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支菸007
-
2 # 125878215蜂獾
感謝悟空邀請。太平天國運動,清廷正規軍根本就沒有戰鬥力,只能依靠地方武裝,如果沒有湘軍,清廷政權就會被推翻,湘軍成為清廷國家安全柱石,那朝那代國家安全是國家大戰略,也是晚清政府面臨最重要問題,晚清自1840年起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此起彼伏,清廷面臨內憂外患,清廷最終黯然退出歷史舞臺,要麼變革自強,要麼亡國,做殖民地,清廷滿清貴族己經是強弩之未,缺少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曾國藩不敢也沒有魄力領導湘軍推翻滿清政權,湘軍做了兩件大事,其一擊敗太平天國,捻軍和其他少數民族起義,挽救了清廷政權,恢復國內和平,其二發動洋務運動,維護和延續清廷政權。湘軍是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雙手沾滿人民的鮮血,屠城南京,實施慘無人道三光政策,殺光,搶光,燒光,姦淫擄掠無惡不作,喪盡天良,列強入侵,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中國面臨生死存亡,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時侯。
-
3 # 阿杜談古論今
說起清朝的滿八旗,在清朝開國之初可是直屬皇帝統治,絕對的嫡系。滿八旗子弟也是世襲制,官位、爵位、家產都是一代代繼承的。這樣的制度就造成八旗子弟後代從出生到死亡都享受非常安逸優越的生活,到後期連他們老祖宗得天下的基礎馬上騎射都丟掉了,整天過著養鷹、養鳥、逗蛐蛐的消遣日子。
到了晚清鴉片傳入清朝,本就無所事事、遊手好閒、並且還有錢的八旗子弟就當仁不讓,成了當時鴉片煙的忠實消費者。他們在家裡和老婆、親人一起抽,在外面和朋友一起抽,走到哪都要來一口,原來強悍威猛無比的八旗兵,就一個個成為‘病秧子’。
所以當時清政府不是不想扶植,是已經扶不起來了,一群喪失鬥志,沒有理想的人怎麼能扶植的起來。
-
4 # 竹影臨風
晚清後期的八旗其實早己成了一個空殼孑,名存實亡了。當年馬背上的銳氣隨著優越的生話待遇消耗殫盡了。他們憑藉祖上略有微功,飛揚拔扈,欺辱良善。縱情於聲色犬馬之中,瀏戀於煙花柳巷之地。偏戴小帽,手提鳥籠,鬥雞弄狗,飲酒玩賭。以庸懶嬌嫩的身姿浪跡街頭巷尾,誰還有勇氣馳騁疆場,報國衛家。八旗子弟早成了行屍走肉。要不是漢綠營支撐了大清的門面,恐怕在康熙平三潘收臺彎時就滅亡了,還憑什麼再建武裝。後期統治者的平庸和八旗子弟自身的腐敗註定了他們"始於兵興,終以兵敗”的命運。
-
5 # 不沉的經遠
晚清時候清政府曾經兩次培植過八旗武力,不過最後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
在清軍入關以後,作為其基本武裝力量的八旗很快就腐化墮落,戰鬥力急劇下降。到吳三桂起兵造反時,昔日能壓住吳三桂打的八旗軍此時一敗再敗,不堪一擊。最後康熙還是靠著綠營才擊敗了吳三桂。此後清政府雖然多次試圖讓八旗恢復往日雄風,但是一直沒發揮太大的作用,只有關外八旗因為條件艱苦,因此還保留了一定的戰鬥能力。
而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清政府連綠營也指望不上了,只能依靠地方督撫自己組建的團練上陣。清政府對武裝力量的控制進一步削弱。為了扭轉這一局面,在洋務運動開始以後,清政府也精選了一批八旗壯丁,進行洋槍洋炮訓練,以加強八旗軍的戰鬥力。
這麼做確實有了一定的成效,特別是關外的八旗在甲午戰爭中還是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像依克唐阿等人率部和日軍進行了多次戰鬥,雖然大多以失敗告終,不過表現已經在當時的清軍裡也算不錯了。不過在庚子事變時,俄軍大舉入侵東北,在東北的4萬多八旗練軍基本被全殲。而在北京附近的八旗除了護送慈禧的部分神機營、虎神營外,其他八旗也被一掃而空,八旗有戰鬥力的部隊幾乎都被摧毀。
此後在袁世凱編練新軍時,清政府又抽調了一批旗人壯丁,編練京旗常備軍,試圖恢復八旗武力。京旗常備軍以新軍標準設立,開始只有3000人,後來擴編為北洋第一鎮。此外,清政府還從第一鎮中抽調部分軍官,加上旗丁組建了一個旗人為主的禁衛軍,兵力大約也在一鎮所有。這兩個部隊被視為清政府核心力量。
不過實際上由於旗人中精通軍事者少,北洋第一鎮很多軍官並非旗人,而是來自天津武備學堂。因此清政府對於第一鎮的控制力有限,而禁衛軍則戰鬥力低下,士氣也不高,因此兩個部隊在辛亥革命時並沒有發揮太大作用。所以這一次清政府培植八旗武力的計劃實際上也失敗了。
-
6 # 當代曹植
晚清一直都在重點培植八旗,只可惜八旗不堪大用,未能扶大廈於將傾。
在太平天國運動時,由於八旗與綠營皆不堪大用,清廷被迫放權,允許地方練兵,由於朝廷沒錢,又被迫允許地方自行收稅籌備軍餉,於是,清朝軍事力量的掌控權逐漸落到漢人手中。
平定太平天國之後,僧格林沁率八旗鐵騎在追擊捻軍時中伏,並全軍覆沒。清廷失去最後一張王牌,淮軍從此坐大,而地方督撫的權利,再無人制衡,從此持續擴大,直到後來軍閥割據。慈禧在時,尚能以權術維繫國內脆弱的政治平衡,慈禧離世,載灃不諳治國之道,政治平衡逐步被打破,終至大清亡國。
太平天國運動時,清政府連綠營也指望不上了,只能依靠地方督撫自己組建的團練上陣。清政府對武裝力量的控制進一步削弱。為了扭轉這一局面,在洋務運動開始以後,清政府也精選了一批八旗壯丁,進行洋槍洋炮訓練,以加強八旗軍的戰鬥力。
這麼做確實有了一定的成效,特別是關外的八旗在甲午戰爭中還是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像依克唐阿等人率部和日軍進行了多次戰鬥,雖然大多以失敗告終,不過表現已經在當時的清軍裡也算不錯了。不過在庚子事變時,俄軍大舉入侵東北,在東北的4萬多八旗練軍基本被全殲。而在北京附近的八旗除了護送慈禧的部分神機營、虎神營外,其他八旗也被一掃而空,八旗有戰鬥力的部隊幾乎都被摧毀。
此後在袁世凱編練新軍時,清政府又抽調了一批旗人壯丁,編練京旗常備軍,試圖恢復八旗武力。京旗常備軍以新軍標準設立,開始只有3000人,後來擴編為北洋第一鎮,被視為清政府核心力量。
不過實際上由於旗人中精通軍事者少,北洋第一鎮很多軍官並非旗人,而是來自天津武備學堂。因此清政府對於第一鎮的控制力有限,在辛亥革命時並沒有發揮太大作用。所以這一次清政府培植八旗武力的計劃實際上也失敗。
-
7 # 碼字的蝸牛
前言——一個真實的八旗社會
多爾袞攜幼帝入關之後,開始時,八旗精銳半數多駐紮在京城,類似於禁軍的性質;後來隨著統一戰爭的步伐,於康熙晚年,在全國各大省會、水陸要衝、邊疆海防,派遣八旗長期駐守,以控扼京師以外所有最重要的軍事據點,並且構建為滿城,駐紮在各地。
滿城:清朝封建社會時期的“綠區”:
可能現在很少有人瞭解滿城了,通俗簡單點的述說就是類似於美國在中東某國所設立的“綠區”。
朕反覆思維,遷移雖勞一時,然滿漢各安,不相擾害,實為永便,除八旗投充漢人不令遷移外,凡漢官及商民人等,盡徙南城居住。——順治從順治皇帝從盛京遷都到北京開啟,京城就成為第一個滿城,隨後到了晚晴時期,全國一共擁有20個“滿城”。是八旗子弟駐紮、生活的地方,也是清政府監視綠營、地方的重要手段之一。
“隱然有虎豹在山之勢。”——康熙駐紮在各地的滿城裡的八旗子弟,其實是一個國中之國,不接受地方管轄、也不接受地方律法的約束,同時不與民人混居、不與民人通婚(包衣奴抬旗的就可以),也從不輕易出動。地方上治安剿匪等問題基本上全部交給綠營處理。
入關後迅速腐化的八旗子弟:
其實早在康熙年間就已經發現八旗子弟的戰鬥力飛速下降了,甚至在剿滅三藩叛亂時,不得不仿明朝的衛所制度,設立“綠營”來作為主要戰鬥力使用。
造成八旗子弟腐化的因素主要是兩個方面:
一、作戰思想
入關後的八旗相對明朝的人口基數來說太少了,為了能保障其“華人”的人口基數,在與南明、鄭成功、大順勢力、地方反清勢力的各種戰鬥中,滿八旗的主要作用就是監視“蒙八旗”、“漢八旗”、或漢軍(綠營前身),極少出現有滿八旗直接參與的戰鬥。
這種思想導致了滿八旗的子弟是極為惜命的,就如鄭成功第三次北伐,兵圍江寧城(南京)時,逼得八旗指揮官喀喀木就曾擔心城中的百姓為鄭成功充當內應,想要將江寧城內的百姓全屠殺了,只留下八旗軍固守。
二、制度問題
早期的八旗腐化,多是為了惜命。八旗制度有個致命的問題,也是保障八旗軍隊戰鬥的因素:那就是出征時士卒、將軍是要自備馬匹、器械、糧草的。若是戰勝還好,若是戰敗了,就不僅僅是丟掉性命,可能連家裡的婦孺也會隨之捱餓。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出則為兵,入則為民”的制度,入關之後的旗人,居住在滿城裡,出城是需要申報的,如限制出城二十里地外,或是遲歸需要棉鈴鞭刑等等。因此當時的雖然依舊執行“閒時為民”和“計口授田諭”制度,但內地滿城的旗人是不事生產,只是享受每月的薪水和俸米。
這些都導致了早期的旗人閒的無事,“自恃地方官不能辦理,固而驕縱,地方官難於約束,是亦滋事常見。”
康乾時期推崇的“國語騎射”——軍隊是最能接受新事物的一個組織結構,也是最保守的一個派系。康熙時期,清政府依舊需要面對各種不同的戰爭,雖然康熙皇帝在不斷強調“以騎射嫻熟、人材壯健為要”,並誅殺了會製作火器的漢臣戴梓,但此時的清軍因需要面對沙俄、準格爾以及南方的各種勢力,在火器上依舊有所保留。
可是當到了雍正時期“滿州夙重騎射,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以及乾隆時期,甚至廢除裁掉八旗義學,希望專心學習騎射。
其根本因素就是:滿人的統治是八旗是寄生於漢法之上的;而八旗是一個軍政合一的封建軍國主義制度。
正因為如此,清朝統治時期,雖然火器的發展停滯不前,但依舊在其八旗軍內部還保留著一定的火器力量(但晚晴時期,已經跟不上腳步)。
但由於乾隆皇帝的作用,使得八旗軍及全國的軍事力量的發展停頓。
清朝的官僚制度中,各部門的首腦均為滿人所擔任,在乾隆之前的歷代皇帝中,從努爾哈赤時期開啟,滿人內部一直都保留著學習漢文化的學社——八旗子弟“全民義務教育”的景山官學和鹹安宮官學,如和珅等就多出自於這些學院。
可當乾隆廢除了這些學院之後,雖然乾隆在構建滿族“想象的共同體”上是獲得了成效,使得旗人中不管是滿旗人,還是蒙旗人、漢旗人,都成為滿人。
“滿洲原以學習清語,專精騎射為要,近多借讀書為名,轉荒正業,所關甚重……嗣後務念滿洲根本勤習清語騎射,斷不可務虛名而舍正業”“滿洲若廢此業(騎射),即成漢人”——乾隆但這種做法就導致了,乾隆之後的整個清政府內部,滿人階級固化現象。不再出現有如和珅、田文鏡、李衛等下層旗人,透過各種晉升的手段,獲得晉升。要知道,人在習武上是需要大量的蛋白質和時間的。而八旗是有定額的,餘丁在沒有缺額的時候,只能依靠少許俸祿來活命而已,怎麼可能會習武、騎馬、射箭?
晚晴時期,事實上,清政府也在不斷培植八旗軍事力量一、為了活命,堅決抵抗的滿城。太平天國摧毀了清朝的八旗力量
太平天國時期,由於太平天國的制度中有一條“誅殺清妖”,所以在太平軍攻打城市時,旗人的身份不再是他們享福的通行證,而是追命符,除女子外多被屠殺。
所以這個時期,太平軍攻打的八旗駐防要地時,滿城的八旗多是堅決抵抗的,甚至是連女子都會上城作戰。如鎮江滿城攻防戰時,以及杭州滿城將軍在城破後點燃火藥自焚。
甚至是為了能與太平天國對戰,清政府建立的江南、江北大營中,江北就是由八旗軍所構成的,後來江南、江北兩大營接連被李秀成攻破,導致了清政府的力量只剩餘僧格林沁親王這一支八旗軍,清廷不得不將軍權交給曾國藩。
二、無才可提拔的旗人,是晚晴政府的哀歌
太平天國摧毀了清朝倚重的八旗軍隊後,清政府手中只有僧格林沁親王這一支八旗軍嫡系。八里橋之戰,僧格林沁親王雖然戰敗,但這支八旗軍隊並未消亡,真正消亡的是僧格林沁在剿滅山東捻亂時,根據史書的記載,首戰時,僧格林沁統帥八旗馬隊3500人、步隊2000人;綠營5000人共一萬人,但是被擊敗了,然後從直隸古北口及內蒙古等地抽調八旗馬步隊2300人及綠營1500人增援。
在隨後的四年剿“捻軍”時,八旗將領恆齡、格繃額、伊興額、伊什旺布等先後戰死;侍郎瑞麟因戰敗被革職、富克精阿、精色布庫等將領因怯戰被軍法處斬。
前面提到了乾隆廢棄了義學,導致了八旗階級固化;當這些八旗名將紛紛死後,晚晴政府發現整個清國的旗人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那些勳貴旗人除了會遛鳥鬥狗之外,有些除了會寫自個的名字之外,其他字都不認得的現象。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時,發現帝國的京城裡竟然有87毫米口徑克虜伯大炮36門,70毫米口徑克虜伯大炮60門,47毫米和57毫米口徑的諾爾登費爾德式,速射機關炮共84門,3萬支最新式毛瑟槍,曼裡徹式來復槍等彈藥無數。就連法軍士兵都宣稱自己的軍隊都沒有裝備有這麼好的武器在1903年後,有感於衰敗的八旗,清政府開始請德國教官和日本顧問,參考德國、英國(日本是學習英國海軍)的軍隊,想複製出一支全新的、拱衛皇室的軍隊來。
北洋新軍第一鎮、禁衛軍和巡防營:
據說,當時清政府從500多萬“華人”(旗人)中,抽調了22萬人次,進行了軍事訓練,有約3萬餘人成績“優秀”而被選了出來,構建成為北洋新軍第一鎮和禁衛軍。
剩餘成績一般的,約有2萬9千人被選了出來,組建成為巡防營的框架,然後從綠營、餘丁、地方勇兵中選出了20多萬人,組建成為巡防營。
但是巡防營中,高度懷疑是用來安插那些通過後門而來的勳貴子弟們,因為這部分人多喜吸食大煙、玩大保健,甚至為了保護自己祖上定下的傳統(騎射),不惜誅殺了兩名日本教官。
扶不起的“阿斗”——成也蕭何敗蕭何清廷入關後,直到倒臺,清廷內部一直都沒有國防軍的概念,其軍隊組成一直都保留著八旗模式——旗主管轄(封建領主透過不同手段控制軍隊)的私軍性質。
哪怕是強盛時期的雍正,在誅殺年羹堯時,其派遣的欽差大臣也是先想方設法奪下其兵權才能逮捕年羹堯,而不是透過一紙聖旨入軍營就完事。
而前面提到的當乾隆廢除義學,階級固化之後,有錢的旗人多透過賄賂等形式獲取實缺。這就導致了有能力無錢的上不了,無才的、吸大煙、玩大保健的廢物在軍營中比比皆是。
同時為了防止如同曾國藩因上繳權利後的下場,張之洞、李鴻章、甚至是袁世凱在內,都不斷架空或排斥安插的旗人,而清政府也無能為力,就因八旗制度中“軍政合一”。
因此當大革命爆發時,清政府能調動的軍隊,只有禁軍那一萬五千人,北洋五鎮是袁世凱一手操辦而成的,他早已經透過人事調動等操作,完全掌控了整支軍隊。
二、另外,這個時期,旗人人才斷代是極其嚴重的
皇族內閣中的攝政王載灃、貝勒載洵等人,年紀輕輕,僅在貴胄學堂接受過兩年教育。
領軍的鐵良、鳳山等人,僅接受過傳統中式教育,不懂西方領軍方法。
而懂得的那幾個,都是勳貴嫡子,如趙爾豐、良弼,卻很快死於非命。
三、旗人內部也是矛盾重重
由於八旗是有定額的,只有正丁才能繼承,餘丁又不能經商、務工、務農,使得餘丁的生活比滿城外的漢人還貧困。
早在嘉慶時的天理教攻打皇宮時,邪教內部的攻擊部隊就有數十人是旗人身份。
而到了晚晴時期,除了那些勳貴嫡子們活得瀟灑之外,其餘的都是活得渾渾噩噩、備受鄙視、欺壓。因此當日俄戰爭爆發時,東北滿洲、蒙古各地的旗人都紛紛加入了革命黨。
所以我們能看到,在日俄戰爭之前,同盟會孫中山提出的綱要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可日俄戰爭爆發後,孫中山就修改了綱要,改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
甚至是辛亥革命爆發後,東北滿洲的旗人就爆發了起義,對外宣稱“將以響應南方,牽制北軍勢力,使清帝不敢東歸!”直接抄了愛新覺羅的老家。
正黃旗鮑化南、劉純一,鑲黃旗張榕、正白旗喜塔臘·恆寶昆,其他滿族人如恩溥、承志、文耆、赫舍裡·松毓、薩克達·慶康、文采臣、趙凱、博經五等等這也是為什麼張作霖一個漢人,能獲得東北王的權利來源,就因為愛新覺羅賦予他剿滅東北旗人的起義。(據說現今東北區域,除了愛新覺羅家族之外,其他的滿人除了傲嬌說下自己是旗人外,都不太愛理會愛新覺羅家族)
-
8 # 填哥嗑歷史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種軍事制度。它源於女真族的生產實踐,初創於努爾哈赤時期。完善於皇太極和順治時期。所謂的八旗,指的是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藍、鑲紅八旗。
八旗兵
它一開始只有女真八旗。後來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並吸收俄羅斯和北韓族人進入旗兵。在盛極一時的時候,兵力大約有10多萬人。並且隨著清兵入關和征戰,八旗兵也分佈全國各地。是清朝政府最為依仗的一支戰力極為強悍的軍隊。
它在清朝初年,對清朝的統一東北,控制蒙古北韓,與明朝大戰,入關,以及統一中國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是清朝初年的王牌軍。
八旗兵
但是這樣的一支軍隊,在清朝末年,甚至在清朝中後期的戰爭之中,竟然敗仗連連。最終隨著辛亥革命的一生炮響,而退出歷史舞臺。
那麼,為什麼在清初戰鬥力強悍的旗兵,在清末淪為“豆腐渣”了呢?原因是,清兵入關之後,八旗兵迅速腐化了。
入關之前,八旗兵已經擁有許多的特權。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之後。連年發動戰爭。收穫頗豐,於是努爾哈赤根據功勞大小,給與將官很多的賞賜。甚至讓他們的子孫後代永遠世襲職位。
入關之後,八旗兵迅速控制全國。在全國範圍內大量“圈地”,靠著土地的租賃,過起養尊處優的日子。這些旗人,不事生產,卻能佔有大量的生產資料。而且他們也不用納稅。不服勞役。即使犯罪,也僅僅受到較為輕微的處罰。再加上自從康熙上臺之後,全國局勢逐漸穩定,戰爭日減,所以這些旗人也開始逐漸享受起生活來了。整天吃飽了沒事養養鳥,遛遛狗,至於騎馬射箭,已經不是擅長的事情了。
旗人的腐化
八旗兵迅速腐化。到了三藩之亂的時候,八旗兵的戰鬥力,已經比不上漢軍的綠營兵了。雖然,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經常在避暑上莊舉行狩獵活動,滿族和蒙古的官員要是不及格的話會減少俸祿,而且這些皇帝還鼓勵八旗兵學習滿族文字,滿族語言,但是這些,都沒有辦法挽救八旗兵迅速腐化的事實。
清朝末年,外有帝國主義的侵略,內有農民起義和資產階級運動,清朝政府的軍政大權,也掌握在漢族大員的手中。最終,隨著武昌的一聲炮響,掌握著北洋軍政大權的袁世凱的逼迫,清政府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留給人們的,是一個危如累卵的中國。
那麼,清政府為什麼不培植八旗兵,把軍政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呢?填哥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八旗兵已經徹底腐朽,無可救藥了。
清朝政府其實一開始並不想讓漢族要員染指軍權。對曾國藩的湘軍有諸多的限制,且不太重視。但是八旗兵是在是爛泥扶不上牆。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八旗兵重點佈防的鎮江就被英軍輕易攻破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天津,北京更是八旗兵雲集的地方,結果這些地方也迅速被攻破。
太平天國時期攻佔的南京,也是八旗兵聚集的地方。中日甲午戰爭時期的遼林,旅順,都被日軍佔領。八旗兵連老家都丟了。八國聯軍時期,北京再次被攻佔。
雖然,這些地方淪陷的最主要罪責不在八旗兵,但八旗兵的戰鬥力之弱可想而知。
不但是八旗兵,連清朝中期所依仗的所謂“綠營兵”,戰鬥力都迅速退化了。太平天國時期的清軍“江南大營”“江北大營”的主力都是綠營兵和八旗兵,結果呢?被太平天國輕易端掉了。
所以不是清政府不培植八旗兵。把八旗兵佈置在重點的地方,足見清政府對八旗兵的重視,但是八旗兵爛泥扶不上牆,讓清政府失望了。
二、重要的原因,是清朝後期沒有名將能統領和訓練八旗兵。
不同於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袁世凱的北洋軍,有漢族重臣的苦心經營。且統軍將領不少。也不同於清朝初年,多個滿族將領能征慣戰。清朝末年,滿族人由於過慣了歌舞昇平的日子。基本上沒有能夠帶領八旗兵重新走向輝煌的將領。
恭親王奕訢雖然任軍機大臣,但不曾帶兵打仗,而且奕訢更擅長的是政務。帶兵練兵不是所長。
曾格林沁是名將,但是他並非滿族人,也難以獨當一面,且最終戰死沙場。
“三軍易得,一將難求”,沒有名將,訓練和培植八旗兵也就無從說起了。
三、清朝末年的局勢,不是培植八旗兵能夠挽救的。
正所謂時也,運也。在清朝前期,八旗兵因緣際會,得益於多代領導人的英明和明朝的內訌,得以迅速統一全國,青史留名。
清朝末年,面對的是西方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和國內的資產階級的鬥爭。八旗兵的武器裝備,跟帝國主義比起來,整整落後了一個時代。這仗怎麼打?而且這個時候,清朝缺的,是一個能夠救民於水火的偉大的政府。一個能夠富國強兵的具有雄心壯志的政府。清朝末年的政府,已經缺了清朝初年的雄心壯志了。
面對這樣的局勢,即使清朝掌握著百十萬的訓練有素的旗兵,又能怎麼樣?
更何況滿族人少,清政府就算拼盡吃奶的力,也只能武裝區區12萬八旗兵,就算累死這12萬八旗兵,也不能阻止帝國主義的侵略腳步以及撲滅遍及全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的烽火。
辛亥革命
八旗制度,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它雖然曾經盛極一時,但是其落後一面,註定其必然迅速衰亡。並不是人力可以挽救的。且清政府即使努力培植八旗兵,也挽救不了清朝的命運,因為清政府已經民心盡失,大勢已去了!
,
-
9 # 燁陽小靈君
很簡單的一個原因了。
首先,清朝立國後就將旗人的地位定為全國最高,以主人的身份管著自己的僕人。就像很多講述清朝官場的電視劇裡演的那樣,清朝官員上至軍機大臣,下至九品小官見到皇帝后都會自稱為奴才,這在中國其他朝代是從來沒有過的。超高的國民地位讓這些旗人自視甚高,逐漸目中無人,除了使役奴僕外,其他的生活能力逐漸喪失了。
再者,到了晚清,這些趴在奴僕身上寄生了近三百年的旗人已經完全喪失了生存的基本技能,也就是完全變成了一個寄生蟲,更遑論拿起武器抵抗外敵了,也是因此在鎮壓太平天國的戰爭中,清廷不得不重用漢人組成的軍隊,也是自此始清朝的主要武裝力量被漢將漢兵取代,張之洞,曾國藩,李鴻章等一眾統帥著漢人大軍的將領成為清廷的內閣大臣,掌握了清廷的中樞權利。
試想一下,一個趴在全華人身上,一心只想著如何奴役寄生的旗人,又怎麼能拿起武器守衛國門呢?
-
10 # 桃花石喀喇
晚清不僅僅是八旗兵爛了,而是包括綠營兵和蒙古兵在內的所有國家正規部隊,都淪落為只拿餉銀打不了仗的地步。
(一)八旗兵在康熙後期就已經腐化墮落了滿清入關後衝在前面打前鋒的都是明朝的降軍,如吳三桂、耿仲明、尚之信、李成棟等前明軍,八旗軍多是在後面當督戰隊。
三藩叛亂時,八旗兵連戰連敗,最後還是靠綠營兵平定的叛亂。到了乾隆時代,八旗吸收了一大批野人女真,組建索倫營,才撿回一點面子。
鴉片戰爭後,所謂的八旗精銳黑龍江索倫馬隊,已經很多人連馬都騎不上了。綠營兵也是爛的一塌糊塗,只能依靠漢人團練和蒙古騎兵充場面。
(二)清末綠營化兵為勇的嘗試—練軍太平天國起義被鎮壓後,清政府對於私兵性質的湘軍、淮軍和楚軍開始打壓防範。並按照湘軍的方法從綠營中挑選士兵組建練軍。
練軍的餉銀、訓練、編制都按照湘軍的方法來,將官多從湘軍、淮軍中抽掉。裝備為冷熱兵器參半,半數用洋槍,半數用弓箭刀矛。
練軍經過訓練後確實比同期的八旗綠營兵戰鬥力要強,軍權也控制住清政府手中。在對付中小規模農民起義時,有很好的效果。即便是在八國聯軍侵華時,部分練軍也展現了一定的戰鬥力。
但除直隸練軍外,其他各省練軍都沒有大規模地參加對外敵的征戰。當戰事緊張之時,清政府下令徵調部隊時,各省督撫寧可臨時招募勇營,也不調派練軍。即便勉強出征也是敗多勝少。
(三)北洋新軍中的八旗兵袁世凱組建的北洋新軍第一鎮,就是從八旗中抽調士兵組建的,武器裝備最強。但在武昌起義後,清政府以第一鎮為主力鎮壓革命軍時一敗塗地。
在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時,第一鎮士兵就待在兵營裡,沒有一兵一卒去勤王。
結語:不是清政府不想培養八旗綠營兵,而是爛泥扶不上強,經過幾百年的腐化墮落。八旗綠營兵內部因循守舊,守舊勢力盤根錯節;單純修修補補已經解決不了問題,唯有像日本一樣,打破舊制度全盤重建才能解決問題,但清末新政時滿清皇族不願放棄權力,那就只能等“辛亥革命”滿盤皆輸了。 -
11 # 納蘭談史
晚清政府其實一直都想培養八旗(尤其是滿八旗)作為攘外安內的主要軍事武裝力量,也投入了大量的裝備、財力、技術等,奈何八旗軍的戰力始終沒有令華人滿意,反而仗打得一塌糊塗,最終清政府無奈只能把希望寄託到了湘軍、淮軍、新軍等漢人武裝。清初橫掃亞洲的八旗軍為何會在清末一蹶不振?
第一,清廷承平日久,八旗軍武備廢弛,短期內扶不起來。
八旗軍最為輝煌榮耀的時期,就是自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之日到清世宗康熙平叛準噶爾這段時間,之後清軍就漸漸走向了下坡路,甚至在平定三藩之時,康熙不得不倚重漢軍綠營兵來平亂,到了乾隆後期,更是出現了層出不窮的軍隊腐敗問題,清廷承平日久,八旗軍也是武備廢弛,甚至吃空餉的八旗子弟也遍佈朝野,到了清末國家危難之際就把現象暴露無遺。
雖然八旗軍戰力不行,但畢竟是忠貞無二的滿人軍隊,所以在清末也受到了朝廷的重用,但戰績卻是不堪入目,迫於形勢最終清廷統治者不得不起用漢軍漢將來維繫統治,儘管如此,清廷依然沒有放棄國本八旗軍,但是軍隊的訓練非一朝一夕可改變了的,短期內軍隊的戰鬥意志和兵員素質難以大幅提升,只能靠勇敢善戰的漢軍來作戰。第二,八旗軍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軍事戰法都被歷史證明已經淘汰了。
經過兩個多世紀的發展,八旗軍從清初到清末武器裝備沒有得到很大改進,仍然以弓箭、大刀、火銃、鳥槍為主,騎兵大刀配合進攻,但是西方列強的武器裝備卻有了質的變化,射程更遠的燧發步槍、威力更大的阿姆斯特朗後膛炮應用到了中國戰場,武器裝備遠優於八旗軍。
其次是戰法,西方人的傳統戰法是步兵在前,炮兵在後進行火力壓制,前一隊步兵並排用槍射擊,射擊完畢即轉到後排裝彈,後隊士兵補上前射擊。而清軍八旗則是一股腦的騎兵向前衝,然後步兵撲上,但戰爭的結果往往是清軍騎兵還沒衝到對方陣地就被敵人火炮全殲了,步兵也只能落荒而逃,根本就不給清軍肉搏戰的機會,所以仗打的很窩囊,這也印證了西方在戰法上的先進。總的來講,清朝即便是在滅亡的時候也沒有放棄對八旗軍的扶持,但是培養一支優秀的新式軍隊要花費的時間何其漫長,從派將、選人、裝備、訓練每一個環節都不容出錯,還沒等八旗新軍練成,大清就亡了。
-
12 # 玄坤文史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提起八旗想到的就是軟弱,無能,只會吃喝嫖賭,特別是在晚清時期,八旗兵,乃至清軍在對外戰爭中都鮮有勝績,但是在滿清才入關時,八旗也還是比較能打的,不過清朝建立之後,八旗的戰鬥力開始直線下降了。
清軍入關後,對軍事制度進行了完善,清軍主要是由八旗,綠營和鄉勇這幾個部分構成,八旗又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清朝是由滿人建立的王朝,雖然從順治皇帝開始就提倡滿漢一家,民族融合的政策,但是少數民族政權都有一個特徵,那就是推行民族融合政策,但並不會真正的信任其他民族的臣民,無法真正的實現民族融合。
所以在清朝統治的276年裡,能供奉太廟的漢臣就張廷玉一個,即便在晚清內憂外患之時,有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這些漢臣力挽狂瀾,但是還得看滿清皇室那群敗家子的臉色行事,按理說漢臣在清朝權勢一直比不上滿人,那麼在軍隊上,漢臣更是說不上話了,但是我們卻發現在滿清入關之後,八旗的戰鬥力不斷的下降,各地駐防的雖然也有八旗兵,但是主要還是依靠綠營兵。
在晚清時期這個現象更明顯,八旗兵基本上沒啥戰鬥力了,綠營兵也遠遠不如過去,像在平定太平天國時,主要還得依靠大臣們在各地組建鄉勇。清朝是靠著騎射打下的天下,掌控軍事力量對於鞏固政權統治有多重要,清朝統治者是深有體會的。晚清時期,清政府不斷的對軍隊進行改革,北洋水師,袁世凱的新軍都是清朝軍事改革的成果,但是為什麼清軍不直接拿八旗兵改革,確保最強的軍事力量掌握在自己手中呢?
在晚清時期洋務運動開始後, 各行各業幾乎全面涉及了,清政府怎麼可能會忘記改革八旗呢?畢竟對於滿清統治者來說,還是自己的八旗更值得信任。在洋務運動開始後不久,清政府就決定要增強八旗兵的實力,1874年清政府專門組建了一支八旗洋槍隊,還特意聘請了外國教官訓練,雖然清朝已經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的失利,但是很多八旗兵仍然看不上這些洋槍,寧願使用弓箭、刀弩也不肯使用洋槍。
八旗兵的一些部隊中,除了配備有火槍外,還配有洋炮,在平時的操練中,雖然收效不大,不過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八旗兵的作戰能力,但是在後來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這些部隊多被日軍,俄軍擊潰,也在這之後清政府才讓袁世凱組建新軍,北洋新軍在清末成為了主要的戰鬥力。
所以在晚清時期,清政府不是沒有培植八旗,畢竟八旗兵才是滿清的立國之本,但是八旗實在是能力有限,在甲午戰爭結束後,為數不過不多訓練起來的八旗部隊也被打垮了,清政府只能另找出路組建新軍。
-
13 # 我家的貓叫皮蛋
從入關以來,清廷就一直在大力扶持八旗軍,八旗軍永遠是親兒子,是嫡系中的嫡系,但是到了晚清,清廷雖然也大力扶持八旗,但是已經無濟於事,最終國防不得不依靠湘軍、淮軍等漢人武裝,到了甲午之後,八旗軍基本毫無戰鬥力了,所能依靠的只能是各省編練的新軍,比如袁世凱編練的著名的北洋新軍。並不是晚清放棄了八旗,而是形勢所迫,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原因:
一、八旗子弟迅速腐化,已經沒有入關的銳氣了,暮氣沉沉,戰鬥力低下
滿清入關最終奪得天下,八旗軍功不可沒,當時的八旗軍確實戰鬥力強勁。但是隨著太平盛世,八旗子弟又有著優厚的待遇,戰鬥力迅速下降。
清朝入關初年,大肆圈地。就連最普通的滿人都至少分到了30畝地,而且有些還得到了賞賜的或強佔的土地被圈生活不下去的漢人為奴才,這些都是一筆不小的財產。同時朝廷為八旗子弟包攬下一輩子生老病死,所有的開支。戶部甚至有專門一筆銀子,供八旗使用。八旗的喪葬婚嫁,住房教育,都有相應的補貼。
太平盛世戰事又少,大部分八旗子弟無所事事,遊手好閒。寶劍鋒從磨礪出,享有這麼多特權,生活和仕途都走綠色通道的滿人,自然就越來越不中用了。
八旗軍隊到了乾隆年間,已經嚴重腐化退變,在白蓮教起義中表現極差,殺敵無用,擾民倒是挺厲害的,八旗兵衰落的連綠營兵都比不上,以至於連統兵將領都不願再帶領他們。
二、南方八旗部隊在太平天國等運動中損失慘重
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八旗軍損失慘重。
整個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八旗兵及婦孺老幼(旗人)損失人數超過20萬。八旗軍中官階較高的駐防將軍、都統、副都統、總管、領隊大臣陣亡就多就達40人之多。
比如公元1853年江寧失守,駐防八旗5000餘人全軍覆沒。同年滄州失陷,駐防八旗全部陣亡。1860至1861年太平軍兩度攻佔杭州,駐防八旗幾乎全滅。如此等等。
太平軍後來大破江南、江北大營,裡面的大批八旗兵陣亡。太平軍席捲了大半個江南,這裡面的駐防八旗軍大部分是全滅的。
當時廣西、雲南等地也都有大小變亂,八旗軍損失都很嚴重。
可以說當時整個南方駐防八旗兵大部分都損失掉了。
三、八里橋之戰和高樓寨之戰讓北方八旗精銳也損失殆盡
兩次鴉片戰爭期間八旗軍也損失很大,尤其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八里橋之戰,參戰的3萬清軍損失大半,而這三萬清軍中有蒙古八旗七千人和滿漢八旗一萬人,以及一萬多的綠營,結果經此一戰,八旗損失慘重。
清朝當時最精銳的八旗就是蒙古和駐防東北的八旗馬隊,這些地方環境差苦寒,所以這裡的八旗部隊比關內八旗戰鬥力強不少,滿清將其編成八旗骨幹作為最精銳的部隊,給予厚望。但是這些八旗馬隊在八里橋損失慘重,後來清廷好不容易又攢了一下家當,結果最後的精銳被隨同僧格林沁在高樓寨之戰全軍覆滅。
八旗精銳基本損失殆盡,再培養也無人可用
晚清八旗軍大多不堪用,八旗也在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捻軍、西北等各地變亂中損失奇重,精銳基本全部報銷,剩下的就都是些兵油子了,指望從哪些遊手好閒、飛鷹走狗的紈絝子弟中選拔優秀士兵,無異於痴人說夢,對此滿清政府是清清楚楚的,至此漢人武裝據各地大部分的督撫崗位,湘軍、淮軍、北洋新軍等陸續粉墨登場。
-
14 # 談笑沂州府
晚清的八旗,已經沒有什麼戰鬥力了,
康熙年間,吳三桂叛亂的時候,
就已經不太行了。
後來,還是靠漢人組建的綠營,才打敗吳三桂的。
長時間,優渥的生活,
已經讓他們腐敗墮化,更別提有什麼戰鬥力了。
在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
也是靠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對八旗兵根本指望不上。
-
15 # 範鑫悅
晚清(1840年—1912年),是清朝統治的晚期,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開啟了晚清時期,八旗最初源於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在清朝初期的時候,八旗制曾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八旗的制度和一般的制度不同,也是根據這套制度,清朝團結統一,推翻了明朝的統治。八旗的人數較多,後來就一直保持在20萬左右,幫助清朝維護著各個邊界的安全,到了晚清的時候,中國引入大量西洋槍炮後,最先裝備,且數量較多的軍隊,便是八旗軍。朝廷讓八旗軍放棄原有的攻擊手段,改為先進的手段,可是八旗軍軍紀散漫,而且有很多年老者仍在服役,到了八國聯軍侵華時,旗兵大多無心戀戰。晚清屢次想要重整八旗,均以失敗告終。朝廷無力整頓。後來也就放棄了
-
16 # 解除武裝AB
不是不想扶,而是扶不上牆了!子弟們都有補助,所以不會種田,不會做事,每天就是混吃等死鬥蛐蛐,這些人的精氣神,還能打仗?
-
17 # 超哥侃古今
想過呀,滿清也練過新兵。然而一個既得利益改革。往往是上層熱心下層反對。甚至還有不少上層人物表面熱心,實際上充當蛀蟲
-
18 # Mer86
這個提問不成立。
首先,晚清政府有培植八旗子弟的計劃,並且也有落實。
比如1903年袁世凱在籌建北洋常備軍第五鎮和第六鎮的時候,慈禧就從圓明園內外火器營、八旗前鋒營、護軍營、及健銳營之中挑選出了一萬多八旗子弟交給袁世凱,令他按照新軍的操練方法訓練這些人。
兩年後,這一萬八旗子弟完成訓練,正式編練成軍,朝廷授予番號“京旗常備軍”,後來又改為北洋新軍第一鎮。
也就是說,北洋六鎮並不都是漢人,其中的第一鎮就是由八旗子弟組成的旗兵。
除了北洋第一鎮外,從1905年開始,清政府還在全國500多万旗人中抽調了22.7萬人進行強制軍事訓練。其中有約五萬人完成了軍事訓練,表現最優異的1.2萬人被編入了1908年組建的“大清禁衛軍”,另外幾萬人被編入裝備遜於新軍的巡防營。
所以說,晚清政府不僅有組建效忠於自己武裝的計劃,而且還落實了。
▲1910年,攝政王載灃視察新軍秋操(坐在馬車中的人即為載灃)
第二,晚清政府有把武裝力量掌握在自己手裡的想法,並且慈禧和載灃也有落實。
1905年北洋六鎮編練成功後,慈禧首先將袁世凱給削了一頓,逼他交出兵權,並明升暗降,將其調入軍機處。緊接著又把袁世凱統領的五鎮新軍盡數劃歸給了滿洲鑲白旗出身的穆爾察·鐵良統領。北洋新軍可謂是一夜之間就換了掌門人。
▲穆爾察·鐵良
慈禧死後,載灃繼續打壓袁世凱,他先是將袁世凱趕回家,緊接著又在北洋軍中安插自己的心腹。並且還把自己的兩個弟弟載洵和載濤分別任命為海軍大臣和禁衛軍大臣,讓他們掌握全國的武裝力量。經常這一套組合拳後,漢人軍頭此前40多年獲得的一些自主權力又被載灃收回,失去了叫板的權力。
所以說,晚清政府不培植八旗子弟,沒想把武裝力量收回到手中,都是不對的說法。如果載灃沒有強化中央權力,打壓北洋系,張之洞為什麼要哀嘆“國運盡矣”?而載灃為什麼又敢牛氣轟轟的說:“不怕,有兵在”呢?
第三,晚期政府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沒有合格計程車兵,而是沒有堪當大任的將才。並且八旗內部還頻繁內鬥,以致人心渙散。
袁世凱被削後,鐵良接管兵權,其實他這個人頗有才幹,如果武昌起義前後,北洋新軍由他繼續掌控,隆裕太后和載灃也不至於陷入那麼被動的局面。然而在慈禧太后死後沒多久,載灃和鐵良為了權力鬥爭居然就莫名槓上了,最後鐵良政鬥失敗,被載灃免職發配到江南,其手上兵權也收歸到了皇室。
鐵良被罷只是當時政斗的一個縮影,八旗內部本來能用的人就不多,而滿清高層還搞政治鬥爭,以至於最後有能力的人都被無情打壓,站在臺上的又大都是不堪大用的之輩。
比如載洵,他懂海軍嗎?還比如載濤,武昌起義後,隆裕讓他率禁衛軍南下鎮壓,結果他說什麼?他說:“奴才只學過練兵,不會打仗,太后還是另選高人吧”。
載濤還是從法國軍校畢業的,連他這種有一點留洋背景的人都不堪用,其餘的將領,就比如說北洋軍第一鎮統制鳳山那種僅接受過傳統中式教育,只會明爭暗鬥,而沒有任何現代化的作戰理念的人,能堪當大用?
總的來說。庚子之後,八旗子弟陷入了嚴重的人才斷代危機。當時高層雖然想盡辦法訓練八旗子弟,從漢人軍頭手上抽權。但做了這些事後,八旗貴胄卻無法把兵權接到手上拿穩。至於為數不多的幾位能幹旗人,不是像川督趙爾豐、禁衛軍訓練大臣良弼一樣死於非命。就是像東三省總督趙爾巽那樣遠離統治中心。清政府空有數十萬兵丁,實則是無一位可靠的統兵大將。
-
19 # 靈石蘊
爛泥扶不上牆,培植不起來
八旗制兵是大清統治基礎,能有辦法加強,自然不遺餘力,可晚清八旗和清初八旗太不一樣了,比起祖輩的功名馬上取,清末八旗已經被養廢,遛鳥逗狗在行,打仗訓練,爺沒空,不去!
鴉片戰爭之後,有感於近代火器威力,清廷組建純京旗的神機營,由英華人訓練,錢糧火藥管夠
結果如何呢?
計劃招募精壯營兵四萬,結果只勉強湊夠3000,即便如此,裡面神機營裡頭的文案處、營務處竟然有"兵將"近四百名,機構臃腫龐大……
這哪裡還是整兵備戰,都是撈金沾光的
那看看他們訓練如何
當年捻軍打到京城周邊,恭親王奕訢視察神機營準備帥軍出征,可他到校場發現,這被賦予厚望的神機營兵弱馬疲步伐不一,有的騎手竟然還從馬上掉下來摔斷腿。上去質問時,人家說,我是豆腐廠磨豆腐的,哪能騎馬?
黃帶子紅帶子,神機營都是一幫八旗老爺兵,這些人玩樂腐敗有一套,訓練打仗則是能躲則躲,躲不了就僱人替代,即便自己呆營房裡,也是抽大煙居多
二十年後,甲午戰爭期,神機營奉命調往戰場,行軍途中,有人在盧溝橋發現,這些神機兵有的十一二歲,有的白髮滿頭,畏畏縮縮……
還有的估計真的是八旗兵,被壯丁用車推著走……
能有的選,清廷真想培植八旗,可培植幾十年,沒用,實在是爛泥扶不上牆……
當年李鴻章辦海軍招募學子訓練儲備,裡頭也有八旗,可勉強畢業的,就一個,唉
-
20 # 史不知味
當然培植。
清朝八旗自道鹹以來便面臨人才凋零的窘境,尤其是僧格林沁戰死了之後,八旗更是幾乎沒有可用之人。
慈禧對這一點也有很清醒的認知,只是她能夠用的人確實不多。
奕訢有能力,可是慈禧既要用他,又要防他。
奕譞能力平平,雖然慈禧也曾有意培養他,可是是在扶不起,奕譞這個人缺乏膽魄。
奕劻是個半桶水,奕譞和奕訢相繼死了之後,慈禧實在是無人可用了,所以不得不重用他,所以奕劻後期手握大權。
慈禧還一度有意培養載字輩的端王載漪、莊王載勳和載瀾、載漣等人,只可惜他們後來在1901年被當成禍首給處理了,死的死,發配的發配。
除了皇室奕字輩和載字輩這幾個人之外,為人所熟知的自然還有榮祿,榮祿的軍事才能可以算是中等水平。
至少奕字輩和載字輩這幾個人,在軍事上不如榮祿。
慈禧讓奕譞去總理海軍衙門事務,可惜奕譞卻只能在衙門裡當一尊佛像擺著,具體事務終究還是得讓李某某負責。
反倒是榮祿,慈禧讓他去整編武衛軍,這項工作他完成得還是不錯的,整編出了前後左右中五支武衛軍。
倘若1900年的時候不是慈禧的態度不清不楚的話,排除掉已經調去了山東的武衛右軍之外,前後左中四支部隊絕對能夠派上用場,至少保護慈禧,讓她不至於落荒而逃不成問題。
可是因為慈禧態度不清不楚,讓榮祿這個官場老油條對手下將領張懷芝授以“秘訣”:“橫豎炮聲一響,裡邊是聽得到的。”
所以張懷芝手上明明有德造克虜伯炮,卻只能對著一塊空地狂轟濫炸,炸得一地稀巴爛又有何用?
董福祥倒是帶著自己的武衛後軍打得很認真,因為他是個粗人,沒有榮祿的花花腸子,根本猜不到慈禧心裡在想什麼。
除了奕字輩、載字輩和榮祿這些人之外,慈禧為了在八旗當中培養軍事人才,在光緒三十二年,也就是在1906年的時候開辦了陸軍貴胄學堂。
“陸軍”二字,直截了當地說明了這所學堂的性質,慈禧就是為了培養軍事人才,所以才開設了這所學堂。
“貴胄”二字,則直截了當地說明了這所學堂的培養物件是清朝貴胄,再說直白一點實際上就是皇室王公和八旗貴胄。
溥偉、載灃、載濤、毓郎等人便曾是陸軍貴胄學堂的學員,只可惜他們並沒有被培養成什麼軍事人才。
此外慈禧在1901年之後讓下令編練新軍,地方是尚且辦得有聲有色,中樞地區自然就更不用說了。
誰在中樞地區為她編練新軍呢?是項城。
當時武衛前後左中在1900年和1901年幾乎消耗殆盡,為項城手中右軍不僅沒有折損,反倒得到了擴充,所以項城便以右軍為底子擴編出了五鎮。
除這五鎮之外,慈禧為了能夠絕對控制這支最強部隊,又讓項城負責訓練京旗常備軍,再以這支部隊作為第一鎮。
項城整編好了六鎮之後,為了讓慈禧放心,又主動交出了四鎮兵權,他自己則只保留兩鎮之兵權。
只可惜,這六鎮終究還是養肥了項城。
說到慈禧對八旗人才的培養,恐怕還不得不說說良弼,良弼可以說是僧格林沁之後八旗之中最有軍事才能的人。
只不過,載灃並沒有用好良弼,反倒是任人唯親地重用了自己的親弟弟載濤。
載灃柄政三年,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那支1.2萬人的禁衛軍,載濤就是禁衛軍的統領,良弼為副。
後來項城麾下馮老狗之所以能夠掌控這支禁衛軍,除了老馮曾經擔任過陸軍貴胄學堂總辦之外,最重要的原因便是載濤擔不起責任,從而將禁衛軍軍權拱手相讓,良弼當時氣得一塌糊塗。
載灃為什麼建立禁衛軍?又為什麼讓載濤領銜?實際上就是為了培植八旗,就是為了控制軍權。
但是沒有人才可用,好不容易有了一個人才,他又玩任人唯親,所以有和沒有也沒什麼不一樣。
所以,這座大廈註定倒塌。
回覆列表
不是清政府不培植八旗而是八旗人數太少而且經歷過近百年的享樂培植不起來了。
八旗士兵在清朝初期戰鬥力很強大,但是士兵數量任然偏少,滅亡明朝的主要也是明朝歸降的漢人。後期清朝統一全國八旗的人數就顯得更少,即使 能打仗也不能滿足數量需要,而且後期旗人基本是等著朝廷供養的一類人,衣食無憂地位高尚根本不想著當兵殺敵。只有漢人才想著當兵吃糧養家餬口。漢人的武裝主要是在漢人重臣手裡,所以清朝晚期的皇帝都很重視和漢人大臣的關係,重金高官籠絡人心,就是透過他們來對軍隊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