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一聲巨響
-
22 # 咖啡小劇場
影視其實是來自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所有的素材都是從生活小人小事。《囧媽》也不例外,現實生活中其實這樣的父母很多。
電影《囧媽》在笑聲之後,深深體現了身為子女的那種囧境。電影《囧媽》在笑聲之後,深深體現了身為子女的那種囧境。你發現,很多老年人的快樂,恰恰來源於給兒女製造的“不快樂”。很多朋友來找我聊爸媽的問題,言稱自己天天被作媽作爸給氣到瘋!人間不止蘇大強,遍地都是盧小花啊!但細想過之後卻發現,爸媽的作,不過就是一種“求關注”。兒女大了,越來越忙了,有空沒空都不願陪陪爸媽了,我們都是耐心太差,不到實在讓自己難受的時候,根本不會沉下心去跟父母交流。
尤其在影片的結尾,徐伊萬陪著媽媽回到了家裡,媽媽坐到鏡前,摘下了假髮,露出了稀疏花白的頭髮。那一瞬間,我沒忍住,直接哭了。之前徐媽媽一路燙著發化著妝,花衣服一天換一套,唱著歌跳著舞去莫斯科演出。那就是一個妥妥的“潮媽”形象。可在卸下假髮的那一瞬間,蒼老的現實掩蓋了一切熱鬧的假象。獨自一人的生活,兒子不能理解的孤獨,生活蒼涼的底色顯露無疑。不論你再怎樣掙扎好勝,也已是年近七旬的老人。我相信那一瞬間,觸動了每一個兒女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所以,多抽點時間好好關心自己的父母,和父母多交流,是一個好兒女的根本。
-
23 # 彤彤要暴富呀
《囧媽》我覺得這部戲中那個媽媽大概就是這一代的中國式家長吧。
這部電影中講的是徐萬一和自己的老婆等離婚,要去美國的路上,結果誤打誤撞,坐上了同媽媽一起去往莫斯科的火車上,一路南轅北轍,在過程中與媽媽吵架多次,也有和俄羅斯的美女的一場豔遇,her在大熊口中逃脫的九死一生,結果被俄羅斯的一位家庭正在有人結婚,他們被俄羅斯的家庭救助了,還有在濱湖上偶遇宋小寶的熱氣球……
在網上有很多人說很討厭這個媽媽,說這個媽媽的愛很狹隘,愛的自私自我,希望按自己的想象模式讓孩子成長,這不就是大多媽媽的樣子嗎?我們不想按照父母的發展模式,我們最後變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大多數是沒有實現自己的目標,也拒絕了父母的管轄,他們只是多給了你一種選擇,可能這種選擇有一些強硬,但畢竟是要有的。
我想我們應該尊重這種現實吧,有一部電影把這種真實的媽媽表現得淋漓盡致,在生活裡我們的媽媽只能是他們該有的樣子,他們辛辛苦苦將我們互相讀書,他們只知道努力,想要給我們更好的給我們做飯洗衣服。他們其實也挺辛苦的,只是希望我們過得更好,如果能改變自己,就多陪陪自己的媽媽。
這部戲中我還是很感動媽媽的作為,總是嘮嘮叨叨的,但是媽媽老了,John保護的盔甲,交給了自己的兒子,所以衝突是存在的媽媽想繼續保護自己的兒子,兒子說他長大了,該保護媽媽了,兩個人在保護盔甲之中競爭,媽媽不想放手,兒子卻要獨立自主
符合現實,最後兒子獲勝了,原因是媽媽老了,他希望在生活中處處照顧我們,媽媽希望可以為自己的孩子保護,但是在威脅面前,他仍然擋在了孩子的面前,所以非常感人。
-
24 # 影視神剪俠
徐崢的電影總會帶來反思。影片的主線在告訴我們家庭關係最難的矛盾點在哪裡?大部分問題的原因都是想要改造對方。
從徐伊萬的原生態家庭裡就能找到他的母親對他的掌控。愛雖是真的,但卻不知道怎麼給予愛。只是為了填補內心曾經缺失的部分。所以這種愛讓雙方都痛苦。
整部影片都在圍繞著關係。從徐伊萬的母親對一個成年的兒子無所不至的關懷展開,這個關懷裡面夾雜著溺愛的成分,溺愛並不是真正的愛,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缺失的愛。
當徐伊萬在包廂門口一邊打著電話,母親就一個接著一個的給他塞小柿子吃。從種種行為中都說明了母親總在干涉徐伊萬的課題,他的母親並不知道他是不是真正需要。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講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當你不去幹涉別人的課題的時候,你才不會痛苦,只要讓他們活出自己的樣子。
就像伊萬對他母親說:“在你心裡面住著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他應該吃幾塊紅燒肉,臉上肉是橫著長還是豎著長,你全部設定好了。你為什麼鍥而不捨的改造我呢,這麼多年了,難道你沒發現嗎?我並不是你想象的兒子。
在溺愛中長大,會叛逆。你讓他向東,他偏向西。在未來的婚姻中,這種和父母的對抗,就會投射到夫妻關係中,那麼婚姻關係也不會順暢,最根本的原因並不是對方的問題,而是沒有和自己和解。
母親的掌控只能從她的經歷中找到答案。母親在回憶自己的感情經歷時候曾說:”我的婚姻不幸福的“”自從有了你,我才打算再怎麼難也有堅持下去“。所以她的以後的生活都是為了孩子而活,那麼真正的自己去哪裡了。
有的父母經常會說:”這是特意為你做的“”母親覺得你冷,母親覺得你餓,“這都是為了你好”。這種為了你好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傷害很大。形成一種“這不是我的錯,但卻無法擺脫。
電影沒有再追溯他母親的家庭教育。但從掌控的角度來看,她的童年是一段”被忽視“的教育。最終把安全感不足投射到兒子身上,然後徐伊萬再把這種感覺投射到他的妻子張璐身上。
妻子張璐對徐伊萬說:”你看,這就是我們之間的問題。你心裡面有一個幻想的老婆。她應該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該怎麼說話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的改造我呢,都這麼多年了,你難道沒有意識到我不是你想要的那個人嗎?
這是一部笑中帶淚的影片,電影不只是敘述一個故事,而會讓人反思。作為父母應該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性格,雖是我們所生,但不屬於我們。
對於夫妻關係,不要期望改變對方,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只有在改變自己,關係才會順暢。真正的愛是接納和尊重,不是控制和掌控。
喜劇的結尾都是完美的,徐伊萬的母親從開始的偷偷報名,然後坐了六天火車,最終站在舞臺上,實現自己多年唱歌的夢想,這一刻,是她這輩子最幸福的時刻,因為她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所以對於孩子,妻子,丈夫有何嘗不是呢。
最後感謝囧媽劇組的用心和奉獻,作為年度賀歲片沒有想著票房和收視率,而是免費觀看,這種舍很難,但你們做到了。雖然有很多反對的聲音,但是對於消費者來說確實省錢了。就從這裡,我們感恩。
-
25 # 毒獨評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一分鐘讀電影關於你的提問,以下僅為個人觀點《囧媽》這部電影其實就是反應當下父母的問題嘮叨:碎碎念,永遠把你當成小孩子,不管你年紀成長到多大,在媽媽的眼中還是自己孩子斷層:因為斷層導致了不管在什麼年紀的父母都跟自己的兒女會有一定的溝通障礙,通俗一點來說,她認為的好,你可能不這麼認為,但是出發點是好的,只是過程上會讓你感覺到厭煩溺愛:從電影中我們一個橋段可以看出,徐崢媽媽一直在給徐崢嘴裡塞吃,這種就是典型的父母要把最好的都給你,並且還擔心你吃不飽,穿不暖,應該很多人看到這個橋段的時候回覺得很形象但是又很暖心
結尾:正式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現實中確實有很多父母都像囧媽那樣,但是也有部分人不是這樣的,世人千千萬,只不過有很多人的共性和《囧媽》這部電影一樣,所以就變成了看電影的人小夥伴的共鳴,但是這個世界上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幼兒喪母的人,所以這些可憐的人就無法體驗
回覆列表
看電影的時候深有感觸,被控制的孩子,孩子因為自己一直被控制而去控制自己的老婆。
電影看到一半時我對老公說:你說這部電影想表達什麼?最後是孩子體諒了母親還是母親被改變了?
對於電影裡的母親,我可以理解她,但是不會認同她。
對於我的母親,亦然。
我就是現實版的那個孩子。我是女的。
我的媽媽很強勢:
我的衣服,永遠都是她覺得好看的,我才能穿,和她去買衣服,讓我試了無數件衣服後,總是選我不喜歡,但是她覺得好看的,一定要買下來。所以我很討厭逛街買衣服,我媽還和店員誇我是幫她省錢。當我長大後買衣服從來不試穿,自己看中意的衣服直接打包帶走,在店裡一刻都不想停留,更多的衣服是淘寶直接下單。這也讓我的衣品變得非常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