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朝文DMU

    三國時期,正統衰落,群雄並起,東漢政權搖搖欲墜,各路諸侯都不把當時的皇帝放在眼裡。當時曹操打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旗號,以此來操控天下諸侯。而且曹操對於漢獻帝也是非常的不尊敬。當時曹操和漢獻帝一起在許田狩獵,漢獻帝射中了一隻鹿,這個時候群臣都歡呼了起來,慶祝漢獻帝射中了這隻動物。但是曹操卻擋住了漢獻帝,迎接群臣對於漢獻帝的慶祝。這要是在當時,是欺君之罪。但是當時正統衰落,大家都不把皇帝當回事。

    劉備光復漢室之路

    但是偏偏有人把皇帝當回事,還把光復漢室,迎接漢獻帝當皇帝作為個人目標。這個人就是當時的漢景帝劉玄的孫子。他叫劉備,雖然他有光復漢室的信心,但是他沒有光復漢室的能力。手上沒有一兵一馬。就算是之後,結識了關羽張飛,拉起了自己的隊伍,想要建功立業。但是無奈勢單力薄,面對著這些強大的諸侯。劉備像喪家之犬一樣被被各路諸侯趕來趕去。

    一直到了劉備結識了徐庶,徐庶向劉備推薦在南陽的大山裡隱居的臥龍諸葛亮。在劉備多次前往臥龍崗邀請諸葛亮,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就答應劉備幫助他出山對抗曹操,光復漢室。一直被人們傳為美談的隆中對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橫空出世。這不但改變了三國的命運,甚至改變了整個中國的文明程序。諸葛亮建議劉備先把荊州拿下來,以荊州作為北伐曹操的基地,再把益州拿下來,用益州豐富的資源和糧食來保證北伐的物質供應。

    在團結當時的南蠻,得到他們對於蜀漢政權的承認。團結孫權,取得一個可靠的外援。只有這樣,光復漢室才有希望。但是當時,這些條件已經不成立了,首先荊州已經被孫權佔領,而且蜀漢的將軍關羽也已經在死孫權的手裡了。這導致了隆中對中,作為諸葛亮的前進基地的荊州已經失去了。而失去了荊州,又因為關羽的問題,失去了孫權這個可以依靠的盟友。

    北伐的條件都不在了,那為什麼麼還要北伐。

    蜀國是劉備依靠荊州集團(以諸葛亮為代表,劉備入蜀帶領的文臣武將)在蜀地建立的政權。所以在蜀國第一階級是荊州集團、第二階級是東州集團(以李嚴為代表,劉璋以前帶領的文臣武將)、第三階級才是蜀地集團(以譙周為代表,蜀地本土勢力)。在蜀國的基本國策是該執政掌權的是荊州集團(蜀漢四相全是荊州人)、受聯合拉攏的是東州集團、被排擠打壓的是蜀地集團。

    由於蜀國建國之初,擁有荊州與益州,三方勢力的矛盾並不明顯。但是自從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後。荊州集團在經歷失荊州、敗夷陵,元老死傷慘重(關羽、張飛、黃忠、馬良、麋竺等皆亡),無力繼續壓制強大的蜀地集團,所以必須聯合東州集團。三方長此以後,矛盾日漸突出。劉備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託孤之時,除了任命諸葛亮為"正託孤大臣"還任命李嚴為"副託孤大臣"。一來可以使雙方互相監督,二來可以藉機拉攏東州集團。況且李嚴也算是半個荊州集團,不與劉備定下的基本國策衝突。

    諸葛亮發動北伐,可以將蜀國的內部矛盾轉移至對曹魏的外部矛盾。一旦打下雍州、涼州,那麼荊州、東州、蜀地三大集團的矛盾會大大縮減。而且可以使蜀國有了問鼎中原的機會。

  • 2 # 甲申十七年

    諸葛亮是純粹的希望匡扶漢室,至於為什麼明知不可而為之,一方面是緩解蜀國內部派系之間的壓力,二是希望透過對外戰爭,延緩魏國的發展速度。

    他的接班人蔣琬、費禕,則是另一種想法。匡扶漢室在他們心中已經不存在了,重要的是延長蜀國的國祚。

    而最後北伐的姜維,我認為他也不是純粹的希望匡扶漢室,而是借北伐借武侯遺志的大旗獲取自己的政治利益,對外戰爭就因此變成窮兵黷武了。

  • 3 # 江潯歷史

    原因一:利益集團你死我活的鬥爭

    這也是諸葛亮北伐的根本原因

    蜀漢王朝的利益團體構成決定了這個政權內部紛爭不斷。

    蜀漢一共有三個利益集團組成:原本的益州士族集團、劉焉父子入主蜀漢遺留政治勢力、劉備入主西川的培植政治勢力。

    三種政治勢力先後稱為:益州集團、東州集團、荊州集團。後期三種政治勢力的代表人物分別為譙周、李嚴、諸葛亮。

    三個利益集團表面上和和睦睦,實際上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為什麼?因為利益分配不均。

    原本的一塊蛋糕,完全屬於益州士族集團,結果劉焉父子來到蜀中,這塊蛋糕一分為二,而且統治者佔有的遠遠要比被統治者多。已經損害了益州集團的利益。

    劉備入主西川之後,帶來了荊州集團,蛋糕一分為三,劉備帶來荊州集團佔有的最多,東州集團受到壓榨,益州集團淪落到了權力底層。

    三種勢力一直針鋒相對,尤其是夷陵戰役蜀漢大敗、元氣大傷,劉備又死了,維繫三大利益集團的最後一根主心骨斷了。

    為了維護統治,劉備在死前也做出了安排。諸葛亮為託孤大臣,目的是確立荊州集團的利益主導位置;冊封李嚴掌握軍權,並且同為託孤之臣,是為了維繫東州集團;至於益州集團,在荊州集團團結大多數之後,它又能如何呢?

    諸葛亮掌權之後,提出了新的方案。那就是建立寒門法治社會,從而維持階級穩定。與此有關的重大事件有諸葛亮揮淚張馬謖、譙周誤國等。

    大致穩定的集團內部仍舊風起雲湧,諸葛亮最終走上了北伐的道路。希望透過戰爭轉移蜀漢內部統治集團矛盾的措施,蛋糕不大那就擴大蛋糕,緩解矛盾。

    原因二為當初的諾言買單:

    此時的政治勢力有三個:魏、蜀、吳。要討伐哪個?

    這時候,蜀漢最初的政治綱領就被重新提出來了,那就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聯吳抗曹。

    言歸正傳。劉備最初造勢用的政治口號就是興復漢室。

    在前期,這個政治口號為其創造了大量的政治優勢。但是時過境遷,在其建立王朝之後,“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已經成了一個虛假的口號,休養生息,發展國力才是當務之急。

    諸葛亮當然知道北伐勞民傷財,但他又不得不北伐,北伐的目標自然而然是曹魏,這是符合其前期政治口號的。無形之中,過時的政治口號成為了諸葛亮最大的負擔。

    原因三:以攻代守

    三國能形成鼎立的局面,是因為東漢末年以來大多數的戰爭都在北方,北方的經濟嚴重被破壞,人口大量減少,曹魏即使佔據上風也只是微弱的上風,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北方經濟漸漸恢復,北方是當時中國的經濟重心,遠遠超過南方。

    一旦曹魏實力恢復那對最弱的蜀漢就是災難,諸葛亮沒有其他辦法,只能北伐,希望透過戰爭減緩曹魏的經濟恢復速度。

    最後還是失敗了,曹魏第一個滅的就是蜀漢,代替曹魏的晉滅了東吳,這是實力雄厚的必然結果。

  • 4 # 秦曰漢雲

    很多人認為諸葛亮北伐,明明知道成功的機會很小,卻偏偏一意孤行。西蜀朝廷很多人是不主張北伐的,包括劉禪在內,他們認為眼下當務之急是發展國力。

    諸葛亮不知道西蜀國力不如北魏嗎?為什麼要執意北伐?有人認為他有私心,立功心切,害怕在有生之年無法實現自己的願望,因此寧願賭一把,也不願老老實實搞發展。其實這是不對的,有這種想法的人,根本不瞭解三國時期的局面。

    諸葛亮之所以流芳千古,自然有他過人之處,軍事上的才能,還不是他最擅長的,他最擅長的是治國,只可惜他生在亂世,帶兵打仗是當務之急,如果生在和平年代,一定能夠輔助君主開創盛世。這樣一個政治才能卓越的人,為什麼要力排眾議,執意北伐?原因是他非這麼做不可。

    曹丕稱帝后,先後控制了河西地區、西域和北疆,政權穩固,大力發展農業,人口遠遠多於西蜀和東吳,綜合國力更讓其他兩國望塵莫及。而西蜀自從失去荊州之後,損失的不僅僅是一個軍事重鎮和一個大將,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個發展國力的重要基地。在這樣的情勢下,時間拖得越久,國力的差距只會越大,諸葛亮正是因為看清了這一點,才迫不及待地要對曹魏發動進攻。

    看三國,很多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西蜀國力最弱,卻追著最強的曹魏打,國力居中的東吳老老實實搞發展,不招誰惹誰,偏偏被曹魏盯著不放。這是什麼原因?

    諸葛亮之所以提出以攻為守的策略,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西蜀像東吳一樣停下來搞發展了,一樣會遭到曹魏的侵略,曹魏一邊自己要發展,一邊還會派兵擾亂敵人發展。只有自己主動出擊,讓對方疲於防守,才是上策。

    第一次北伐,雖然以失敗告終,但諸葛亮還是嚐到了甜頭。他進攻隴右,攻取了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曹魏朝廷大為震動,可是由於街亭的失守,使得此次北伐功虧一簣。接下來諸葛亮孜孜不倦一次又一次北伐,雖然都不成功,但是曹魏還是很害怕的,每一次北伐,戰場都在曹魏境內,都會影響到它的發展。

    如果諸葛亮不主張北伐,曹魏一定也會像對待東吳那樣,時不時地襲擾,影響你的發展,過個幾年之後,國力差距更加大,那時候曹魏再來進攻西蜀,將會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一舉平定。

    所以說諸葛亮北伐的目的確實是匡扶漢室,沒有私心,之所以不被人理解,是因為他的目光很長遠,藝高人膽大,不是一般人能夠看得透徹的。

  • 5 # 敘敘汝聲

    我是海上樵夫,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

    在諸葛亮《出師表》一文中,有很明確的說明。

    原文是:“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諸葛亮本是默默無聞之人,在出山之前,除了水鏡先生,無人知曉。他只是南陽一山人,被劉備三請出山,可謂是諸葛亮的知己。

    俗話說“士為知己者死”。劉備作為諸葛亮的知己,受命於危難之時,為蜀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然而以他這樣知天命的人,怎麼會不知道劉備的願望是不可能實現的呢?

    這就是人心自私的一面了。

    有些人貪利,有些人貪名。諸葛亮就是貪名之人。

    三國亂世,魏蜀吳三方,曹操勢力最大,手下人才濟濟,諸葛亮投奔曹操不可能受到重視。吳國因又其兄諸葛瑾,以諸葛亮的性格,不可能去的。所以劉備拜訪諸葛亮可謂天時地利人和。而劉備給予諸葛亮的,縱觀三國所有英雄人物,沒有一人比他更受重視。

    劉備白帝託孤,讓其做兒子的相父,而且告訴諸葛亮,若劉禪無能,可取而代之。這是多大的信任和恩寵?

    劉備畢生心願就是匡扶漢室,至死不渝,諸葛亮怎能不去幫他實現呢?明知不可為依然六出祁山,寧可耗盡蜀國,也要告訴世人,諸葛亮不負劉備恩情。

  • 6 # 老郭雜談

    是。當時的局面已經到了內外交困的時候了。這個舉措真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劉備從赤壁之戰以後,進入蜀中發展。他的一系列行為已經和當地的人弄得關係很不好。比如說你是光復漢室。那你佔領同是宗室的劉璋的領地。已經算是同室操戈了。蜀中的勢力對於這點很不滿。在外部,他和東吳方面因為荊州也鬧得非常不愉快。只是當時曹操實力過大,大家暫時擱置矛盾。孫權可一直惦記著復仇

    後來的事就失控了。先是東吳方面發難。荊州丟了。劉備復仇損失了蜀中的大部分實力。蜀中的本地勢力就開始鬧事。最著名的就是孟獲。

    諸葛亮這個時候接的就是一個爛攤子。手中軍隊實力損失太多,外部虎視眈眈。內部矛盾不斷。他只能拿興復漢室作為目標來轉移大家的注意力。比如他處理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復和東吳的關係。告訴東吳方面,他的目標是曹魏。接著就開始平叛。就是七擒孟獲那件事。最後開始北伐。這樣內部因為他把軍隊掌握在手,蜀中的本地力量惹不起他。外部東吳看見他在對付曹魏,也在支援他。

    後來他死以後,北伐停止了。東吳第一反應就是先防著蜀國。兩方聯盟馬上破裂。蜀中本地勢力也開始鬧事。為什麼曹魏能輕而易舉的佔領蜀中。就是這幫人逼著劉嬋乾的

  • 7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從政治口號上來說,劉備和諸葛亮一直打的都是“匡扶漢室”的旗幟。為什麼要打出這個旗幟,是因為劉備的漢室宗親的身份決定的,其次漢室傾覆的時候,打出這種口號有利於籠絡人心。但實際上這種政治口號並沒有為劉備帶來多少好處,很多人都知道那只是假大空而已。

    因為當時匡扶漢室的希望在曹操,而不是劉備,畢竟漢獻帝就在曹操手中,這才是一個金字招牌。正因為漢獻帝的存在,所以當時吸引了很多像荀彧這樣忠於漢室的謀士投奔曹操。

    暫且不去論述劉備是不是真的想要“匡扶漢室”,但他們確實一直打的就是這個旗號。初在南陽的時候,諸葛亮向劉備獻《隆中對》,裡面就說了: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但是這裡的“漢室”其實有兩層意思:

    是以漢獻帝為代表的漢室,還是以劉備為代表的漢室?

    諸葛亮沒有明說,可能他自己也沒有明確這個目的,或者兩層目的都有。劉備的身份既有可能是輔佐漢室的霍光,也有可能是延續漢室的劉秀。

    因為當時劉備還是一個勢力弱小的遊走集團,其實他的定位問題還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只能相對的打出一個“匡扶漢室”的旗幟,至於怎麼匡扶,匡扶誰?

    對於劉備和諸葛亮來說都是一個未知的問題。

    但是蜀國建立以後,這個問題就明朗化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向劉禪獻了《出師表》,裡面就明確說了: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這裡面有三個關鍵詞: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那麼這時候劉備政權的定位問題就很明確了,那就是像劉秀一樣重新延續漢朝的榮光,所以諸葛亮使用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字眼。

    誰來還舊都?

    肯定不是漢獻帝,那麼只有是劉禪了。所以我們也可以說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匡扶漢室”,只不過匡扶的物件已經不再是漢獻帝,而是劉備這個漢室宗親新開創的蜀國政權。

    雖然如今我們以蜀漢來稱呼劉備政權,但是他的國號就是叫“漢”,假如他擊敗了曹操,真的入主中原,重新統一了中國,那麼估計“後漢”這個詞彙就該冠於他了。

    總之不管怎麼說,諸葛亮北伐確實是為了匡扶漢室,畢竟蜀漢政權本身就是以延續漢朝大統而自居,那麼為什麼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呢?

    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準確,什麼叫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就是說明明知道做不到,還是會去做。

    但諸葛亮難道認為自己真的無法收復中原嗎?恐怕他並不是那麼認為的,相反諸葛亮應該是滿懷信心,準備大幹一場,這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問題,而是他必須這樣去做。

    兩個原因:

    作為以繼承漢朝大統而自居的政權,蜀漢必須收復中原,才算真正意義上繼承漢朝大統。因為當時的中原確實就是象徵正統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失去中原就失去了正統性。所以後來像東晉、南宋都因為失去中原,讓一部分人們對它們的大一統王朝身份產生懷疑。

    其次就是蜀國的生存現狀決定了諸葛亮必須北伐,這一點他在《出師表》中說的很清楚: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諸葛亮為什麼要這麼說?

    這是由於益州(巴蜀)的地理位置決定的,諸葛亮是怎麼評價益州的,他說: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益州這個地方有兩個好地方,一個是四川盆地,一個是漢中平原。這兩個地方地勢平坦,農業發達,所以叫“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其次益州四面被秦嶺、大巴山、巫山、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環繞,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好地方。

    在亂世的時候,是一個十分理想的避亂之地,所以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唐玄宗就往四川跑。

    但是在亂世之中益州雖然是一個好地方,但是局勢一旦穩定下來,益州就變成了一個牢房。有一句形容的很精闢,叫做“天下大亂,勝天堂;天下一統,死牢房。”

    為什麼叫它死牢房呢?

    因為這種地理環境阻絕了蜀國的對外發展,它的北方有魏國,東方有東吳,地理加上軍事以及經濟的重重封鎖,讓蜀國的發展速度遠遠趕不上魏國和東吳,蜀地的人口又稀少,生產力不足,時間一長,雙方之間的實力就慢慢拉開了。

    譬如魏國一年的經濟增速,可能蜀國需要兩年甚至三年才能趕上。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必須突破這種封鎖,走出四川,將蜀國的勢力伸展到益州之外去,獲得更多的地盤,更多的人口,這樣一來,蜀國的實力才會不斷增強。

    基於這樣的目的,所以諸葛亮必須發動北伐,所以姜維接過諸葛亮的棒子後,繼續執行了這種北伐政策,窮兵黜武的背後實際上隱藏的是蜀國發展的巨大危機。就這一點來看,諸葛亮看的還是非常長遠的。

    只可惜他一個人獨木難支,靠他一個人的力量不足以打破這種封鎖,這也暴露出蜀華人才空缺的嚴重短板。

  • 8 # 曉看歷史

    諸葛亮數次艱難出蜀,率軍北伐,明知在丟失荊州之後,伐魏困難,但諸葛亮仍然鞠躬盡瘁,最終“出師未捷身先死”,目的不僅僅為了“匡扶漢室”,另一方面還為了完成“先帝遺願”,同時也為施展自己的報復,詳細分析如下。

    諸葛亮心中“匡扶漢室”的信念或者情懷始終未滅。

    漢朝士族和讀書人心中都非常渴望中興漢室,諸葛亮當年之所以追隨劉備,很大原因就是被劉玄德“手刃曹賊,匡扶漢室”的信念吸引,因此在諸葛亮心中一直希望滅曹魏,“匡扶漢室”。為了證明漢朝計程車族們對於“匡扶漢室”的信念和情懷,我們可以透過三國另外一個人的例子來證明。

    曹魏陣營的第一智囊荀彧為曹魏功勳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在曹操有稱帝的念頭之後,果斷抗議曹操,同時積極反對曹操子孫們違法漢室帝王禮儀的做法,因此從荀彧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出漢族計程車族們非常渴望“匡扶漢室”,在他們心中劉姓王才是正統的帝王,故而可以證明諸葛亮北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匡扶漢室”。

    諸葛亮北伐也是為了完成劉備先前遺願。

    劉備從起兵對抗黃巾軍開始就打著“中山靖王之後,匡扶漢室”的旗號,事實上劉備多年來也不斷在放大該旗號,至少從表面看,劉備一直渴望平定曹魏,恢復漢室政權。

    正因為諸葛亮的漢室情懷和劉備先前的遺願不謀而合的,所以諸葛亮明知關羽丟失荊州之後伐魏困難倍增,但是毅然“六出祁山”,鞠躬盡瘁,全力北伐。

    諸葛亮不願固守蜀國,貪圖安逸。

    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完全可以輕鬆固守蜀國,但是胸懷大志的諸葛亮並非貪圖安樂之人,希望在有生之年北伐曹魏,繼續擴大蜀國的綜合力量,給劉氏子孫留下一個更好的江山,不辜負劉備臨死之前的託孤,這也是諸葛亮不辭辛苦數次北伐的原因之一。

  • 9 # 斜陽幾度

    諸葛亮北伐,匡服漢室只是一種宣傳,打著大義的名號來為其北伐服務。至於為什麼要七次北伐,有以下原因:

    一,轉移國內矛盾,一致對外。

    劉備佔領四川稱帝后,四川就形成三種勢力。荊州集團、東川集團和益州集團。

    荊州集團是劉備入川建國時帶進來的老班底,嫡系隊伍。東川集團是原來益州牧劉焉的班底,後來投靠劉備。益州集團是四川本土勢力,宗族盤根錯節勢力最強。但是對蜀漢忠誠度不高,容易反叛。蜀漢集團在四川的統治策略就是以荊州、東川兩個集團為基礎,壓制益州集團。

    夷陵之戰,使得蜀漢損失慘重。國內各種政治勢力的矛盾突出。自從白帝城託孤後,益州集團的地方豪族先後發起叛亂。著名的就是南中豪門勾結蠻族孟獲等叛亂。

    後來諸葛亮七擒孟獲 平定南中,益州集團的囂張氣焰被打掉,暫時蟄伏。此時打出北伐的旗號,使蜀漢政權內部三大集團的矛盾趨於緩和,達到“鬩於牆,外禦其侮”的目的,鞏固了其政權。

    二、在戰爭中發現人才,提拔人才。做長期的人才儲備。

    姜維

    夷陵之戰,大批文臣武將要麼戰死沙場,要麼被俘。馬良、黃權、黃忠、張南、馮習、傅彤等等優秀的人才一掃而光,讓蜀漢痛徹心扉。

    蜀漢面臨著人才斷檔的局面。“蜀國無大將,廖化為先鋒。”是真實的寫照。諸葛亮在《出師表》裡也寫到: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而選拔人才最好的方式就是戰爭,能夠迅速的發掘人才。諸葛亮北伐後,迅速的發現姜維、王平、蔣琬、費褘等英才。

    蔣琬、費褘在諸葛亮去世後先後擔任丞相。把蜀漢治理的井井有條。姜維後來幾乎以一人之力力抗魏晉。王平後來守漢中,多次大敗來犯魏軍。正式發現這些人才,蜀漢在諸葛亮去世後才保持穩定的局面。

    第三,淬鍊新編的軍隊,提高戰鬥力。

    眾所周知,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蜀軍被殲滅的精銳部隊就有七、八萬人之多。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所率領的蜀軍,實際上是一支新組建的、缺乏實戰鍛鍊部隊。一支沒經歷過血與火考驗的軍隊是不能稱之為精銳之師的。只有不斷的透過戰爭才能夠打造成鋼鐵雄獅。

    總之,透過北伐戰爭,諸葛亮轉移國內矛盾、選拔了人才、鍛鍊了新蜀軍。從而基本實現了其多種目的。

  • 10 # 穩健獲利

    首先我要說諸葛亮六出岐山,不是明知不可而為之,諸葛亮是堅定的認為是有可能打敗美國的。

    再者說,諸葛亮北伐的目的當然有多重,但是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繼承劉備的遺願,那就是匡扶還是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我們老是拿現在的眼光來看古代的人,古代的人啊,跟我們現代人有很多不一樣,古代的人尤其三國時候啊非常在乎中性筆,他們一旦好比說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輔佐劉備打江山,那諸葛亮就一定是鞠躬盡瘁諸葛亮就感激涕零,那劉備的意願是什麼呢?劉備的意願就是匡扶漢室,所以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繼承劉備的醫院來匡扶漢室,這是毋庸置疑的,諸葛亮也不是傻子,諸葛亮如果明知不可為之而整天攻打魏國的話,他不是腦子有屎嗎。諸葛亮他明知不可而為之,這句話是錯的,諸葛亮還是認為有可能打敗魏國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魏國雖然實力強大,但也並不是實力絕對的強大,它還是有西可乘的,在三國中期關於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時候,魏國的曹丕就差點要遷都了,這又怎麼說呢,說明魏國並不是鐵板一塊,魏國還是有隙可乘的。

  • 11 # 華盛盾

    匡扶漢室只是一面旗幟。任何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一面鮮明的旗幟,人民就不會凝集國家就會如一盤散沙。但諸葛亮北伐卻不完全為了匡扶漢室。那他為什麼要六出祁山,且勞師伐遠,寸功未建呢。

    一、轉移國內矛盾。劉備東征孫權失敗以後,國內矛盾空前高漲。蜀地原住民集團,劉璋集團,劉備帶來的荊州集團三股政治力量始終明爭暗鬥無法調和,一直在內耗。但一致對外卻符合他們共同的利益。所以諸葛亮不停的北伐,目的就是讓他們沒有時間精力爭鬥。有助於國家的團結。

    二、避禍。不要以為諸葛亮多麼牛掰,劉禪多麼窩囊。古代是遵君為臣綱宗旨的。正所謂君讓臣死臣不能不死。丞相再厲害也只是個臣。如果沒有軍隊的保護,不遠離朝廷裡的是非漩渦。劉禪那天不小心聽信讒言,就會把諸葛亮給咔嚓了。太監黃皓不是散佈謠言,劉禪不就馬上聽信了嗎,立刻下旨招諸葛亮回來。

    三、變攻為守。諸葛亮初次如果說北伐還有信心的話,自從揮淚斬馬謖以後,也知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如果不經常北伐,部隊無仗可打就會安逸疲乏,失去戰鬥力。那時候魏國來攻打,就會無招架之力了。不停的北伐思想上最起碼讓魏國神經緊張,認為蜀國不好招惹。再一個也全當部隊拉練了。既然是拉練嗎屢戰屢敗又有何妨。

  • 12 # 凌煙閣論史

    諸葛亮北伐目的是匡扶漢室嗎?為什麼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呢?

    這個問題其實應該結合劉備諸葛亮的戰略來看。

    隆中對制定了什麼戰略?

    在赤壁之戰前,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和未來劉備應該採用的戰略。

    諸葛亮分析天下的形勢:曹操強大,不要與他直接爭;孫權跨有江東,可結為盟友;益州劉璋、漢中張魯可以圖謀。

    諸葛亮提出的戰略:先取荊州為根據地,然後再取益州,與曹操、孫權形成鼎足之勢。外結好孫權,待天下有變,則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北伐中原,可興漢室。

    這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戰略諮詢。

    劉備集團是怎麼做的?

    劉備非常認同諸葛亮的戰略,後來也是按照這一戰略行動的。

    在赤壁之戰後,劉備佔領了荊州四郡,後又向孫權借來了南郡。這算是有了根據地和集團班底。

    但是,劉備集團在奪取漢中和保護荊州方面出了差錯,導致顧此失彼。孫權趁機奪取了劉備治下的荊州地盤,關羽被殺。

    丟荊州以後,蜀漢的戰略態勢惡化,必須改變戰略

    荊州丟失,導致諸葛亮原計劃的兩路出擊北伐中原的戰略被打亂,只剩下益州一個方向了。

    而且重要的一點是,蜀漢只有益州這一州之地,與東吳、曹魏的基本實力相比,處於最弱小的一方。

    在這種情況下,蜀漢能選擇和平發展、與另兩家進行常規競賽嗎?

    曹魏佔據了北方九個州,人口和疆域都遠大於蜀漢。大家各自發展的話,不用20年,蜀漢的實力恐怕將比不上曹魏的十分之一了。

    因此,諸葛亮改變了戰略。

    面對人力物力財力都比自己強的對手,諸葛亮採取的是以攻為守的戰略,並希望由主動進攻為蜀漢贏得發展機會。

    因為從長遠來看,強大的曹魏必然要進攻蜀漢;蜀漢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進攻,尋機削弱對手,謀求生存發展的機會。

    這一點,其實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說得非常清楚:"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不主動出擊,那就是坐待滅亡。主動出擊、以攻為守,是蜀漢有可能獲得更好局面的唯一可行途徑。

    諸葛亮北伐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以戰爭使蜀漢內部獲得團結。蜀漢內部的政治勢力有多個派別。如果沒有一致的外部目標,那麼蜀漢容易內鬥,那將更加削弱蜀漢。諸葛亮去世後的蜀漢歷史就證明了這一點。此處不再多說。

    結束語

    總之,諸葛亮用主動出擊、以攻為守的方式,以期為蜀漢尋找生存發展的機會。這是諸葛亮在當時條件下的最優選擇。

    諸葛亮北伐當然是興復漢室,這是劉備諸葛亮在一開始就制定的戰略目標。

    劉備建立的政權也叫“漢”,蜀漢是後人為了區別而加的。漢政權如果北伐成功、統一天下,那當然就是興復漢室了。

    至於題主說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是事後諸葛亮的看法。事情都是做出來的,如果不行動,那目標絕無實現的可能。諸葛亮嘔心瀝血,就是要在艱難的局面裡努力尋找機會。

  • 13 # 歷史飛凡觀

    諸葛亮北伐中原有幾個目的,“匡扶漢室”只是其中之一,而以當時蜀漢和曹魏的勢力對比來看,蜀漢能夠滅掉魏國的希望很小,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呢?

    首先“匡扶漢室”是劉備的政治口號,做為劉備欽點的託孤大臣,諸葛亮也必須要打好“匡扶漢室”這張牌,而最好的口號莫過於行動,所以北伐中原在蜀漢就是一種政治正確,與後來北宋的“收復燕雲”差不多。

    其次以當時蜀漢的先軍政策來說,對外戰爭可以適當的轉移國內矛盾,因為當時蜀漢大約有10%以上的男丁都用來打仗來了,勢必會消耗大量的給養,而如果打了勝仗自然會為國內帶來戰利品,即使是戰敗了也會消耗掉大量的人口減輕給養消耗,所以說“慈不掌兵”。

    然後是蜀漢一定要把魏國拖進戰爭泥潭,因為當時魏國的人口和國力等綜合實力在蜀、吳兩國之上,如果大家都埋頭髮展的話,那麼用不了十年魏國就會憑藉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碾壓蜀漢和孫吳,所以蜀漢自己沒時間發展也要拉著魏國一起掉泥坑,最不濟也要給魏國的生產下點絆子,反正不能讓魏國舒舒服服的發展經濟民生。

    而魏國自司馬懿上位之後,看出了諸葛亮的用心後避而不戰,所以諸葛亮空有兵力施展不開,最後在五丈原鬱鬱而終,實現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政治承諾。

  • 14 # 而知而行的歷史

    諸葛亮北伐的目的自然是“匡扶漢室”,只是這個此漢非彼漢。以漢獻帝劉協為首的原漢朝統治機構已經放棄了國家統治權,如今代表大漢正統的是在成都立國的劉禪。

    蜀漢的領導班子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理想主義集團,因為反派的過於強大(曹魏),蜀漢集團為著那個“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政治理想從來就沒有實現過。也正是因為沒有實現過,所以才更體現出了理想主義者的浪漫與悲壯感,特別有著悲劇性的感染力。如果蜀漢真正實現了“克復中原,還與舊都”的理想,那麼隨著政治理想的實現,難保不會陷入封建王朝傳統的爭權奪利的窠臼,其精神圖騰意義上的價值就會失去很多了。

    蜀漢一直標榜正統,諸葛亮在“白帝城託孤”後,就已經成為了蜀漢的實際統治者,有時候魏國和吳國直接就認為蜀國的國家元首是諸葛亮。比如吳國起草的《中分天下盟》中連劉禪的名字都沒提,而是說“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複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鹹共聞知”。

    (諸葛亮治蜀)

    諸葛亮能夠獲得這個權力的來源是劉備的託孤,也即諸葛亮是在繼承劉備的遺志的基礎上才獲得了劉備的授權。所以,諸葛亮權力存在的基礎即是“王業不偏安”,北伐是獲得蜀漢團隊穩固的根本。如果諸葛亮不北伐,蜀漢團隊可能就以此為由質疑諸葛亮執政的合法性。

    蜀漢本土狹小,在歷次對外戰爭中又遭到很大削弱(漢中之戰打贏了,卻沒有得到好處),關羽北伐之戰、夷陵之戰都是虧輸的,所以蜀漢政權的經濟基礎極度薄弱。曹魏在這段時間一直踏踏實實地屯墾,國力越來強盛。如果蜀漢不主動出擊,任憑曹魏發展,不過十來年功夫,曹魏國力十倍於蜀漢,猶如泰山壓頂一般,蜀漢將不戰而敗。諸葛亮政權北伐,能夠打亂曹魏政權的戰略部署,干擾其和平發展的計劃,促其內部生變。

    (諸葛亮北伐)

    巴蜀一帶開化日短,人口不多,英才稀少。在劉備之後,奔波半生,都已經逐漸凋零,蜀中人物難以為繼。如果遷延日久,趙雲等一班老將都去世,蜀中更加難有起色。諸葛亮強行北伐,也是要利用這些老將們的餘勇,帶出來一批小將,同時震懾曹魏,讓其不敢輕生侵奪之志。

    蜀漢不進行戰略進攻造成的後果也是很嚴重的,就如曹魏兵臨成都城下,劉禪說:“我早就想投降了,是其他人不願意讓我投降,才拖延至此!”劉禪在城中之兵尚可一戰時選擇投降,其原因為何?蜀漢的政治合法性一直沒有得到解決,成都居民對蜀漢政權並不十分擁護。這一點,和孫吳政權滅亡時一樣,士兵在開戰前一夜逃的一乾二淨。這是因為,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人們不願意為一個終將滅亡的地方割據政權犧牲。

    (劉禪最終選擇了投降)

    總而言之,諸葛亮北伐,有著複雜的政治、經濟動機,是一種主動進取的姿態。北伐的成果之一,即造成了曹魏政權的內部政變,司馬懿父子架空了曹魏皇帝。至於後期蜀漢政權有一段時間不再大規模北伐(蔣琬、費禕執政時),其原因則是蜀漢政權已經立國日久,政權有效性得到了預設。但是,有效性並不等於合法性,一旦出現變故,蜀漢政權看似穩固的後方極易發生叛亂。

    這一點,蜀漢政權的理想主義者們,可能已經身在局中而不自知啊。

  • 15 # 史海泛舟擺渡人

    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振興蜀漢”,至於“匡復漢室”只不過是諸葛亮的一句口號罷了。因為“匡復漢室”能夠引起更多人的支援,所以諸葛亮才會打著“匡復漢室”的口號討伐曹魏。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以攻為守,為蜀漢謀求生路,至於滅亡曹魏只是一個可望而不可求的目標。

    劉備是不是漢朝宗室

    因為劉備是漢朝的宗室,很多人都對劉備集團有一種特殊的感情,認為劉備是漢朝的代言人。實際上劉備漢室宗親的身份存在很大的疑點,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的後人,中山靖王劉勝共有一百二十多個兒子,他兒子多的自己都人不清楚。

    從中山靖王劉勝出生一直到劉備稱帝,共經歷了386年的時間,這期間還經歷了王莽之變和光武中興。雖然劉備拿出了一份所謂的家譜作證,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劉備中山靖王之後的身份仍然可以。而且東漢皇族和劉備的祖先“三百年前是一家”,雙方的血緣關係已經非常的疏遠。

    諸葛亮是否真的“匡復漢室”

    如果劉備不是中山靖王的後人,那麼蜀漢肯定無法打著“匡復漢室”的旗號去討伐曹魏。實際上從劉備的所作所為來看,劉備絕不是一個真正“匡復漢室”的人,諸葛亮更不是一個真正想要“匡復漢室”的人。

    在漢獻帝被迫退位之後,劉備為了能夠完成稱帝的夢想,竟然給漢獻帝提前14年發喪。漢獻帝是漢朝的正統皇帝,劉備公然給沒有去世的漢獻帝發喪,已經暴露了他的狼子野心。從劉備給漢獻帝發喪這件事,足以看出劉備和諸葛亮都不是真正的想要“匡復漢室”,他們只是想要振興自己的蜀漢而已。

    諸葛亮北伐的目的

    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為了給蜀漢謀求生路,蜀漢和曹魏的實力差距非常大,諸葛亮為了能夠振興蜀漢,讓蜀漢在曹魏的夾擊中生存下來,就肯定要對外擴張。而蜀漢和東吳加起來的國力都不如曹魏,蜀漢和東吳一旦開戰,勢必會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諸葛亮想要擴張蜀漢的實力,讓蜀漢在曹魏的壓迫下獲得生存,就勢必要對進攻曹魏。諸葛亮進攻曹魏一方面能夠盡力擴張蜀漢的實力,另一方面也能夠打擊曹魏的力量,可以說是一舉兩得的行為,絕不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總結

    “匡復漢室”是蜀漢北伐的一個主要口號,這個口號的宣傳意義要大於實際意義。而諸葛亮北伐對於蜀漢的影響也是偏向於積極的,雖然諸葛亮北伐沒有完成滅亡曹魏的目標,但是諸葛亮北伐仍然削弱了曹魏的國力,為蜀漢贏得了生存的空間。因此諸葛亮北伐並不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而是蜀漢為求生存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

  • 16 # 從頭越58139384382

    諸葛亮北伐當然是要匡扶漢室了,最主要是報答劉備知遇之恩,受劉備白帝城託孤重任,完成劉備遺願。這個從諸葛亮的《出師表》就能看出。

    劉備死後,給諸葛亮留下一堆爛攤子,夷陵之戰,如果贏了還好,蜀國國內會一團和氣,但打敗了,劉備也死了,蜀國元氣大傷,軍將損失過半,本來蜀國的建立就是由三股勢力組成,劉備的荊州勢力主導,加上原益州部分勢力,和蜀地本地勢力。夷陵兵敗,成了三股勢力不安的因素,矛盾逐漸產生,而且開始擴大,諸葛亮為了轉移並調和蜀國內部矛盾,加強團結,防止矛盾擴大化,也需要一場對曹魏的勝利來穩定蜀國。經過諸葛亮幾年的休養生息,而且平定了南方孟獲,蜀國也恢復國力,有了北伐的條件。

    在曹睿稱帝后,對蜀國採取防禦措施,魏國也開始休養生息發展國力。讓諸葛亮很不安,如果讓曹魏恢復並大力發展國力,那麼蜀魏兩國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曹魏越強大,對蜀國的威脅越大,到那時再想北伐,難上加難。先下手為強,只有蜀國先進兵,佔領雍州、涼州,不但可以獲得秦川的馬,組建騎兵,還可以增大戰略縱深,適合大兵團作戰,以此削弱曹魏軍事力量。另外蜀國能征慣戰的將軍健在的也都老去,新人需要歷練,有老將在還可以提攜一下。

    從曹丕廢漢稱帝算起時間不久,中原人心向漢者眾多,早起兵北伐還會得到很多人支援,匡扶漢室也是名正言順。如果時間太久,中原人心穩定,再發動戰爭匡扶漢室,就顯得不那麼名正言順了,阻礙會更大。

  • 17 # 歷史大片

    一句話:想證明他自己很牛逼!

    三分天下諸葛亮,都不知道歷史上那些人為什麼會去抬高這樣人的地位。

  • 18 # 山河明月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到底是不是“匡扶漢室”?

    確切地說應該是興復漢室。

    一方面,北伐以興復漢室是蜀漢的既定戰略國策。諸葛亮隆中對,其實是分了兩步走,一是三分天下成就霸業,是近期目標;二是待天下有變,北伐興復漢室,這是遠期目標。在劉備生前,成就霸業這個近期目標已經實現了,也就剩下興復漢室這個終極目標了,不管劉禪還想不想實現,諸葛亮起碼是記心裡的。

    另一方面,蜀漢自認為與大漢是一脈相承,蜀漢政權的建立已是大漢的延續,北伐只能叫收復中原失地以興復漢室。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呢?

    一是必須要做,否則蜀漢的合法性就要受到挑戰。

    劉備稱帝文:備畏天明命,又懼漢阼將湮於地,謹擇元日,與百寮登壇,受皇帝璽綬。修燔瘞,告類於天神,惟神饗祚於漢家,永綏四海!

    這段話中,一直講的是承襲漢室。《三國志》對蜀國國號弄了一筆糊塗賬,導致後世一直認為蜀才是國號,其實確切的說應該是漢。另外,諸葛亮《出師表》中,提的也是“被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既然承繼大漢國祚,北伐收復中原,那是必須要做的事,偏安一隅,合法性就說不過去了。

    二是急於報答劉備知遇之恩。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這是對劉備三顧茅廬這一知遇之恩的最真實情感流露,完成劉備遺願,北定中原、興復漢室是對劉備知遇之恩的最大回報。

    三是對天下形勢判斷過於樂觀,並不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諸葛亮的隆中對其中有重要一條: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北伐的前提就是天下有變。

    那麼,諸葛亮北伐的時機真的是天下有變之際嗎?在《出師表》中,諸葛亮給的理由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對天下局勢隻字未提,明顯準備不足。

    彼時的魏吳兩國已罷兵言和,魏國更是兵多將廣、人才濟濟。而蜀國內也並非諸葛亮說的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南方蠻族再次挑起事端的記載屢見不鮮,在五次北伐中,屢屢後勤糧草供應不濟導致撤兵。

    綜上,我認為諸葛亮的《出師表》是情真意切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把畢生心血用在了北定中原、興復漢室上,奈何“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19 # 隔壁老王談歷史

    諸葛亮北伐雖然未獲全功,但是整個北伐期間蜀國有拓土有斬獲,未遭嚴重失敗,蜀軍經過嚴整訓練與戰爭打磨成為一支鐵軍,魏、吳多年不得加兵,而蜀國內部國政清明,賢愚盡心,並未因為戰爭而造成嚴重的內亂。諸葛亮死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蜀國都未發動戰爭,可是其政府系統卻茲制漸虧。常璩的八個字評價已經精準地概括了諸葛亮主政期間蜀國的狀況,即政修民理,威武外振,這和自不量力有什麼關係?非要說自不量力,最多也就用在姜維或者諸葛恪身上,即在國內政治環境不平和的情況下依然頻繁發動戰爭,最終作死自己。

    當然,諸葛亮本身的目標是要龍驤虎視,苞括四海;以這個標準為參照的話,諸葛亮並未實現目標。這是很正常的,魏蜀實力差距巨大,且諸葛亮北伐期間魏國君臣團結,沒有給諸葛亮任何機會。然而,難道因為現實困難、目標渺遠,就要放棄為這個目標而努力嗎?蜀國的情況再怎麼糟糕,比起劉備帶著幾千人窩在荊州北邊的和劉表乾瞪眼的時候,那也好了不知道多少倍了吧?荊州的時候劉備分分鐘都可能被曹操給抹掉,而諸葛亮主政時期蜀國至少有能力連續組織對魏國的進攻;荊州時期諸葛亮給劉備的藍圖就是最終平定天下,更何況手握成都、漢中,手下數萬能戰之士的時候?只要諸葛亮保證蜀國內部穩定、軍民銳意進取,在戰爭中不遭大敗,誰能保證魏國不會發生點什麼狀況?誰能保證天下有變的時機不會出現?

    總之,諸葛亮北伐可以說是志向宏大、目標堅定,並且其操作非常平穩,政治上蜀國內部團結,軍事上魏國以強敵弱僅能堅壁抗之,怎麼也和自不量力搭不上邊。

  • 20 # 萬年蟲子

    根據史料記載,諸葛亮在公元228年春至234年冬,歷經7年,先後5次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北伐戰爭,對於當時的蜀漢和曹魏,在實力對比懸殊的情況下,諸葛亮為何要這麼積極的備戰進攻曹魏,我想大體時基於以下幾點原因:

    1、為報先帝知遇之恩,以完遺願。

    諸葛亮在第一次發動北伐前,上書《出師表》:“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可看出諸葛亮北伐是為了報答先帝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光復漢室的遺願。

    2、不攻曹魏,蜀漢必亡自從曹魏皇帝曹睿同意大臣孫資的建議,對蜀國採取據守要塞,大力恢復魏國實力。諸葛亮已經意識到,如果讓曹魏有時間發展國力,那麼漢魏兩國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一旦等到曹魏國力強大,蜀國只能坐以待斃。只有出蜀,佔領雍州、涼州,一來可以獲得秦川駿馬,組織騎兵、二來作戰之時有迂迴空間,發動大規模作戰、三來可以大大削弱曹魏的騎軍部隊實力。對於蜀漢來說,山峻之險無疑是一道天然的屏障。這有相對性,曹魏攻不進來,但蜀漢也殺不出去,用一句話來形容蜀地:“天下大亂,勝天堂、天下一統,死牢房”。天下大亂,佔據蜀地。可以發展自己的經濟,擴充自己的軍隊,意圖天下,進可攻退可守。但是天下將要一統,那麼蜀地絕對是一個死牢房,因為你自己打不出去。而且險山峻嶺不適合大規模作戰。不能大規模作戰,別人傷不了你,你也傷不了別人。

    兩軍只有僵持,但是你的後方絕對會被活活拖死。最終結局是你無兵源、無財力、無民心只有投降一條路可以走。

    第三:北伐中原,轉移矛盾蜀漢是劉備依靠荊州集團(以諸葛亮為代表,劉備入蜀帶領的文臣武將)在蜀地建立的政權。所以在蜀漢第一階級是荊州集團、第二階級是東州集團(以李嚴為代表,劉璋以前帶領的文臣武將)、第三階級才是蜀地集團(以譙周為代表,蜀地本土勢力)。在蜀漢的基本國策是該執政掌權的是荊州集團(蜀漢四相全是荊州人)、受聯合拉攏的是東州集團、被排擠打壓的是蜀地集團。由於蜀漢建國之初,擁有荊州與益州,三方勢力的矛盾並不明顯。但是自從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後。荊州集團在經歷失荊州、敗夷陵,元老死傷慘重(關羽、張飛、黃忠、馬良、麋竺等皆亡),無力繼續壓制強大的蜀地集團,所以必須聯合東州集團。三方長此以後,矛盾日漸突出。劉備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託孤之時,除了任命諸葛亮為“正託孤大臣”還任命李嚴為“副託孤大臣”。一來可以使雙方互相監督,二來可以藉機拉攏東州集團。況且李嚴也算是半個荊州集團,不與劉備定下的基本國策衝突。

    諸葛亮發動北伐,可以將蜀漢的內部矛盾轉移至對曹魏的外部矛盾。一旦打下雍州、涼州,那麼荊州、東州、蜀地三大集團的矛盾會大大縮減。而且可以使蜀漢有了問鼎中原的機會。

    綜上3點,諸葛亮在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也不得不持續發動北伐,雖然成功希望較小,但做比不做總多了一份希望,只是最後的結果是如杜甫所言:“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千芳要求王思聰道歉並賠償1.6億,你覺得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