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敵才是王道
-
2 # 探索三界1
我從不同的方面回答這個問題,
寺院之殿坐向以乾坤艮巽之四維,
廟宇坐向以甲庚丙壬得天運,
此非外行所能理解,故以笑談耳,
-
3 # 大地一飛哥
謝謝邀請!現代人,一般稱佛教的寺院為寺,如佛寺,而稱道教及民間宗教的建築為廟。其實,寺和廟是有很大區別的。寺,原意官屬,是古代的行政單位,比如雲南大理寺,相當於現代的最高法庭,掌刑獄案件審理;鴻臚寺,主要是管外交和禮儀的,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和公關部。廟,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皇帝有太廟,民間有土地廟,龍王廟等等。
中國第一個佛寺,白馬寺,是當時朝廷直屬的行政機構。歷史記載,永平十年,漢明帝派特使迎請兩位法師來到中國,在鴻臚寺進行了接待。隨後佛教受到普遍的認可和歡迎,漢明帝下令把兩位法師留在了中國,就建立了第一個佛寺白馬寺。它的目的是翻譯經典,和指導大眾修行。佛寺,就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宣傳教育、普及教育。 比如,佛寺裡的藏經樓,就相當於現在的公共圖書館,很多讀書人,大詩人,都曾在寺院讀書。寺裡的功德箱,大家也是隨分給,沒有明碼標價,相當於大眾集資辦學。寺院的錢是用來辦教育的,給寺院捐錢相當於支援教育,這是做了很大的好事,但卻談不上功德。佛法的原理,功德不是從佈施做善事來的。歷史上梁武帝造四百八十寺,達摩祖師也說並無功德。
而廟的歷史比寺更為悠久,因為它是中國人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世間達聖賢位逝者,可依律建廟,如孔子廟,二王廟等,皆是敬順如,仰止賢聖,即得妙法之地。廟莊嚴,神聖不可侵犯,寸土之間,可隨順而不可隨意更改,敬順即得妙法。中國古代,差不多每一座城池都有一個城隍廟,並且廟中所建主人,大多有姓名可查。
-
4 # 小醬醬愛動漫
“廟”的歷史其實比“寺”更為悠久,代著名文學家范仲淹就有名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這句話很好的闡釋了什麼是“廟”。廟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皇帝有太廟,民間有土地廟,龍王廟等等。
而“寺”在古代更多的是一種行政單位,如大理寺等。古代的佛寺,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裡面有藏經樓,起到了現在公共圖書館的作用。裡面不單單佛教經典,儒家道家的經典都有收藏。很多讀書人,象王陽明、朱熹、范仲淹這些大儒,都曾長時間在寺院裡掛單讀書。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講座,當地老百姓都可以去聽,這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也是大眾共同修行的一個場所。那個時候寺院裡的出家人,相當於現在大學裡的專職教授。
-
5 # 村上支書
本質上來說,兩者差不多,都是特定的建築場所,只不過名字有所不同而已。譬如,同樣是指外祖父,有叫“姥爺”的(北方較多),有叫“外公”的,也有叫“外爺”的。在宗教上,佛稱庵、寺,道曰觀、廟。
詳細來說,寺分為:
①政府機構(最早),如大理寺;
②佛教法場(源於中國第一座佛教場地東漢白馬寺),如少林寺;
廟分為:
①道教場所,如老君廟。其實,道教一般不稱“廟”,習慣上用“觀”來稱呼。
②祭祀(祖先、鬼神、名人)場所,如太廟、孔廟、土地廟。
有時在特定語境下,寺廟屬於偏義複詞,只指寺,不指廟。即使民眾去寺院裡禮佛,也說成是去“廟裡”,大多屬於習慣上的誤區。
-
6 # 與書居
在我們的日常口語裡,寺和廟往往是聯絡在一起的,以至於我們不會去注意這二者之間是否存在區別。事實上,寺和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和不同的建築特色及供奉物件。以下就簡單分辨一下這二者的區別。
寺,是指宦官和官吏辦公的處所。“寺”通“侍”,所以有“婦寺”“寺人”等詞語。《周禮.天官·寺人》指出:“寺人掌王之內人及女宮之戒令。,’((經典釋文》說得更明白:“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寺人是指天子、國君內廷地位最卑微的臣子,即僕人性質的小官吏,後代叫做宦官、太監。寺人辦公的地方就叫寺。
宗教意義的寺又稱蘭若,是到漢代才開始有的。東漢明帝派人前往天竺求經,歷經三年才回國。為紀念這次求經活動,東漢朝廷就在首都洛陽雍門外修建一座寺院,作為高僧居住修行的處所。因為那些佛經是用白馬馱來的,所以僧院取名“白馬寺”。這是我國第一座佛院,從此“寺”就成了我國僧院的通稱。
廟是古代帝王祭祀、議事的處所,是祭祀祖宗的神位屋 舍。我們先人供奉祖先神位的屋舍,又稱宗廟、祖廟、太廟。《白虎通》說得明白:“宗者,尊也;廟者,貌也。像祖先之尊貌也。”先秦之後規定,凡有功於國的人,死後方可入廟,享受人們的祭祀禮拜。因此廟還有用來供奉神靈的功能,如孔廟、嶽王廟、武侯廟、曹娥廟、關帝廟以及奶奶廟、土地廟等。
-
7 # z山海
寺和廟的區別,絕然不同,區別明顯!
一.寺,有二個概念。
(一)為古代官署衙門,大理寺,為古代最高法院;太常寺,主管宗教祭祀的官署,鴻臚寺、宗正寺、光祿寺、太僕寺等官署。
(二)寺,宗教活動場所。
1.佛教的活動場所,如以武功揚名天下的少林寺,紀念唐僧取經馱載經卷的洛陽知名白馬寺,開封的《水滸傳》中提及的大相國寺。
2.清真寺,伊斯蘭教的活動場所。
3.禮拜寺,基督教的活動場所。
二.廟,宗教、社會、家族活動場所,神鬼人妖共享。
1.宗教活動場所,如佛教的觀音廟、彌勒廟等。
2.祭祀場所,皇家聖人平民共享,皇家的太廟,聖人的孔廟,平民的家廟等。
3.神仙鬼怪祭祀場所,狐仙廟、土地廟、城隍廟、財神廟、龍王廟、天王廟等。
4.供奉自然、自然人的,泰山岱廟、蠶娘娘廟、河神廟,岳飛廟、媽祖廟、藥師廟、魯班廟等。
不一而足。
僅供參考。
-
8 # 老慢
寺、廟兩個字的造字本義,已經把這兩者的區別說得非常清楚了。
寺,止+又。
止:向正前方行進的腳。引申,不走歪路,一直走正道的。
又:積極有為的手臂。
故,寺:一直努力走正道的地方。引申,貫徹正確路線的執行機關,如大理寺。一直堅持修行、修煉自己的地方,寺廟。
所以,寺,強調的是能長期進行自我修煉成長的地方。
廟,廣+朝。
廣:開啟兩面的公開環境。
朝:從四處向核心聚攏的。引申,萬物向太陽,朝陽;政治的核心,朝廷;精神的核心,朝拜。
故,廟:擁有核心,能使萬眾來朝的公共場所。如廟堂、廟宇等等。
所以,廟,強調的是有個偶像,讓萬眾朝拜、祭祀、尋求精神寄託的地方。
-
9 # 一盤牛肉一壺老酒
寺和廟的區別,在我看來,廟屬於中國自古以來,很有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的一個場所,供奉一些去世的傑出人物比如說項羽,比如關公等等傑出人物,或者說作出傑出貢獻的人才會供奉在廟裡,人們是表達對逝去人,優秀的人的一種思念之情,所以才建的廟,慢慢把他神化,所以稱廟。 寺主要是,菩薩供菩薩供奉,佛之類的,是一個宗教信仰的一個場所。
-
10 # TeaC
不太確定,好像是這樣,全憑模糊印象,如果說錯了,就當我沒說:
寺,相對規模大,供奉的是佛教人物,什麼釋迦牟尼、八個金剛、十六個護法什麼的,而且有主持和各司其職的出家人定居在這裡,也就是和尚、尼姑。寺,很可能是一個建築群,有中央的主建築和周圍的附從建築。所以寺往往稱“寺院”,因為一般都會帶有圍牆,佔很大一塊地方的。
而廟,相對規模小,最常見的有三個開間,有的小廟甚至就一間屋子。供奉的是各類神靈,比如關公、媽祖、土地、閻王等,往往都是不駐人的,有的廟,可能有定期來打掃收拾的人,有的廟,可能一年到頭也沒有人來管。
廟,還有那種屬於某個家族的家廟,用來供奉祖宗的,一般都是大家族才有,比如皇帝家就有。
至於具體到什麼數字才有資格稱寺或稱廟,在建築形式和規格上都有什麼規定,就不知道了。
-
11 # 跪射俑
所謂寺,其意為寸土之地,有侍候之意,在古代是皇帝管理下的最高一級辦事機構,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大理寺,就是這樣的辦事機構。佛教傳入中國之後,被用作是教化世人的辦事管理機構,只繫於皇帝並侍服於宮廷,由此被稱為佛寺。說白了就是古代皇帝方便統治,使用一種手段。因此“寺”一般是僧侶居住傳道的地方,是人們對佛教建築的稱呼。
但是“廟”就不一樣了,地位崇高,廟即妙法之地。在古代,要是世間的先賢去世後,都可以依律建廟,以示後人對他們的崇敬及懷念,因此廟裡供奉是先祖和英雄人物,或者是本地神仙,比如說夫子廟、關帝廟等,供奉的是先祖和英雄人物,另外土地廟、山神廟等供奉的是本地的神仙等等。因此寺和廟嚴格來說。是兩個不同的供奉場所,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寺和廟的區別。
寺廟是寺和廟的通稱,寺廟是莊嚴的地方,平時我們總是寺廟寺廟的叫,但寺才是供奉佛像的地方,廟裡是不能供奉佛像的,這兩個地方的區別很大,兩者地位在中國文化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為何“廟”裡不能供奉佛像,一個是在古代是屬於“辦事機構”,另一個是供奉先祖和英雄人物、本土文化人物,供奉的卻是完全不同的主體。
-
12 # 聽我說書人
寺廟寺廟,現實生活中寺廟很容易被混為一談,然而寺和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說道寺廟,由此可見中文的博大精深。在中國古代寺和廟是嚴格區分的,不可一概而論。現在簡單分析寺和廟之間的差異。
寺是古代的行政單位,比如大理寺之主要考核官員,後有說法主尊供奉菩薩佛的為寺;廟是古代帝王處理政事的地方叫做廟堂,中國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迷信的人供神的地方亦稱廟,比如皇帝有太廟,民間有土地廟,龍王廟等。
“寺”最早是官署的名稱,如在漢朝,御史大夫們辦公的地方都會稱作御史大夫寺;管禮儀的部門叫做太常寺。同時“寺”也指中央機構,如太常寺,大理寺等。兩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此後,“寺”就成了專指僧人藏經,講佛和生活居住的場所。也可以理解成:寺是外來宗教的宣講場所,供奉的是佛,然而佛是超然的。
“廟”是我國古代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爾雅.釋名》記載“廟,貌也,先祖形貌在也。”“廟”雖然是供奉祭祀祖宗的地方,但是並不是任何人死後都可以入廟的。廟一般都是歷代炎黃子孫紀念國殤,忠孝,有功於國家等人士的場所。同時先秦之後規定:凡有功於國的,死後方可入廟,享受人們的祭祀禮拜。同時可以理解為:廟所祭祀都是有功於國家的名族英雄,祭祀的是神,而神是人們偶像化。
人們去寺裡祈求禱告,可能是精神上的空虛而需要的追求;在廟裡祭祀,是對於功臣烈士的名族英雄的緬懷。
對於寺,現代大多還是指佛教聖地,從佛教入中以來,佛教興盛,特別在唐達到鼎盛,各地香火嫋嫋,漸漸寺成為了佛教的專有地點,這裡說一下信仰。人生在世,紛紛擾擾,被各種事糾纏,信仰作為一種精神的寄託,我倒覺得不能一概以迷信相提並論,還是要自由的。
-
13 # 點石教育永生
寺,本來是古代的官署名稱。比如大理寺,在宋代就是負責司法的地方。作為官署名稱,寺,在秦朝就有。漢朝也有,“鴻臚寺”,負責接待外賓。
在漢明帝時期,皇帝派使者到西方去尋找佛,在大月氏國遇到兩位高僧,使者就請他們到中國,兩位高升,一個叫竺法蘭,一個叫攝摩騰,他們用白馬馱著經卷來到了洛陽,東漢時期,洛陽是首都。負責接待他們的就是鴻臚寺,他們也應該算外賓。再後來,允許他們在鴻臚寺這個地方修建自己的宗教場所,因為是用白馬馱經而來,又和鴻臚寺有關係,人們便把他們修建的佛教場所叫:白馬寺。
這是佛教在中國修建的第一座修行場所,因為叫了白馬寺,由此開了頭,以後再修建的佛教場所,也都叫什麼什麼寺,比如少林寺,竹林寺。
寺就成了佛教修行場所的代稱。
廟,是中國古代祭祀祖先的地方,就是祠堂。今天還有地方把祠堂叫做家廟。
比如,祭祀周公的地方就叫周公廟。當然,這個地方是有建築的,廟也是稱的這些房宇。
孔子死了以後,紀念孔子的地方就叫孔廟,一直叫到今天。
漢代以後,廟的地位有些下降,不只是紀念祖先,一些地位不高的神的祭祀場所,也稱為廟,比如土地廟。
一些公眾人物的祭祀場所也叫做了廟,比如關帝廟。
皇帝死了以後,加以紀念祭祀,也有了廟號的說法。
後來,佛教盛行,寺與廟裡,都是偶像崇拜,人們逐漸把佛寺也稱作了廟。這才有了寺廟的說法。
-
14 # 韓子病骨如鋼
寺,與法度有關,本義:古代官署的名稱。秦以官員任職之所,通稱為寺。自秦漢始,歷代設有九寺五監,同為獨立的中央職能部門。九寺:太府寺、司農寺、宗正寺、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衛尉寺、太僕寺、大理寺;五監:國子監、軍器監、少府監、將作監、都水監。其職能與六部多有重疊,各代各朝設定情況也有不同。明清時,九寺存五寺:大理寺相當於今天的最高法院,是全國最高審判機關,與都察院、刑部構成了三法司。清末新政改稱為大理院,民國初年北洋政府時亦襲此名;太常寺,負責祭祀;光祿寺,主管壽宴;太僕寺,管理車馬;鴻臚寺,負責接待外賓。寺之名用於宗教處所始於佛教,佛教處所用寺,始於白馬寺:漢西域白馬馱經來,初止於鴻臚寺,遂取寺名,創置白馬寺。——《廣韻》。後世沿用之,再後,其他宗教處所亦用寺名,如:禮拜寺、摩尼寺、清真寺。
廟,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初時,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天子七廟:本指四親(高祖、曾祖、祖、父)廟、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廟和始祖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一般的平民老百姓是沒有資格建宗廟的,只能在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祭拜。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蛻變為供奉祭祀鬼神的場所。廟還常用來敕封、追諡文人、武士,如供奉孔子的文廟和供奉關羽的武廟。隨著佛教的傳入,後代的佛教寺院也有用於廟宇俗稱的。現代中國人,一般皆稱佛教之寺院為寺,如佛寺。廟多指家廟,雖也供奉或佛教或道教神祗,但主要管理職能、服務範圍和信眾多集中在某一家族內。
-
15 # 梁平甫
寺和廟的區別其實是很大的,但是現在絕大多數的人已經搞不清楚他們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其實寺是一個外來名詞,他是唐代以後才出現的,並且從印度引入中國
-
16 # 味哎兒
寺就是廟與觀,都可雙重簷式的房屋建築,與皇帝的宮殿幾乎一樣。屬並列式。
但,寺可由僧與道及官府衙門用。
廟由僧,及奉祖牌位用。
觀由道士用。
後世道觀佛廟可互用了。
總體是一級建築式樣。
侯伯宰相及王子王孫只能用二級以下建築式樣。
這一級別分類由房蓋式樣體現。而與其它無關。
而房子等級還有門框的高度寬度,及門的裝飾泡釘數量劃分的,還有石仲像數量劃分的,最終極的是幾爪龍與鳳的劃分級別的。
而最普遍的是色澤的級別劃分,及絲麻紡識精製度,瓷精緻度劃分級別的,甚至用啥馬牛與幾匹幾頭劃分級別的。
所以門當戶對的門是門板大小高低寬窄,只有相同才稱門當,戶是門框構成的門洞稱詞,也就是門開啟為開戶,門關上為閉戶,門洞一致為戶對。
-
17 # 鼎原春早
在中國寺和廟是嚴格區分的。主尊供奉佛菩薩的為寺;主尊供奉鬼神的為廟。
廟,本是奉祀祖先的處所,即祖廟。迷信的人供神的地方亦稱廟,如龍王廟、土地廟。
到了封建社會時代,所謂有德有才的人也可立廟奉祀,如關帝廟、岳廟。此外,帝王
處理政事的地方叫廟堂。
寺,原意是官署,如漢代御史府,也稱御史大夫寺。寺也指中央機構,如太常寺、大理寺。
兩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此後,寺又指寺院(僧侶居住的地方)。
現在也可這麼說:”寺是外來宗教的宣講場所,廟是歷代炎黃子孫紀念國殤、忠孝等
人士的場所,寺裡供的是佛,廟裡供的是神,是人的偶像化.”
-
18 # 良笙寫小說
寺與廟的原始功能不同。
寺是佛家的清修地,供奉的是佛家宗主,修的是佛理。
寺中有佛理,有禪法,所以寺後來又被引申為法理,成為朝廷官署的名稱。比如大理寺、寺曹、寺署。
廟,供奉的是鬼神,而且主要是供奉祖宗的神位。
皇家的廟叫太廟,依據這一點,廟又引申代指朝廷。比如范仲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中,廟堂即是指朝廷。
廟比寺更有等級之分。
寺,作為寺廟,於傳播佛理而言,沒有那麼強的等級之分,但廟在封建時代有嚴格的等級之分。皇家供奉祖先叫太廟。是皇家的祠堂。而臣子和百姓的“廟”規格與等級都有嚴格的限制與規定。
起源的時間不同。
廟起源很早。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朝時稱為明堂,秦漢時稱為太廟。
而寺在漢代佛教傳入中國後,才逐漸興起。要比廟的起源時間晚很多。
起源的文化根源不同。
廟起源於華夏民族的遠古祭祀禮儀與宗法制度。華夏民族敬天地之道,祭祀活動起源於原始社會,發展到後來,與封建宗法制度結合,才產生了廟。因此,廟一般建於世俗生活中。
而寺起源於佛教文化,根源在國外。寺的這一文化起源讓它的建址大多選在遠離世俗的清幽之地。
總之,寺與廟有很多不同。此處簡略概談。
-
19 # 桃源天馬行空
寺 :《說文》雲"廷也",即指宮廷的侍衛人員,以後寺人的官署亦即稱之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審判機關,太常寺則為掌管宗廟禮儀的部門。西漢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之"寺",即所謂的"三府九寺"。漢代,九卿中有鴻臚卿,職掌布達皇命,應對賓客,其官署即"鴻臚寺",大致相當於後來的禮賓司。相傳東漢明帝時,天竺僧人以白馬馱經東來,最初住在洛陽"鴻臚寺"。後來鴻臚寺改建,取名"白馬寺"。於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稱。梵語中,"寺"叫僧伽藍摩,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越來越少,而逐步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廟: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時,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禮記》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蛻變為陰曹地府控轄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廟作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諡文人武士,如文廟——孔子廟,武廟——關羽廟。
-
20 # 張春龍
寺主要是佛教供奉如來佛觀音菩薩等的建築房屋。
廟主要是道教供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的建築房屋。
回覆列表
主要區別
寺一般供奉佛像,像是少林寺,金山寺,白馬寺,
廟,一般供奉先人,想孔廟,岳飛廟,一般皇帝死後也有廟號。
玉皇大帝,財神這類神仙應該供奉在道觀裡,
現在我們都把寺廟統稱了,一般去寺廟參拜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