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炭炭有音樂
-
2 # 愛心輔導媽媽
(1)拼音對孩子來說是重難點的地方,孩子在幼兒園裡以玩為主,只認識了6個單韻母,而且還不會寫。到一年級,學拼音的時間只有兩個月,不經過幼小銜接的孩子,拼音學得不倫不類,家長孩子很是苦惱。所以,幼小銜接主要是學習拼音。
(2)在學習拼音知識的同時,也要培養孩子們懂得上課的意識,讓孩子學會傾聽老師的話。在幼兒園裡,由於老師不講什麼有關文化方面的知識,所以,孩子聽不聽講都沒太大的問題,可是,一旦上了一年級,就要全神貫注地聽老師講課,然而孩子們已經習慣幼兒園裡的上課方式,所以到一年級課堂上很不適應。
總之,幼小銜接很重要,拼音基礎要打牢。課上專心來聽講,輕鬆自在樂逍遙。
-
3 # 金華悟道
中國的應試教育深深地影響著老師、家長的思維方式,孩子是天真的,從3歲開始走進課堂到24歲本科畢業再到27歲碩士畢業,天天都與朗讀、背誦、數字計算打交道,習慣了的孩子們從來不反抗這種灌輸。然後走向社會卻發現學校裡的東西哪個也不對口,還得重新再學,所以長者教導孩子總會說:活到老學到老。可是不學中嗎?要生存、要競爭就得重新進行崗位繼續教育。這是中國教育的現實,那麼幼小銜接也受這個影響,孩子從入園第一天起就是背各種兒歌,如識字的、識拼音的、識數字的等等,什麼寓教於樂呀!扯蛋。到後來還是已成績排名論成敗。悲哀啊!
-
4 # 王子小巖巖的故事屋
幼小銜接我個人認為是一個新的階段的過程或者過渡,幼兒園以遊戲為主,在遊戲裡學會規則和慣例。而進入小學以聽老師傳授知識為主,是一個環境和學習氛圍的改變。
現在身邊很多家長都覺得幼小銜接麼就是報個幼小銜接班,就是拼音數學學學就好,學會了也就幼小銜接完成了,其實已經走入一個誤區了,真正的幼小銜接需要注意的這些拼音數學反而不重要,提前學習了只能說減少家長的一些焦慮,讓孩子“贏在了所謂起跑線上”殊不知這些看似都會了,比其他人會的早,考試100分,這些只是表面。
對於我的娃 馬上一年級了 首先我讓他一次去接朋友家的女兒的時候去參觀了一下小學,讓他自己找不同,他簡單的說了些 比如班級佈置啊 ,不再是花花綠綠的童趣十足,比如上課,他發現怎麼不做遊戲啊,比如哥哥姐姐上課也不是鬧哄哄的 都安安靜靜的聽老師講。這些我都和他說這些就是與幼兒園不一樣的地方。
然後作息什麼的 習慣啊、坐姿、握筆姿勢啊 都需要關注。另外入小學後小孩子能不能獨立也是很重要的。
不過我覺得還有一點可能很多人會忽略,那就是父母,我覺得父母也要過渡一下幼小銜接,很多父母在幼兒園期間好像還可以,一進小學就非常著急,又怕孩子跟不上,又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會經常說:小學可沒有幼兒園那麼好玩了啊,小學就苦啦,等等。無形中把那種焦慮的能量傳遞給了孩子。
我和我的孩子說,因為你們長大了 幼兒園的本領學會了,咱們得進小學繼續學習了,小學呢是以聽為主,要認真聽老師上課講的內容,做一塊小海綿吸收知識。小學開始就會有作業,會讓你們回家練習以鞏固知識。等等
沒有任何的負能量和焦慮傳遞給孩子,自然他也沒有什麼可焦慮的。
一切讓他自己去體會吧!
做父母的支援他就可以。
-
5 # 輔導作業的老母親
幼小銜接,絕不僅僅是識字認數。
孩子們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進入一個全新的學習模式,環境、生活方式、學習模式與幼兒園相比大不同。有經驗的老師和媽媽們分享了孩子進入小學後面臨的一些挑戰。
進入小學後,孩子的作業拖拉問題嚴重、時間管理混亂,丟書丟本丟文具等情況較為突出,老師授課進度較快,跟不上,又加劇了這些挑戰,形成了一種惡性迴圈。這篇文章,是我作為一位母親以及正面管教講師,透過觀察、思考後總結而來,幼小銜接可以從習慣、時間管理、心理、學識4個方面入手,幫助孩子度過小學適應期。
習慣先行習慣,讓人自律,最重要,也始於最先,好習慣讓人受益終身。而習慣的培養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因此習慣的培養從孩子出生後便已開始。
上幼兒園後,從作息習慣、生活自理能力習慣培養逐步擴大到自主整理書包、攜帶每日上學所需物品、學習、興趣班等學習習慣培養,需要花大量的時間來訓練,這些習慣孩子不會朝夕間就學會,而父母們總是以為孩子到了那個年齡,憑空就會有了這種習慣。而好習慣,也是孩子時間管理的基礎。孩子上小學後,學業壓力撲面而來,培養習慣的機會少之又少,如果孩子在這之前沒有好的習慣,更會加重他的焦慮,也會對學習造成不好的影響。
時間管理很多父母都被孩子拖拉、磨蹭深深困擾,而這些都跟習慣、時間管理混亂相關。時間管理也越早開始越好。孩子本身對時間沒有概念,從上幼兒園開始,就有意識的教他認識時間,感受時間的長短,逐步過渡到,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事兒,做一件事兒需要多長時間,這件事情超出了約定時間,又會給後面的事情帶來什麼影響。這樣,當孩子上小學後,不至於沒有一點點時間概念。
心理銜接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面臨環境改變、老師教學方式的改變、學校生活方式的改變等方方面面,這些改變都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或多或少的影響,父母們可提前跟孩子溝通,透過聊天,讓孩子大致瞭解小學的生活,如有條件,也可以帶孩子到小學課堂參觀、體驗,這樣當孩子進入小學後,不至於一下子懵掉,也會很快適應小學生活。
學識銜接幼兒園階段不允許教授小學的內容,上小學後,老師的授課進度快,導致很多孩子跟不上,那麼父母在家可以提前開展中英文閱讀,累積識字量,也可以開展簡單的筆畫前書寫,幫助孩子掌握握筆姿勢。但前書寫一定要科學、規範的進行,最好尋求專業機構。如果家長自己教,一定要確保自己所教的跟學校教授的是一致的,否則孩子學會了錯誤的筆畫,進入小學後很難再改正。每天練習10分鐘,當作一種作業,讓孩子提前熟悉作業模式。
-
6 # 雨中的承諾2016
當然不是啦。幼兒園的孩子紀律性比較差,以玩為主,而小學就比較系統化,在學習、生活、行為等多方面都會有要求。很多家長誤以為就是就是提前學習一下小學的知識,包括數學、英語、語文……怕孩子上學跟不上,其實,幼小銜接更重要的是習慣的培養,培養他們的良好習慣,才能更快更好的適應小學生活。如果片面理解,會導致孩子幼小銜接進行不順利,產生系列不良影響,如精神負擔重、情緒低落、自信心不足等。
-
7 # Andy媽媽愛讀書
這個問題的範圍比較狹窄.
首先,識字認數不單單是幼小銜接時應該做的事情,在孩子會流利說話的時候就可以開始了,在家長給孩子讀書的時候,這些知識就可以隨著閱讀自然的流露到孩子的大腦裡,在外出的時候也可將這些知識啟發給孩子.
所謂幼小銜接的教育,是孩子在上小學前的一些知識儲備,這些儲備不單單指的是上學前的一年或半年的時間,在前期所有的時間應該都算在內,而且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學習,還包括學習習慣的培養,所謂的識字認數,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實孩子最主要的是習慣的培養,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會讓他終身受益.
我們有一些朋友家孩子的班級還有0起點的孩子,就是什麼知識都不會的孩子,他們有的是因為小時候隨父母生活在國外,或香港地區,所以什麼都沒學過,但是經過精心的培養和自身的努力,他們最後學期末的成績也可以達到90分以上,所以知識的儲備在學齡前的兒童並不是最重要的,那些0起點的孩子,他們雖然知識方面差,但是其它方面普遍還是很出色的,多才多藝,有禮貌,自立,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培養的.
-
8 # 諾媽家有男寶
幼小銜接識字認數只是其中一塊內容,除此之外,其實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做銜接。比如作息時間,幼兒園和小學是截然不同的,這個需要調整。比如孩子的行為習慣,能不能專注地聽完一節課,上課時間不能玩,不能上廁所等等,都是幼小銜接得內容。
-
9 # 凌兒媽媽
幼小銜接不只識字認數,其中還包含很多其他方面的東西。比如課堂紀律,比如作息調整,比如獨立完成作業,比如接下來的考試等等,都要孩子有這樣一個意識,那就是小學跟幼兒園有很大的不同。孩子必須從心理上去認識到這一點,從而開始去適應小學生活。
覺得很多家長可能更注重孩子是否識字認數懂拼音這些知識,倒忽略其他方面的內容。其實識字認數這些在幼兒園大班下學期也有所接觸,真的不必要太緊張,讓孩子循序漸進的學習就好。
-
10 # 美羊媽咪
都要念小學了,肯定不是實字認數這麼簡單了。我上次看到一個小班的小朋友,家長正陪著他算10以內的加減法。相對於中班、大班的小朋友這樣的難度實在是太容易了。
幼小銜接一般都是以接觸新知識為主,為孩子上小學能夠跟得上節奏。家長在這期間也是很擔心孩子的,給孩子報這樣那樣的班,就是要孩子順利進入小學。
-
11 # 搬書回巢
幼小銜接可不只是識字認數,更重要的是學習習慣的培養。
說一件簡單的事情,上幼兒園時,孩子想上廁所跟老師報告就可以,而上小學就要按照學校上課下課的時間活動。再比如上幼兒園時都是老師讓孩子喝水,而上學後孩子得自己記著喝水。有的孩子剛上小學時,下課光記得抓緊時間玩。不想著喝水,秋天又幹燥,很容易上火、生病。
-
12 # 靜靜地等待花開
幼小銜接階段也就是學齡前,如果孩子不是主動提出需求,家長不必強硬教授孩子識字認數。
無論孩子多大,只要他主動表現出對於識字的興趣,家長都要給予迴應,不要教條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就不能學識字認數。
伴隨親子閱讀的識字認數,是更為合理和有效的學習識字認數的方式。文字和圖畫一樣能夠開啟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現在小學是零基礎入學,入學考核識字量只是作為了解孩子情況的一個參考,家長無需焦慮。
-
13 # 書香花開1
識字多自然是對孩子入學後的學習是有幫助的,但是其實也是有一定弊端的。
1、一年級容易開小差
因為一年級學的大部分的字,孩子可能在學齡前已經學會了,老師教的字自己都認識,並且在一年級階段也能輕鬆拿滿分,所以這部分孩子往往更容易開小差、上課分神 。一旦養成這樣的習慣,是非常不利於學習的。而且非常容易形成看不起別人的心態。
2、二年級遇到挫折容易氣餒
一年級時的尖子生,容易被一年級的成績所迷惑,以為學習就是如此簡單。因為習慣了不認真和不重視,到二年級會漸漸落後於其他孩子,遇到些小挫折就倍感壓力,更容易氣餒。
3、“三年級效應”
教育界上有種說法叫“三年級效應”,因為一二年級的重複學習,使得孩子上課走神,加上一二年級的基礎扎不好,也沒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到三年級學習新知識了,往往很難學好,學習成績也急劇下滑。在壓力和失望下,容易產生厭學情緒,這是非常不利於孩子的身心成長的。
-
14 # 糯米麻麻Coco
不是的,幼小銜接好多的課程,數學只是其中一個科目而已。孩子的專注力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都是幼小銜接的素質培養內容。教漢語拼音和十以內數學知識其中的一個環節,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只要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吧專注力培養好了,良好的作息習慣和生活習慣都培養好了,小學的生活適應會很快。
-
15 # 小王子愛上狐狸
幼小銜接不是指單單的識字和數數,而是教會孩子怎樣從容自若走入小學生活。從孩子的日常行為習慣,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等多方面進行引導和教育。一般來說,孩子在幼兒園大班時,老師都會做幼小銜接,這就需要家長們的密切配合和支援。在這個暑假,家長也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對孩子進行引導和培養。
-
16 # M夢梅夏初
不少家長想讓孩子上學後學習好,就是在入學前教孩子拼音、識字、做算術,甚至用小學一年級的課本來系統地教,出現“小學化”。 這不但不利於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而且挫傷了幼兒對學習性的興趣,使他們未進學校就已經害怕學習討厭學習。
幼小銜接工作的重點應當放在培養幼兒的入學適應性上,要針對過渡期兒童的特點及實際情況,著重培養幼兒適應新環境的各種素質,幫助幼兒順利完成幼小過渡而,不是把小學的一套簡單的放到幼兒園。
-
17 # 小獸媽媽
幼小銜接識字算術是一部分,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要讓孩子能夠適應小學的生活,作息習慣啊,然後學習的習慣。
我們家老大現在就是要升小學了,但是我覺得他並沒有準備好,因為她說,我不要去,我不想去小學,所以說心理上的準備也是有必要的,一定要多告訴他們一些小學好玩的地方,有趣的地方。不要整天告訴孩子們小學功課多,老師很兇之類的。
-
18 # 丫丫球球
我認為小學和幼兒園最大的不同就是從孩子的主要任務是遊戲,變成了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幼小銜接並不是簡單的識字認球等等,而是在於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便於更適應小學的生活。
-
19 # 雙胞胎媽媽成長記
幼小銜接當然不只是識字認數,更確定地說識字認數都可以不做,但孩子的生活習慣、閱讀習慣、思考習慣等等卻最好在幼小銜接時候培養。
尤其是閱讀習慣的培養,不僅僅只是在幼小銜接時期開始,更應該在嬰兒時期就開始!我認為,閱讀開始的越早,閱讀習慣越容易培養,如果一個孩子在小學前就有了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那麼隨之而來的小學生活一定會輕鬆很多!
-
20 # 堯媽成長記
這個回答非常肯定,當然不是!幼小銜接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學習熱情!
有的人把幼小銜接的理解的太過於扭曲了,認為孩子學的越多,上課一年級就越不吃力,於是乎不顧一切的把孩子送去幼小銜接班!
本來正直天真爛漫的童年把自由自在玩的時間剝奪了,來學習幼小銜接,這對於孩子來說非常殘忍,如果孩子一點都還不理解幼小銜接是怎麼一回事,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回覆列表
父母對於幼小銜接的認識、態度和行為,將決定孩子入學後在很多方面的適應與表現,所以孩子上小學前父母要在科學的教育觀之下幫助孩子做好幼小銜接。很多家長有的以下幾個誤區你“中招”了嗎?
誤區一:幼小銜接是學前班的事兒。幼小銜接,不是一個能夠臨時突擊的短暫過程,而是需要 從幼兒園階段甚至更早階段開始,一直持續到小學一年級的一個長期過程。雖然幼小銜接主要集中在入小學前的幼兒園大班這一年多的時間裡,但是很多準備工作卻始終貫穿於整個幼兒階段,如習慣的養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因此,真正做好幼小銜接,絕不能等到幼兒園大班,我們需要從幼兒入園甚至更早的時候開始。
誤區二:幼小銜接就是學會識字,會算數等知識
除了相應的入學知識準備以外,家長更應該重點關注以下三個方面:1、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最為關鍵的就是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習慣;2、跟學習和生活相關的能力,最為關鍵的就是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3、孩子的性格和品行,最為關鍵的就是培養孩子的自尊心。
誤區三:幼小銜接必須上輔導班。
“幼小銜接班,上還是不上?”這個問題長期困擾著很多幼兒園孩子的家長。究竟要不要上“幼小銜接班”,還真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很多家長把幼小銜接狹義地界定成“幼小銜接班”,這是不對的。幼小銜接不代表片面的小學知識教育。它強調的是孩子的可持續發展,而不是以知識灌輸的方式實施小學課程內容。而且孩子學習習慣,學習紀律的培養也不是靠“幼小銜接班”就能一蹴而就,家長應在平時觀察、注意孩子的興趣點,並有意識地引導,同時適當地進行相應的練習。
誠然,適當的知識儲備有利於孩子的順利銜接。不過我們需要把握好度,避免走入兩個極端:一是過度學習,提前讓孩子學習太多小學階段的知識;二是認為孩子什麼都不該學,否則會“毒害”了自己的孩子。其實,家長的關注點不要放在是否應該學的問題上,而是應該放在學多少,何時學、怎麼學等更為關鍵的問題上。幼兒階段的孩子,應多以遊戲互動的方式,透過玩來掌握應學到的知識,比如講故事,猜謎語,分食物等活動,而不應該讓孩子機械地、被動地學習一些整合的知識。
更多育兒經驗,請關注三個小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