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徐小胖的吃貨生涯
-
2 # 愛益家
閱讀完蔡崇達的《皮囊》,我似乎也脫離了肉體,只剩靈魂在思考。
皮也就是作者的外曾祖母。她活到九十九歲,從來不在乎自己的身體,認為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她每次切菜都很用力,有回生生切斷一根手指,家人亂成一團,她卻像沒事人一樣。看見一隻從菜刀下逃生,灑著血到處亂跳的雞,她一路小跑出來,抓住它,狠狠地摔死在地上,“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
這樣的文字,無端讓人驚心。這樣的阿太,讓人敬佩又陡生憐憫。在那副看似強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髮人送黑髮人,揮別先她而去的女兒;也曾在摔傷腿之後,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門口,只為等待家中娃娃放學回來的身影。她有她獨特的生活哲學,也有她命運裡被堅實皮囊所遮蔽的巨大憂傷。也許正是受她的影響,作者把本書取名為《皮囊》。
皮囊,無論再堅實,再怎麼偽裝,終究有朽敗的時候。一旦被揭開,裡面的人心可能脆弱無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書中回憶他的父親,自中風癱瘓後,會突然號陶大哭,會像小孩一樣耍賴,發脾氣,也會因為絕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緊死”。真正死了之後,他又跑到兒子的夢中,責怪兒子只給他燒小汽車,不燒摩托車,“小汽車我不會開”;跑到老伴的夢中,說他“想騎摩托車去海邊逛逛”,要趕快給他。原本帶著幾許幽默的話,此刻卻仿若一枚枚堅硬的釘子,要鍥而不捨地楔進讀者那柔軟的心裡去。
除掉熟悉的親人,作者也寫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比如重症病房裡的病號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屬,敢愛敢恨卻為世俗不容的小鎮姑娘,以及離開家鄉闖蕩最終一事無成的天才少年。他們離當今社會上所描述的那種“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遠,生活裡的失意與痛苦,他們一一嚐盡。他們也許有過意氣風發,有過拼搏與執著,但無常的命運最後還是把他們一股腦地裹進憂傷的洪流。
-
3 # 馬維
這是一本寫親人的文章集。作者說是“非虛構的”,那麼言下之意,書中的若干個細節,都可以找到在現實生活中的依據。
《皮囊》這本書寫得最好的、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皮囊》這篇,其次是《母親的房子》,再次《殘疾》。作者下筆是冷靜的,在閱讀某些章節的時候,似乎存在片刻的抽離,剝開了作者與主人公的親情關係,似乎在冷眼旁觀一個身邊的陌生人。這種冷靜與理智,讓讀文字的人後脊樑發怵,不禁地打哆嗦,但是,僅僅一個回筆,作者又融入到當事人情感起伏與悲辛交加的狀態當中,那種痛如切膚的淋漓感,那種笑中帶淚的酸與澀,那種蒼涼人生的悲壯歌,不由得讓人唏噓不已。
如果說《皮囊》這篇故事是全書的精華篇,那麼阿太那句“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實在是精華中的精華。這也時買下這本書的原因。作者能夠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待一路成長、結識的那些家鄉人,看待自己成長至成熟的經歷,看待家鄉小鎮的“好壞”與主觀外的世界,並且以較為冷靜、客觀、實在的敘述來記錄過往,這是此書不同於許多同類題材當代文學作品的原因。初看前三篇,會覺得有些許吳念真的味道,並且兼具閩南的地域文化,不可多得。
不過,在《張美麗》這一篇之後,所有故事開始帶有“濃重故事性”與“自我標榜性”。一方面,由於作者自己的主觀性感受太多,很難點頭相信這四個故事裡的大部細節都是真實的,其中誇大、虛構的痕跡若隱若現,比如這段:“我突然心頭衝上一股怒火,把酒杯狠狠往地上一摔,衝出去,一路狂跑,一直狂跑,直到我再也看不見那個噁心的娛樂城”。所以,故事的失敗在於作者自己在故事中的嵌入太深,這些故事表面上看是在寫張美麗,寫阿小,寫文展,寫厚朴,但內裡更多的並非是他們,最終讀者所看到的,加上下劃線的往往是蔡崇達自己的成長狀況與他人的對比,似乎有著對如今成就的某種傲然,用失敗者來凸顯、誇耀。
不過,讀這本書,還是能給人啟示的。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人生無常,其實就是正常。作者卸下日常自甘冷漠的皮囊,讓讀者也感同身受,因為這些,本質上就是每一個普通人都可能會經歷或感受的,所以能引起讀者共鳴。凡塵俗世,誰不是普通人?人生際遇的好與壞,關鍵往往在於生命裡碰到什麼人,只要能對你有所啟發,都是明燈。可以說,《皮囊》這本書,就是這樣的明燈。
-
4 # 甄花軍師
“我知道,即使那座房子終究會被拆除,即使自己在一段時間裡過著艱苦的生活,但我也知道,我這一輩子,都有家可回。”從一句話,就愛上一本書,我想也許這就是蔡崇達這本《皮囊》的魅力所在吧。簡簡單單的文字,帶著一份濃濃的親情,留在我們心中的就是那份久久不散的感動。這本書是蔡崇達依照自己的經驗而寫成的一本自傳性質的小說。一點點的向我們講述著自己人生之路上的那些坎坷經歷。還記得韓寒曾經評價這本書的時候說過“好的文字往往會帶給人們兩種閱讀感受,一種是一口氣讀完,一種是捨不得讀完。”而在我的感覺中,這本書是兼而有之吧,總想著一口氣讀完,是因為被生活中那些簡單的故事而吸引,不捨的讀完,是合不上那份源自生活的啟迪和感悟。
也許對這所房子來說,曾經全家都是反對的。父親中風癱瘓,住院治病幾乎花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而這個時候,母親執著的蓋那所房子更是讓大家的生活變得捉襟見肘。飯桌上吃的永遠都是那些“來歷不明的菜”,生活裡永遠都是那些無休止的爭吵。沒有人會理解倔強的母親為何一定要蓋起那樣的一所房子,讓原本就拮据的生活更加的雪上加霜。就像是作者所說的“那是一份為了做給別人看的任性,對我們自己的生活毫無意義。”可母親還是堅持的去做了,自己一個人承受了生活中所有的壓力,只為了哪一所房子可以儘快的蓋起來,甚至自己親自動手設計,把作者的學費也拿了出來。
其實自己看到這裡的時候,也曾經以為這是一個多麼任性的母親。那些小小的倔強在少女身上可能是值得人們讚揚的品質,但在一箇中年婦女,有家有業的人身上,又像是一份不負責任。只是當我們一點點的讀著那些文字,又會滿滿的被這個母親所感動。讓我們思考著是一份什麼樣子的堅強才讓她抗下了生活中所有的苦難,為了有一個家而承受了所有的壓力,所有的委屈,所有的心酸。是呀,有這樣的一所房子,可以讓癱瘓的父親看到這個家依舊是那樣的完整;有這樣的一所房子,可以讓子女們知道無論多難,風風雨雨中總有一個家可以回;有這樣的一所房子,可以讓她自己知道她沒有被生活的苦難所打垮。
那一所房子,或許早已經不再是一個住的地方,那是一種信念,一種歸宿,一種溫暖。讓每一個人在外闖蕩的孩子知道又一個人在默默的守護著他們。讓無法面對的坎坷看起來也不過就是如此。“回家”我相信無論是對於誰來說,這都是一個值得欣慰的詞,而這樣的欣慰,就來自於母親那些不被人們所理解的倔強,就來自於那些無數苦難中的堅持。因為有你,所以我有家可回。因為有你,無論生活中有多少風雨,都讓我們相信總有陽光。
-
5 # 名字hao難取
人的身體就是一副皮囊。
每副不同的皮囊下面,藏著的可能是很多根本上很一致的內心。
而我們這顆不安的心,要依附皮囊,更需要切合實際,處理好自己的各種欲求,找到與其和平相處的方式。
無處安放的心——讀《皮囊》
讀蔡崇達的《皮囊》,有種意猶未盡、不想讀完的感覺。
正如韓寒說的:“慢一些,不爭一些,也許得到更多,達到更快。”
劉德華也說:“因為當下,都有著普通人就會有的閱歷或感悟,所以共鳴。”
在我看來,這本名為《皮囊》的書,實則在寫心。
我們這顆不安的心,要依附皮囊,更需要切合實際,處理好自己的各種欲求,找到與其和平相處的方式。
“一顆活著、醒著、亮著的心無法拒絕皮囊,皮囊標誌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過,也許就因為它有限度,它等待著、召喚著人的掙扎、憤怒、鬥爭、意志、慾望和夢想。”——李敬澤
-
6 # 壹點伍億上書房
蔡崇達:人生有荊棘,春光需要一點點努力的積累
35年前,一個小男孩出生在福建泉州晉江小鎮。
因為是超生,所以,他的出生雖然滿足了家族中擁有一個男孩的願望,但也導致父親被開除公職,同時還被罰了三年的糧食配給。
失去工作的父親沉淪鬱悶,身體狀況與日劇下,當他長到16歲的時候,父親中風,留下偏癱後遺症,從此臥床8年整。
好在母親堅強,伺候父親的同時撐起這個家,還自己設計圖紙給全家蓋了房子,也因此,欠了一屁股債。
貧困,拮据,入不敷出,這些字眼伴隨著這名少年的成長,人生充滿了灰暗。
2014年,他從媒體去職,出版了自己的首本散文集《皮囊》。
如今,又是兩年過去了,《皮囊》依然佔據各大圖書銷售排行榜前列,我手中拿到的原書被出版社標註2017年5月第46次印刷,印數已達169萬冊。最初,他預計也就賣幾萬本吧。
應該說,他對於中國非虛構寫作有著特殊貢獻,業內也一片褒揚。
俗話說,人紅是非多,當2014年他的《皮囊》面世後,銷量一路飆升的同時,褒貶也各不相同。
有人說他寫得過於用力,特稿痕跡嚴重;有人說他是鳳凰男,罹患直男癌;也有人說從書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己生活過的小鎮。
不知是爭議導致的暢銷還是文字本身具有的魅力,存在即是合理,好奇害死貓,我還是利用休息時間開始捧讀。
真實真實是我的讀後第一個關鍵詞。可能因為作者是長期從事非虛構寫作的,很多人覺得他書中文章缺失了散文的語言美感和韻律,寫得過於用力,但我卻覺得他寫得很真實,耐讀,也就不計較是什麼文體。
在《母親的房子》一篇中,他記錄了母親在老家修建房子的過程。
本來家裡因超生被罰款,父親又病重,還有上學的孩子,整天都靠吃菜場撿拾的爛菜葉度日了,母親卻要將辛苦攢下的10萬元錢先修建新房子,而這時,他們並非居無定所,還有套老房子。
但是母親就是那麼執著,家庭會議上,誰勸她也不聽,就像商場裡看到心愛玩具的小女孩,倔強地重複著她的願望,甚至都累得突發盲腸炎住院手術,終於把房子蓋了兩層起來,可是也欠了不少外債,生活更加艱難。
房子修了兩層,家裡剛平靜幾天,父親又開始沒事找事。因為長期生病心理失衡,不停在外指責母親不把錢留著給他看病。這時,小鎮上的鄉鄰也議論紛紛,唾沫星子淹死人,母親內憂外困之下撐不住了,想到了吃耗子藥自殺。
蔡崇達三姨給他打電話,他匆匆趕到家,看到擺在母親面前那碗較之平時濃稠的瘦肉人參湯。他上前就把湯端走倒進了下水道。
這個舉動也揭開了全家的一個秘密:“在家裡最困難的時候,想一死了之的念頭一直像幽靈般纏繞著我們,但我們彼此都沒有說出那個字。我們都怕彼此脆弱。”
經過這一遭,這個耗子藥反而醫治了這個因殘疾因貧窮而充滿怒氣和怨氣的家庭。母親沒死,這個家也沒倒下,後來,房子又蓋了兩層,成為小鎮高地唯一的四層小樓。
多年後,無論作者走到哪裡,他都覺得,一輩子,有家可回。
我們可能無法理解農村老家人攢點錢就蓋房子的心理,可是書中關於母親蓋房子的真實記錄,透過母親的倔強頑強執著,告訴我們,無論人生遇到什麼困難,不要放棄,再走幾步,天無絕人之路,老天爺總會給路的。
堅毅堅毅是本書讀後的第二個關鍵詞。很多讀者都因為作者對於童年小夥伴,中學和大學同學的描述覺得作者冷酷,帶著勝利者的姿態記錄過往而反感。
其實,我覺得是因為作者的成長經歷,那些年的貧窮,那些被小鎮人們看到後遠遠躲著走的印記,造成了他早早就學會了如何包裹自己,如何有目標地去爭取屬於自己的人生。
他小學成績很好,每次都是年級第一、二名。家中貧寒,母親小學都沒有畢業,還要忙著養家餬口,談不上對他學業上的幫助。從《天才文展》和《厚朴》兩篇文章中,可以隱約看到他自己艱辛努力的過程。
初中,他迷上寫作,愛上哲學,喜歡獨自思考,整天迷迷糊糊,魂不守舍。母親擔心他出毛病,給他介紹了文展做好朋友,私下把他的很多作品扔進了灶膛燒燬。
他從小夥伴文展身上學到了人生要擁有目標去生活,但是,他也很快發現了文展總是好高騖遠,不腳踏實地。
漸漸地,他覺得和文展說話,如同和一個人在水裡糾纏,你拉著他,想和他一起透口氣,他卻拉著你一起往下墜。
他特別感謝文展的是,不要想太多太長遠的事情,專注做好眼前的一點事情,然後期待,透過腳踏實地做一點點小事,或許哪天能累積成一個不錯的景觀。起碼是自己喜歡的景觀。
於是,他選擇了走自己的路。不上中專,考高中。在高中時代,蔡崇達痴狂寫作,成為學校文學社社長,有時一晚上寫幾萬字。
他的高中老師接受採訪時曾說:“高二下學期的一個晚自習,我與崇達正在商量下一屆的社長候選人,他突然伸著手掌給我看。發現崇達的拇指、食指、無名指因為寫了一晚上都已經伸不直了。”
高三的時候,蔡崇達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說《我不是素食主義者》,同學老師幫助湊錢買了機票,他參加了2000年全國創新作文大賽並捧回了一等獎。
高考前一個月,他突然決定棄理轉文,自然成績不是很理想,只考上了二本泉州師範學院。
但是大學裡,他依然秉持堅毅的性格,做兼職,不懈寫作,每個月賺稿費一兩千養活自己,在校期間,蔡崇達發表了小說《阿姆的手鐲》,而且大四畢業前,就被《新週刊》錄用。
這時,回過頭來再看《厚朴》這篇文,就能夠理解了。不是他對同學冷酷旁觀,是因為他被生活艱辛的壓迫,他知道最離奇的理想所需要的建築素材就是一個個庸常而枯燥的努力。
他要不斷往前奮進,這樣才能給家裡減輕負擔,才能自己在北京立足。而這些,都要靠生活磨練出來的堅毅。
理解本書的最後幾篇,的確讓人看了有點匆匆寫就湊上字數的感覺。不像開篇讓人看後記憶深刻。
他寫他九十九歲的阿太,看到殺雞雞沒死,一把抓住,狠狠往地上一摔,讓肉體不要再折騰靈魂;一次次把孩子扔進水裡學游泳,說出非常流行的“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雞湯警句。
作為80後,作者年輕有為,意氣風發,可是他在30歲生日那天,突然萌發了寫書的衝動。他為了真實記錄參與到自己生命中的每個人,為了看見別人,也看見自己,擁有人生的頓悟,這就是一種勇氣。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經歷,閱讀有時就是看著別人的人生,豐富自己的閱歷。
作者在書的封底留有一段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話:“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
如同蔡崇達在自己的作品《審判》的開篇語:你以為你知道這個故事,其實你確切的從來都是結局。其實《皮囊》這本書,他只是用樸素的表達描繪了人性最基本的東西。
的確,當人們對某件事、某個人形成刻板印象時,往往會忽略背後更為深遠豐富的東西。真實的世界極少會像人們料想的那樣一目瞭然,而是複雜混沌的。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人在旅途,我們過著自己的生活,也在看著他人的風景,最終,彼此都是對方生命中的過客。
皮囊之下,守護好自己的心,看自己喜歡的書,擁有屬於自己的人生感悟。
覺得有道理就隨手關注下唄 -
7 # 精彩人生源於不懈的拼
預售的時候就買了這本書,到手後花了三個晚上讀完,雖然已經有了很多大V的推薦,我還是要說:這是一本值得靜下心來讀的好書,在當代作者中,已經很難得見到這樣的好作品了。很多作者都是在用筆寫故事,傳遞一些自以為深刻的思考,而蔡崇達則是將自己的回憶撕開,毫不掩飾善與惡,一面刺痛自己,一面寫出這些文字,我想絕大多數作者都沒有這樣的勇氣。
首先,我也是一個小鎮出來的青年,雖然相比與蔡崇達,我的童年生活要幸福許多,但是《皮囊》這本書中的很多情緒,倒真的是小鎮青年會更加容易產生共鳴。
書中的故事大多發生在福建的一個沿海小鎮,寫到了殘疾的父親,堅韌的母親,童年的回憶,母親對於修建房子的執著,父親對於正常行走的渴望,最令人觸動的不是這些人物身上的故事和某種精神,而是蔡崇達在講述這些往事之時那種出奇的冷靜。這種冷靜來自於他的經歷,是從那片鄉土上傳承下來的某種精神,融進了他的血液。就像是書中講到的阿太那樣,她在廚房將手指切斷了,都只是哎呀一聲,說沒事就是把手指切斷了,阿太是活得超脫之人,看盡了世間的苦難與變遷,她說的那句話也是《皮囊》這個書名的意義所在,我們都是戴著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這副皮囊的用處就是來經歷各種風吹雨打,所以我們的靈魂才始終有地方可以安放。
書中寫父親母親的幾個故事背後,我可以想像出這個家庭所經歷的苦難和掙扎,可是蔡崇達沒有刻意去渲染任何悲苦的情緒,只是客觀地在陳述故事,剖析人物。當整個家庭陷入無邊無際的絕望之時,母親買了老鼠藥隨時準備自殺,結果被蔡崇達發現了,將老鼠藥拿出來說要不全家一起去死算了。我讀到此處時只覺得驚心動魄,可蔡崇達只是輕描淡寫地幾筆帶過,當你經常在死亡邊緣徘徊時,死亡似乎也不再那麼可怕。
書中多次提到神靈。我是一個從小接受著唯物主義思想教育長大的青年,年少的時候我也曾經義正嚴辭地斷言這個世界沒有神靈也沒有鬼怪,一切對神靈的崇拜都是屬於封建主義思想。我的祖外婆篤信觀世音菩薩,在臥室裡請了神像早晚上香朝拜,祈求神靈保佑,保佑家庭和睦,保佑後代成才,保佑自己身體健康,我們這些後輩青年都在心裡嗤之以鼻。過了很多年之後我才明白,神靈是否存在並不那麼重要,心中是否有信仰才更加重要,有信仰的人比起沒有信仰的人,在面對各種苦難時會擁有更加強大的力量。書中,母親對神靈的信仰,讓她在無數次的打擊之下,用瘦弱的肩膀撐住了這個家庭。
還有小鎮裡的幾個故事同樣精彩,張美麗,文展,兩個阿小,在現實生活中幾乎都能找到相似的影子。最喜歡的故事是《天才文展》,小時候我們周圍總有那麼一個人簡稱別人家的孩子,用萬丈雄心走在義無反顧的路上,所有人都對他將來會取得的偉大成就深信不疑,可是二十年之後,這個人消失於我們的視野,沒有人知道他在哪裡做著什麼樣的事情,反而是那些曾經默默無聞、從來不談論理想和事業、埋頭只做需要自己做的事情的人衣錦還鄉。
《厚朴》這個故事雖然沒有說明,但應該是一篇小說,雖然離開了那片鄉土,卻是蔡崇達的一次深入的自我剖析。
厚朴是誰?厚朴就是Hope,厚朴就是我們都希望成為的那種人:恣意而張揚,在人群中與眾不同,做不一樣的事情,過不一樣的生活,從不被現實所束縛,無論如何,即使去工地上砸石頭賺錢,也要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因為生命的意義就是要燃燒,足夠精彩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所以要去經歷各種生命體驗,才不枉世間走一遭。
可是厚朴最終還是被現實打敗,退了學,四處流浪,回到老家,去一個偏遠的村莊教書,最後自殺了。
Hope is gone。
可是“我”卻成功了,我壓抑著自己的渴望,在自己規劃好的最適合自己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走著,放棄了很多美好的時光甚至愛情,最後成功地抵達自己的人生目標。其實“我”知道,“我”和年輕時的厚朴一樣,一直在和自己抗爭,我所得到的,並不是我真正想要的人生。
《皮囊》這本書似乎在告訴我們,什麼樣的生活並不那麼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麼重要,靈魂的清澈和滿足或許才是最重要的。
可惜的是,我還沒有找到我的信仰。
-
8 # 羅丹1號街
《皮囊》可以說是蔡崇達個人的成名作,這是朋友推薦的一本書,也是我讀過最有感觸的短篇小說。
裡面是以小人物的短片故事為主,或是迫於生活壓力,或是滿足個人的虛榮心,有人物先後的生活狀態的描述對比,以及人物心理歷程的變化,作為旁觀者觀察和感受。
整本書讀下來,會為書中人物倔強的生活態度而感動,也會為人物的變化而唏噓。對人生百態以及心理變化的描述,大概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些許自己的影子。
下面分享幾個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個人讀後感。
蔡崇達—阿小與阿小
曾經小鎮人民嚮往的天堂,大城市裡的高樓大廈,霓虹閃爍。還有活在大城市裡的人,每天一早七點準時各自化妝、精心打扮,穿梭在城市的每個角落裡,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嚮往香港生活的阿小,最終如願去到了大城市,卻因為家庭的變故,成了這座城市裡迫於生活的最渺小的一個。
而我,一直默默在努力,曾經也對大城市有過幻想,從小城市到了北京,有了自己的事業,心裡反而更踏實。
虛幻的想象和依附只會讓人迷失自己,最終反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更堅實的努力才最真實。
蔡崇達—張美麗
在封建的海邊小城鎮,張美麗是所有壞的典型,也是男人們性幻想的物件,有些許的神秘色彩,勾引著男人們的情慾。遠嫁,離婚,帶著鉅款回鄉鎮創辦魚龍混雜的娛樂城,最終因為宗族的壓力撞死在宗祠裡。
封建思想對新事物的接受過程,總需要一些人為之付出血的代價,張美麗是新事物發展的開拓者和打破者,卻因思想不能完全放開最終死於傳統的禁錮中。
人對於當下環境中的事物,都有選擇比自己差的事物作為嘲諷物件的傾向,以此顯示自己卑微的優越感。如若控制不好這種情緒,最終會成為最鋒利的殺人機器。
天才文展
一個從小就給自己定下遠大目標的人,希望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走出小鎮,過上和身邊人不一樣的生活。面對現實的打壓,考試的失利,都難做到釋懷,想要的結果太完美,開始厭惡自己的家鄉,厭惡自己。
未來想得太過長遠,功利心太強,不如安靜做好當下的事情。
過多的對比,只會讓自己活得更累,反而會亂了分寸,按照自己的節奏好好的生活。
-
9 # 博美的後花園兒
我眼中的《皮囊》—阿太的皮囊
生活是否永遠如此艱辛,還是隻有童年如此?總是如此。
——題記
突然想起上面的話,這是在看《這個殺手不太冷》時,瑪婷達和殺手裡昂的一段對話。至於說為什麼,我想跟《皮囊》第一個故事中阿太的“皮囊”有關。
蔡崇達這本《皮囊》,我讀了三遍,可是,依然似懂非懂。書是好書,文是好文,只不過,有些觸及內心的東西以及那些獨特的感受,是具體而抽象的,於我而言,表達起來還是蠻困難的。但,我也說過,願意一試。
《皮囊》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樣,在讀之前,我除了認為它是暢銷書以外,還以為是一個揭示人性的長篇小說,類似於“空有一副好皮囊”這樣的小說。看完目錄,才發覺,這書只是以第一個故事的題目為名。作品的名字往往是“一斑”,多少人以它窺探“全豹”。“皮囊”一詞內涵多麼豐富廣泛呀,僅以一個故事的題目就得了書名,我心裡暗暗佩服蔡崇達,也好奇“皮囊”一詞如何駕馭整部作品。
先入眼簾的是活到九十九歲的阿太—外婆的母親。這是怎樣一個小老太呢?白髮人送黑髮人,她一滴眼淚都沒有,說她很捨得;將不會游泳的兒子兩度扔進海里,得了一個“沒良心”的罵名;自己切斷了手指,家人手忙腳亂,她跟沒事人一樣;看見有人殺雞沒有割中動脈,將雞狠狠摔死,說著不要讓肉體折磨魂靈的話;會自己用纏過的小腳從村裡走到曾孫的家裡。
這樣理解,也許阿太就是一個堅強,普通,狠心又怪異的人。說實話,開始讀的時候,我也不理解阿太。不理解她明明很痛卻為何說捨得;不理解她一個普通的農村老太太為何會對自己的兒子如此狠心;不理解什麼讓她養成的果斷決絕……
在她九十二歲時,自己去補房頂的窟窿,不小心摔的動不了了。在曾孫去看她時,這個堅強又倔強的老太太卻哭了。這便是一切轉折點,原來,堅強如她,也會流淚,也會脆弱。她明明就是個普通的會害怕亦堅強的老太太啊。
突然就懂了,心就軟了,就被感動了,眼睛裡酸酸的。
失去自己的女兒,她很“捨得”,她捨得的是生命,她捨不得的是女兒呀。失去女兒,她心裡空了一塊,於是,她罵罵咧咧,一個人跑來跑去,一會兒看看女兒的樣子,一會兒看看正在準備的祭品。這一系列動作,很好的掩飾了她心裡的傷痛,原來,世間大痛都是無言。
她看著女兒進焚化爐,一聲沒哭,斜著眼,像是不屑,又似打盹,讀到這裡,淚水已經溢滿眼眶。我記得,有人為了不讓淚水留出來,就抬頭看天,嚥下委屈,吞下淚水。我知道,阿太斜著的眼睛裡,盛著的都是她藏匿的悲傷。
阿太是一個對自己“狠”的人,切斷了手指,都像沒事人,任別人兵荒馬亂;她還將不會游泳的兒子兩度扔進大海。對於一般的人來講,肯定不太理解阿太,這個“狠”字裡,藏著她所有的愛與人生哲學。
阿太經常將“皮囊”二字掛在口頭,彷彿這二字是她認識的人生的所有哲學。她將那未殺死的雞摔死時說別讓這肉體再折磨這魂靈;她將自己不會水的兒子扔進海里,面對罵她沒良心的鄰居時說肉體就是拿來用而不是用來伺候的;解答黑狗達的困惑時說整天伺候“皮囊”不會有出息,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會成材;阿太去世時給黑狗達留了一句話: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
讀了三遍,我才有些許瞭解。當阿太摔傷不能動的時候,她哭喊著:我的乖曾孫,阿太動不了啦,阿太被困住了。靈魂自由的阿太,卻被這皮囊,因這肉體被困住了。一生堅強的阿太,一生狠心的阿太,此時終於展現出脆弱的一面。這樣的阿太,可以無懼生死,可以無謂病痛,唯一忍受不了的是因為這“皮囊”動彈不得,“皮囊”某些時候,真的會困住魂靈。
一遍又一遍,我越來越理解阿太了。她人生最大的哲學叫“自由”,正因為她擁有自由的靈魂,所以面對生離死別,面對肉體的疼痛,她都能挺過,唯一過不了的,是自己因“皮囊”的限制而失去的自由。她所謂的捨得,不過是她心裡相信,失去是另一種形式的存在。所以她留給黑狗達一句:沒有了“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自由。
黑狗達說自己不明白以前阿太告訴他的話的意思,是阿太的遺言讓他恍然大悟。原來,生命本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慾望的汙濁給拖住了,所以才失去了自由,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我們對生的慾望,對權錢利的嚮往,對肉體的珍惜,將我們困在了自己營造的“皮囊”裡,沒有了自由。肉體本就不是用來伺候的,我們不能侷限於這個“皮囊”,應該儘可能去追尋自由。
回到題記那句話:生活是否永遠如此艱辛,還是隻有童年如此?總是如此。現在看看,生活為什麼艱辛,因為我們有慾望,對生命的慾望,對愛的慾望,對權力的慾望,對金錢的慾望,我們對一切美的、好的以及對的都有慾望。這些慾望就是牢籠,困住了嚮往自由的靈魂,困住了自己的心。對於肉體,我們太過愛惜,對於皮囊,我們太過珍惜,伺候著肉體,揹著沉重的慾望的“皮囊”,我們終究不快樂,我們終究失去了自由。
人的一生,總是和“皮囊”相伴,所以縱使像阿太這樣懂人生的人也會被肉體困住,因“皮囊”疲憊。當她離世,那一句:沒有了“皮囊”,來去多自由。也恰巧使人明白,原來,她的“捨得”是因為女兒終於擺脫了“皮囊”,獲得了永久的自由。
黑狗達很幸運,能遇見這麼一個活得明白的阿太。我也有阿太,可她們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所以我不太瞭解。只是聽奶奶講起她婆婆,據說,當年阿太眼睛不好使,喂饅頭給兩歲的曾外孫女時,把饅頭全塞進她鼻子裡和耳朵裡。她何曾不是受了這肉體的限制呢!而今,她早擺脫了皮囊,在天堂,一定是來去多自由吧。
現在,我明白了,蔡崇達以“皮囊”為書名,足夠大氣,這兩個字足夠駕馭全書,絕對的名副其實。
-
10 # 桃之妖妖201757506
看上去在寫人生,實際是把人生的枝椏都砍斷了裝進故事的四方盒裡。讓無序服從於秩序,把離亂的碎片都拼成圓滿的故事。起承轉合,前因後果,一條小巷配幾家五金店,一個茶壺配幾個茶杯,全都匠心獨運,穩穩妥妥。
可真實的人生不是這樣的,它雜亂無章,肆意鋪陳,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相比之下,脫胎於真實生活的《皮囊》,故事太規矩了。作為小說來講,沒有小說的想象,作為寫實來講,沒有寫實的誠懇。這是整體印象。
然後是可怕的疏離感。
然後,有一種可惜。
後記中說投身報業是曲線救國,最終目的是文學。從這本書看來,他曲的這條線著實給文字留下了印記,好的或壞的。也許是我本身口味的問題,鍾愛的文字要麼潦草不羈,要麼誠懇剋制。不喜歡他的這些印記。
《皮囊》的配角們都是被生活傷害的人,只有主角自帶主角光環過上了看似理想的生活。而實際上《皮囊》也被生活傷害了,如果他一開始就選擇了文學,文字應該會更自由。
-
11 # 丸丸Jessicaboom
感悟最深的應該是兒子與父母之間的情,不管是從兒子與母親還是兒子與父親,還是父母之間,每一個小小的細節都能體會出濃厚的感情,看完這本書,重要的是一種反思,反思我與父母之間的事情,時間稍縱即逝,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在外的學子和工作者有時間多多問候父母,最重要的有時間多陪陪他們。
-
12 # 啊澤72
我眼中所理解的“皮囊”——
對我而言,整本書看完,最大的感觸就是把我的記憶帶回了幼兒時代,那個時候的我,和作者一樣,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有著自己熟悉的人陪伴,總之,一切似乎不需要勉強偽裝自己,真實的活著。
同時也像作者提到厚朴一樣,或許和作者本身一樣,內心是叛逆的,總想去看看這精彩的世界,來證明自己偉大的存在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漸漸的,發現了自己得了病,在一個本來就不屬於的地方覺得呼吸都很困難,雖說周邊的一切像自己想要的發展,和作者一樣,我不喜歡去做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不斷積累自己,去活著,但不管如何,內心還是仍舊覺得本能抗拒這樣的生活,因為,畢竟對你不是很熟。
皮囊裡的故事,說實話,溫暖大過於虐心,因為每個結局都不是很好,阿太的老去,父親的逝世以及厚朴的人生,甚至包括作者本身,都有著不好的過程,唯一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作者至少透過自己的努力,以客觀人的角度來講述他們的生活,現在的作者他仍活著,以肉體和靈魂相結合的方式存活,並儘量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所以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
網上流行“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雖說每句話都有它自身正反兩面的含義,但至少,這句話,我正在尋找和我相配的有趣的靈魂。
-
13 # 呼市二後生
再次閱讀蔡崇達的《皮囊》,張美麗、阿小、文展……,還是那麼刻骨銘心,他們就是我們生活中熟悉的人啊。每個人走過的路我們都似曾相識,一些問題終究需要回答,這樣的路也可能是我們未來的路。 厚朴——老家牆壁上“那麼大”一張世界地圖的開拓者——HOPE。讀了兩遍,印象最深。此地此刻,聊以記錄。
以下是我寫的讀書心得,你們有啥感悟?
-
14 # 簡如玉
在這個略顯焦慮的年代,誰都想在一副皮囊裡安放靈魂,又都想讓靈魂掙脫皮囊看破紅塵。
我記得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當你試圖浮在水面上 ,你會沉下去 ;可是當你想要沉下去的時候 ,你反倒會漂起來 。 我想說這是人本身的一種平衡,那沉下去的定是人生,浮上來的必是靈魂。 透過這本書,可以看到80%的作者本人。
聽說《皮囊》這本書很久了,一開始不知道作者是誰,總以為是一本名著,是一個上了年紀的大作家的作品。
書拿到手後才深感驚訝,作者蔡崇達是一個80後,他的筆道老練深厚,他的思想是智慧成熟。他不是那種無病呻吟的年輕作者,不是那種輕飄飄的雞湯文學寫手。 他是一個具有通透力的匠人,用生活的小刀一刀刀細膩的輕刻著這個世界,除去木質的碎屑,讓你看到那個真實的人生和皮囊深處的靈魂。
書中篇篇句句看似在敘述著家長裡短生活日常,卻在每一個字裡行間透視著生活的艱辛不易,人生和人身的意義。
他一定是鑽到了靈魂的最深處,他一定是沉到了生活的最底層,他在寫,文章裡四處散發著一種硬錚錚的骨氣。
母親的獨立與那種不屈服於命運的強悍,父親病痛時的脆弱與離開人世的磨難。作者年紀輕輕就經歷了常人不曾經歷的苦痛,然而你卻感覺不到他的痛楚和憂傷。你看到的是他客觀細緻的娓娓道來和對待周遭一切成熟的冷眼相待。
經歷能讓一個人更快的成長和成熟!他很早便作為一家之主被呈上臺面,他肩負重任也足夠強大! 他是《中國新聞週刊》的執行總編,《南方國際文學周》聯合發起人,他有他獨到的筆力和視角,他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他透過皮囊去捕捉靈魂,他從身邊的親人和周邊的事件看到了更深層的生活的本質和生命的意義。
80後作家的蒲荔子這樣評價蔡崇達和他的書:“他的個性、經歷和思考的習慣,似乎使他本能地對世俗生活有著敏銳的感受和深刻的見解。這本書只是他把對生命和生活的洞見,用講故事的方式敘說出來;非虛構式的冷靜筆觸背後,是那個真切、動人、熱忱的人。”
透過作者的筆,我們看見了80%的身邊人
蔡崇達說:寫作不僅是種技能,是表達,而更是讓自己和他人“看見”更多人,看見世界的更多可能。 是的,他做到了,他透過文字,讓我們看到了那些風格各異的人。 《皮囊》裡倔強的裹腳阿太一語道出了人生的真理“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是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
99歲阿太看慣了世間的苦難與變遷,她活得倔強,走得輕盈,是因為她早就明白:我們這皮囊的用處就是來經歷各種風吹雨打,不能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給拖住。
《母親的房子》中母親對生活勇敢走堅強,為了父親的臉面,為了家庭看上去完整和健全,她不顧一切,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擔。
《殘疾》的父親偏癱後一會兒像個耍賴撒潑的小孩,一會兒又恐懼死亡的到來。 自尊心強烈的天才文展、滿眼“世界”和“理想”的厚朴、美麗少婦張美麗......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顆顆發著光的心。他們就像你我身邊熟知的每一個人,他們在經歷著我們每天目睹的每一個故事。
透過蔡崇達,我看到他身邊的人,也看到了我身邊的人。 這些人沒有什麼不一樣,又好像有那麼些一樣。 無盡的上下求索與掙扎,不過都為了在皮囊之下安放自己的靈魂和內心。
透過《皮囊》,我看見了自己
馬塞爾普魯斯特說: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
每看一本書,都是在尋找,尋找你熟悉的過往和內心的自己。 蔡崇達在本書的後面幾章也開始審視自己。 我要怎麼生活,我真正喜歡什麼,我真正享受的是什麼? 其實不只作者,我們每個人也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如何去回答這個你始終要回答的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 聒噪的喧囂和永遠也填不滿的慾望,總是把我們的皮囊拖住。我們以為自己在追求理想,我們忙到理所當然,我們裝作孜孜不倦,而我們卻忘了那皮囊之下的人心,你是否與它相處順暢,它是否還安然無恙?
蔡崇達在本書的最後一篇 《火車它要開到哪裡》中寫到 :“對那些我正在愛著或者曾經愛過的人,我希望你們明白,我多麼希望付出全部為你們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們刻在我的骨頭裡,即使時光列車拖著我的肉身一路遠行,至少你們的名字和名字牽扯的記憶,被我帶走了,這是我對時間能做的唯一反抗。” 如果一切還來得及,我希望我們都能做些反抗,珍惜你我他,珍惜時光。
願我們都有一盞心燈,一路伴行,照亮前程!
-
15 # 奢易
讀完《皮囊》這本書,印象比較深的是以下這兩個故事。
《母親的房子》裡面,中風失去自理能力的丈夫和大學學費沒有著落兒子,在這樣一種急需用錢的處境下,母親依然選擇拿出家裡全部積蓄,並四處籌借,去蓋一個馬上就會被拆掉的四層樓房。看到這裡的時候非常的不解,一直想要從字裡行間看出母親的意圖,還好作者告訴了我們,這是父親一直以來的心願,父親死後也就成了母親的執念。
在這種時候,是沒有任何道理可言的,明知道是在幹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但是不去做又好像一輩子都不會原諒自己。四層樓房是村裡最高的樓了,母親想要告訴別人他們終於做到了,看似是很虛榮的一件事情,但是卻被父母放在了很高的位置上。
母親在那樣的文化和傳統中長大,和作者有著不同的經歷和價值觀,這樣的觀念根深蒂固且不能以自己的“常理”度之。一旦在重要的時刻出現分歧,企圖用講道理的方式讓父母妥協,其實就是以“愛”之名令其退讓,哪怕你是佔據真理的一方。
《殘疾》裡面,父親因中風導致偏癱,行動不便,並且被認為是沒有可能治癒的。可是父親卻一直抱著希望,每天堅持出門鍛鍊,把時間精確到每分每秒,慢一點就要對母親大吼大叫。甚至輕易聽信外人的話,認為母親不想他好起來,脾氣變得越發古怪,像個老頑童一樣。
看完細思,卻又覺得十分合理,也許生活就是這樣的,疾病會讓人逐漸改變性情,會擊敗那個曾經撐起一片天的男人,甚至會去懷疑和傷害最愛我們的人。
可是隻要還能在一起就最幸福,“我開始像個守財奴,每天白天苛刻地計算一分一毫的花費,到晚上總要開啟網上賬戶,看看那一點點增長的數字。”作者默默籌劃帶父親去美國看病,併為此努力存錢。生病是不幸的,可是能夠為了某個目標而不斷奮鬥卻又是幸福的。
-
16 # 句慧
我給《皮囊》打8分。
作者蔡崇達,80後,泉州晉江人,畢業於泉州師範學院,高中時父親中風偏癱,大學差點交不出學費,現任《中國新聞週刊》主編,同時也創辦了自己的男裝品牌,據說有可能自己當導演,把《皮囊》拍成電影,兩個字--優秀。
我與作者同為閩南人,大學也在泉州讀書,對於書裡描繪的一些閩南風土人情更能感同身受。對於這本書的看法就是真實。每篇都會讓我心情沉重,生活的真相就這麼被蔡崇達開膛破肚,鮮血淋漓地擺在你的面前,夢想,貧窮,疾病,死亡......
看到許多讀者評論說作者內心陰暗,不配做“阿小”“文展”“厚朴”的朋友,眼睜睜看他們與自己的差距越拉越大,在蔡崇達筆下,彷彿他才是人生贏家。或許蔡崇達的確帶了點功成名就的自豪感,也或許沒有,他只是陳述了這個事情的經過。我想說的是,蔡崇達不是神,你指望他能拯救一個個靈魂嗎?可笑,就算是神也無法做到,你捫心自問,你可以嗎?每個人都分身乏術,況且自己的路得自己想,誰都無法為你的生活作答案。
我喜歡蔡崇達的真實,他不去告訴你人的一生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他只是跟你講自己的故事與感受,至於你怎麼思考是你的事。拋開虛偽的皮囊,用肉體鍛造一顆平和堅硬的心,引用羅曼羅蘭的經典語錄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最後用書中個人喜歡的一句話做結尾:“我期許自己要活得更真實也更誠實,要更接受甚至喜歡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歡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處理、欣賞各種欲求,各種人性的醜陋與美妙,找到和它們相處的最好方式。” -
17 # 媛姐說職場
作者蔡崇達在《皮囊》中說:“對那些我正在愛著或者曾經愛過的人,我希望你們明白,我多麼希望付出全部為你們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們刻在我的骨頭裡,即使時光列車拖著我的肉身一路遠行,至少你們的名字和名字牽扯的記憶,被我帶走了,這是我對時間能做的唯一反抗。”
你喜歡蔡崇達的選擇嗎?這位1982年出生在泉州晉江的年輕人,是作家、媒體人、創業家,也是國內非虛構寫作的踐行者,“南方國際文學周”聯合發起人。曾任職於《新週刊》、《三聯生活週刊》,24歲擔任《週末畫報》新聞版主編,27歲任《GQ》中國版報道總監,現任《中國新聞週刊》主編; 2013年創辦男裝品牌“單農”,現已成為國內最具藝術質感男裝品牌。讓我們翻開《皮囊》,一起去看看蔡崇達有著怎樣的前世和今生,為什麼可以邊煮文字邊創業,可以我們帶來哪些人生啟迪:
1.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
阿太活到九十九歲,她白髮人送黑髮人,還不掉一滴淚,雖然不是文化人,卻可以隨口說出一堆極富哲理的話。
諸如“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都是出自阿太之口。
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阿太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去做的。她雖是小腳老太,卻自立、自強,九十多歲還能自己爬屋頂補窟窿,與她在一起就是踏實和安寧。黑狗達正是從阿太身上吸收了養分,沒有被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汙濁給拖住,活出了輕盈的人生。
2.人活一口氣
母親最執著的事就是蓋房,不管是在一貧如洗時,還是在丈夫重病時,抑或是在兒子的大學學費沒有著落時,母親一門心思就是要蓋房。
在母親看來,人活著就是為了一口氣,這口氣比什麼都值得。
在家鄉,房子就是一個家庭的象徵,房子好就意味著家庭好,就能在鄉親們面前揚眉吐氣。
母親是這麼認為的,也為了這口氣,畢生都在蓋房子。
母親以發展、以未來、以更美好的名義,內心的各種秩序被太倉促太輕易地重新規劃,摧毀,重新建起,房子就是她一生的希望。
人活一口氣,這口氣,就是目標,就是希望,就是為之奮鬥的理由。
3.生活,是個苛刻的導演
父親心臟手術一次,中風兩次,住院四次,即使有親戚的幫助,再殷實的家底也空了。
曾經那個講話很大聲,動不動髒話滿口,在親戚面前要擺一副江湖大佬樣子的父親,卻一直找不到。
即使在臺風天,父親不顧家人的勸阻,依然要出去鍛鍊,風夾著雨鋪天蓋地。父親掙扎著手腳並用地往前挪,渺小而無力。他想征服自己的身體,他想征服生活,但他的內心裡某些東西確實完全破碎了。
黑狗達按父親要求用摩托車載父親去海邊兜風,父親了了心願就此放下。但黑狗達不甘心,他在工作了三年攢積了二十萬的積蓄後,想把父親帶到美國,去治好父親的病。生活中很多事情,該來的會來,不以這個形式,就會以那樣的形式。
還沒等黑狗達完成心願,就在四年一度全世界的世界盃開幕式的狂歡日,黑狗達生命中那個最重要的一個人就悄悄地不見了。
黑狗達不能接受,父親為什麼不可以等他再強大一點,給他一個為父親盡心的機會,讓他可以不惜代價嘗試找回他的健康。
這讓我想起自己的父親去世那天,那個全國狂購的日子——雙十一,我的生命中最愛我的那個人不見了。
我也多麼想像黑狗達一樣,用自己的全部積蓄甚至生命去延續父親的健康,讓他活得久一點,再久一點。
但生活,就是一個這麼苛刻的導演,用一個個現實對我們指手畫腳,甚至加進很多戲碼,似乎想幫助我們找到各自對的狀態,卻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不想接受,卻又不得不接受。
4.生命誠可貴,愛惜要趁早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但我要說,生命誠可貴,愛惜要趁早。
病房裡,形形色色的病人都有,疾病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他們,即使他們當時身處不同的生活,但疾病一眼就看出他們共同的地方,統一把他們趕到一個叫醫院的地方圈養著。
在這裡,靈與肉的差別第一次這麼清晰。他們第一次像尊重自己的情感和靈魂一樣,那麼尊重自己的肉體。
無論是漳州的阿伯、骨科的老王、連體嬰兒,還是黑狗達的父親,其實求生的慾望都很強,但其實他們也深知自己的真實病情。黑狗達的父親在手術前有意識地跟他交代後事:“你以後要多照顧你母親知道嗎?”還要見自己想見的兄弟,黑狗達卻故意不答應父親,他想賭一把,儘管手術的成功率只有60%。
記起我父親要走的那天,白天我在病床前陪了一整天,幫他擦試身體,用免洗髮波給他洗了頭髮,從鼻孔裡打流食喂他,當我問他是否把一個他從來沒吃過的外國進口水果打給他吃時,他說:回家吃吧。我的眼裡的淚忍不住要流出來,我背過身去試淚。
父親那天精神特別好,我真的想去相信父親是要開始好起來了。但我心裡清楚地知道,回家對父親來說已經成了奢望。
父親還和黑狗達的父親一樣,惦記著母親,問家裡是否來了暖氣,你媽媽怕冷。我多麼想說,您的柔情為什麼不早一點對我的媽媽表白?
每次我再次走進這家醫院,我都恨不能把全部記憶抹去,走出去的人從不見有回來的,彷彿這裡只是一個幻境。
我多麼希望那只是一場夢,醒來時我的父親依然還在。
5.自己是自己的神明
父親去世後,母親就開始領著黑狗達找神靈,在母親看來,每一種困難,都有神靈可以和你分擔、商量。
父親偏癱的時候,母親也去質問過神靈,為什麼自己的夫君要有這樣的命運。
實際上,母親和神靈的交談,從來是自問自答。母親總會從神靈那拿到他自己想要的答案。母親還會把她的想法告訴我,說是神明說的。
父親突然摔了一跤就去世了,母親認為是神明誤解了她,他願意照顧生病的丈夫,即使苦累,也願照顧到一百歲。母親找來巫人做法,其實是她需要這個相信,她需要找到,還能為父親做點什麼的辦法。
母親為了給父親清罪,給神靈打下手,做義工。做了一個月後,母親釋然了,認為她已經幫到了自己的丈夫。
其實,母親只是借神明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自己才是自己的神明,我們又何嘗不是?
6、生要逢時
同樣的事,不同的人做,結果便不一樣。同樣都是開娛樂城,張美麗開,就被全鎮人唾棄,而換做別人開,就可以被當作正經生意。不為別的,就因為張美麗曾經有傷小鎮道德風化的行為,以到於她後來無論是做生意還是捐款,抑或是成為了令人豔羨的企業家,依然不被正眼相看。
就好比我們看過的印度電影《流浪者》里拉茲的父親所說的“賊的兒子永遠是賊”,從中才真正知道什麼是等級制度,什麼是不可改變的身份。
但被壓抑並不等於不存在,就好比父母越不讓我們看的東西我們越好奇,越不喜歡我們做的事情,我們越是要去探個究竟。黑狗達和他的同學也是這樣,他們去偷看張美麗,去張美麗開的娛樂城冒險。
終於,一起惡性事件成為了導火索,積蓄已久的傳統與開放勢力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無論張美麗怎麼表白,她都無法洗白,脫下來的衣服,在那個傳統的小鎮,始終還是穿不回去的,甚至連張美麗的母親都認為自己的女兒造孽。傳統勢力還是贏了,以把張美麗逼死告終,並且還入不了祠堂,她成了真正的孤魂野鬼。
時至今日,黑狗達再次回到家鄉小鎮,娛樂城依然在,而且紅火,只是早已易主。他和他的同學們卻要給張美麗敬酒,只能說張美麗生不逢時,那些曾經的過往,又還有多少人會去在意?7、互為風景
《斷章》言: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我們有時總會去羨慕過得比我們好的人,其實,卻如《皮囊》中所寫的那樣:他們都是這城市的組成部分。而這城市,曾經是我們在小鎮以為的,最美的天堂。他們是我們曾經認為的,活在天堂裡的人。
香港阿小和家鄉阿小就是這樣,家鄉阿小曾覺得香港是天堂,而香港阿小就是活在天堂裡的人,豈不知,後來,倒是家鄉阿小活得更滋潤,更是活在天堂裡的人,只是他自己並未覺得。現實生活中,並沒有誰比誰過得好,誰比誰更高一等,只是互為風景罷了。
8、自己的路得自己想
文展曾經告訴黑狗達:一時找不到未來的大目標這很正常,沒有幾個人能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可以過什麼樣的生活,你做好眼前的一件事情就可以了。黑狗達不清楚為什麼文展可以那麼早就知道想要過的生活。
勸人的話都會說。有的時候我會跟孩子說,你應該做這你應該做那,但想想自己和孩子一樣大的時候又做過什麼呢?自己的路得自己想,當自己想明白的時候,生活會給你答案的。
生活在小鎮的文展,不想像“無能的父輩”那樣,過著安逸的小鎮生活,他想呆在城市,遠離小鎮。儘管他早早地規劃著未來,但卻因過度焦慮,壓力過大而欲速則不達。
倒是黑狗達真的按照文展教給自己的那樣,只想著做好一點點的事情,不給自己太大壓力,反而成就了自己的城市夢想。生活有時就是這樣,也許年少的時候,有著共同的夢想,卻因為做事的心態和方法不同,每個人都走上了自己的路,過上了不同的生活。而正是因為此,儘管是小時候從小玩到大的玩伴,卻再也回不去了。
9、學會和真實的世界相處
面對現實生活和無奈,我們常常會問自己:哪個才是我應該堅持的活法?才是真實?
看到厚朴瀟灑的時候,黑狗達也問過自己,是否可以活得像他那樣無所顧忌、暢快淋漓。
其實,年少時,每個人都有各自天馬行空的願望和想像,但在現實中,又有多少人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樣子。那些活在規矩裡的人,又何嘗不想將規矩徹底摧毀。
世界比任何想像都要寬廣和複雜,世界是沒有限制和規矩的。但現實不是。我們依然要務實一些,學會和真實的世界相處,去找到自己未來要走的路,紮紮實實、甚至奮不顧身的實踐。
生活這本複雜的書,從來不是那麼簡單的夢想以及磨難,不是簡單的所謂理想還有陰謀,生活不是那麼簡單的概念,真實的生活要過成什麼樣是要我們自己完成和回答的。曾國藩總結自己的人生體會時曾說,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個果子成熟的過程。不能著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與天的栽培,會讓一棵樹靜靜長高,也會讓一個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
在生活的舞臺上,別讓皮囊限制自己的選擇,我們不必羨慕他人的位置,只需演好自己的角色。懷揣希望,用心、用情做事,你就是人生這場大戲中最適合的角色!
-
18 # 悅讀閱篤
散文的力量,就在於溫柔的文字中浸潤著生活,不管是順遂的生活還是艱難的生活有,有了人性關懷在其中,都能讓人感覺到溫暖。
人生本就艱難,要在艱難的人生中堅定的往前走,因為只有往前走,才有可能感受到隱藏在艱難的生活下偶爾的溫暖星光。
-
19 # 火楓一葉
我喜歡蔡崇達的真實:他所有有朋友都誤入岐途,就剩他自己飛黃騰達。這可能是跟出身與社會經歷有關。文中他不告訴你人的一生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只是跟你講自己的故事與感受,至於你怎麼思考是你自己的事。拋開虛偽的皮囊,用肉體鍛造一顆平和和堅硬的心。引用羅曼羅蘭語錄"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人生是豐富多彩的,不要把面子看的太重,你覺得好就好,不要在乎別人對你的評價……
-
20 # 生活有書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在現實生活中,為了在這樣競爭的環境下生存,不都是用自身的皮囊在世間經歷風吹雨打嗎,這樣我們的靈魂才不會無處安放,才能有所依靠。
其實最大的感觸就在於這本書開篇第一章中。“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整天伺你這個皮囊,是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
這是那個裹腳且倔強的“阿太”說的,或許這句話正是《皮囊》這本書的意義所在。我們都為了生活而努力,有時為了多掙些錢,不辭身體勞累,連續工作好幾個日夜;有時為了孩子,不遠千里奔波,只為送上生活所需的物品,然後見上一面......
這本書寫的都是作者身邊最熟悉親密的人,個個充滿悲情的故事,個個形象鮮明的人物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人生。
回覆列表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具活鮮的皮囊,不管這皮囊是什麼質地,它包裹著一顆心。心就像一盞明燈,把皮囊從內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許多燈籠,燈和燈由此辨認,心和心,人與人由此辨認。"
認識你自己,就必須認識你周圍的他人。
我們在生活中、行動中遭遇的人,認識他們,照亮他們,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誰,你在別人眼中是何種人了。
我們是群體動物,在生活的世界中彼此交聯,會遇到形形色色許許多多的人,人各有異構成了這個豐富的世界。然而,人在本質上有著一致的地方,我們透過"心"來看見彼此,照亮彼此,認識世界。
我們在交往中見證了他人的生命過程,他人也參與了我們的生命歷程,並最終構成了我們本身,構成了我們的經歷和閱歷。
這本書由《皮囊》、《母親的房子》、《阿小和阿小》、《母親的房子》、《厚朴》、《重症病房裡的聖誕節》、《張美麗》等14篇作品構成。
我讀這些故事,就感覺我在讀作者生命中最珍貴最真實最痛苦的經歷,感同身受,整體的格調比較悲情,每個人物的結局都彷彿被時間這個無情的角色捉弄。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著和別人與眾不同的故事,這些故事影響著我們人生的設定以軌跡,在我們的腦海中不斷徘徊不斷深化。然而,有時我們會忽略它們,或者逃避它們,因為人類本身有著追逐快樂逃避痛苦的本能。
喜劇和悲劇,我們永遠忠於喜劇。然而重視自身所經歷過的悲劇或者不願意回想的故事,何嘗不是為了未來的喜劇而努力。
人只有真正的認識自己了,才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最恐懼的是什麼,才明白自己是與眾不同卻又是芸芸眾生的一員。