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公元前
-
22 # 初心如舊
《三國演義》中,魏國大將張郃,究竟怎麼死的?
這個問題要從曹魏後期,張郃所處的地位說起。曹操時期,猛將很多,張郃只是其中一位很平常的將軍,不說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就是外姓將軍中,比張郃牛的,張遼、徐晃、于禁、樂進;武力上,許褚、典韋更出類拔萃。可以說,那時張郃不顯山,也不露水。隨著曹仁、曹洪、夏侯兄弟去世,張遼、徐晃、于禁等,死的死,叛的叛,能挑大樑的魏國武將,開始捉襟見肘。特別是,軍權日益集中,讓當時的魏明帝曹睿,寢食不安,日夜擔心,這時候,異軍突起的張郃,就凸顯出來,雖然張郃不姓曹,也非夏侯,心機也難抗衡司馬懿,但牽制、平衡、扼制某些膨脹野心,綽綽有餘。
在這種情況下,張郃的職位不斷高升,到曹睿時,左將軍都沒攔住,成了車騎將軍,張郃成為三國時期,非嫡系將軍中,僅次於馬超驃騎將軍的軍職。就當時看,曹魏軍隊中,張郃僅次於撫軍大將軍司馬懿,曹睿讓張郃制衡司馬懿的企圖,十分明顯。
張郃之死,歷史記載中,是有矛盾的。一說死於戰場。比如,《三國志·張郃傳》:【 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諡曰壯侯。】這裡的說法,與《三國演義》中描述,基本是一致的。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曹睿昭張郃督率諸將,與諸葛亮交戰,諸葛亮退軍時,張郃追擊至木門道,中了埋伏,被亂箭射中右膝,最後陣亡。按說,射中膝蓋不至於致死,估計是箭傷導致併發症,連鎖反應,最終造成張郃去世。這一年是曹魏太和五年(231)曹睿約二十八歲,還很年輕,但曹睿總共只活三十六歲,聽到報告後,對著司徒陳群無奈哀嘆 : “蜀未平而張郃喪,如奈之何”?曹睿可能有某種預感,原打算落空,對其打擊非常大,八年後,曹睿無奈離去時,給八歲的兒子曹芳,留下大禍患--司馬懿,也只能遺憾無限,無法挽回了。
另一個說法,張郃身亡死於陰謀。看《魏略》: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
這是魏國郎中魚豢個人撰寫的,一部反映魏國曆史的著作。魚豢這個人,據說比較直率,記錄的事件,善於揭示真相,有一定可信度。具體生卒年不詳,可能活到晉建立以後十多年。這裡說的很清楚,司馬懿派張郃追擊諸葛亮,張郃明確反對說,按兵法,包圍城垣時,必須留缺口,撤退的敵軍不能追,以避免敵軍作困獸之鬥,拼命反抗。何況諸葛亮本身,就十分謹慎精明,但可能囿於軍令如山,冒險出擊,結果被逼上梁山。
其實,一般稍微重大的歷史事件,都會有幾種說法,有人喜歡相信所謂正史,有人專門在野史雜記中翻找,這都是各人喜好,至於真假,只能自己辨識、分析、理解。
回覆列表
張郃是三國時期魏國大將,也是魏國五子良將之一,曹魏建立後,張郃是徵西的車騎將軍。曾幫助曹操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戰功赫赫。公元219年,魏將夏侯淵在定軍山中戰死後,在全軍危急之際,張郃代帥,率軍安全撤退。後駐紮在陳倉。公元231年,張郃在進攻蜀漢丞相諸葛亮的途中,被諸葛亮設計用箭射死。雖然張郃死於諸葛亮的埋伏中,但是張郃的死卻另有深意。
《魏略》是這樣描述這次戰役的:諸葛亮撤軍,司馬懿下令追擊,張郃提出反對意見:“兵法說,圍城一定要給個出口,撤退的敵人不要追擊。”但是司馬懿卻堅持要追擊,無奈張郃只能聽從司馬懿的命令,率兵追擊,不料卻中了諸葛亮的埋伏。張郃都能看出這是諸葛亮的陰謀,司馬懿不可能看不出來,但是司馬懿卻堅持要追擊。所以司馬懿是借刀殺人。
張郃的陣亡,不管是曹魏還是蜀國,他們反應都不小。據《三國演義》記載,張郃死後,司馬懿和魏明帝曹睿的反應態度卻不同:首漢魏明帝曹睿是痛心疾首、而諸葛亮在張郃死後也沒有絲毫有所懈怠,反而司馬懿卻並沒有對此感到悲傷。其實諸葛亮其實對張郃是不屑一顧的,他根本就就沒有把張郃放在眼裡。那麼話又說回來,張郃的死是司馬懿別有用心,在《三國演義》一書中,並沒有明確提到司馬懿為什麼要害死張郃。
那麼司馬懿為什麼一定要逼死張郃呢?這得從司馬懿被重新調到前線說起,司馬懿到了前線之後,他發現西線戰場的很多將領對他並不服氣,他每次提出作戰方案,眾將都對有不同的意見,而特別是張郃,更是多次帶頭反對司馬懿。所以,很多人都和張郃站在一起,那麼理所當然張郃就成了司馬懿的一大阻礙,所以司馬懿只能將張郃除掉,才能降服諸多將領,但是司馬懿又不能自己動手,所以只能借諸葛亮這把刀來殺了張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