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左遷右侍郎
-
22 # 一品鏟史官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對於周王朝的建立工作來說,牧野之戰只是開始,距離掌控局勢還差得遠。
即位第四年的2月27日,周武王姬發發起了對殷商的決戰,史稱牧野之戰。
但大勝之後,武王卻整夜整夜的睡不著覺。周公旦前往探視,在這個親密的兄弟面前,武王說出了心中的煩惱:“天保未定”。
而一個夙夜憂慮、難以入眠的人,怎麼可能長壽?果然,大約在武王即位後的第六年,牧野之戰後兩年,武王便去世了,享年54歲。
由此可見,武王的死與這種憂慮有著直接的關聯。也就是說,武王為何憂鬱而死,就必須知道,武王到底在憂慮什麼,所謂的“天保未定”指的又是什麼。
牧野之戰的真相在我們的認知中,牧野之戰是周與商的決戰,此戰過後,周王朝就大體上完成了建立,自此殷商再無翻盤的可能。
但事實上,牧野之戰後,周武王遠遠沒有到可以高枕無憂的時候。
根據《尚書》的記載,牧野之戰周軍的主力是由姬、姜兩姓貴族率領,共有戎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5000人。另有西南諸侯庸、蜀、羌、微、盧、彭、濮等國軍隊助陣。
而為什麼選擇牧野作為戰場呢?因為在周的記載中,牧野是殷國都戍衛軍殷八師的駐紮地,所以武王的意圖是中央開花,一舉摧毀殷商的軍事主力。
事實證明,武王的策略是正確的。牧野的商軍士氣低落,在陣前倒戈。一天之內,武王就戰勝了商軍,殺掉了殷王帝辛,也就是商紂王。
但這並不代表,殷商貴族和屬國會因此臣服於周的統治。
比如後來秦國的祖先蜚蠊和惡來父子,他們率領軍隊繼續和周作戰。周軍繼續向東追趕他們,經過了激烈的戰鬥,一直到了海邊才殺死了蜚蠊父子。
而《史記·宋世家》也記載,武王在牧野之戰戰勝後,還向殷商貴族箕子請教統治天下的“常倫所序”。
而箕子在講了一番大道理後,武王卻“封其於朝鮮而不臣”。這說明,武王碰了一個軟釘子,還不敢把箕子怎麼樣。
蜚蠊父子的堅持抵抗、箕子的軟釘子,都說明,周克殷的工作,並不是在牧野之戰就完成了,而是才剛剛開始。
四路追兵事實上,商的根基在黃河中下游及黃河以南地區。但商中後期,東夷的方國們開始發展壯大,有些不太聽話了。於是商末幾代君王,都曾有徵服東夷的記錄。
帝辛,也就是商紂王,之所以花那麼多精力要征服東夷方國,卻把西部地區託付給並不那麼信任的姬昌,就是因為東方對於商來說實在太過重要。
而帝辛沒想到的是,姬昌利用他授予的權力,合法征服了西部諸侯,反而倒戈對付自己。但即使如此,我們看到,臣服於周的諸侯都是西南方向而沒有東部方國。
牧野之戰,周雖然佔領了殷商京畿地區,但這些殷商經營了600多年的東夷諸方國,以及殷商遺留在這些地區的軍隊,卻讓周武王極度頭疼。
由此可知,所謂周文王姬昌“天下三有其二”是極度誇張的描述。即使牧野之戰後,周能不能征服這些方國都還是個未知數。
為此,周武王馬不停蹄的佈置了四路追兵,針對商的主要方國進行追擊:
第一路由呂他率領,主要目標是今河南鞏縣一帶的戲方;第二路由侯來統帥,討伐陳地的殷將靡集;第三路由百弇率虎賁,討伐強大的豕韋氏衛國;第四路由陳本、百韋、新荒分別率軍討伐磨、宣方、蜀。
這裡的磨、宣方、蜀並不在今天的川蜀地區,而是在今河南新鄭一帶。周武王大約是接到報告,有為數眾多的南方殷屬諸侯集結在這一代,準備聯合抵抗周師,因此才派出重兵。而第四路也是追兵的重點。
在當年4月,四路追兵都先後取得了大捷。《逸周書》記載,武王這一次軍事行動,征伐了99個諸侯,得敵酋17萬多人,俘虜超過30萬,降服的方國有600多個。這當然是誇張的記載,但卻說明,當時戰鬥之激烈。
那麼,是不是經過這次追擊,武王就可以釋去煩惱了呢?
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想要憑藉一戰而征服廣大的黃河中下游和南方地區,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武王的憂慮,是擔心這些方國和殷商屬國的再次反叛,威脅周的統治。為此,武王煞費苦心,做了幾手安排。
《商誓解》和分封三監當年6月,武王在周廟舉行了巨大的獻馘禮,並正式繼承了天子之位。不僅如此,周武王還在還在殷商王都舉行了接連5天的告捷禮和社祭。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武王大張旗鼓的舉行這些儀式,除了祭告周室的先祖,更是向殷商貴族表明天命已移,以此震懾他們。
果然,這些完成之後,武王召集了殷商的各等貴族,並發表了重要講話-《商誓解》。在這篇文章中,周武王主要表達了三層意思:
周克殷,是上天的命令。帝辛無德,上帝託夢給我爹,叫我爹革了商的天命。(上帝弗顯,命朕文考曰:殪商之多罪)這些都是帝辛一人之罪,跟你們沒關係,別動歪心思該幹嘛幹嘛就行了。(胥告商之百姓無罪,其維一夫)要聽從天命,乖乖聽話,要是敢亂來,頃刻之間叫爾等化為齏粉。(在彼宜在天命,弗反側興亂。其斯弗用朕命,予則肆劉滅之。)周武王這番講話的物件,包括了殷商大小貴族和遺民,還特別提到了大小史官所屬官吏。
周武王的這一舉動說明,當時殷商貴族的人數眾多,勢力強大,周只得採取懷柔政策,用大棒+胡蘿蔔,一面安撫,一面警告。
當然了,作為成熟的政治家,武王當然知道,口頭約定是不能作數的。
武王將原殷商王畿分為三塊,分別作為司寇蘇忿生的封國,帝辛之子武庚的封國,和武王的三個弟弟“三監”的封國,以此對殷商貴族分而治之。武王還善待投降的殷商貴族微子啟、大夫衰絰,並復其封地和地位。
同時,為加強對殷商核心地區東部的控制,武王在洛邑營建東都成周,作為周在東方的據點,就近防備殷商遺民作亂。
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發現,武王時期分封的諸侯,諸如燕國、齊國等等,主要地區仍舊是在殷商的核心區-東夷地區,其目的也是不言而喻了。
武王之死和周公東征武王又是大張旗鼓的祭祀、又是召集談話、又是分封的,這樣多管齊下說明了什麼?
只有一個原因,殷商遺民和東夷方國勢力龐大,讓武王不得不多幾分擔心。
所謂的“天保未定”,與其說指的是天命,不如說指的是人心。
究竟如何才能讓這些殷商貴族和方國服從統治,乖乖的做順民呢?軍事征服過後,周武王最大的憂慮和擔心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發的殷商遺民和屬國的叛亂。
或許那將是一場足以顛覆周室的叛亂。然而,該做了已經全都做了,周武王不能再採取過激的措施,否則只會引發更大的暴亂。
所以,武王現在能做的,要麼等待他們自己跳出來,好一一收拾了;要麼等待這一代人的逝去,讓時間磨平亡國的傷痕。
因此,這種憂慮如同達摩利斯之劍,懸在武王的頭頂。武王之死那麼快的到來,與這種憂慮應該是分不開的。
而武王之死,成王年幼,加重了危機爆發的可能性。但是幸運的是,周公姬旦擔起了這副重擔,他與東方的齊太公姜尚緊密合作,透過數年的東征將三監之亂和殷商遺民叛亂徹底平息下去了。
直到東征勝利,並洛邑營建完成、分封諸侯控制東方,這一系列的事情做完,周王室才真正完全掌控了局勢,完成了王朝的建立工作。
而武王的當年所憂慮的事情,也是到這時,才算是得到了圓滿的解決。因此,對於周王朝的建立和穩定來說,這場東征的重要性,甚至不亞於牧野決戰。
-
23 # 世界人文通史
國家初定,百廢待興,武王積勞成疾。
周武王姬發所生活的年代距今3000年以上,他在公元前1046年左右(時間有爭議)攻入朝歌,以2萬多人的兵力消滅了商朝。當時,商朝的軍隊主力正在與東夷作戰,無法回來抵抗姬發的進攻。
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商紂王)兵敗自殺,姬發進入朝歌,用刀割下了帝辛的首級,標誌著擁有500多年國運的商朝走向滅亡。可是,周武王在消滅商朝以後,僅僅過了兩到三年就去世了。
由於周朝建立的時間與武王姬發的生平距今太過遙遠,就連史書也無法準確地描述,所以周武王的死因也不甚明確。
漢朝的司馬遷編寫《史記》時,距離周朝建立時也有差不多900年的時間以上。
周武王消滅商朝之後,面臨眾多問題,有可能是操勞過度、憂鬱成疾而去世周朝的前身是定居在商朝西面的“周部落”,過著半遊牧、半農耕的生活。商朝因為擴張過度,頻繁與東夷爆發戰爭,所以反被強大起來的周部落給消滅了。
不過,商朝的遺民數量要遠遠大於周人,畢竟商朝有500多年的國運,而周朝才剛剛興起。如果處置不慎,商朝的遺民很有可能發起叛亂,後來的武庚之亂(周成王時期)就證明了這一點。
(牧野之戰,武王滅商)
因此,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後,面臨著眾多的問題,極有可能是操勞過度、患病而死。而當時的醫療條件又非常落後,畢竟奴隸社會的生產力低下。
當時的科技水平和醫療條件,甚至還不如後世的秦朝、漢朝發達,所以周武王一旦患上了心腦血管之類的疾病,基本上是無法醫治的,久拖不愈。
除了安置商朝遺民的問題外,周武王還要思考怎麼防範周邊的戎狄。
周王朝的周邊分佈著眾多的少數民族,比如鬼方、犬戎、東夷、淮夷、荊蠻。當時的山東半島上遠不是今天這副繁榮的景象,而是東夷人所分佈的區域。
周朝的位置處在眾多蠻夷之間,隨時有可能遭到周邊蠻夷的入侵。
為了控制邊遠地區,周武王不得不分封諸侯國君到全國各地區建立自己的諸侯國,比如把姜子牙封到齊國去對付東夷人,把武庚封到宋國監視起來。
由於周武王的一系列措施,周朝在短短兩年到三年的時間裡就穩定了下來,可是各種潛在的隱患依然存在,比如王室內部的權利矛盾、少數民族的入侵。周武王根據宗法制確定了嫡長子的優先繼承權,此後的三千年裡所有君主基本上延續了宗法,尊卑有序,嫡子為先,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不久之後,周武王患病去世,他指定周公叔旦(著名的周公旦)等人好好輔佐自己的兒子周成王,並要求繼續貫徹分封制度,擴大分封範圍。
在當時的環境下,人口稀少的周朝並不能有效控制全國的領土,所以只能分封王室子弟、開國功臣、前朝後裔到全國各地去建立封國和自己的軍隊,這樣才能拱衛邊境、防範戎狄的進攻。
-
24 # HARMONIA
答:年事已高,自然死亡。/既往文史一直誤將武王的年數併入文王,或強行解釋武王未改元,實際上從考古來看,武王八年戡黎,十二年克殷,十四年患病,十五年去世,在位長達十五年。而西周時期貴族平均壽命也不過三十歲多一點,再加上文王長壽,武王又是在世的長子,因此武王在當時已經很老了。
-
25 # 常棣tandy一、武王滅商並未擁有東土
武王克商雖然分封一些諸侯,但此時還不存在著大封諸侯的條件,因為這時周人並未真正撫有東土。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說:“武王克紂之後,立武庚,置三監而去,未能撫有東土也。”《史記,周本紀》說:“封商紂子祿父殷之餘民。武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 ,蔡叔度相祿父治殷。”這表明周人當時還不能取代商人而直接控制東方。
只能在承認原殷商勢力的前提下,派周人親信予以監督。由於使管、蔡相武庚治殷,周王也只能透過三監間接地實現對殷商故地的控制,無法越過三監直接貫徹其統治,如:
《逸周書·大匡》“惟十有三祀,王在管。管叔自作殷之監,東隅之侯鹹受賜於王。王乃旅之以上。陳誥用《大匡》””朱右曾注:“孔曰:東隅,自殷以東;旅謁,各使陳其政事。愚謂東諸侯被紂化久,故訓以正之,鹹與維新也。”《逸周書·文政》“惟十有三祀,王在管,管、蔡開宗循王。”
由這些材料可見,第一,殷都以東的地區實際上仍在武庚及原殷商諸侯的佔據控制之下,周人惟能施以監督撫慰之策,並未真正實現對這一地區的統治。
第二,管叔所居之地,乃是周王施政發令所能直接達到的極東之地。過此以往,周人可能就無法直接深入了,所以,武庚雖然受周人之封,但殷商故地的原有秩序基本上未受到改變而被保持下來。
是周克商之後,急待解決的有兩個問題。
第一,武庚所代表的是剛剛被周人取代的殷商殘餘勢力,最具有政治上潛在的復辟可能性,因而武庚的存在是周初如何鞏固政權所面臨的極大問題,至周公東征平叛使之解決。
第二,武庚之亂表明,原殷商及其勢力深厚地區,用類似褒封的辦法,即在不改變其原有秩序結構的情況下,是無法使之真正被納人到周人的政治秩序之內的。
這就提出了另一個新的問題,即如何用新的政治措施來應付武庚亂後所面臨的形勢。後來周公決定採用分封同姓姻戚於東方建國的辦法,試圖以此分解打亂殷人原有的內部秩序和組織結構,使周人勢力深入進去,並在二者間進行新的政治組合,即建立以周人為統治者結合並控制殷人及其他土著居民的封國實體。這才使得周的統治進入東部。真正實現了對殷商舊地的控制。
二、武王西歸後的西周政權的危機周武王克商後,封同姓,立三監,即班師西歸。自武王入商立政至班師回朝至於周共43日,先後派呂他“伐越戲方”、侯來“伐靡集(及)於陳”,陳本“伐磨”,百弇(奄)“伐衛”,百韋“伐宣方”、“伐厲”,新荒“伐蜀”等。這些方國中的越戲方和衛在畿內,靡、陳在河南淮陽一帶,磨、宣方(卜辭作百方)、蜀等在晉南,厲在河南鹿邑東(或說湖北隨縣)。
追剿戰鬥獲得了勝利,並繳獲大批戰利品,特別是伐晉南諸國時,追擊逃亡的商紂殘餘勢力北進到霍方(山西霍縣),“禽霍侯、俘艾侯、佚侯、小臣四十有六”,基本肅清了殘餘勢力。武王立政以後,征討四方,共滅國“九十有九”,“服國六百五十有一”,天下方歸一統。
由此可見,武王雖然一朝推翻了立國五六百年的商王朝,但要根除殘餘勢力,使新建立的周王朝得到天下諸侯的公認,非一朝一夕所能達到,還要走過一段艱難的路程。
所以表面上似乎周已代商而有天下,但實際上當時武王本人已感到“天下未集”,周的政權尚未鞏固。所以,武王真是如芒在背,夜不能寐。他很清楚,雖然把紂殺掉,而商是有悠久歷史的大國,其東方的潛在勢力依然存在,“天保”未定,如何不憂慮呢? 武王為了鞏固周王朝的統治,曾對他弟弟周公旦說,河南伊、洛之間是過去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地帶,是“天下之中”。
他的話似乎已暗示今後應在這裡建立統治東方的據點。
可惜周滅商剛剛兩年,大局尚處在風雨飄搖之秋,武王便一病不起了。當時兒子成王年少,武王如果一旦死去,這個複雜的政治、軍事局面,如何應付呢?
所以,《史記·周本紀》記載說:“群公懼,穆卜。”情況之緊急,公卿之怵惕,可想概見。據說,作為武王弟弟的周公旦更是憂心忡忡,親自為武王的病向上帝、祖先祈禱,願以身代武王死,命令太史代他向先祖太王、王季,文王祝告。
禱詞大意是說,假如三王實負一子之債於天,我本人自身仁巧過於武王,我自己願代武王歸天以事鬼神。這種行動與言詞雖然非常幼稚可笑,然三千年前之社會心理大抵如此,觀其質樸,正可證明其真實可信。文獻記載,周公祈禱之後,武王的病似有些好轉。但終因病體沉重,沒過多久,武王還是死去了。
(正文完)
-
26 # 立青談天說地
周武王姬發是一位既有軍事才能又有政治才能的君主,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能文能武的君主卻早早憂鬱而終,深究其憂鬱而終的原因,還要從伐商開始講起。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精銳之師,以摧枯拉朽之勢攻向商都朝歌。此時商朝的主力軍隊一直在討伐東夷,短時間內無法返回朝歌,商王紂只好臨時組織起數十萬奴隸和戰俘開赴牧野前線。戰爭剛開始,雙方還是僵持不下的,畢竟商朝的根基擺在那,而周朝這邊只是有諸多小國集中起來的軍隊。但是隨著戰爭的進行,傷亡紂臨時組織起的奴隸和戰俘看著身邊的同伴一個個倒下,終於激發了他們心中的怒火,於是便紛紛倒戈,戰火迅速卷向了朝歌,商王紂被迫自殺,統治時間長達600年的商王朝宣告結束。
伐商之後,周武王並沒有表現出特別開心,反而是每日憂心忡忡,周武王每日主要在想下面幾件事:
一、周武王十分清楚,商朝的根基還遠遠沒有被摧毀,為了穩定局面,在離開朝歌前,周武王封商王紂的兒子武庚留居殷商故地繼續統率商民,但他對武庚並不放心,所以他又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於其周圍,號稱“三監”。顯然“三監”就是為了監視和防備商朝遺民而設定的,但“三監”的設定顯然是過於簡單了,以至於後面發生叛亂。
周武王去世後,管叔、蔡叔在商紂王之子武庚的教唆下,與商朝遺民勢力聯合發動叛亂,當時起來響應的還有東方的幾十個大小方國,他們原本都同殷商關係密切,浩大的反叛聲勢遍及周朝的東部,並迅速席捲至西部,這對剛剛建立三年多的周朝來說,是個異常沉重的打擊。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當時武王的擔憂並非沒有道理,畢竟商朝的根基還擺在那。
二、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怎樣去處置商移民的問題,商人當時是以族來做單位,大的家族還存在,反抗的軍事力量是很強的。該怎樣讓商朝的舊族真正臣服,這又難倒了武王,他不得不考慮如何去解決這些棘手的問題。
三、周武王還要考慮該怎樣統治著一大片尚未真正為自己掌控的廣大國土,周經常自稱小邦周,所以他打敗了大殷商之後,很有危機感,對自己的統治能否持久穩固,武王還是沒有很強的信心。
新建立的周王朝面臨著種種棘手的問題,而周武王短時間內又拿不出很好的辦法,剛剛建立不久的周王朝充滿了危機,周武王為此一直深感憂慮克商後僅僅兩年周武王在鎬京病重,行將不起,沒過多久武王就去世了。
-
27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要說周武王姬發,首先得說周文王姬昌,周朝的興盛是從周文王開始的,相傳周文王一生活了97歲,在位有50年,有18個兒子,其中10個是嫡子,周武王姬發是嫡次子,周文王長子姬考很早就去世了,所以周文王去世後,嫡次子周武王姬發成為周族的首領。
周文王在世時,主要乾了幾件事:
1、以諸侯之位稱王。
周族在商朝是商的一個諸侯國或者方國,由於周勢力強大,被商封為西伯,也就是西邊的諸侯長,商朝整個天下只有商王才能稱王,周文王稱王就相當於與商為敵了,同時也為後來的周武王取代商提供了條件。
周文王
2、遷都豐邑。
周朝的都城是逐漸從西向東的遷移過程,周文王遷都的目的,就是更加靠近商的核心區域,同時周文王在遷都的前後滅亡了邘國、密國、黎國三個諸侯國,不僅僅是遷都,更是剪滅通往商朝核心區域的道路。
3、拜姜子牙為軍師。
姜子牙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和政治家,為周滅亡商朝提供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正是周文王任用了姜子牙,才讓後來的周武王有滅亡商朝的人才。
按照史書的記載,周文王比周武王大15歲,那麼周武王即位的時候就是82歲了,也許是那個年代的人特別長壽吧,像姜子牙一生都活了120歲了,史書就是這樣說的,周武王即位的第二年,周武王率領大軍渡過黃河,來到孟津大會諸侯,一下子來了800個諸侯,諸侯們都勸周武王趁機伐商,但周武王認為時機還不成熟,於是撤軍回去了。
周武王
從這裡也能看出,當時整個天下的諸侯國非常多,光是孟津會盟就有800個諸侯,那整個天下就有一千多個諸侯國了,其實這也不奇怪,當時是分封制,所有諸侯都是分封的,或者一直存在的,基本上一個村子就算一個小諸侯國了,一個城池也算一個諸侯國,所以真算起來也不算多的。
又過了兩年,周武王認為討伐商紂王的時機來臨,理由是:商紂王重用小人與惡人,遠離忠良之人,比干被挖心,箕子被逼裝瘋,微子出走,這三個商朝的能人都被逼走,同時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此時商朝的大軍都在東邊討伐東夷,一時之間回不來,這是周最好的機會。
商紂王
於是周武王再一次率領5萬大軍浩浩蕩蕩開到盟津,召集諸侯前來會盟,一時之間,800諸侯又派兵來了,這一次周武王舉行了誓師大會,然後就殺向商朝都城朝歌,並且在牧野與70萬商軍大戰一場,因為商軍大多是抓來的奴隸,不願意給商朝賣命,於是轉調槍頭攻打商朝了,朝歌於是孤立無援,很快就被周軍攻下,而商紂王在周軍進城前就已經自焚而死了。
於是商朝滅亡了,準確地說是商王朝的中央朝廷滅亡了,因為當時是分封制,只有商朝的都城及附近還忠於商朝諸侯國被滅,而遠一點的諸侯國,都還存在,並且商軍的主力東征也都沒有回來,而且成建制地存在,周武王滅亡的高紂王之後,還進行了一系列的分封。
周武王封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在商朝都城附近的安陽,同時商朝祭祀和宗廟全部存在,然後周武王封自己的3個弟弟在武庚的附近,其中管叔鮮管理鄘國,蔡叔度管理衛國,霍叔處管理邶國,都在朝歌附近,合稱為三監,相當於監視商紂王的兒子武庚。
周初分封圖
周武王同時還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姬姓諸侯國有53個,異姓諸侯國有18個,周武王分封諸侯國,主要是為了拱衛周的勢力,雖然周武王滅亡了商紂王,但並沒有撬動商的根基,商軍東征的主力尚在,而且商紂王的兒子,商朝的王族,以及忠心於商的諸侯國都在。
雖然周武王征服了99個諸侯國,臣服了652個諸侯國,忠心周的諸侯國勢力明顯佔據絕對優勢,但是整個天下仍然是危機重重,隨時會面臨商朝殘餘的反撲,周武王只是消滅了商紂王及其所在的都城,除此之外,商朝的勢力還存在,而這一年周武王已經91歲了。
滅亡商朝的第二年,周武王就去世了,他是怎麼死的呢?
根據史書的記載,周武王在滅亡商朝,回到周地時,經常晚上睡不著,於是周公旦就問周武王:為什麼不睡覺呢?
牧野之戰
周武王說:我們所以能成功,原因就在於上天不受商的祭祀,從剛發生到現在有六十年了,商當初任用的賢人有360人,卻既不重用也不廢棄,現在我們還沒有真正得到上天的保佑,哪有功夫睡覺呢?
周武王接著說:要想得到上天的保佑,應當依靠太室山,把作惡的人全部找出來,與商紂施行同樣的處罰,然後慰勞人民,安定西方,弘揚四方,洛水、伊水流域是夏人的活動中心,我們南面可見三塗山,北面可見太行山,回首可見黃河,洛水與伊水,不要高於太室山,應該在洛邑營建周城,然後離開,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
周武王的這兩段話表達了幾個意思:
一、天下還不穩定。
二、要把商紂王的同黨找出來處罰。
三、在洛邑(洛陽)興建成周作周朝的陪都。
周公旦
周武王這話也是從當時的形勢出發想到的,想想看,那個時候的周武王都91歲了,還在想這些事情,連覺都不睡,是不是太過於操勞了,所以沒多久,周武王就病倒了,周公旦還進行了占卜,甚至想代替周武王去死,周武王的病情也一度好轉,但不久更加嚴重了,於是當年就去世了,去世的時候是93歲了。
所以周武王的死因有三個:
1、生病了。2、天下形勢不好,操勞過度。3、年齡太大了。
《禮記 文王世子》:文王九十七乃終,武王九十三而終。
這是西漢時期的書籍記載了周文王是97歲去世,周武王是93歲去世,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另外還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說周武王活了54歲,這是南宋人羅泌引《竹書紀年》的說法,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是說周武王活了45歲,這是南朝梁人陶弘景引《竹書紀年》的說法,每一種說法都各有優劣點。
-
28 # 千古風流雲散
從《封神演義》神話傳說來看,闡教和燃燈為破十絕陣,實行每陣祭陣,在派十二金仙及其他大咖來破陣。到破紅沙陣,燃燈以真命天子的身份,安排姬發來探陣,武王姬發在陣中已經死去。儘管吃了仙丹活過來了,但幾年後死去,也找了合理解釋。
具體情況,改時間探討探討!
-
29 # 公子無忌shy
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周武王“孟津觀兵”後,牧野之戰大敗商紂王,紂王自焚於朝歌鹿臺,殷商滅亡,周王朝建立。
滅亡殷商,建立周王朝的兩年之後,周武王姬發就積勞成疾,因病去世。作為三代賢君,周武王姬發是為了周朝的安定內心憂慮,過度勞累而死的。
周武王能夠擊敗殷商,有點趁虛而入的意思從目前已知的史料來看,商紂王雖然被塑造為殘暴不仁的形象,但是不可否認,商紂王其實也是一位有作為的國君。
首先,帝辛作為帝乙的小兒子,本身就是已經特別的事情,司馬遷在《史記》中認為微子啟是庶子,所以沒有繼承權。
但是流傳下來的關於商朝的資料很少,並不能證明商朝的繼承製度與周朝的宗法制度一樣,是嫡子繼承製,另外《呂氏春秋》也有不同的說法。
所以,帝辛能夠繼承王位,而且微子啟等兄長能夠心甘情願地輔佐他,說明帝辛是有這個繼位的能力的。
其次,周部落從商王文丁時期開始強大起來,屢次與商朝開戰,都以失敗告終。史書記載周文王姬昌,因為不滿於帝辛處死九侯、鄂侯而被囚禁羑里。
可能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姬昌的周部落,在帝辛的祖父文丁、父親帝乙時代,都曾侵犯商朝,到了帝辛時期就這麼聽話,難道被帝辛的王霸之氣震懾了。
恐怕是姬昌也曾幹過先祖進攻商朝的事情,但是很不幸,被暴躁的帝辛給收拾得臣服了,才進入商朝成為三公。這也符合商朝曾在渭水用兵的記載。
最後,帝辛繼位以後,延續歷代商王,持續征伐四方,使其臣服的政策。在位期間,屢次發兵攻打東夷部落,都取得了勝利。
在帝辛時期,商王朝的軍隊還是很強大的,商朝雖然因為常年用兵,已經出現國力衰落的跡象。但是畢竟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還不是剛剛崛起沒多久的周國可以挑戰的。
因此,現代的很多歷史資料認為,“武王伐紂”,是趁商朝的主力大軍在與東夷作戰的時機,偷襲了商朝的國都朝歌。
牧野之戰,帝辛聚集了能夠湊齊的國都周圍的精銳和奴隸大軍,結果被周武王擊敗。帝辛無法抽調回出征東夷的軍隊,自知無力迴天,所以在鹿臺舉火自焚。
所以說,周武王能夠擊敗商朝,建立周王朝,並非是真正擁有了取代商朝的實力,實際是趁虛而入,討了個便宜,把紂王的家給偷了!
商朝雖然滅亡,但是商人並未真心歸降,國家的安定面臨著威脅商人與秦人一樣,都是自稱玄鳥的後代,還有另一個一樣的,商人的祖先相土也是養馬的。不過商人的圖騰是貓頭鷹,代表了商人好戰的性格。
周王朝有兩支精銳部隊,一支是宗周六師,另一支是殷八師。宗周六師是周王室的嫡系,由關中的周氏臣民組建。
殷八師是周王室滅亡殷商王朝之後,在殷地駐紮的一支軍隊,這支軍隊的組成比較複雜,有吸收的部分商朝軍隊,也有周王自己的嫡系,目的在於壓服商民。
可見即使商朝已經滅亡,但是殷商的實力依然十分強悍,令周王朝十分忌憚,需要佈置八師的兵力在殷地維護安定。
而且殷商王朝所控制的區域要比周國要大得多,即使是面對紂王臨時拼湊起來的奴隸軍隊,周國也難以將其擊敗,必須要聯合諸侯軍隊才能戰勝。
雖然周王朝已經建立,但是周氏的實力還比較弱,所以周武王費盡心力,將殷商的土地分為四塊,將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在殷,將武王自己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封於邶、墉、衛三地。
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安撫殷商臣民,顯示周氏弔民伐罪,並沒有滅絕殷商宗廟的意思。
第二個方面是為了分化殷商的勢力,將殷商分為四塊,百年以後,殷地之民,再也不是商人了,而是衛人、墉人了。
第三個方面是為了監視受封於殷地的武庚和商朝臣民,以防其有不臣之心。就近監視,方便控制,一旦發生叛亂,不讓事態擴大化。
雖然對殷地已經進行了安排,但是周武王還是非常擔心天下的安定,時常晚上睡不著覺。
他常說:“維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顯亦不賓滅,以至於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 ! ”
周王朝統治者內部因為權力爭奪,也存在著重重矛盾周武王滅亡殷商後,一刻也不敢停頓,隨後趕快部署征伐尚未臣服的商朝附屬諸侯,周軍征服了99個國家,另有652個諸侯國臣服。
新生的周王朝征服了天下的諸侯,但是周王室內部卻並不團結,周武王的諸位兄弟之間,在他在世時,已經出現了爭權奪利的跡象。
周武王去世不久後,周王朝就爆發了“三監之亂”,不滿周公旦攝政的武王兄弟,與企圖復國的殷商王子武庚聯合,發動叛亂反對周氏。
這場叛亂給周王朝的安定帶來了嚴重的影響,險些讓周王朝失去對殷地和東夷的控制。多虧了周公及時應對,與召公聯合,果斷調集精銳兵力平定叛亂。
這場叛亂的起因就是武王的兄弟之間的爭鬥,武王的眾位兄弟中,以四弟周公旦最為賢明,他最有資格輔佐朝政。
但是周公旦是武王的四弟,按周氏制定的宗法,最應該輔政的是三弟管叔鮮。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攝政,引起以管叔鮮為首的武王諸弟的反對。
周王朝統治者內部的團結和穩定,也是需要解決的一個嚴重的問題,因此周武王整日為內外部的各種問題發愁,最終一病不起。
周武王去世時的年齡是多大呢?真的是九十多歲嗎周武王繼位十九年,滅商兩年後因病去世,曾有傳說,文王姬昌活了九十四年,武王姬發活了九十二年,但真的是這樣嗎?
《史記·周本紀》記載: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
《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其後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
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周武王去世的時候,其嫡長子周成王的年紀很小,不能處理政務。周成王繼位的時候,至少是沒有成年,哪有九十多歲的人,長子還沒有成年的。
因此周武王去世時的年齡,肯定不會太大,最大也就是五十歲出頭,年輕一點的話可能就是四十來歲。這個年紀的君主,因為積勞成疾去世,著實十分可惜!
-
30 # 嗔痴歷史觀
周武王姬發,算得上是歷史上一個十分優秀的開國皇帝了,他靠著不斷隱忍以及未雨綢繆,終於在最後伐紂成功,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大周帝國,為中華民族的下一個階段繁榮發展奠定基礎。
可是周武王又是一個十分獨特的君王,他在位僅僅2年時間,就匆匆去世,很多人對他去世的原因不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周武王建立大周2年之後就去世呢?
對現在國家穩定的擔憂周武王是一個充滿憂患意識的人,早在伐紂的時候,這一點就已經充分體現出來了,原本伐紂計劃早就準備好,可是就在已經準備好的情況下,周武王還是要再三確定,生怕有任何閃失。
甚至就算已經出兵伐紂了,周武王還對身邊的人說,要是這次不成功,我們就進行二次、三次、四次,一直到成功為止。從他的這些簡單話語,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周武王憂患意識的嚴重性,當然他這些憂患實際上又是十分清醒的。
伐紂成功之後,周武王先把殷商故地交給了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繼續統領,隨後自己才建立起來大周王國,可是在大周建立起來之後,周武王就開始擔憂了,這個殷商故地交給商紂王兒子統領,要是武庚有異心,或者想要推翻周朝怎麼辦呢?
很明顯這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經過大家商量之後,覺得武庚一人在朝歌顯然是不放心的,必須要有人去監視方可。周武王想來想去,把自己最信任的三個兄弟管叔、蔡叔、霍叔調到了朝歌,並且在附近建立起來邶、墉、衛三個國家對朝歌的武庚進行監視。
周武王以為這樣就可以暫時穩定殷商舊部,可是周武王不久之後就聽到一些訊息,聲稱朝歌留在殷商地區之後,大家都在歡天喜地進行慶祝,周圍一些小國家還送去賀禮,武庚在朝歌全然沒有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大有我行我素的意思。
武庚在朝歌居住在紂王的宮中,帶領大臣去鹿臺、玉門等地方祭祀紂王,完全沒有把周武王放在眼裡,甚至武庚還在極力拉攏殷商舊部,其目的周武王看在眼裡,心裡早已明白一二。
就是處於這樣的現實環境中,周武王雖然已經建立周朝,但是內心的擔憂從來就不會減少,再加上週武王與箕子之間的一番談話,周武王就更加擔憂了。周武王問箕子殷商為何會滅亡?
結果箕子不僅沒有談論殷商滅亡的原因,反而表示自己不願意做新朝的臣子,隨後帶著一批遺民離開移居到了今天的北韓一帶去了。看到這樣的情況,周武王深刻明白,這些殷商時期的遺民,其實在精神上並沒有完全臣服於自己,自己必須採取一些其餘措施來彌補方可。
綜上所述,在對目前國家穩定的擔憂方面,周武王主要擔心的就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殷商舊部武庚的問題,另外一方面就是殷商移民對周朝的臣服問題,周武王必須努力解決這兩個問題,自己才能睡好覺。
對未來國家發展的擔憂周武王在建立大周之後,總是夜不能寐,有一天周公關心周武王,就問他為何睡不著覺,周武王告訴周公說:“殷商後期混亂了60多年時間,導致民不聊生,我們現在剛剛得到天下,百姓們(殷商時期的氏族)生活不顯達也不差,要如何讓他們過得更好,我們未必能夠得到上天保佑啊!”
確實如此,別說是讓這些氏族過得更好,想必就連如何安頓這些氏族,或者說如何與這些氏族友好相處,其實都是一個大問題,因為在殷商時期,這些氏族是獨立生活的,國家無法對其進行直接管理,只能聯合他們友好相處。
想必很多人不明白這是為什麼?我就先來解釋一下,在殷商時期,或者說是上古時期的後邊階段,實際上人們就已經是按照血緣關係組成的氏族來生活了,這個時期大多數管理都是靠著血緣關係來進行管理的,外族想要對其進行直接管理,難度很大。
既然這樣的方式已經流傳那麼久,現在周朝剛剛建立,周武王想要改變這些氏族,或者說是想要繼續聯合他們發展,應該採取怎樣的措施,未來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周武王心裡確實沒有底,所以擔憂是必然的。
周武王採取的措施既然有這麼多可擔憂的事情,周武王就必須立即採取措施才能改變一些東西啊,所以周武王針對這些自己擔憂的問題,採取了一些比較可行的措施:
首先第一個措施就是針對殷商舊部武庚的解決方案,這個在上邊我已經說了一部分,周武王將自己的三個弟弟分封到了朝歌附近建立起來三個國家負責監視武庚,不過僅僅如此周武王還是不放心,他繼續把功臣也分封到了齊、魯、燕、晉四國,對中原地區形成一種包圍,就算是武庚想要圖謀不軌或者造反,周天子去平叛也比較簡單。
第二個措施就是營建洛邑,以方便周天子對中原地區進行統治,在殷商時期,其實天子距離中原地區都是比較遠的,這樣就不方便對中原地區進行統治,周武王營建洛邑,以後的天子只要有事於東方,就可以去洛邑居住,這樣就更方便對其進行管理了。
第三個措施就是採取仁治,周武王覺得天下沒有歸心於自己,主要原因還是殷商時期的一些殘忍行為導致的,他認為現在國家已經穩定下來,最重要的就是發展經濟,讓百姓安居樂業,自然就沒有人想造反或者做什麼事情了。
有了這些想法之後,周武王採取了“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的懷柔政策,意思就是他覺得國家不需要打仗了,把馬放走,刀槍全部收入庫房中,好好發展經濟,好好生活。
當然這個措施在短時間內還是行之有效的,至少人們可以看到周天子穩定天下的那種決心,這樣一來,大家當然對周天子就比較信任,得人心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不過時間長了之後,很多問題還是沒有辦法解決的,周天子就算這樣生於憂患,結果在兩年之後,他還是死於憂患了,過渡憂患以及勞累,促使周天子僅僅建立大周兩年,自己就撒手人寰了。
在周天子死後,他所擔憂的事情一樣還是發生了,遠在朝歌的武庚果然想要造反,最讓周天子想不到的是,自己最信任的三個弟弟,居然也跟著武庚一起造反,好在當初周武王就留了一手,分封了齊、魯、燕、晉這些地方包圍中原。
在武庚造反之後,周公帶領軍隊,聯合齊、魯等諸侯平定了叛亂,將殷商王族分封到了宋,此後,終於算是穩定了下來,周公回朝之後,重建天下秩序,他將宗法制以及禮法等推行天下,為周朝的繁榮穩定奠定紮實基礎,對後世影響頗深。
結語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周武王雖然已經伐紂成功,並且建立起來大周王朝,可是之前殷商遺留的很多問題尚且沒有得到解決,再加上國家未來的發展趨勢也很迷茫,所以他擔憂完全是正常的,正是因為有了周武王的擔憂,後來的大周才能穩步發展,只是可惜周武王過於擔憂和勞累,在大周建立兩年之後就去世了,真是生於憂患,亦死於憂患啊!
-
31 # 橙皮卷
周文王的兒子伯邑考在殷商作人質,紂王殺了他,將他烹飪成肉羹,賜給周文王,說:“聖人應當不會吃自己兒子的肉吧?”沒想到周文王端起來就吃。
姬昌本是商朝的重臣,可是因為得罪了紂王,被囚禁了七年。
他的長子伯邑考為了救父親,帶著珠寶去商朝送給紂王,並甘願作人質,以換取父親的自由。
可是紂王生性多疑,不僅沒有放了姬昌,反而扣下了伯邑考,讓他給自己做車伕。
聽人說,姬昌是個聖人,威望極高。紂王心中忌憚,命人殺掉伯邑考,將他做成肉羹端給姬昌。
姬昌知道肉羹是兒子的肉做成的,卻還是忍著心痛吃了起來。
紂王哈哈大笑,連說:“連自己兒子的肉都吃,算什麼聖人?不足為懼!”
紂王認為自己看到了姬昌的愚忠和怯懦,卻沒有想到一個能吞下自己親生骨肉的男人,是多麼的堅忍!
最終紂王釋放了姬昌,放虎歸山,終成後患。
姬昌一方面致力於提高本族實力,另一方面進行武力擴張,對外征伐,以固後方。
姬昌死後,因為長子伯邑考已經作古,次子姬發即位,也就是周武王。
一、周王朝的建立
在姬昌的努力下,姬發即位的時候,國力已經非常強大,世人都說“天下三分,其二歸周”。
姬發對內繼續任用姜太公為軍師,重用賢良。對外聯合了很多諸侯國,爭取更多的力量。
不過姬發是個謹慎的人,他雖然確定了滅商的目標,卻並不冒進,而是耐心地等待著時機。
姬發即位後的第二年,以祭奠周文王為由,率領大軍向商朝國都朝歌進發。
大軍一路前進的過程中,不斷有諸侯趕來投奔,一致要討伐紂王。
姬發心下大喜,此情此景表明商紂王已經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自己的舉動是得人心的。
軍隊抵達孟津時,雖然諸侯們紛紛鼓動姬發繼續前行,姬發卻意外地下令全軍返回。
原來姜子牙認為時機還不過成熟,應該再耐心靜待時機,不可操之過急。
於是,姬發就帶兵班師回朝,將這次半途而廢的行動作為一次攻伐紂王的演習。
當姜子牙聽說比干被剖胸挖心,箕子裝瘋,微子隱居,認為商朝已經眾叛親離,能人異士不再為紂王效力,發兵討伐的時機到了。
於是,姬發拜姜子牙為帥,發動討伐商王朝的戰爭。在他的號令下,各地諸侯紛紛前來歸附,群情激憤,鬥志昂揚。
遠在朝歌的商紂王聽聞此事,竟不以為意,哈哈大笑,說到:“姬發只有5萬兵馬,與我70萬的雄兵抗衡,豈不是自尋死路?”
雙方的軍隊在距離朝歌70裡的牧野會戰。
戰爭一開始,商紂王就傻了眼。他的70萬大軍剛與對方交鋒,就紛紛繳械投降,瞬間就土崩瓦解。
人心向背可見一斑。這70萬大軍中,奴隸和俘虜佔了絕大部分,平時受到虐待,怎麼還願意為紂王賣命?趁這個機會,趕緊棄暗投明才是明智之舉。
就這樣,戰爭幾乎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商紂王倉皇逃跑,最後在鹿臺自焚而亡。姬發看到紂王燒得焦黑的遺體後,連射三箭,並砍下紂王與妲己的腦袋,懸掛在旗杆上示眾。
商王朝就此覆滅。
隨後,姬發建立周王朝,即周武王。追封父親姬昌為周文王。
二、周武王憂鬱而終
周武王伐紂成功,了卻心頭大患,天下稱頌,萬民敬仰。按理說應該是意氣風發,大戰雄圖的時候。
可是,他卻偏偏憂思過度,一病不起。周朝建立兩年後,周武王告別了人世間。
在周文王的基礎上,周武王為了討伐商紂王,整整準備了四年。
在這四年中,可以說周武王是在擔驚受怕和多慮多思中度過的。
最初,周朝的實力與商朝的實力還是有差距的,周武王既要想辦法提升國力,增強經濟,又要聯合其他諸侯,招兵買馬,壯大實力,還要提防商紂王察覺到他的意圖,對他進行鎮壓。
雖然周武王手下有諸如姜子牙、太公望、周公旦這樣能幹的重臣,但是在這樣決定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周武王一刻也不能掉以輕心。
因為操勞過度,周武王一直處於亞健康狀態。
武王伐紂取得巨大勝利後,緊繃的神經突然放鬆,本來強撐著的身體一下子垮下來,也是不足為奇之事。
此時周武王最應該做的就是靜下心來,調養身體。
可是,雖然周武王得了天下,也有不少諸侯公開表示擁護他,局勢卻比表面上看起來複雜得多。周武王不僅沒有好好休息,反而更加殫精竭慮。
那麼,周武王到底是在憂慮什麼呢?
1】擔心諸侯作亂
周武王在孟津進行演習時,前來投奔的諸侯達到了八百多個。而後正式討伐紂王時,參與的諸侯至少上千個。
千萬別以為這些諸侯都是一心歸順周朝的,其實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有的人是因為傾慕周文王和周武王的聖人之名,有的人是憎恨紂王的所作所為,還有的人想在朝代更替中撈到一些好處……
到底哪些諸侯國是真心臣服,哪些諸侯國望風而動,哪些諸侯國懷有異心,周武王心裡根本沒底。
殷商時期,周武王不過是商朝的一個諸侯王,管理的區域有限。
討伐紂王后,周武王以“小邦”之君的身份面對著如此大的區域和幾十個諸侯國,難免憂心忡忡。
很多邊遠地區的諸侯國,平時就瞭解甚少,如果他們有什麼異動,鞭長莫及,實乃大患。
既然自己能夠興兵討伐商紂王,那其他諸侯國也可以興兵討伐自己。
周朝剛剛成立,百廢待興,兵力不足以應付諸侯叛亂。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周武王開始論功行賞,實行以周王室為中心的分封制。用自己的人替代或者管理原來的那些諸侯。
他將王族、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等功臣分封到各地做諸侯王,建立諸侯國。
這些諸侯國對中央形成拱衛之勢,駐守地方,可對周圍的殷商遺民進行監控和管理。並可以互相聯絡,首尾相助。
周武王先後分封了魯、齊、燕、衛、宋、晉、虢等71個諸侯國,將大周朝的力量分佈到諸侯國各處。
2】如何安撫商朝舊部
殷商統治了500多年,勢力盤根錯節。而周朝剛剛成立,周人的實力還遠小於商朝遺民。
對這些遺民的管理也非常讓人頭疼,一招不慎可能就會引發動亂。
他曾經向姜子牙諮詢,姜子牙給出的建議是,毫不留情,斬盡殺絕。
周武王覺得這個建議太過殘酷冷血,不利於他的仁君形象,沒有采納。
他又問大臣召公奭,召公奭說,應該有罪的殺掉,無罪的放掉。
這個建議雖然合理,卻不具備可操作性。殷商遺民人數眾多,當時各地沒有統一的法律和行為規範,定義是否有罪實在難度太大。
後來,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認為,讓殷商遺民回家過自己的日子比較好,至於他們所犯的過錯,都推到紂王身上好了。慢慢地再用仁德感化他們。
周武王採納了周公旦的建議,將代表天下的九鼎展示給殷商遺民,還舉行了大型祭祀,讓遺民們認可天下已經易主的事實。
可是,對於商朝那些非常重要的貴族,周武王還是非常嚴厲的。
紂王死後,周武王將殷商故地交給紂王的兒子武庚統領。
他把自己最信任的三個兄弟管叔、蔡叔、霍叔調到了朝歌,並且在附近建立起來邶、墉、衛三個國家對朝歌的武庚進行監視。
一旦武庚有任何異動,三位諸侯王就可以發兵鎮壓。
周武王還著手在洛邑營建新都,由於洛邑居天下之中,將政治權力中心遷移到中原之地,與朝中其他地方聯絡方便,同時也便於控制殷商遺民分佈廣泛的中原地區。
2】如何管理天下,發展大周朝
制定宗法制,貴族和諸侯的管理有據可依
周武王建立大周后,總是睡不著覺,他說:“殷商亂了60多年時間,民不聊生,如何讓他們過得更好呢?不知道上天會不會庇佑我們呢?”
在此之前,人們之間常常按照血緣關係組成氏族,氏族內部的管理是依靠血緣關係來進行的。
不同的氏族有不同的管理方式,氏族之間難以溝通和聯絡。
沒有血緣關係的外人無法置喙,也很難插手。
周武王分封了許多諸侯,在周朝出現了不少貴族。如果不能將這些貴族內部、貴族之間的關係理順,就無法好好管理國家。
周武王為此制定了氏族的權利繼承製度,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用於區分嫡庶、親疏關係。
貴族內部的權力繼承、財產繼承問題有了初步的解決方法。
對於土地的分配,周武王採用了井田制。
土地歸君主所有,他將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再按照級別將土地分賜給下屬。種地和收割莊稼的平民按期繳納稅賦。
君主對土地有絕對的控制權,諸侯只能夠使用土地,不能夠私自買賣土地。
為了更好地管理不同的個體,周武王制定了禮樂制度。
周禮定義了社會中每個個體的地位,國民的行為按照周禮來進行約束。
這是後代法律制度的雛形,可以解決國民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使全社會和諧共處。
周樂涉及的是宣傳部門,他們用音樂來感化和號召國民遵守周禮。
周武王所制定的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禮樂制,一直流傳了下來,影響了後世幾千年。
對於周武王來說,這些制度幾乎都是創舉,沒有前法可依。
在群臣們的輔助下,周武王需要考慮方方面面的細節和可實施性,難免會花費巨大的心血。
不過周武王在位兩年就去世了,他所制定的制度只有個雛形,沒有真正地推廣下去。
後來他的弟弟周公旦和兒子周成王將這套制度推行天下,為周朝的繁榮穩定奠定了紮實基礎。
三、結束語
周武王生於憂患,死於憂患。
面對著殷商遺留的許多問題,繁雜瑣碎的利益紛爭,周武王充滿了打造王朝盛世的渴望,難免精神壓力過大。
周武王去世時的年齡,史籍上並沒有詳細記載,很可能是五十歲出頭。比起活了九十六歲的父親周文王來說,他也算是英年早逝,十分可惜!
-
32 # 煙郭說歷史
周武王姬發雖然滅了商朝,不僅沒有成功的喜悅,反而日夜焦慮,寢食難安,直到周公察覺後,他才說出了真相。
姬發的這種焦慮從攻滅商朝那一天起,就已經開始了。
滅商之後,武王姬發在商朝首都附近登上一座小山丘,遙望那座剛剛被自己打下來的朝歌城,不禁感嘆道:
唉,紂王不懂得順應天意,所以一日間便敗亡了,如此可怕的事情,真是令人難以忘懷啊!
表面上看,這只是偶發感慨,但實際上卻是周武王內心的擔憂。
自此以後,姬發回到周朝國都,就變得日夜不安,憂心忡忡,經常失眠,身體也越來越差。
乃升汾之阜以望商邑,永嘆曰:“嗚呼,不淑,兌天對。”遂命一日,維顯畏弗忘。王至於周,自鹿至於丘中。具明不寢。——《逸周書·度邑解》
姬發到底在憂心什麼呢?姬發的弟弟周公旦聽說武王日夜不安的事情後,特意前來拜見武王,兄弟二人一番交談後,武王才吐露了心聲。
只聽姬髮帶著悲觀的情緒說道:阿但啊,上天不護佑殷商,從我未出生到現在,已經六十年了。當時當時夷羊出現在朝歌郊外,飛蝗遍野,天昏地暗。
因為上天不護佑殷商,才有我們大周今天的勝利,遙想當年,商人的祖先商湯攻滅夏朝,建立商朝時,也曾徵召重用賢能的貴族人才高達360個。
雖然殷商的後人也有違逆上天的時候,但始終沒有達到能滅國的地步,所以才能維持統治到今天。
如今我們雖然滅了殷商,建立大周,但我十分擔心大周也會有這種災難,所以日日憂心,寢食難安啊!
王曰:“嗚呼,旦惟天不享於殷,發之未生,至於今六十年,夷羊在牧,飛鴻滿野。天不享於殷,乃今有成。維天建殷,厥徵天民,名三百六十夫,弗顧,亦不賓滅。用戾於今。嗚呼於憂,茲難近飽於恤辰,是不室。我未定天保,何寢能欲。”——《逸周書·度邑解》
注意,姬發說的這段話正是解開謎題的關鍵!
這段話隱含的意思是,商朝雖然衰微了,但遠遠沒有達到覆滅的地步,周武王為什麼還能滅了商朝?
紂王其實有不少被黑化的地方,當時商朝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
東南夷人部族崛起,勢力擴張到商朝統治的中原一帶,而且經常進犯商朝邊境。
而商朝的內部,一方面是面臨周人部族崛起,威脅統治。
另一方面由於前代商王為了加強王權,同時緩和奴隸主和奴隸以及平民之間的矛盾,限制了奴隸主貴族參政、議政的權力,用嚴厲的刑法打擊奴隸主對平民的剝削。
雖然加強了王權,緩和了階級矛盾,但觸犯了貴族利益,引發貴族集團嚴重不滿。
到了紂王時,這種不滿達到頂峰,貴族階層變得離心離德,失去凝聚力。
紂王在商朝衰落時,對夷人部族實施了曠日持久、硬碰硬的軍事打擊,雖然贏了,軍隊損耗也大。
為了斂財用以支撐戰爭開支,對百姓盤剝過度,又激化了階級矛盾。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局面下,周武王姬發趁紂王討伐徐州之夷,大陸空虛之時,號集諸侯,集結大軍,一舉攻克商朝首都,才滅了商朝。
紂王當時雖然打贏了夷人部族,但主力軍隊來不及回援,只好徵發奴隸和俘虜作戰。
這些奴隸和俘虜又是剛剛從戰爭中俘獲的,還沒有來得及消化,就被送上戰場,這些人忠誠度極低,在戰場上臨陣倒戈,導致商軍大敗。
所以說,周人部族是以一個臣服於商朝的諸侯名義,趁其不備,將其攻滅。
姬發擔心周朝也會發生這種災難,指的就是萬一哪天,有個諸侯再效仿自己滅商一樣,聯合一幫諸侯,趁周人不備,再把周朝給滅了。
更嚴重的是,周武王當時只是打下了商朝首都,對於商朝的其他地盤以及臣服於商朝的諸侯,是沒有拿下的。
於是,在滅商之後,姬發又集結軍隊南下,攻佔了商朝的其他地盤,順便把那些不臣服的諸侯也一塊打服了。
最後征服了99國,另有652國表示臣服。
這牽扯出來的,是周武王的另外一個憂慮:小邦周統治天下,必有諸侯不服。
商朝之所以能滅了夏朝統治天下,是因為商湯賢名在外,威望甚高,天下人都服他。
但周武王滅商,雖然姬發也有賢名,但紂王卻沒有那麼不堪,死忠粉還是有不少的。
周人屬於臣服於商朝的“小邦周”,尊殷商為“大邑商”,殷商是天下共主,周國和其他諸侯國都是商朝的臣子。
同樣的,周國和其他諸侯國是對等的地位,現在小邦周突然要做天下共主了,諸侯們肯定有很多不服的。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
民國時期,袁世凱在世的時候,北洋軍閥還能服從號令,袁世凱死後,情況就不一樣了。
比如說,這時候讓直係軍閥首領接替袁世凱當總統,那皖系軍閥肯定不幹,大家都是一方首領,憑啥你能坐那個位置?
放在周武王這裡,同樣的道理,大家都是原本臣服於殷商的諸侯,憑啥你就是天下共主?憑啥你就能號令天下?
所以,西周建立初期,“小邦周”在諸侯中的威望沒有想象中那麼高,鎮不住諸侯,怕江山被諸侯顛覆了。
這就是姬發憂心的地方。
第二個,他還擔心殷商遺民反攻倒算。
姬發說完了第一個擔心,接著情緒更加激動地說道:
阿旦啊,我能得到上天的垂青,確定天保,依傍天室。我們還要把那些可惡的殷商惡臣頑民都給找出來,送他們去地府和紂王團聚。
因此,我們兄弟必須要日夜操勞,以安定咱們西土,挾滅商之勢,使得天下歸服。
王曰:“旦,予克致天之明命,定天保,依天室,志我其惡,專從殷王紂,日夜勞來,定我於西土。我維顯服,及德之方明。”——《逸周書·度邑解》
這段話的意思是這麼回事:
紂王雖然被幹掉了,但殷商的王族、貴族還在,商族百姓尚在,紂王也並沒有那麼殘暴,殷商族人對紂王還是有情義的。
如果有一個王族之人打著恢復殷商的旗號,勢必群起響應。
到時候叛亂四起,西周將面臨被反攻倒算的危險,將如何應對?
(周公旦畫像)
而這時候的武王姬發,已經感受到自己命不久矣,考慮到自己的兒子還年幼,不足以應對這些威脅。
所以,姬發想把王位傳給弟弟周公旦,不料,周公旦堅決不受。
看著周公旦堅決的態度,姬發只好轉換話題,說出了自己的破局方案。
姬發的應對方案是這樣的:首先是解決殷商頑固遺民的問題。
對待殷商遺民,姬發採取了剛柔並濟的辦法,一面鐵腕對付頑固殷商遺臣遺民,一面安撫那些表示臣服的殷商族人。
姬發認為西部的洛邑(洛陽)位於天下中心,也是最接近天神的地方,可攻可守,一旦有事,請求上天幫助,上天趕來幫忙也不難。
可以在洛邑營建新都,把位於原來殷商王畿之地的貴族、遺民全部遷移到這裡,離開了故土,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折騰起來的難度就大了。
同時,洛邑新都建成後,可以就近管理,派人監視,嚴加防備。
為了安撫殷商族人,姬發又分封了殷商後裔,把紂王的兒子武庚封於殷,並在殷的周邊,設邶、墉、衛三國,封給霍叔、管叔、蔡叔,用來監視武庚,號稱“三監”。
事實上,周武王死後不久,三監中的管叔、蔡叔就發動叛亂,紂王之子武庚趁機號集舊眾,舉兵反叛,最後被周公旦平定。
其次是解決諸侯反叛的問題。
姬發把滅商的功臣、自家有功的姬姓族人分封到各大戰略要地,讓他們負責監視諸侯,同時擔負起拱衛王畿之地的職責。
在解決“小邦周”威望不足這方面。
安撫殷商遺民旨在向天下人表明,自己並沒有要把殷商族人趕盡殺絕的意思,而是紂王無道,自己是弔民伐罪,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同時,對於先代帝王之後,比如堯帝后裔、舜帝后裔、黃帝后裔、大禹後裔等,都受到了周武王的分封。
此舉意在表明自己崇德報功的仁心,事實上,周武王分封給他們的封國,這些人原本就在這些地方。
姬發所謂的分封,本質上就是以新天子的名義給他們名分而已,他實際上是要藉此塑造威望,收攬天下人心。
做完這些事情,姬發也在坐了三年天子後,身體終於支撐不住,病逝了。
總的來說讓周武王姬發日夜擔憂,寢食難安的事情有兩件:
其一,小邦周威望不足,諸侯不服,擔心反叛。其二,殷商遺民中的頑固分子很多,勢力龐大,擔心反攻倒算。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姬發一方面日夜憂慮,寢食難安,一方面苦思冥想解決之道。
想出解決方案後,又變成工作狂,日日操勞,加上之前為了謀劃滅商大事,姬發也是操勞過度,身體本來已經不好了。
現在登上天子之位,又吃不好、睡不香、內心憂鬱,還得每日操勞,終於把身體搞垮了,最終一病不起,當了三年天子便去世了。
回覆列表
說來可惜,周武王好不容易等到天下人苦“紂”久已的地步,順應天下人的意願伐紂併成功建立大周王朝,卻在王朝建立兩年後憂鬱而終。這背後是否有什麼隱情呢?其實不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周武王的性格。
古人是很迷信神的,周武王伐紂成功的原因在於紂王昏庸腐敗,只聽女人言,不知親人苦。再加上週武王準備充分,這才在牧野之戰中大獲全勝。但是在周武王的心裡卻認為是神放棄了紂王,正因為神不再幫助商朝,所以商朝的有賢之士會得不到重用,且遠郊及遠郊外到處是麋鹿和飛蟲(這在古人眼裡是不好的象徵)。
所以周武王在王朝建立之後,要軍隊放下武器,還要去懲罰那些惡人,就是利用手中權力牟利並過上奢侈生活的商朝貴族們。然後善待百姓,周武王堅信這樣自己就可以得到神的保佑。
但統治王朝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像周武王這種一開始沒什麼根基的人來說,他所要面對的是前朝留下的龐大勢力,即那些原本就掌握大量財富資源的氏族世家們。
本來就很迷信的周武王在整治前朝勢力遇見問題的時候,就更加自卑了,甚至懷疑神也不想站在自己這一頭。
這樣想著,周武王自己給自己的精神壓力就越來越大。再加上週武王當時的年歲已高,據史料推測,周武王的年齡應該從四十幾到九十幾不等,對於古人來說,這已經算是高齡了。那麼周武王也算是壽終正寢了。
那麼周武王生前的腦細胞都死在哪裡呢?歸根究底還是權謀鬥爭上,周武王在大周成立之後,其實早就想過會出現內亂,所以選擇了分封制,將不同姓氏的世家們分封在不同區域,以防止世家們聯手造反。
可誰知道周武王都這樣討好那些世家們了,那些世家們還是不滿足。紂王雖死,但紂王的兒子武庚卻留了下來。周武王為人迷信,再加上也擔心自己對待武庚太苛刻會引起天下人的不滿,所以特地給武庚準備了一個宮殿,善待武庚。
可誰知那些世家們卻反倒更加親近武庚,甚至有些世家們直接選擇忽視周王朝,不給周武王朝貢,反倒是天天給武庚送禮物,一時之間天下人好像都忘記了紂王的殘暴,紛紛開始崇拜武庚去了。
而成為壓垮周武王最後一根稻草的,則是各個世家的不滿足。按理來說,周王朝的分封制已經給了世家們一個成為諸侯國的權力,可以與周王朝共同治國,但各個諸侯國野心太大,根本不滿足於一個小小的諸侯國。
後續的發展相信大家也知道了,在周武王死後,周王朝逐漸分成了六個國家,勢力糾葛也變得錯綜複雜。治理好一個國家遠比成立一個王朝難得多,其實就算周武王當時選擇以強硬的方式對待那些世家們,也會引起內亂,可能還更早。
對於周武王這樣的聰明人來說,相信他也能預料到無論哪個選擇都將帶來慘痛的下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