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晚亭與落霞同暉
-
22 # 烏蘭大俠
一個帝王或者梟雄的成功,往往是每一個細節都霸氣側漏!
舉凡人王帝主,皆有氣吞山河之氣魄!
從這些梟雄的詩作中,可窺一斑!
爆脾氣,愛咋咋地!
唐末起義領袖黃巢曾經有首殺氣沖天的詩: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首詩的名字是《不第後賦菊》!
落榜就造反!書生變殺神!
明太祖朱元璋也有一詩,霸氣沖天!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山僧不識英雄主,只顧嘵嘵問姓名。
這首詩的名字是《憤題和尚詰問》!
僅僅因為和尚不識英雄就這麼爆的脾氣!
和尚“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招誰惹誰了,只因太祖對人零容忍!
還有更著名的殺人魔王張獻忠,這首《七殺詩》讀著就讓人戰慄,毛骨悚然!
天生萬物以養人,世人猶怨天不仁。
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善以報天。
殺!殺!殺!殺!殺!殺!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張獻忠萬惡,以生命為豬狗!
劉邦和項羽的自我修養!
劉邦和死對頭項羽的詩也不錯!
但是與劉邦相比,項羽的詩作裡已經奠定敗局!
一、寫作背景的差異劉邦的《大風歌》是討伐英布叛亂歸途所作,班師回朝,志得意滿,字裡行間是“天下英雄,捨我其誰”的高亢!
而項羽的《垓下歌》則是四面楚歌、腹背受敵,前無去路,後有追兵的窘境之下,徒喚奈何!
二、意境判若雲泥《大風歌》屬於上乘之作!寥寥數語,無殺、無恨、無怨、無悔、無懼,只有一代梟雄的霸氣側漏和惜才、愛才的真誠流露!而且既然叫《大風歌》,必能迎風而誦,可為歌,亦可為詩,朗朗上口,家喻戶曉!
而《垓下歌》裡卻只有“自怨自艾、兒女情長、英雄氣短”,格局上輸於劉邦,意境上輕於沛公!“霸王別姬”成了千古悲情的不可承受之輕!
三、劉邦當世梟雄!劉邦在《史記》裡的出場頗為不堪,好酒及色、狎侮同僚、寡情薄義,這可能是史實,可能是傳聞,也可能是司馬公的個人視角先入為主。
但我寧願相信劉邦是和項羽一樣的蓋世豪傑,氣衝雲霄。畢竟,這首《大風歌》裡的“另類”梟雄更令世人讚許,更符合“英雄得天下”的心理鋪陳和情感預期!
我總是冥冥中感覺:前世劉備乃後世劉邦,隔空對望!因為此二者的人設、胸懷、格律如出一轍!
能在詩詞的意境和格調上,與劉邦較一日長短的,也只有四百年後的曹操,一首《短歌行》完勝所有古代君王諸侯: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
23 # 南方鵬
《大風歌》與《垓下歌》可說是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心聲,一個志氣高昂,一個低沉彷徨,均見載於《史記》等書。劉邦好不容易擊敗項羽,名義上統一中原,隨之又遇到異姓王尾大難掉的問題,在翦除韓信彭越後,便分封兒子劉恢為梁王,劉友為淮陽王,以至親出鎮,填補異姓王出缺之地,淮南王英布見勢不妙,明白再不行動在劫難逃,就在淮南舉起反旗,聲討劉邦。劉邦本來打算讓太子劉盈出征,有人勸說呂后打斷劉邦這個主意,說太子是儲君,出征有功也超不過目前地位,如果無功,地位易受動搖。
在休息時,與愛妾虞姬在帳內歌舞唱和,聽得外圍的漢軍營中響徹楚歌,項羽大驚,以為楚地盡失,至此雄心一落千丈,不由吟了一首詩“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時勢不對,英雄何用?最掛念久隨征戰的烏騅馬和身邊的愛妾虞姬,不知如何是好!這是英雄末路的心聲。虞姬也聽出詩歌中的絕望彷徨,在和唱之後,便拔劍自刎。
-
24 # 蕭子北談人生百態
劉邦作《大風歌》的時候是漢高祖12年(公元前196年)10月份,當時淮南王英布起兵叛亂,因為英布非常勇猛,軍威頗盛,劉邦只好親自出徵,後來擊敗了英布,在得勝還朝途中,劉邦經過故鄉沛縣,請父老鄉親們一起喝酒,酒酣之際,唱了3句歌詞,反覆吟唱。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歌詞言簡意賅,就是颳起了大風,使勁的吹啊吹,雲飛揚(非常豪邁,到過徐州豐縣的朋友可以感受一下,在10月份確實風很大,刮的猛烈)
我現在統一了全國,威名播於海內,回到了故鄉(衣錦還鄉的至尊版本)
怎樣才能找到勇猛之士來幫我鎮守四方國土呢?
想想劉邦老頭也挺不容易的,從擊敗項羽,54歲登基做了皇帝,登基後的幾年時間裡面就一直沒有停歇過,什麼白登之圍,異姓諸侯王反叛,一直在征討之中,垓下之戰擊敗項羽之後,韓信就沒了兵權,歷次討伐叛亂,都是劉邦親自領兵出征。一個五六十歲的老頭確實挺遭罪的,而且劉邦被項羽射中過,討伐英布的時候也受過箭傷,對於一個老頭來說,受過重傷還如此拼命,確實不容易,臨老之時,發出感慨:到哪裡找到猛士來幫我鎮守四方呢,這樣我就不用親自四處征戰了。
公元前196年的10月份劉邦在沛縣發唱出這首歌的,過了半年左右,公元前195年6月1號,病逝在長安,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項羽在垓下進行必死戰鬥的前夕所作的絕命詞,當時韓信用十面埋伏計,項羽上天入地無門,被漢軍重重圍困,因為劉邦的漢軍在項羽的勇猛打擊之下,信心不足。韓信為了提高聯合軍計程車氣,同時瓦解強悍的楚軍鬥志,降低漢軍的傷亡。和張良合謀,讓漢軍在晚上都唱楚地的歌曲,一時之間,四面楚歌,楚軍人心崩散,項羽從被窩爬起來,和虞姬一起飲酒,做了這首《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雅不是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詞充滿了英雄末路的悲壯之氣。我的力量很大可以連山都能拔起來,可以說是蓋世英雄,但是時運不濟寶馬也難賓士,寶馬不能賓士怎麼辦呢?虞姬虞姬呀我該怎麼安排你了。
英雄末路,霸王別姬,美人消逝,項羽突圍而走,至烏江邊,10萬大軍冰消瓦解,只剩28騎,再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自刎而亡,結束了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
兩首秦末漢初的短歌,雖然歌詞不長,但是都包含了劉邦和項羽的大半人生感悟。流氓痞子出身的劉邦成功了,兒時夥伴,村裡尊長一起慶祝而歌,是衣錦還鄉的至尊版本,功成名就的一番豪邁狀態躍然而上,雖然劉邦此時身體狀況不行了,所以在歌詞末尾也是真的需要猛士來幫自己征戰了,但是劉邦確實成功了。
項羽的歌詞就是完全另外一番模樣了,自己是蓋世英雄,橫掃天下無人能敵,最後卻被劉邦擊敗,心裡非常不甘心,英雄身死,美人消逝。兩者的歌詞的對比,我們迴歸歷史輪迴,如果身處其境,也會覺的是成王敗寇的最好對比吧。
-
25 # 曼德羅
劉邦的《大風歌》與項羽的《垓下歌》,為什麼是成王敗寇的寫照?
成,劉邦固然為王,敗,項羽不致稱寇。此為餘之淺見,含些許感情色彩。
先請看愚油詩一首:
兄弟齊心滅暴秦,
鴻溝一道勢雙分。
相爭九鼎終歸漢
出世為龍各嘯吟。
此引分解。
當年天下無敵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什麼會留下一首令人愀心的《垓下歌》呢?詩曰: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姬虞姬奈若何。
彼時漢王劉邦之韓信大軍已兵臨城下,用十面埋伏,搞四面楚歌,西楚情形岌岌可危。
在敗局已定之際,大丈夫此刻最難捨棄的寶馬美人,不知將面臨什麼悲劇結局?生無可戀,報定決死之念的霸王此刻慟欲斷腸,於營中吟出帶血的《垓下歌》絕筆,俟後孤軍血戰,自刎烏江,轟轟烈烈四年的楚漢相爭遂告結束。
《垓下歌》含怨恨、訴情仇,淋漓體現了英雄末路之心境。遺憾的是項羽臨終也許還不太明白一個樸素道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而大抒天子豪情的《大風歌》作者劉邦,原一介布衣,自詡龍種,以斬蛇起義,先奪取關中破秦,後封漢中王。鴻門宴僥倖逃生,鴻溝絕裂卵翼漸豐。
邦之人格魅力及馭人術堪稱一絕:籌謀有蕭何、張良;征戰有韓信、英布。能依天時地利,方積小勝為大勝,終於在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靈璧縣境內)完敗昔日袍澤加哥們又成對手的項羽,內戰落幕,江山一統,史稱漢。
《大風歌》乃劉邦在西漢初,榮歸故里途中因觀天相心生感觸而發: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短短三句詩,卻將一代帝王君臨天下,極目八荒的豪氣生動體現。
只有笑到最後的勝者才有這種底氣和資本,歷史重視的是結果,而過程可以適當忽略。
因此,有些市井無賴味,而特睿智的人精邦哥,幾經沉浮至登基成漢高祖,當是歷史偶然之必然。
回看霸王項羽:這位重情義,甚至被譏為有些“婦人之仁”(其實也殘暴過:如一次坑殺秦卒二十萬)的大哥,皆因政治格局不太,心胸狹窄多疑,剛愎自用,性格暴燥等致命缺點,以致曾經的大英雄,西楚貴胄,江東雋傑,竟惜敗於歷史大潮頭,著實令人深感悲愴和失落。
我們尊重成功者,歷史不盡然由勝利者書寫;我們正視失敗者,因在他們身上多少有些自己的影子。
(己亥年臘月初二)
回覆列表
秦末農民起義推翻了暴秦,卻又迎來了劉邦、項羽四年的楚漢之爭,結果劉邦勝出,有了大漢四百年的基業。
但歷史上對二人的評價褒貶不一,一直爭論不休。歷史總愛以成敗論英雄。但至宋吋,女詞人還有對項羽: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感嘆!近代柳亞子先生也有:說項依劉我大難的不憤。足以說明項羽在人們心中還是有一定地位的。
按現在的歷史史觀講,他違背歷史潮流大搞分封,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但他光明磊落,死的悲壯,被後世人稱為悲劇英雄。他和高祖劉邦都是粗人,沒有多少文化,但卻留下了兩篇並不押韻詩篇名章。
尤其是他垓下之戰慘敗,霸王別姬時的名句:為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至今仍為戲劇中壓軸名句。
劉邦自然是"成王敗寇"中的那個王。他返回故鄉時的大風歌也流傳了幾千年,不僅是一個勝利者,更凸顯一個開國帝王的霸氣和胸襟: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