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圍爐品茗人
-
22 # 金鑼山讀史
蘇軾被貶並不是個例,唐宋八大家這一明星群體中之中蘇洵出道晚,官做的小,所以沒有被貶的機會。曾鞏性格恬淡,較少地介入政治鬥爭,其宦官生涯也較為平穩,其他的六位都曾經被貶流放在兩次及以上,他們的被貶之後冷暖人生也廣為流傳。這種現象可以概括為以天下為己任的文人意氣。
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
蘇軾的成名在於考場,嘉佑二年(1057年)蘇軾蘇轍兄弟同時高中進士,那時候蘇軾22歲,蘇轍19歲。讚賞他們的是當時的文章大咖歐陽修,才思敏捷、博聞強記,再加上大佬的推薦,蘇軾在短時間內“隱然名動京師,而蘇氏文章遂擅天下。”
蘇軾是作文的天才,其文章詩詞不僅高產而且量精,往往一出手就是一款爆文。
與千軍萬馬中名聲鵲起自然帶來了嫉妒,那些被他搶了風頭計程車子當然有理由記恨他。在密州知州任上寫下“高處不勝寒”的句子時,難道就沒有對自己名聲太盛的感慨?
幽默還是毒舌
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川千畝在胸中。——《篔簹谷》
還是在密州,他的表兄正在偏僻的洋州(今漢中洋縣)做官,二人時常通訊。蘇軾在詩中不忘調侃這位清貧的表兄:天天粗茶淡飯,把竹子當下飯菜,渭川的千畝竹子都被你吃光了吧!
據蘇軾在《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說:當時文同家人正在吃晚飯,看到蘇軾的信後當場噴飯。
親人好友之間的調侃既是一種樂趣,也是排遣苦悶的好方式。
劉攽也是開玩笑的高手,到了晚年得病,眉毛掉得差不多了,鼻子也塌下去了。飯局上大家互相開玩笑,可是蘇軾卻對著劉攽的生理缺陷開火:大風起兮眉飛揚,安得猛士兮守鼻樑!
這玩笑開的大了,一旦放飛自我來就剎不住車。朋友之間再好也架不住當面奚落,蘇軾在揮灑才情的同時也得罪了太多的人。
同時代的人在看待蘇軾的詼諧上恐怕不能是讚賞,說他是浮浪之輩,這也是蘇軾性格的缺點。
躬身自省:多麼痛的領悟?
一天下班後,蘇軾吃的太飽了,摸著滾圓的肚子就問丫鬟:猜猜我這肚子裡是什麼?一人搶先答道:一肚子文章。蘇軾表示沒答對。另一個丫鬟試著答道:一肚子智慧。蘇軾搖了搖頭。這時候王朝雲開口了: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
蘇軾的不合時宜體現在他一直堅持事實就是,對於發現的問題直言不諱,在朝廷方針政策的大方向下來說就是不團結。
司馬光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復差役,軾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斂民財,斂聚於上而下有錢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專力於農,而貪吏猾胥得緣為奸。此二害輕重,蓋略等矣。”光不以為然。軾又陳於政事堂,光忿然。軾曰:“昔韓魏公刺陝西義勇,公為諫官,爭之甚力,韓公不樂,公亦不顧。軾昔聞公道其詳,豈今日作相,不許軾盡言耶?”光笑之。
由全面反對王安石變法到部分支援王安石都是基於蘇軾基於地方工作實地見聞,所以他積極發言,提出意見,所以不是兩面派的他卻先後遭到新黨和舊黨的排斥。
知子莫若父
在蘇洵考場失敗,對功名心灰意泠後,他寫下了《名二子說》來告誡蘇軾: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
真是缺什麼想什麼,蘇洵希望蘇軾像可有可無的車把手那樣保持低調,不要太過張揚。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此時的蘇軾已經11歲,天真率性的性格已經養成,如果不是在成年的過程中經歷大喜大悲秉性哪能輕易改變?
如果選一個蘇軾被貶的心境作為問題,我想這個回答就是:此心安處是吾鄉。
回覆列表
蘇軾是北宋時期一代文豪,才華出眾的他,很早就透過科舉進入仕途,同時也因科舉聲名鵲起,成為當時北宋政壇和文壇的超級新星。但是後來蘇軾卻很不幸的捲入了新舊黨爭,從而導致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性格決定命運所謂文如其人,蘇軾是開豪放派詞風的宗師級人物,因而蘇軾的性格也是豪放直率的,真如他的弟弟蘇轍評價他的性格:“其於人,見善稱之,如恐不及;見不善斥之,如恐不盡;見義勇於敢為,而不顧其害。用此數困於世,然終不以為恨。”這種性格進入官場就極易成為不願隨波逐流的性格官員。這種官員如果在盛世明君治下,或許會被人所容忍和理解,但是恰巧他處在北宋中後期的新舊黨爭的時代,他的個性和才名就必然為他帶來不少麻煩。
新舊黨爭中的三起三落蘇軾的仕途起步較早,21歲就科舉中試,此後雖然兩番守孝,但是一直在北宋政壇穩步上升,個人卓越的才華,加上在各個崗位的良好歷練,隱然要實現宋仁宗的預言成為北宋未來的太平宰相了。但是此後王安石主持的變法,不僅僅使得北宋朝廷陷入新舊黨爭,也使蘇軾跌入三起三落的坎坷仕途。
一起:科舉得意。1057年,蘇軾進京應試,以一篇清新灑脫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雖然因為歐陽修誤以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故意放在第二名,導致我們的大文豪蘇軾與狀元失之交臂。但是他的才華的確讓他名聲大噪,成為北宋文壇的新生力量。此後因為母親去世,他回鄉守孝,1061年,他守孝期滿,出任籤書鳳翔府判官,後又出任判登聞鼓院。1066年,蘇軾再次因為父親去世回鄉守孝,守孝期滿後,1070年左右蘇軾回到京城,但是影響他一生的王安石變法已經開始了。
一落: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貶。蘇軾守孝期滿回京的時候,正是宋神宗啟用王安石開始變法革新的時期,王安石的新法也是這一階段密集頒佈,朝廷內部有不少政見不合的反對派,但是王安石為了新法的推行,上書請求宋神宗不要被這些反對聲動搖,同時也對不贊成變法的官員進行了打擊以減輕變法的阻力。蘇軾正是在這個時候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可能蘇軾依照自己的個性就事論事的討論新法中的問題,但是在當時王安石被群起圍攻的背景下,蘇軾當然被王安石認為是反對他變法的舊黨中人,於是讓人向皇帝告發蘇軾的過失,蘇軾自求外放,開始他第一次被貶生涯。
二起:在被貶謫地方的十幾年裡,蘇軾先後在浙江、山東、湖北等多地任職,後來還引發了著名“烏臺詩案”險些掉了腦袋。直到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幼的宋哲宗繼位,臨朝聽政的高太后啟用著名的舊黨司馬光為宰相。被認為是舊黨的蘇軾於是東山再起,幾個月時間就從地方調入中央,品級也連連上升。但是蘇軾的性格再次使他陷入麻煩,他發現所謂的舊黨們上臺後不僅有腐敗問題,還不顧實際效果的把王安石的新法全盤推翻。於是他上書反對盡廢新法的做法,結果又被舊黨誣告陷害,蘇軾無奈再次自求外調,開啟了他第二次被貶謫的生涯。
二落:在這次貶謫生涯中,蘇軾在杭州等地任職,也為我們留下了著名的杭州“蘇堤”。此後我們的大文豪彷彿化身築堤狂魔,幾乎每到一地任職就要疏浚築堤,以至於有“東坡處處築蘇堤”的說法。此後他在安徽阜陽和廣東惠陽都築有蘇堤。
三起:1091年,執政的舊黨又把才名、影響都很大的蘇軾召回京師。
三落:這次召回京師的蘇軾依舊個性不改,因此沒過多久他就被重新外放。更悲慘的是1093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親政,他開始重新啟用新黨,帶有舊黨標籤的蘇軾被一貶再貶,甚至都被趕到了海南儋州。此後在宋徽宗登基後,雖然將蘇軾從海南調回大陸,但是依然沒有讓他進入中樞任職,繼續在各地任職,直到1100年朝廷大赦,蘇軾才再次召回京師,不過在回京路上六十五歲的蘇軾病故,最終也沒能回到汴梁。
一生成敗皆因名蘇軾的才華是天才般的,所以他不同於大器晚成的父親蘇洵,他很早就才名遠播。可以說是當時北宋的文壇領袖,不管他身居何職,他都是那個時代的風雲人物。
因為名所以他的政見備受新舊兩黨關注:蘇軾的才名為他帶來巨大的影響力,所以他的觀點就備受關注,因而他在這場新舊黨爭中的任何觀點都會被兩黨重視和放大。本來如果明哲保身,不發表政見是不錯的選擇;或者說堅定的站在舊黨一方也至少能在得勢之時少受些罪;但是他直率的性格卻讓他裡外不是人,新黨把他當成敵人,舊黨把他當成叛徒,無論誰執政,蘇軾都沒撈到什麼好處。所以說,套用一句現在流行的話,蘇軾當時的名氣,讓他在新舊黨爭中想低調都不允許。
因為名所以他成為了兩黨攻訐的目標靶子:因為蘇軾的名氣,使得他在北宋政壇、文壇都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麼新舊兩黨中的投機分子要邀寵必然就會選擇這樣的有名氣的攻擊目標。畢竟你選一個窮鄉僻壤的小官去攻訐,即使成功了又有什麼意義呢?蘇軾這樣的目標被攻擊倒了才能讓這些投機分子在黨派大佬那裡表功啊。著名的“烏臺詩案”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為名所以他在黨爭中還是能保住性命:雖然北宋王朝是有名的不殺士大夫的王朝,可以說是文人士大夫最好的時代,但是我們不要以為真的一個士大夫都不殺。烏臺詩案時蘇軾就有掉腦袋的危險,只不過正因為他的名氣,朝野上下還是有不少人出面營救。最終連已經隱退的新黨領袖王安石也上書為蘇軾求情才免於一死。
綜上,蘇軾的坎坷仕途,首先是因為身處新舊黨爭的複雜歷史背景,根本原因是他直率的個性和不隨波逐流的政治態度,加上他超高的人氣和名聲。綜合影響下使他成為那場著名變法帶來的新舊黨爭的犧牲品。換個角度,我們也許應該慶幸的是如果沒有這樣坎坷的仕途際遇,今天我們也許就看不到那麼多蘇軾為我們留下的不朽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