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風影音
-
2 # 折戟沉沙63487302
發現腸息肉,決定要不要切除,首先得看息肉有沒有影響到排便,或者進食!假如有再做息肉病理檢查,如果是惡性就切除,假如良性
-
3 # 三妞24
腸息肉是腸道長見病,腸息肉有沒必要動手術也不是病人說了算的,要徑醫生判斷是否影響個到病人腸道排便問題來決定的
-
4 # 白衣山貓
大約85%大腸癌是由腸息肉轉變而成,息肉是癌前病變的指標風向,大腸癌主要是因為大腸黏膜的腺瘤息肉癌化而成。
大腸息肉到腺瘤以及大腸癌的發展示意圖。
國外有學者認為,85%以上的大腸癌都由大腸腺瘤轉變而來,所以,大腸癌的預防中,重中之重,在於治療大腸息肉和大腸腺瘤。
普通人,每年一次的大便隱血試驗檢查,用來篩查可能存在的大腸息肉腺瘤或者癌症,並且及時治療,非常重要。畢竟,大便隱血試驗檢查便宜啊。如果隱血試驗陽性,應該及時做結腸鏡檢查,如果有息肉, 要及時治療摘除。 如果是腫瘤,也可以及時治療。
國外有學者認為,85%以上的大腸癌是可以預防的,就是因為大腸腺瘤引起的大腸癌,佔到了85%以上。
鑑於我國大腸癌的高發年齡已經提早到了45歲到60歲左右,我覺得40歲左右的人群,應該把結腸鏡檢查作為每年常規體檢的專案之一。
目前先進的大腸鏡,在檢查當下即可判定該息肉是否有癌變可能或已有癌變,還可判定癌變處為早期癌或晚期癌,並當場進行根治性的內視鏡切除避免病情惡化,切除後加以內視鏡縫合,當天即可返家休息,不必住院。
大腸癌中約15%是不經息肉直接由黏膜形成癌化,形成微小、凹陷型黏膜病變,若檢查醫師缺乏經驗,很容易視而不見或者跟本沒有察覺該病變存在,但這種微小凹陷癌,其向下浸潤及向外擴散轉移的速度十分驚人,一但發現這種大腸黏膜病變,要儘快進行完整的內視鏡摘除。
-
5 # 醫語破天機
腸息肉主要位於直腸和結腸,多數結直腸息肉臨床表現並無症狀,少數病人可有腹部隱約不適、腹脹或大便習慣改變,糞便中可混有血液、粘液,腸息肉種類繁多,其中一些病變可能是結直腸癌的癌前病變,因此對這些病變性狀的認識和正確處理對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形態學上,息肉可分為有蒂和廣基兩種,廣基的癌變率較高。數在目上,息肉可分為單發和多發兩類,其中當息肉數目多於100顆時可診斷為息肉病,息肉病癌變率較高。在臨床上,腸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腫瘤性息肉,常見的非腫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這三種息肉直徑多數小於1cm,癌變率較小;腫瘤性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和癌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在病理學上又可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多發性腺瘤,管狀腺瘤大部分直徑在1釐米以下,且80%有蒂,其癌變率在1%~5%左右,絨毛狀腺瘤一般體積都較大,直徑大多在1釐米以上,大部分為廣基,其癌變率較管狀腺瘤大10倍以上。但近年臨床表明,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也有癌變可能,對此類息肉也應加以重視。因此結腸鏡下發現息肉時均應儘量切除,而且必要時還應取息肉組織做病理明確息肉性質,以便決定進一步的治療。
一般良性,有蒂,直徑≤ 1CM的息肉,可採用腸鏡下摘除或圈套、電灼等方式切除,切除之前,通常先取活組織檢查。凡息肉直徑≥ 1CM,完整切除有困難或廣蒂者,可先行活檢,排除癌變後,行開腹手術,將息肉切除。如果息肉癌變,則根據息肉大小,行區域性腸壁切除或腸部分切除。如果息肉呈多發性,結腸和直腸均可見息肉,則可行結腸同時伴直腸切除以及腸重建術。
由於絨毛狀腺瘤易癌變,及早地發現它並進行治療有利於減少腸癌的發生,所以在臨床上對於那些有慢腹痛、便血、腹瀉、大便習慣改變的患者應及時地做纖維結腸鏡檢查,以便明確病因及是否由息肉所致,從而對症治療。
-
6 # 家庭醫生線上
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飲食也在向著多樣化發展,雖然可以滿足人們口欲,但是由此也帶來了很多的胃腸疾病,隨著電子腸鏡的日益推廣,常常能在腸鏡檢查中發現腸息肉患者。腸息肉泛指直腸粘膜表面向腸腔突出的隆起性病變,包括腺瘤、兒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從病理上來看,其內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腫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後果。
在內鏡下,從大體形狀上大致可以判斷息肉的良惡性,一般來說,帶蒂的、直徑小於2cm、表面光滑、鏡子推動活動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包括炎症性、腺瘤性息肉。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徑較大(大於2cm),表面有出血、潰瘍,鏡子推動活動度差的往往往是惡性的機會較大。當然,內鏡下只能根據息肉的形態作出大概而模糊的診斷,正確的處理是將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檢查,以最終判定息肉的性質,病理結果才是息肉診斷的最好標準。
腸息肉大部分是腸黏膜的一個新生物,在未作病理檢查前,一切診斷只是猜測,不切除它,留在體內就像是一個定時炸彈。若是惡性,危害是無法估計的,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變,隨著息肉的增大,數目的增加,癌變機會也迅速增大,直徑超過2cm的腺瘤近半數會惡變成癌。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對身體的危害性雖然小些,但隨著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帶來一系列臨床症狀,如長期便血、腹瀉、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因此,發現腸息肉應將其切除。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現在大部分結腸息肉的切除已不需要開刀,內鏡下息肉切除術已是很成熟的一種治療方法。除了極少部分直徑過大、內鏡下形態明顯惡變或數目過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內鏡下將腸息肉完整切除,對比開刀,內鏡下進行息肉切除具有明顯優勢。
-
7 # 小荷健康科普
息肉是指腸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統稱為息肉。其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見。以結腸和直腸息肉為最多,小腸息肉較少。息肉主要分為炎症性和腺瘤性兩種。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癒後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有惡變傾向。
檢出息肉和確定其病變性質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進行全結腸鏡(包括病理)檢查並在腸鏡下進行干預治療。
大多數的結腸癌都是從腸息肉轉變過來的,所以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做一次電子腸鏡、肛門指檢、大便隱血等檢查,及時發現有癌變傾向的結腸腺瘤。
近日某單位體檢,根據醫師問診初篩,結合自身的保健需求,一些保健意識較強的中年人,提出自己做大腸檢查時,被查出結腸巨大腺瘤,並進行了內鏡下微創手術切除,病理報告提示:腺瘤頂部癌變,基底部炎症改變,術後不必進行放化療。他坦言,他是一個幸運兒。他很慶幸這次及時發現,沒有造成病變。他同時也建議大家,50歲後一定要定期體檢。
腸息肉其實就是腸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變,通俗地說,是長在腸管內的一個肉疙瘩。小的肉疙瘩稱為息肉,生長到一定程度就叫腺瘤,而腺瘤繼續發展可能就會變成癌。結腸癌和腸息肉關係密切,因為結腸息肉多數長在直腸和乙狀結腸的部位,而結腸癌恰恰也長在此部位。
從病理學的角度出發,息肉的型別主要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根據不同型別,腸息肉的癌變率從3%~30%不等,大多數的結腸癌都是從腸息肉轉變過來的。其中腺瘤性息肉癌變機率相對較高。腸息肉很容易被忽視,因為其一般沒有臨床症狀,臨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腸息肉患者出現便血、黏液便、腹痛等異常,而這些症狀也常常缺乏特異性,因此要確診腸息肉還得依賴結腸鏡等器械檢查。腸息肉的早期確診非常重要,研究發現,及時治療能使結腸癌的發病率降低 70%~90%。
高危人群需要特別注意:家族成員中有結腸癌或結腸息肉者;長期吃高脂肪、高動物蛋白、低纖維以及油炸食品;年齡大於50歲的人。此外,坐的時間越長,患腸息肉的風險也越高。
建議這幾類人每年做一次電子腸鏡、肛門指檢、大便隱血等檢查,及時發現有癌變傾向的結腸腺瘤。在結直腸癌高發的歐美國家,從50歲開始,就推薦所有人每年對自然排出的糞便做隱血檢查,每5到10年做一次完整的結腸鏡檢查。
-
8 # 衛元孝
一九八三年刊登加味濟生烏梅丸,治療腸息肉,全結腸粘膜自肛門齒狀線以上至回盲部有十下粒至花生米大小不等廣基戒亞蒂息肉,密集如葡萄狀,有充血,出血,腹洩二至三次,先幹後稀,帶粘液,腹脹痛,以右側甚,一九八五年新中醫經江西裴振華臨床應用回覆治療二例腸息肉獲滿意療效。有烏梅一千五百克,殭蠶五百克,山甲珠五十克,人指甲十克,赤石脂二百五十克,錫類散四十支,酒醋適男,煉蜜為丸,如鴿蛋大,日服二次,每次二丸,連服三料,諸症消失,
-
9 # 自心了悟
病情分析:一般術後都會有一個疼痛的過程,但是7天后,應該就沒有太大的感覺了,那個時候,自己也適應了這個狀態。平時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酒,定要保持大便的通暢,可以用點消炎藥物。直腸息肉最好是手術切掉,因為息肉有惡變的可能性,手術切下後可以取息肉標本送病理檢查,確定下性質,一般息肉是良性的,但做個病檢放心些。息肉是可以在電子腸鏡下切除的,而且一般都是採用這種手術方式,創傷小,一般做好高頻的息肉切除術前準備後,再在高頻的下切除息肉,息肉切除術後6小時禁食水,觀察有無腹痛及便血,手術一般較安全。
-
10 # 洛陽秀才007
絕大部分不需要,如果張的太快的需要吧。息肉,囊腫都是人體的增生性組織,中醫理論認為是氣虛,體寒,溼氣等原因引起的淤堵造成的,透過補氣,排溼寒,通經絡會自然消失的。即使手術切除了,不改善體質,息肉還會繼續生長出來。(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11 # 腫瘤何大夫
好不容易做了次腸鏡,腸鏡報告單上印著“息肉”二字,這個“息肉”到底是什麼?是腫瘤嗎?需要治療嗎? 腸息肉到底是什麼? 腸息肉是指我們腸粘膜上有隆起性的病變,說俗了就是腸道里面長了個肉疙瘩,包括了腫瘤性和非腫瘤性病變。為什麼會長腸息肉?主要與年齡、腸道慢性炎症、吸菸與家族遺傳有關,腸息肉的發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增高;低纖維飲食結構與結直腸息肉有關;炎性息肉與腸道慢性炎症相關;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腸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與遺傳有關。腸息肉是腫瘤嗎?會不會癌變? 從廣義上看,息肉指的是人體出現了新生物,可算作腫瘤範疇。但老百姓最關心的是它會不會癌變。非腫瘤性的息肉(幼年性息肉和炎性息肉)一般不會發生癌變,但腺瘤性息肉(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是比較公認的癌前病變,腺瘤個頭越大、數目越多,癌變的可能性就越大,腺瘤結構中絨毛狀成分越多,癌變的機率就越高!那麼癌前病變到癌有多遠?比較認可的說法是5年以上,所以及時發現並處理掉癌前病變是非常必要的。 發現腸息肉咋治療?炎性息肉重點在於控制炎症治療原發病,其他情況下,如果發現有腸息肉,應儘早鏡下切除,以免留下禍患,甚至遺忘太久,逐漸轉惡,變為腸癌。
-
12 # 練瑜伽體式
腸息肉,簡而言之,是長在腸管內的一個肉疙瘩。那腸息肉離腸癌究竟有多遠?
腸道息肉就是我們腸道粘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變,包括腫瘤性和非腫瘤性病變。息肉一般都較小,細長彎曲,形狀不規則,一端遊離或兩端附著在腸壁上而中間懸空,呈橋樣。在未確定其病理性質之前統稱為息肉。
為什麼會長腸息肉?
1、感染:炎性息肉與腸道慢性炎症有關;2、年齡:結直腸息肉的發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增高;3、胚胎異常:幼年性息肉病多為錯構瘤,可能與胚胎髮育異常有關;4、生活習慣:低纖維飲食與結直腸息肉有關;吸菸與腺瘤性息肉有密切關係;5、遺傳:某些息肉病的發生與遺傳有關,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腸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腸息肉各時期的症狀【早期症狀】
腸息肉早期是有症狀的,只是不容易被發現,但是隻要細心一點,還是能發現的:
1、便血、膿血便。2、可能會出現疼痛。3、靠近肛門位置的腸息肉,可能會隨著排便而被擠出至肛門外。【中晚期症狀】
1、大便習慣發生改變,如便秘、腹痛、便血等。2、糞便變細,有凹槽,黏液便膿血便等。3、反覆便秘或其他肛腸疾病,且使用藥物一段時間仍無效。哪些人是腸息肉高發人群?1、家族成員中有結腸癌或結腸息肉者;2、長期吃高脂肪、高動物蛋白、低纖維以及油炸食品者;3、長期生活在息肉多發地區;4、年齡大於50歲;5、有相關疾病,如肝硬化、乳腺癌等;此外,坐的時間越長,患腸息肉的風險也越高。
提醒:建議這幾類人每年做一次電子腸鏡、肛門指檢、大便隱血等檢查,及時發現有癌變傾向的結腸腺瘤。在結直腸癌高發的歐美國家,從50歲開始,就推薦所有人每年對自然排出的糞便做隱血檢查,每5到10年做一次完整的結腸鏡檢查,及早發現。
腸息肉的病因1、飲食因素病從口入,長期進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食物的人群,患腸息肉的機率顯著提高。2、遺傳因素研究發現,有腸息肉患病史的家族,其後代患這種病的機率明顯多於沒有患病家族。家族型腸息肉遺傳的原因與某種基因片段的缺失有關。3、膽汁代謝紊亂4、結腸粘膜慢性炎症這是炎性腸息肉的主要病因,克羅恩病、腸道血吸蟲、腸結核等腸道炎性病症,都容易引起腸息肉。息肉會發生癌變嗎?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個前提,並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發生癌變。一般而言,我們會將腸道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又叫新生物性息肉)。
非腫瘤性息肉一般不會發生癌變,常見型別:
1、幼年性息肉:常見於幼兒,多在10歲以下。常發生直腸內,呈圓球形,多為單發,病理特徵為大小不等的瀦留性囊腔,是一種錯構瘤。2、炎性息肉:又稱假性息肉。是大腸黏膜的潰瘍在癒合過程中纖維組織增生及潰瘍間黏膜下水腫,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漸隆起而形成。常見於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等腸道疾病。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腺瘤性息肉可分為三種類型,即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管狀腺瘤最多見。
息肉發展成為癌需要多久?從發病年齡上看,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腸癌早5~10年。腺瘤息肉癌變與其大小、形態和病理型別有關。廣基腺瘤的癌變率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變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結構中絨毛狀成分越多,癌變的可能性越大。
還有些特殊型別的腺瘤性息肉:扁平息肉和側向發育型息肉。早期即可惡變為大腸癌。
如何知道是否得了腸息肉?● 直腸指診:直腸指診頗重要,可發現直腸及部分乙狀結腸腺瘤。
● 大便潛血試驗(FOB):有結直腸腫瘤家族史或有大便習慣改變者應作大便潛血試驗進行初篩,若陽性應深入進行X線氣鋇雙對比造影及內窺鏡撿查,以除外結直腸腺瘤及其它消化道病變。
● 放射學檢查:口服鋇劑檢查在服鋇後3~6h造影劑到達結腸後觀察。
● 內窺鏡檢查:結腸鏡可檢查整個結腸直腸,有助於結直腸腺瘤的部位、組織學診斷以及一定程度的治療,所以應用廣泛。
腸鏡能否辨明息肉的性質?內鏡下從大體形狀上大致可以判斷息肉的良惡性,一般來說,帶蒂的、直徑小於2cm、表面光滑、鏡子推動活動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徑較大(大於2cm),表面有出血、潰瘍,鏡子推動活動度差的往往是惡性的機會較大。
當然,內鏡下只能根據息肉的形態作出大概而模糊的診斷,正確的處理是將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檢查,以最終判定息肉的性質。病理結果才是息肉診斷的“金標準”。
發現腸息肉一定要切除嗎?前面已經提到,腸息肉大部分是腸黏膜的一個新生物,在未作病理檢查這個“金標準”之前,一切診斷只是猜測,不切除它,留在體內畢竟是一個“定時炸彈”。
若是惡性,危害自不必說;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變,則相當於一個“定時炸彈”,隨著息肉的增大,數目的增加,癌變機會也迅速增大,直徑超過2cm的腺瘤近半數會惡變成癌。
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對身體的危害性雖然小些,但隨著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帶來一系列臨床症狀,如長期便血、腹瀉、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
切除息肉一定要開刀嗎?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現在大部分結腸息肉的切除已不需要開刀。近幾十年,隨著纖維內鏡、特別是電子內鏡的問世,內鏡技術飛速發展,尤其是內鏡下治療技術發展得最快,內鏡下息肉切除術已是很成熟的一種治療方法。其適應症有:
(1)各種大小的有蒂息肉和腺瘤;(2)直徑小於2cm無蒂息肉和腺瘤;(3)多發性腺瘤和息肉,分佈分散,數目較少。可以說,內鏡下腸息肉切除已成為腸息肉治療的常規方法,除了極少部分直徑過大、內鏡下形態明顯惡變或數目過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內鏡下將腸息肉完整切除。一般情況下,發現有腸息肉,應儘早切除,以免帶來一些其他疾病,甚至於惡化成腸癌。
息肉的治療方案
在臨床工作中,一般會根據腸道息肉的大小、多少、有無併發症和病理性質決定治療方案:
1、小息肉一般在行結腸鏡檢查時予以摘除並送病理檢查。
2、直徑>3cm的腺瘤,尤其是絨毛狀腺瘤應手術切除:腹膜返折以下的經肛門區域性切除,腹膜返折以上的應開腹切除或在腹腔鏡下手術切除。
3、病理檢查若腺瘤癌變穿透粘膜肌層或浸潤粘膜下層則屬於浸潤性癌,應按結直腸癌治療原則處理。腺瘤惡變若未穿透粘膜肌層、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分化程度較好、切緣無殘留,摘除後不必再做外科手術,但應密切觀察。
4、炎性息肉以治療原發腸道疾病為主,炎症刺激消失後,息肉可自行消失;增生性息肉症狀不明顯,無須特殊治療。
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預防腸息肉?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限酒,保證良好充足的睡眠。
2、積極鍛鍊。尋找適合自己的鍛鍊方式,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3、飲食清淡,不吃辛辣煎炸之食。改變以肉類及高蛋白食物為主食的習慣。少吃高脂肪性食物,特別是要控制動物性脂肪的攝入。合理安排每日飲食,多吃新鮮水果、蔬菜等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纖維的食物,適當增加主食中粗糧、雜糧的比例。
4、保持心情樂觀舒暢。自我放鬆,緩解壓力,保持良好的心態。
5、定期體檢。
提醒:腸道息肉不是大病,但也不可忽略。對於腸鏡報告中的息肉,我們應首先透過病理明確性質,再採取相對應的治療方案。對於反反覆覆的息肉生長,一定要注意遺傳疾病的可能性,也要注意是否伴有其他疾病。對發現有腸道息肉但暫時不需要特殊治療的患者,須注意日常飲食,並定期做腸鏡檢查。
-
13 # 生命召集令
當你發現得了腸息肉,是不是擔驚受怕,是不是想知道“息肉”到底是什麼東西,到底用不用切除?
通常把在人體黏膜表面上生長的贅生物統稱為息肉。顧名思義,腸息肉就是在腸道黏膜上生長的贅生物,根據其生長部位又分為結腸息肉和直腸息肉。根據病理分為炎性息肉、腺瘤樣息肉、錯構瘤樣息肉等。關於腸息肉的病因通常與感染、不良生活習慣、遺傳等有關。臨床表現不一,患者可有腹部悶脹、疼痛,便秘,腹瀉,甚至出現便血、黏液膿血便等。一般結腸鏡是發現、診斷腸息肉的常用手段,並透過病理檢驗以明確其病理性質。
那麼,腸息肉會癌變嗎?
一般炎性息肉是不會癌變的,對身體危害較小,可以暫時不用切除,但應根據患者病情,每隔一定時間及時複查。如患者臨床症狀較前有變化或加重,或複查時發現息肉較前增大,發現這些情況則建議切除腸息肉。
腺瘤樣息肉有一定的癌變機率,被認為是癌前病變。腺瘤樣息肉又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其癌變與息肉本身大小、形態及病理性質等有關。一般認為,息肉越大、活動度較差、腺瘤結構中絨毛含量越多往往惡變可能性越大。如果病理是腺瘤樣息肉,則建議切除。
如果發現自己得了腸息肉,應儘早明確其性質。如需切除也不用害怕,在結腸鏡下切除即可,對身體損傷比較小、痛苦性也較小。
-
14 # 醫學慕課
在腸鏡的檢查報告單上會寫有腸道息肉的結果,有的還會在息肉後面有個“?”,很多人就拿著報告單找到醫生來問,這個腸道息肉是什麼,有什麼危害,是良性還是惡性的,最擔心的是會不會發生癌變。在這告訴大家,腸息肉一般是起源於黏膜的細胞生長聚集形成的,一般來說是良性的疾病,當然息肉切下後需要送病理檢查,明確良惡性,防止漏診。從臨床上將息肉多見於結腸和直腸,小腸比較少見。
腸息肉多是良性病變,但是有惡變的可能,那麼腸鏡檢查出有息肉後是否需要儘快切除,這要根據息肉的大小和性狀,還有臨床症狀來判斷。有的息肉比較小,腸鏡檢查下光滑完整,不會引起明顯的臨床症狀,那就可以暫時不處理,定期的複查腸鏡就可以,如果複查後發現有增大或者惡變的情況,及時的予以切除。當腸息肉引起了腹痛、腹脹、便血、膿血便等症狀,或者鏡下有多個息肉、性狀欠佳時,最好能及時手術切除,以防腸息肉在體內時間過長容易引起癌變。
目前的腸息肉手術方法基本都是內鏡下進行切除,手術方式有多種,比如高頻電凝圈套、粘膜剝離、活檢鉗除等,手術時間短、恢復快,基本不會影響到飲食、活動,也有很多患者在腸鏡檢查的時候一旦發現有息肉就立馬切除了,起碼以後不會那麼擔心有顆不定時炸彈在體內,所以對於中老年人,每年定期的腸鏡檢查是很有必要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
15 # 消化內科葉醫生
在做腸鏡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腸息肉的患者,什麼是腸息肉,腸息肉是指腸道粘膜上有隆起性的病變。
現在導致結腸息肉的原因還不是很明確,應該是綜合原因導致的,包括長期腸道慢性炎症,高蛋白飲食,蔬菜,纖維攝入減少,夜宵吃多,辛辣刺激飲食,喝酒抽菸熬夜,家族遺傳等!
下圖就是我前兩天做腸鏡發現的息肉!
腸道息肉包括: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可能跟腸道反覆炎症增生有關!一般不會發生癌變!
還有一類就是腺瘤性息肉,病理報告上常見就是管狀腺瘤和絨毛狀腺瘤!
那麼問題來了,遇到結腸息肉要怎麼處理?這是一般人最關心的事情了!
一般來說,息肉個頭越大、腸道息肉越多,基底越寬大,邊界不清晰,表面糜爛出血的癌變可能要比較大,都建議切除!如我下面配的圖片這種息肉巨大,表面不規則,基底寬,這種息肉以後癌變可能性就很大了,為了免除後患強烈建議切除的!
以下圖片就是我平常做腸鏡過程中碰到需要切除的息肉!以下這些息肉都有癌變的可能,都是強烈建議切除的!最後一張息肉頭端已經開始癌變了!
一般息肉小,邊界清楚,表面光滑的惡變可能性比較小,可以定期複查觀察,當然為了免除後患也可以直接切除掉的!
當然做腸鏡碰到息肉是切除還是定期複查還是要由內鏡醫生來幫你評估!
-
16 # 健康知識大課堂
腸息肉不一定要手機切除,還可以內鏡切除、藥物治療。
腸息肉的症狀
間斷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帶血,會有黏液血便;便秘或便次增多。
少數患者有腹部悶脹不適,隱痛或腹痛症狀。
伴有出血者還出現貧血的狀況,出血量較大時候會有休克症狀。
要注意
多吃鹼性食物,調整體液酸鹼平衡,預防細胞增生和病變。
要戒菸限酒。
不要吃過熱、過冷、過期及變質的食物。
-
17 # 便寶寶大腸癌早期篩查
我們先來談一談:腸息肉到底是什麼?
其實,腸息肉就是我們腸道上長出的一些肉疙瘩,而在未確定其病理性質之前都統稱為息肉。
那麼,腸息肉是不是我們所說的腸腫瘤(即腸癌)呢?
腸息肉和腸癌是兩種比較常見的消化道疾病。由於兩者發病初期的症狀有些類似,導致大部分患者無法分辨是腸息肉還是腸腫瘤。但其實兩者在致病原因、臨床表現、治療方法等方面均有所區別。
腸息肉發病原因主要是與年齡、生活習慣、吸菸、病毒感染有關,而腸腫瘤主要是由於高脂肪飲食和纖維素攝入不足所致。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腸息肉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發腸腫瘤的發生。
一般情況下,腸息肉患者會出現間斷性便血或排便帶血的症狀。少數患者會出現便秘,腹脹或腹痛的症狀。而腸腫瘤患者不僅會出現腹脹,消化不良,排便習慣改變,便前腹痛,黏液便或黏液膿性血便的症狀,還會出現貧血、低熱、乏力、消瘦、水腫等中毒症狀,若為晚期會出現黃疸、腹水、浮腫等肝轉移徵象。
發現腸息肉一定要切除嗎?這應該是大多數患者所疑惑的一個問題。
腸息肉若為惡性,危害自不必說;而若為腺瘤等癌前病變,則相當於一枚“定時炸彈”存在我們的體內。其癌變的機率也會隨息肉的增大以及數目的增加而增大,如直徑>2cm的腺瘤近半數會惡變成癌。
即使為炎症性息肉,其對身體的危害性雖然小些,但隨著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帶來一系列臨床症狀,如長期便血、腹瀉、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因此,發現腸息肉,應儘早切除,以免帶來一些其他疾病,甚至於惡化成腸癌。
-
18 # 知麻糖
很多人都因為腸鏡報告上的“息肉”而迷惑不已,這種不痛不癢的病變到底切不切呢?今天小糖給大家的建議是:一旦發現腸息肉,儘早切除,積極預防和治療。
為什麼這麼說呢?那大家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什麼是腸息肉。
腸息肉說白了,就是腸道上長了一些“肉疙瘩”,不擋吃不擋喝的,很多人便覺得並不是什麼大病,更不需要手術這麼大張旗鼓。事實上並非如此,身體上好好的結構突然長出一個“肉疙瘩”,說明機體還是發生了一些異常的,只不過要根據這個“肉疙瘩”的性質來判斷這個異常出現的嚴重程度。
不過,這裡要明確的一點就是:並不是所有的腸息肉都會發生癌變,但同樣,並不是它不發生癌變,就可以掉以輕心。
腸息肉一般腸道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又叫新生物性息肉)。但我們通常都是在內鏡下發現的腸息肉,但內鏡只是從外觀上看見了這個一個東西(就跟用望遠鏡看一個人一樣,並不能一眼就區分出好人壞人),並不能區分它到底是不是會癌變的那種型別,唯一的方法(“金標準”)就是取一小塊活檢去做病理檢查,來下一個定論。
如果病理結果說這個是一個會發生癌變的息肉,那提前切除來保證各位的健康是很有必要的。但如果這並不是一個會發生癌變的,而是炎性息肉之類的,雖然不會癌變,但腸道內多長出了這樣一個多餘的組織,隨著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帶來一系列臨床症狀,如長期便血、腹瀉、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因此,發現腸息肉應將其切除。這將會是最經濟最有效的保證我們身體健康、預防疾病的方法啦。
顧小花
Suin
Apple·蘋
-
19 # 北大腫瘤張成海醫生
腸息肉最好內鏡下切除。除非很小的息肉,可以觀察一段時間,極少的炎性息肉可以自行消失。但是,絕大數息肉隨著時間會變大,癌變的風險增加。
對於一般人來說,不要存在僥倖心理。最保險的做法就是發現腸息肉後及時內鏡下切除。因為,當息肉很小的時候,一是癌變的機率很小,另一方面內鏡下切除方便,不容易導致出血,穿孔的問題, 還有罕見情況就是以為很小的息肉,不會癌變,但恰恰就有很小的“息肉”就是腺癌,一旦遺漏,後患無窮。
腸息肉是大體的形態描述,具體的型別是需要活檢明確的。腸鏡發現息肉,最好活檢明確性質,是普通的炎性息肉,還是腺瘤。腺瘤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混合型腺瘤。其中,絨毛狀腺瘤癌變風險最大。一般從腺瘤到癌變的時間大概是5-10年,但是也有時間很短的。因此,當發現息肉或者腺瘤,就及時切除,會阻斷腺瘤到腺癌的變化過程。
腸息肉或者腺瘤,在比較小的時候,內鏡下切除容易,甚至多數在門診手術就可以,直接圈套電切。但是,如果活檢可疑癌變時,最好做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類似早期癌症的手術,這樣切除更加徹底。
-
20 # 康愛多網上藥店
我們身體內部各個器官分佈得當,各個部分各司其職,又相互聯絡,彼此合作。我們每日攝入食物,必須經過的部位便是腸道。腸道是人體重要的器官所在,而腸道問題也是現代人重要的疾病問題之一,比如腸道癌,再比如腸息肉。
腸息肉是什麼?
我們常說的腸息肉是一類從腸粘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異常生長的組織。腸息肉中的“息肉”二字,並不是真正的有肉,一般裡面是不存在肉的。
腸息肉產生的原因
腸息肉之所以會產生,原因多樣,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血吸蟲病等原發疾病。此外,像是情緒、飲食、環境等原因也會引發腸息肉的產生。確切來說,有飲食結構不健康、存在一些容易引發腸息肉的原發性疾病,或是家族中有多發性腸息肉病史的人,他們更容易
患上腸息肉。
腸息肉的表現
一般腸息肉並無特別的症狀,但也會有些不良的表現,比如便血、消化不良、出血過多、貧血等。若是一般的小腸息肉,那麼表現則更加不明顯,但是小腸息肉出血可能引起嘔血。
瞭解腸息肉的存在,那麼如果患上了腸息肉必須手術切除嗎?
腸息肉必須切除嗎?
一般情況下,腸息肉建議在內鏡下切除,因為很少息肉能夠自行消退,大部分息肉卻會隨著時間而變大,也增加一份癌變的風險。
我們主張切除腸息肉,主要是因為腸息肉可能會給身體帶來的危害。
腸息肉的危害
1. 會造成患者吸收方面出現問題;
2. 可能會引起腹瀉或是排便增加、便血,還會影響患者心理,對生活造成影響;
3. 腸息肉可能會有癌變的風險。
而發生癌變的息肉主要有以下情況:多發高於單發;年齡越長,生長速度越快的,體積越大的,癌變的速度也越快;基底部寬大,或是不帶蒂的息肉更容易發生癌變。
腸息肉無法僅僅透過藥物治療痊癒,少數的息肉可以透過抗炎藥物治療的,但是大部分還是要透過手術的幫助。所以發現自身有腸息肉的人,建議切除,以免增加疾病風險。
備孕、溼氣重、腎虛、減肥、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肝病、面板病等等,怎麼調理最有效?
康愛多每天為您推送各種專業、趣味的健康知識,幫您識破健康謠言,走出用藥誤區!
回覆列表
腸息肉是腸道的良性病變。腸息肉可發生在腸道的任何部位息肉,為單個或多個,大小可自直徑數毫米到數釐米,有蒂或無蒂。隨著電子腸鏡的日益推廣,常常能在腸鏡檢查中發現腸息肉患者。病人或其家屬聽到腸息肉的第一個反應往往是“是不是要開刀”? 腸鏡能否辨明息肉的性質? 內鏡下從大體形狀上大致可以判斷息肉的良惡性,一般來說,帶蒂的、直徑小於2cm、表面光滑、鏡子推動活動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包括炎症性、腺瘤性息肉。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徑較大(大於2cm),表面有出血、潰瘍,鏡子推動活動度差的往往往是惡性的機會較大。美國一項研究顯示,直徑<1cm 的息肉惡變約1%,大於2cm的腺瘤46%是惡性的,1~2cm之間的腺瘤僅10%惡變。另外,藉助色素內鏡與放大內鏡等技術,根據息肉表面的腺管開口型別,可對病變的型別與性質作出初步的判斷。當然,內鏡下只能根據息肉的形態作出大概而模糊的診斷,正確的處理是將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檢查,以最終判定息肉的性質。病理結果才是息肉診斷的“金標準”。 發現腸息肉是否都要切除? 前面已經提到,腸息肉大部分是腸黏膜的一個新生物,在未作病理檢查這個“金標準”之前,一切診斷只是猜測,不切除它,留在體內畢竟是一個“定時炸彈”。若是惡性,危害自不必說;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變,則相當於一個“定時炸彈”,隨著息肉的增大,數目的增加,癌變機會也迅速增大,直徑超過2cm的腺瘤近半數會惡變成癌。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對身體的危害性雖然小些,但隨著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帶來一系列臨床症狀,如長期便血、腹瀉、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因此,發現腸息肉應將其切除。 切除息肉一定要開刀嗎?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現在,大部分結腸息肉的切除已不需要開刀。近幾十年,隨著纖維內鏡、特別是電子內鏡的問世,內鏡技術飛速發展,尤其是內鏡下治療技術發展得最快,內鏡下息肉切除術已是很成熟的一種治療方法。其適應症有 ●各種大小的有蒂息肉和腺瘤; ●直徑小於2cm無蒂息肉和腺瘤; ●多發性腺瘤和息肉,分佈分散,數目較少。 可以說,內鏡下腸息肉切除已成為腸息肉治療的常規方法,除了極少部分直徑過大、內鏡下形態明顯惡變或數目過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內鏡下將腸息肉完整切除。對比開刀,內鏡下進行息肉切除具有明顯優勢。美國Bernard曾報道剖腹手術後,病人恢復正常生活平均要28天,而內鏡下切除息肉,恢復正常生活平均僅需 2天,且費用也僅是開刀的1/3~1/5。內鏡下進行息肉切除對身體損傷小、痛苦少,對年老體弱或嬰幼兒均適用,因此該方法現已廣泛普及。 一般情況下,發現有腸息肉,應儘早切除,以免帶來一些其他疾病,甚至於惡化成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