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島涵涵爸爸

    先分享一下這首古詩: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解析一下大致意思:

    我敬重孟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少年時屏棄當官不走仕途,一生閒雲野鶴年老時仍在山間雲中逍遙自在。

    皓月當空,他把酒臨風,飲清酒而醉,他不事君王沉醉於自然美景。

    高山似的品格怎麼能仰望著他?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李白雖然桀驁不馴,但是唯獨對一個人欽佩不已,那就是孟浩然,他對孟夫子的愛意毫不掩飾,在《贈孟浩然》中開頭就是一句表白,通篇都在說自己喜歡孟浩然道德高尚風流倜儻,一向眼高於頂的李白簡直把孟浩然當做自己膜拜的物件。

    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是詩壇上的一段佳話。二人彼此結識,固然不乏飲酒唱和、攜手邀遊的樂趣,但是至為重要的,則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諧一致,尋求靈性飄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載孟浩然曾隱鹿門山,年四十餘客遊京師,終以“當路無人”,還歸故園。而李白竟亦有類似的經歷。他少隱岷山,又隱徂徠山.後被玄宗召至京師,供奉翰林。終因小人讒毀,被賜金放還。的確,笑傲王侯,宏放飄然,邈然有超世之心,這便是兩位著名詩人成為知交的根本原因。這首詩就是二人友誼的見證。

  • 2 # 有料的高歌老師

    【原詩】贈孟浩然 

    唐 · 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譯文】我非常敬愛孟老夫子,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常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高山挺立自嘆不可攀,只有跪拜讚美你高潔。

    【賞析】首聯即點題,開門見山,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敬愛慕之情。一個“愛”字是貫串全詩的抒情線索。“風流”指浩然瀟灑清遠的風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學才華。這一聯提綱挈領,總攝全詩。到底如何風流,就要看中間二聯的筆墨了。

      中二聯好似一幅高人隱逸圖,勾勒出一個高臥林泉、風流自賞的詩人形象。“紅顏”對“白首”,概括了從少壯到晚歲的生涯。一邊是達官貴人的車馬冠服,一邊是高人隱士的松風白雲,浩然寧棄仕途而取隱遁,透過這一棄一取的對比,突出了他的高風亮節。“白首”句著一“臥”字,活畫出人物風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說頷聯是從縱的方面寫浩然的生平,那麼頸聯則是在橫的方面寫他的隱居生活。在皓月當空的清宵,他把酒臨風,往往至於沉醉,有時則於繁花叢中,流連忘返。頷聯採取由反而正的寫法,即由棄而取,頸聯則自正及反,由隱居寫到不事君。縱橫正反,筆姿靈活。

      中二聯是在形象描寫中蘊含敬愛之情,尾聯則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進一步昇華。浩然不慕榮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寫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礎上將抒情加深加濃,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體化了,但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嘆,只能在此向他純潔芳馨的品格拜揖。這樣寫比一般地寫仰望又翻進了一層,是更高意義上的崇仰,詩就在這樣的讚語中結束。

  • 3 # 飯後停

    《贈孟浩然》是不可多得的寫人詩,整篇讀完,人物形象就在眼前揮之不去,詩人對孟浩然的敬佩溢於言表。好詩!

    全詩如下:

    贈孟浩然

    唐/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此詩李太白旨在推崇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表達作者的深切敬慕之情。

    首聯開門見山,太白的詩從來就是一開頭便撲面熱情滾滾而來,我愛孟浩然啊,他風流倜儻,天下聞名,第一句詩便奠定了整首詩的基調,一個“愛”,一個“風流”,首聯提綱挈領,總攝全詩,並且吸引人們繼續讀下去:到底什麼人物,可以讓狂妄的李白愛不絕口,同時也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慕之情。

    二、三兩聯便寫了孟浩然到底有什麼驚天地的作為,可以值得“愛”,描繪了孟浩然年輕時摒棄官職,白首時歸隱,淡泊名利;常常月夜醉酒,迷戀花草不愛紅塵功名,何其高雅的形象。透過二,三聯詩的描寫,孟浩然不為五斗米折腰,瀟灑隨性的形象躍然紙上,讀罷印象深刻。孟浩然不愛仕途,愛歸隱,棄富貴,愛淡泊生活,明月當空,把酒臨風,花草之間,流連忘返,多麼瀟灑如風的人,孟浩然寫活了,李白寫詩的功力也展露無遺。

    透過以上三聯的抒寫,尾聯又回到主題,直接抒情,把孟夫子的高雅品行比為高山巍峨峻拔,只能仰止,但是這山太高不可攀了,只能作揖膜拜了,李白又一次把對孟浩然的敬佩之情進一步昇華,由愛上升到崇拜。感情奔放到極點。

    全詩直抒胸臆,情深詞顯,自然古樸,格調高雅。在結構上從抒情到描寫又回到抒情,從愛最後歸結到敬仰,意境渾成,感情率真,表現出李白詩歌的特有風格。

    這種寫人的方法,我們平時寫作完全可以借鑑,的確是高明的寫法。

  • 4 # haitian

    本詩是李白遊於襄陽拜訪好友——孟浩然,之後而作。

    首聯點題,“吾愛孟夫子”直接抒發了自己對孟浩然的熱愛以及欽慕之情。清楚明瞭,讀者便會想:李白為什麼會愛孟浩然呢?這便引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頷聯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兩兩對仗工整,音韻和諧表現出了詩歌的韻律美。讓讀者讀起來朗朗上口。

    頸聯中的“中聖”運用典故指喝酒喝醉。孟浩然在皎潔明月之下,舉酒而飲,一直到喝醉;他喜歡花草,熱愛自然,隱居於世沒有做官。這兩句表明了孟浩然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清廉高潔的人,這也是李白愛他之緣由。直接抒情,運筆自如。

    尾聯也表達出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格調高古,意味深長。

  • 5 # 素袂薄衫

    怎樣欣賞李白的千古名篇《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此詩推崇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表達作者的深切敬慕之情。我們知道不管是誰,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有自己的偶像,古人也一樣,無論是誰都有自己敬佩仰慕的人。而一向恃才傲物,狂放不羈的詩仙李白的偶像就是孟浩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友誼,李白就成了孟浩然的小迷弟。

    首聯: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我非常敬愛孟老夫子,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此句表達了對孟浩然的欽慕之情;

    頷聯: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孟夫子自年少時便不愛功名利祿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時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過著隱居生活。

    頸聯: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月明之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常高雅,他不是君王不迷戀花草胸懷極其豁然坦蕩。

    尾聯: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尾聯直接抒情,把孟夫子的高雅比為巍峨高山峻拔挺立,令人仰止。只能自嘆不可攀,而來讚美你的高潔。

    他專程去襄陽拜訪孟浩然,不巧孟已外遊,李白不無遺憾地寫了這首詩,表達敬仰和遺憾之情。詩的風格自然飄逸,描繪了孟浩然風流儒雅的形象,因李白與孟浩然性格有相似之處,同時也抒發了李白與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鳴。

    以上是本人對《贈孟浩然》的理解,還請方家批評指正!

  • 6 # 謀略秘籍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名篇之一。這是一首送別詩,寓離情於寫景。詩作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一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人送別畫。

  • 7 # 放下了吧

    贈孟浩然 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我敬重孟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少年時屏棄當官不走仕途,一生閒雲野鶴年老時仍在山間雲中逍遙自在。

    皓月當空,他把酒臨風,飲清酒而醉,他不事君王沉醉於自然美景。

    高山似的品格怎麼能仰望著他?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李白被歷史上稱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深受黃老列莊思想的影響,喜歡飲酒作詩,歸隱山林。李白劍術高超,風流倜儻。李白的思想境界和浪漫主義情懷與孟浩然先生一致,有同樣的人生追求,淡泊名利,崇尚自由。所以李白非常敬佩孟浩然高尚的道德品質。正是因為一致,李白才寫下了《贈孟浩然》這首詩。

    《贈孟浩然》這首詩後來被稱為千古名篇,道德光環始終照耀著後來歷代文人墨客人生前行的道路,從未有超越者。

  • 8 # 舊事起劍一山酒

    場面宏達大,唯見長江天際流。但大中存小,孤帆遠影,另外還有李白和孟浩然兩個詩人。在空曠且永久的長江碧空裡,兩個人的離別顯得豁達開朗,但細品之下,又有橫穿時空的力度,令人歎服!

  • 9 # 無日不瞻望

    在欣賞李白的詩句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李白的創作背景。

    不得不說,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是詩壇歷史上的一段佳話。二人彼此結識,固然不乏飲酒唱和、攜手邀遊的樂趣,但是最為重要的,則是在追求情感上一致,尋求靈性飄逸的同伴和知音。

    史載孟浩然曾隱鹿門山,年四十餘客遊京師,終以“當路無人”,還歸故園。而李白竟亦有類似的經歷。他少隱岷山,又隱徂徠山,後被玄宗召至京師,供奉翰林。

    終因小人讒毀,被賜金放還。的確,笑傲王侯,宏放飄然,邈然有超世之心

    此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公元727年~公元736年),此時他常往來於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友誼。鬱賢皓先生認為,此詩當為公元739年(開元二十七年)李白過襄陽重晤孟浩然時所作,其時孟浩然已屆暮年。

    下面咱們一起欣賞李白的這首五言律詩。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孟夫子就是孟浩然。風流是風度的意思。

    從章法上,這句一開始就丟擲統領全詩的觀點。

    從格調上,這兩句是“格調高古“ ---- 來自上海辭書出版社《李白詩歌鑑賞辭典中黃寶華先生所寫的本詩賞析。

    “格調高”這個我是同意的,我來試言之:

    1. 首先文字好,一般人可能會說“我特別佩服誰誰誰,他的什麼什麼事蹟全國都知道“,可是李白用十個字就把這個事說得很古雅。

    2. 再者,相比“吾謂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或者”吾聞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之類的平淡語,”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用一個“愛”字,直接把這句話的色彩變得鮮明瞭很多。

    3. 再再者,如果只有“吾愛孟夫子”,而沒有“風流天下聞“這樣清麗的文字接在後面,而是接普普通通的描述性文字(比如“吾愛孟夫子,高雅又有才”),則“吾愛”就會顯得“肉麻”,格調也不高。

    4. 這十個字朗讀起來,頗有古文中不疾不徐從容不迫的氣度。

    5. 不過“格調高古”中的“古”字,是怎麼體現的?我目前也回答不上來。為此我還去翻了《古詩十九首》,發現如果把這兩句混到《古詩十九首》裡,也是沒有違和感的。不過具體的風格特點,我還是說不出來。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紅顏是少年的意思,軒是達官貴人坐的車,冕是達官貴人戴的帽。這句是說少年時就放棄了當官的機會。

    白首是老年。松雲是隱者詩歌常用的景物,這裡也用上了。“臥“字非常的生動,如果把這幾句當作一幅畫,那麼這個“臥”字就帶來了很多動感了。

    這兩句是說孟浩然不當官卻跑來隱居。從字面上,可是加幾個字幫助理解:紅顏已願棄軒冕,白首仍喜臥松雲。它是有前後關係的,屬於縱向描寫。而接下來兩句是寫當下孟浩然的樣子,屬於橫向描寫。

    這兩句本身對偶很工整,但意思上又是有前後順序的,算是所謂的“流水對”?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醉,我覺得應該是“沉醉、沉迷”的意思。

    一來如若是指“喝醉”,則和後面“中聖”重複,顯得囉嗦;

    二來當作“沉迷”解,可以和下聯“迷花”對偶。中聖是用典,指喝酒喝到醉。三國時魏國徐邈喝醉了,就說自己是“中聖”,為此曹操很生氣,有人替徐邈辯解說,古人以清酒為聖,以濁酒為賢,徐邈這麼說並非是在冒犯聖上。曹操遂不再追究。

    迷花就是字面意思,是指迷戀花草。這兩句也是對偶工整。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說孟浩然就是座高山,我連仰望都望不到山頂(,更不用說和他相提並論了)。所以我只能在此給他的清芬作挹了。

    黃寶華先生認為這兩句和前兩句一樣,都有“格調高古”的特點。

    總體來說

    讀起來確實是“自然流走” ---- 同樣是黃寶華先生所評價。

    有喜歡李白詩歌的。可以去買本上海辭書出版社《李白詩歌鑑賞辭典》讀一下。

    一句話:快速分享一本書的精華。

  • 10 # 幽草清霜

    詩仙李白的《贈孟浩然》確實是千古名篇,下面我們來看看,全詩如下: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註解:

    1、紅顏:指年青的時候。

    2、軒冕:指官職,軒:車子;冕:高官戴的禮帽。

    3、臥松雲:隱居。

    4、中聖: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

    5、清芬:指美德。

    譯文

    我非常敬重孟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

    高山似的品格怎麼能仰望著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華!

    全詩推崇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首聯點題,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慕之情;二、三兩聯描繪了孟浩然摒棄官職,白首歸隱,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聯直接抒情,把孟浩然的高雅比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本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727──736),此時他常往來於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友誼。詩的風格自然飄逸,描繪了孟浩然風流儒雅的形象,同時也抒發了李白與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鳴。

    李白的律詩,不屑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體的自然流走之勢,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飄逸之氣。前人稱“太白於律,猶為古詩之遺,情深而詞顯,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歸,開鬱宣滯,特於風騷為近焉。”(《李詩緯》)本詩就有這樣的特色。

    賞析

      本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727-736),此時他常往來於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詩的風格自然飄逸,描繪了孟浩然風流儒雅的形象,同時也抒發了李白與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鳴。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首聯是說,我敬重孟先生,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首聯即點題,開門見山,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敬愛慕之情。一個“愛”字是貫穿全詩的抒情主線。“風流”指浩然瀟灑情願的風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學才華。這一聯提綱挈領,總攝全詩。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頷聯是說,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頸聯是說,明月夜常常因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詩中用典,融化自然。“中聖”用曹魏時徐邈的故事,他喜歡喝酒,將清酒叫作聖人,濁酒叫作賢人,“中聖”就是喝醉酒的意思,與“事君”構成巧妙的對偶。

      中二聯好似一幅高人隱逸圖,勾勒出一個高臥林泉、風白的《贈孟浩然》確實是千古名篇,

  • 11 # 袁帥老師

    是不是想說怎樣賞析?

    賞析唐詩沒有絕對固定的方法,但有兩個最基本定式:

    一是詩句字面意思和深層暗示——這首詩表面上寫對孟夫子的崇敬,實際上在寫什麼?李白真正想要表達什麼呢?

    二是詩人當時的境遇和社會時事——李白當時寫這首詩時,他的人生是個什麼情況,比如被貶?比如落榜?社會上當時的大環境是什麼?有什麼大事發生?

    當然,我們不必像學習外語一樣,用逐個翻譯式的方法去理解漢語古詩詞。另外,我們每個人因為人生經歷不同,人生觀和世界觀不同,所以在理解一首詩的時候互相會產生偏差。

     

    總得來說,你現在的人生是什麼狀態,你所讀到詩就會給你相應的感受。有趣的是,我們在20歲時讀一首詩是這樣的感受,可能到了60歲再讀,一定會有另一種理解。

     

    所以,現在的你要如何去賞析《贈孟浩然》呢?

  • 12 # 吟者Chijin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1.聲律:

    此詩是非常嚴謹的五言近體律詩。頷聯上比為平平仄平仄特殊句式;頸聯上比的“中”通“鍾”,鐘意於。有人理解為中“招”的中(被酒灌醉),認為中本應讀去聲,為了合律可讀平聲,但這種變通自來是不被允許的。

    2.對仗:

    《贈孟浩然》的對仗極工,基本都是小字類工對。特別是聖、君的對仗極其巧妙。

    3.章法:

    首聯起,直接點題,開門見山地表達了對孟浩然的景仰之情。

    頜聯承,順勢破題,對孟的“風流”作展開說明。

    頸聯轉,進一步以事實讚美孟的高風亮節。

    尾聯合,又給孟戴了一把兒高帽兒,藉機說明贈詩的緣由--"尋隱者不遇”。

    4.試譯:

    因為是“贈”孟浩然,是給孟看的,所以在翻譯的時候,孟浩然就應該用第二人稱,而不是第三人稱:

    我敬愛的孟老先生啊,您的風流倜儻天下皆聞。

    您年輕的時候放棄了功名利祿,年老後歸隱山林倚松臥雲。

    您偏愛清酒常醉倒月下,您迷戀花木卻不願侍君為臣。

    您的德行像高山一樣讓我仰望,可惜今天啊我只能對空作揖來敬拜您的德藝雙馨。[我想靜靜]

    注:中聖,鐘意聖人的簡縮。曹魏時徐邈喜歡喝酒,清酒為“聖人”,濁酒為“賢人”。

    5.李、孟二人均才高八斗又不見用於上,不得一展平生抱負,故此惺惺相惜,時有酬唱互相“吹捧”[呲牙]

  • 13 # 今石看泰國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楫清芬。

    首先看其章法結構。首聯即點題,開門見山,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敬愛慕之情。一個“愛”字是貫穿全詩的抒情線索。“風流”指浩然瀟灑清遠的風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學才華。這一聯總攝全詩。

    中二聯好似一幅高人隱逸圖,勾勒出一個高臥林泉,風流自賞的詩人形象。

    中二聯是在形象描寫中蘊含敬愛之情,尾聯則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進一步昇華。

    其次詩在語言上也有自然古樸的特色。首聯看似平常,但格調高古,蕭散簡遠。它以一種舒展的唱嘆語調來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種風神飄逸之致,疏朗古樸之風。

  • 14 # 殘陽暮裡酹江月

    本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728-736),此時他常往來於襄漢一帶,與孟浩然結下了深厚友誼。

    李白可以說是孟浩然的超級粉絲。在此期間,他還寫過另外一首和孟浩然相關的著名詩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大概在公元730年(開元十八年)左右,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揚州),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昌)相會。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讓人深刻感受到了李白依依惜別之情。

    除此之外,他還寫過《春日歸山寄孟浩然》、《淮南對雪贈孟浩然》、《遊溧陽北湖亭望瓦屋山懷古贈孟浩然》等詩文給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文人相贈的詩,吹捧再說難免,再說了,李白還非常欣賞孟浩然。那麼,孟浩然有沒有這麼大的名聲呢?答案是,可能真的有。

    開元十六年(728年),初春,在長安準備參加科舉的孟浩然有一次他參加詩詞創作大會,寫下了“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據說滿座皆驚。連張九齡、王維都極為稱道。那時候剛暫露頭角的王維(701年左右生,應該比孟浩然小12歲左右),對他佩服不已,主動認他當老大哥,要替他揚名,親自給他做畫像,然後拿著他的畫像,逢人就像祥林嫂一樣介紹他老哥的大作。一時之間名聲大勝。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不同於孟浩然留給後世人寄情田園,淡薄名利,類似隱士的形象。早年的孟夫子還是一心想求官入仕,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的。孟浩然自稱孟子後代,“家世重儒風”,接受的是儒家教育,所以他的理想自然也是--治國平天下。

    本來他結實王維、張九齡等人之後,是有很好的機會得到提攜,踏入仕途的。甚至他都有直達天聽的機會,可惜被他搞砸了。

    開元十六年,孟浩然在長安應試不第。這天王維正在值班(詔金鑾),老哥孟浩然也在。突然皇上駕到,孟浩然情急中只能躲到床下。可能是動靜有點大,王維也不敢隱瞞。唐玄宗也聽過老孟詩名,就讓他念首詩來聽聽,這老哥不知哪根筋搭錯了,開口就是“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 ” 本就是易燃易爆品的聖人,一聽這話,老大不高興了:”你自己不曾來求官,怎麼就說我拋棄你呢?你這不誣陷我嗎?”

    從此,孟浩然的仕途之門算是關上了。

    有人看到這裡,常常會嘆息不已。套用現在的說法,就是這哥們情商低啊。這樣的人恐怕也確實不適合當官的吧。

    但所謂人生不幸詩家幸。沒有挫折,就沒有寄情山水;情商不高,大概也才能率真,才能留下那些俊秀的詩篇吧?

    一帆風順的人生,像賀知章那樣,我們記得最多的也就是回鄉偶書吧。如果他有李白一樣不平的人生,以他的才情,是不是會有更多不同人生體驗的詩句讓我們銘記呢?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得知仕途無望的孟浩然離京後,基本就在家鄉襄陽渡過,有時也外出遊歷。寄情山水田園,是唐代第一個傾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

    “中聖”用曹魏時徐邈的故事,他喜歡喝酒,將清酒叫作聖人,濁酒叫作賢人,“中聖”就是喝醉酒的意思。

    在皓月當空的清宵,他把酒臨風,往往至於沉醉。有時則於繁花叢中,流連忘返。活脫脫一幅高臥林泉、風流自賞的形象。很是令李白欣賞。

    三國志:時科禁酒,而邈私飲至於沈醉。校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聖人。”達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遼將軍鮮于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聖人,濁者為賢人,邈性脩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高山似的品格怎麼能夠仰望著他?只在此拜揖他芬芳的道德光華!

    總體來說在,這詩拍馬屁的成分肯定不少,但也確乎讓人看見李白對孟夫子的敬愛之情。

    這兩人也真是感情好,李白在湖北一待10多年,不知道是不是也有這個關係在裡面。孟浩然年長李白十二歲,作為老大哥,他還為李白的婚事操心,據說李白的第一位妻子當朝已故宰相許圉師的孫女許紫煙就是孟浩然介紹的。

  • 15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此詩描繪了孟浩然風流儒雅的形象,同時抒發了李白與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鳴。 頷聯採用由反而正的手法,即由棄而取。孟浩然寧棄仕途而取隱遁,透過這一棄一取,突出他的高風亮節。中間二聯蘊含敬愛之情,尾聯則是直接抒情,感情上進一步昇華。將抒情加深加濃,推向高潮,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仰之情具體化,使詩在讚語中結束。 “高山”取自《詩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司馬遷在《孔子世家》中用來讚美孔子 “中聖”用的是曹魏時徐邈的故事 整首詩從“吾愛”到“可愛”最後歸結到“敬愛”,表現出詩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此詩採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以一種舒展唱嘆的語調,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 開頭提出“吾愛”之意,自然地過渡到描寫,揭出“可愛”之處,最後歸結到“敬愛”。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結撰成篇,所以象行雲流水般舒捲自如,表現出詩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 16 # 廣西成冠體育

    《贈孟浩然》李白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作品賞析】詩採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以一種舒展唱嘆的語調,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   

    李白的律詩,不屑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體的自然流走之勢,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飄逸之氣。前人稱“太白於律,猶為古詩之遺,情深而詞顯,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歸,開鬱宣滯,特於風騷為近焉。”(《李詩緯》)該詩就有這樣的特色。   首先看其章法結構。首聯即點題,開門見山,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敬愛慕之情。一個“愛”字是貫串全詩的抒情線索。“風流”指浩然瀟灑清遠的風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學才華。這一聯提綱挈領,總攝全詩。到底如何風流,就要看中間二聯的筆墨了。 中二聯好似一幅高人隱逸圖,勾勒出一個高臥林泉、風流自賞的詩人形象。“紅顏”對“白首”,概括了從少壯到晚歲的生涯。一邊是達官貴人的車馬冠服,一邊是高人隱士的松風白雲,浩然寧棄仕途而取隱遁,透過這一棄一取的對比,突出了他的高風亮節。“白首”句著一“臥”字,活畫出人物風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說頷聯是從縱的方面寫浩然的生平,那麼頸聯則是在橫的方面寫他的隱居生活。在皓月當空的清宵,他把酒臨風,往往至於沉醉,有時則於繁花叢中,流連忘返。頷聯採取由反而正的寫法,即由棄而取,頸聯則自正及反,由隱居寫到不事君。縱橫正反,筆姿靈活。   中二聯是在形象描寫中蘊含敬愛之情,尾聯則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進一步昇華。浩然不慕榮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寫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礎上將抒情加深加濃,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體化了,但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嘆,只能在此向他純潔芳馨的品格拜揖。這樣寫比一般地寫仰望又翻進了一層,是更高意義上的崇仰,詩就在這樣的讚語中結束。   其次詩在語言上也有自然古樸的特色。首聯看似平常,但格調高古,蕭散簡遠。它以一種舒展的唱嘆語調來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種風神飄逸之致,疏朗古樸之風。尾聯也具有同樣風調。中二聯不斤斤於對偶聲律,對偶自然流走,全無板滯之病。如由“紅顏”寫至“白首”,象流水淌瀉,其中運用“互體”,耐人尋味:“棄軒冕”、“臥松雲”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這樣寫,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搖曳錯落之美。詩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見斧鑿痕跡。如“中聖”用曹魏時徐邈的故事,他喜歡喝酒,將清酒叫作聖人,濁酒叫作賢人,“中聖”就是喝醉酒之意,與“事君”構成巧妙的對偶。“高山”一句用了《詩經·小雅·車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後來司馬遷又在《孔子世家》中用來讚美孔子。這裡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寫,即使不知其出處,也仍能欣賞其形象與詩情之美。而整個詩的結構採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開頭提出“吾愛”之意,自然地過渡到描寫,揭出“可愛”之處,最後歸結到“敬愛”。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結撰成篇,所以象行雲流水般舒捲自如,表現出詩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 17 # 布丁姥爺姥爺

    大詩人李白寫出千古詩句,仍被後人而傳誦,今天我們就看李白大約寫於寓居湖北安陸時期,這就是《贈孟浩然》,當時李白經常到周圍名處遊歷,與孟浩然相識。經常在一起喝酒吟詩作對,好不痛快。李白生性豪放,孟浩然每天都是變著法子弄來各地出產的美酒,李白每天都喝得酩酊大醉。由此,孟浩然和李白結下深厚情誼。開門見山,直抒胸臆:″吾愛孟夫子,風流無下聞。"我非常敬重孟先生莊重瀟灑,風流倜儻聞名於天下。″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李白對孟老先生不圖名利,淡泊清高的品質,白首,少年時鄙視功名爵祿,清高高傲,晚年在青山百雲問隱居,清閒。過著與世無爭野鶴雲遊生活。可見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醉月頻中聖,迷衣不事君。"。李白和孟浩然交往中,經常在白天或在月光下見到孟老先生醉臥在山坡或樹林間,就是不願意到朝廷那謀個一官半職。然後,李白筆峰一轉寫到"高山安可仰,徒此捐清芬。"李白與孟浩然交往中,看到他常常沉醉,迷戀景色,白首歸隱,高臥山澗林泉,不為塵物所動精神境界,高貴儒雅形象深深感染了詩人,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樣令人仰望。你的清高令人佩服。我有向你作捐致禮,愛慕你那散發清香的優秀品質。全詩自然體現了大詩人豪放,工整流暢,意境很深。

  • 18 # 一抹幽蘭846

    李白的千古名篇《贈孟浩然》,之所以能夠成為千古名篇,這和贈者和被贈者的身份、經歷和性格有很大的關係。

    首先倆人的關係是高山流水、惺惺相惜、互相吸引、互相欣賞!

    這首詩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此時,李白常常往來於襄漢一帶與年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友誼。

    首聯即直抒胸臆。“吾愛”表明自己作者情感導向,並作為全詩的抒情線索。進而概括其愛的原因,是孟浩然“天下聞”的“風流”

    中間兩聯,具體寫孟浩然的“風流”所在。“紅顏”之際,正當躊躇滿志、意氣風發、指點江山、馳騁仕途,但他沒有走尋常路,雖然“學得文武藝”,卻不是“貨於帝王家”。他“棄軒冕”不屑於達官貴人趨之若鶩的車馬冠服為糞土,高臥松風白雲之下,閒雲野鶴一般,逍遙自在的做了隱君,而不是卑躬屈膝、垂眉折腰的去“侍君”。歲歲年年,直到“白首”之時。寥寥二十個字,一個高臥清泉、沐之白雲、風流孤傲的雅士形象呼之欲出。

    尾聯又回到起點,只是感情逐步昇華了。面對這樣的孟浩然,李白只用了一個“仰”字,力拔千斤,將“愛”之情提升到一個亙古未有的新的高度,孟浩然的卓爾不凡、自然飄逸,令高山仰止,更讓多少“汲汲於富貴”的讀書人汗顏呢!

    作者對孟浩然的仰慕欽佩之情,就這樣躍然紙上,跳動在字裡行間了。

  • 19 # 士心湘人

    在百花競綻、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詩人的友人孟浩然,從武漢的黃鶴樓處乘一帆船,順風而下去揚州,友人已西下遠去,友人乘坐的帆船漸行漸遠以致無影無蹤,詩人還在引頸凝眸目送, 此時所見的只是長江會於天際之間,詩人還久久佇立不忍回還。其實,既使詩人佇立於黃鶴樓的頂層,極目所到也並不遙遠。這時的詩人心潮起伏,浪漫主義的不羈想象展翅 飛翔,飛到了長江與天際匯合的碧空盡處。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的詩的深遠意境。給讀者浩渺無垠、廣大深遠的感覺。

  • 20 # 書野

    要欣賞一首詩,特別是寫人的詩,需要從這首詩背後的故事說起。

    孟浩然,湖北襄陽人,人送外號"孟山人",雖生於盛唐,卻長年隱居在山水田園,官場世俗之外。

    李白,生於盛世的浪漫主義詩人,人送外號"謫仙人",為人重情重義,性格爽朗豪邁,尤愛結交隱逸灑脫之人。

    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故事,要從李白"仗劍走天涯,飲酒暢人生"的遊俠生活說起。開元十二年,二十四歲的青年李白,帶著滿腔的熱血,沿著浩浩長江水,一路西行,途徑重慶,湖北,直至盛唐文人的旅遊勝地揚州。這一路上的大好山川和絕美風景,在李白的心中播下了一顆隱逸山水的種子。

    逗留煙花揚州數月之後,李白北游到了湖北省安陸縣,並結實了年長自己十二歲的孟浩然。孟山人此時居住在湖北襄陽,以山為家,以酒為食,過著超然物外的瀟灑生活。定居安陸的李白自雲遊之時與孟浩然匆匆一見,便欽慕他生活的隱逸與詩作的飄逸,孟浩然也欣賞李白詩作的灑脫與豪情,兩人時常同遊山水間,同賞詩與畫,同飲醉人酒,同談理想國。在湖北這段交心的日子裡,兩人的友誼日漸深厚,李白心中那顆隱逸山水的種子也開始發芽。

    可是正值年輕,志在朝堂的李白,必定不會像已到不惑之年的孟浩然那樣偏安一隅,倒是孟浩然,許是受李白身上那種豪情壯志的影響,有了再入仕途的打算。於是,孟浩然整裝待發,再次開始了自己的求仕之路,李白做《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為他送行,雖有不捨,但更多的是羨慕與祝福。這首詩是一首絕妙的送別詩,因為它沒有感傷和惆悵,滿眼都是希望和美好。

    這段時間的李白呢?當然也沒閒著。他到處登門自薦,希望用自己斐然的文采,求得半分賞識,無奈受小人誣陷,多番嘗試,未果。失意的李白開始自暴自棄,前往嵩山尋訪好友元丹丘,此時他心中那顆隱逸山水的種子已然長成幼苗。

    心中苦悶的李白回到安陸,再次見到故友孟浩然,兩個人的仕途都有坎坷,李白未得官家賞識,孟浩然也未求得半分功名。可是山人就是山人,即使不得志,也能豁然于山水間,這種超然物外的灑脫性格令李白大為敬佩。於是李白便做了這首千古名篇《贈孟浩然》,送給自己所仰慕的孟山人。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這首詩為何能成為千古名篇,首先便是它背後兩大當紅偶像的傳世友情了。從古到今,世人都愛窺探他人隱私,更何況是這種驚世名人,這也成就了這首詩成為名篇的第一步。

    其次是這首詩本身。被後人尊為詩仙的李白,一上來就寫出"吾愛孟夫子"的大膽表白,讓人對孟浩然本人有了想要了解的慾望。隨後直接了當地道出敬重的原因——灑脫的性格和超然的文采,簡潔明瞭,直抒胸臆。

    頷聯中用紅顏白首棄軒冕臥松雲,透過對比的手法,勾勒出一幅隱逸的閒雲野鶴圖。頸聯接著描繪了孟浩然把酒臨風,醉臥繁花的瀟灑生活,進一步突出了首聯所說的風流

    尾聯再次以高山仰止強調自己對孟的喜愛和敬仰,整首詩語言樸實,但情真意切,讓孟浩然本人的形象在世人的眼中一下就鮮活起來。

    所謂名篇,不外乎凝練的語言和精準的共情,如果背後再有一個生動又頗具話題性的故事做支撐,那就更容易成為代代相傳的佳作了。這首詩做到了,所以它成為了千古名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覺得雷軍有個決策性錯誤,不該創紅米走低端,而該創一個高階品牌,大家覺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