊回去平亂的話可能就回不去了。蕭太后陷入了兩難之地。澶州不可能攻下。糧食已經短缺已經開始殺馬充飢。

    宋真宗像定州王超下了好幾道聖旨,讓他出兵結果也不知道王超在搞什麼?就是不來。宋真宗就慌了,他不知道遼國已經到了兩難之地。變準備求和賠點錢結束戰爭,這邊蕭太后也樂意接受雙方就達成了協議。宋朝與遼國兄弟相稱,宋每年給遼國銀十萬兩,娟二十萬匹當做軍費。

    我認為澶淵之盟雖然讓宋遼兩國百年無戰事。但是對於宋國來說澶淵之盟還是虧了。因為這場戰役如果宋真宗決定打下去,就算不能把蕭太后這二十萬人留下來,也一定可以收腹燕雲十六州。有了這燕雲十六州遊牧民族就不可以長驅直入宋境。所以我認為澶淵之盟宋朝何止是該受到批評簡直是恥辱。

  • 23 # 春秋硯

    "澶淵之盟"無疑是宋朝歷史上的大事,對歷史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其簽訂之日起,就伴隨著譭譽參半,人們或對其指責,或對其讚賞。

    不可忽略的事實是,宋、遼都沒有吞併對方的實力。金錢買不來和平,戰爭也打不出和平,在這種情形下,盟約使人民受利,且雙方各以中國自居,南、北朝的稱呼體現了更宏大的華夏之內的和平競爭關係,故此我們應該大大地點贊。

    一、燕雲十六州,宋朝由戰爭解決到和平解決的轉變

    1、宋太祖時著手準備收復燕雲

    北宋建立之初,國內還存在著南唐、後蜀、南漢、武平等割據政權,在統一這些地方勢力的過程中,宋太祖趙匡胤就已經為燕雲十六州做起了準備。

    每消滅一個割據政權,趙匡胤都要取出一部分戰利品封存進小金庫,每年財政結餘的款項也都封存,這是專款專用的錢,專門用於華夏燕雲失地的。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的屏障,只有收回,遊牧民族才不能再隨心所欲地進出中原,北宋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 太祖討平諸國,收其府藏,儲之別庫,日封椿庫。每歲國用之餘皆入焉。嘗語近臣日:"石晉割幽燕諸郡以歸契丹 ,聯憐八州之民久陷夷虜,侯所畜滿五百萬麼昏,遣使遺北虜,贖之山後諸郡。如不我從,則散府財募戰士,以圖攻取 。""

    從這段話中可以得出三個資訊:

    ①、宋朝從建國之初就決心收復被後晉石敬瑭割讓的燕雲十六州,並一直做著準備。

    ②、宋太祖首先計劃採用和平贖買的方式收回燕雲十六州,趙匡胤曾是戰火中拼殺出來的將軍,他為什麼不首先考慮武力解決?這是因為趙匡胤曾隨後周柴榮與遼國進行過生死的較量,對遼國的實力有清醒的認識,北宋的武力難以將遼國擊垮。

    遺憾的是宋太祖沒有等到計劃的實施,就撒手人寰了。

    2、宋太宗兩次北伐失利,改變國策

    宋太宗趙光義是個急於證明自己的皇帝,公元979年,御駕親征,歷經五個月的艱苦奮戰消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①、第一次幽州之戰:趙光義不顧剛剛經歷了大戰,官兵極其疲憊,需要休整。憑藉勝利之威,發動了對幽州的突襲,希望一戰收復燕雲十六州。

    突襲最初取得了成效,易州、涿州的遼國 守將相繼開城投降,幽州外圍的遼軍也被擊潰。宋軍形成了對幽州的圍攻之勢。但趙光義低估了遼國騎兵的機動性,遼國援軍的到來使其倉促應戰,並在野戰中被遼國擊敗。

    ②、雍熙北伐:經數年準備,趁著遼國新皇登基,太后聽政,趙光義發動了新一輪北伐。東路軍以曹彬、米信為統帥,在雄州、霸州一帶,吸引遼軍主力;西路軍以潘美為統帥,借遼軍主力被牽制在山前之際,攻佔山後各州;中路軍的統帥為田重,出兵飛狐口,切斷遼軍西援的通道。三路大軍最後會攻幽州。

    遼太后決定憑藉騎兵的速度優勢,先集中兵力攻打東路軍,再逐個擊破。

    遼國的策略取得了成功,東路軍在缺糧的情況下,進退失據,被遼軍抓住戰機,一舉擊敗。東路軍的大敗帶來了連鎖反應,其他兩路也隨之敗回,北伐失敗。

    ③、守內虛外,政策轉向:兩次攻遼失敗,宋太宗失去了信心。加之宋初連年用兵,人民生活困苦,各地農民起義不斷,亟待安定發展。且五代十國的經常的兵變、政權更迭更是趙光義心中所慮。外部搞不定,內政就更不能放鬆。

    宋太宗提出:"欲理外,先理內;內既理,外自安。"重心轉到國內,對遼國的軍事政策從進攻改為防禦。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不過,後來矯枉過正,造成了宋軍戰鬥力低下的局面。

    3、宋真宗時兩手準備

    宋真宗繼承了父皇的對遼方針。登基不久,他曾諮詢老將曹彬,曹彬回答說:"太祖英武定天下,猶委孫全興經營和好。"以太祖的勇武尚且不欲動兵,與遼國睦鄰,況且是我們呢!

    真宗對此表示贊同:"此事朕當屈節為天下蒼生,然須執綱紀,存大體,即久遠之利也。"宋真宗是有意對遼講和的、即使受點委屈,但大原則(割地)不能違背。

    但實現和平是雙方的事,遼國仍在不斷入侵。面對遼國的步步進逼,宋真宗並不是像大家認為的"畏敵如虎"。澶州大戰之前,宋、遼間你來我往,較大的衝突就有三次:

    ①、瀛州與莫州之戰:鹹平二年九月開始,遼軍在河北方面四處出擊,次年在瀛州大敗宋軍、生擒宋大將康保裔與將領宋順。遼軍凱旋時,宋將範廷召領兵追擊,在莫州擊潰遼軍。宋真宗曾親臨大名府,準備與遼決戰,但遼軍主動撤退了。

    ②、遂城之戰:鹹平四年十月遼軍進軍遂城,企圖摧毀宋在太行山東麓的防線。因為陰雨及宋軍的騷擾,行進緩慢。宋軍抓住戰機,保州團練使楊嗣、莫州團練使楊延朗(即楊六郎)預先在羊山設伏,大破遼軍,殺敵二萬餘人,取得了難得的勝利。

    ③、望都之戰:鹹平五年,遼仍不斷地劫掠宋朝邊境,五月,楊嗣、楊延朗在保州戰敗。次年四月, 數萬遼國騎兵包圍了定州望都縣,定州行營副都部署王繼忠領兵救援,其他將領則畏縮不前,王繼忠苦戰兩天,全軍覆沒,本人被擒。

    在邊境的戰爭中,遼軍發揮騎兵的優勢,使宋軍疲於應付。宋軍勝少敗多,但宋真宗並沒有妥協懦弱,遼軍也無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二、遼國連年戰爭,也已經疲憊厭戰了

    從公元979年,宋、遼兩國間的廝殺已經持續了26年,宋朝無力收復燕雲十六州,遼國也無法打垮對手,奪取宋朝的領土。雖然勝多負少,但戰爭傷亡、人員損失同樣巨大。蕭太后也不願再打下去了,史載"時契丹母老,有厭兵意。"

    雙方都需要一個契機,達成體面的和平。蕭太后有意以武促和,公元1004年,蕭太后、遼聖宗以收復關南地區為名,率兵二十萬大舉南侵。

    閏九月遼軍首先進攻定州,已經降遼的王繼忠,曾是宋真宗的親信。他向宋真宗傳書:"北朝欽聞聖德,願修舊好。"

    宋真宗在回覆中表達了願意和談的意向,但遼人索要關南土地的要求,堅定予以了拒絕

    見宋朝不肯屈服,蕭太后帶兵繼續南下,十月六日,攻擊瀛州,屢攻不克。攻堅本非遼軍的強項,南下途中常常頓兵于堅城之下。這段時期,兩國的使者不絕於路,宋真宗一面講和,一面調兵遣將。

    攻城不順,蕭太后臨機變陣,不再糾纏於沿途的城池,長驅直入,所向披靡。於十一月二十二日直抵宋朝河朔重鎮澶州城下,渡過黃河,就將直逼宋朝首都汴梁。

    幾乎一夜醒來,敵人就到了榻旁。遼軍的神速進展出乎宋廷所料,一時君臣驚恐萬分,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起了逃跑的心思,只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動身前往澶州督戰。

    遼軍三面圍攻澶州,先鋒大將蕭撻凜在澶淵城下觀察地形時,被宋軍床子弩射殺,遼軍士氣受挫。宋真宗一行抵達澶州,登上北城門樓,宋朝官兵激動萬分,士氣大振:"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

    遼軍深入宋朝腹地,士氣受挫,也難以持久。蕭太后見已經難以攫取更大的利益,再次發出了和議的要求。而這恰也是宋真宗的願望。

    三、澶淵之盟成果

    談判的焦點是關南土地的問題,這也是宋真宗的底線,宋朝在這一點上絲毫不讓,歲幣則可以商量。蕭太后妥協了,雙方達成《澶淵誓書》。

    1、 宋遺遼"歲幣" 絹二十萬匹、 銀十萬兩

    2、 兩國結為兄弟之邦,遼主尊宋帝為兄,宋帝尊遼蕭太后為叔母。

    3、 兩國以戰前各自佔有的疆界為國界,以白溝河為界河

    4、 互不容納叛附及互不騷擾農作。

    5、 互不在沿邊境增築城寨,開掘河道。

    協議達成後,雙方基本遵守了協議,在此後116年間,宋、遼兩國未發生大規模戰事。每年給遼國的歲幣對宋朝根本構不成壓力,宋真宗繼位當年的錢幣收入就在2200萬兩以上,其他的布匹、糧食等還未計算在內。

    結語:

    持續二十六年的戰爭分不出勝負,百姓流離失所,人民的生產、生活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官民都已經厭戰。長期的戰爭也使得兩國國內矛盾激化,亟需休養生息

    澶州之戰,寇準等雖然有借遼軍深入進行決戰的念頭,但一旦離開堅固的城池,與遼軍野戰,並沒有取勝的把握,此時遼國軍力正在鼎盛,而宋朝能打仗的一代已經逝去。

    宋、遼的領導層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同為華夏子孫(契丹族自認為黃帝后裔),互稱南北朝,極大緩解了民族矛盾,使兩國社會經濟都得到了高速的發展,促進了南北方的經濟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融 合,宋朝在經濟、文化上開始了大發展。我們應該為其大大的"點贊"

  • 24 # AB司機

    弱者之盟,終為隱憂;

    背約之舉,終至喪國。

    落後就要捱打,

    弱國哪有外交?

    打鐵還需自身硬,

    富國強兵是正道;

    大國豈能無利器,

    文武之道莫偏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你影響最大的一部日本動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