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遇見城市
-
2 # 醒世恆言丶
當希特勒透過種種手段最終帶領著德國走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的陰霾,帶領著因為經濟危機而導致失業人口超過800萬的德國走出大蕭條,使得德國再一次成為世界級強國的時候,希特勒便迫不及待的開始對外接連發動侵略戰爭。那麼為何希特勒一定要發動戰爭呢?難道就不能和平崛起嗎?
事實上,希特勒從一名流浪街頭的乞丐到一名下士,最後成為了德國總理再到乃至於大權獨攬的元首,這整個過程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希特勒是絕對不會走和平發展道路的。這根他的個人性格以及早年所經歷的事情有著很大的關係。希特勒當年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是因為他心中的民族主義以及種族主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外侵略擴張的思路其實早在自傳《我的奮鬥》當中已經表現的淋漓盡致了。所以希特勒無論是基於自己的政治思想還是整個選舉過程中,希特勒對德國人民承諾了太多太多,甚至以至於德國自身是無法正常消化掉的。而這些承諾有正好順著希特勒的侵略政治思想走著,如果不走對外侵略擴張的路線,那麼希特勒的承諾肯定就會無法實現。無法實現承諾的政治家,肯定不會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
再者,德國接二連三的對外發動侵略擴張,絕對不會是希特勒一人的野心。當年在納粹黨的煽動下,德國已經進入到了全民狂熱的階段,在德國境內,幾乎所有的人都支援著對外侵略,試圖想要透過戰爭來洗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恥辱,以此來擴大德國人的生存空間。
希特勒僅僅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就將20萬的德國軍隊擴充到了數百萬,若是沒有德國人們的大力支援,希特勒絕對是無法做到這樣的成就的。而德國接二連三在擴張中所獲得的利益也進一步的刺激到了更多德國人的慾望,使得他們更加支援希特勒。因為切身體驗到了自己生活品質提升,更加強大富有,這樣的感受甚至以至於戰爭結束很多年後有些德國老一輩的人都還在說:“非常懷念那幾年的德國”。
希特勒若是想要在短時間內解決掉德國經濟危機的痛苦,那麼只有選擇不斷的發動侵略戰爭轉嫁危機,不會有第二種選擇。1929年席捲整個世界的經濟危機,使得各個列強國都損失慘重。而德國本來就受到了一戰戰敗的後果而經濟低下,然後又雪上加霜的來了個經濟危機,可以說當時的德國已經是損失的尤為慘重了。
也正式在這種局面下,希特勒上臺僅用了短短几年的時間就帶領著德國走出了經濟危機的泥潭,甚至將800萬失業人口降至接近於0。這樣的成就堪比奇蹟,怎能不叫人信服?但是事實上,希特勒所謂的經濟奇蹟是劍走偏鋒。他透過大搞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軍功生產讓很多失業的人重新回到了工廠。但是這種模式並不是長久之計,尤其是像德國這種土地貧瘠資源匱乏的國家,若是沒有後來的對外戰爭,那麼這種模式必將會破產。
為了能夠防止經濟破產,防止因為經濟失敗而被德國人趕下臺,希特勒除了自己的對外侵略的心願外,也是沒有其他選擇餘地的,只能是硬著頭皮往前衝,透過不斷的侵略來轉嫁矛盾,繼續維持著國內的就業率以及經濟奇蹟。
然而這種轉嫁危機的模式也不是長久之計,以一國之力挑戰全世界,毫不意外,希特勒失敗了。當年心甘情願跟著希特勒發動侵略戰爭的德國成為了戰後損失最嚴重的國家。不僅僅被分成了東西德,而且還損失了17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和天文數字般的賠款,也因此成為了二戰法西斯三國當中損失最為嚴重的國家。
-
3 # 崔海新
首先,非常感謝你的提問。
對於戰爭這種事情,我相信所有人都是很反對的。不管是侵略其他人的戰爭,還是我們保家衛國的戰爭。對於所有人都是有深重的歷史災難記憶的。
那麼為什麼會產生戰爭呢?
就是因為某一類人,他們對於戰爭的狂熱。以及對別人侵略的這種意識的思想形態演變。當他們擁有了一定的權利,就會把自己的這種想法付諸於行動。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戰爭發生。
希特勒就是一個戰爭的狂人。感興趣的查一下希特勒的成長史。你就會發現他從出生開始一直到他執掌德國的政權。這個過程中他做過什麼樣的事情。
一旦瞭解了他的過往,那對於他犯下的種種的惡行就不會大驚小怪了。
他所宣揚的法西斯主義就是極端的民族主義。這種狹隘的主義思想會讓他對全世界其他的思想都加以否定了。這就包括共產主義資本主義甚至猶太文化主義。他通通都會否定,他只認可他的納粹和法西斯。
基於這樣的觀點。那希特勒發動的戰爭引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徹頭徹尾的。自我保守主義衍生出來的。侵略戰爭。每一個侵略者都會給自己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用以美化自己。想想日本軍國主義的大東亞共榮,你還會認為他們是為了自我防禦嗎?
所以題目中的問題,希特勒為什麼要發動戰爭?我已經解釋過了。第二個問題不發動戰爭就會被打嗎?在只是他臆想的。為了防止別人發動戰爭,你可以做正常的防禦,就比如說今天的中國。為什麼一定要去打別人呢?肯定是有你自私的想法在裡面。
-
4 # 複合肥交房費
工業革命之後歐洲各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能源支撐,鋼鐵、煤礦、燃油這些資源性物資成為列強爭奪的目標,當國內的資源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需要,目光就會放到國外。而當時英法等強國已經把世界資源分配完了,要重新分配就要靠武力,這是德國發動戰爭的原動力,裡面也夾雜著一戰失敗的復仇、種族仇恨,民族矛盾及希特勒個人野心等因素。
-
5 # 歷史工作者
因為希特勒是一個戰爭狂人,極端的納粹主義者。排外思想非常瘋狂。因為希特勒認為日耳曼民族是一個非常優秀偉大的民族。地球上的人類必須有他的民族來統治。
-
6 # 西楓XF
因為在當時,全世界都面臨著經濟危機,而英法美等國透過改革使得情況好轉,而由於德國當時國情不同,導致德國沒有透過改革走出經濟危機,這使得德國的經濟危機愈發嚴重,希特勒上臺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殺猶太人,因為當時猶太人掌握著德國乃至全世界的經濟,在殺了猶太人後,使得德國經濟逐漸復甦,使德國再次成為強國,此時希特勒認識到只有發動戰爭才能讓德國更加強大
-
7 # 新視界270
主要兩點,“民族主義情結”和“德國強大的國力”。
希特勒,第二次世界大戰頭號戰犯,軸心國聯盟核心德國國家元首,德國納粹黨領導者。在希特勒的領導下,德國發動了對外侵略的戰爭。
至於他發動戰爭原因主要有二,首先來看第一點,希特勒本人有著強烈的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結。他是一名一戰老兵,戰敗的德國士兵把失敗原因歸咎於國內懦弱的政客和媒體,戰爭失敗使德國失去大片領土並且承擔了鉅額賠款,德國人民和一戰老兵對此極為不滿。國際上,戰勝國對戰敗國刻意打壓,對戰敗國處處設立限制。導致德國國內極端民族主義情結日益嚴重,希特勒等頑固派極端民族主義情結並沒有隨著一戰結束而消失,反而為二戰的爆發埋下一顆重磅炸彈。
第二點,德國發動戰爭前強大的國力。一戰結束後,世界經濟危機爆發,資本主義各國飽受困擾,希特勒借機上臺。靠著對墨索里尼的義大利納粹政權的學習,採用不同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強力干預政策,,德國的經濟危機很快獲得了緩解,此後大力發展軍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使得德國國力日益強大,相比於歐洲其他各國,綜合國力優勢明顯,這也是他對外發動戰爭的底氣。
在綜合國力的優勢下,以及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結,希特勒不費一兵一卒吞併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大部分地區,之後侵略波蘭,開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地區戰爭。
-
8 # duh23333
希魔一直感到恐懼蘇聯。認為蘇聯對德國產生了巨大威脅,想將蘇維埃政權剷除掉。所以才對蘇宣戰,但在取道波蘭的過程中損害了英法的利益從而引來兩國的軍事威脅,最終演變成希魔也無法控制的世界性戰爭。
-
9 # 文欣讀史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經濟是基礎。
納粹黨的上臺根本原因是1929到1933年危機,德國失業率大大提高,經濟大幅衰退引起的社會動盪,納粹黨上臺以後,透過要大炮不要黃油的戰時經濟政策,穩定住了國內形勢,簡單點說,納粹黨沒有壟斷資本家支援,根本無力發動戰爭,反過來說,納粹德國發動的戰爭根本還是在搶奪更多的市場和原料,為壟斷資本家謀取利益。
因此,納粹德國的經濟基礎是建立在戰爭之上,只有不斷髮動戰爭,強佔更多的市場和原料產地,納粹德國才能發展,一旦戰爭失敗,或者停止,馬上就會陷入經濟危機。
-
10 # 巴位元式人物
這是一個好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可以說是一手由德國挑起的戰爭,當然,當時的日軍侵華行徑也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之一,只不過,德國發動這戰爭可以說是無奈之舉。
有人就會說了,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怎麼就無奈了?德國發動二戰的原因其實和一戰並不無關係,德國一戰戰敗之後,簽署了《凡爾賽合約》,合約中戰勝國給德國強加了許多羞辱性的苛刻條件,強迫德國獨自承擔一戰起因的責任,除了要求戰爭賠款之外,還割據德國領土,戰勝國之一的法國想要的,就是一勞永逸的削弱德國,讓德國老老實實待著,好讓自己重掌世界霸權。
事實上,一戰剛結束那會兒,他們的確讓德國好一陣都緩不過氣來。
《凡爾賽合約》簽訂之後,首先發生的便是,德國經濟崩潰了,戰爭結束之後,德國人民原以為可以過上太平日子了,可突如其來的通貨膨脹使得人民完全喘不過氣來。
法國想要壓垮德國重掌世界霸權,歐美其它大國絕對不會允許,所謂的和平一定是有相互制衡,實力平衡的狀態下才會有的產物,如果這種平衡被打破,戰亂一定又會繼續,於是首先英國在這種情況下開始對德國進行幫助。
緊接著,美國也幫助德國恢復經濟,為什麼?因為德國一戰結束之後,美國是最大的債權國,如果德國真的垮了,美國就沒地兒要債了。
這種說白了就是在圈羊,等羊肥了好剪羊毛,只不過他們沒想到的是,德國戰後恢復的速度,比起英法還要來的更加迅速,經濟恢復了發展,歐美覺得這羊肥了,該剪毛了的時候,恰逢希特勒上臺了,煽動人民對此的反抗,德國不給歐美打工。
再說回上邊提到的,一戰結束之後,德國作為戰敗國簽訂的《凡爾賽合約》,這才是德國發動二戰的真正導火索。合約中一昧的只考慮到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卻完全沒考慮過戰敗國的利益,加之各種苛刻的不平等條約,近乎掠奪的本質,令得德國可以說是飽受侮辱,在逐漸恢復國力之後,德國的民眾對此也產生了強烈的民族復仇慾望。
而雖然一戰結束之後,德國也算得上是迅速恢復,但由於《凡爾賽合約》的原因,德國還是損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16%的煤產地以及近半數的鋼鐵工業,為了擺脫這個桎梏,也因為德國“驕傲的日耳曼民族”的尊嚴,作為德國元首的希特勒,必須發動第二次世界戰爭。
-
11 # 夢春24
二戰以前歐洲就從來沒有真正和平過,誰也不服誰,大搞軍備競賽,德國一戰慘敗不服氣,二戰來報仇了,所以希特勒只是個偶然,但歐洲人打仗點到為止,英法不會打德國,只要你認輸。
-
12 # 歷事
打個比方,如果能掙到錢,有幾個人願意去鋌而走險?國家如同一個人一樣,如果能夠正常生存,它一般不會去對外侵略,除非有足夠的利益!一、外因:
1918年11月11日,持續4年零3個月、造成3600萬人傷亡的一戰停戰,德國戰敗。1919年6月28日,雙方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了條約,這項條約得到了國際聯盟承認,並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這也標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戰勝國也稱為協約國單方面制定並迫使德國、奧匈帝國等戰敗國簽署了不平等的《凡爾賽和約》。
《凡爾賽和約》裡對德國的制約非常嚴苛;
1、德國割讓了1/8的國土(包括德波歷來爭奪、象徵著面子的但澤地區)、1/10的人口和300萬平方千米的全部殖民地,並承擔10億英鎊的戰爭賠款。
2、拆除德國西線軍事工事,萊茵河左岸德國領土由協約國佔領15年,德國不得在萊茵河左岸及右岸50千米內設防。德屬非洲的殖民地由英、法兩國瓜分,德屬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則由英、日兩國瓜分。
3、解散德軍總參謀部,廢除德國義務兵役制,陸軍總數不得超過10萬人,海軍不得超過1.5萬人,艦隻總數不得超過36艘,不得擁有主力艦和潛艇,不得建立空軍,不得建立軍校,不得擁有軍用飛機、坦克和重炮等進攻性武器。
損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以及所有的海外殖民地,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以及主要軍事力量後,此時的德國變成了一個沒能力自保和不設防的國家。
二、內因:《凡爾賽和約》一簽訂,種種恥辱性的條款在德國國內掀起了一片反對,各個階層均以不同方式進行抗議,國內矛盾日益增長。
10億英鎊的鉅額戰爭債務,領土被划走導致了德國失去了重要的工業區,嚴重阻礙了德國國力的恢復,可以說,所有的這一切壓得國家和老百姓喘不過氣來。
最可怕的經濟的災難也很快到來,1919年到1923年,德國爆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1920年,德國工業產出是1913年的61%,而1923年進一步下降到54%,這個時候,國家毫無辦法,只有拼命印鈔票了。
從1923年,印鈔量從4月的8.61萬億猛增至5月的17.34萬億,8月更增至669.703萬億,1923年11月,一個月的時間,美元兌紙馬克的價格已增長了8912%。
當時的德國,惡性通貨膨脹,一萬億馬克只夠買一個麵包。德國的冬季,一些精明的主婦開始將一捆捆的鈔票投入火爐取暖。因為燒鈔票比燒木材更為合算。絕大多數德國人在這場極速飆升的通貨膨脹裡,窮到連飯都吃不起。
可謂內憂外患之中,廣大的窮苦人民希望有個扛把子帶他們走出這個困境,此時有個人出現了。
三、希特勒出現:1919年9月的一天,老天開了個玩笑,希特勒以特務的身份調查只有54名黨員的“德國工人黨”,殊料他成為了這個黨的第96名黨員,並擔任了主席團的第7名委員。
希特勒邁出了他從政人生中最具決定性意義的一步。
從此一發不可收了,希特勒如魚得水,他組織的群眾集會不久便聞名遐邇。他演講的內容、語言的才華、雄辯的論據很快吸引了大批追隨者。據1945年德國二戰戰敗時統計,這個當年只有54名黨員的小黨派發展到了850萬人。
這時的德國軍事力量已有了相當的規模,經濟形勢也進一步好轉,希特勒感覺有了資本,他的計劃可以付諸實施了。
於是,為了擺脫了《凡爾賽和約》的不平等條約和國內經濟形勢的嚴峻,希特勒於1937年11月5日召集國防部長、國防軍三軍總司令和外交部長等頭目,向他們宣佈最遲在1943至1945年之間解決德國的生存空間問題,要佔領與德國直接接壤的居住空間和原料基地。很快第二次世界大戰就開始了。
-
13 # 夏末夜未
二戰是德國法西斯主導的,但即便不是希特勒當政戰爭也無法避免,其原因也不是因為德國受到了領土或主權威脅。具體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剖析:
一是法西斯主義的好戰思想。法西斯主義起源於義大利,象徵著暴力、強權,隨著德國法西斯在國內的日益強大,國內戰爭情緒越來越高漲。希特勒當政後,更是不斷地進行軍事鬥爭準備,大力發展軍事力量,為最終的戰爭爆發打下了基礎。
二是一戰的恥辱和戰敗國地位繼續改變。一戰結束後,戰勝國與戰敗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條約中對德國進行了非常大的限制,要想發展壯大就必須改變現有的格局,而改變格局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戰爭。
三是國內經濟蕭條,通貨膨脹嚴重。希特勒上臺後,面對700萬的失業大軍,僅用3年時間就基本實現了充分就業,五年後德國GDP增長了102%,但是代價就是過度急於求成導致通貨膨脹,政府債臺高築,國內經濟危機一觸即發,為了轉移危機,必須進行戰爭。
四是希特勒野心趨使。希特勒自幼飽受壓迫欺凌,從小勵志成為像興登堡那樣的軍事家政治家。當政以後,他渴望透過戰爭來達成自己的政治野心,以證明他有能力能夠帶領國家和軍隊戰勝一切敵人,同時也可以鞏固他的政權。
五是法西斯同盟的互相支援。義大利、德國、日本三個法西斯國家,早就簽訂了互幫互助協議,當時日本已經打動了侵華戰爭,東方戰事的急劇白熱化,讓德國和義大利再也坐不住了,加上蘇聯的互不侵犯條約,為德國爭取了非常好的戰略條件。
-
14 # 北疆同心聊歷史
戰爭一旦爆發,就會像烈火燎原那樣難以駕馭!對於戰爭的殘酷性,曾經身為一戰老兵的希特勒又豈能不知道?
可為何明明知道戰爭是柄傷人傷己的雙刃劍,希特勒還要窮兵黷武的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呢?
這就要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面臨的嚴竣形勢說起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儘管以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為核心的“同盟國”,已經竭盡全力將幾乎所有的資源投入到戰爭中,但卻依然在殘酷的消耗戰中,敗給了以英法為核心的“協約國”。
於是,當戰爭以同盟國的失敗結束的同時,也宣告了德、奧兩國的破產!結果,奧匈帝國解體了。德意志帝國也爆發了革命,德意志帝國皇帝被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掌握了政權。
然而,儘管德皇逃跑了帝制也垮臺了,但是,德國的混亂情況卻一點兒也沒有扭轉!魏瑪共和國政府既無力掌控局勢,又無法領導德國走出經濟凋敝、工人失業、社會思潮激盪的困局。
再加上戰敗之後的德國又必須向戰勝國支付鉅額賠款,並要承擔一系列不平等協定。結果導致了德國國內群情激憤,德國人民反對《凡爾賽和約》的聲音此起彼伏。
結果這種社會情緒,被希特勒和納粹黨利用了。希特勒為了掌握德國政權,採取了兩面派的手法——一面加強與大龔斷資產階級的勾結,一面又給中下層民眾許下了甜美的諾言。透過大肆宣揚納粹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思想,煽動起德國人的狂熱情緒。
於是,在上世紀30年代的德國大選中,用“民族的、社會主義的”政黨旗號,欺騙了廣大德國民眾的希特勒成功當選為德國總理,後來又在興登堡病故之後,兼任了德國總統之職。集總統、總理二權為一,號稱為“元首”,建立起對內獨裁對外侵略的法西斯政權。
由於法西斯政權的生命力,就在於需的透過不斷地對外侵略擴張,從而實現依靠掠奪和奴役他國人民,來滿足本國和本國人民的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資源,所以一旦納粹的戰車發動了,就再也無法停下來了。
希特勒的法西斯政權,叫囂的是“要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爭取生存空間”,並胡說什麼“日耳曼民族是優等民族,其他民族必須臣服日耳曼人”。所以為了解決德國面臨的國內和國際危機,也為了使納粹政權的統治得以維持下去,希特勒都需要透過發動一場又一場的侵略戰爭來證明自己的力量。並需要透過佂服歐洲國家,甚至是瓜分全世界,妄圖建立起以德國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
從而使德國得以統治整個世界!
如果德國不發動侵略戰爭,當然也不會被別人侵略。可問題是:納粹政權的生命力,完全植根於對外侵略擴張中!
因此,試圖讓這樣一個狂熱的法西斯政權不去發動侵略戰爭,事實上既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
-
15 # 泛湖幽客
個人感覺希特勒發動對我戰爭主要有以下幾點考慮:
一、首先就是民族主義的需要。這個要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說起,眾所周知,德國是一戰的戰敗國,既然是戰敗國,那麼平時能想到的那些割地、賠款等情況一樣沒少的通通發生在德國身上,所以德國人心目中是非常想要復仇的,也想收回一戰中丟失的那些領土。所以希特勒在二戰正式爆發前進行的那些措施或者說區域性戰爭,比如說奧地利、蘇臺德等在國內都是大受歡迎的。
二、當時的德國政治穩定,經濟強大,急需與其實力想匹配的政治地位。在德奧合併及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後,德國已處於英、法、波蘭等幾個主要盟國的戰略包圍之中,盟軍也對其採取了一定的經濟制裁,而德國在陸地被包圍,海路被英國牢牢控制的情況下,只有融入進英法盟國或戰爭尋找突破口兩個選擇。歷史上德國選擇了後者,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又與蘇聯進行密謀,共同瓜分了波蘭,從此英法等盟軍對於德國的路上包圍圈被打破了。但英法等希望德軍與蘇聯對抗,所以並未對德國採取過強的軍事幹預。
三、滅亡波蘭後,德國在形式上已經與盟軍開戰,雖然因為種種原因戰爭沒有想象中打的那麼熱鬧,但是從以往的經驗希特勒知道,英法是不會坐視德國強大,靜戰爭只是想德國與蘇聯互相起衝突而已。所以德國高層當時的路子就是趁著英法雖然宣戰但是並未有足夠軍事幹預的時機閃擊英法,或者順著英法的思路與蘇聯死磕。希特勒選擇了前者,在1940年閃擊法國,基本上平定了西歐。
四、法國戰敗後,英德之間那就是魚死網破的形勢了,希特勒借著強大的實力,非常想逼著英國投降或者媾和。但是英國方面一是因為有強大的海空軍及英吉利海峽的保護,不怕德軍;另外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當時的世界霸主還是英國,在世界各地都有日不落帝國的殖民地,而新生的德國法西斯政權想要強大攫取統治地位,核心的打擊目標就是英國。所以英國在整個二戰期間一直堅持在與德國戰爭的最前線。
五、在無法迅速戰勝英國,歐洲大陸上基本都被肅清的情況下,德國對外能發展的情況就剩下與英國死磕海軍或者對蘇聯宣戰了。也許是對於自身實力的國度自信、也許是對於蘇聯的低估、也許是感覺蘇德必有一戰……不管具體什麼理由,希特勒最終走向了那個毀滅他的舞臺,蘇德戰爭爆發。
六、從本質上講,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實也是一次世界霸權的擂臺爭霸戰,德國為了挑戰霸主英國,義大利希望建立現代羅馬帝國,日本渴望迅速成為世界大國……這些法西斯集合起來,挑戰的是當時的舊秩序,老的霸主英國、法國,亞洲的大國中國等。最後的格局就是兩敗俱傷,而美國與蘇聯這兩個“第三方”迅速崛起。
-
16 # 史海泛舟擺渡人
希特勒之所以發動侵略戰爭,主要是因為《凡爾賽條約》制約了德國的發展,德國想要翻身不得不走向法西斯道路。而法西斯道路又是一條不歸路,德國走上法西斯道路後,又不得不去發動侵略戰爭,來維持法西斯的統治。就這樣德國陷入了一個死迴圈,除了不斷地發動侵略戰爭之外,根本沒有其他翻盤的機會。
給德國上枷鎖的《凡爾賽體系》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為了防止德國東山再起,逼迫德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不能擁有超過10萬的軍隊,德國還被迫割讓了東普魯士和西部的幾個重要工業區,成為了西歐地區軍事力量最弱的國家之一。
《凡爾賽條約》就像是一個枷鎖一樣,讓德國人受盡了屈辱。德國人當初推翻德皇的統治,是希望儘快結束沒有勝算的戰爭,獲得一個普通國家的身份。結果一戰結束後列強紛紛打擊德國,德國從一個歐洲強國,淪落為歐洲大陸的“二等公民”,備受其他列強的歧視。
希特勒突破《凡爾賽體系》希特勒接管德國的時候,德國是一個只有10萬軍隊,經濟一片蕭條的國家。希特勒為了改變德國的經濟困境,採用了一系列的強權措施突破《凡爾賽體系》的制約,刺激了德國經濟和工業的發展。
但是希特勒的法西斯道路只是讓德國進入了短暫的虛假繁榮,德國想要繼續保持這樣的“繁榮”,就必須要發動侵略戰爭。因為《凡爾賽》條約讓德國受到了很大的屈辱,德國人開始的時候都很支援希特勒,希望他能夠帶領德國重新成為世界強國。
德國只能以戰養戰德國發動戰爭有三個好處,第一個好處是大批德國年輕人參加軍隊,減少了德國的就業壓力。第二個好處是德國發動戰爭需要很多武器,這些武器裝備的發展,變相的刺激了德國工業的發展,也加快了德國經濟的發展速度。
第三個好處是德國透過侵略戰爭,奪回了在一戰時期失去的領土,還痛毆了德國的宿敵法國,讓德國重新成為了世界強國。實際上當德國開動戰爭機器的時候,這輛戰爭機器就註定無法停下,要麼德國稱霸世界,要麼德國輸掉二戰,根本沒有停戰的可能性。
總評法西斯道路是一條不歸路,如果希特勒停止侵略戰爭,即使其他國家不去進攻德國,德國的經濟也很難能夠持久下去。要知道德國能夠快速恢復經濟,靠的就是戰爭的巨大需求,一旦沒有了戰爭的需求,那麼德國將再次成為高失業率的國家,這時候即使其他國家不來進攻,納粹德國也會自己崩潰。
-
17 # 黨建群團公文模板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則是經濟的延續,經濟危機,大蕭條怎麼辦?如果不知道,只需坐看美國2020---2030衰落史。
-
18 # 小小小百科全書
從某些方面來看,二戰時期的德國也是身不由己的一個傀儡。德國的野心,希特的野心,又是誰一步步給培養起來的?不就是英美兩國嘛。日本的是如何發動戰爭的?還不就是有美國的暗中支援嗎?如果沒有美國的能源物資供給,你真的認為日本一個島國能發動起那麼大的戰爭?如果沒有英美在一戰後對德國的大力扶持,德國又怎麼能快速恢復經濟實力並且發動戰爭呢?希特勒之所以敢發動戰爭,還不是被英美兩國一步步引導的結果嘛。誰能想到英國人搬起石頭砸了自己腳,而美國則趁勢成為了世界頭號強國。美國之所以能成為世界老大,德國居功至偉。
一戰後德國由於戰敗被法國等國剝削的夠嗆,整個國家不論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都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尤其法國人,他們不僅強行佔據了德國的魯爾工業園,更是強行佔據了附近的礦產資源,屠殺了大量的德國鐵道工人。而剛剛復國的波蘭呢?同樣看到德國戰敗勢弱,所以波蘭也強行佔據了德國的但澤走廊地區,強行把德國的東普魯士地區和西普魯士地區分割。經濟上法國仗著戰勝國的身份向德國索取了大量的錢財。這種種都使得德國上下同仇敵愾。他們十分的想反抗,但沒有資本,所以他們只能忍辱負重。
很多人奇怪,如果德國沒有發動二戰,那麼德國還會被其他國家所攻打嗎?事實上,即使德國沒有發動二戰,那麼肯定還會有另一個國家發動二戰。不是德國也肯定會有其他國家冒出來。但如果有機會,德國一定會參戰的。從一戰的凡爾賽和約就可以看出,一戰後的和平協議並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德國沒有得到原諒,也沒有得到徹底制裁。所以德國勢必會再次爆發,但德國爆發的時間點卻沒有人知道。而英國和美國在一戰後卻極力的促使了德國再次爆發戰爭的腳步。
很諷刺的是,雖然引發二戰是德國人共同的選擇。但更多時候德國人也沒有選擇,他們想不發動戰爭也不行。因為美國和英國希望德國再次發動戰爭。一戰後由於法國勢力極度膨脹,所以英國就需要扶持德國,加速德國的復甦從而遏制法國勢力過於膨脹。畢竟英國人不希望法國成為歐洲的絕對領導者。其次就是關於蘇聯的問題了。一戰後蘇聯的威脅對於英國美國的資本主義強國形成了一個強勢的威脅。所以英美想要扶持德國,讓德國和蘇聯死磕,然後他們從中獲利。美國在亞洲扶持日本也同樣是出於遏制蘇聯的目的。所以說德國即使沒有發動戰爭的野心,英美兩國也會刺激德國的野心。二戰時期德國的納粹黨就曾受到過英美兩國的大力支援。這個是有歷史明證的。這就是說,為什麼德國想不打都不行的原因。
從德國本身來講,實際上他們內心也是十分的憋屈的。發動一戰就是因為不滿足於歐洲利益的分配,想要和英法重新劃分世界利益。但不幸的是德國被英法擊敗,所以崛起之路被徹底斬斷。二戰的爆發,一方面是為了復仇。但更多的是,德國人還是想要重振德國的聲威劃分更多的利益。所到底,德國最初發動戰爭是為了復仇,但之後就變成了被利益所驅使。憤怒一旦被利益驅使,那麼戰爭的性質也就不那麼單純了。至於把戰爭的所有原因歸結於希特勒身上,我個人是不贊同這個觀點的。我更認為戰爭是整個德國人民的共同選擇,希特勒不過是德國民眾的一個代表罷了。
-
19 # 齊君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
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可以明確地告訴你希特勒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必打的。而且希特勒當初走的路線也是為以後發動戰爭作出的鋪墊而已,況且當時的歷史環境走向也是這樣的。首先明白“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忍辱負重一定要報仇,所以一場戰爭肯定是無法避免的。
德國人恨透了外國人也是因為一戰同時更恨透了猶太人。希特勒就利用“民族仇恨”和“貧富差距過大”而走向人生巔峰,其中並不是空虛捏造,而是本質事實。希特勒曾經說過:“我所做的一切都沒有進行陰謀詭計而是人民選舉,因為我做的正是德國人想做的”然後來說一說,二戰德國崛起用的什麼辦法?讓德國在20年裡快速崛起也正是因為希特勒用的這些辦法才更加導致戰爭必須爆發。
希特勒利用民族仇恨和貧富差距過大對德國境內所有的“部分富人”和“猶太人”進行打擊和掠奪,來完成自己目標的第一桶金,其次就是向世界銀行以及美國歐洲各國貸款,說白了就是現代的“以貸養貸”從各個國家借出來的錢用於“國家快速建設恢復”和“人民補助”奇特麼其實從這開始就準備發動戰爭因為貸款會將德國再次拉進深淵,龐大的的數額是德國還不起的,開弓沒有回頭箭,希特勒想賭一把也就是發動戰爭。最後一點就是秘密大量建設軍事裝備,吸收國家失業人員,控制經濟走向。
實的歷史環境好像就是故意的往戰爭意識形態前進,眾所周知當時的歷史環境爆發了百年不見的經濟危機世界各國都走向泥潭,而剛經歷完戰亂時期的德國更是雪上加霜,比希特勒更必須要另闢蹊徑來轉移矛盾和恢復加能力,同時也只能這麼做,造成了德國短時間的異常繁榮,隨後迎來的就是一場世紀之戰。
-
20 # 鳳凰影片
這要從希特勒本人性格上說起,希特勒是軍人出身,性格孤僻又好鬥,嚴重的心裡缺陷,戰爭對他來說就是就是一種發洩,他的內心世界充滿了貪婪狂妄,稱霸時間的野心膨脹了他嚴重的心理疾病。並不是打與被打的問題。
回覆列表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聯合匈牙利、羅馬尼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集結了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納粹德國在莫斯科簽訂的一份秘密協議,這份協議就是《蘇德互補侵犯條約》,這個條約看似只是約定了蘇德雙方互不侵犯,其實一張是基於各自利益而定的廢紙罷了。
為何說是廢紙,因為一旦這個條約無法保證蘇德雙方中一方的利益,那麼就沒有任何意義,說白了,這個條約簽訂的目的就是為了劃分蘇德雙方在東歐地區的勢力範圍。
戰爭講究主動和被動,往往主動進攻要比被動戰爭更有優勢,這就是因為主動出擊也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至於最後的結果雖是不可預料的,但在前期往往先下手的那個佔據優勢。
希特勒正是基於這點考慮,當他把西歐大陸上的障礙掃清,把英國趕回了大不列顛島上後,就掉頭向東,立即撕毀互不侵犯條約,兵分三路進攻隨時會在背後咬自己一口的蘇聯。
二戰時希特勒如果不入侵蘇聯,蘇聯會攻打德國嗎?說不會的要醒醒
也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樣,戰爭前期,德國戰果累累,而蘇聯節節敗退,但是讓希特勒你沒有想到的是,蘇聯這塊肥肉裡面還帶著難啃的骨頭,正是這塊骨頭,硌碎了希特勒的牙齒,因為蘇聯不是西歐小國。
希特勒進攻蘇聯的作戰目標,依然是”快“,這也是希特勒一貫的打法——閃電戰,希特勒能橫掃西歐也全靠了閃電戰,但是蘇聯不是西歐效果,大國之間的較量,最後往往會被拖入持久戰,當然對於德國來說,並不適合大持久戰,最終栽在蘇聯也是意料之中。
希特勒不進攻,斯大林也會出手。
希特勒是挑起二戰的罪魁禍首,而斯大林在其中亦起到了”幫兇“的作用,和德國劃定了勢力範圍之後,蘇聯立即著手行動,對於自己勢力範圍的國家,採取軍事打擊,足見蘇聯對於土地亦是貪婪的。
說到這就不得不說下沙皇俄國,因為蘇聯貪婪土地的基因就是從沙皇俄國那繼承的,從本質上而言,蘇聯其實和德國是一樣的,只不過兩者所宣揚的國家性質不同,造成了蘇聯是受害者的假象而已。
二戰時希特勒如果不入侵蘇聯,蘇聯會攻打德國嗎?說不會的要醒醒
希特勒如果把英國趕回了大不列顛島上之後,沒有轉變策略而繼續渡海強攻英國,德國勢必會打一場硬仗,因為德國堅無不催坦克發出的炮彈,是無法越過英吉利海峽讓英國屈服的。
而一旦德國在攻打英國的戰爭中失利,看到有利可圖的斯大林會輕易放棄攫取利益的黃金時期?顯然並不會,希特勒也正是看準了這點,才會放棄強攻英國,而去打不需要渡海的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