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碧野清風

    這個道理很簡單,項羽的垓下歌是身臨絕境,知道已經走到盡頭,萬般無奈寫下的臨終感慨。劉邦的大風歌就不同了,劉邦在打敗項羽之後,感覺很自豪,衣錦還鄉面對家長父老,這種心情下寫的大風歌,是成功後發自內心的感悟。所以就,這兩首歌確實是成王敗寇的寫照。

  • 2 # 費玉山

    成王敗寇理當然,

    勝者威風衣錦還。

    雖敗不失男兒志,

    烏江自刎千古傳。

  • 3 # 鴻觀大歷史

    我不知道這是否是成王敗寇的寫照,但是我知道這兩首詩反應的是兩個人的不同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所以劉邦能戰勝項羽,是由各自不同的性格造成的。

    《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譯文:大風颳起來了,雲彩在天空翻湧奔騰,何時才能平定天下,榮歸故里,怎麼才能有勇士去鎮守國家的邊疆。

    看了譯文就很明白,劉邦看到歷史的風起雲湧,希望自己能夠早日平定天下,而要平定天下,就需要有國士良將輔佐。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劉邦思考的是怎麼吸納賢才來輔佐自己,然後才能成就一番霸業,他懂得如何借力,因為真正的領袖,不是某一領域很精通的,而是懂得如何將部下的能力最大化,並且能夠慧眼識人。

    劉邦的手下如韓信,張良,樊噲,周勃,彭越等,無一不是當時各自領域的佼佼者,歷史上說劉邦是一個流氓,用後世的話講就是懂得“厚黑學”,而這種人往往成功的機率很高,因為他們做事不按照常理出牌,不會顧及什麼仁義道德和麵子問題,懂得如何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從而滿足自己的野心,這就是帝王之家常用的”馭人術“,劉邦是深喑此道的,所以才能在鴻門宴的生死關頭逃過一劫,最後打下了大漢江山。

    《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譯文:我的力量足以撼動山川,氣勢蓋世無雙,但是現在時機對我不利,我的良馬也跑步起來了,良馬跑步起來該怎麼辦呢?我親愛的虞姬我該怎麼辦呢?

    這首詩雖然是項羽四面楚歌的時候寫的,但是從中也能看出項羽的性格,他慨嘆自己的力氣蓋世無雙,但是自己的良馬卻跑不起來了,自己展眼四顧,卻一個能幫上忙的都沒有。只能對著自己的愛妃長吁短嘆,這也是造成項羽悲劇命運的根源所在。

    作為一個領袖,如果只是單打獨鬥,事業是永遠做不大的,從鴻門宴可以看出,他對自己的部下並不是十分信任,而且有勇無謀,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直男癌,項莊這樣忠心的臣子他都不願意相信,誰會願意相信他嗎?古人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項羽光學會了”萬人敵“,卻不懂兵法韜略,率先進入咸陽,不當機立斷直取江山,錯過了大好的機會,最後“烏江自刎”,滿腔的壯志付諸東流,他本來還有重頭再來的機會,如果過了江東再捲土重來,說不定還能夠成功,但是他選擇了一種最悲壯的方式結束生命,也就是說他的“逆商”也很差,這樣的人空有一身力氣,最終卻被劉邦這樣的流氓耍的團團轉,實在可悲可嘆。

    總結:“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成王敗寇的思想確實深入人心,但是我個人還是更欣賞項羽的,因為他真實的可愛,而劉邦這種人確實不可深交,從他日後誅殺功臣一事就可以看出,這種人就是個兩面三刀的小人,而自古確實是小人得志,雖然最後劉邦取得了江山,但是項羽在民間的知名度遠遠高於劉邦,從這一點上來看,項羽是”戰勝“了劉邦。

  • 4 # 老釣叟74730334

    兩首歌的異同:①同,從詩歌的氣勢上說,都慷慨激昂,悲壯激越,氣度不凡,是王者之唱,絕世之唱。②異,從內容上看,《大》是在還鄉之後,筵請鄉親上即席所斌,充蒲了安幫定國對人才的渴求和憂慮。《垓》是在鳥江岸,面對追兵,走頭無路,四面楚歌的情況下所發出的絕望的呼喊,項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且無法偷生。只有呼喚虞姬“奈若何”求救美人。,氣勢上低了一籌。③總評:是成王敗寇之歌,劉:愛江山,項:愛美人。

  • 5 # 名人史海觀心閣

    劉邦的《大風歌》和楚霸王項羽的《垓下歌》在表達的心情上相差很大,前者在隱隱的憂慮中,卻具有豪邁的氣勢,後者抒發著項羽“英雄末路”無路可退時悲壯的心情。因此,他們這兩首詩歌,被後人看作是成王敗寇的寫照。

    《大風歌》

    《大風歌》是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6—前195年)創作的一首詩歌,全文只有短短的三行,卻寫出了他複雜的心情。那時,劉邦擊敗了英布,在回都城長安的途中,順便帶領部下風風光光地回了一趟老家沛縣。衣錦還鄉的劉邦非常興奮,邀來老友們把盞論英雄。酒興濃時,還滿懷豪情地唱起了這首歌。

    一句“大風起兮雲飛揚”,就大氣而精煉地展示出了身經百戰時的悲壯;“威加海內兮歸故鄉”這句表達了他榮歸故里的喜悅之情。從當初的小官吏一直走到到如今的國君之位,他的內心必定是充滿了感慨;“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又有著對“猛士”的盼望、以及對治理國家的一絲憂慮。劉邦深知“和平”對於百姓來說,才是最需要、最迫切的。也因此,他才迫切地盼望外有猛士守衛邊疆,內有賢士出謀劃策,國泰民安,才是他的最大願望。

    這首詩的前兩句大氣磅礴,直抒胸臆。後一句也是他真實內心的反映。總得來說,這首歌唱出了劉邦豪氣沖天的雄心,和他心懷天下、心懷蒼生的情感。

    劉邦雖然是農家出身,但他為人一向豁達大度,所以深得人心。 在秦朝還沒有滅亡時,劉邦在老家沛縣擔任泗水亭長。後來有一次在押解犯人的時候,把犯人全都放走了。從此,劉邦就一直隱匿在芒碭山中。

    秦二世登基後,陳勝開始起義,劉邦就集合了三千兄弟響應,並陸續攻佔了沛縣和其他地方,被將士們稱為“沛公”。他投奔項梁後,被封為武安侯 。後來,劉邦軍進駐霸上,秦王向劉邦繳械投降。秦朝滅亡後, 劉邦設下鴻門宴後封為漢王,統治著巴、蜀及漢中一帶。 劉邦擊敗楚霸王項羽後,統一了天下。

    登基後,劉邦一方面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另一方面採用休養生息的寬鬆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 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他的政策不僅安撫了人民,也促成了漢朝的文化發展。劉邦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在經濟貿易上也互通往來。這在很大的程度上,緩和了雙方原本劍拔弩張的關係。

    知識延伸:

    劉邦的《大風歌》因其豪邁的氣勢,被後人流傳千古。到了順治十七年,富陽典史孫某辦理公務期間,無意中經過高郵時,發現夜空下的湖水中發出光亮,就命人在水中尋找。沒想到,竟然找到了一方玉璽。

    這玉璽邊長4.6寸,璽上有盤龍雙鈕,玉璽上篆刻著篆文,內容正是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 。這方印不僅在藝術設計上精美絕倫,而且印文亦可與相關文獻中相互參照印證。後來,孫某高興地將其獻給了朝廷。這也從側面說明,劉邦的這首《大風歌》,在其在位期間,也一直佔據著比較重要的位子。

    《垓下歌》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項羽在烏江敗亡之前吟唱的一首詩。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秦下相(今江蘇宿遷)人,他是中國軍事思想中“勇戰派”的代表人物,與“謀戰派”的孫武、韓信等人齊名。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項羽跟著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在鉅鹿之戰中,他“破釜沉舟”,以少勝多地摧毀章邯的秦軍主力。秦朝滅亡後,被稱為“西楚霸王”。

    在後來五年的時間裡,項羽和劉邦也開始了爭奪天下的戰爭。由於在之前的滅秦戰爭中,項羽不僅坑殺20萬秦國降卒,到咸陽後又再燒殺搶掠,因此他早已失去民心。更重要的是,他分封諸侯的作法,也違背了當初滅秦時的初心。那時,滅秦的將士都希望殘酷的滅秦戰爭結束後,百姓們能夠安居樂業,可是,在他分封諸侯之後,戰爭依然時有發生。

    公元前202年,項羽在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沱河北岸)被劉邦的軍隊重重包圍起來了,他和兵士們已然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在一個寂靜的夜裡,項羽忽然聽到從劉邦的軍營中傳來一陣陣楚國的歌聲,他驚詫不已,以為是漢軍已經把楚國全都佔領了。悲憤之下,他起來喝著悶酒,以此消愁。

    煩悶中,項羽看著身邊的美人虞姬,忍不住熱淚盈眶。虞姬和他十分恩愛,多年來一直隨軍出行跟隨在他左右。如今,他已經退無可退,她要怎麼安置呢?許多年來,項羽還有一匹青白相間的駿馬,項羽騎著它行軍打仗,跟他也可算是知己和出生入死的戰友了。一陣悲涼的思緒襲來,他忍不住唱出了這首悲壯蒼涼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首句形容項羽自己的一生威武雄壯、曾經叱吒風雲的英雄之氣。“時不利兮騅不逝”,第二句描述他已經失去了“天時地利人和”,在這絕路上,這匹寶馬再也不能和他共同殺敵了。“騅不逝兮可奈何”,寶馬沒有機會賓士還有什麼辦法呢?“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呀虞姬,我又該如何安置你,才對得起你為我付出的時光與真摯的情感呢?

    在這首歌中,既有項羽對自己的這一生的總結,也有對身邊人的憐惜之情和無奈之感。這首詩歌雄渾悲壯,讓讀者禁不住會為項羽扼腕長嘆。

    《楚漢春秋》以及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記載:虞姬也知道他們沒有退路了,為了讓項羽沒有後顧之憂、再去奮力拼殺,她眼含熱淚,一邊跳著劍舞,一邊唱起了一首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罷,虞姬就在項羽面前自刎而亡了。

    傷痛萬分的項羽率部軍隊再次突圍,雖然殺傷了許多敵軍,最終還是因為兵力單薄而自刎於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

    知識延伸:

    項羽死後,一直被世人評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勇猛的著名武將。宋代的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曾經在金兵入侵大宋後,寫下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詩句,以此來激勵人們。

    虞姬飲劍而亡的悲情傳奇,被後人記錄成了《霸王別姬》,流傳至今。

    後來有歷史學者研究,表示對虞姬飲劍而亡的目的有所懷疑。他們分析,在正常情況下,虞姬應該知道項羽的戰鬥力,而且還沒有到真正的窮途末路。此刻,她應該鼓勵項羽東山再起才對。而她為什麼會唱出“大王意氣盡”的歌詞,去給項羽負能量?

    當項羽逃到烏江邊的時候,當時仍有渡江的機會,只是他固執地認為“天之亡我”,而不願渡河,最後“乃自刎而死”。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遺憾。

    也因為以上這些原因,劉邦的《大風歌》和項羽的《垓下歌》會被當成“成王敗寇”的典型寫照了。

  • 6 # 東方京川

    劉邦的《大風歌》和楚霸王項羽的《垓下歌》在表達的心情上相差很大,前者在隱隱的憂慮中,卻具有豪邁的氣勢,後者抒發著項羽“英雄末路"無路可退時悲壯的心情。因此,他們這兩首詩歌,被後人看作是成王敗寇的寫照。

  • 7 # 書中有生活

    這裡將從如下3個方面進行解析:劉邦項羽的人物性格、兩個詩歌的創作時間、兩個人的功業評判。

    劉邦項羽的人物性格劉邦(公元前256年或公元前247年-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豐邑(今江蘇豐縣)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出身

    劉邦祖上來自魏國,是晉國大夫士會的後代。劉邦這一代已成為平民,出身農家。

    性格

    寬厚仁愛,性格十分開朗,平時不拘小節,有長者之風。

    項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姬姓,項氏,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人。秦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

    出身

    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屬於流亡貴族。

    性格

    勇猛好武,剛愎自用,不聽人言。

    兩個詩歌的創作時間

    《大風歌》創作於劉邦大業已成之時,自然意氣風發。

    《垓下歌》創作於項羽彈盡糧絕之日,自然萬般沮喪。

    兩個人的功業評判

    兩人的功業評判從性格可以得出。

    劉邦是一個輕名重實的優秀君主,創立了一個天下安泰的大漢江山,知人善用,胸懷寬廣。

    項羽是一個重名輕實的沒落貴族,沒有天下之心,只為自己復仇,勇而無謀,其勝從今看來,不過是秦國內亂,無人可用,而使得項羽有機可乘而已。

    由此可知

    這兩個詩歌,不僅僅是簡單的成王敗寇的寫照,更是教人成事的典範。

    有公心者,如漢高祖劉邦,出身貧民也可以得天下。

    無公心者,如舊貴族項羽,出身高貴也可以一事無成。

    記得劉邦之德,劉邦之謀。

    切忌項羽之莽,項羽之過。

    況且,自古以來,帶家眷出征本就是行軍大忌,項羽在這方面確實獨樹一幟。

  • 8 # 狼山易水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垓下歌》是末路英雄的慨嘆和無奈。

    ♦《大風歌》是成功者的意氣風發和得意洋洋。

    ♦與其說劉邦的《大風歌》和項羽的《垓下歌》是成王敗寇的寫照,不如說“‘把劉邦的《大風歌》和項羽的《垓下歌》看作是成王敗寇的寫照’其實是中國傳統的‘勢利眼’歷史觀的寫照。”

    ♦“歷史”從來不是完全按照歷史的本來面目書寫的,總要受到書寫者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情感的影響,還要受到當時的統治者“‘歷史’應當‘為尊者諱’、‘為統治者樹碑’”的“歷史”編寫觀的制約。

    秉筆直書歷史的人,往往是人被官府砍了頭,書被焚燬。

    流傳下來的和正在流傳的“歷史”一般都是“政治正確”的歷史,是被統治者認可的“歷史”

    登上統治者寶座的是成功者,是“”,是被“歷史”謳歌的物件;被從統治者寶座上拽下來的或在血腥爭奪中沒能擠上統治者寶座的,是失敗者,是“”,是被“歷史”奚落和嘲笑的物件。

    成功的是“王”,毫無疑問。人家都登上“王”或者“帝”的寶座了,不是“王”是什麼?

    說失敗的是“寇”,那什麼是“寇”呢?《說文解字》上面說:“寇,暴也。與敗賊 同義(朋侵)。”

    什麼是“賊”?《說文解字》上面說:“ 敗也。敗者、毀也。毀者、缺也。”

    從這個意義上說失敗者是“寇”毫無疑義。

    敗者 不是“寇”是什麼?

    ♦可是,一般人理解的“寇”,不是“失敗”的意思,而是“匪”、“叛逆”的意思。

    失敗者未必是“匪”,是“叛逆者”,中國歷史上的成功者卻大多數是由“匪”和叛逆者”轉化而來。

    ♦學學李清照吧,不完全以成敗論英雄。如果項羽在唱了《垓下歌》之後,渡河而退,積蓄力量,東山再起,後來打敗了劉邦,項羽就成了第二個臥薪嚐膽的勾踐,人們從《垓下歌》中讀出的就不是無奈而是不服輸了。

    當然,歷史不能假設。

  • 9 # 學行知

    劉邦的《大風歌》與楚霸王項羽的《垓下歌》,為什麼被看作是成王敗寇的寫照?我覺得這個問題還是很好理解的,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先來說說劉邦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從這首詩文中可以看出劉邦當年的意氣風發,蒼茫大地,一朝為王,笑看錦繡山河,從此以後盡歸吾囊。所謂的“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可謂是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的極點,那種成就感是我們想象不到的。

    再看項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首詩是項羽敗亡前作的,即便是在自己死亡的前一刻,依舊豪氣干雲。遙想項羽當年,何等英雄氣概,又何等壯志凌雲,對抗強大的暴秦,他的功勞最大,威望也最高。奈何時不與我,當年鴻門宴一錯,後面竟步步走錯,最終便宜了劉邦這傢伙。

    《垓下歌》是一首英雄的悲歌,全詩本無一個悲字,但卻道出世間大悲壯之情。

    兩位作者都不以文采著稱,所作詩文能被後世當做楷模,完全是因為詩中濃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此外,“成王敗寇”用在項羽和劉邦身上簡直是精妙極了,這個詞本身就有英雄不問出處的意思,我們都知道,漢代在中國歷史上是極其輝煌的一個朝代,但它的開國皇帝劉邦,各方面的風評卻並不怎麼好,大多數人心目中的劉邦,應該還是小混混的形象更鮮明一點,說到歷代開國皇帝的出身,劉邦肯定算的上最差勁的那一波。

    項羽給人的感覺從來都是英雄蓋世的形象,從少年時的力能扛鼎,到兵敗時的烏江自刎,可謂是一條英雄路走到黑。

    後世也說,項羽雖敗了爭鋒,卻贏了人心。常聽說有人讚歎項羽英雄無敵,沒聽幾個人誇讚過劉邦什麼。可是因為當年劉邦勝了,所以劉氏江山幾百年,無人敢說個不字。

    可以這麼說,劉邦和項羽的平生事蹟,就是對“成王敗寇”這個詞最生動的描繪,後世將這兩人有感而發的詩文當作成王敗寇的寫照,也就不足為奇了。

  • 10 # 勇搏逆流

    英雄倒下了,但是靈魂與精神依然千古流芳,英雄與美人的氣魄、情懷、精神、鐵骨錚錚、兒女情長、破釜沉舟、俠骨丹心、蕩氣迴腸、生死與共、千嬌百媚盡在不言中。

  • 11 # 一帆風順永遠開心

    成功與失敗,主因,一個是方向,一個是個人性格。兩者缺一不可。

    方向就是出發點必需順從多數民意,多數人心中希望得到什麼,必需心中明白,怎樣做多數人願意捨命相助,就是,萬眾一心,其利斷金。這是需要真本事的。

    第二,善於用人,唯才而用。唐朝,魏徵說過,俊馬能歷險,耕地不如牛。就是取長所用。包括,沒有能力,再好的親人也不用。不怕能人刁,有本事為我服務即可,自有牽制你的能力手中握著。

    喜歡聽反對意見,反的越兇越好。從中尋找為什麼反,找出原因,立馬改之。多方尋求反對意見,最怕一片說好,沒有反對意見,那就說明自已用的人是有大問題的。因為自己不可能全對沒問題。手下人是不關心你的事業,或對你有看法,希望你倒臺。說的太多了,朋友勿怪。祝好

  • 12 # 成武暢通

    《大風歌》是劉邦公元前196年所作。劉邦在征討英布班師時,路過他的家鄉沛縣,略作停留。可以說是衣錦還鄉,功成名就,宴請他的故舊好友。席間劉邦微醺,親自擊築,唱出了這首留傳千古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里,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就是三行,簡潔、明快、氣勢磅礴。唱出了他的英雄氣概,威加海內的偉大成就,同時也表達他對鞏固政權的憂慮。當然是一首好詩。在此之前5 年,即公元前206年,項羽被困於垓下,在即將滅亡時也作了一首詩《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只有四行,同樣簡潔、明快、氣勢磅礴。唱出了英雄末路的無奈,他自己死不足惜,可是他的愛妃將如何是好?表現了他的豐富的感情,對愛情的忠貞。

      這兩首詩,具有大家風範,非等閒之輩所能為。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還是那句話:詩的好壞優劣,文采高低只在其次,主要是作者的感情投入,有感情的湧動、爆發。

      項羽是一位悲劇英雄,他的失敗曾經引起多少仁人志士的同情的婉惜。李清照的詩具有代表性: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到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為什麼項羽“不肯過江東”?說明項羽的皮薄有自知之明,跟他起義的江東八千子弟兵,今已經不復存在了,他愧對江東父老,他無顏面對。因此他不能再回江東。這是項羽高尚的地方,也是他作為政治人物所不能有的性格特點,尤其是第一把手。那些最後成功的政治人物,大部分都是皮厚心黑者。這看出了項羽的不成熟,還是一個性情中人。劉邦在他的父親做了項羽的俘虜,項羽以殺死劉太公為要脅的時候,劉邦,不為所動,說在吃其父肉時,要項羽別忘了給他留一杯羹。看看這是什麼氣度,什麼心理素質?這一點是項羽所無法比擬的。

  • 13 # 14885143955

    大風歌,體現劉邦的政治報負,還是有氣勢,從創業走向成功,到守業,是勝利者的悲哀。垓下歌,項羽兵敗垓下,體現了項羽氣概,晚間四面楚歌,假象迷惑了項羽鬥志的那種淒涼之感,是一失敗者的悲歌,造成項羽烏江自刎。

  • 14 # 紅金01

    成王敗寇:指在爭奪政權鬥爭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稱帝稱王;失敗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稱為寇賊。含有成功者權勢在手,無人敢責難,失敗者卻有口難辯的意思。

    事實上,直到項羽死後,劉邦都沒有抹黑項羽,所以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成王敗寇”。

    最過分的,也就僅僅是劉邦要求項羽舊部從此稱呼“項籍”。

    (當時稱名為不尊重,項名籍字羽)。

    這不過是以最溫和的方式告訴部下:現在已經是劉邦時代,需要服從現在的上級。

    (人治社會能做到這樣,已經需要很寬厚的度量,也需要很強大的統御能力。二千多年,也只有劉邦能這樣駕御大局,其他帝王多有濫殺。)

    《史記·項羽本紀》最後一段記載了項羽家族的歸宿——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乃封項伯為射陽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項氏,賜姓劉。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里,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字裡行間可見,劉邦即便是榮歸故里,也依然是在“憂國”,能夠“約法三章”,也足夠稱道“憂民”二字了。一個能夠憂國憂民,並奠定後世“文景之治”的基礎的開國皇帝,不需要他自己稱頌自己以“成王”,民眾自然就會認同他。

    所以,各地民眾不再以舊諸侯國人自居,很容易就認同了漢人的身份。在兩漢時期,不斷有少數民族以加入大漢為榮,這是可以查證的。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而項羽呢,《垓下歌》充滿了對個人體力的自戀與自負,以及對時運不濟的衰嘆,惘然失措之間,問身邊的女人要怎麼辦。

    這問的有夠猥瑣,不過就是要殺虞姬了,給自己內心找了一個不會愧疚的藉口。這是什麼貴族啊,典型就是一個猥瑣的破落戶;這是什麼英雄,除非“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成了英雄的標準。

    但是古人確實比較崇拜“四肢發達”,對純暴力武將的歌頌比比皆是。

    所以,李清照雙眼滿是“紅心”了,對項羽是滿滿的誇獎。李清照喜歡項羽並不奇怪,因為她單純,而且不懂政治。

    李清照《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事實上,項羽害了義帝,很多楚人已經鄙視項羽,他們紛紛加入劉邦的軍隊,追殺項羽的人中就有項羽的楚人故舊。

    項羽哪裡是不肯過江東,他是不敢回江東了,江東父老支援義帝,他們唾罵的口水都能把項羽淹死。

  • 15 # 韓I949

    劉邦的大風歌是成功者的豪言壯語,項羽的垓下歌是失敗者的壯士悲歌,透過這兩位的成功和失敗給我們一個教訓,就是決不能有婦人之仁,該下手時就下手時機稍縱既逝,劉邦一個流氓無產者,能博採眾長使天下人為其所用,其中就包括從項羽那邊過來的降將,如韓信,英布等,都為建立大漢王朝立下了不世功勳,而項羽也是一時豪傑,破釜沉舟,大戰章邯是何等的英雄氣概,鴻門宴錯失了良好的機會,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只落得垓下一戰四面楚歌一曲吹散子弟兵,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未路自刎烏江何等的悲愴,不是時不利兮而是怪自己呀,悲夫

  • 16 # 素依驚流年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當初我第一次讀到這首詩的時候,那種心情很壓抑,一代霸王如此無奈,讓人心酸淚目。

    《霸王別姬》,一曲京劇把楚霸王與美人虞姬的愛情故事歌唱得家喻戶曉。

    項羽常被拿來和劉邦比較。這兩個人,一個是豪氣沖天的勇者,一個是心機深沉的君王,論實力不相上下,甚至項羽還略高一籌。雖然最終項羽失敗了,但是在很多人心中,項羽的形象要高大得多。

    西漢司馬遷就很敬重項羽,在他所著作的《史記》中,把項羽放在了“本紀”一類。通常只有帝王才歸為此類,可見項羽在司馬遷心中與帝王無異。

    對於項羽不肯過江東一事,褒貶不一,各有各的看法。

    有人認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大丈夫能屈能伸,韓信能受胯下辱,為何項羽卻不能接受一次失敗,聽從部下的勸告東渡烏江,也許還能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可項羽一死,就是絕了後路,還辜負了部下的一片苦心。

    可項羽有他自己的想法,自古成王敗寇,他已經失敗,又何苦連累了烏江百姓?他的性格也不會讓他苟且偷生,還不如成全了自己的信仰,以死明志。

    項羽最終被困在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兵敗劉邦。英雄末路,當眼前一片黑暗,項羽心中除了對虞姬的不捨和愧疚,還有深深的無奈悲哀:我的力氣可拔山,豪氣蓋世。時運不濟,連烏騅馬也不肯走了。烏騅馬不走,我能怎麼辦!虞姬啊虞姬,我應該把你怎麼辦啊!

  • 17 # 可榮188

    劉幫的《大風歌》與項羽的《垓下歌》誕生時的場景不同,自然被人看作是成王敗寇的寫照。

    劉邦的《大風歌》是公元前195年,他平定英布叛亂後,路過家鄉沛地時與鄉親們痛飲時所作,他那時已經當了皇帝,而且剛剛又平定了英布的叛亂,正是意氣風發之時,我們來看看原文: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首詩確大氣磅礴,但是後面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分明就英布叛亂而有感而發,劉邦是個流氓皇帝,粗懂文墨,但是他有駕馭能人的才能,知人善用,這點比項羽強多了,他的成功是氣勢與胸懷使然,當年他看見秦始皇巡查的狀景時,感慨發之:大丈夫當如是爾!

    由此可見劉邦的野心與氣勢,他當年不過一小小泗水的亭長,便發出以秦始皇為榜樣的目標。言由心生,功由心定,劉邦作為一介布衣,其成王的氣魄由此而生。

    再來看項羽的《垓下歌》所出的場景,他被劉邦圍在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東南》,四面楚歌士氣低弱,對前程已絕望,遂有感而發,來看看原文"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在與劉邦激烈戰鬥中,還隨軍帶著美人虞姬,這到底是輕敵還是重情?反正兩人最終雙雙前後自殺了。其實從這首詩第一句"力拔山兮氣蓋世"來看,項羽爭天下信奉的是蠻力,這也只能註定他的一生只能是猛士而已,與帝王無緣。

    劉邦與項羽之爭,謀略成了重要的砝碼,項羽也註定只能是霸王而非帝王。後人根據二人在不同場景下所作的"詩",用以定論"成王敗寇"的依據,似乎有失偏頗。

    不過項羽到底是敗了,劉邦畢竟成了漢朝的締造者。

    他們的詩讀起來都是那麼氣勢如虹。

  • 18 # 臨石觀海

    劉邦的大風歌與項羽的垓下歌,為什麼會被看作成王敗寇的寫照?

    劉邦和項羽這兩個平時不怎麼作詩的人都寫出了名垂千古的詩歌,《大風歌》是劉邦凱旋歸來時所做,其狀態必然高昂,是以胸懷天下。《垓下歌》是項羽在四面楚歌時所做,其意境必然淒涼,是以兒女情長。而這兩首詩因為剛好符合他們兩個的結局,所以被看做成王敗寇的寫照。但個人認為這不合理。

    把這兩首詩看做是劉邦項羽成王敗寇的寫照,個人認為不恰當。因為劉邦不是因為寫了大風歌才得的天下,項羽也不是因為垓下歌而慘敗。如果劉邦在滎陽被圍時作詩,估計也只能作出滎陽為秋風所破歌了。

    所以這兩首詩只代表當時倆人的心境,與成王敗寇沒有關係。

    劉邦作大風歌時的狀態

    我們來看下劉邦是在什麼時候寫下大風歌的,當時劉邦已經當了好多年皇帝了,這首詩是他平定英布造反,回鄉與父老鄉親喝酒時所作,詩意豪邁壯烈,大氣磅礴。確實是難得的佳作。

    而正是因為得勝所歸所以才能作出如此霸氣的詩,如果戰敗而歸,也就不會有這效果了。而劉邦另外一首鴻鵠歌的意境就沒有這麼霸氣了,更多的也只是無奈。因此也說明與所作詩歌與他的成敗沒有關係。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項羽作垓下歌時的心境

    而我們再來看下項羽作垓下歌的情景,當時項羽困在垓下,四面楚歌,被漢軍裡三層外三層的圍了起來,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人早跳起來跑了,項羽還能作詩,本身就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由於形勢太過惡劣,不免帶著無奈不甘,但拿這詩與項羽的失敗掛上鉤太過牽強。

    而項羽在烏江邊的表現也是震古爍今,向世人展示了什麼叫做力拔山兮氣蓋世,什麼叫做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總結:綜上所述,兩首詩是因為兩者在不同心境下所作,必然表現的內涵會不一樣,一個在順境,一個在絕境。所以個人認為把大風歌與垓下歌看成劉邦項羽成王敗寇的寫照有點欠妥。

  • 19 # sunjixiana

    先說說劉邦的《大風歌》。

    劉邦的《大風歌》是這樣寫的:“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漢高祖劉邦親自出徵,後來擊敗了英布。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到了自己的故鄉沛縣,與親朋老友歡飲數日。一日酒酣,劉邦即興創作了這首“大風歌”。

    劉邦在這首詩中抒發情懷,躊躇滿志,顯露出君臨天下的驕傲和自豪。

    根據《漢魏六朝詩選》作者餘冠英書中註解的提示,《大風歌》最後一句應該解釋為“多虧了猛士鎮守四方”,而不應該是“怎樣才能得到猛士鎮守四方”。

    劉邦在抒發情懷的同時,還不忘表揚、讚美守衛邊疆的眾將士,肯定他們功勞和作用。很好的證明劉邦會籠絡人心,有高超的馭人之術。

    再說說項羽的《垓下歌》。

    項羽的《垓下歌》是這樣寫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項羽被韓信四面埋伏,圍在垓下,敗亡之前吟唱的一首詩。概括了項羽平生的業績,表達了項羽對美人和名駒的憐惜。

    這首詩寫得慷慨悲涼,讀之令人蕩氣迴腸。真實的反映出蓋世英雄項羽在窮途末路之際的絕望心情。

    頭一句詩是項羽對自己的評價,這句詩充滿了個人英雄主義的色彩。從這句詩裡,我們不難看出,項羽非常自負,目空一切。作為一個領袖,這樣的人肯定得不到屬下的衷心擁護和愛戴。

    劉邦為什麼能得天下,項羽為什麼會失去天下?從他們所寫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端倪。

    項羽打天下依靠個人膽識和勇力,劉邦得天下完全藉助眾人的力量。一個人的力量再大,畢竟有限,眾人的力量卻是無限的。

    李清照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在這首詩中,李清照對項羽充滿了同情和憐惜。其實,即使項羽過了江東,也不會東山再起。“性格決定命運”,項羽的性格註定了他是一個悲劇英雄。

  • 20 # 晴空莽莽

    最先熟悉項羽和劉邦,是從中國象棋中的楚河漢界中瞭解到的,當初我並不明白,為什麼紅方是帥,黑方是將?後來我明白了,楚漢相爭。

    英雄項羽是一位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漢高祖劉邦,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不如韓信。可是,劉邦能做到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就這樣聚集了一大批的人才,開創了大漢江山。

    首先說說什麼是成王敗寇?

    古義上指:在政權的爭奪過程中,成功了的人,稱帝稱王;失敗了的人,被稱為寇賊,暗指成功的人權柄在手,無人敢指責,失敗的人有口難辯,說再多也枉然。

    自古以來,封建正史都是由成功上位的帝王命人編寫,其中不乏有歌功頌德之語,隱藏不寫的一些就變成了野史,是非功過自有後人去評說。

    單就劉邦與項羽兩個人物最終的命運來說,確實可以稱之為成王敗寇!兩千多年的歷史留存,項羽只寫了《垓下歌》,劉邦除了《大風歌》也就只有一首晚年寫的《鴻鵠歌》。所以《垓下歌》與《大風歌》可以稱之為項羽劉邦的代表作了。

    《垓下歌》與《大風歌》

    項羽兵敗,被劉邦幾十萬大軍圍困在垓下,兵少將寡,又糧食不足,四面楚歌。身處絕望困境之地,心中怨憤劉邦背信棄義,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寫下了《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起首句寫出了自己英雄蓋世、叱吒風雲的氣概,這是獨屬於項羽的強大自信;接下來兩句就顯得蒼白無力,時運不濟,自己賴以衝鋒陷陣的烏騅馬跑不動,自己雖然英雄一世,奈何抵不過天命啊!

    最後一句提到了陪他東征西討的美人虞姬,在他死後下場定會是悲慘的,“虞兮虞兮奈若何”言語之中飽含了無限的哀傷,虞姬也能預料到,最後一曲劍舞《和項王歌》,自刎身亡。他們的愛情也因此流傳後世。

    項羽的《垓下歌》飽含對美人和名駒的憐惜,他是英雄,從中也能看出項羽的個人英雄主義。兒女情長,英雄氣短。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面對千倍萬倍的力量,十分渺小,終究無力迴天。

    而劉邦所寫的《大風歌》發生在漢高祖十二年,已然登上帝位。劉邦御駕親征反叛的英布,得勝還朝,途經自己的家鄉沛縣,宴請昔日的朋友、長輩,即興而作。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起首句用大風、雲飛揚來暗喻剛剛經歷過驚心動魄的戰場廝殺;第二句寫自己威風凜凜、所向披靡,一統天下的豪邁,衣錦還鄉,頗有些喜悅自得;最後一句則寫出了自己的憂慮,缺少猛士守土衛疆,王朝前途未卜,隱患重重,從中也能看出了劉邦求賢若渴的心情!從前聚集在身邊的謀臣猛士死的死,叛的叛,無端有些心傷。

    結語:

    單論兩首詩,項羽兒女情長,英雄氣短;劉邦眼光長遠,憂心國事!這是由兩人的不同處境不同地位決定的,不能以這兩首不同時期的詩歌來論斷成王敗寇,至少在項羽生前,劉邦尚未有寫《大風歌》的豪邁氣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元璋為什麼要建立東廠和錦衣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