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歷史漩渦裡的雜學家

    這是麼得感情的雜學家大文豪在2020年3月29日寫下的問答【2】

    引言

    劉備入蜀之後,諸葛亮經過一系列政治鬥爭,將蜀漢勢力內可以對自己產生威脅的勢力紛紛消滅或者分化,最終實現了政治上的一家獨大,法家理念在諸葛亮的主張下在蜀漢內部從上到下,全面地鋪展開來。隨著法家體制的深入貫徹落實,諸葛亮將蜀漢的實力凝聚起來,有了和吳魏兩國爭雄的資本。

    劉備自稱漢室宗親,這是一面一旦舉起來就不能再放下的大旗。所以蜀漢的作戰重心必然要放在控制著天子的曹魏勢力上去。當然,事實上此時還沒有蜀漢,曹魏和東吳這種說法。劉備勢力還只能叫劉備勢力,曹操勢力也只能叫曹操勢力。至於稱帝建國那還要往後。

    這裡我們只要知道,整個蜀漢勢力天然需要北伐,這是高舉漢室宗親大旗的必然要求。

    匡扶漢室,至少前半程還是諸葛亮北伐的純粹目的

    隨著諸葛亮在蜀漢勢力內部的地位日益穩固,內部矛盾在法家的高壓統治之下被逐漸消弭或者掩蓋,此時為了政治需要,就需要從外部尋找新的矛盾來引導國內民眾的視線,以便於國家安定有序發展。於是,對於漢中的攻略,就成了諸葛亮的首選。

    當一個國家有著現實的外敵威脅之時,內部成員為了不成為犧牲品,必然會處在一種高度團結,充滿極強主觀能動性的狀態下,諸葛亮北伐便是要讓民眾意識到,自己現今的生活並不穩固,仍然隨時受到威脅。

    同時,“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也是昭烈帝畢生為之奮鬥的目標,作為臣子的諸葛亮在這個政治方向上是必然不能夠有任何一心半點的偏移的。這個政治方向,也是團結蜀漢臣子的重要標的,諸葛亮不可能違背,除非他不想在蜀漢幹下去了。

    在約公元150年前後,漢朝人口總計約5600萬人,之後在短短七十年左右的時間裡,隨著天災人禍的頻繁發生,人口極速縮減至原本的十分之一。

    蜀漢所在的地區,土地雖然相較江東更加富饒,但人口比之江東仍有很大差距,比之曹魏更是狀若鴻溝。在國力上先天便遠遠不如曹魏。

    如果說最開始的時候,諸葛亮北伐便是拼死一搏的話,那麼後續的數次北伐其實皆是不得已而為之。

    劉禪上位是公元223年,根據蜀書記載,這一年蜀漢總人口不過九十餘萬。諸葛亮初次北伐在公元228年,可以說諸葛亮應該已經意識到北伐之路就是蜀漢的最後一搏了,畢竟民生和經濟實在太過脆弱,無法支撐可以取勝的戰爭。

    但是為什麼又像著了魔一樣,一次又一次不停地北伐呢?

    以法家治國,固然開始的時候可以凝聚國內力量。但是時間一長,由於內部物資的匱乏,必然導致矛盾不斷產生。而在曹魏的壓力下,蜀漢又不敢停下腳步休養生息,為了暫時性的解決這個問題,諸葛亮的做法是大量設定監察官員,最終導致政府機構臃腫,效率極其低下。

    不過換個角度,諸葛亮不透過大量設定監察官員的方式來穩固蜀漢政權的話,大量積累的內部矛盾會讓蜀漢政權變得危如累卵。

    事實上,諸葛亮這種將人民內部矛盾透過戰爭手段轉化為外部矛盾的方式在近現代歷史上不止一次的出現過,比如1939年的德三和1950年的某半島國家。

    總結

    綜上所述,諸葛亮堅持北伐的因素有三個。

    第一是自昭烈帝劉備傳承而來的“漢室宗親”大旗的政治要求。

    第二是諸葛亮自身實現政治抱負和人生理想的要求。

    第三是蜀漢特殊國家狀態的被動要求。

  • 22 # 歷史神秘人

    諸葛亮北伐“匡扶漢室”就是一句口號,實際真的沒有作用,漢室早已經名存實亡了,沒人提起了,你劉備不就稱帝了嘛,還匡扶漢室,你騙誰呢,別人是不信的,當然師出要有名,打這個口號也是聊勝於無吧!

    蜀國作為三國中最弱的國家,諸葛亮明知道北伐是很難成功的,可名只不可為而為之,這又是何苦呢!諸葛亮是用心良苦啊,那樣做既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蜀國啊!當年劉備託孤諸葛亮,諸葛亮成了丞相,成了蜀國的實際統治者,可當時諸葛亮是光棍一條啊,沒人跟隨他,這讓人怎麼服你呢,雖說劉備託孤你諸葛亮,可別人內心還是不服的!這時候的諸葛亮只能打著“匡扶漢室”的口號,完成劉備沒完成的任務,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有了理想和目標,別人才服你,跟隨你啊,畢竟匡扶了漢室,意味著地盤大了,錢有了,軍功也有了,大家榮華富貴多好啊,雖說這是一個畫著的大餅,吃不到嘴,可至少可以精神安慰嘛!這樣一來諸葛亮大權獨攬就有了口實,也安撫了蜀國的地主集團嘛,畢竟大家都想地盤大點嘛,這樣一來,諸葛亮的攬權行為才得以進行,最後成了蜀國實際的統治者!中國歷史上很多的革命者,不也是從喊口號開始的嘛,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就是這樣來的嘛,喊高規格的口號,有助於聚攏更多的人,你的權力和地位才越發增長嘛,這就是目的啊!

    為了蜀國也必須北伐啊,蜀國是三國中最弱的,雖說巴蜀是天府之國,可是開發時間短,哪比得上魏國佔領的中原地區啊!中原地區開發的更早,比人口,比糧食產量,都要比巴蜀強的多啊,只要給魏國十年修生養息,魏國的實力將會更加拉大和吳蜀兩國的差距,到時魏國肯定會發起統一三國戰爭,先死的肯定是蜀國了!反正怎麼發展也比不過魏國,乾脆打破這個平衡,不能讓魏國安穩發展,那麼北伐就很有必要了!雖說實力差距大,可做了就有機會,不做只能等死了!十年後,蜀國能打的將領也老了,最牛的趙子龍也老了,沒有能打的將領怎麼維持國家啊,北伐既可以動搖魏國安穩發展的步伐,也可以鍛鍊蜀國年輕的將領,一舉兩得嘛,戰略是好的,可是現實很殘酷,諸葛亮是個出色的政治家,可不是個很厲害的軍事家啊,幾次北伐都無果而終,將領到是鍛鍊了,可成果沒有啊,還是勞民傷財啊,對比之下,魏國是損失了,可蜀國損失的更大,到頭來蜀國還是吃虧了!

    諸葛亮是個理想主義者,可問題是現實不是理想就可以解決的,你諸葛亮一個人智慧和能力有限,夢想靠著一己之力去改變大勢,也有點過於勉強了,諸葛亮太謹慎了,這種謹慎適合當軍師,不適合當統帥,硬是讓自己統帥北伐,只會徒勞無功,也許諸葛亮預見北伐是不成功的,可還是要去爭一爭,人生才有趣味嘛,轟轟烈烈一生才精彩啊,不然就不會有諸葛亮生後的美名了!

  • 23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所謂的“匡扶漢室”實際上就是一個標榜正義的宣傳口號。事實上在整個東漢末年的亂世時期中,真正有過匡扶漢室的信念的人,只有曹操一人而已。劉備?他更多的是希望藉助匡扶漢室來壯大自身的實力。劉備是想要匡扶漢室,但這個漢室是屬於他劉備的漢室。而並非漢獻帝的漢室。曹操則不同,曹操在青年時期也是一個熱血青年,他也發誓要效忠於漢室。但漢室面臨危難之時,所有的世家子弟都想著亂世已來,機會到了。但唯有曹操想的是剷除禍患匡扶漢室。要知道在董卓亂漢時期,率先號召天下諸侯勤王消滅亂臣賊子的人就是曹操。而在關東聯軍討董時期,真正想要消滅董卓的也就是曹操一人而已。其他諸侯都在忙著爭權奪利或者隔岸觀火。相比來看,曹操才是那個真正想要匡扶漢室之人。但很可惜,漢時氣數已盡,後來曹操也成為了篡漢的一員。

    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實際上非常簡單,匡扶漢室是不存在的。諸葛亮十分清楚,魏蜀吳三家都想做皇帝,漢獻帝就是一個傀儡。所謂的匡扶漢室不過是口號罷了。諸葛亮之所以北伐有兩個目的,其一就是開啟蜀漢透過外面的通道。第二就是進攻曹魏佔據主動權。

    本身蜀漢的地緣優勢是十分巨大的。益州之地富庶且容易堅守。而荊州重鎮,除了富庶之外,不管對曹魏用兵還是東吳用兵都非常的便利。而且佔據長江天險可以禦敵於外。真正的進可攻退可守的寶地。但自從關羽因為自己的失誤導致荊州丟失後,蜀漢徹底陷入了被動的局面。為什麼劉備在關羽死後會對自己的盟友東吳動手呢?誰勸都不好使?是劉備想要給關羽報仇嗎?並不是這樣的。劉備之所以急於攻打東吳,就是想趁著東吳立足荊州未穩重新奪回荊州。因為劉備很清楚荊州對於蜀漢的重要性。但很可惜,劉備失敗了,導致蜀漢遭受了二次重創。

    劉備死後,諸葛亮掌權成為了蜀漢的權臣。他的目標就是重新給蜀漢尋找一條對外的通道,以便蜀漢可以掙脫樊籠。當時蜀漢只有兩個敵人,一個曹魏,一個東吳。東吳顯然是不可能的,諸葛亮明白他們需要和東吳抱團取暖,曹魏勢力太強了,只有蜀漢和東吳聯手,兩者才有戰勝曹魏的機會。所以諸葛亮只能把對外拓長的目標選在曹魏身上。如果他把目標放在東吳身上,不管蜀漢和東吳打的怎麼樣,那麼最終受益的都是曹魏。漁翁得利嘛。

    事實上諸葛亮一直以為自己能力很強,他可以為蜀漢打通一條通往外界的通道。但事實教育了諸葛亮,讓他認清楚了現實。但諸葛亮一直都認為無法攻克曹魏是有客觀原因存在的問題。而沒有從他自身尋找問題。諸葛亮的抱怨就是,要麼前期有李嚴掣肘,要麼後期糧草不濟。但事實上蜀漢對曹魏的進攻不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諸葛亮自身的原因。諸葛亮兩次用人失誤也是很大的原因之一。一次魏延,一次馬謖。從根本上來說,蜀漢想要在曹魏身上佔便宜不是不可能。但因為諸葛亮自身的因素所限,導致蜀漢數次北伐無果,反而拖累了蜀漢的整體國力下滑。諸葛亮的盲目自信也讓後主劉禪給他買了單。在之後面對曹魏的大舉進攻,蜀漢都無力對抗曹魏,只能投降。這其中也不乏諸葛亮所造下的孽。

  • 24 # 塔布里斯

    首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

    諸葛亮北伐是否是為了“匡扶漢室”

    我的看法是,諸葛亮的北伐已經是在為蜀漢政權的安全而進行的軍事行動,“康復漢室”作為政治口號,只是為了師出有名。

    這個說法的典型體現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謀之爭。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就提出,效仿當年劉邦和韓信分兵漢中的故事,讓他帶領一萬奇兵,走子午谷,直通長安,與諸葛亮兩路出兵,會師在長安城下的戰略構想。可是諸葛亮並沒有採納。

    眾所周知,歷來想要四川軍事勢力想要北伐中原一定要越過秦嶺,而路線主要有三條,如圖。第一是最東面的子午谷,全程將近600多里,可以直達長安;中路是駐谷通道,全長400多里,出口是武功郡;在西邊還有斜谷通道,全長500多里,西北方向通道箕谷,可以到達陳倉。

    魏延提出,當時鎮守長安的守將夏侯楙無能,而且曹魏當面對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沒有什麼準備,如果自己能夠直接突進到長安,自己一定能夠拿下長安,原地駐守,等待諸葛亮大軍到達。但是諸葛亮既沒有同意分兵,自己也沒有走子午谷路線。

    諸葛亮為什麼不採納魏延的建議,有很多原因,但最根本的還是在政治上他北伐的目的就並不是一舉拿下長安興復漢室。(不是不想而是已經不能)

    下面我們來仔細分析:

    首先諸葛亮是一個有理想的政治家,他的理想在《隆中對》《出師表》中多次提出,那就是: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個理想諸葛亮一刻也沒有忘記,同時他也很明白,自從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蜀漢已經沒有能力按照他的構想達成戰略目標了。

    第一,三國鼎立的局勢已然鞏固,曹魏實力是三國最強,自己沒有能力一舉拿下。雖然諸葛亮認為自己始終是“據有道而臨有罪”。但這也僅僅能作為政治口號。在戰場上比拼的是國力和軍力和道義是都正義並沒有絕對關係。而且在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以後,全國士人都向往這那種壟斷的選官制度,可以說三國之中得人心的已經是曹魏,人心不思漢久已。

    第二,益州疲敝,三國時期蜀漢政權佔地面積最小,也只有益州一州之地,能做到偏據一隅還要感謝曹魏一直以孫吳為主要威脅。從地理位置上看四川盆地北有漢中、東有三峽、西有劍閣。古語云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可以說是個易守難攻的好地方。可是事物都有正反兩面,要從兩川發兵進取也同樣難於上青天。從古至今歷來能從四川統一中國的必須滿足幾個條件:外部其他勢力相互攻伐、己方同時擁有關中或者荊州。這些條件諸葛亮時期的蜀漢已經不能滿足。而且據記載蜀漢政權在戶籍百姓人數不足百萬,軍隊人數卻又十幾萬,可以想象不到是個百姓就要供養一個士兵,當時蜀漢百姓民生多艱,是不會支援北伐的。

    第三、蜀漢人才質量下降。無論是和劉備創業初期相比,還是比較同時期的其他勢力。蜀漢的將領都顯得遜色不少。當年漢高祖能夠憑藉川蜀最終問鼎天下,就是依靠以張良、蕭何、韓信為首的一干優秀人才,再加上對手是不會用人的項羽。在對比此時的諸葛亮有很高的政治才能,除了他本人恐怕很難找出能獨當一面的人才。

    說道這裡第二個問題就來了,諸葛亮明明知道這些自身的不足和外界困難為什麼還要堅持北伐?這個問題我借用中國近代史的一句話解釋:安內必先攘外

    剛才已經講到,蜀漢內部問題重重,民生凋敝,諸葛亮個人的政敵也有不少。如果蜀漢政權安於現狀,那麼國內的矛盾就將成為社會主要矛盾,如果蜀漢發生內耗,那麼其他兩國滅亡蜀漢將是輕而易舉。

    所以無論是轉移主要矛盾,還是加強國內勢力的凝聚力,發動北伐戰爭都是好手段。

    再說一個三國中最弱小的勢力與其固守等到別人來滅亡(戰國時期六國的教訓),莫不如利用有限的力量尋找機會擴大自己的勢力,雖然不能滅亡別國但是攻城略地尋找壯大的機會或者達到一些政治目標(呼應東吳、迫使曹家不得不重用司馬懿)也是可以,滿足的。

    況且作為一個堅定的理想主義者,諸葛亮作為這一類人的典型,只要一有機會他又怎麼會放棄踐行理想的機會呢?

  • 25 # D—Kebius小金史記

    諸葛亮北伐目的真的是“匡扶漢室”?為何孔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乃琅琊陽都人,早年時期與劉備相對於隆中,又初出茅廬,跟隨劉備四處奔波,與敵人鬥智鬥勇,後成為蜀漢的丞相。劉備逝世,劉嬋即位,劉備臨前將劉嬋託付於孔明,並請求孔明輔助劉嬋,處理朝中事物。諸葛亮本可在朝中大顯才略,安定餘生,而且在建立蜀漢,穩定國家,擴張領域的各個戰役中,大將多損,國庫空虛,加之,敵強我弱,勝算難定,可諸葛亮為何非要北伐?真的是為了“匡扶漢室”?

    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先帝劉備曾三顧茅廬,對諸葛亮以禮相待,有知遇之恩;又在將死之時,把國家全面託付給諸葛亮。孔明感恩於劉備的信任和重用,故要盡餘生之力以報之,匡扶劉備之漢室,向北收腹中原。

    盡職盡守,匡扶漢室。諸葛亮是蜀漢的丞相,有著興盛蜀漢的責任。劉備本是舊漢朝的後裔,有著收腹中原,匡扶漢室的責任,但劉備已逝,孔明需在生前,完成劉備的遺願。

    劉嬋無能,蜀漢脆弱。劉嬋是扶不起的阿斗,孱弱無能,不懂得如何治理國家,任用賢臣。劉備已逝,蜀漢的強將在多次戰役中大損,所以孔明需在自己去世之前,收復中原,為劉嬋留下好的局面,避免蜀漢被他人攻打入侵,導致衰敗。

    平復悠悠眾口,還權於嬋。諸葛亮名聲在外,如若長期掌權在自己手裡,不僅會使自己臭名昭著,引起他人討伐,還必定會引起各方猜忌,君臣離心,朝廷不安。所以孔明要將權利歸還給劉嬋,堵住悠悠眾口,讓朝廷穩定。

    南方已定,北收中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就提出了,南方已定安定,但中原,舊時漢都還在賊人手中,所以請表出戰,收腹中原和漢都。

    心持僥倖之念,名垂史書。孔明善於運用謀略,精通軍事,威震四方,想利用自己在外的威聲震懾敵人,從中獲取勝利,萬一巧逢機遇,收復中原,豈不美哉?加之,孔明想為自己在史書上留下更為燦爛的一筆,便出兵北伐,收復中原。

    雖然敵強我弱,勝算難定,但孔明綜合思量考慮,必須出兵北伐,收復中原,不僅是因為匡扶漢室,更是由於審時度勢而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千芳要求王思聰道歉並賠償1.6億,你覺得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