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21 # 歷史課代表張大同

    老規矩,先說結論——所謂的得國最正,大多是統治者往自己臉上貼金,皇帝的新衣罷了!

    我舉個例子,得國正與不正,就像小姐姐剛割完雙眼皮,一開始還會擔心割的好不好?這時男朋友就說了“非常好,很自然!”然後自己照完鏡子後開始自我陶醉!簡直太正了!簡直像天生的一樣!最後鏡子照多了,會感覺哪裡像是天生的,簡直比天生的還要美,巧奪天工!所有割過雙眼皮的都能看出來,只不過是皇帝的新衣罷了!

    假使漢末提前上演五胡亂華,魏王曹操收復山河,然後沉漢帝於黃河,天命歸於大魏。曹操也當之無愧“得國最正”。

    歷史又不是沒先例。

    南朝宋武帝劉裕北伐功業可謂是東晉南北朝最大,天下也基本靠其打下,出身貧寒,後繼有人(宋文帝元嘉之治),不就是篡位上臺嗎(MD 朱元璋殺小明王就不是“篡位”?不帶這麼雙標的吧!?)

    朱元璋自個都沒敢過分吹自個“得位正”,最喜歡吹牛自己“得位正”的恰恰是大清,大清極力否認他們祖宗曾經臣服明朝的歷史,認為在入關前與明朝是鄰居外國關係,建州是哪門子外國???

    得位最正的說法也就一笑話。

    我認為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代豪傑,能夠開創一番偉業,確實做到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偉業,使得漢族重新取得了傳統漢地中原王朝的統一。

    但是矯枉過正就不好了。所謂的得國最正,大多是統治者往自己臉上貼金,皇帝的新衣罷了!假如陳友諒得了天下(陳友諒還真是沒有和胡元勾搭過)是不是也是“得國最正”?事實上,陳友諒最受非議的恰恰是他“弒主”徐壽輝?如果陳友諒得了天下,徐壽輝的事情估計也和小明王一樣有意忽略了吧?

    希望研究歷史最好把“公德”和“私德”分開說,儘管大多人做不到。

    歷史總是這麼讓人頭大……

  • 22 #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之所以說朱元璋得國最正,主要原因有三:

    一、形式最正。漢族自古以來被認為是華夏正統,周邊少數民族為地方蠻夷,因此,蒙古人滅宋統一天下,被漢家正統文化認為是文明淪陷,所以有崖山之後無中國一說。而朱元璋正經漢人出身,從蒙古人手中奪回了天下,這一取得天下的形式被認為是正統文明的拯救,其奪國的形式被認為無可比擬的正。

    二、手段最正。朱元璋擊敗蒙古人奪得天下,並非靠的陰謀詭計,而是透過堂堂正正的戰場對決,方式光明正大,成王敗寇,從這一點來看,朱元璋奪國極正。

    三、與民休息。朱元璋奪取天下後,天下民生凋敝,朱元璋雖以嚴苛刑法治理天下,但注重與民休息,為民謀利,不侵害百姓,致使天下迅速安定,得到了民眾的支援,鞏固了政權,天下歸心使朱元璋政權的正統地位得以迅速確立。

  • 23 # 七月流火140400643

    “得國最正”這四個字,包含著非常深刻的傳統文化內容和儒家的道德評判標準。離開傳統文化和儒家標準來談這個問題,是沒有意義的。也就是說,反謂的“正”與“不正”以今天的標誰來看,是沒有意義的。打個比方,唐太宗李世民“殺兄屠弟”,得國是不正的,但是,唐太宗在位時期,政治清明,全天下的老百姓都得其利,因此,他的歷史評價是正面的。武則天女主當權,牝雞司晨,當然也是得國不正。可是,武則天為了上位而清除了大量李氏皇族豪強勢力,使得社會發展反而得到促進,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基礎,所以,武則天今天看來,也是明君。所以,得國正不正這個儒家價值評判的標準今天已經過時了。做為歷史和文化研究,評論一下倒也可以。

    得國正與不正這個概念,來自於《周易》,《易》是講“中”講“正”的。“中”與“正是”為君之道的兩個主要方面。這個概念在今天還有意義。其中的“正”講的是合法性,“中”講的是個人能力。得位不正,就是不合法,得國不正,也是不合法,但傾國之爭是沒有法可以治的,比如美國要打伊拉克,雖然不合法,但沒有人可以懲罰他。但是,儒家認為,法之上,還有一個道德。不符合道德,就不長久,符合道德,就是長久。所以,得國不正,就是不符合道德。

    儒家認為,聖人得中,故能和天下。得中,就是辦事恰到好處,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內聖而外王,就可以為天下之主。但聖人是會死的,聖人死了之後,誰為天下之主。不是每個時代,都要所有的能力都要決出勝負來。父親死了,兒子繼承就行了。於是,就形成了嫡長子繼承製的規矩。

    儒家認為,按規矩得位的,得國的,就是所謂的正。不按規矩的,就是不正。在易經中,就是陽居陽位,陰居陰位,就是正。根據易的精神,儒家也並非是把正當成得位的唯一標準,同時起作用的還有“中”。河南人今天還說的“中”就是此意,就是辦得好,辦得得體。所以,易經中“得中”和“得正”的,都可以是吉得。也就是說,能力超強,可以上位,就是得中。符合法定繼位程式的,也可以上位,就是得正。所以,李世民上位,就是得中。燕王朱棣上位也是得中,憑能力上來的。明仁宗朱高熾上位就是得正,能力一般,但符合嫡長子的規矩。明宣宗就有一小點既中且正的味道。因為他既符合嫡長子繼承製,自己的能力也可以。

    把得國正與不正的文化意義講清楚了。下面再分析一下朱元璋的上位,確實是符合儒家得國很正這個標準的。

    朱元璋之前的元朝,是不被儒家正統所承認的異族統治。從歷史學的角度上,儒家承認它是當時的統治者。但從文化道統上,儒家認為,元朝的統治是道統的被打斷。宋朝滅亡之後,道統就斷了,就沒有聖人在位而天下治了。既然不是聖人在位,所以,漢家造反,奪回天下,就是合理的。就是正當的。這是朱元璋得國正的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朱元璋是參與元末農民起義而起家的。他開始的時候,是郭子興的部將。郭子興在戰爭中犧牲了之後,朱元璋在戰爭中脫穎而出,成為領袖人物。雖然當時有小明王韓林兒做名義上的領袖。但畢竟不是名正言順的領袖。所以,朱元璋的興起,符合儒家內聖外王的要求。說白了,朱元璋不是透過搞死老領導自己上位的。這是他得國最正的另一個重要依據。

    有了這兩個依據,結論已經出來了。我們再透過和歷史上的其它帝王比較一下,做為反證。

    比如秦始皇,在秦國內部,他得國也是正的,可是他統一天下的行為,儒家認為是不義的。所以,他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儒家沒有參與,還有很多批評。所以,秦始皇得始皇之位,在儒家看來是不正的,不義的。因為他不是王道,是霸道,以力勝。(所以二世而亡。)我們這裡說的是儒家觀點。至於秦始皇的歷史功過,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中學歷史教材說得很明白了。這裡就不重複了。

    漢代的劉邦本來和朱元璋是一樣的。可是,他在滅秦的過程中,曾經位在項羽之下,受到項羽的封,後來透過楚漢戰爭滅了項羽,這在儒家看來,就有點瑕疵了。

    漢末的曹魏,以臣子篡了漢家之位,是得國不正。

    司馬家,以曹魏的臣子,奪了老主子的權,也是得國不正。

    東晉末年,劉裕以晉朝的大將,奪了晉的權,也是得國不正。

    後為齊梁的蕭衍、蕭道成,都是以臣子奪了老主子的位。

    陳霸先也是一樣。南朝都是臣奪君權。都是得國不正。

    南朝後來被隋所滅。

    隋文帝楊堅,是北周外戚,因為皇帝年少。奪了自己外孫子的權。當然是得國不正。

    隋煬帝楊廣,透過陰謀,奪了自己哥哥的位,也是得國不正。

    李淵是隋朝的臣子。在隋末之亂的時候,不盡忠保主,而是自己奪了天下。

    李世民,殺了自己的哥哥兄弟上位。

    唐末,五代更替,都是在體制之內,勢力強了之後,取代老主子。比如,趙匡胤是後周在大將,在柴世宗去世後,奪了孤兒寡母的天下,當然不算是正。

    趙光義“燭影斧聲”,又從哥哥的手中拿到天下,也不算是什麼正大光明之事。

    這樣比下來,只有朱元璋最乾淨了。他的上位,可以說是毫無瑕疵。這就是朱元璋得國最正的來歷和原因。不過我上面說了,朱元璋並非是毫無瑕疵。小明王的死,不能說和他沒有關係。只不過小明王太微不足道了而已。

    至於朱元璋得國之後的歷史功過。與這個問題無關,也就不多說了。

  • 24 # 畫素說

    孟森在《明史講義》開國篇中說到:自三代以後,得國最正者,惟漢與明……匹夫起事,無憑藉威柄之嫌;為民除暴,無預窺神器之意。

    其實,在這一段話中已經給了我們答案,以布衣得天下者惟有劉邦與朱元璋,他們一開始要的也只不過是能在亂世之中生存,為民除暴想的是推翻的前一個暴虐的王朝,從想過有一天自己可以當皇帝。而其它開國皇帝,晉、隋、宋無不過篡權奪位,李唐本是門閥大族推翻自己親戚上位。

    所以說,得國正者,惟漢與明。

    但,有一點就不得不說了,朱元璋與劉邦相比之下,老朱比老劉“屌絲”太多太多,老劉再怎麼說也還是個亭長出身,也算是個官,而朱元璋呢?一個乞兒出身,混到了九五至尊的地位,可謂是屌絲逆襲的典範。

    此外,還有一份民族情感的因素在,明朝建立之前,華夏正統為胡竊居百年,朱元璋“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光這一點就可以吊打老劉幾條街了!

    宋朝滅亡後,這是漢人第一次被異族統治。自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可見在當時無數文人墨客眼中,崖山海戰失敗後,陸秀夫背宋幼帝投海,中國已不再是“中華”。明朝推翻元朝統治的意義就不用畫素多說了,“謀漢家之恢復”。所謂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

    此外,朱元璋還是由南向北完成統一的第一人,在此之前的王朝無不是由北至南完成的統一。太祖起於江淮市井,歷數年而成大功,復幽燕、逐漠北、收河套、終甌華夏。故自古得國最正者,惟明而已

    以“謀漢家之恢復”而言,明朝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當的,沒有絲毫不合法性。綜上,得國最正者惟朱元璋,是完全說的通的。

  • 25 # 史觀菌

    之所以說朱元璋得國最正,是因為朱元璋一個放牛娃,憑著自己的努力開創了大明王朝。他沒有裙帶關係,沒有家族背景,也沒有過人的才能,得國之前他身無半職,既不是將軍也不是文臣,沒有富甲一方的財富,也沒有學富五車的學問,他僅僅靠的是自己。

    大明王朝是推翻了元朝的統治而建立。元朝末年,全國各地到處都是天災人禍,人禍指的是元朝殘暴的統治與官吏豪強的欺壓;天災指的是,元朝至正年間的旱災、蝗災、瘟疫,這些災難加在一起,使得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底層人民不得不揭竿起義反對元朝統治,朱元璋也是底層窮苦人民的一員。

    朱元璋的立國之路

    16歲為活命出家當和尚。童年的朱元璋,先是父母死去接著兄弟離開,無依無靠的他只能投奔寺廟,在寺廟當了十幾年的和尚,做和尚期間他被派到全國各地化緣,也是在這期間朱元璋一邊化緣一邊考察了各地的風土人情,歷史人文,並積累了不少人脈關係,這為日後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隨著元朝統治者的不斷壓榨,朱元璋連和尚都當不下去,而在這時郭子興的家鄉的起義軍剛好經過他們的那裡,然後有人就給他捎去了書信,勸說朱元璋參加起義軍。朱元璋這人比較謹慎小心,他一直在猶豫。

    有一天晚上,月色皎潔,朱元璋沒有睡著,他就開始琢磨這個問題。他在想,現在沒有吃的,遲早是要被餓死的,我不反也是死反也是死,為何不搏一搏,說不定還成功了,就是這個簡單的道理,促使朱元璋決定加入起義軍!

    朱元璋25歲參加郭自興的起義軍,28歲自己帶人攻佔了南京,39歲他以“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為口號,進行北伐,攻打元朝大都,1638年,40歲的朱元璋終於登基為帝,建立大明,走向了人生巔峰!

    大明朝的建立是朱元璋自己一步一步透過努力,透過戰爭,推翻元朝的殘暴統治,從而獲得的政權。他代表了當時被壓迫的農民,特別是漢族人民,因此是反壓迫的正義戰爭,這使大明王朝建立合理又合法!

    另外一點,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相比較其他朝代的建立不存在道德上的缺陷。

    比如歷史上有名的唐朝,宋朝的立國都存在道德上的詬病。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本就是隋朝的臣子,他看著隋朝氣數快盡時,殺死了太原副留守,隨後從晉陽起兵,一路南下殺向長安,並擁立隋煬帝之孫代王楊侑為帝,奉隋煬帝為太上皇,然後封自己為丞相、加封唐王。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得知隋煬帝被殺害之後,逼迫隨恭帝讓位於他,就這樣李淵建立了唐朝。

    唐朝的建立相比明朝容易了許多,首先李淵作為隋朝的臣子,在隋朝遇到統治危機時並沒有盡力的輔佐,沒有盡到一個做臣子的本分,反而擁兵自重,篡位自立。可見,唐朝的立國是篡位得到的,因此得國不正。

    宋朝的建立和唐朝如出一轍。宋太祖趙匡胤本來是後周的將軍,柴榮病重時,人家後周還把他晉升為殿前都點檢,成為禁軍最高統帥,但是公元960年,在“陳橋兵變”中他被黃袍加身擁立為帝,然而就算這不是他情願的事,但回京後就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國號“宋”,宋朝建立。因此宋朝和唐朝一樣都是篡位自立。

    雖然唐宋開創了我國曆史上文化經濟繁榮的大時代,但從他的得國手段來說,和司馬氏魏國一樣都是篡位自立,得國不正。

    相比較元朝和清朝,他們雖然不是篡位自立,但是都透過侵略手段,建立的自己的民族國家,因此也是得國不正。

    而在歷史上,周朝,漢朝,明朝,這三個朝代都是透過反抗統治戰爭而建立的朝代,得國都有歷史的合理性,這相比於其他朝代而言得國最“正”。

    當然,也有人說,縱觀明朝200多年的歷史,他不和親,不簽訂平等條約,是最有骨氣的王朝,這也是明朝得國正的原因吧!

    但是不管怎麼說明朝是我國,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朱元璋能從一個放牛娃奮鬥為一代開國帝王,人生一世很有傳奇性,放到今天來看就是人生逆襲,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勵志神話,值得現在的創業者學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叔和張姨同居快二十年,李叔中風臥床三年後去世,李叔的兒子有贍養張姨的義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