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大問題怪獸
-
22 # 嗨笑一個
如何讓孩子變得有教養
如果遇到上面的情況,你會不會非常頭疼,甚至有上去教育一頓的衝動。所以說兒童的日常教育不能忘,一定要讓他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
鄰居家孩子十多歲了,每次上下樓、開關門的動靜都非常大,回來一趟整棟樓的人都知道。後來有個鄰居忍不住了,就找他家長說讓他娃注意些,奶奶滿口答應,但是孩子依舊照常。第二次找的時候,就說一定不是她家的孩子,她孫子很乖巧的……
1.不要總給孩子開脫
有些家長,會在別人指責自己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愛幫孩子開脫,說“他還是個孩子”之類的話。但是再小的孩子,也應該有個正確的是非觀,事實上正因為孩子小,才需要一些教育,而不是以孩子小為由,任由他犯錯。
2.學會基本餐桌禮儀
飯局是中國社會不可缺少的元素,所以飯桌教養非常重要。平常吃飯的時候,就要教會孩子要長幼有序,別人正在夾菜的時候,不要去轉桌子。另外告訴孩子吃多少拿多少,不夠可以再拿,但是絕對不能浪費;此外哪怕是自己喜歡吃的菜,也要學會去分享,不要吃獨食。
3.學會不去打擾別人
4.找個年紀相仿的朋友
教養主要表現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所以如果幫他找個年齡相仿的朋友,孩子就會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學會怎麼去分享,學會承受一些委屈。當然如果有個兄妹就更好了,他還會學會擔當、忍讓、友愛等等!
5.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書本不僅可以增加知識、開拓視野,還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有很多書籍可以教會孩子怎麼和別人相處,教會孩子如何養成良好的習慣。
6.父母本身也要有教養
-
23 # 家有兩寶趣事多
大家好!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家長如何教育孩子才能讓他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我認為有以下6點:1.首先家長要以身作則,行為示範,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是最重要的一點,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所以我們家長首先要努力製造一個和諧,溫馨,有愛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其健康的成長!2.教育孩子要尊敬長輩,懂禮貌,,學會一些基本的禮儀,比如說首先要學會微笑,見人打招呼,這會給人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3.讓孩子學會互相尊重,首先我們要尊重孩子,重視他的感受,傾聽他的內心,讓他由心生愛,而不是被迫守規。4.從小讓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孩子努力做一個有利於社會,有利於人民,有利於國家的人。5.學會和孩子的溝通技巧,不要在親戚或者朋友面前批評孩子,對於他們的錯誤,我們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和諒解。6.讓孩子從小學會當擔,有責任感,我們不要過分的溺愛孩子,不要所有的事情都一一幫他解決,要讓孩子更有勇氣去自己承擔一些事情。我們作為父母要身體力行的把善良,尊重交給孩子。我認為,人一生中最大的財富源自於他的教養,我們讓孩子們成為一個因教養而美麗的人。最後,願每一個美麗善良的人都能被溫柔以待!
-
24 # 東東新媒體
中產家庭與低收入家庭的教育理念分歧後,那下一個問題就來了,不同階級間的教育理念有優劣之分嗎?為什麼這些不同的教育邏輯會造
你可能也發現了,對於家庭內部的時間安排、語言運用而言,協作培養和自然成長各有各的優勢和劣勢,但是一旦到了與外部協作的層面,協作培養模式給中產家庭孩子帶來的優勢,則是自然成長模式無法比擬的。
時間或許是最有力的證明。中產家庭的孩子全部拿到了大學入學資格;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大多在度過了不如意的高中生活後,結束了自己的求學之路。這些孩子在氣質上的轉變也令人唏噓:10年前,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們顯得更童真、更活潑,他們無憂無慮地享受童年的快樂,而與他們同齡的中產家庭的孩子,常常在父母的車後座上趕赴不同的課外活動,無聊、疲憊是他們的常態;然而10年後,這種模式卻發生了逆轉,中產家庭的孩子們顯得更年輕,充滿可能性的未來讓他們興奮無比,相比之下,低收入家庭的年輕人卻顯得疲憊蒼老,在生活的重壓之下,他們早早就放棄了對未來的憧憬。
這樣殘酷的差距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中產家庭採用的協作培養,究竟給孩子們帶來了什麼好處呢?表面看來,在日常生活的安排上,中產家庭的孩子們的確參與了許多有趣的活動,然而,逐漸讓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拉開差距的,卻並不僅僅是會樂器、懂藝術、體育好這樣技能上的差異。
我們可以看到,中產家庭家長選擇教授給孩子們的文化技能,常常是有引導性和目的性的。其中一個隱藏的標準,就是這些活動與社會所要求的品質有著很高的相似度。無論是體育比賽、知識性學習還是興趣愛好,背後常常是對現實生活的某些重要特質的模擬。比如,透過對抗性的比賽,孩子們學會了競爭意識;透過團隊活動,孩子們有了團隊協作經驗;透過公開場合的比賽或表演,他們學會了如何在成年人面前自如地進行表現;透過忙碌的課外活動,他們甚至提前擁有了時間管理的概念。這些在課外活動中學到的技能,會在孩子們的青少年時期持續地發生作用,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優勢。而工人階級或貧困家庭的孩子,卻缺少這樣的技能學習。他們的確有許多機會與同年齡階段的孩子來往,但很少會與成年人進行互動,而且在與權威人士交流時,他們也缺乏一些必要的社交技能,例如目光的對視、堅定的握手,這些都會在未來的職場競爭中讓他們處於劣勢。
協作培養模式所強調的語言運用,也帶來了明顯的優勢。透過家長有意識的引導,中產家庭的孩子們擁有了敏捷的表達能力,建立了分析說理的能力,同時也對抽象概念更加熟悉。他們很早就瞭解到語言能力所帶來的好處:如果你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求,能夠以理服人,就有更多的可能讓規則為自己服務。作者在書中特別舉了兩個家庭的例子。兩家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學習障礙,中產家庭的母親努力介入,積極爭取、調動學校資源為自己的孩子服務;而低收入家庭的母親卻毫無辦法,只能忍受教育機構臃腫緩慢的辦事效率。不同家庭的母親們與機構的協同策略,不僅僅是孩子們的一種經驗來源,還是一種可供孩子們直接呼叫的重要資源。
因此,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協作培養理念下的孩子們逐漸表現出中產階級所特有的一種優越感。從幼年時期開始,他們的家庭環境、課外活動,無不是在為他們增長自身的文化資本而服務。他們在儲備了一定的文化技能之後,自然就相信自己有權去追求自己的愛好,並且有能力去掌控自己的生活。相比之下,自然成長教育理念下的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則會逐漸表現出一種侷促感。儘管他們在夥伴們面前輕鬆自如、足智多謀,他們對待親戚和兄弟姐妹們真誠而熱情,但是在真實社會的價值評判裡,這些優點幾乎不值一提,沒有太多的實際價值。而父母們對於公共機構的無能為力和挫敗感,無形中也成為了孩子們成長的天花板。
為什麼不同階級間持有的教養理念會造成新一輪的不平等。拉魯的研究用時間在直白地告訴人們,我們每個人從家庭中繼承下來的技能,會被社會賦予不同的價值,年幼時細微的差異會慢慢擴大,價值觀上的不同之處會被漸漸定義為不足之處,最終,不同的行為就演變成了制度化了的不平等。
-
25 # Joyce溫暖幼教
我們都知道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如果說孩子是複製品,那麼我們作為原件的父母責任重大。我們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先努力讓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吧。
要培養一個有教養的孩子,首先我們父母肯定要以身作則。情緒力是學習力的基礎,父母情緒穩定溫和,孩子自然也會擁有很棒的情緒力。一對經常情緒失控的父母沒辦法培養一個會正確表達情緒的孩子。父母言行一致,不管在外還是在家都是一致表現,孩子的內心和外在就不會有矛盾,不會壓抑隱忍或者突然爆發。
其次,運動和閱讀習慣伴隨一生。愛運動的孩子不僅身體健康,性格堅強,也更容易與人交往。而閱讀習慣則會讓孩子品德美好,言談優雅,用詞優美讓人如沐春風。
最後,要培養孩子善良的品質,擁有同情心和同理心。可以帶孩子去身體力行地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用他自己的力量而不是父母的錢財。
我相信一個擁有穩定情緒、身體健康、性格堅強、善良、言談舉止優雅的孩子絕對人人愛。
回覆列表
禮貌不夠分為兩種,一是因為害羞而不自在,還有一種,是沒有正確的價值觀。
一個大孩子,如果和他人相處時,旁若無人大聲說話,叫喊,吃東西,實際上,他們完全不瞭解人際共處時的分寸。如果孩子在家中對父母不禮貌,出外時卻假裝有禮。時間一久,一定會露出馬腳。所以,教會孩子“誠於忠,形於外”,從孩子的衣食住行都要慢慢矯正孩子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