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峰峰說史

    死在無名小卒之手,其實是死於司馬懿借刀殺人!

    張郃最早是袁紹麾下的四廷柱之一,智勇雙全,用兵巧變,善於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隨後在袁紹戰敗後投降曹操,深受曹操喜歡,乃曹操手下五子良將之一。

    張郃在投降曹魏後屢建戰功。由於張郃素有將才,曹操對他作戰十分放心,於是就交給其部隊,讓他跟隨自己身邊攻打鄴城,在張郃驍勇的作戰下,曹軍順利佔領了鄴城。隨後,張郃又跟隨曹操到渤海攻打袁譚,當時他獨領一軍包圍了雍奴,一舉擊潰了袁軍。隨後他又隨同曹操征討柳城,當時張郃與猛將張遼擔任先鋒,兩人均是戰場萬人敵的存在,破軍攻城勢如破竹。

    因為屢立戰功,張郃被升任平狄將軍。後來張郃還曾領兵征討東萊郡,討伐管承,並與老搭檔張遼等人一同討伐陳蘭、梅成等人,逢戰必勝,攻無不克。在跟隨曹操到渭南時,張遼還擊潰了馬超、韓遂西涼軍閥勢力等,同時包圍了安定,逼得楊秋投降。張郃、夏侯淵率軍一同攻打盤踞在鄜城的賊寇梁興與武都一代的氐族叛軍,再次擊敗了馬超好不容易靠威望聚集起來的部隊,一舉平定了宋建統治的地區。

    後來夏侯淵因為輕敵而戰死,三軍當即沒了統帥,張郃臨危受命,臨時代帥。劉備素知張郃帶兵征戰的能力,知道夏侯淵身死後張郃為三軍統帥,很是無奈,因為他害怕張郃,但不害怕夏侯淵,於是對左右無奈說道:“應該殺掉張郃,殺掉夏侯淵沒用。”

    身為曹魏陣營中的老將,張郃和司馬懿之間的關係匪淺,早在在荊州治理水軍期間,曹操打算沿沔水進入長江,進而進攻東吳時,曹叡就曾下令張郃統帥關中的部隊,接受司馬懿的指揮。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與司馬懿,張郃的曹軍作戰,司馬懿退軍時,竟然強行命令張郃追擊諸葛亮,張郃本來是不想追的,因為知道諸葛亮善於設伏,前方必定有詐,但司馬懿不聽,以軍令命令張郃上前,最終諸葛亮果真設伏,張郃在木門道被射死。

    司馬懿當時強行命令張郃追擊明顯設伏的諸葛亮,這就是顯而易見的借刀殺人了,畢竟當時張郃忠於曹魏,手握兵權,是司馬懿篡權路上必須除去的心腹大患。可惜這位智勇雙全,帶兵讓劉備都感到恐懼的大將,最終竟因此含恨而終,讓人唏噓。

  • 2 # 西瓜籽影片

    劉備在爭取漢中的時候,張郃就跟隨魏國大將夏侯淵抗擊劉備。劉備在聽到主帥夏侯淵戰死的時候,不但沒有高興,反而生氣地說道:要殺就殺張郃,殺夏侯淵有什麼用!劉備一生戎馬,跟魏國很多將領都認識,但是偏偏對張郃有極高的評價。

    張郃後來跟隨魏國大將曹真抗擊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張郃抓住馬謖布兵的失誤,奪得街亭從而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迅速奪回了已經被諸葛亮攻下的天水三郡。導致諸葛亮首次北伐無功而返。

    後來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時候,張郃又跟隨司馬懿抗擊諸葛亮。戰鬥一開始,魏軍就被魏延大敗。斬獲三千多魏軍士兵,鎧甲五千副,角弓三千多張。後來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迫於無奈退兵,卻被司馬懿強令張郃追擊。結果中了諸葛亮的埋伏,被射中膝蓋跌下馬摔死了。

    張郃一死,對於魏軍來說除了司馬懿再無能夠跟諸葛亮對抗的人,不得不重用司馬懿。對於蜀軍來說,雖然張郃死了,但是魏國的軍事力量還在。對於魏延來說,同時期能打仗的大將們,陸陸續續地退出舞臺,張郃一死,就再沒有人能夠跟魏延對抗了。

    張郃被譽為曹操五子良將之一,其軍事才能遠近聞名。一聽說張郃死了,魏延大喜,不無得意地對身邊的人說到:張郃已死,天下誰敢敵我!魏延這樣說,不排除他本人狂妄自大的性格。但是也說明了張郃在當時的名望,連蜀國的對手都很敬佩他。

  • 3 # 開心影視集結號

    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魏略曰: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諡曰壯侯。

    據上所說,張郃是在對蜀戰爭中中了諸葛亮的計右膝中箭而亡。

    但是後來很多歷史愛好者都認為張郃的死亡原因除了戰事失利以外,還跟一個人有重要的關係,那就是司馬懿。在諸葛亮進行第四次北伐的時候,司馬懿的時機來了。司馬懿當時為大都督,張郃為副都督,在反攻蜀軍時,司馬懿已近看穿了諸葛亮的計策,曉得諸葛亮必定會誘敵深入,清除本人。這時候他卻派張郃為前鋒,張郃所向無敵,蜀軍節節敗退,張郃不斷跟著殺到了山谷中,豈不知這正中了諸葛亮的計策。諸葛亮命人堵住張郃歸路,張郃被亂箭射死在山谷之中。確實諸葛亮底本是想堵住司馬懿,但老奸巨猾的司馬懿奈何會隨便上當?張郃死後,諸葛亮心想,此必為司馬懿借刀殺人之計。諸葛亮十分痛惜,畢竟張郃是魏國的一代忠臣良將,卻被本人人坑死了。有人說,張郃衝鋒前,司馬懿提示張郃當心了,因而司馬懿不是借刀殺人。司馬懿確實提示張郃當心防範了,但這正是司馬懿的狡詐之處,一方面他為了不留下話柄,另一方面他這是變相的鼓動張郃勢如破竹,否者張郃授命前,他奈何不下令:蜀軍敗退後,切勿追擊?

  • 4 # 行話歷史

    張郃的死只能歸於諸葛亮。

    據《三國志》中記載,張郃戰死是在同諸葛亮交戰當中,是不幸被殺。

    原文記載如下:

    諸葛亮復出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

    在《三國志》的記載當中,張郃是在和諸葛亮交戰的時候,被箭矢射中了右邊膝蓋,導致後來的死亡。

    但是《魏書》記載,具體的死亡是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歸途當中。

    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弓弩亂髮,矢中郃膝。

    意思就是說,諸葛亮撤退的時候,司馬懿讓張郃去追擊,張郃不想去,但是不得已還是去了,結果被射殺。

    但是在《三國演義中》又是另外一種原因。

    這次是張郃殺得興起,於是就忘了窮寇莫追的這個道理,司馬懿進行了阻攔,但是沒有成功,張郃後來中計被射殺。

    那麼我們分析一下。

    1,是亂箭射死

    這個是可以肯定的,不論是哪種說法,都是說張郃並不是被什麼有頭有臉的大人物給殺了,就是亂箭射死,就好像現在戰爭被流彈打死一樣,找不到是誰幹的這件事。

    2,關於司馬懿和張郃

    張郃自己首先就不是那種做事不思考的人,他打仗一向非常的沉穩,不是那種殺紅了眼就控制不住自己的人。

    另外司馬懿也是個人精,這樣簡單的窮寇莫追的道理他不可能不明白,除非是故意為之。

    具體是不是故意,就很難說了。

    所以只能說是諸葛亮殺得張郃。

  • 5 # 春風解語

    導讀:關於張郃的死《三國志.魏書 卷十七 張郃傳》裡有這樣的記載: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

    《三國志》裡關於他的死因記載是死於木門,與諸葛亮交戰,飛箭射來,沒有躲過去,射中右膝,然後死亡,這點逆風不明白,只不過射中右膝,又沒有射到心臟,怎麼就薨了呢?或許是當時醫療條件不足,造成感染,或者流箭有毒?其實射到膝蓋為什麼會死,逆風覺得這才是重點。

    《魏略》又有記載: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諡曰壯侯。

    這一段記載,說的是張郃把諸葛亮都追得無處安放了,也許諸葛臣相心裡是崩潰的,都追這裡了,別追了,大哥。張郃也不打算繼續追下去,放他歸去,來日再說。司馬懿不聽,都追到這裡,一定要誅殺諸葛亮,趕緊趁熱打鐵,追到他無條件宣佈投降。張郃不得已,只好繼續追擊。蜀軍已經回了大本營,早就準備好了,來吧,baby!於是“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綜合《三國志》、《魏略》都可以看出來,張郃都是死於追擊諸葛亮的途中,在木門中流箭所亡。不同的是《三國志》說他膝蓋中箭身亡,逆風覺得這是個迷案,難道是醫療條件不好,傷口感染?或者流箭有毒,但是並沒有提出是司馬懿叫他追擊諸葛亮的。

    《魏略》的答案就有出入了,死亡原因一樣是追擊諸葛亮到木門,被諸葛亮設定埋伏而亡,而且流箭射擊很到位,是髀,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髀髒損傷是可以造成死亡的。但是這裡又提到了是司馬懿戰略錯誤導致的。張郃知道諸葛亮會有戒備,提出“歸軍勿追”,但是司馬懿求勝心切,命令張郃繼續追擊諸葛亮,張郃執行司馬懿的命令,結果中了諸葛亮的埋伏,中箭身亡。

    張郃曹操南征北戰,平馬超,滅張魯,戰功赫赫,也是一位牛閃閃的人物。

    東漢末年,應募參加鎮壓黃巾起義,官渡之戰,高覽曾和許褚大戰,雙方勢均力敵。

    曹操偷襲烏巢,袁紹命高覽、張郃率兵劫曹營,結果兵敗被俘,他害怕被降罪,從而投降了曹操,被封為偏將軍、東萊侯。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平馬超,滅張魯,戰功赫赫,也是一位牛閃閃的人物。

    諸葛亮出祁山時,他任司馬懿先鋒,在他麾下做了一名得力戰將,在街亭擊敗蜀將馬謖,諸葛亮不得不街亭斬馬謖,留下千古嗟嘆。在諸葛亮的多次北伐中,都有張郃的身影,也許諸葛亮真的早就想找機會收拾他了,這人也太棘手了,終於在諸葛臣相五出祁山撤退時,被用計策打了埋伏,就此張郃魂斷蜀道。

    綜合史料記載,張郃確實是死於追擊諸葛亮的途中,在劍閣被伏兵的流箭所傷,至後來人們猜測他和司馬懿不睦而導致身喪蜀道,史料並無明確記載,不好臆測。

     

  • 6 # 愛尚文史

    張郃是曹魏名將,與張遼、徐晃、于禁、樂進並稱為“五子良將”。他善於戰術奇謀,常以巧變著稱,善於排兵佈陣、觀察地形,料敵如神。蜀漢集團的諸葛亮、劉備等皆對其有所忌憚。

    張郃自官渡投靠曹操,風風雨雨為曹家服務了三十年,期間南征北戰,取得了無數的軍功章。

    比如渭南之戰,張郃與夏侯淵多次擊敗馬超的西涼精騎,是曹操收復關中地區的主要功臣;比如漢中之戰,張郃多次阻擊劉備軍成功,被劉備恨的咬牙切齒;比如蜀漢北伐戰役,張郃是諸葛亮最大的絆腳石。他創下的一系列輝煌成績,曹營將士無人能比。

    公元228年,張郃官至徵西車騎將軍,領爵壯侯,增邑一千戶,共計四千三百戶。是曹營中享食邑最高的將領。即便他的上司曹真、夏侯淵等人,都遠及不上他。甚至同時期的夏侯淵、夏侯惇、曹真、曹休、張遼等人,都相差好幾千戶。這些封邑,都是他一點一點戰功積累起來的。

    張郃在關中、漢中等地,征戰長達數十年,他在關中軍的威望無人能及,即便他的老上司曹真,也遠不及他統領關中軍的時間長遠,更別說司馬懿了。或許也正是這個原因,張郃對司馬懿接替關中軍造成了一定的威脅,所以司馬懿才處處的為難他。

    公元231年,諸葛亮復出祁山,司馬懿留守費曜、戴陵率精兵四千守上邽,親自統領大軍支援祁山。張郃請求分兵往雍縣、郿縣,司馬懿並不採納,堅持以全軍救援祁山。但是,司馬懿把所有部隊都開到祁山之後,又不敢與諸葛亮正面交鋒。導致諸葛亮留小部分兵力駐守祁山,暗中進攻上邽郭淮,收割了魏軍的糧草。

    司馬懿支援到上邽,仍然不敢與諸葛亮交戰,只是依險要防守。結果諸葛亮收割了糧草,大搖大擺的就走了。司馬懿卻又不甘心,於是沿途追擊到滷城。追上了又不敢打。

    張郃於是又進言:

    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不在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軍食少,亦行去矣。

    司馬懿仍然不採納。只是追諸葛亮,追上了又不敢戰。賈詡、魏平等數次請戰,皆被司馬懿拒絕。反而被魏延、高翔、吳班等打得大敗而逃。

    後來諸葛亮糧盡退軍之際。張郃認為不能追擊,這次他索性搬出了《孫子兵法》勸說司馬懿,但仍然被司馬懿拒絕,堅持要張郃領兵追趕諸葛亮。原文如下:

    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張郃在木門道被亂箭射中,由於年事已高不治身亡。至於射他的那個小兵,我們無從去查考。所以只能把張郃之死,歸咎在豬隊友司馬懿的頭上。

  • 7 # 浮沉的歷史

    張郃,三國時期魏國著名將領。作為魏國的名將,張郃最後是戰死於對蜀漢的戰爭中,有關張郃戰死的記錄如下:“(諸葛)亮還保祁山,(張)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

    張郃戰死於諸葛亮第四次北伐(231年)過程中,具體戰死在哪位蜀國將領手中歷史並沒有明確記載,因此其很有可能是死於無名之輩的手中。如果非要就出一個人,那張郃就是直接死於諸葛亮之手了,間接死於司馬懿之手。

    為什麼這麼說呢?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分析。

    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發動北伐戰爭,和之前的北伐一樣,諸葛亮本次的北伐再度失利。隨著諸葛亮的撤軍,魏軍方面也開始採取行動。魏軍主帥司馬懿決定派出張郃帶兵出擊,但是深通兵法的張郃認為不應該追擊蜀漢軍隊,以免遭受伏擊。但是,司馬懿執意要求張郃出兵,結果不出所料張郃中埋伏而身亡。

    因此司馬懿逼迫張郃出戰,他是要對張郃的死應該責任的,因為按理來說,司馬懿也並非等閒之輩,他應該也是很清楚行軍打仗的。從陰謀論的角度上看,司馬懿可能是有意要害死張郃,從而提升其軍事領導的地位,掌握更多的軍隊。當時,魏國的有領軍能力的大將只剩下張郃一人,除掉了張郃魏國在軍事上必然要依靠司馬懿。

  • 8 # 我家的貓叫皮蛋

    張郃死於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間,追擊蜀軍在木門中了伏擊,受箭傷而亡,按照史料記載是右膝中箭傷重而亡,所以張郃的死因是:膝蓋中箭。

    “五子良將”--張郃

    陳壽在撰寫三國志魏書卷十七時,將張遼、張郃、徐晃、于禁、樂進五人合傳,敘述諸將生平事蹟後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這就是“魏五子”的由來,“魏五子”是曹操賬下最優秀的五個外姓名將。

    張郃在黃巾起義時期就活躍,先後換了韓馥、袁紹、曹操三個主公,不過自從官渡戰敗加入曹操陣營後便從一而終,戰功累累。

    張郃追隨曹操平滅袁氏集團,跟隨張遼平定淮南,跟隨夏侯淵平定西涼,又參與了平定漢中張魯,功勞很大。

    不過在曹操時代張郃並未受封四方將軍,只是蕩寇將軍,離核心大將還有距離。

    曹丕、曹睿時代入列軍機核心

    曹丕稱帝后,張郃受封左將軍,進封都鄉侯爵位,張郃重要成為了四方將軍,正式成為曹魏重要將領之一。

    一、屢破東吳,威震江東

    公元220年,張郃南下與徵南大將軍夏侯尚進攻東吳的江夏郡,張郃作為總指揮率領幾路大軍渡過長江,奪取了百里洲上的吳軍堡壘。曹丕去世,曹叡即位後,張郃都督南方,駐紮荊州,和司馬懿一起進攻孫權的部將劉阿等人,張郃率軍與吳軍激戰,擊敗了劉阿所部,大破吳軍、

    二、街亭之戰,大破蜀軍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被蜀軍佔領。曹睿親自接見張郃,令其總督雍、涼兵馬進攻蜀軍,張郃帶前鋒五萬人在街亭一舉擊敗蜀將馬謖,切了蜀軍糧道,諸葛亮被迫撤軍北伐失敗。擊敗蜀軍後的張郃又率軍平定了南安、天水、安定各郡。

    三、地位尊重,五子最高

    張郃街亭大勝後,曹睿增加張郃的食邑一千戶,連同之前的賞賜共計四千三百戶,這個數字是驚人的。諸葛亮北伐期間張郃表現突出,屢立奇功,曹睿對張郃極為欣賞,後更是加封張郃為車騎將軍,車騎將軍地位極高是級別最高的武爵之一,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在衛將軍之前。

    張郃的食邑和官位是“五子良將”中最高的,當然五子其他其人不是晚節不保就是去世過早,張郃作為碩果僅存的五子也算是佔了很大的便宜,但是關鍵還是張郃本人的優秀。

    木門遇伏,死亡疑雲

    張郃是一員驍將也是一個帥才,兵機變無雙,給諸葛亮造成很大麻煩,深為諸葛亮所忌憚,對於張郃,諸葛亮是必欲處之而後快的。重要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時候,終於被逮著機會,張郃命喪木門。

    一、張郃的直接死因是中了諸葛亮的埋伏

    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大將軍司馬懿率車騎將軍張郃等人與諸葛亮作戰,雙方相持不下,在對峙了數月之久後,諸葛亮糧盡只好無奈撤軍,司馬懿令張郃追擊蜀軍。結果諸葛亮早有準備,蜀軍在木門這個地方提前設伏,在山谷上方居高攻擊,萬箭齊發,張郃軍大敗,張郃本人右膝蓋中箭,傷重而死。

    二、張郃之死司馬懿或有嫌疑

    張郃之死歷來爭議很大,直接的執行者是諸葛亮這大家都知道,但是三國志卻寫的很隱晦,史載張郃並不願意去追擊,認為肯定有埋伏,張郃對司馬懿說: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但是司馬懿不停,強令張郃追擊,司馬懿當時官拜大將軍,張郃無奈只得追擊,於是中伏擊而死。

    司馬懿打仗很穩,尤其是和諸葛亮打仗很雞賊能不交手就不交手,靠的就是拖垮蜀軍,司馬懿曾經拒不交戰,諸葛亮讓人給送個司馬懿一套女人衣服,但是司馬懿依舊不為所動。如此能忍的司馬懿居然耐不住性子讓張郃去追擊,張郃都能看出有埋伏,司馬懿會看不出來?何況追擊蜀軍何需年事已高的車騎將軍親自去追?

    三、張郃之死迷霧重重

    三國志為司馬懿尊者諱,用了春秋筆法,對張郃之死寫的很隱晦,參考張郃是膝蓋中箭而死,細思極恐!

  • 9 # 論史大能貓

    大將張郃之死,在《三國志》中記載如下:

    “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諡曰壯侯。”

    《資治通鑑》記載:

    “亮以糧盡退軍,司馬懿遣張郃追之。郃進至木門,與亮戰,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亂髮,飛矢中郃右膝而卒。”

    裴松之注引《魏略》中記載:

    “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在這三處史料記載中,張郃都是死於蜀軍的埋伏圈,這一點應該是毫無爭議的,就是直接死於諸葛亮之手。

    然而在這三段史料中,又出現了兩種說法:第一種是張郃主動追擊諸葛亮中伏,第二種則是司馬懿命令張郃追擊導致中伏。如果是第二種說法的話,那就變成了司馬懿借諸葛亮之手除掉張郃了。

    那麼第二種說法有沒有可能性呢?可能性是有,但很低。

    1、排除異己

    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出兵包圍祁山。此時曹魏西陲軍事領導人曹真病重,魏明帝改派司馬懿“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統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徵蜀護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討亮”。

    這是司馬懿第一次對陣諸葛亮統帥的蜀軍,並沒有太多的經驗;而三朝元老張郃面對蜀軍卻有著豐富的戰鬥經驗,因此兩人在戰術上屢次出現分歧。

    第一是針對是否分兵。據《資治通鑑》記載,司馬懿到達前線後“使費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餘眾悉出,西救祁山”,而張郃則建議分兵駐雍、郿,然而司馬懿卻不同意分兵,執意合兵西進。

    結果諸葛亮採取靈活戰術,“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於上邽”,牽著司馬懿鼻子走,還趁機收割了魏軍的小麥。

    第二次是針對如何應對蜀軍。在初戰失利後,張郃憑藉多年來對蜀作戰的經驗向司馬懿指出:“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不在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軍食少,亦行去矣。”

    但司馬懿還是不贊成分兵,但後來又改變戰術,主動找蜀軍主力決戰,結果魏兵大敗。

    那是否司馬懿對張郃懷恨在心,藉機除掉呢?基於司馬懿陰鷙的個性以及此後其一系列行為,是有可能,但是沒有直接證據能夠證明張郃之死就是司馬懿排除異己。

    2、奪取軍權

    會不會是司馬懿逼迫張郃追擊是以司馬氏為首的大士族奪取曹魏軍權的一種表現呢?這也不大可能,當時魏明帝尚在,司馬氏羽翼也未豐滿,以司馬懿隱忍的性格,是不會在這個時候做出這樣的大動作。

    3、三朝宿將

    張郃歷經曹操、曹丕、曹叡三朝,乃是曹魏政權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資歷、能力都擺在那兒,就連魏明帝也對他多加讚賞。司馬懿雖然陰狠,但畢竟和張郃沒有私仇,也沒有心胸狹窄到因為戰術分歧,就讓三朝宿將去敵方埋伏圈送死的地步。

    因此,張郃之死不大可能是司馬懿的陰謀,若張郃事先排出斥候偵查,就算髮現埋伏後追擊無功而返,司馬懿也是斷不敢以此為由下殺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自己輕敵冒進,被諸葛亮算無遺策,身死木門道。

  • 10 # 寶馬銀槍

    張郃明面是中了埋伏,死在蜀軍亂箭之下,實質上是死在司馬懿的陰謀中,或者說是死在必然繞不過去的坎上。魚豢在《魏略》中的記載,太和五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原,在蜀漢大軍因為糧草供給不足要退軍的時候,司馬懿令張郃追擊。對此,張郃說:"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但是,司馬懿不聽。張郃不得已,遂領兵追擊。結果,和張郃預料的情況一樣,蜀漢大軍果然有埋伏。彼時,蜀漢大軍在木門谷乘高布伏,弓弩亂髮。張郃追到木門谷,與蜀軍交戰。飛來的箭矢射中了張郃右膝,張郃陣亡。這個記載即使有失偏頗,我也相信是接近真相!張郃在後期名震魏蜀,不僅僅是武藝超群,最主要是統兵和謀略,最主要的因為是降將出身,所以對曹操忠心耿耿,更是曹氏一族的基石人物,司馬懿雖然有野心,但是張郃確實一塊不易跨越的大山,沒有機會,司馬懿也要創造機會,何況還來了機會,諸葛亮也不可能想著一個常規的埋伏就能把司馬懿收拾了,這個時候,司馬懿命令張郃追擊,張郃即使猜出意圖,也是隻能仰天長嘆,一死徇忠而已。可憐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後人的話給張郃也是很符合的!一代名將,防的了前面的萬箭齊發,放不了後邊的一支冷箭!

  • 11 # 真正鱷魚不哭

    張郃之死司馬懿要負主要責任。

    按《 三國志•張郃傳》:

    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

    這裡還有一個注引:

    魏略曰: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可見張郃本來不同意追擊諸葛亮,是司馬懿強迫的結果。當年街亭大勝時張郃都能冷靜對待,持重不貪功戀戰,沒有道理說這次就會冒進不備;魏軍是吃過蜀軍“拖刀計”的虧,大將王雙就折在這上面;司馬懿和諸葛亮打了多年交道,這點雕蟲小技很難瞞過他。

    倒不是說司馬懿此時就有反心,蓄意剪除曹魏骨鯁良將——當時魏明帝曹睿春秋鼎盛,曹魏政權還相當穩固,司馬懿還想不到會有改朝換代的那一天。

    實際情況很可能是:司馬懿為了緩解後方對其避戰的不滿,強令張郃追擊,並承諾將派兵接應,即使碰上埋伏也不至於吃大虧。張郃出發後,司馬懿轉念一想,萬一又是諸葛亮誘敵之計呢?張郃有失也就罷了,加派援軍則會擴大戰事規模,可能最後演變為戰略決戰,有違當初堅壁不戰的初衷,於是便違約不發救兵。司馬懿也許主觀上無意置張郃於死地,但他已經預見到兵敗的可能,卻對其發生持放任態度,其中的惡意是毋庸置疑的。

  • 12 # 歷史笑春風

    張郃是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追擊諸葛亮撤退的軍隊,在木門中了諸葛亮的埋伏,張郃右膝中箭身亡。在史書《三國志》中是這樣記載的:

    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諡曰壯侯。

    從歷史記載來看,張郃只是作戰陣亡而已。作戰總會死人,張郃的死亡無可厚非。但是,從史書的另一方面的記載,張郃的死卻透出一絲詭異。那就是,張郃的死並沒有那麼簡單,他本是不該死的。史書記載:

    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張郃並不想追擊諸葛亮,是司馬懿硬逼著他去追擊的。張郃不得已,才去追擊。結果張郃中了蜀軍的埋伏,被亂箭射中而死。在這裡,司馬懿為什麼要逼張郃去追擊諸葛亮呢?而張郃是為什麼中伏的呢?

    我們可以從諸葛亮的用兵看到,諸葛亮用兵十分謹慎。他在幾次北伐中,沒有吃過大虧。尤其是在撤退的時候,他發揮了蜀軍的專長,步步為營,沒有給敵人留下可乘之機。除了這次伏擊追兵殺了張郃,在第二次北伐撤退的時候,他還設伏殺了追擊他的曹魏大將王雙。

    張郃久經戰陣,對諸葛亮的這些手段知道得十分明瞭。在打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他在街亭大勝後,也沒有乘勝追擊諸葛亮。再加上有王雙的教訓,從他的本意來說,他根本就不會選擇追擊諸葛亮。

    而且,諸葛亮的撤退是在曹魏軍隊的監視下進行的。張郃用兵謹慎,又知道諸葛亮必有埋伏,又怎麼會中了諸葛亮的埋伏?而且,這一次諸葛亮的軍隊更像預先早有準備的斬首行動,直接擊殺張郃。張郃作為主將,不會突出在前,怎麼可能會被蜀軍盯住。這又是一個疑團。

    我們可以看歷史記載,那就是,諸葛亮的軍隊“乘高布伏”。要想佈設一個埋伏圈,而且是在曹魏軍隊監視的眼皮底下,並且目標指向主將張郃,既需要時間,又需要佈置,還需要對敵人的將來的行動有準確的判斷。這個難度可以說大到了不可能的地步。除非有人和諸葛亮配合才有可能。

    那這個人是誰?就只有司馬懿了。我們從歷史上,可以看到司馬懿和張郃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他與張郃的關係和諸葛亮與魏延的關係一樣。司馬懿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時候接管關隴軍團,在這個軍團裡,他掌權最大的阻力就是張郃。

    張郃是曹魏家的老將,在關隴軍隊時間長,威信高,最重要的是對曹家忠心耿耿。對於司馬懿企圖培植自己的私人勢力有所察覺。他對司馬懿的行動做了抵制。透過實際的較量,司馬懿看清了,只要張郃在,他是無法掌控關隴軍團為己所用的。

    因此,在諸葛亮撤退的時候,司馬懿才會逼張郃出戰。至於說諸葛亮是否得到司馬懿的示意那就不知道了。不過,在司馬懿和諸葛亮眼中,張郃都是必須要死的。所以,張郃如他們所願而死了。

    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中,諸葛亮和司馬懿一樣,他撤退軍隊,把魏延丟給了司馬懿。可惜魏延不是張郃,他機斷而退,沒有被司馬懿幹掉,落得個張郃的下場。

    張郃的死訊傳來,曹睿也不由得又驚又悲,可是,事已至此,也無可奈何。從此,關隴軍隊落入了司馬懿的手中。在他的刻意經營下,這支軍隊後來成為司馬氏的支柱。

  • 13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大家都知道,曹魏有“五子良將”,分別是張遼、于禁、樂進、徐晃和張郃,他們個個都智勇雙全,英武善戰。

    但是,大家受到的待遇公平嗎?咱們來看一下,五位優秀的將領在曹操生前最高的軍銜和調兵權:

    于禁:左將軍、假節鉞

    樂進:右將軍、假節

    徐晃:後將軍、假節

    張遼:徵東將軍、假節

    張郃:蕩寇將軍、假節

    我們其實不難發現,這“五子良將”中,張郃所受到的待遇是最低的。

    別人最起碼的都混到正牌將軍了,而張郃還是個比別人低三個級別的“蕩寇將軍”的雜牌子,這個軍銜,張遼在隨曹操北征烏桓前就已經獲得了。而張郃是在蒙石、宕渠和瓦口關被張飛打得落荒而逃後,曹操晉升給他的。這就奇怪了,以前多次東征西戰,張郃也立功很多,打了不少勝仗,沒有晉升,打了敗仗反而晉升了。

    是曹操對張郃有意見嗎?當然不是。大家注意,當曹操死後,曹丕上位,立即晉升張郃為“左將軍”(于禁的位置),連升三級,正式進入正牌將軍的行列。

    瞭解政治手段的朋友們會明白,這是曹操有意的安排,恰恰是因為曹操對張郃極為重視,認為他的才華能夠挑起國家的未來,所以對張郃百般壓制,把晉升張郃的權力留給繼位的曹丕,以獲得張郃對曹丕的感激和忠心,這就是曹操的“帝王心術”。

    所以張郃對曹丕是感激涕零,忠心不二,為曹魏天下操碎了心。曹丕死後,曹叡對張郃抱以極度信任,甚為倚重,“加合位特進,遣督諸軍”,在諸葛亮一出祁山,連下三郡的嚴重形勢下,張郃奇襲街亭,直插蜀軍後路,導致諸葛亮全軍震動,匆忙後撤,收復了雍涼地區。

    曹叡是個很精明的帝王,當時魏國在軍事上主要倚賴兩個帥才:司馬懿和張郃。司馬懿雖為主帥,但大家都知道,司馬懿對諸葛亮始終懷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司馬懿打別人都是主動進攻,長途奔襲,但一遇到諸葛亮就萎了,被捉弄得灰頭土臉,龜縮不出。

    而張郃呢?他的軍事才能絕不亞於司馬懿,他久在軍中,受到軍士們的愛戴和崇敬,他的戰術風格也比較鐵血,要打就打個你來我往,有攻有守,這也很符合將士們的性情。所以在曹魏軍中,大多數將士們對張郃很有好感,內心裡都有些瞧不上司馬懿的忍者神龜的戰術。

    那曹叡為什麼不讓張郃為主帥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張郃為副將,他是能對司馬懿形成牽制作用的;但要是張郃做了主帥,司馬懿為副,司馬懿是絕對牽制不住張郃的。

    曹叡是想像他爺爺一樣玩帝王操縱之術,但他的手段卻遠遠不及曹操。曹操是大軍事家,手下也能人輩出,又心狠手辣,智謀深長,所以能如魚得水地搞操縱,曹叡可沒這水平。司馬懿就鑽了他的空子,曹叡偏偏也奈何不得他。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無功而返,蜀軍後撤。曹魏大軍聞訊,追還是不追呢?按照史書記載,一種說法是司馬懿不想追,但張郃堅決要追;另一種觀點是張郃不想追,司馬懿堅決讓他去追,《魏略》就是這樣認為的:

    亮軍退,司馬宣王使合追之,合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合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合髀。

    其實我們大家很清楚,張郃這個人雖然勇武鐵血,但實際上他打仗非常謹慎,絕不是個莽夫。而且,上次諸葛亮退兵時,魏國猛將王雙曾經率兵追擊,結果中了埋伏戰死沙場,日子並不久遠,張郃能不警惕?就算是張郃糊塗了,一定要追,做為一軍主帥的司馬懿,龜縮了那麼久,把大家摁得忍氣吞聲,如今就摁不住了?

    所以說,張郃之死,司馬懿負有重大責任,不需要疑問,就是他乾的。張郃活著,司馬懿就隨時都有被替換掉的危險,只要有張郃在,曹叡是不需要忌憚司馬懿的。

    張郃中伏犧牲,僅僅從軍事角度上那是絕對說不通的。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陰謀家心照不宣地搞了一次配合。

  • 14 # 在下葵小胖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對蜀作戰,大將張郃究竟死在誰的手上?筆者認為殺害張郃的元兇有以下幾個,現在分析如下:

    一,死於諸葛亮的手上,被諸葛亮在木門設下伏兵所殺。

    曹魏軍隊和諸葛亮領軍的蜀國軍隊對峙於祁山,由於道路難行,在加上趕上連陰天,使的運輸困難,諸葛亮這次出征在此遇到了軍糧危急,因此,諸葛亮迫切希望司馬懿一戰,速戰速決。但是司馬懿卻始終堅守不出。

    諸葛亮軍糧較少卻無計可施,而後方負責督運糧草的李巖,卻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藩來到前線,傳話給諸葛亮,說糧草難以為繼,退軍為宜,諸葛亮無奈,只得回川。

    諸葛亮一開始撤軍,司馬懿就大張旗鼓的下令追擊,

    而派去追擊的這個人就是張郃,張郃領命前去,木馬道上,諸葛亮早已設下伏兵,木馬道是木馬水匯渭水的必經之路,是一道狹長蜿蜒而兩側山勢險峻的河谷,這裡是一個絕佳的就高設伏點,諸葛亮早就在高處的岩石後面埋伏弓弩手,單等追兵道來。

    諸葛亮設伏兵,並不知道領兵的是張郃,所以等到諸葛亮“打掃戰場‘的的時候才知道敵軍死去的主帥的張郃,因為張郃在諸葛亮眼裡不是一個缺少軍事素養的人,所以貿然追擊的張郃,讓諸葛亮也感到到很莫名,但是不管怎麼樣,諸葛亮確實是殺死張郃的第一元兇。

    二,死於曹魏諸將之口。不得以,貿然追擊,身死人手,

    由於蜀漢糧食”告急“,諸葛亮力求速戰速決,但是司馬懿老而彌堅,只守不攻,任憑蜀漢士兵挑戰,百般辱罵,只是龜縮不出,

    天天聽蜀漢士兵組成方陣前來罵戰,曹魏諸將個個怒火中燒,直至蜀漢徵西大將軍魏延,親率帳下五千精兵前來挑戰,曹魏諸將終於忍無可忍,紛紛請戰,並公然對司馬懿說:“公畏蜀人如猛虎,難道不怕天下恥笑嗎?”

    而司馬懿暗暗冷笑,只是不動聲色的說到:“當戰則戰!”

    而司馬懿的這句話的背後更多的是在等待一個時機,一個能夠讓張郃“隻身犯險”的機會。

    沒過多久,這個機會來了,蜀漢因糧草難以為繼,諸葛亮只得回師,司馬懿即刻就讓張郃點起本部軍馬,追擊蜀漢軍隊,但是張郃看透其中玄機,堅決不從,但因為曹魏諸將個個義正言辭對張郃進行抨擊,使的張郃迫於眾人言語的威勢,追擊蜀漢軍隊,造成自己身死人手。

    三,間接死於魏國皇帝的手中。成為曹睿和司馬懿之間博弈的犧牲品。

    司馬懿和張郃的權利是不同的,張郃只有假節的權利,“假”的意思是暫時持有,“節”是把耗牛尾掛在上面的竹杖,象徵朝廷。

    歷史上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押牧羊,任然時刻持節,表明自己是漢室臣子。

    司馬懿則擁有假黃鉞的權利,黃鉞是用黃金做裝飾的大斧,本為天子專享儀仗,假黃鉞則是代替天子出征,可以在任何時候斬殺任何人。

    曹睿本意給司馬懿這樣的權利,本來是為了加強軍隊的控制,方便行事,但他同時又派張郃前去監督司馬懿,防止司馬懿兵變,一家獨大,這種歪招最後使的張郃必須聽命於司馬懿,追擊蜀漢軍隊,使的張郃被伏兵所殺。

    因此,張郃之死,曹睿自然逃不了干係。

    四,張郃死於自己的手中。

    為什麼說張郃死於自己的手中那?筆者認為有三點,第一點,張郃的個人的政治意願,至死效忠曹魏,第二點,張郃個人能力超群,為司馬懿所忌憚,第三點,張郃優柔寡斷,不懂拒絕。

    張郃的個人的政治意願,至死效忠曹魏:張郃侍奉過曹魏三代領導人,曹操,曹丕,曹睿,有“一將三代”之稱,曹操對於張郃有知遇之恩,曹丕對於張郃有重用之情,曹睿對於張郃更多的是對老臣的尊崇之意,所以說張郃對曹魏家族只會誓死效忠,以報皇恩。

    而司馬懿多次想拉攏張郃,但是都被張郃婉拒了,畢竟人家張郃是曹魏家族的嫡系人

    馬怎麼可能會輕易投入司馬懿的陣營裡,既然不能為自己所用,司馬懿定然開始 對張郃下黑手。除之而後快。

    張郃個人能力超群,為司馬懿所忌憚:多年以來,張郃彷彿有神上身,張郃對蜀漢屢建奇功讓人刮目相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張郃在街亭大破馬謖,才使曹魏扭轉了戰局。

    街亭之戰當年冬天,諸葛亮再一次北伐曹魏,進攻陳倉,魏明帝急調張郃進京。街亭 一戰後,諸葛亮率軍退回漢中,司馬懿繼續在荊州訓練水軍,為攻打孫吳做準備,而

    張郃奉命率關中諸軍去荊州接受排程,此時的司馬懿早就看出皇帝對自己不放心,派 來 張郃監督遏制自己,張郃來到荊州後,冬天一到又回軍方城。張郃撤離荊州,表 面的理由是冬天水淺,大船無法行進,伐吳沒有辦法進行,可是,司馬懿卻想:冬 天水淺是常識,張郃卻偏偏在冬天趕來荊州,定是別有目的,司馬懿一細想,天子此 時派來張郃來荊州,是為了警告自己,不要做第二個孟達,曹魏人才濟濟,想在捧一 個你“司馬懿”似的人物只在彈指之間。

    當得知諸葛亮猛攻陳倉的時候,張郃胸有成竹對天子說:“沒等到我到陳倉,諸葛亮就會撤兵的,屈指算來,諸葛亮的軍糧已將殆盡。”然後,張郃驅兵前往,諸葛亮果然退兵,張郃料敵於千里之外,讓群臣歎服。 《三國志陳壽>:“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張郃以巧變為稱,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鑑其行事,未副所聞。或註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

    此時,司馬懿感知張郃於公於私,都會成為自己的勁敵,必須要將張郃除之,才能一 人獨大。

    張郃優柔寡斷,不懂拒絕:司馬懿利用手中曹睿給予的權利,讓張郃追擊蜀漢軍隊,張郃深知,歸軍勿追,追則入死地,所以開始對追擊蜀漢軍隊的命令遲疑不決,但是司馬懿一再用手中的“皇權令”逼張郃就範出兵,張郃實在拗不過,就只得領命,最終別蜀漢伏兵殺於木門道。

    綜觀張郃出兵這件事,即使司馬懿有“假黃鉞”,可以代行皇帝的權利,但是張郃 可以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來搪塞司馬懿,先保全自己的生命,然後回京 師在向曹睿稟明事實,知道此事實情的曹睿不會為難張郃的,但張郃的優柔寡斷,不 懂拒絕,最終還是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五,死於司馬懿的陰謀下。

    司馬懿為什麼非要殺死張郃,這一直是一個大疑問,這得從曹睿之父曹丕託孤四大臣說起:

    曹丕託孤四大臣

    曹真,陳群,曹休,司馬懿並受遺詔輔佐少主曹睿,曹丕選定這四人輔政,是個很完美的打算,曹真和曹休都是曹氏宗親,而且二人從小就深得曹操賞識,並被安排與曹丕同吃同住,三人算是發小,二人對曹氏基業都是無比忠誠,深的曹丕信任。其中曹丕最信任二人的一點,就是他們在朝中並無根基,沒有可能窺探帝位。

    而陳群和司馬懿都是“太子四友”,是曹丕打敗曹植,繼承魏王的幫手,是曹丕最為信任的外姓大臣。

    此時,曹休做為徵東大將軍鎮守揚州,中東大將軍曹真則鎮守洛陽,都督中外軍事,兩名宗親大將掌握兵權,一內一外,相互呼應,兩名外姓大臣掌管尚書檯,打理政務,發號施令,統兵的無權號令,號令的不能統兵,曹丕對這四位託孤大臣既任用又牽制打壓,這樣做平衡了魏國的權利中心。

    權利平衡被打破,曹休先死,曹真後亡,張郃直接成為司馬懿的眼中釘。

    1.曹休先死:曹休領軍在石亭被吳國陸遜大敗,損兵折將,後又被賈逵羞辱,聲望也在石亭一戰之後一落千丈,至此曹休憂鬱成疾,背上突然長出一個毒瘡,不久含恨而死。

    陳壽:夏侯、曹氏,世為婚姻,故惇、淵、仁、洪、休、尚、真等並以親舊肺腑,貴重於時,左右勳業,鹹有效勞

    2.曹真後亡:曹真想為曹氏將軍洗涮石亭之敗的恥辱,率軍急功冒進,在子午道,遭受天災,使的大軍上下疲憊沮喪,最終被蜀軍大敗,帶著疲憊,愧疚的曹真回到長安後,不久就病倒,最終在羞愧中死去。

    3.張郃直接成為司馬懿的眼中釘:曹休死了,曹真也死了,曹魏還有人可以帶兵打仗的嗎?此時,三代元老張郃映入曹睿的眼簾,畢竟張郃成名已久,是蜀軍的“苦主”。曹睿急招車騎將軍張郃入朝,委以重任,這些,都讓司馬懿看在眼裡,恨在心上,本以為熬死了曹休,曹真二人,就可以統領魏國大軍,一家獨大了,但沒想到半路又殺出一個張郃。看來,非要除掉張郃,才能真正意義上的“一家獨大”。

    在祁山一戰,追擊蜀軍的時候,對張郃又是皇權號令,又是軟硬兼施,迫使張郃就範,追擊蜀軍,被諸葛亮設伏兵殺於木門道,至此,曹魏再無一個能與司馬懿抗衡的人。

    張郃最終還是死於司馬懿的陰謀下,張郃一死,忠心於曹魏的將領盡喪,從此在沒有人能夠制約司馬懿,司馬懿逐步掌握曹魏軍中權,位極人臣,走向自己的人生巔峰。

  • 15 # 劉坤忠120

    對蜀作戰,大將張郃在木門道被諸葛亮設下的埋伏,死於亂箭之下。還是演義說的詳細,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在祁山遭到司馬懿的阻擊,因糧草不繼無功而返。諸葛亮故意放言無糧草了,慌亂撒兵,引得司馬懿前來追殺,在中途設伏給魏軍致命一擊。司馬懿閒坐大帳無動於衷,大將張郃沉不住氣了,入見司馬懿,諸葛亮屢次犯境,蜀軍此以糧盡走得怱忙,蜀中必有變故,郃願領兵追擊,請大都督准許。司馬懿說,窮寇莫追,諸葛多謀,恐遭伏擊,老將軍國之重臣,不必冒險,休息去吧。張郃說機會難得,給蜀軍沉重打擊,看諸葛亮敢不敢再犯我大魏。即然將軍要去,小心追擊。張郃率二萬人馬快速追擊蜀軍,至木門道,道路崎嶇,只能容一人一馬,張郃藝高人膽大,率軍繼續前進,只聽一聲梆子響,蜀軍萬箭其發,先中張郃膝蓋,後全身中箭多處,張郃死於木門道上。魏軍大部被射殺,諸葛亮調侃地說,我本殺一馬,誤中一獐也。。。諸葛亮與張郃交手,就像玩一小兒,張郃淚氣、奸詐、惜命、好強,舍袁投曹。雖勇敢但又明哲保身,自認為不輸張飛,被張飛打得棄馬徒步登山逃走,謀略武藝與魏延不相上下,張郃是我在三國諸將中最不看好的一個。

  • 16 # 縹緲峰下一粒沙

    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張郃被蜀漢士兵亂箭射殺,死於沙場,關於他的死亡還存在疑點。具體怎麼回事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張郃最為後人所知的戰績,是取得了街亭大捷,阻擋住了諸葛亮的大軍。其實在此之前,他就已經極有名氣。

    張郃最初只是平民,是靠鎮壓黃巾軍起家的,先投冀州牧韓馥,韓馥被袁紹用計逼走後,冀州被袁紹佔領,張郃就投了袁紹。

    官渡之戰中,張郃提出了很有效的建議,但袁紹輕信謀士郭圖,不信張郃,最終導致了大敗。郭圖還想甩鍋給張郃,張郃擔心被追責,索性投了曹軍大營的主將曹洪(曹操從弟)。

    曹洪還有點懷疑,不敢收。手下謀士荀攸說:“郃計不用,怒而來,君何疑?”意思是袁紹不用張郃之計,他才怒而來投,您還有什麼擔心的?曹洪這才收下張郃,並趕緊派人報告曹操。

    曹操當時沒在大營,知道此事非常高興,說:“昔子胥不早寐,自使身危,豈若微子去殷、韓信歸漢邪?”

    微子去殷,是指商紂王的長兄微子啟因紂王昏庸無道、且不聽勸諫,因而離開了殷商,後來投了周朝;韓信歸漢就不用說了,要沒有用兵如神的韓信,劉邦不一定能在楚漢爭霸中勝出。

    曹操將張郃與這兩位相比,可見張郃在他心裡的重要性。此後張郃受到重用,跟著他一路南征北戰,立下大功。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操和劉備爭漢中,夏侯淵是主將,張郃、徐晃是其部屬,雙方難分勝負,相持到了第二年。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後來劉備又率大軍來攻,夏侯淵派張郃守備東圍鹿角,自己守南圍鹿角。劉備視張郃為勁敵,猛攻其部。張郃不敵,夏侯淵分一半兵力去救,蜀漢大將黃忠趁機突襲,殺了夏侯淵。按理說夏侯淵是主將,他被斬殺劉備應該高興,但劉備卻沒有太大的感觸。

    《魏略》對此的記載是:淵雖為都督,劉備憚郃而易淵。及殺淵,備曰:“當得其魁,用此何為邪!”意思是夏侯淵雖是都督,劉備忌憚的卻是張郃,看不起夏侯淵。認為要殺就該殺張郃,殺夏侯淵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有時候敵人的重視,反而能證明一個人的價值。

    公元228年春,諸葛亮經過長久的準備,發兵隴西三郡(天水郡,南安郡,安定郡),意圖伐魏。此時曹操、曹丕都已去世,魏明帝曹叡在位,派張郃總督各路軍馬,在街亭(今甘肅秦安東北)阻擋諸葛亮的大軍。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張郃大敗蜀漢前軍將領馬謖,諸葛亮失了街亭,進退無據,無奈退回漢中。

    可以說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是被張郃給擋住了的。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張郃陣亡,死因存疑

    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這次對抗蜀漢的主將不是張郃,而是司馬懿。

    當時諸葛亮包圍了曹軍所佔的祁山,司馬懿和張郃帶兵援救。張郃建議分兵駐紮雍(今陝西鳳翔縣)、郿(今陝西眉縣)兩地,以作大軍後鎮,司馬懿沒同意,留部將費曜、戴陵率4000人守邽(今陝西渭南),率領主力趕赴祁山。

    因天降大雨,道路泥濘,蜀漢大將李嚴運糧不利,延誤了時日。蜀漢軍糧草斷絕,諸葛亮含恨撤兵,曹魏追擊。

    張郃就是死於此時,蜀漢已退軍,他窮追不捨,追到木門谷中了蜀漢的埋伏,被亂箭射死。

    神奇的是,關於此戰的結果以及張郃的死因,不同的史書有不同的記載,弄得後人完全搞不懂這場戰到底是誰勝了,也不知道張郃為什麼要去追蜀軍。

    《晉書·宣帝紀》中記載:“會有長星墜亮之壘,(司馬懿)帝知其必敗,遣奇兵掎亮之後,斬五百餘級,獲生口千餘,降者六百餘人。”

    意思是司馬懿夜觀天象,看出蜀漢必敗,於是出奇兵攻打諸葛亮後軍,斬首五百餘,俘虜一千多,主動投降的六百餘人。是大勝。

    而在《漢晉春秋》中:“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意思是諸葛亮派出大將魏延、高翔、吳班等人,大破曹魏的追兵,斬首三千級,還得了大批裝備和兵器,司馬懿退兵回營。

    真相到底是什麼,已無可考證。《漢晉春秋》是東晉史學家習鑿齒撰寫的,可信度很高;《晉書》是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屬於正史。兩部史書的說法截然不同,無法判斷。

    至於張郃追蜀軍的原因,《三國志》中的記載是張郃不聽司馬懿的勸告,非要窮追;《魏略》中的記載是張郃認為按照兵法,此時不應該追,不想去,可司馬懿非要他去追殺蜀軍,最後中伏而死。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也是二十四史之一,正史;《魏略》是魏朝郎中魚豢創作的,史學家裴松之註解《三國志》時多有引用,可信度也很高。

    所以,後人大概永遠無法明白張郃為什麼要在那種情況下追蜀軍了。他的直接死因是被蜀漢射殺,更深層次的原因不得而知。

  • 17 # 冷月鉤沉

    在三國曆史上,關於魏國名將張郃的死,有著許多的疑問。張郃是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在木門戰役陷入蜀軍的埋伏而死。

    作為三國後期無敵的張郃,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在張郃死後,不論是正史和演義,都對他死因有過猜測和疑問。

    在《三國志》中,有這麼一段話,或許能作為張郃死因的佐證。

    《三國志·張郃傳》說“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諡曰壯侯。”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張郃確實是被諸葛亮設計埋伏所殺。

    那麼,作為魏國的三朝元老,身經百戰的張郃難道會不知道諸葛亮的用兵風格嗎?

    張郃當然知道,而且是再熟悉不過。因為諸葛亮在之前的撤退中,曾經設計殺了前來追擊的魏國大將王雙。

    張郃肯定會有所防備,但最後還是中計了。

    這就顯得有點蹊蹺,在演義中所說是司馬懿故意命令張郃追擊蜀軍,間接地害死了張郃。

    對於借刀殺人這個說法,也有史書佐證。

    《魏略》中說:“亮軍退,司馬宣王(司馬懿)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而《魏略》是當時魏國的郎中魚豢編纂的,真實性應該沒有問題。也就是說司馬懿讓張郃去追擊諸葛亮,張郃不願意去,但官大一級壓死人,張郃只能硬著頭皮去,結果被殺。

    至於司馬懿為什麼要殺張郃,正是因為張郃的地位和威望。

    張郃早年追隨曹操東征西戰,後來經歷了曹丕和曹睿兩帝。

    在魏朝中屬於德高位重的一員大將,加上和他同時期的武將基本去世,所以他的地位更加超然,連司馬懿都要敬畏三分。

    而且關隴地區計程車兵有許多都是他的部下,司馬懿想在關隴地區站穩腳跟,不採取措施是不行的。

    司馬懿後來的動作,似乎更加印證了他這次的行為是故意的。

    司馬懿苦心經營十幾年,就是為了不出手則已,出手就控制了曹魏的軍政大權。從結果看司馬懿是最後的受益者,所以他的嫌疑還是最大的。

    —End—

  • 18 # 又見小李vlog

    張郃之死,冤曲莫名,因為他很可能是被司馬懿以‘借刀殺人‘術害死的。

    戰場上張郃再次擊敗了諸葛亮,蜀軍只能退卻。司馬懿命令張郃追擊,張郃表示反對,理由是‘諸葛亮極善用兵,雖然一時撤退,也會沿途佈防。且附近一帶山勢林立,地形複雜,一味追擊,必有兇險‘。

    然而軍令如山,司馬懿怪臉一翻,張郃只能知難而上,結果,諸葛亮預先埋伏在山上的蜀兵,正好亂箭齊發(好像還是那種諸葛亮親自設計的十枝連發的強弩),張郃就地淪為一張活靶。

    ——據說,張郃只是膝部中箭,膝部中箭怎麼會當場死去呢?這一縷小小的疑雲,並不能改變張郃屈死的命運。

  • 19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魏國大將張郃,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三國演義》中,都是一位作戰猛勇的大將。張郃原來是袁紹手下的將領,官渡之戰曹操打敗袁紹後歸順於曹操,此後為曹操立下汗馬功勞,屢立戰功,被任命為左將軍。諸葛亮北伐,張郃數次與蜀軍對抗,在街亭打敗諸葛亮的部將馬謖,使蜀國失去了街亭這個重要戰略地點,可以說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始作俑者。

    《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一回寫張郃之死。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再次北伐,魏軍司馬懿與諸葛亮對戰,連連被諸葛亮擊敗。都護李嚴在運送糧草時因道路泥濘出了差錯,未能及時送到,而李嚴為了推卸責任,謊稱吳國欲攻蜀,向諸葛亮告急,諸葛亮一聽不得不放棄北伐,只能回去防守吳國的攻勢。諸葛亮先令楊儀、馬忠率領1萬弓弩手去劍閣木門道埋伏,而諸葛亮自己則親自率領大軍依次撤退,讓魏延、關興二人斷後。魏軍先鋒張郃向司馬懿討令追擊蜀軍,被司馬懿勸阻後還是一意孤行。魏延、關興二人輪流與之對戰,但一直示敵以弱且戰且退。張郃認為蜀軍不足為據就放心大膽的追擊,一直追到木門道口。

    魏延回馬再戰,露出破綻大敗而走。張郃殺得性起,又見魏延敗走,頓時信心高漲,駕馬追入木門道中。這時天色已漸昏暗,忽聽一聲炮響,蜀軍以石頭阻斷了張郃的退路,兩邊弓弩手萬箭齊發,將張郃與百餘部將盡皆射死。事後,諸葛亮還說:今日圍獵,本欲射一“馬”,卻誤射一“獐”,其中的“馬”指的就是司馬懿,而“獐”指的是張郃。

    據《三國志》有關傳記記載:建興九年三月,諸葛亮再次出兵祁山。魏國以司馬懿、張郃等將領率兵相拒。諸葛亮攻佔祁山後,留王平守衛祁山,自己率主力迎戰魏軍,接連挫敗魏軍,司馬懿佔據地利優勢,以天險防守蜀軍,但也不敢再戰,只能龜縮防守,部下譏笑他“畏蜀如虎”,司馬懿又氣又惱,立刻便派兵出戰,結果還是大敗收場。

    據此,可以總結兩點:其一,張部之死確實是諸葛亮“射殺”,但絕對不是諸葛亮“計射張”,更不是本欲射一“馬”,卻誤射一“獐”。其二,張郃追殺諸葛亮是司馬懿派去的,而不是張郃討令去追,不聽司馬懿勸阻,以致遇伏身死。事實上,恰好是張郃反對追殺,他認為:按兵法上說,圍城必須放開一條出路,歸軍最好不要去追殺,以此勸諫司馬懿,可司馬懿執意不聽,執意派遣張郃追擊,オ釀成了張部身亡的悲劇。

  • 20 # 始終先生

    要想分析張郃到底死在誰的手上,就要看他死後,誰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曹氏軍團的大權,一直都握在自己的手中

    自曹操統一長江以北後,曹操就將版圖分成了六大戰區,其中而這六大戰區的統帥,都是曹氏家族自己人。

    揚州軍區,督揚州、淮南、淮北,負責對吳作戰第一線,主帥夏侯惇。

    雍涼軍區,督雍州、涼州,負責對蜀作戰第一線,主帥夏侯淵。

    荊州軍區,督荊州,負責荊州戰務,是京畿南部防禦第一線,主帥曹仁

    薊遼軍區,督幽州、幷州,負責北部邊防,主帥曹彰

    京畿軍區,負責京畿洛陽的衛戊工作,主帥曹休

    豫州軍區,督兗州、豫州,負責揚州軍區的援助工作,且是曹操的大本營,主帥曹洪

    由此可見,曹操一直很注重對軍權的把控。

    雍涼軍團主帥夏侯淵在漢中之戰被黃忠砍了腦袋後,雍涼軍團的主帥就被鎮西將軍曹真取代。曹真是曹操的養子,從小和曹丕一起長大,親如兄弟。所以,曹真對曹氏家族也是十分忠誠的。

    公元231年,曹真去世,而諸葛亮抓住時機,舉兵進行第四次北伐。

    此時,曹家沒有能抗衡諸葛亮的將才,外臣司馬懿可以抗衡諸葛亮,但司馬懿自曹操時起,一直被曹氏家族以“狼顧之相”而防備,所以司馬懿一直在政治上做貢獻,從來沒有機會掌握軍權;而張郃雖然也有抗衡諸葛亮的能力,但張郃聲望不如司馬懿,所以,曹叡讓司馬懿為統帥,領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諸葛亮。這麼做的目的,即可抵禦諸葛亮,又有其他幾位將領牽制司馬懿,防止司馬懿有不臣之舉。

    司馬懿掌握兵權後,曹氏集團內部對他威脅最大的,就是張郃

    張郃的軍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漢中之戰,黃忠斬了夏侯淵,劉備感嘆到:當得其魁,用此何為邪! 意思是砍了夏侯淵有什麼用,砍了張郃的頭才重要。況且諸葛亮前三次北伐失利,其中都有張郃的功勞。所以無論在軍工,還是在西涼士兵心中的威望,張郃都高於司馬懿。

    司馬懿要想完全接管雍涼軍團,就必須要踢開張郃。

    所以在抵禦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過程中,司馬懿令張郃追擊退兵的諸葛亮,雖然張郃明知此時不能再追了“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但司馬懿作為一軍主帥,軍令難為,張郃才不得已領兵追擊,在木門谷遭到埋伏的蜀軍,身中箭矢而亡。

    司馬懿令張郃強行追擊,不一定是想要了張郃的性命,也許他料定張郃追擊諸葛亮,一定不會有結果,因此,他希望用一場戰敗,打壓張郃在軍內的威望,提高自己在雍涼軍團的統率力。

    總之,張郃是因為司馬懿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才死的。所以我認為張郃是死於司馬懿之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些黑中醫的人有哪些詭辯的描述?具體表現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